(美术学专业论文)关于当代中国画发展现状的反思.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关于当代中国画发展现状的反思.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关于当代中国画发展现状的反思.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关于当代中国画发展现状的反思.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关于当代中国画发展现状的反思.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内容摘要: 中国画作为中国人意识世界的一种体现,是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的独特产物,人类艺 术史上的孤例,曾经在文人士大夫“归去来兮”的心路历程中获得了伸展自己精神根基的 独特机会,但近代以来随着传统人文理想的解体和萧然而至的价值危机,却使得这种思想 意识的表现失去了方向意识世界被仓促的自我改造所瓦解,而所谓的转换意识、重建 意识或者抛弃意识的努力,则在传统意象和现代氛围的错列拼贴中飞离了中国画的本质, 体验着作为一个在者的一切辉煌成就及经验都将沦为无痕的消失感。当代中国画正处在一 个危机的新生、破坏和创造的转折点。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个局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 思的问题。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情感状态;价值取向;发展底线;学术;技术 the study on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gao xia (depart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directed by li xiaoxuan abstra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reflects chinese peoples consciousness. and it is the unique offspring of chinese history, even the whole art history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developed among archaic literators. but in neoteric days, collapse of literatus ideality and value crisis misled the consciousness, which had been coming far away from the original inbe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recently,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comes into a inflexion time point, which decide whether the unique painting can be destroyed or rebuilt. the article aim to think about the problem, and find the cause of it. keywords: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sensibility; values; development base line; academy; technicality 2 内容摘要: 中国画作为中国人意识世界的一种体现,是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的独特产物,人类艺 术史上的孤例,曾经在文人士大夫“归去来兮”的心路历程中获得了伸展自己精神根基的 独特机会,但近代以来随着传统人文理想的解体和萧然而至的价值危机,却使得这种思想 意识的表现失去了方向意识世界被仓促的自我改造所瓦解,而所谓的转换意识、重建 意识或者抛弃意识的努力,则在传统意象和现代氛围的错列拼贴中飞离了中国画的本质, 体验着作为一个在者的一切辉煌成就及经验都将沦为无痕的消失感。当代中国画正处在一 个危机的新生、破坏和创造的转折点。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个局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 思的问题。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情感状态;价值取向;发展底线;学术;技术 the study on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gao xia (depart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directed by li xiaoxuan abstra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reflects chinese peoples consciousness. and it is the unique offspring of chinese history, even the whole art history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developed among archaic literators. but in neoteric days, collapse of literatus ideality and value crisis misled the consciousness, which had been coming far away from the original inbe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recently,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comes into a inflexion time point, which decide whether the unique painting can be destroyed or rebuilt. the article aim to think about the problem, and find the cause of it. keywords: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sensibility; values; development base line; academy; technicality 4 艺术作为宗教之外最重要、 最普遍化的意识世界, 需要始终保持着人文境界承担者的高 度自觉地加以阐释和守护。中国画作为中国人意识世界的一种体现,是中国社会、中国历史 的独特产物,人类艺术史上的孤例,曾经在文人士大夫“归去来兮”的心路历程中获得了伸 展自己精神根基的独特机会,但近代以来随着传统人文理想的解体和萧然而至的价值危机, 却使得这种思想意识的表现失去了方向意识世界被仓促的自我改造所瓦解, 而所谓的转 换意识、 重建意识或者抛弃意识的努力, 则在传统意象和现代氛围的错列拼贴中飞离了中国 画的本质, 体验着作为一个在者的一切辉煌成就及经验都将沦为无痕的消失感。 什么也不怕, 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当代中国画正处在一个危机的新生、破坏和创造的转折点。中国画,这个内涵清晰而外 延模糊,本体深厚而边界不清的艺术形式,其趋势似为衰败的表现,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 宣称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困境,是否是一个有待纠正的错误呢?! (一)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侵与冲撞(一)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侵与冲撞 环境可以迁变一切事物。 中国绘画受了环境的陶熔, 并不像平行而无变化的两条直线, 而是形成了曲曲折折的两 条线。在绘画上既绝对摆脱不了环境的“力” ,就只能接受和服从它。这里所说的“环境” 是指社会环境、 历史环境、 思想文化背景等。 传统的中国绘画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 它根植在一个绝对封闭的专制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下,遵循着“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 纲常。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艰难历程狂热浮躁的、外来文化的、盲目困 惑的各种思潮、运动的冲击。这期间中国画的发展和变化是巨大的,这是不用论证的结论。 但是,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它的变化,如果要将其完全说清楚却不是那么容 易。但是,可以简单的概括,与其说是因为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绘画,不如说是西方文化对中 国文化思想的入侵和殖民所导致的结果。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社会体制的不同, 更多的是人们的意识世界和价值取向发生着根本的转变。 最关键的是, 来自于西方文化对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 如果说中国近代史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对古老中国的领土 侵略殖民的血泪史, 那么我们所处的经济一片景气繁荣的当代, 正面临着另一场入侵文 化的入侵。 从欧洲中世纪的“文明在东方”到中国清王朝后一百年的“西学东渐” ;从五四运动 推崇“德先生赛先生(科学民主) ” 、 “打倒孔家店”到马列主义作为唯一真理;最后到了现 在,必言“与国际接轨” ,谈必说“西方先进”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从强势转为弱 势,最终导致自我否认、自我抛弃的一个过程。从社会进化的角度讲,一个五千多年形成、 延续、发展的传统文化体系不可能没有精华。无论自然科学和生产力怎样进步,也不管人的 意识形态怎样变化, 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是在社会进化的漫长历史中形成的, 肯定有它 适应中华民族生态环境的一面, 这是我们必须尊重的一个前提。 离开这个前提去谈中国传统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冲突,得出的结论显然是不准确的。 中西方文化冲撞简单分类可以分成正常的冲突和不正常的冲突。 所谓正常的冲突是指和 平的文化思维之间的接触、碰撞、交流、融合;不正常的文化冲突则是指因为侵略、战争、 革命等因素带来的违反常规的剧烈的文化冲突。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自古就有, 但是 晚清时期(1840 年前后1911 年)成为文化交流方式转变的一个分水岭。 在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基本是输出式的, 对西方主要是输出科学技术 和手工业商品,而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则包括了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思维、礼仪等方面,可 以说这种文化输出是建立在发展程度差距之上的一种自然文化流动, 它以和平交往为主要的 5 方式,军事征讨往往只是为了建立朝贡关系,并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随着西方生产力革命和社会体制的改变, 西方国家从中世纪的黑暗进入工业文明, 逐渐 缩短并最终大幅度超越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 再加上西方列强逐渐认识到依靠武力打开市场 并获得原材料的重要性, 中国原有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传播方式的优势被打破。 伴随而来的就 是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野蛮践踏和破坏。 可以说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基本上是 建立在暴力冲突基础之上的。 为了寻求拯救国家危亡的出路, 最先是开明的封建官僚迷信西方技术; 当技术救国的梦 想破灭之后又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的追求; 在中国追求国家独 立富强的探索过程中, 马列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给中国指出了新的道路; 当中国冲破意识 形态上的限制而集中精力发展中国经济时, 我们又不得不全盘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 式。 可以说中国在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对西方的学习几乎到了迷信的程度, 而对自己的传 统文化除了毁灭还是毁灭。 就当前而言,中国依然延续着漠视传统文化,迷信西方文化的教育思维。在当今世界上 很少有人像中国人这样用第二语言(在中国主要是英语)衡量学术水平、用第二语言作为检 验人才的标准、 用第二语言考试作为各种考核的标准。 这样语言教育模式必然继续导致中国 年轻一代轻视传统文化,甚至是轻视传统的语言和文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 其一是因为西方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致使中国人认为掌握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可以获取 更多的生存机会。其二是中国政府、文化部门、学者没有从传统文化中整理可以与时代精神 结合并积极推行的精华。 如果说因为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向西方文化进行倾斜性学习是一种客观要求的话, 那我们可以看看这些年中国流行的所谓时尚文化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前期, 中国曾疯 狂流行日本文化,当时有大批被称为“哈日”的年轻人存在;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韩 国的文化产品取代日本文化产品在中国泛滥,尤其以韩国的影视作品为甚。 这一现象无疑 在告诉我们: 曾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向中国学习的国家正在用他们整和之后的时尚文 化(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影响着中国。因此,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冲撞并不仅仅是经济强势的问题。 事实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经历了西方武力的毁灭性 破坏之后, 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信心, 没有太多人愿意花 费精力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需求结合起来。 可以说, 中国与西方 的经济差距并没有可怕到让我们必须学习彻底认同他们的文化, 可怕的是中国的文化人士或 者政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没有了基本的信心。当然,我并不是主张去排斥外来文化,对 待西方文化应有的态度还是那句连小学生都会说的老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不能一味 地全盘接受甚至于迷信,从而抛弃自己固有的文明,造成了“丢了西瓜,拣了芝麻” 、 “不中 不洋”的尴尬局面。 (二)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状态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二)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状态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因时因地而异的复杂性。 一个人口众多、 经济落后的大国所面临的问题, 无疑比一种民族艺术或传统意识形态面 临的问题更重要, 但立足于中国画这个本体立场而言, 则不能不看到时代的外在结构凌驾于 艺术的话语结构之上所造成的局限。 在当代这个承受西方文化、 政治功利观和现代化思 潮猛烈冲击的大变革时期,越来越难引发对艺术更多更广的阐释热忱。 中国画在近二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文化领域原本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是 不能被忽视的。然而近几十年,这种功能和影响力逐渐被电影、电视、电脑以及其他传媒所 替代。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工 6 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国际性交往日渐活跃,信息传播媒介空前繁荣的大趋势下,人们的生活 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 现代的人们已经不可能再像古人那样去生活。 比如我们出行时不再是 骑马或坐轿,古人用一年半载的时间走过的路我们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古人用毛笔写字, 从小就与笔、墨、纸、砚打交道,我们用钢笔写字,甚至已经很少去手写,取而代之的是用 键盘打字;我们想起一个朋友,打个电话就能和他聊天,而古人想与老友“促膝而谈”可能 要经过漫长的思念和苦苦的等待交通、通讯、信息产业等空前的发达,在我们享受如此 便利、 快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 我们的感知能力是不是在退化?我们的心灵是不是渐渐变得 麻木?古人在作画时所蕴藏继而抒发的情感我们恐怕再也体会不到。一个画家,首先,他的 心是脆弱敏感的。这样才有可能画出好画。当代一些所谓的“画家” 、 “大师”的搔首弄姿又 岂可与古人作画时因他的生命奔泻出的淋漓而又洒脱的墨色和线条、 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 不驯和无奈而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同日而语! 古人的生活中没有电脑,电视,照相机,面对着一年才开一次的梅花,他是多么的喜 爱和留恋, 是多么想把这美丽的瞬间永远留在眼前。 于是他怀着激荡的情感去描绘着梅花的 美丽,这是一种多么真实的情感流露啊!这种迸发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个观看他作品的人。而 现在的我们,想留住梅花盛开的瞬间吗?用手按下快门,只需一秒钟,照相机就会把你想要 的画面永远定格下来;忽然间想看梅花,打开电脑,挥一挥手中的鼠标,几秒钟,成千上万 张各式各样的梅花的精美图片立即出现在你眼前。 我们的视觉会疲劳, 继而是心灵上的麻木。 带着一颗不再敏感的心脏怎么可能再去创造出与古人同样的佳作?难道这不是天方夜谭? 就好像身处都市心情浮躁的我们,每天吃着快餐、打着电玩、炒着股票、发着短信然后 在闲暇之余,却也幻想拥有一份深刻而又真切的爱情,何其奢侈?浅尝辄止的时代,自然要 用浅尝辄止的爱情去配。不止爱情一件。 现代人的幸福中,要凭借其他手段去完成的东西实在太多。对于内心,倒是疏于打理、 鲜有要求。拥有了太多的物质,与此同时却也失去了一种值得自己为之豁出生命的东西。我 们忙于修饰外表,忙于遮掩年龄,却常常忽略了去休养自己的内心。 尤其是生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我们这代年轻人, 有多少人会背几首唐诗宋词?有多少人 热衷于中国自己文化、艺术?又有多少人会关注我们传统文化精髓的流失?我们拼命的学 习, 不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内心, 而是为了考上一所重点中学或大学, 毕业后有一条好的出路, 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近几年,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越来越多,是因为艺术被广泛 的推广普及吗?不是,是因为艺术院校的入学分数线比普通高校要低,同样的分数如果进普 通高校就会困难但进艺术院校就容易些。 所以一些学习成绩低的学生就会临时突击学习画画 报考美术院校。 怀着这份初衷学习绘画的学生又有几个是对真正艺术的痴迷和爱重?答案可 想而知。 当我们的原则已经不再重要, 信仰逐渐在消逝, 一个艺术家所能做的是什么呢?鄙视一 切?或是顺从地去培养娱乐大众的精神?这实际上都是掉入了大众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氛围。 你又是否能居高临下的去看待这一切呢?或许我这么说有些不自量力了。 生活的节奏在变得 日新月异,容不得我们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生活方式造就了艺术方式,思想在挖空心思的 突破,而这似乎与责任又毫不相干。但凡是突破就要忍受非议,艺术家天生就是孤独的,也 就命该如此。 我们在努力发展经济以不断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 自然环境已经被 破坏了。 在灯红酒绿都市生活下的我们很少去跟大自然打交道, 充斥在身边的除了人还是人。 古人描绘着自然界中的生灵,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古人寄物托思的闲情逸致恐怕我们再也 体会不到。或许我的认识太过肤浅,但这却是现代生活给我的唯一感受。我们生活在和平安 逸的年代,生活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即便有,但我们舒缓情感的方式与古人不同,绘画已不 是重要的载体, 虽然我们的七情六欲与古人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但随着当代人对本国文化的 7 扬弃, 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和情感的漠然, 中国画已经是在扭曲的文化背景氛围夹缝中生存, 它的发展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今画坛,却也不乏制作精美让普通百姓叹为观止的作品, 但毕竟缺乏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 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呢?有震撼力的作 品源自画家对艺术虔诚的信仰和对自然细腻的体悟以及对生活境遇的宽容甚至诙谐的态度。 (三)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底线(三)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底线 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因为不仅是中国画, 与之相应的社 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 最容易看到的变化还是人们的衣食住行。 而文化上的变化也是显 而易见的,连说话也早已不再是“之乎者也”那一套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国画 的面貌也逐步发生了变化,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带来了不断的论争。到今天,中国 画要不要吸收和借鉴西法可以说已经不再是讨论的问题了, 即使有一部分人想不通、 不理解, 也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特别是在三十年代开始的抗战期间,因为时代的需要,现实主义派上了用场,而与现实 主义相关的那种写实的西方绘画技法,更是大行其道。直到五十年代,对中国画的改造,一 是在思想内容上,二是在形式技法上,使中国画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有许多人看 不惯山水中出现电线杆和烟囱,还发出了“为什么染天染水”的责难,认为这都破坏了中国 画的闲逸和空灵。但是,在一个时期内,中国画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已经不再重要, , 重要的是能不能为政治“服务” 。因此,中国画吸收借鉴西法就这样在论争中走过了二十世 纪的历程,并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得到了确认,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成问题。相反,今天成问题 的是,中国画还要不要姓“国”?社会的现实发展决定了艺术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也产 生了许多不“东”不“西” 、亦“东”亦“西”的好东西,甚至“东” “西”的概念和界限也 模糊了。出现这样的状况和局面,从百花齐放的角度来看是好的,但是,微观到中国画这一 具体的概念上来看,在百花齐放的对比下,中国画这一朵花正发生着本质的变异。如果想在 百花中看到具有独立品格和特征的“中国画”这一朵花,那么,就得关注中国画的基因与变 异,使之保持基本的特征。而从中国画这一微观的概念回归到文化的大局上来看,这也是从 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整体文化的独立性问题,无疑,又反映了深层次的东、西文化的 对抗。 中国画的发展和变化是现实的, 其在发展和变化中逐渐失去自身的特点也是一个值得关 注的现象。从一般的认知来看,既然还叫“中国画” ,那么就应该有区别于其他的特点。反 之,如果没有特点,那么谈中国画也就完全失去了意义。中国画作为中国历经几千年发展而 形成的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画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当代社会中更显出其独特的 价值意义。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方式,也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为了使 之久远流传,历代的画家都为此做出种种努力,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艺术样式,使其表 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色。时代变了,面貌不得不变, ,中国画正是在变化中不断适应时代的发 展。 不能否定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中西合璧的成就, 但是要看到中西合璧给中国画带来的问 题。这其中有一个质的问题是“中”和“西”谁为主导的问题。以西法为主导,仅是用 毛笔、墨在宣纸上画素描,那还是中国画吗?到底是笔墨改造素描,还是素描改造笔墨?比 较合理的解释是应该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容易自圆其说。 客观的说, 在一定的范围内吸收西法势必有益于拓展中国画的表现语言, 由于现代中国 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能找到一些吻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艺术语言, 一种时代的 精神,是完全必要的。我个人以为必须强调界限,必须厘定范围,否则中西合璧最容易导致 中国画自身的面貌丧失殆尽,这起码是更多的有良知、有教养的中国人不愿承受的。在我们 8 的固有文化和异质文化之间不仅有冲突, 同样也有相互弥补的可能, 首先我们要清楚这一点, 即是任何一种文化(包括东西文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有自身的缺欠,在我们试图借鉴 的同时,应该确立一种价值观,或者是价值标准。因为任何一种文化最终是有一个归属的东 西,如果不具备一个价值取向,我们的精神往往就很容易偏离我们的人生标准。东西合璧不 是一个简单的套话, 首先是对固有文化的认同, 在已有的思想成果发生作用下我们才能清醒 的做到真正的东西合璧,不然只能误入歧途。这并非是一种狭隘的民族立场问题,如果是持 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发展中国画,当然有一个适应当代人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充实,需要从异 质文化中借取恰当的语言,但这并不等于彻底改变中国画的面貌。相反,完全是以传播西画 为己任者,可以认为是不可理喻的。 在中国画的范围内从事中西合璧,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为之的。 从事这项工作有一个基本 的前提,就是需要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较深的造诣,退一步说,起码对中西文化有个 基本的了解, 对中国画程式的要求和特点能够明确。 历代艺术的发展和变革都是以保持特色 为其所遵循的原则,因此,中国画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吸收借鉴西法,更要保持特 色,要明确它有一个发展的底线,即要具备最基本的中国画程式特点。 中国画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有的精神产品, 并长期独立存在, 其必定具备一种必要的 程式。程式是绘画的特色之一,是形成风格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如果没有了特有的程式, 中国画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所以“程式”是中国画发展底线的构成要素,失去了程式就 会冲破中国画的底线。这种程式包括从观念到构图,从观察方法到表现技法。散点透视,反 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念;笔墨,贯穿了中国绘画的精神,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该以其特有的深厚的文化背景为祭奠, 中国的艺术与美学理论也自有 其伟大独立的精神意义。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源头是建立在中国博大的哲学文化基础之上的。 古人感到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 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 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老、 庄名之为“道” 、为“自然” 、为“虚无” ,儒家名之为“天” 。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 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中国画可以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 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物而显。人与空间,融成一片,便是无尽的气韵生动。我们 觉得在这无边的世界里,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 觉得没有世界。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 。这就是中国画的特有魅力 的体现。特别是中国人的“写意” ,是那么浪漫,又是那么散漫;是那么激情,又是那么超 脱。这不是西方人的自然和科学,那么精辟和严谨。而这一切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理喻的。 这就是中国画的一种程式。 提到“写意” ,我觉得很有必要阐释一下它的内涵。中国的艺术宗旨在于主要表现人的 精神世界,中国画把这种精神世界称之为“意”或“心” ,故有“写意” 、 “写心” 、 “写情” 等说法。中国画是“写意”的艺术,这主要来源于中华民族对于人和自然、人和现实的特殊 理解。这种大的文化环境,从而导致了绘画的观念既不满足于“太似”的肤浅认识,又不涉 入“不似”这个无规则游戏的极端。对于“形而下”科学的发展来说,实在是悲哀。对于艺 术创作,却无疑提供了任由纵横捭阖、如鱼得水的环境和条件。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哲学 精神,直接影响到写意绘画在观察方法上既要观物又要观我;在创作实践中既要有“形” , 又要有“神” 。这种物我兼容的思维模式,就是中国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思想方法。中 国画的本质是写意的,它既不“抽象” ,也不“具象” ,而属于“意象” 。因为“具象”的绘 画忠实于所画对象的原形、结构,表现的方式是基于具体的经验和科学规定性,概括的说便 是“再现” ;而“抽象”的绘画从所要表现对象的原形中提取了要表现的要素代表性、 规律性和象征性等,表现的方式为这些要素的主观集合,概括说来就是“表现” ,是对主观 因素的肯定而对客观因素的扬弃。 “具象”和“抽象”这两种绘画方式都是西方艺术的特产。 纵观近几年中国画的面貌, 就人物画的表现上, 有了较大的突破。 中国人物画的所谓 “具 9 象”的写实语言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是可喜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出现了传统文化被弱化、缺 乏心灵和精神内涵、 笔墨形式单一的局面。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较为直观, 概念化的东西较多, 似有克隆生活的味道;在艺术构思方面基本上是平铺直叙,缺乏含蓄、抒情、传统文化的韵 味。表现在作品中的笔墨仅仅是被动地为造型服务而已,已失去它所内涵的传统文化价值, 更为夸张的是有的画者竟然用笔墨画出油画的感觉。我佩服他们高超的“技术” ,但如果硬 说这些作品也是中国画,我实在是不能苟同。因而,缺乏抒情达意,笔墨形式语言的概念化 是中国画近些年的主要遗憾。在近几年的一些中国画展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这与画者的 整体文化修养和我们的画展导向有相当的关联。 如今国画界随处可见一些命题性展览, 但真 正的艺术精品是不可能这样产生的。就算是蒋兆和的流民图 、徐悲鸿画的愚公移山 , 也不是因为国家要求他们去做的题材。一个画家如果没有对艺术创作自发性的投入和喜爱, 又怎能创作得出精品呢?还有就是画者对“精品”的概念。什么是“精品”?“精品”并不 意味把作品画的像照片,画幅大得不能再大。当然,近几年一些评委们奔波于各类画展的剪 彩、讲话等活动,自然也就无暇细品作品中的文化艺术含量。从而导致了众多画家心思不在 创作构思、艺术表现上去下功夫,为了能入选得奖,画家们也就投其所好,画大画,群起而 仿之,精工而制之,作品中自然也就少了那种富于激情、鲜活的表现手法和精神的承担。 当然,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把对象刻画得具体一些无可厚非,而且我并不否认扎实的写 实基本功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中承载的分量, 但我觉得要留一片天地给摄影家们去做, 别 那么不尽人情去抢人家的饭碗。如果画家与摄影家过不去,可能会导致种了别人的“地” 、 荒了自家的“田” 。那样的话,很可能会导致传统的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流逝。如果我们忘记 了“形神兼备” 、 “以形写神”的艺术创作标准,画得再像又有什么意义呢?照相机不是更快 捷,造型不是更精准吗?中国传统艺术的光辉,难道就闪耀在这些令人丧气的破残笔墨中 么? 当代中国画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上还是形式上,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都可以用多种艺术 手法去表现, 不能说流着大汗描头画脚耗时一年半载创作的作品就一定好, 而用写意的表现 手法就是不负责任的游戏。 最为关键是在作品中有多少文化含量, 或许这对于当代人来说似 乎有些苛求,但至少应该有一种情绪的流露,内心的告白,精神上的坦诚。 (四)当代中国画的学术与技术(四)当代中国画的学术与技术 有的批评家感叹,由于观念艺术、新媒体艺术这些当代艺术的冲击,中国画在当代文化 中的位置越来越边缘化了。对此说法,我们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就目前形势来看,中国画 非但没有边缘化,反倒是一派红火景象,单就展览、讲座会之数量一项,就令“新艺术”望 洋兴叹。然而,这种繁荣有些令人隐隐不安,因为艺术的繁荣从来都不是靠数量来保证的。 若干年后, 我们的后代或许会惊奇地问: 你们就用市场机器生产出的垃圾造就了繁荣?然后, 他们会嘲弄地赞叹:这真是一个奇迹。 我们将无言以对。 让我们回到学术层面上来反思中国画的现状! 当代中国画已处于学术的边缘,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因为,缺 少学术的内涵, 中国画的发展将有可能会逐渐失去它原本具有的主流文化的地位。 导致当代 中国画学术边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中, 不能产生一些能够激 起学术火花的学术问题, 经常是一些曾经说了几十年的老而又老的问题, 其中包括什么是 “中 国画” ,或者是“中国画”这一名称是否科学等一些最为基础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又失 去学术的深度,不能产生推动中国画发展的学术力量。中国画退缩在学术的前沿之后,一方 面是庇荫在传统的大树之下坐享其成,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文化的碰撞以无为而治随遇而安, 10 无疑这也反映出自身在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当代中国画的主流话语缺少学术的内涵,失去学术性,已经明显成为一种权力话语,因 此,各种怪事不绝于耳闻目见,使品评价值失衡。中国画的现实状况反映了当代文化体制的 问题,有着与体制之间内在的必然性的联系。这种文化体制造就了当代中国画的表面繁荣, 各种有着不同目的的大奖赛和展览此起彼伏, 而在各种目的性中, 唯一缺少的就是学术的目 的和导向。 中国画的表面繁荣是文化体制产生的文化权力所造就的平民化运动, 这种能够反 映深刻社会问题的平民化运动, 不仅消解了中国画艺术的崇高, 而且滋生出许多腐败的社会 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绘画界与社会相连的一个奇观。 与主流地位相应的各种文化权力的圈子化, 也使得展览成为各种文化势力范围主导下的 一种社会活动。这种在非学术层面上的发展,不仅不能有益于中国画的当代发展,而且久而 久之有可能使这种社会问题成为一种新传统,那么,中国画的发展问题将更为严重,严重到 影响它的未来面貌和生存。学术的主流正在因为画院、院校、美协、美术馆等各种主流集团 的利益,被分解成若干代表主流的支流,因此,今日的主流不像以前那样是有着尊严的一条 脉络, 而是以多条并存的方式左右着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这一现象本身一方面说明了今天主 导中国画发展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则说明了各支流的流向有可能并不是同 一个方向或同一个目标, 有时会因为现实中的利益而表现出文化上的冲突, 所谓的多元化和 多样性也于此中表现出来。主流之外的民间力量,尤其是高度发达的艺术市场,正成为推动 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只强有力的推手, 这一力量的强大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主流的力量, 正因 为此,它也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致命的是,市场化使学术不能完全左右当代中国画发展的 方向,过去曾经占主导地位的中国画市场,现在不仅被油画和当代艺术所分解,而且因为当 代艺术的国际化以及在拍卖中的突出表现,中国画艺术市场的主导地位正处于风雨飘摇之 中,当代艺术中不为人所理解的高价位,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上晃人眼目,有可能因此 而改变中国画发展的方向。 学术的力量不能为中国画的发展领航, 中国画的发展游离于艺术的航线之外, 是值得研 究的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学术思考的根本是什么?窃以为,是追问,也就是把艺术创作时刻放在问题状态 之中。在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年代,没有比追问更为珍贵的学术品质了。在问题状态中,艺 术家思考的天性才能被激活。 追问, 迫使艺术家的创作进入智慧状态、 研究状态和修行状态, 也使笔墨的演进有了思想的依据。 艺术家在问题状态中的直接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过早地患上 “老年痴呆症”和“文化遗忘症” 。 一部艺术史,完全可以被理解为艺术问题史。没有问题的艺术史只能是伪艺术史。 当代中国画创作发展问题之多,恐怕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此,有三种态度。第 一种态度,为世俗功利所羁绊,对问题充耳不闻,佯作不知;第二种态度,浑浑噩噩, “无 知者无畏” ;第三种态度,愤极而骂娘,未果而沉默。 我们不妨再建立一种态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态度。问题很多, 只拈一二说之。现在的很多画家为市场画,为老板画,为官僚画,为人情画,为展览画,就 是不把艺术作为一种信仰来画。久而久之,画面精神萎靡,气象全无,徒剩形式的空壳。而 艺术的根本是什么?是精神之寓所,信仰之所在。画家的修为问题谈了许多年,不仅不见成 效, 而且有进一步退化的迹象。 一些画家的眼睛整日聚焦于吴昌硕、 齐白石、 黄宾虹的笔墨, 却对笔墨背后的人文背景视而不见这种奇怪的景象持续了许多年,似乎还要持续下 去 中国画在二十世纪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它的概念和底线越来越模糊。 造成中国 画底线丧失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西合璧的影响(前面已经提到) ;二 是中国画技术的衰落。现在最忌讳谈论技术,好像一谈技术,层次就降低了许多。形而上的 11 东西谈得太多,也该谈点形而下的东西,来一点实际的。技术也称技法,毋庸置疑,中国画 有许多技术性的问题,而一定的技术又构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程式。比如,最基本的“笔墨” , 用笔讲究骨法, 用墨讲究气韵, 那么围绕着这样的要求又具体表现为中锋用笔和墨分五色等 其他方面。中国画有自己赖以生存的技术基础,比如书法,比如临摹,这些都是素描无法代 替的。为了这样的技术要求,达到一定程度的骨法和气韵,需要技术的磨练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 试问, 当今画坛又有多少画家专注于这种传统技法的磨练?又有多少画家重视传 统技法并了解其真正内涵?还是更多的人却在为了所谓的创新而致力于寻找敲门、 秘诀和捷 径?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 在技术的领域里虽然增加了许多新的工具材料和相应技法, 使中国 画增添了现代面貌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重要传统技法。失去了技法、忽视了功底,是造成中 国画底线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有的人根本就不想要那个底线,希望身处混乱之中,为 我所用更实际。 你用中国画的标准去批评他, 他说画得不是国画; 你用水墨画的标准批评他, 他又说画的是国画。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文化上的应合,使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处于一个无序的状 态。可以说,任何一种标准都难以适应当代中国画的概念,因为连“美”这样一个基本准则 都受到否定或质疑的今天, 中国画实际上并存了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批评标准。 过去人们概念 中的批评标准的唯一性,正在被多元化和多样性所肢解。就中国画而言,尽管在形式和语言 上因画家的追求不同会呈现出多样化的个人风格,可是,不管风格如何,特点怎样,首先画 的应该是中国画, 如果不是中国画就很难将其纳入到中国画的体系之中。 困境在于一些过去 不成为问题的中国画的基本问题, 现在都已经成为问题, 而且是当代中国画的首要的或重要 的问题。比如“笔墨”问题,要不要是一回事,要什么样的又是另外一回事。而像诗书画一 体的方式,书法用笔的要求,基本上已经不在学术的考量范围之内。何谓“中国画”更是受 到质疑,如果连中国画的标准都难以确立,更难以谈得上其发展。 (五)结语(五)结语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状况,即中国画的当代性,应该一方面是传统的延伸,一方面又是传 统的反题。所谓传统的延伸即指宋元以后的文人画在文化和心灵的双重承担,所谓“传统的 反题”即是指宫廷绘画和作家画,同时也包括近代以来所谓融会中西的“技术”画, ,它们 已走上技术和效果的歧途。 “当代性”在“传统”的问题上侧重于“扬弃” ,可以对文人画表 示敬意,在文化和心灵的承担上更注重后者。这是因为就文化而言,优秀的东西先在自明, 而心灵或精神状况复杂而多变。 当代人的心理状况折射着时代的精神状况, 画家及作品对当 代的关注决定了必然的心理化趋向, 或者说心理化趋向是画家对时代性的最恰当的展现。 与 文化承担相比,精神开掘更接近本质,也更符合这个时代。 不幸的是,当我们带着粗糙和麻木的面孔混迹在人群熙熙攘攘的街头,我们已经丧失 了对绘画表现对象的激情和心灵触碰,再加上与古人比较而言,现代人多数都是文盲,对传 统文化知之甚少, 所以当代的中国画对文化和心灵上的承担都很有限。 古人已经把中国画这 个画种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境界, 除了留下大量的艺术精品让我们感慨他们伟大的创造和带给 中国美术史的辉煌,他们还留下了什么?我们想去追溯、研究、继承和发展,可给我们在这 领域留有思考、挖掘和创造的余地却非常有限,几乎无路可走。 相反的是,当今中国画却又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小孩老人都在画国画,当代中国画 可以说比任何时候推广的范围都大, 但结果怎样呢?中国画的精髓被大众掏空了, 只剩了一 层皮囊! 老鼠爱大米我听了几遍就可以在 ktv 里唱, 图兰朵我听一百遍也不会唱, 贝九我甚至没完整的听过真正的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本来就是回避平民化的! 12 面对着在全国各地美术展览馆和各种绘画拍卖活动中熙熙攘攘各色不懂画的世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