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专业论文)记因的运动模式及管理策略.pdf_第1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记因的运动模式及管理策略.pdf_第2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记因的运动模式及管理策略.pdf_第3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记因的运动模式及管理策略.pdf_第4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记因的运动模式及管理策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因的运动模式及管理策略 研究生:王辉导师:吴广谋教授东南大学 摘要 企业的知识开发和知识运用已成为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取胜和长期发展中生存的必 由之路,而对知识和能力的开发根本( 或主要) 内容是对创新的开发。作为知识的源 泉创新在企业中形成、流通、变换为价值的过程,以及决定和影响企业中创新的 各种因素等等,都是当今企业需要和必须了解的。研究创新必然涉及到其微观创意的 单元记因( m e m e ) ,企业记因流的运动特性充分反映了企业中创意的真实情况, 企业中创意的微观机理表现在记因流的运动过程中。 本论文分析个体记因的特征及影响个体记因输入和输出的因素,探讨了企业记因 运动和针对记因运动的记因管理策略,讨论了个体记因三个要素:外来记因输入、本 体记因变化、“新”记因输出运动规律。强调记因的输出过程是记园的显化,它决定 了个体记因与企业记因相互作用的效果,由于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和激发个体记因的显 化,所以在企业环境中可以通过管理等手段实现对记因的一定控制;研究了个体记因 与企业记因的关系,企业记因特殊的运动特性。提出并分析了企业记因运动有两个决 定因素:记因源数量和记因流通渠道,组织结构对记因运动有影响作用。 通过分析决定企业记因流的两个因素以及记因运动的原理,探讨在企业现有组织 结构的基础上实施记因管理的策略。从环境培育、员工理念、组合引导等几方面管理 策略,为有效的实现企业对知识的控制和对知识开发的方向性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指 导企业的建议。 关键词:个体记因;企业记因;记因运动;记因管理策略 m e m em o v e m e n tm o d e la n dm e m e m a n a g e m e n ts t r a t e g y g r a d u a t e :w a n gh u is u p e r v i s o r :w ug u a n g m o us o u t h e a s tu n i v e r s i t y a b s t r a c t d e v e l o p i n ga n dp r a c t i c i n gk n o w l e d g ei st h eo a l yw a yt om a k ec o m p a n ys u c c e s si n t o u g hc o m p e t i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i sf u n d a m e n to fd e v e l o p i n gk n o w l e d g e s oi n n o v a t i o ni st h e s o u r c eo fk n o w l e d g e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l e a r nt h ep r o c e s si n c l u d i n gi n n o v a t i o nb u i l d i n g , i n n o v a t i o nc i r c u l a t i n g ,i n n o v a t i o nw o r t h i n e s s ,a n da l l f a c t o r sw h i c hw i l li n f l u e n c e i n n o v a t i o n i no r d e rt os t u d yi n n o v a t i o n ,w em u s ts t u d ym e m ew h i c hi sm i c r o c o s m i cu n i to f 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 r ei sas p e c i a lc o n t i n u o u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 c o r p o r a t i o nm e m ef l o w t h i s f l o wi sw i t h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r e f l e c tt h ei n n o v a t i o na n dm i c r o c o s m i cu n i t e v o l u t i o n o n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 i n gp r o j e c t ,m e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t h ef a c t o r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 m e m ei m p o r t e x p o r ta r er e s e a r c h e d m e m ef l o wa n dm e m em a n a g es y s t e ma r er e s e a r c h e d f u _ n 1 1 e r m o r e ,t h r e ee l e m e n t s ( i m p o r t i n gm e m e ,t r a n s f o r m i n gm e m e ,n e wm e m ee x p o r t i n g ) o fm e m eu n i ta l s oa r er e s e a r c h e d m e m ee x p o r t i n ge x p r e s st h em e m ei nd e t a i l i td e c i d e s w h a tw ec a ng e tf r o mt h er e c i p r o c i t yb yu n i tm e m ea n dc o r p o r a t i o nu n i t m a n a g em e m e f l o ww i t hg u i d i n gm e m ea n di n s p i r i n gm e m ew h i c hc a i lc o n t r o lm e m ee v o l u t i o n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i ti si m p o r t a n tf o ru st or e s e a r c h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u n i tm e m ea n d c o r p o r a t i o nm e m e s o m es p e c i a lc o r p o r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l s om u s tb es t u d i e ds ow ec a n g e tr e g u l a t i o no fm e m ee v o l u t i o n f i n a l l yt w op i v o t a lf a c t o r s ( m e m eq u a n t i t y , m e m e c i r c u l a t i o n ) a r ef o u n d e dw h i c ha r eu s e dt oa n a l y z er n e m ee v o l u t i o n t h e r ea r eg u i d e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c u r l : o r a t i o no nk n o w l e a g ec o n t r o l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w o m e m e ( u n i tm e m e ,c o r p o r a t i o ni n e m e ) a n dm e m ef l o w ,r e s e a r c h i n g p o l i c yo f m e m em a n a g i n gs y s t e mo nt h eb a s i so f p r e s e n tc o r p o r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a n dp u s h i n g o t h e rm a n a g ep o l i c y ( c o n d i t i o nt r a i n i n g ,e m p l o y e ei d e a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e t c ) k e yw o r d s :u n i tm e m e ; c o r p o r a t i o nm e m e ; m e m of l o w ; m e n l em a n a g es y s t e m i i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令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徂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必日期:垡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 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 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东 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蛰篮日期: 东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前言) 1 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已越来越认识到以知识为核心的智力资产对企业生 存和发展的决定作用,知识管理己形成了两大突出的管理模式:哈佛大学教授汉森和罗 利亚( h a n s e na n dn o h r i a ) 将它们分别称为编码管理模式( c o d i f i c a t i o nm o d e ) 和人 物化管理模式( p e r s o n a l i z a t i o nm o d e ) 。但无论哪种模式都是以顾客需求和企业产品 特点为企业知识管理的界限,以“可控制”为基础,“控制”为目的和手段的。一些学 者从进化的角度观察,认为企业的成长同生物进化有极其相似之处,企业知识进化就是 企业进化的实质。知识进化具有自适应性,这种自适应性能否引导和如何利用都是崭新 的课题。在研究“知识”的引导和利用中,有关学者针对知识的最基本层次提出了记因 ( m e m o ) 的概念。记因是知识的基本单元,以记因的动态的过程来分析“知识”的形成 与发展。这其中涉及个体记因与企业记因的关系,企业记因如何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等 等知识管理与能力开发中的重要问题。记因与个体、个体记因与企业记因、企业记因与 企业知识终究是什么关系? 如何引导企业记因向有利方向( 进化方向) 发展? 如何改进 企业记因的进化?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当今社会,这些都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论文以记因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企业知识管理与能力开发中记因运动与管理的有关问 题。 1 2 文献综述 1 2 1 企业能力和创新的相关理论及演化过程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 9 1 2 年首先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创新理论( 现己 发展成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基本方向) 。熊彼特认为,创新有五种基本 类型:开发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或新工艺;开辟新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 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形成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熊彼特( 1 9 4 2 ) 认为创新是由大企业内部的经济力量所形成的,创新与发明的代理者是企业家。但是, 在熊彼特的一生中,他拒绝承认创新是一种理性的活动;相反,他认为这是无法解释的 东南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创造性活动,也不能当作理性思考过程的结果去理解。s c h u m p e t e r 的“创造性破坏” 假设,推动了后来资源基础派( 1 9 8 4 ) 的战略和竞争优势模型的发展。 2 0 世纪中叶出现的演化经济学在以不确定性和在不确定条件下有限的信息处理和 认知能力为前提的企业理论基础上,把企业视为能力为基础的“一系列战略的纽结”, 从而分析企业的成长和生产制度结构的变迁。其中以潘罗丝( p e n r o s e ,1 9 5 9 ) 、钱德勒 ( 1 9 9 0 ) ,尼尔森与温特( n e l s o n ,w i n t e r ,1 9 8 2 ) 、艾里森( e i l l i a s o n ,1 9 9 0 ) 、德切 克( d i e t r i c k ,1 9 9 4 ) 等人的研究为代表。 演化经济学在西蒙的有限理性人( 是在认识上的局限,不同与交易成本学说中的有 限信息假设) 的假设前提下,认为企业的决策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原则,而是满意原则 ( 即利润为正) 。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均衡分析法不同,演化经济学运用社会学和生 物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的变迁( 郑江淮,2 0 0 1 ) ,认为经济的进化同生物和社会的进化机 制非常相似,存在着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三大核心机制:多样性( 即异质) 、遗传性( 即 路径依赖) 和自然选择( 市场竞争和企业的成长与衰落)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有群体研 究和个体研究两大类,形成了以潘罗斯( p e n r o s e ,1 9 5 9 ) 为代表的企业内在成长理论 和阿尔钦( a l c h i a n ,1 9 5 0 ) 的源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市场选择论。演化经济学内部存在 各种不同的流派,其中熊彼特以后的演化经济学称为“新熊彼特学派”。 艾迪斯潘罗斯( e d i t hp e n r o s e ) 于1 9 5 9 年发表了企业成长论,这是最早对 企业组织能力的讨论。受潘罗斯的启发,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理查德 森( r i c h a r d s o n ,1 9 7 2 ) 。他在工业组织一文中,使用“能力”(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 概念 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针对波特竞争理论的不足,8 0 年代中期,一些学者摒弃主流经济学派的价格均衡 分析方法,回归到以潘罗斯倡导的“企业内在成长论”为基础的能力学派。能力理论认 为,经济是不断进化的,实质性的市场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特别 是能力的创新才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源泉。 理查德尼尔森( r i c h a r dn e l s o n ) 和西蒂尼温特( s i d n e yw i n t e r ) 1 9 8 2 年合 作出版了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们认为,理解 以刨新为动力的经济变迁,经济理论的分析单元不能像正统经济学那样只停留在总体变 量上,而必须置于微观豹企业活动基础之上。该书明确肯定了企业与企业经营战略中能 力观的重要意义,书中不再依据规模对企业进行分类,而是赋予拥有不同智力资本的企 2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业不同的类别名称。并且以赫伯特西蒙( h e r b e r ts i 【r 【o n ) 的组织惯例概念为基础,认 为组织竞争力最终来源于组织内处理各种情况的组织惯例,认为惯例对于组织,就象基 因对于生物的作用类似,强调了新建惯例学习的惯例的重要性,组织应该有一 种学习和自我改造的能力,随时按需要更新组织的惯例库。在尼尔森和温特的理论中企 业具有了人的行为,它可以储存、搜寻和创造新知识和新惯例。通过本文对记因的论述 可以得知,企业的这些能动行为都是企业中的个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讨论现代企业能力理论发展之前,需要提到竞争战略理论。波特( p o r t e r ,1 9 8 0 ) 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在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理 论的核心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 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 动力。理论缺陷在于:仍然将企业作为“黑箱”,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 择取决于企业与外部力量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的内部成长和自身力量的变化并不是现 在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做了一定的修订, 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干企业内部相互关联的活动,但从逻辑上,这是第二位的。 伯格沃纳菲尔特( b i r g e rw e r n e r f e l t ) 于1 9 8 4 年发表的“企业资源学说”一 文,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从此企业能力理论开 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流派,其中一派是资源学派,它以沃纳菲尔特及其 发表懂得企业资源学说为起始标志。资源学派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的竞争优胜来源于 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如土地、设备、资本、人力等,不同企业占有不同规模、不同 组合的资源,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规模和效益,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 论的不足, 以资源为基础的视角指出:各个公司的性质是不同的,他们各自有独特的特点和资 源,比如独特的建筑、设施、人员以及观念。此外,每个公司的资源都是“粘性的”, 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公司附着于现有的一切,而且可能只能忍受当前缺乏某种资源 的状况。产生这种黏着状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业务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公司缺乏迅速开发出新能力的组织能力;第二个是有些资产是不能简单的从开放式的市 场中随手可得的,比如各方心照不宣的专业知识。竞争战略是随着公司资源配置和各种 内部运作的运动过程以“顺流而下”的模式付诸实施的,而以资源为中心的战略却是在 产品市场中以“逆流而上”的模式取得竞争优势的,它的实现依赖于公司具有的特质、 东南大学硕:t 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他人难以模仿的资源以及对该类资源的使用。 这种理论同样存在着缺陷:过分强调企业内部而对企业的外部重视不够,不能适应 环境变化的需要;对专有资源的确定过于模糊,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另外随着市场发展 越来越完善,土地、设备、甚至人力资源等都可借助资金通过等价交换从市场上获得, 由此可见竞争优势和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透过资 源这个表面现象我们可发现实际上是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 势,这就是另一派能力学派的观点。 所谓能力学派,是指一种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 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思想。这一派以普拉哈拉德( c k p r a h a l a d ) 和哈默 ( g a r yh a m e l ) 在1 9 9 0 年5 6 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企业的核心能力” 一文为标志,经过斯多克( g e o r g es t a l k ) 、伊万斯( p h i l i pe v a n s ) 、舒尔曼 ( l a w r e n c ee s h u l m a n ) 、蒂斯( d a v i dj t e e c e ) 、匹萨若( g p i s a n o ) 、苏安( a s h u e n ) 、 福斯( n j f o s s e ) 柯路易斯( r n l a n g l o i s ) 、贺尼( a h e e n e ) 等人的发展,也成为 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该学派又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以汉默尔和普拉 霍莱德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以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 以蒂斯( d a v i dj t e e c e ) 为代表的动态能力观。这些观点都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 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l e o n a r d b a r t o n 采用核心能力的概念对企业的产品开发进行研究,提出核心能力 和核心僵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的观点( l e o n a r d b a r t o n ,1 9 9 2 ;1 9 9 5 ) 。她把核心能力定 义为区别并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集合。这个集合具有4 个方面:雇员的知识和技能、技 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l e o n a r d b a r t o n 认为企业的研发活动与自己的核心 能力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核心能力可以增强研发活动,另一方面当新的研发项目对上 述4 个方面具有新内容时,原有的核心能力也可以阻碍研发活动,成为核心僵化。 由提斯( t e e c e ,1 9 9 7 ) 等学者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是为弥补资源基础理论存在的 不足,兼顾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来考察企业的战略问题,同时将一些新的资产( 如制度资 产、市场资产) 也纳入到研究范畴。t e e c e ,p i s a n o 和s h u e n ( 1 9 9 7 ) 的动态能力与战 略管理一文中明确提出“动态能力”战略观,文章中,作者把演化经济学的企业模型 和“资源观”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动态能力”战略观的框架。动态能力学派认为经 济是不断进化,企业必须不断取得、整合、再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性能力,能力的创新尤为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创新来自不断的学习,动态能力可以使企 业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不断地获得新竞争优势。 近几年来,能力理论纵向发展了,重要的方向是企业知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资源效用的大小取决于使用它的人,而能力差异是由现有的知识存 量所决定的,没有知识的支撑,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且核心能力出现的 核心刚性( c o r er i g i d i t i e s ) 最终将导致核心能力的丧失( d e r o t h yl e o n a r d - - b a r t o n , 1 9 9 2 ) 。余光胜( 2 0 0 0 ) 通过对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要素进行层层剥离,批判了以资源为 基础的企业观和以能力为基础的企业观,指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企业的知识及与 知识有关的认知能力,只有清楚地把握知识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微观机理,才能更好地 开发和利用知识,从而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但他的评价标准,也是建立在 b a r n e y ( 1 9 9 1 ) 和r u m e l t ( 1 9 8 4 ) 等人的基础上的,即知识具有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 持续性及学习能力。 与能力基础理论紧密联系的两类观点,一是行为制度观。该观点主要认为,企业是 在一个由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社会环境中运行的,这种社会环境将决 定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这也就势必影响到资源的积累和选择,进而决定企 业能否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z u k i n 和d i m a g g i o ( 1 9 9 0 ) 认为,资源的选择除了受制于技 术和信息,也与人类的行为规范及习惯、风俗等相关。 另一个与能力基础理论相联系的是战略选择观,战略选择观点主要是从企业如何做 ( 行动) 这一角度,提供了一个关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可接受的理论模型。k e n n e t h a n d r e w s 发表于1 9 7 1 年的公司战略的概念( a n d r e w s ,1 9 8 7 1 9 7 t ) 一书标志着战略 管理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他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一个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 a n d r e w s 认为,战略管理的核心作用是把环境的机会和企业的力量相匹配,此观点近来 得到较大程度的重视。如p r i e m 和b u t l e r ( 2 0 0 1 ) 及b a r n e y ( 2 0 0 1 ) 都认为,资源基础模 型应通过创新的和企业家的过程理论加以深化。将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引入 资源基础理论的更大贡献,可能在于它将为非主流的资源理论与主流的企业理论,如交 易成本理论及代理理论等的结合提供了方向。 从上分析可知资源派与能力派都归并到对学习和知识的讨论上。彼得德鲁克在 2 0 多年前就开始注意到知识经济,提出管理就是”知识开发知识”,要利用知识来找出 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所谓知识经济意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 东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以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等智力资源的生产、存储、使 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与既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 或劳动力经济、资源经济) 相对 应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针对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建设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知识管理 模式,这仍是当今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哈佛大学教授汉森和罗利亚( h a n s e na n dn o h r i a ) 将两大突出的知识管理模式分 别称为编码管理模式( c o d i f i c a t i o nm o d e ) 和人物化管理模式 ( p e r s o n a l i z a t i o nm o d e ) 。另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需要与业务紧密结合,从业务层 面来发现知识的驱动力。 知识管理必然涉及到知识与知识时代的企业以及对智力资本的讨论。联合国经合组 织( o e c d )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为4 种:1 知道是什么的事 实知识( k n o w w h a t ) ,是指可以观察、感知或数据呈现的知识,如统计、调查等等。对 于企业来讲就是那些关于企业事实方面的知识如企业有多少员工、企业的主要产品等。 2 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 k n o w w h y ) ,包括自然原理或法则的科学知识。对于企业而言 就是研发、生产、销售等的方法和规律,比如为什么选用某种原料、为什么开发某种产 品等。3 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 k n o w h o w ) ,是指有关技术的知识或做事的技术。比如 研发人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经验、有经验的工人操作设备的技术等。4 知道谁有知识的 人际知识( k n o w w h o ) 。有了这种知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很快地知道 应该请教谁。这4 种知识通常又分为两类:k n o w w h a t 和k n o w w h y 通常属于编码类的 知识,即显性知识;k n o w h o w 和k n o w - w h o 则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即隐性知识。 表1 1 工业时代企业和知识时代企业的7 个区别 工业时代企业( 如5 0 年代的通用汽车公司)知识时代的企业( 如目前的微软公司) 1 资本密集型:通用汽车公司在全世界拥有大知识密集型:微软的办公楼主要位于r e d m o n d 这一 量的厂房、资产以及设各处地方,办公楼里面有很多小房间,装备有办公桌 和计算机 2 命令控制结构:不同地点的信息需要汇聚共同管理模式:信息流是各个方向的。大多数决策 到一个称为d e t r o i t 的中心地点,同时从由个人或通过小组讨论作出,只有少量的控制指令 d e t r o i t 向各处工厂发布指令 3 员工服务工具:大部分机器是机床,工人用工具服务于员工:员工运用计算机来完成其工作 它来加工产品并对其进行维护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4 重复性工作:大多数的劳动力被用于重复性知识型l :作:员工主要进行创新性【= 作 的工作,如生产加工、装配等 5 资本者占有生产财富:主要的生产财富是厂知识者占有生产财富:生产主要是由员工的创造性 房和设备,它们是由企业拥有的思维完成的,员工的头脑和知识,而不是计算机, 是主要的财富 6 资本是第一驱动力: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 知识是第一驱动力: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新思维 拥有更多的厂房和操作更多的设备来体现的 即知识的创造而实现的 7 大规模生产:生产是面向库存的,一旦生产,大规模定制:产品是根据需要来产生的,客户能够 它不会因客户的需要进行调整 根据自身需求来配置产品,某种程度上产品能够感 知客户需求并自动调整来适应 来源:g a m ys z j a d e n 智力资本的概念是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的,1 9 8 0 年前后,h i r o y u k ii t a m i ( 弘 之伊丹) 注意到了各个日本公司经营业绩上的差异,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差异的根源 在于公司的无形资产。1 9 8 6 年卡尔艾里克斯维比发表了知识型公司,它阐释 了如何管理无形资产的问题,它引发了早期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里以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 为主题的“瑞典运动”。 到了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关于智力资本的思考上有两条独立 而又关联的道路,一条叫做知识和脑力道路,即以创造和扩展公司拥有的知识为核心的 道路( 也就是斯图亚特、艾德文森、斯维比和其他人拥有的路线) ,另一条是以资源为 基础的路线,他关注的是如何从公司对智力和有形资源的独特的组合方式中创造出利润 来( 即意塔米、提斯、沙利文和一些人支持的观点) 。到1 9 9 4 年时,世界上大约有十二 家公司开展了积极地用其所拥有的智力资本创造利润的工作。 当前有两个对智力资本进行定性评价的角度:一个是知识知识管理角度。该观点 的人大多对智力资本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创造活动感兴趣。它认为与商业有关的新知识的 创造或在公司内对现有知识的分享是根本性的必要的活动内容。创建新知识或更加广泛 的分享新知识的程度决定了一项活动或资产的价值;另一个是价值获取角度。该观点认 为某种形式的智力资产所能够帮助公司向其战略性远景目标迈进的程度,或其能够帮助 公司更好的实现其战略的程度,是衡量其定性价值的标准。 在肯定了知识对企业的作用后,进一步又确定了知识创新对企业制胜战略和竞争地 东南人掌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位的决定作用,当前需要研究的是知识创新的微观机理,针对这一课题,相关学者提出 了知识创新的单元记因( m e m e ) 的概念。虽然记因的大小还没有确定,但记因相对 于企业类似于基因相对于人类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认可,对记因的不断探讨发现,其具有 可控性和自适应性等多方面特性,通过研究记因的运动机理来阐述知识创新的微观机理 是知识研究的发展趋势。 由于对记因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争议,从个体记因进入到企业记因还是一个新课题, 企业记因运动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微观层面。本文在详细分析了个体记因的定义、特征、 影响因素等后,从个体记因与企业记因的关系角度出发,初步探讨了企业记因的运动机 理,希望从企业记因层面发掘研究企业知识创新的新出发点。 1 2 2 相关理论的逻辑关系 能力理论是演化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发展的结晶。演化经济学有两大理论前提:正 利润假设或盈利可能性假设、有限理性假设。在个体能力形成上该理论认为:个体之间 相互作用以及接受从环境中反馈的信息构成了具有自组织和适应性的感知系统 ( h a y e k ,1 9 5 2 ) ,感知系统的自组织活动和适应性调整就是个体的学习行为,学习的结 果是个体的有限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个体通过学习达到的理性程度总是有限的,可以通 过某种机制整合个体的学习,使个体学习变成组织学习,则个体理性将在一个累积性的 组织或制度环境中得到塑造和提高,并发挥作用。 在组织能力形成过程方面演化经济学认为:由于个体在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和学习过 程中形成的能力具有特质性,表现为认识的多样性,所以在多个个体组成的一个组织时, 若存在某种协调机制或制度结构来协调多样化的认识和特质性能力,消除个体间潜在的 利益冲突,个人能力就整合成组织能力。这种协调机制至少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在个体 之间形成一个“共同知识”,这种共同知识又被称为“组织惯例”( n e l s o n ,w i n t e r ,1 9 8 2 ) , 或“组织文化”( h o d g s o n ,1 9 9 6 ) 。二是在个体之间确定一个层级关系。即演化经济学认 为企业是不同能力的个体在组织的“共同知识”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能力团队”。而企 业可以通过市场提供的通道吸收和退出各种能力,企业中的成员可以通过与各种物质和 人力资源相接触的通道获取和释放能力。在企业这个能力团队中这些通道和协调机制共 同发挥作用,形成了组织能力。 另外演进经济学要求企业具有动态效率,即要求企业成员有充分的学习机会,“打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破限制”,使企业能够在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企业特质性能力,进行不断的创新 和调整,以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企业能力相关理论的一个发展轨迹,见下图。 东南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知识的编码管理模式 知识的八物化管理模式 i 岫蜥- 创新能力的微观机理 黑j 具体的企业记因运动模型l 图1 企业能力相关理论发展图 1 0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以下是能力研究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领域的重要事件记事表( 以年代为序) 表1 2 重大事件记事表 1 8 世纪马歇尔 劳动分工与经纪人假设 1 0 1 2 约瑟夫熊彼特创新理论 1 9 5 9 艾迪斯潘罗斯 企业成长论 1 9 7 2 理查德林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的概念 1 9 8 0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1 9 8 0 弘之伊丹对无形资产的讨论 1 9 8 2 尼尔森和温特经济变迁中的演化论 1 9 8 4 伯格沃纳菲尔特企业资源学说 1 9 8 6 号尔艾里克 知识型公司 t 1 9 9 0 普拉哈拉德和哈墨企业的核心能力论 1 9 9 1汤姆斯图亚特“人脑的力量” 1 9 9 2l e o n a r d - b a r t o n 核心能力与核心僵化 1 9 9 7 提斯 动态能力理论 2 0 0 0 余光胜认知能力的提出 2 0 0 1p r i e m ,b u t l e r 等企业家精神 2 0 0 3塞思戈丁公司进化 1 3 研究内容及目的 由以上综述可知,当我们从企业内部寻找企业成长的动力时,实质上归结为由创新 得到的知识,而关于知识的研究归结为创新的基本单元记因。本文在众多有关知识 研究的理论文献基础上,对记因概念及特征进行了概括与系统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着重 对,个体记因和企业记因的关系及基于记因的知识管理与能力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记因是创意的单元,对它的概念界定采用了动态界定,即记因是有外来记因输入、 本体记因变化、“新”记因输出三部分组成。适应环境的记因会保留下来,随着环境的 变迁,适应的记因不断结合变化产生新的适应的记因,依此发展形成了记因式进化。记 区i 与基团有众多区别,但主要区别在于:基因需要稳定,而记因更喜欢变化的环境。记 东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因是个体能力的综合表现,而企业记因并不是个体记因的简单加总,企业记因是一个企 业组织的战略的基本构件,概念传递的功能单元。它由规则、工作程序、政策、市场定 位和公司中的人等因素组成。 在对相关概念定义后,本文进一步分析记因的特征:遗传性、对载体的依附性、连 续性与变化的渐进性、连续性与变化的渐进性、传播性、有效性、自我完善性和自适应 性、不可规范性和不可停止性、进化周期的不可测性。 在企业中,记因运动有其特殊性质,通过分析发现个体( 企业中的人) 对企业记因 具有决定作用。由于权力、组织结构、职责等因素的存在,企业中不同层级的人对企业 记因具有不同权限。本文仅把企业中个体分为三个层级:高层、中层、基层。高层对企 业记因具有绝对的优先权和选择权;中层具有部分优先权而没有高层的绝对权利;基层 的个体最多的是无条件的接受上层的记因传输。 由于各层级的个体所处环境和个人利益要求不同,使个体对记因变化的反应有所区 别,这种区别进而影响到企业记因变化的速率。从记因角度分析,高层的个体倾向于用 决定权和优先权减少记因变化的机会;中层出于对工作的复杂程度降低、规则明确的要 求,不希望出现变化;基层的个体有的是对生存的危机,会尽量避免变化。但对比个体 对日常生活要求变化的现象,可以得出个体对变化的讨厌和喜欢并不矛盾,二者之间是 一种动态转化的关系。这种动态转化关系使企业的记因式进化成为可能。 通过对企业记因的进一步分析,讨论了企业记因( m d n a ) 与个体记因存在以下关系: m d n a = f ( m d n m ,曲n a 2 ,m d n a n ) 即企业记因是个体记因丛( m d n a ) 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个体记因变化是企业记因变化的 前提与基础,其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了企业记因的变化。这种“决定”的方式是通过几个 循环模式表现的:两个正反馈闭环模式和一个开环模式。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分析出企业记因循环的两个决定因素:记因源数量和记 因流通渠道。针对这两个因素本文提出了记因循环的环境培养策略、基于记因理论的员 工理念策略、记因存储和保密策略、记因的组合引导策略,以及企业记因组合的价值评 价体系。最后通过沃尔玛集团的发展来论证本文有关记因运动管理策略的一些观点。 全文通过对记因、新记因、记因式进化、企业记因的定义,分析企业记因的运动模 式、企业中的个体记因变化对企业记因的作用,进而探讨企业记因运动管理策略,使企 业通过记因式进化实现企业保持一定竞争优势的状态。 东南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本论文的目的是论证个体记因与企业记因的关系,构建出记因运动管理框架和评价 体系,使企业记因重组问题可以部分的通过指标、图表等直观的方式来解决,期望能实 现对企业知识的控制与管理。 东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企业记凼的概念与特秆 第二章企业记因的概念与特征 2 1 记因( m e m e ) 的概念 作为生物物种之一的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采用基因遗传和基因变化的方式实现自 身的进化和发展,基因是遗传的一个单元。生物个体能够进行基因变化的机会只有一次: 生物的交配繁殖。每次繁殖都会产生有利于生物生存竞争的新基因和不利的新基因,这 是变化,在自然选择下,有利生存的基因被保留下来,带有不利生存基因的生物被淘汰, 这是进化。 在躯体缓慢进化的同时,人类又进行另一种类型的进化思维进化。思维进化的 机会是交流,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东西流入我们的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产生某些新 概念,通过交流我们又将大脑中的一些概念传入外界,这种流入、留下、传出的概念的 最基本构成到底是什么,他们的实质又是什么。理查德道金斯称其为记因( m e m e ) 。 记因m e m e 一词有多种译法,如谜米、觅母、拟子、文化基因等等,本文统一采用 记因的译法。该词最早出现于理查德道金斯( r i c h a r d d a w k i n s ) 于1 9 7 6 年出版的自 私的基因( t h es e l f i s hg e n e ) 中。道金斯把希腊词词根“m i m e m e ”缩短成m e m e ,使其有 一个单音节听起来象“g e n e ”( 基因) ,形式上又会联想到 m e m o r y ”( 记忆) ,也可以认为 与法语m e m e ( 同样的) 有关。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记因是指“在诸如语言、观 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 东西”。 “记因通过从广义上说可以称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脑子转到另一个脑子,从而 在记因库中进行繁殖。”“调子、概念、妙句、时装、制锅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记 因。”n3 德国哲学家、系统科学家迈因策尔( k l a u sm a i n z e r ) 支持道金斯的记因概念, 指出任何能够通过信息通信方式传播的模式都是一种记因,甚至在其人类宿主无法表达 它或是没有意识到它是否存在时也是如此。牛津英语词典对“记因”一词的解释是 “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m e m e : a ne l e m e n to fc u l t u r et h a tm a yb ec o n s i d e r e dt ob ep a s s e do nb yn o n - g e n e t i cm e a n s e s p i m i t a t i o n ) 。在道金斯提出m e m e 这个概念后,各界反应强烈,其中网上已有记因讨 论组( a l t m e m e t i c s ) ,还出版了记因学杂志。关于记因学( m e m e t i c s ) 的专著有心 智病毒:记因的新科学( r i c h a r db r o d i e 著) ,记因机器( s u s a nj b l a c k m o r e 著,道 东南人学预= l 学位论文 第二章企业记闻的概念与特 i f 金斯作序) ,思想传染病毒( a a r o n l y n c h 著) 等等。 在人们不断研究记因的同时也对记因的定义提出了新的见解,仞j 如,阿伦林奇对 记因的定义为:“一个记忆段,或者某个生物体的神经存储信息的一个部分,通过观察 者的抽象概括系统来识别,而观察者的例化过程则严格的依赖于过去对存在于一个或多 个其他生物体神经系统中的相同记忆段的例化结果。”塞思戈丁定义记因为:某种创 意或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创意传输的功能单元。阻3 等等。 对记因的概念还存在某些争议,但无论定义如何,记因都有一个相同的产生模式: 外来记因输入本体记因变化输出,如图1 。为了描述的清晰,在同意记因是创 意的一个单元,它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的规则概念或思维的基本前提 下,本文采用图2 ( 记因的产生模式) 作为记因的定义,并用m d n a 作为个体记因库的 缩写。 外来记因输入 “新”记因输出 一查竺兰望兰些 。一 图2 记因产生模式 实际上记因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它一直存在于人类知识库中,比如地球是圆的学说 就是一种记因,握手、配方等等都是记因。人的交流也是记因的交流,首先交流为个体 提供了思维变化的机会,一旦交流的某些单元被个体接受,这种得到认可的概念会被进 一步传播,例如母亲对孩子说干橘皮泡水消火气,孩子长大后某次与同事共餐时提到了 橘皮泡水的功效,同事回家后又告诉了自己的孩子,如此这样的交流使橘皮泡水这个观 念在不同的人和不同代间传播开了,在人们的众多交谈中记因“橘皮泡水”就得到了交 流。 在记因产生模式中“人”是主体,他可以对外来记因采取拒绝输入、被动输入、主 动输入。拒绝输入状态大体又分为两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