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i 论文独创性的声明论文独创性的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于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论文内容,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向有关部门和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复印件和 电子版本。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i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 an investigation of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discussion with habermas exchanges theoretical comparison 作 者 姓 名: 王青青 指 导 教 师: 曾凡跃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ii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代社会,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交往 理论,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结合马克思经典著作,探析不同时期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状况;其次以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切入点,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后详细剖析了马克 思交往理论的核心论题,最后简要介绍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并简要评述了哈贝马斯的 交往观。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进程。笔者认为:马克思的交往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其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中,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本质异化劳动 来揭示人们之间交往关系的异化和扭曲。马克思对于交往最经典、成熟、系统的表述则 出现在他和恩格斯随后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中。在那里,马克思恩格斯从 实践的角度, 来分析交往与人的活动, 主要是交往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关系。 在随后的 1857 一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了交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最终形 成了马克思科学的交往理论。 第二,本文从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基本理论入手,对交往问题进行了多维度阐述。主 要围绕交往的科学界定、交往的特点、交往的基本类型、交往的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 展示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揭示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为深 入探析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第三,笔者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论题。在这里笔者从马克思的交往出 发,深入探析了马克思的交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重要范畴生产、分工以及人的发 展的关系,从而全面的阐释了交往理论的深刻内涵。 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然后从马克思哲学的 角度对其进行唯物主义的分析与批判。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明确指出哈贝马斯对语言交 往行为的界定,丰富了交往理论的研究视域,分析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体现出强烈的社 会批判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过分关注社会交往行为中的语言交往行 为,从而忽视了物质交往行为。并且他把“语言”当作社会交往行为中最基础最本质的 东西,赋予其本体论意义,倡导通过语言的恰当使用来实现“交往合理化” ,这些观点 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与不合理性的成分。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iii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哈贝马斯;探析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哈贝马斯;探析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iv abstract in marxist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arxs theory of exchang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deep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irstly, marx classics,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secondly, marxs theory of exchang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n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exchanges; afte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re topics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exchanges, and finally a brief introductionhabermas communication theory, from marx exchanges of ideas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gress and limitations of haber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marx interaction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 believe that: marx exchanges thinking first appeared in its 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a book which, from the nature of capitalism material production -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of alienation and distorted. marx exchanges the most classic, mature formulation of the system in this book he and engels subsequent cooperation german ideology. where the scope of practice, he feuerbach, to analyze the exchanges and activities, contacts and relations of materi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 the subsequent 1857 1858 economics manuscripts, marx discussed further ex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eventually formed the theory of marx scientific exchanges. second, we start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 exchanges,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problems expounded. scientific definition around the major exchanges, exchang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types of exchanges, exchanges of social function and other aspects, show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exchanges, and also reveals the marxist theory of exchanges and importance behind depth marx exchanges concept of doing a full theory of foreshadowing. third, marx exchanges core thesis of the theory. here i departure from marx exchanges, in-depth analysis of marxs exchanges with marxist philosophy in several important areas of production, division of labor,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an overal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finally, the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habermas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its analysis and critique of materialism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lso from the marxist stand clear that habermas language communicative action, rich study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sight analysis of the decolonization of the living world, reflecting the strong spirit of social criticism; reveals habermas interaction theor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language in communicative action 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behavior, thus ignoring the substance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and his language as the most basic social interaction behavior the most essential things, given its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advocated by the proper use of language to achieve exchanges rationalization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obvious limitations and unreasonable ingredients. key words:marx;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habermas; investigation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v 目录 引言 . 1 (一)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1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现状 . 2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4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进程 . 6 (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交往思想萌芽 . 6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成熟 . 7 (三)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交往思想完善 . 8 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基本内容 . 10 (一)马克思交往范畴的科学界定 . 10 (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基本特征 . 11 (三)交往范畴的基本类型 . 14 (四)交往的社会功能(即重要作用) . 15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论题 . 17 (一)交往与生产 . 17 (二)交往与分工 . 22 (三)交往与人的发展 . 23 四、立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维度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评析 . 26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主旨 . 26 (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解析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进步意义 . 28 (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反观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 31 参考文献 . 33 (一)著作类 . 33 (二)论文类 . 33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1 引言 (一)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交往问题,是中外学术界都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就西方哲学诸流派 而言,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例,他的交往行动理论否认人们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 的社会交往关系,忽视人的社会性,而是把交往活动简单的理解为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与承认,认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人们内心的心理体验或情感反应,如此,就抽象化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也就由此而失去了其客观现实依据,进而演变为 一个在主体思想领域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了。相反,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是建立在抽象的 人性论的基础上,而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物质活动中,人与 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决定的人的一切社会交往关系。由此可见,研究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准确理解科学交往理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同时, “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范畴,贯穿于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时期。交往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生产资料生 产的前提, 也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重要条件, 是人类历史继承与发展的纽带。 因此, 把 “交往”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展开深入研究, 对于完整理解马克思历史观, 对于准确地掌握马克思唯物主义,对于科学地认识交往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在全球 化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2、实践意义 对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国内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从未中断过。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 国内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 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 虽然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成果很多,然而目前学术界的讨论在很多方面的研究仍有 所欠缺。例如,在我国,受到全球化的驱使,为适应世界一体化,我国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然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什么样的交往形式为参 照系呢?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交往模式更加适合我们国家的进步,更加有利于促进人的发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2 展?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尚无更多学者去思考。然而该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 现时代的理解。由此观之,研究交往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对于进一步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都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随着全球化浪潮的空前高涨,各种文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 交往。当今世界交往中,各种不同的文明、文化相互碰撞,一种文化积极吸纳其他文化 的文明成果, 而摒弃自身文化中的糟粕, 通过进行文化整合, 来达到文明的创新和发展, 这有助于增强自身文化的生命力,也有助于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传播。而这一切都是 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之上的,由此观之,研究交往理论,对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交往是哲学的重要范畴,那么它究竟有多重要?雅斯贝尔曾说“只有思维进程促 进交往,思维在哲学上才是真的。 ”1由此观之,交往在雅斯贝尔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范畴。 其实, 国外的很多学者都对交往理论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述, 然而国外的学术研究中, 无论是胡塞尔的“主体际性的生活世界” ,还是雅斯贝尔斯的“以爱的斗争为基础的生 存交往”,虽然他们都非常关注人的自我的主体间交往和生活世界的问题,但他们把马 克思的唯物史观简单的归结为经济决定论并加以批判,从而对人的交往的理解都脱离了 物质生产劳动这一物质基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他试图“重建历史唯 物主义”的重要依据。哈贝马斯把以符号为媒介、以相互理解和承认为目的的“相互作 用”当作交往行为。他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自我意识理论,认识到传统 意识哲学范式的弊端,并在黑格尔那里找到交往理性的最早痕迹,最终实现其语言交往 范式的转型。在哈贝马斯那里,言语的有效性基础在交往行为中是预先设定的,交往理 论是建立在语言哲学的基础之上的,语言是一切社会行为中最根本的东西。社会的进步 与发展并不是通过物质的实践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对话、交流、辩论、交换意见等主观 1雅斯贝尔斯:哲学卷二,海德堡/柏林:springer 出版社 1956 年德文版,第 56 页。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3 因素来推动的。这样一来,就把交往同物质生产割裂开来,把交往规范体系理解为是生 活世界的本质,从而削弱了人类物质实践的作用。 哈贝马斯立足于交往行为理论,试图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 ,由意 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由目的合理性转向交往合理性,尽管其交往行为理论与马克思的 交往理论存在种种差异,但它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研究,对于构建现代合理 交往模式等问题的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但是,他过分夸大了语言 在交往中的作用, 他所谓的交往也大多集中于精神交往层面, 极端重视交往的语言环境, 所以理论界认为其交往思想带有浓郁的乌托邦色彩。 2、国内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开始为我国学术界所关注,并成 为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大致有以下两种理解。 (1)从交往与实践的角度进行研究 任平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交往实践观,也就是“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他在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一书中把“主体际”交往看作是一个物质交往、精神交往 和语言交往都包括在内的交往体系,然而交往实践在这一交往体系中则处于基础地位, 其余比如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等则只是交往实践的外化和派生。从而就否定 了以往的交往唯心主义理论。 与此同时任平也指出: 存在着向多极主体开放的中介客体, 它使主体际成为可能,也就是主体能够面对另一极主体。这就纠正了以往的单一的“主 客”关系,形成“主体客体主体”三级关系结构。对于交往实践这方面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时多有涉及,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发展,对于交往实践 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在思想上基本达成共识,也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理论体系,这对于学 习和发展马克思哲学有很大帮助,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哲学视角,但是理论 研究内容重复较多,没有新意,且大多停在理论层面。 (2)从交往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研究 陈志尚老师指出,社会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与生产实践相同,人们之间的交 往是一种最主要的人类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衣俊卿、孙占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4 奎在 1994 年发表在哲学研究第 5 期上的“交往与异化关于现代交往的负面研究” 一文中指出,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然而现代社会由于存在 着旧式的分工,造成主体片面化,产生出劳动的异化,在这种条件下,人为了生存不得 不放弃自己多方面的潜能,而从事单一的劳动,这样在生存的竞争下,在物质利益的驱 使下,人与人之间的多样化交往就抽象为单一的片面的物质利益交往,从而使交往也失 去了本身的丰富性。郑召利 1999 年发表在哲学动态第 4 期上的“.90 年代以来我国 交往理论研究概述”一文中指出,交往本身就是人的需要,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基本的需 要,人们正是通过一定形式的相互交往而共同协作,进而相互交换其劳动成果,这样人 才得以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人要想生存就必须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 国内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成果十分丰富,并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拓展 到人学领域,丰富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涵,也使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成为研究人际交往 困境,人的异化,人的存在与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但这种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 之处,主要是研究的内容较为杂乱,学者们大多都只是选择某个或某些自己感兴趣的点 或面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相当的研究 水平,但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其结论大多只代表少数人甚至是个人的观点,没有形成令 人信服的系统的理论。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 本课题以马克思的原著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唯物历史的说明交 往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而发展的。同时,本文辩证的指出交往与生产的相互作用。 2、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不同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按照 一定的规律演变发展的。在的历史时期,交往的形式也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交往形式 的不同产生了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当然,不同并不代表随意,在这种看似不同的变化 中,包含了某种相同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因此研究交往,要按照一定的内在线索,以历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5 史发展为主线,分阶段研究、探讨、分析。 3、文献研究法: 通过学习和查阅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同时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探析 国内外学者对于交往理论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6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最早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其交往理论,而交往理论最经 典、 成熟而系统的表述则出现在他和恩格斯合著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 在随后的 1857 1858 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又对交往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最终 形成了马克思完整的科学的交往理论。 (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交往思想萌芽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人与自然的交往和人与人的交往,但 是它并没有直接考察人与人社会交往的形成和发展,而是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本质 异化劳动来揭示人们之间交往关系的异化和扭曲。 1、从异化劳动到交往异化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私有制为出发点,深刻的揭示出异化劳 动的起源,同时从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人与劳动本身的异化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类 特性的异化关系中揭示出人从人那里的异化,由此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那 里就和劳动联系起来。比如:马克思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 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2这说明人同自己的劳动 产品相异化。这一异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存在着一个异己的,与自己相对立的他人支 配着这个对象。此时人自身的活动是不自由的活动,是听别人指挥、受别人支配的,他 的这种活动目的是为别人服务的,活动的全过程,他们都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他们都 是被强迫的,是受到剥削和压迫的。所以,在异化劳动的作用下,产生了不平等的社会 关系, 体现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社会交往中的不对等性和对抗性, 即交往异化。 2、从交往异化到理想交往 马克思认为,由于劳动异化,进而导致3人的异化以及交往的异化,这对人的生存 和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必须根除交往的异化,但是要想根除交往的异化,就必须 2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2 页。 31844 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单行本,第 77 页。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7 进行消灭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的自我异化 的一个积极的扬弃,因此在本质上,它是以人为媒介,同时也是为了人本身,进而真正 占有人的本质。故而,共产主义是人向其自身、向社会的人的真正回归。在共产主义时 期,个人与他人的交往的活动,就变成了个人生命表现的器官与个人对其生命的占有方 式。这就是说,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才能发展、实现和满足自己作为真 正的人的关于社会交往方面的需要, “才能使交往从手段变成目的”4。共产主义是消灭 异化交往的根本途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交往将不再是一种手段,而是目的本身,这 也就是马克思所设想最理想的交往模式。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成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提出的实践的范 畴来分析交往与人的活动,主要是交往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关系。 1、人与人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原始的基本前提就是现实的人的存在。间的交往,最原始的基本前提就是现实的人的存在。 马克思没有把人看成是机械的,也没有只局限在情感的框架中承认“单独的、肉体 的人” ,相反,马克思从现实出发,指出人是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所有人类历史 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这里,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指的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之下的、在现实中从事实实在在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马克思指出,如果一个人 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那么人类就已经从 动物中分离出来了,在这里,他们不仅生产着自己赖以存在的生活资料,并且也生产着 物质生活本身。在此基础上,人才能够得以存在和发展,正是在他们生产自己的物质生 活时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首先就是物质交往活动。 这种为了人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物质交往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 间的交往。与个人的生存所密切相连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乃至家庭关系等等一切社 会关系都由此构建。 2、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得以顺利实现的平台就是生活实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得以顺利实现的平台就是生活实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终其一生都是通过生活 实践来充盈自己的生命的。尽管求得生存这一物质交往活动属于人最基础的生活实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22 页。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8 然而人的欲望人的需求是无限的,所以人们并不会满足于此。人的需求,在满足其生存 之后,其表现是多方面的,人们会通过一个又一个“下一个”需求的满足,以期在更加 广阔的领域中不断构建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当其一个需求得到了满足, 那么他就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另一个或者另外的多个需求,并且力图实现他的目的,满 足其一个又一个的需求。在追求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独立的 个体,不是一个自足的个体,而是必须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分子意识到自己必须与他人 不断地进行交往。因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自觉不自觉的追求完满 的生活实践中也就越来越紧密,而这种相互交往就因为人的生活实践而成为现实的存 在,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 3、人类的交往,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的交往,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为出 发点,说明共产主义时期的交往是最为理想的交往。马克思指出异化的产生是由社会化 的分工导致的,正是社会分工把人类的活动限定在固定的范围和框架之内。分工在一定 程度上也使得人们的某种专业技术更加熟练,由于分工的作用,交往使得社会力量超过 了个人的力量之和,而这种由个人产生的社会力量反过来又是与单个的个人相对立的。 在这种情况下,在旧式分工的限制之下,个人是不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的。惟有社会生 产力得到高度的全面的发展,这种被迫产生的分工和私有制才能得以消灭。因此,只有 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才能获得高度发展,并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也只有进入 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使人的才能和个性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交往思想完善 马克思在1857 一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分为三个的 阶段。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之间交互活动的产物,并且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 人的交往形式与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相一致,也呈现出一个前后相继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最初的社会形态就是人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在其产生初期 完全是自发生成的。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个人的生产能力仅仅存在与狭窄的范围内, 并且只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得以发展。人类社会的第二个形态,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 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个形态中,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关系才得以形成,人们之间的全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9 面的关系,人的全面需求和全面的能力体系才得以建立。 人类社会的第三个形态, 就是个 人得以全面发展并且获得自由个性。在此,全社会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也就成为全社会 共同的社会财富。与此相应,马克思也把交往也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 1、以人的依赖关系或个人之间统治和服从关系为基础的交往。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产品交换分散,交往空间狭窄封闭,商 品生产、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在这种条件下,个人的生产能力仅仅存在与狭窄的 范围内,并且只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得以发展,交往形式表现为以血缘、地域、等级为特 征的共同体内部的交往。这些原本毫不相干的个人形成了互相依存、全面依赖的社会关 系。个人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一个较大的共同体,比如家庭、氏族和公社。在前资本主 义社会,因为生产力极端低下,劳动模式的简单、劳动强度的巨大及社会劳动产品获得 的不易和不足,人们只有聚集在一起才有能力生存和发展,所以这一时期人们的交往不 是自由主动地,而是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不得不依赖于其他个体,在一个以血 缘宗族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中与人交往。在这种交往形式下,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进 步困难,从事生产的个人不具有独立性,而是依附于一定的共同体,所以人的发展状况 就相应的表现为个人对社会共同体的依赖性。 2、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一切劳动产品、能力和活动的私人交换的 交往。 在资本主义时期,即马克思称为“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的“市民社会” , 资本主义大工业和机器大生产把人们从狭隘封闭的自然联系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以商品 价值为媒介的全面交往活动中。由此一种全面的、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关系得以形成, 一个能够满足各个方面需求的以及一个全面完善的能力体系也得以建立。在这种情况 下,一方面,个体必须以自己的劳动力同他人换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生活资 料,另一方面,拥有资本、货币的个人则必须以此作为交换才能获得自己进一步扩大生 产的生产资料。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商品交换关系才能 取得社会的认可,从而实现对它的占有,而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媒介的。 马克思认为,是货币让个体融入了生活,融入了社会,让单独的个人同自然界与整个人 类紧密的联系起来。马克思还认为,由于这种物的依赖关系的交往形式直接否定了“人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10 的依赖关系”。它要比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联系要好,也要比以统治被统治为基 础的关系要好,它把分散的商品生产、狭隘的交往形式变为了相互联系的的生产、交换 的统一体。在这种交往形式下,人的发展总体上表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 立性” 。 3、自觉联合起来的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换的交往。 在共产主义时期,社会生产力将会得到空前的高度发展阶段,此时全社会的社会财 富将会极大丰富,同时旧式的分工和私有制等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力量也将全部消灭,属 于某个人的特殊的活动范围将不复存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全社会的任何部门内发展。 这就表明,共产主义时期,人们逐渐摆脱物的力量的控制,并开始驾驭这些外在的物的 力量,真正成为世界的主人,成为从事自由活动的主体。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普遍 发展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发展也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最终这种普遍发展的趋势给人的全面发展也提高了机 会。由此可知,在共产主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形成,使得交往变为普遍交 往,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时的社会并不是一个以血缘地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同 质化的社会,也不是一个个体相互分离的、普遍异化的社会,而是一个以生产力高度发 展为基础的、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社会。也就是说, 这时的社会是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样一来,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成为了一切人自由 发展的前提条件。 这一阶段的交往是自由的主体间普遍和谐的交往, 在这种交往形式下, 人的发展就相应的表现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 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基本内容 “交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性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 容之一。在当代社会,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的 历史唯物主义尤为重要。 (一)马克思交往范畴的科学界定 交往的英文单词为 communication,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互相往来的意思,它来自拉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11 丁语“communis” ,本义是分享。对于交往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然 大部分哲学家普遍认为交往是人们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一个中介性范畴,都比较强调交 往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马克思首次提到“交往”这一概念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说: “人 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人的无机的身体笔者注)不断交往” 。5同时在人对自然 地依赖中,他看到了人和自然的交往,并认为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前提。 随后,在 18451846 年期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大量提到交往 形式、交往关系等等一系列的有关交往的概念,他指出私有财产就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了 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交往形式,并且这种在生产力的发展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交往形式 (即私有财产)在其成为在它之后又新出现的生产力的桎梏以前是不会消失的。在这里 可以看到,马克思其实是把交往形式这个词当作生产关系来使用的。与此同时,马克思 还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并且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 所以,在此交往形式与生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同等的概念。 1846 年 12 月 28 日马克思在 致安年柯夫的信 中第一次对交往进行了比较明确的 阐述。在这封书信中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就会出现一定的交换和消费 形式。当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社会制度、家庭或阶级组织等特定 的市民社会就会随之产生,当市民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正式的表现形式政治 国家就随之产生。为了保存他们已经取得的文明成果, “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 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6在此 马克思在其最广泛地意思上去使用“commerce”一词的。 由此说明,马克思的交往范 畴在其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包括个人、阶级、市民社会、国家等多方主体之间在生产、 交换、消费中所进行的所有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也就是说,在此交往包含了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 (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基本特征 1、交往的互为主体性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版,第 95 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版,第 321-322 页。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12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交往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在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对于现实、感性、对象等不能从直观的形式或者单纯的客体 方面去理解, 因为那样是不能清楚的认识事物的, 这也正是以往的唯物主义所犯的错误。 必须把对象、现实等当作实践去理解,必须从主体方面出发去理解感性的人的活动。在 其交往理论中马克思就是从交往的主体现实的人的角度,批判了以往对于人的错误 的理解。 正是这些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 在物质的、 精神的交往过程中形成家庭、 氏族、部落、民族、国家等社会共同体。在这样那样的共同体中,各个交往主体按照一 定的规则进行交往活动,产生交往行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共同体、共同体与共同 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中,交往双方都以彼此为客体,形成特殊的主客体关系。这种特殊性 就在于它不同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以物性的生产工具为中介所进行的能量互换的物质生 产劳动。因为在交往行为中,主体与客体双方是互为主客体的,即交往的双方都是交往 活动的主体,他们都是交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观方面,在交往过程中,他们按照一 定的规则与规范展开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承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 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综上所述,交往人的交往是互为主体的,即交 往具有互为主体性。 2、交往的客观性 在上文中,笔者说明交往的主体是现实的存在于社会中从事实践活动的,有血有肉 的人,也就是说交往的主体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的存在。然而交往具有互为主体性,故交 往的客体也是现实的人,也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的实际存在。连接交往主客体的中介,也 就是交往的手段、交往的工具,是交往行为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各种交往中介 中最为重要的当属语言。没有语言的辅助,人与人之间就不能进行正常的交往活动,因 为个人只有凭借语言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才能理解他人的意思,同时表达自 己的观点,所以,与意识相类似,语言的产生也是建立在人们之间的交往实践的基础之 上的。由此可见,语言是个人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是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主要方式,是 交往的中介。恩格斯在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明确指出: “语言是从 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7,众所周知,劳动具有客观物质性,那么语言源于 劳动, 故而语言也是具有客观性的, 而且作为语言的形式符号、 文字等本身就是客观的,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版,第 376 页。.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 13 所以语言也就必然是客观的。个人正是通过具有客观性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使交往双方达到思想观念上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调节双方的行为, 使交往活动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交往行为的主体、客体、中介等各个要素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 在,因此交往具有客观性。 除此之外,马克思认为交往行为的发展是受客观的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交往 行为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交往行为的广度和深度都 是由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状况决定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往的活动方式 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在本文的第二大部分,笔者将进行详细阐述。受社会生产力状 况所影响的交往行为必然是客观的,而在这种影响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四川大决策证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华山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部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分厂工会主席培训
-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培训
- 蛋糕店培训指南
- 采购合同续签策略重点基础知识点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CCICED】2024项目前期研究报告-中国循环经济
- 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 2025建筑工程设计合同(1)
- 特种设备(承压类)生产单位安全风险管控(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清单
- 小升初语文:必考古诗词专项练习
- DB32-T 4281-2022 江苏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配备标准
- 中小型病理技术团队岗位设置及绩效分配现状分析
- 防护棚验收表
- 医院药学智慧装备规划建设构想
- 2023年防腐防火涂装、钢结构变形检测试卷及答案
- 2023年全国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统计
- 内蒙古曹四夭钼矿床原生晕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 大学研究生招生体检表
-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竞赛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