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尹照 日期:硼年i 2 ,月t oe t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 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保密期满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幸膨 导师躲力矛文 日期:耖乃年1 2 - 月f 口e l 唐人的几 指导教师:王承文教授 摘要 本文的路径与台湾新史学提倡的医疗社会史相近,采用 了包括全唐文、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太平广记、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等文献中与唐 代医疗相关的材料,尝试回答属于唐代某个特定阶层的人, 能够通过哪些途径治疗疾病,获得怎样的医疗待遇的问题。 唐代行医者的身份多种多样,按照医者的身份或职业来划分 医疗途径,如将僧人行医者划入佛医( 僧医) ,道士行医者 划入道医,看似便捷,实则依然令人迷惑。法术、方术难以 截然分清孰为道,孰为佛、巫,甚至即使是“道医”、“佛医, 在文献当中也不总是那么泾渭分明,以“医疗途径”作为划 分标准或许才是将各种行医者都统合进来的可行办法。因此 笔者将治疗途径大致分为医药与非医药两类加以分析论述。 关键词:唐代,医疗途径,医药途径,非医药途径 a s t u d yo n a b s t r a c t t h ei d e n t i t i e so ft h ep e o p l ew h op e r f o r m e dm e d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nt h et a n zp e r i o dv a r i o u s t h o u g hi t mvenienteatmenti nt h e1a n gp e r i o da r ev a r l o u s1l a o u g l ai tl sc o n v e n i e n tt r t od e t e r m i n et h em e d i c a lt r e a t m e n tt h e s ep e o p l ep e r f o r m e db y t h e i ro c c u p a t i o n so rl d e n t i t i e s ,i ti ss t i l lc o n t u s i n gt os o m ee x t e n t 一 一 一1 - - 一 b e c a u s eb u d d h i s mm e d i c i n ea n dt a o i s mm e d i c i n ea r en o t a l w a y sc l e a rt od i s t i n g u i s h h e n c e ,w h e t h e rt h e y a r eu s i n g e d i c a le d i c a lm e t h o d sm i g h tb et h es t a n d a r dtomedicalo rn o n - m e d i c a lm e t h o d sm i g h tb et h ep r o p e rs t a n d a r dt o i n c o r p o r a t e a l lt h e s e p e o p l e u s i n gr e l a t e d m a t e r i a l sf r o m q u a n t a n g w e n , t a n g d a i m u z h ih u i bi a n , t a i p i n g g u a n g i i , t i a n y i g e c a n gm i n g c h a o b e nt i a n s h e n g l i n gj i a o z h e n g , t h i s a r t i c l ew i l lt r yt oa n s w e rh o wt a n gp e o p l ef r o md i f f e r e n tl e v e l s r e c e i v em e d i c a lt r e a t m e n t k e yw o r d s :t a n gp e r i o d ,m e t h o d so f m e d i c a lt r e a t m e n t , m e d i c a lm e t h o d s ,n o n m e d i c a lm e t h o d s 第二章唐代的官员医疗9 第一节医药途径与官员的医疗待遇9 第二节士大夫间的医学交流13 第三节非医药途径1 6 第三章唐代的平民医疗1 8 第一节唐代平民的医疗水平18 第二节医药途径2 0 第三节药市、卖药人与药价问题2 1 第四章唐代的地方官府医疗2 3 第一节医药途径2 3 第二节边远地区及瘴疠之地的医疗水平2 6 第三节非医药途径2 8 结语3 0 参考文献3 1 后记3 5 第一节选题说明 第一章前言 陈邦贤先生三十年代所著中国医学史中有不少历史大势的论断,对今天 的医疗史研究仍有重要价值。陈氏这样描述唐代医学:“我国的医学,自秦以后, 两晋至隋都混入道家的学说,所以晋葛洪的肘后方、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 都不能脱神仙不老的范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守阴阳五行之说,而杂以 道家之事。到了唐的时候,孙思邈著千金方,乃由阴阳五行和道家的学说, 而又参以佛家的学说。到宋的时候,性理之说又盛行;医学之学说,又为之一变。 考唐宋医学的变迁,实基于印度佛教的东渐。到了金元的时候,佛教衰微,刘、 张、朱、李辈出,疾病病理的学说,又一大变动。1 近年来以盖建民等为代表的 学者在唐代道教医学方面,以道端良秀、陈明等为代表的学者在唐代佛教医学方 面,各自对相关材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证明受道教或佛教影响而从事医疗的人 群的确是唐代行医者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2 释道二教行医者之外,官方行医者有医官,笔者通过阅读全唐文、唐代 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太平广记,又大致总结出三类行医者:一 是士大夫为事亲尽孝,治疗长辈亲属疾病而习医行医;二是平民当中以医药疗人 疾病的医者( 卖药人大体可归入此类) ;三是形形色色的道人、僧人、巫觋、方 士,通过符篆、斋醮、法术、巫蛊、祓除、驱魅等手段去疾。唐人的医疗途径是 多元的,举例而言,皇帝、官员有疾,可以请医官治疗,也可以征召平民医者, 对医药有共同爱好的士大夫还互相交流药方,与此同时,他们中借助法术、方术 医治的记载也屡见不鲜。反过来看,同一类行医者也在为各个阶层服务,比如运 用法术、方术治病的人除了大量存在于民间,也活跃于宫廷和官员府邸。另一方 1 陈邦贤: 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书店,1 9 8 4 ,9 9 1 0 0 页。 2 盖建民: 道教医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1 ;陈明:沙门黄散:唐代佛教医事与社会生活,荣 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3 ,2 5 3 - 2 9 5 页。 到群体,它所侧重的,与其说是“生生之具的“具 方法,不如说是这些 方法体现的历史、社会现象的文化意义。 3 本文的写作思路与台湾新史学提倡的 医疗社会史相近,采用了包括全唐文、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太平广记、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等文献中与唐代医疗相关的材料, 有许多是前人未曾使用过或者未从医疗角度探讨过的。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中并无医学史一项,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医学史是近代以 来才产生的。对于这一百年间研究史的回顾,中华医史杂志曾在1 9 9 6 年3 4 期中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总结,其中包括中国医学史研究、中华医学会医史学 会6 0 年、疾病史研究6 0 年、中国古代医学史研究6 0 年、中国药学史研 究6 0 年、中国中医教育研究6 0 年、中国军事医学史研究6 0 年、中国医 3 杜i - f 雁t - 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并介绍“疾病、医疗与文化”研讨小组的成果,载新史学1 9 9 5 年6 卷l 期,1 1 3 1 5 1 页。 2 学哲学发展6 0 年等。 陈邦贤先生所著中国医学史是目前各图府中较为常见的医史书籍,也是 基本的参考书,书中设有“隋唐时代的医事制度 专章,梳理了基本的正史资料, 使笔者掌握了唐代医疗途径的基本情况。4 贾得道先生的中国医学史略则专 门标出“两晋至隋唐五代的医学”,从“医学发展概况及“医家和医谱 两个 方面系统、详细的总结了中古时期医学发展的脉络,认为“这一时期我国医学的 发展,主要表现在实践知识的进一步丰富,特别是对疾病的认识更广泛、更深入、 更详确:药物品种的更增加,其功效的更明确;方剂创制的更繁多,构成了本时 期医学发展的特点。 5 而廖育群先生的岐黄医道,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揭示 出整个医疗与医学的发展,其深度与视角皆对笔者极有启发。6 陈明先生的出 土文书与西域医学主要从中西交通的角度描述了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中古中 外医学的交流,其中“备急单验敦煌汉语医药文献中的单药方 一章的余论 认为“到了唐代,医学在社会上实际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标的 务实医家,他们关心的是能够立即致用的医方与本草,并不太重视前世流传下来 的医学理论经典。而另外一种是一些对道家学问有浓厚兴趣的人,只有他们才对 所谓医经感兴趣。”7 范家伟先生的大作大医精诚唐代国家、信仰与医 学直接与本文相关,该书从“古代医学知识传授”、“医学南朝化、“新修本 草与唐代本草学 、“皇帝、方书与赐药”、“贬官、南方形象与刘禹锡传信方 、 “禁咒法一从宗教化到儒家化”、“宗教与中外医学交流 、“佛道两教与辟谷 、 “信仰与医疗 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国家和信仰两个层面的问题。前者涉及唐代 官方医疗机构的确立、官修医书、皇帝赐药、贬官等与医学相关课题;后者则涉 及宗教研究。( 具体的引证,可以参见下文相关论述) 8 中山大学肖荣学长的博士 论文异法方宜治则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医药文化9 通过对东晋南朝医学及医学 文化发展的分析,得出唐代医学“南朝化 的结论,其视角和处理材料的方法都 对笔者有所启发。 4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 2 7 - 1 3 0 页。 5 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7 9 ,9 8 - 1 3 8 页,1 3 7 1 3 8 页。 6 廖育群:岐黄医道,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7 。 7 陈明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1 5 4 页。 8 范家伟:大医精诚唐代国家、信仰与医学,台北:东大出版社,2 0 0 7 。评论参见陈韵如:评范家 伟 大医精诚唐代国家、信仰与医学) 关于范家伟先生其他著作的评论与介绍可以参见林伯欣:评 范家伟( 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 ,载新史学2 0 0 5 年1 6 卷3 期。 9 肖荣:异法方宜治则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医药文化,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历史系,2 0 0 9 。 同时,对于医疗史、疾病史的研究总结与展望也是目前史学界关注的热点, 如余新忠教授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总结了台湾、 大陆两岸学术界在医疗史研究上的兴起与走向,以及相关的代表著作,认为“除 了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外,还更有必要认真研读传统医籍,这些医籍所蕴藏的社 会文化讯息可能很多是其他文献所不具备的,从中领会到临床诊断和医疗技艺对 我们固然困难而且也无必要,但借此了解时人的疾病、医疗状况以及人们对身体、 健康等的认识,应该是我们史学研究者之所长。加皮国庆探索过往,发现新法 j 压代中国疾病史的研究回顾则“检视两岸疾病史的整体研究,包括专书与 论文两个部分,并带出近代中国的特殊性,以及这个时期的疾病史应该要加以关 切的问题。 并认为“就归纳诠释角度而论,大陆地区在疾病的历史解释和研究 方法上,比较台湾而不足的地方在于多数文章仍停留在叙事和考证上面。”1 1 在台湾学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了“生命医疗史研究室 ,将 医疗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团队合作研究( 其中成员包括杜正胜、康乐、刘增贵、 林富士、李建民等先生) ,因此笔者格外关注台湾学界的有研究方法与动向。如 林富士先生的中国六朝时期的巫觋与医疗中指出“巫者在六朝时期的中国社 会中仍扮演着医疗者的角色,而且,其病人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域、族群、性别、 年龄层、社会阶层、宗教团体,其所能诊治的疾病也并不限于特定的种类,至于 其对疾病原因的解释,以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或诊察手段,则大多承袭汉代巫者 及巫医疗法的传统。而巫者在面对佛、道这二个新兴宗教的竞争下,能够在六朝 的社会里占有一席之地,似乎和其能够提供医疗的服务大有关系 ,1 2 其将医疗史 放置于社会历史中的研究方法对笔者极有借鉴作用。同氏头发、疾病与医疗一 一以中国汉唐之间的医学文献为主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汉唐间医学文献的讨论, 认为“对于传统中国的医者而言,头发可以说是主要的认知和论述对象之一。他 们认为,头发是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之一,而且和人体中的其他器官和元素息息 相关,而头发的颜色、品质和外观往往被视为一个人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3 林 氏此文提示笔者要对古代医者与医疗途径加以梳理,必要对当时人的心理、认知 m 余新忠: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1 年3 期。 皮国庆:探索过往,发现新法一近代中国疾病史的研究回顾,载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3 5 期,2 0 0 6 年6 月,2 5 1 2 7 8 页。 u 林富士:中国六朝时期的巫觋与医疗,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一分,1 9 9 9 。 h 林富士:头发、疾病与医疗- 以中国汉唐之间的医学文献为主的初步探讨,载 e e 央研究院历史语 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一本,第一分,2 0 0 0 。 4 抱有必要的同情与理解,方可不被后来的观念桎梏。李建民中国医学史研究的 新视野通过对中国古代医书的追源溯流,认为“古代医学透过受书仪式传授知 识,在此书籍具有建立师徒关系、区别我群与他群的功能。受书仪式大概式微于 汉魏之间,早先典籍、师资、经验不可分割的知识特质,从此有所分化。道教医 学可说是明师类型的知识形态,门阀医学则以血缘相传、祖方经验为标示。 而魏晋医家整理旧有医经重新划定医学的边界、并塑造医学知识的正统。也 就是汉魏之间,医学文本经公开化、世俗化的过程。1 4 其文着重在医学典籍的流 传于学术演变上,对笔者理解古代医书与医学的传统概念很有帮助。同氏所著生 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1 5 发现古脉: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1 6 则 对医理和脉学有深入的探讨。李贞德教授主要从女性史与医疗史结合的角度出 发,处理医史问题,其汉唐之间医方中的忌见妇人与女体为药、1 7 中国古代 医疗史与性别从汉唐之间的母职谈起、埔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1 9 汉唐之间的女性医疗照顾者等作品即属此类。皮国立近代中医的身体观 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主要“着眼于分析传统中医在此时期( 近 代) 所面对来自西医学冲击的危机。 2 1 此书处理的虽然是近代史的问题,但是 其所举证的个案,可以使笔者了解今天中医学的概念的形成,并进而分析近代以 来医史研究中借重西医观念的情况,有助于笔者回到历史的现场,更切近历史的 理解唐代史料。 至于日本学界的研究,川原秀成日本学者如何研究中国科学史中梳理了 从富士川游、中尾万三、白井光太郎到冈西为人、大蟓敬节,再到山田庆儿、坂 出祥伸等几代学者对中国医学史、医疗史、草药史的贡献,认为“中国医学史的 研究,现在,继承充实期高度分析的精神,又有了新的发展,再度迎来了新 的高潮期。其中包括有自山田庆儿开始的宫下三郎、赤堀昭、樱井谦介、小曾户 洋等人的研究工作。”2 2 山田庆儿教授在古代东亚哲学与科技文化中收入中 1 4 李建民: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新视野,载 新史学2 0 0 4 年1 5 卷3 期,2 0 3 - 2 2 5 页。 1 5 李建民: 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8 。 1 6 李建民:发现古脉: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7 。 ”李贞德:汉唐之间医方中的忌见妇人与女体为药,载新史学2 0 0 2 年1 3 卷4 期。 埔李贞德:中国古代医疗史与性别从汉唐之间的母职谈起,载妇女与两性研究通讯5 5 期,2 0 0 0 。 1 9 李贞德: 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二分,1 9 9 6 。 李贞德: 汉唐之间的女性医疗照顾者,载 台大历史学报1 9 9 9 年2 3 期。 2 1 皮国立: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 0 0 8 。 2 2 川原秀成:日本学者如何研究中国科学史,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 9 9 3 年1 2 卷3 期,2 0 7 - 2 1 9 页。 5 医学的历史与理论,该文从“中国传统医学的现代化问题”、“中医学形成的过 程”、“针灸学研究”、“针法一黄帝学派、“本草学与伤寒论 等五个方面 总结了山田先生对中医的概括性看法,其开阔的视野及探求“科学、技术之发展 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2 3 的努力,对笔者甚有启发。冈西为人所作中国本 草的历史展望,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医药书籍史,指出“汉晋时代,制药技术 特别发展,药业组织也大为发达,药物交流可在全国进行,因此有关药物起源、 真伪优劣鉴别等就成为研究课题。这些问题自古就有议论,而陶弘景以后的唐宋 诸家最为关注。 m 在西方学界,与唐代医史直接相关的著述很少,只有少量通史性的专著和专 门的文章。如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六卷) 、2 5 席文教授的中国医 史大纲等作品皆对唐代医家、药物诸方面有所涉及。 基于以上诸多著作的研读和了解,笔者对唐代医学史总结出以下三个动向: 2 7 其一是有意识地将行医者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陈邦贤先生认为:“医学史 是一种专门史,研究的须分三类:第一类关于医家地位的历史;第二类关于医学 知识的历史;第三类关于疾病的历史。研究这三类的史料,当先研究每一个时代 环境的背景和文化的现状。嚣学界对于医家地位的历史研究正是陈邦贤所倡导的 医学史研究的首要方面。金仕起:古代医者的角色兼论其身份与地位与 陈元朋:宋代的儒医兼评r o b e r t p h y m e s 有关宋元医者地位的论点,尽 管讨论的均不是唐代,但其对于医者群体考察的手段、和在长时段内观察医者地 位的变动的眼光,也非常值得借鉴。嚣 另一个动向是随着近二十年来唐代墓志铭的陆续整理出版,墓志成为唐代历 史很重要的资料,这也使得利用墓志研究唐代医疗成为可能。范家伟的韩愈幽 2 3 山田庆儿; 古代东亚哲学与科技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6 ,2 5 5 - 2 6 5 页。 “冈西为人:中国本草的历史展望,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 1 3 5 页。 2 5 j o s e p hn e :c d h a m :s c i e n c ea n dc i v i l i s a t i o ni nc h i n a v 0 1 6 , m e d i c i n e , c a m b r i d g e , u k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2 0 0 0 2 6n a t h a ns i v 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m e d i c i n ei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a , a n na r b o r :c e n t e rf o rc h i n e s es t u d i e s , 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i c h i g a n ,1 9 8 6 ”也可参见郑志敏: 略论民国以来台湾与大陆隋唐五代医学史的研究,载新史学1 9 9 8 年9 卷l 期, 1 5 3 2 3 0 页。 2 8 陈邦贤: 中国医学史,前言。 2 9 金仕起:古代医者的角色兼论其身份与地位,载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2 0 0 5 ,1 3 5 页。原载新史学6 卷l 期。陈元朋:宋代的儒医兼评r o b e r t eh y m e s 有关宋元医者地位的论点,载新史学1 9 9 5 年6 卷l 期,1 7 9 2 0 3 页。 6 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所见唐代医疗史,是以单篇墓志为中心, 综合各种材料研究唐代医疗的很好的范例,该文“试图以韩愈为张彻所写一片墓 志铭为起点,了解医术上所载药方,可与当时医者使用药方相符,并尝试联系张 复患病可能原因、医者治疗使用的药物及其流通,从而知道张彻因药费而过着困 难日子的时代背景”。陈明沙门黄散:唐代佛教医事与社会生活,则大量使 用了全唐文补遗的材料,对佛教医疗和相关的人群进行描绘和分析。3 1 有鉴 于其信息量的丰富,石刻材料也是本篇学位论文主要的材料来源。 唐代医疗史研究的最新动向是对于制度史研究的逐步深化。与医疗相关的制 度史向来为前辈学者所注意,但早期的著作多以概述为主,援引史料多而独创研 究少。自1 9 9 9 年戴建国教授发现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近十年来中日学界 对于天圣令的整理、研究以及据天圣令对唐令的复原,将唐代的医疗制 度史研究带入更广阔的天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负 责整理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 附唐令复原研究) ,以及唐研究第 十四卷天圣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与社会研究专号,是天圣令研究成果的集 中体现,代表了目前学界的水平,其中有多篇对于天圣医疾令的复原和研究。 学界过去对于唐代医政制度和医学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透过唐六典、通典、 唐会要和其他文献所见的若干国家敕令等基础资料进行,惟以上传统史料, 对于唐代医学或者医政的记载,或有语焉不详之处,或有文字错谬之误。日本养 老令医疾令今已不存,唐令拾遗和唐令拾遗补共复原了1 7 条令文, 而天圣医疾令中包括的唐令、宋令和复原令文共3 5 条,远远超过学界原先 辑佚的令文。可见其对于复原唐代医疾令和研究唐代医政、医学教育等国家医疗 体系与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天圣令校正一书中,程锦负责医疾令的校录和复原,陈登武评价 这项工作“甚精审细腻”。在此基础上,唐研究第十四卷上有数篇文章探讨。 3 2 陈登武的从( 天圣医疾令) 看唐宋医疗照护与医事法规以“巡患制 3 0 范家伟:韩愈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所见唐代医疗史,范家伟、郑培凯主编: 旧学 新知集: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十周年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1 - 2 6 页。 3 1 陈明:沙门黄散:唐代佛教医事与社会生活,荣新江主编: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 出版社,2 0 0 3 ,2 5 3 - 2 9 5 页。 3 2 陈登武:评( 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正( 附唐令复原研究) ) ,七、医疾令,唐研究第十四卷天 圣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与社会研究专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5 4 2 页。 7 度为中心指出了巡患制度的五个意义:“从制度面而言,唐代巡患制度 属于医疗教育体系的一环,作为医、针师行医与考核的制度;从医疗人员的 角度说,巡患制度是医、针师实务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作为国家医疗 防疫体系的一个成员。 同时,巡忠医师与军医均是唐代军队医疗体系的重要环 节,对于保障国家军队的作战力有重要意义。“巡患制度 还是国家防疫体系的 一个重要环节,一旦疫情爆发,各州即启动“巡患制度”遣医救疗,同时配合中 央派来的医疗官员。“巡患制度 还担负对病囚的医疗照护工作,并可能适时支 援病坊的工作,随时因应地方调度。这项制度到了宋朝,“巡患 之令文虽然不 行,而中央集权透过官医院临事差遣,进行救疗,且依成效为赏罚依据,仍是行 巡患制度之实。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前人少有着墨。 张耐冬的唐代太医署医学生选取标准以( 天圣令医疾令) 及其复原 唐令为中心,从令文的结构入手,讨论了药园生的定位问题,厘清了医学教育 和医学培训的区别,认为“在唐代,医学教育针对的是医学生,即医生、针生、 按摩生与禁咒生,对药园生与女医的候选者进行的教育,则属于医学培训。关于 药园生的教育,没有提到考试、登用之法,而只是用业成作为标准,说 明药园生只要顺利卒业,便有补为药园师的资格。 至于“医、针、按摩与禁咒 诸科,有较为正规的教学内容、教材、考试办法与选拔标准,医疾令载其束 惰之礼也与国子监学生类似。 文末余论提出一个令人回味的问题:“唐代史书中 时而闪现出的灵药、妙手回春的医者、医术匪夷所思的异人,究竟为何以我们今 天所看到的这种形态出现在历史上? 是因为魏晋南北朝以来神仙之说、方术之学 的延续,还是同一时期突然出现的名医( 如北朝时期的宰相崔季舒) 之类传记的 影响? 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如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认为唐高宗治 疗眼疾的侍医秦鹤鸣为景医。而若从制度的角度入手,应该如何解释这类问题? 3 4 从上述学术史回顾中不难看出,近几十年的唐代医疗史研究成果丰硕,为后 人的进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尚有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和令人饶有兴味的 新领域,等待着学者去解答和探索。 3 3 陈登武:从 及其复原唐令为中心,唐研究第 十四卷,2 7 7 - 2 9 0 页。 第一节医药途径与官员的医疗待遇 中国官方医疗机构在南北朝时期已经确定,但规模有限,对当时医学发展影 响也有限。“及至唐代,重新确立了官方医疗的职权,官方医疗机构对医学发展, 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唐代国家对医学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唐初曾经重 新厘定明堂图,又编修新修本草。在玄宗、德宗两朝,分别编修广济方、 广利方,并颁布天下。唐代确立官方医学教育,制定考核法则,揭开了医学 教育的新一页。 3 5 唐代官方医疗的构架,继承南北朝之传统,主要有三大机构,分别为太医署、 太子药藏局、尚药局。以上“机构的设立上溯至南北朝,但是它们的组成与职 能的确定,步入隋唐才能得见其规模。3 7 尚药局、太子药藏局是皇室成员药品的 供奉机关,而太医署则是政府的医疗机构,并具有培养医学人才的功能。太医署 隶属于太常寺,由太医令、太医丞主管,下辖诸博士及学生。太医署的设立,代 表着唐代国家对医学事务的介入。太医署教授医学生,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大族 对医学的垄断,使更多人能够学习医学知识。这一机构并且利用唐代国家的力量, 重新整理汉晋以来的医学典籍,其重要者如诸病源侯论、新修本草、广济 方、方利方,对唐宋以后,中国医学的传承与保存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一方面,三大医疗机构也成为政治的工具,唐代皇帝控制官方医疗机构, 即是控制了宝贵的医疗资源,皇帝便可利用这一资源,既可为其自身所用,也可 作为对大臣的一种赏赐。以下我们将着重讨论这一问题。 天圣医疾令1 7 、1 8 两条,分别规定了见任官与致仕官的医疗,属于太 医局( 署) 职掌。医疾令1 7 条规定: 3 5 范家伟: 大医精诚唐代国家、信仰与医学,5 页。 3 6 相关研究可参考任育才:唐代的医疗组织与医学教育,载 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论文集,台北“中 央研究院”,1 9 8 1 ,4 4 9 - 4 7 3 页。唐、宋畴期僧人、国家和医疗的关系:从药方洞到惠民局,收入李建民 编,从医疗看中国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 0 0 8 ,1 4 5 - 2 0 2 页。 范家伟;大医精诚一唐代国家、信仰与医学,1 7 页。 9 诸在京文武职事官病患者,并本司奏闻,遣医为疗。仍量病给药。其在外 者亦给药。 这一资料反映了法令上,在京官员所享有的医疗代遇,但其是否是一种理想化的 构想,在多大程度上曾经实行过,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分析。 根据阎好问墓志铭,阎好问于会昌中为庄王宿卫,庄王嫡子直刚刚任户 部尚书,而庄王养子德辅图谋不轨,为了护卫庄王,阎好问“从辰洎申,威惊前 锋,血盈左胁。户部遽选名医,始获痊复。 官员医疗在实际操作上有许多现实因素。官员对于医疗的需求一部分是由太 医局满足的。不过,受到器重的见任官、致仕官及其亲属患病时,皇室也屡屡派 出御医救疗,或派中人问疾,以表重视和关切,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太宗多次派 人问玄奘之疾,并遣“尚药司医张德志为针疗 。帅洛州诸军事、洛州刺史裴怀节 患病,太宗为其子裴皓的悲伤所触动,“乃驰驿遣殿中医人赍药住洛州救疗 。4 1 德 宗时,卢迈染偏风,皇帝“特令供奉僧智昌医疗,并每日令中使存问,及赐柳汤 煎驴头方,仍便令服饵 。4 2 据令狐楚为人谢问疾兼赐医药等状描述,答谢之 人获赐药方,并借两名供奉医官医疾。4 3 唐代墓志当中,“御医驿路,中使在门 , “诏使旁午,御医崩奔 这类语句为数不少,此处不赘。“ 派遣御医和中使之外,皇帝有时也赐予臣予财物,以供医药之资。礼部尚书 王邱因为久患,“家道屡空,医药靡给,久此从宦,遂无余资 ,玄宗感其清操, 在允其致仕的同时,特准“其俸禄一事已上,并宜全给。式表殊常之泽,用旌贞 白之例。4 5 云麾将军左龙武军将军知军事曹景林,建中三年( 7 8 2 年) 涉夏沉痼, 强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5 7 7 5 8 0 页,唐医疾令复原清本。陈登武对本条的意见是“其在外者 亦给药”一句应复原为“其在外者,于随近官司申牒,遣医为疗。内外官出使亦准此。”说详唐研究第 十四卷天圣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与社会研究专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5 4 1 5 4 2 页。 3 9 阎周彦( 上缺) 前守宿州司马妫瀛莫三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御史中丞河南阎府墓志铭并序, 唐文续拾卷6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1 1 2 3 8 页下1 1 2 3 9 页下。 玄奘谢遣内医问疾表,全唐文卷9 0 6 ,9 4 5 8 页上下,玄奘谢遣供奉上医尚药视疾表,卷9 0 6 , 9 4 5 8 页上,玄奘谢遣给事王君德慰问表,卷9 0 6 ,9 4 5 8 页下9 4 5 9 页上。 4 1 大唐故宫府大夫兼检校司驭少卿裴君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续集1 3 5 1 3 6 页。 4 2 权德舆代卢相公谢赐方药并陈乞表,全唐文卷4 8 5 ,4 9 5 4 页下。 4 3 令狐楚为人谢问疾兼赐医药等状,全唐文卷5 4 1 ,5 4 9 3 页上下:十九日,中使张良祜至,伏奉诏 书,赐臣乌药、蓼子各一合,药方两纸,并借供奉医官两人医臣疾者。 4 4 分别出自郭纳右武卫将军柳公神道碑,全唐文卷3 5 l ,3 5 6 2 页上3 5 6 3 页下,李邕赠安州都督 王仁忠神道碑,全唐文卷2 6 4 ,2 6 8 1 页上- 2 6 8 2 页下。类似例子可见杨炯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 同书卷1 9 6 ,1 9 8 8 页上1 9 9 0 页上,张说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 奉敕撰,卷2 3 0 ,2 3 2 7 页下- 2 3 2 9 页上,李迥秀唐齐州长史裴府君神道碑卷2 8 2 ,2 8 6 1 页上2 8 6 3 页 上,等等。 4 5 玄宗允礼部尚书王邱致仕制,全唐文卷2 3 ,2 7 1 页下。 1 0 其墓志铭载“帝居轸情,王人谕问,赐绢百疋,以供医救 。蚰至于给赐臣子、将 士以药物,则有数种场合,不限于臣下患病时,对该问题的研究参见刘淑芬著中 古的佛教与社会。4 7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正常官员医疗途径之外,皇帝利用其对医疗资源的控制, 对官员进行赏赐。通过资料可以看出,能够得到这种制度外恩典的官员,都是中 高级官员。本节想要讨论的问题是,这种额外的恩典,是否反映了天圣令中 所规定制度的作用的有限。以上的恩赏是在形式上更为重要,代表皇帝的心意? 还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范家伟先生曾对此一问题做过精辟的分 析:“唐代皇帝所赐药物主要是口脂面药与驻颜术有关,而红雪、紫雪、金石凌 则与服石有关。赐药的目的,从政治言,是对君臣关系维持的一种,以赐药送礼 物方式,君主与人臣分享所拥有的资源皇帝透过将所拥有医疗资源与臣下分 享,显现出关心人臣身体分健康情况。进一步而言,在当时情况下,人臣身体状 态也是皇帝可以涉足的范围。 4 8 唐代墓志当中,“御医驿路,中使在门 ,“诏使 旁午,御医崩奔 这类语句的大量出现,便反映了这种恩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已经成为唐代官员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天圣令中“诸在京文武职事官 病患者,并本司奏闻,遣医为疗。仍量病给药。其在外者亦给药。 的“常制 则处在一种被破坏,或者未曾施行的状态。 唐代官员的医药由官府提供,但一些仕宦多年而廉洁自律的官员依然看不起 病,例如京兆少尹李佐,“三为郡,一为帅,从公者二十六年,退居无具药之资, 4 9 这或许是因为医药资费要由官员自己承担的缘故。医疾令1 8 条规定: 诸文武职事五品以上官致仕有疾患,在京城者,官给医药;在外者,亦准 此量给。以官物市供。 另外,部分官员由于俸禄不高,在为亲属求医时碰到经济困难。自居易为了拿到 比原来稍多的俸禄,让母亲能看起病,而上表陈情,请求循旧例自拾遗改授京兆 府判司,得到批准。5 1 4 6 陈维唐故云麾将军左龙武军将军知军事兼试光禄卿上柱国谯郡开国公赠扬州大都督曹府君墓志铭并 序,唐代墓志汇编1 8 3 1 - 1 8 3 2 页。 4 7 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 档范家伟:大医精诚唐代国家、信仰与医学,1 4 5 1 4 6 页。 4 9 穆员 京兆少尹李公墓志铭,全唐文卷7 8 4 ,8 2 0 3 页下8 2 0 5 页上。 唐医疾令复原清本, 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5 7 7 - 5 8 0 页。 ”自居易奏陈情状,全唐文卷6 6 8 ,6 7 9 2 页上下:右:今日守谦奉宣圣旨,以臣本官合满,欲议改 转,臣有情事,不敢不言,臣母多病,臣家素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药饵或缺,空致其忧。 食无腮鲤鱼中毒,并无疾恙。酉阳杂俎在这条记载中称王彦伯为“道士 。5 7 德 宗朝有朝士坠马伤足,国医下针有误,后来亦是由道士施针治好的。翮北梦琐 言甚至记述了有朝士患风疾已深,名医束手,而郝州马医赵鄂令其“剩噢消梨, 不限多少时,咀龅不及,捩汁而饮, 居然痊愈之事。赵后来得到赏识,官至太 仆卿。的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官员通过私人途径为自己及家人亲朋治病的现像,这种资 情迫于中,言形于口。伏以自拾遗授京兆府判司,往年院中,曾有此例,资序相类,俸禄稍多。傥授此官, 臣实幸甚。则及亲之禄,稍得优丰,荷恩之心,不胜感激。 同卷白居易谢官状,6 7 9 2 页下- 6 7 9 3 页上:右:( 臣) 于官禄之间,岂敢有所选择? 但以位卑 俸薄,家贫亲老,养阙甘馨之费,病乏药石之资,人子之心,有所不足。前件官位望虽小,俸料稍优, 臣今得之,胜登贵位。 太平广记卷2 1 9 ,医二,1 6 7 8 1 6 7 9 页,梁新赵鄂( 出闻奇录) 。 5 3 杜牧( 上宰相求湖州) 第二启,全唐文卷7 5 3 ,7 8 0 3 页上7 8 0 5 页下。杜牧为此先后上疏共三次。 5 4 酉阳杂俎,卷7 ,医,7 4 页。 唪】李复言编:续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卷四,1 8 6 - 1 8 7 页,“梁革”。 珀酉阳杂俎,卷1 6 ,毛,1 6 0 页:段成式门下医人吴士皋常职于南海郡,。 7 酉阳杂俎,卷7 ,医,7 4 页。 太平广记卷8 3 ,异人三,5 3 6 页,治针道士( 出逸史) 。 卵【宋】孙光宪编:北梦琐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卷l o ,8 0 页,“新赵意医”。 1 2 空间也是有限的。时间上安史之乱前较多,空间上首都长安、洛阳较为集中。正 如上文中所引的官员私人医疗途经所显示的,时间最早也是肃宗时的张万福,空 间上则全部都发生在地方州郡。 综合第一部分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首先,尚药局、太子药 藏局、太医署的设立,结束了魏晋以来门阀大族对医学知识的垄断,整理了汉晋 以来的几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医学知识的传播扩大了途径。其次,医疾令中 规定了对官员的医疗制度,但因操作不易,经济成本高昂,施行的时间和空间明 显受限,导致广大官员的医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第三,医疗资源亦成为皇 帝控制的重要资源,皇帝通过派医问诊、赐药等手段,来补充正常官方医制度的 不足,从而成为皇帝赏罚的一部分,成为重要的政治控制手段。 第二节士大夫间的医学交流 古人习医很重要的动机是孝道,所谓“事亲者不可不知医 ,在北朝时期, 已经有为尽孝而自学医术的传统。王焘说过,“齐梁之间,不明医术者,不得为 孝子。 唐人为事亲而习医的也不少,王勃黄帝八十一难经序自叙“勃养于 慈父之手,每承过庭之训日: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因窃求良师,阴访 其道”。6 1 新唐书李逢吉传记载了逢吉为治父亲的锢疾亲自经手药剂,从而 通晓方书。眈墓志载唐初殿中尚药奉御李某,母元氏寝疾,李“悲视群方,用心 钻研医术,治好了母亲的病。6 3 安州刺史杜鹏举,少时因母亲有疾,“与清河崔沔 同授医于兰陵萧亮。m 萧亮是唐代著名的医者,王焘外台秘要方中记载:“疗 印王焘外台秘要方序,全唐文卷3 9 7 ,4 0 5 0 页下- 4 0 5 1 页下。 6 1 王勃黄帝八十一难经序, 全唐文卷1 8 0 ,1 8 3 2 页上下。 以新唐书卷9 9 李逢吉传:父颜,有锢疾,逢吉自料医剂,遂通方书。 b 郑或( 上泐) 行右清道副口上柱国口口李府君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续集4 9 5 - 4 9 6 页:( 上泐) 府万里,侍郎、大理寺丞口检校刑部郎中,大( 下泐) 明经赠口州长史。君即赵州之第口子也。 属太夫人元氏寝疾口( 下泐) 太夫人疾口未愈,君惶惧。呜呼! 取盂( 下泐) 疾之柱本草,悲视群方,桐 君秘诀,豁( 下泐) 而太夫人疚瘳,尚书左口王及善( 下泐) 省,寻授太医丞。夫为人子而( 下泐) 神明 而能道,出奉绶术高和( 下泐) 古,复何足言。神龙初,授朝散大夫、殿中尚药奉御口口正议大夫( 下泐) 王府司马。爪牙丹掖,调护春储,( 开元) 十二年十二月( 7 2 5 年) 廿日遵疾终于洛阳口口里之 私第,春秋七十有九。 “杨炎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全唐文卷4 2 2 ,4 3 0 4 页下4 3 0 6 页上。 乳石发,樊尚书传,萧亮常服良验。余因热重盛,切虑不安,遍于李虔佑率更吴 升谘议处求解法,亦称此味奇绝方。6 5 这些通晓医术的士人,在自己或亲人遇到 疾患时可以亲手治疗,不假外人。 唐代的医学交流多姿多彩,士大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的编写或介绍 医药专著,如王焘、王勃、孟诜、张鼎、杨玄操、陆贽、梅彪等;6 7 有的则与同 好探讨医药、交流药物和药方,如柳宗元、刘禹锡、段成式、韩僵等。范家伟先 生认为,唐代“药方在官员之间的流通,这类药方不是秘而不传的,也无所谓师 承。此与唐代医学经典传授情况不同由此看来,在同一时代,不同类型的医 学知识,可能会有不同的流传方式。官员编纂、搜集的药方,涉及三个观念:简 要、有验、备急( 相当于现在的医疗急救知识) 。这类药方以救急治疗为主,不 在于医学理论的诠释。鹋 陆贽被贬为忠州别驾,“居忠州十余年,常闭门不出入,人无识面者。避谤 不著书,习医方,集古今名方为陆氏集验方五十卷。6 9 柳宗元为永州司马时 有“痞疾 ,收到李建来信之前“用南人槟榔余甘,破决壅隔大过,阴邪虽败, 已伤正气。行则膝颤,坐则髀痹。所欲者补气丰血,强筋骨,辅心力 ,此时得 到李建所寄药物,喜出望外。7 0 柳宗元在经历贬官,任职南方的过程中,认识到 各地石钟的功效,在与崔饶州论石钟乳书中,与崔氏讨论石钟乳的优劣问题。 6 5 【唐】王焘撰外台秘要方,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9 3 ,卷3 8 ,7 6 3 页,乳石发动热气上冲诸形候解压 方五十三首。 的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牙科义齿加工服务合同
- 新教材高中语文 1.2.4 致云雀 雪莱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
- 精准帮扶手册培训
- 质量基础知识教育
- 消防安全培训教案
- 兰州天居3号楼阶段推广方案
- 音乐六年级下册滚核桃 非洲鼓魂(选段)教案
- 小学统编版(2024)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及反思
- 技术转移转化培训课件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同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 房地产市场报告 -2025年一季度厦门写字楼和零售市场报告
- 2025年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1套
- 国家保密知识培训课件
- 【MOOC】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23年版》
- 各分部分项工程主要施工方案
-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编制指南(完整版)
- 兰州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表
- 劳动用工管理指导意见
- (女方净身出户)离婚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