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y 6 6 3 5 9 9 本文以战国策为语料,以修辞学、语用学,传统语法学的 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战国策句子的言语表达因素及其形式化手 段进行考察。全文主体分为五部分。 一、战国策言语表达中体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的话语 结构:对战国策中主题、焦点的凸显形式及主题化、焦点化句 位变体进行考察。 二、战国策言语表达中体现简明精炼功能的省略、替代、复 说:对战国策中反映话语交际信息简明要求的省略、替代、复 说等语用手段进行描写和归纳。 三、战国策言语表达中体现“取向鲜明”的语气表达,按传 统的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分法,对战国策语料中所体现 的用以表达语气这一语用范畴的形式及其理据进行描述和比较。 四、战国策言语表达中体现礼貌得体功能的谦敬表达考察: 按体现表谦表敬、表婉说三方面的语用要求,对战国策的相 关语汇及其习惯表达方式进行考察。 五、战国策中体现文采艺术功能的积极修辞格:对战国策 中三十余种积极修辞格及其语用价值进行全面考察。 总的来说,汉语在战国策时代已是相当发达的语言,已具 各了相当完善的言语表达手段及相应的言语表达的形式体系。 关键词:战国策言语表达句内考察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e x ta s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w i t h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s l i p ”,s p e n d a n d s t u d y w i t h r h e t o r i c ,l a n g u a g e ,r e l e v a n tt h e o r y t h a tt r a d i t i o n a l g r a m m a rs t u d i e st h eg u i d e ,s p e e c ho fs e n t e n c ee x p r e s sf a c t o ra n dh i s f o r mm e a n so b s e r v et o t h e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s l i p ”f u l l t e x t s u b j e c ti s d i v i d ei n t of i v ep a r t s f i r s t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s l i p ”s p e e c hr e f l e c tw o r d s s t r u c t c r eo n ”t h e m ed i s t i n c t ,s t r e s se s p e c i a l l y i n e x p r e s s i n g :t o ”t h e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s l i p ”t h e m e ,p r o m i n e n tf o r ma n dt o p i c a l i z a t i o no ff o c u s , f o c u ss e n t e n c e so fl o c a t i o nv a r i a n to b s e r v e s e c o n d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s l i p ”s p e e c hr e f l e c tc o n c i s et or e f i n eo m i s s i o n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r e p l i e sa n d s a yo f f u n c t i o ni ne x p r e s s i n g :r e f l e c tw o r d s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n f o r m a t i o n c o n c i s eo m i s s i o n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r e p l ya n ds p e a kt o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s l i p ”l a n g u 砖ed e s c r i b ea n ds u m m e du pw i t ht h em e a n st h a tr e q u i r e t h i r d ,”t h e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s l i p ”s p e e c h r e f l e c tt h a tt o n et h a t t h e o r i e n t a t i o ni sd i s t i n c t ”i s e x p r e s s e d o f e x p r e s s i n g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a t e m e n t ,d o u b t ,p r a yf o ra n d e n a b l e ,s i g ho v e r f o u r p o i n t so f f r a n c ew i t h f e e l i n g ,t o 。t h e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s l i p ”t h e t h e l a n g u a g e m a t e r i a l sr e f l e c tw i t hi nt h ef o r mo fe x p r e s s i n gt h i s l a n g u a g eo ft o n e w i t ht h e c a t e g o r y a n dh i sm o t i v a t i o n g o o na n dd e s c r i b ea n dn o t c o m p a r i n g f o u r t h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s l i p ”s p e e c hr e f l e c t c o u r t e o u s p r o p e r f u n c t i o nm o d e s tt oo f f e r e da n d e x p r e s s e d a n do b s e r v e di n e x p r e s s i n g :a c c o r d i n gt or e f l e c tf o r mm o d e s t ,f o r mo f f e r , g e n t l et os a y t h r e e l a n g u a g eo fr e s p e c ts p e n dr e q u e s t ,r e l e v a n tv o c a b u l a r yi n ”t h e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s l i p ”u s e d t o e x p r e s s i o nw a yo b s e r v ef o r m f i f t h ,”t h e 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s l i p ”r e f l e c tl i t e r a r yg r a c e a r t i s t i c p o s i t i v ef i g u r e s o f s p e e c ho ff u n c t i o n :3 0o v e rp o s i t i v e f i g u r e s o fs p e e c ha n dl a n g u a g e o b s e r v ew i t hv a l u ea l l - s i d e d l yt o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s l i p ”g e n e r a l l y s p e a k i n g ,c h i n e s ee l aq u i t ed e v e l o p e dl a n g u a g ea l r e a d yi n ”t h e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s l i p ”,p o s s e s sp e r f e c ts p e e c he x p r e s sm e a n sa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f o r m s y s t e m t h a t s p e e c he x p r e s sq u i t ea l r e a d y k e yw o r d s :s p e e c h ,s l i po f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e x p r e s ss e n t e n c e o b s e r v e i l 【 壹、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一套以静态形式存在 的符号体系。语言符号一旦进入实际交际,跟其具体所指和使用者 联系起来,就赋予了动态的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的内涵。吕叔湘先 生在语言研究创刊词中说:“语言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语言本 身,也应该研究人们怎样使用语言,研究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关于语法研究,近几年常有一种想法在我脑中打转,我1 f 的语法 研究,是不是太偏重于静态研究,忽略了动态研究,我所说的静态 研究是指句法分析,成份的归类等等。我所说的动态研究指的是句 子成份的相互制约,一个句子可以怎样不变或基本不变内容而改变 形式。某一句式适应于哪种环境,环境有变动的时候,句式要不要 随之变化等等。静态的研究当然重要,这是基础。可是语言毕竟在 使用中存在,这样的研究似乎更联系实际,我觉得过去在这方面的 研究太不够。”【l 】以此一言九鼎的权威性论断为指南,九十年代以降 的语言研究大多有意识地引入和加强了言语表达功能这一动态平面 的研究。如胡裕树、范晓所倡导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 观。邢福义为先导的普通话方言古汉语、语表( 表层结构) 语里( 深层语义) 语值( 表达价值) 两个三角。马庆株发 起的语法、语义、表达为三个支柱的语义功能语法等等。由传统语 法、结构主义语法对语言构件内部的单纯的静态描写转向静态描写 和动态解释相结合的全息分析,为语言的组织形式和言语的表达功 能找到了结合点。 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运用,是处于具体的交际运动状态下的语言。 言语表达研究发话人怎样根据语义表达的要求而对一定的语言形式 加以选择,生成合理( 得体) 、合法( 符合共时语法规律) 的句子, 从而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目的。把存在于表达者脑海中的多维语义的 结构排成一维线性结构( 语音或文字序列) 进行编码输出,即乔姆 斯基所说的把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有效 得体的语言表达客观上要具备“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简明精炼”、 “取向鲜明”、“礼貌得体”、“富有文采”五方面的功能要求。 功能和形式是互为表里的,言语表达功能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二者 的对应关系,即什么样的功能需取什么样的形式,反过来什么样的 形式体现什么样的功能。本课题意在根据上述五个言语表达功能, 借鉴传统语法学、语用学、修辞学的相关成果,根据人类语言的共 性和汉语“注重意合、略于形态”的特点,以战国策为语料, 以句子为研究单位,对战国策句子的言语表达因素做一些力所 能及的探索和描写。 德国语言学家保罗认为:“句子是言语表达,是几个表象在说话 人的心里得以实现的标志,同时也是为了使听话人的心里引起同样 组合的工具。”之所以以句子为研究单位,是因为考虑到句子具备最 大语法单位和最小的自足的言语表达单位双重特征。同时,言语表 达制约因素覆盖面较广,社会文化背景、表达者的个性因素、语体 风格等非语言因素都会对言语表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把研究 单位限制在句内,可避免研究对象的泛化。 文献语言是实现了言语形式编码,它总是跟一定的语境或某种 共时现象相联系的。即符号、符号的使用者和所指处于一个共时平 面。从形式上看,它总是由一个个最小的言语表达单位句子组 成。但这些句子是具体句,即处于实际运用状态的能引起书中人物 之间或读者作出某种反应的句子。而不同于为研究语言符号之间的 关系随意举出的脱离语境的抽象的句子。本课题虽然采取随文举例、 就例发凡的方式,为研究的方便,为了说明某种言语表达功能,把 处于交际状态下的动态句子从语境中抽出来作为佐证,但假设它依 然有所指,保持动态功能句的一切特性。唯其如此,课题的基点一 一战国策句子的言语表达才能有效展开。毕竟,离开了使用, 就无所谓言语。 战国策为战国史料的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 长、修书等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 三十三篇,共四百九十七章,以其“游士所辅用之困,为之谋策”, 因取名战国策。战国策记事,。上起智伯之亡,下迄战国末年, 共记载了二百四十年左右的史事,为我国古代继国语之后第二 部国别史。但是,它写史不记年月,文章片片断断,缺乏系统性和 完整性,这作为史书在体例上是有缺陷的。战国策的作者,无法 确定。 2 1 本文之所以选择战国策为语料,主要考虑到战国策 内容上多为谋臣策士的言行实录,比先秦叙事性散文左传和论 辩性较强的孟子、韩非子等更能代表当时的1 3 语实际。同时, 在战国策成文时代,口语和书面语尚未脱节,比汉魏六朝以降 的仿古材料更富于典型性。 + 贰、战国策言语表达中体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功能的话语结构 一、关于主题、叙题和主题化 “主题”这一概念来自布拉格语言学家马泰休斯的实际切分理 论,即根据词语( 小旬) 在句子中的交际功能把句子分为两个部分: 即叙述的出发点和对出发点的叙述。一般认为:“主题是说明的对象, 一般是已知或假定已知的信息,是说话人已放到句子头上作为说明 出发点的话语结构成份”。就一个句子本身来看,可以选择主题的成 份很多,选择哪一个,是说话人主观决定的。“叙题是对主题进行说 明的部分,对主题或作叙述、或作描记、或作解释、或作评议。,1 3 】 主题叙题是句子常用的言语表达结构。从表达功能上说,主题 为叙题提供出发点;从内容上看,主题是个变量,是言语表达者根 据表达的需要,主观选择的。为了让句中某一名词成份移至句首成 为言语表达起点的主题这个过程被称为主题化。 当然,主叙话语结构仅仅是句子言语表达结构的一种,并不是 所有句子的话语结构都是主题叙题结构。疑问句是索取信息而 不是传达信息,因此不可能有主述结构,祈使句旬首的n p 主题性也 很弱。陈述句的主题前文已交待也可省去。但任何一个句子都必须 有叙题。因为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句子是最小交际单位,是“能够 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且具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叙题相对主 题来说是表达的重点,是新信息的载体,没有不表示意义的句子。 主题是表述的中心,而叙题是表述的重点,主题一叙题话语结构安 排在言语表达功能上具有使“主题鲜明”,使“重点突出”的作用。 二、战国策言语表达中的主题显示和主题化旬位变体 1 、战国策的常规主题表达:常规主题是没通过主题化手段,句 中成份按本来的逻辑顺序分布的主题一叙题话语结构。 秦围赵之邯郸。( 赵三秦围赵之邯郸) 胜请为召见之于先生。( 同上) 郑同因抚手仰而笑之。( 赵三郑同北见赵王) 魏王不悦。( 赵四齐欲攻宋) 按:在主语前没有其他主题化的名词性成份的情况下:由于主 语常常居于句首,具有认知性的凸显性,可以看作无标记主题,典 型的主语是施事和主题的交集。也就是说,主语前如无其他话题化 成份,主语充当叙述的出发点,引入叙题,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和表 达平面的主题是合二为一的。 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楚王告昭子。( 楚一魏氏恶昭奚恤 于楚王) 臣朝夕以事听命,而魏入吾臣之间,臣大惧。( 楚一魏氏 恶昭奚恤于楚王)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 齐一成侯邹忌为齐相) 田忌为齐将 系梁子坤、 禽庞涓。( 齐一田忌为齐将) 按:以上分句间为并列关系,每一分句都有自己的主题和叙题。 例后分句承前省主题。 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 东周秦攻宣阳) 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 秦二陉山之事) 以孟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 也! ( 秦四秦昭王谓左右)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齐一邹忌惰八尺有馀) 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 楚一苏秦为赵 合从说楚威王) 按:以上均为偏正关系复句,在连贯话语中,为了探索话语的 内部构成规律,把偏正复句切分为主题和述题部分即可。在前的分 旬为主题部分,在后的部分为述题。也就是说前分旬提出一个命题 作为主题,后分句对这一命题进行说明和评述。汉语不象欧美语言 以动词为中心、以主n - - 分的形式构建整个句子框架,而是注重意 合,略于形态,往往以结构完整的小句做主题引发叙题,或以小句 做叙题评论主题。这些小句在结构上是自足的,只是意义上是相对 自足的。正如元人分析句读时所说:“旬,举具纲,文意断,读,者 也相应,文意未断,复举上文。”例 以小句形式做主题引发 评议和说明,这在战国策言语表达的主述结构中是比较普遍的。 2 、战国策主叙话语结构中凸显主题的手段: 与之,信:攻之,武。( 楚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齐楚晋之命。( 东周周最谓金 投) 秦、齐合,则子常重矣。( 东周周最谓吕礼) 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 东周周文君免工师籍) 按:以上,通过主题和叙题之间的较大停顿来显化主题。 夫赵、魏,敌战之国也。( 赵四虞卿请赵王) 。 且夫诸侯之为从者,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 魏 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夫周君、窦屡、奉阳君之与穰候,贸首之仇也。( 魏一秦 败东周) 7 按:以土,以“夫”、“且夫”等发语词做主题标记,显化主题。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 罪也。( 苏秦始将连横)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秦 三范睢至秦王庭迎) 地尊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 秦一张仪 说秦王) 按:句首成份成为主题后,往往在它意念上旬中某个成份上留 有一个同指代词,复指主题语。如上例中的“此”“是之”等。 3 战国策言语表达中的主题化句位变体 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 燕三燕王喜使 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秦之轻重,未可知也( 东周三国隘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齐一邹忌惰八尺有余 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 知之而已。( 韩三谓韩公仲 人主者,人臣所乐为死也。( 秦三秦攻韩 按:例,“寡人之罪”本是“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的 宾语,主题化后提前充分当前句主题。例“孪子之相似者”,“利 害之相似者”按正常逻辑语序分别为“母知”、“智者知”的宾语。 主题化提前,充当前句主题,引发后面的评论部分。 三、战国策叙题的焦点表达和焦点化旬位变体: “焦点是叙题中的重点,也是新信息中着重说明之点,一般落 在句末的实词语上”。“焦点是说话者所强调的重点”一1 同主题一样, 焦点也是说明人在确定主题后,围绕主题和交流表达的需要自由确 定的。焦点和主题在意义上具有不相容性,在分布上处于对立互补 状态。把句中的某个实词成份确立为表达焦点并予以相应语法化形 式,这过程被称为焦点化。 1 、战国策句子叙题的常规焦点表达:“由于句子的信息编码 往往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越靠近句末信息内容越新。句末成份通 常被称作为旬末焦点,我们把这种焦点成份称为常规焦点。”口1 也就 是说,在中性语境中,在没有逻辑重音或其他语法手段强调旬中其 他成份的情况下,句末实词成份倾向于常规焦点。由于言语表达的 历史相沿性,战国策常规焦点表达跟现代汉语没有什么区别。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 齐一靖郭君善齐貌辨) 秦破马服君之师,围邯郸。( 齐三国子日) 齐人见田骈。( 齐四齐人见田骈) 以上为常规焦点,焦点落在句末实词上。 2 、战国策非常规焦点凸显手段:根据言语表达的需要,表 达者有时会确定非句末实词做为表达的重心焦点,在口语中往 往通过在需要强调的部分加逻辑重音显示,而战国策是书面材 料,只能通过其他一些语法手段来凸显非常规焦点。 寡人不佞,不能亲事国也。( 秦二楚绝齐) 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矣。( 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 虽尧舜禹出生,弗能改已( 秦三范子因王稽入秦 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赵四赵太后新用 事) 以上,通过副词“弗”、“不”、“必”等显化焦点。 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 东周秦兴师临周而求 九鼎) 以何市而返? ( 齐四齐人有冯谖者) 吾奚忧焉? ( 秦三应候失韩之汝南) 攻齐不成,陶为邻恤,而莫之据也。( 秦三秦客卿造谓穰 侯 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秦三范睢至秦王庭迎 据徐杰、李英哲等考察,先秦汉语宾语前置既是当时一条比较 严格的语法规律,从言语表达功能上讲,又是一种通过变动语序来 显化焦点的手段。他们认为:否定词除了实现否定范畴外,有强化 焦点的作用,除非有强制性对比重音存在,否定的中心就是句子的 焦点,疑问代词本身带有焦点特征,因为任何焦点都是针对预设中 的某个疑问点的提问。通过前置焦点成份疑问代词和否定旬中的宾 语代词来显示焦点是对先秦汉语缺乏焦点标志“是”一种替代手段。 1 从基本语序看,上古汉语跟现代汉语差别不大,也是主一动一宾型 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和否定 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 “”“”) 相对于基本语序来讲也 是一种句位变体。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 赵三秦围赵之邯郸) 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也甚矣! ( 赵一晋华阳之孙 豫让 文信侯之于仆也,甚矣其无札也! ( 赵三希写见建信君) 然则其错兵于魏必矣! ( 赵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 按:感叹句的感叹中心是叙题中着重强调的焦点,同样可以通 过改变语序的方式予以显化。如,从而形成感叹型句位变体。 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白譬一。( 宋卫智伯欲伐魏) 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 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 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燕一秦攻赵于长平) 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地尽矣! ( 赵三秦攻赵于 长平) 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赵 二苏秦从燕至赵始合从) 按:战国策数量表达中,数量加名是常规语序如“”“”。 但也是名十数量的,如“”“”。但二者在语言表达功能上是存 在差别的。“名十数量的语序主要是说话者为使数量名词短语所 负载的信息成为注意的焦点。采取变序手段而产生的结果。”h 1 如例 把数字放在常规旬末焦点位置,意在强调数字的精确性。例把 数字放到句末焦点位置,意在强调赵卒伤亡之多,名十数量也是一 种为强调焦点而产生的句位变体。 叁、战国策言语表达中体现“简明精练”功能的省 略、替代、复说 易日:“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刘彦和云:“文贵约而指通, 意尚省而趋明,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筒,气蕴则简, 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句有可削, 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在言语表达( 语用) 中要做到准 确严密,信息量集中,避免不必要的晦涩、歧义、哆嗦和混乱,古 今同理。战国策作为谋臣策士运筹帷幄的集大成之作,在言语表 达精简方面,更是有其成功之处。其中省略、复指和替代是常见的 语用手段。 一、省略: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说话总是有一定语 境的,人们说话时往往追求越经济越好,这就必然充分地利用说话 的语境,把话说得很简略以达到既省时间,又省力气。所谓省略, 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下( 如承前、蒙后、对话) 省略旬中的某个成份, 可以肯定地补出来。同时根据语境能推断出省略什么而不影响意义 的理解。“省略”本质上是一种言语表达现象而非造句规律。 1 承前省:凡语言成份与上文同指的,下文往往省略: 虞卿闻之,又入见王。( 赵三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 赵三秦赵战于长平) 按:以上承前省主语。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齐四齐人有冯谖者)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愿令得 补黑衣之数, 以 卫王宫。( 赵四赵太后新用事) 按:以上,承前宾语省。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秦一苏秦始 将连横) 客谓洮者日:“汝取长者乎? 少者乎? ( 秦一田莘之为陈 轸说秦惠王) 按:以上,承前谓语省。 2 蒙后省略:因后续句有同指成份,始发句相应成份做省略, 以体现结构紧凑,语意简明的言语表达功能。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赵四赵太后新用事) 按:本句为蒙后省定语。 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 ( 秦一田莘之为陈轸说秦 惠王) 按:本句为蒙后省主语。 3 对话省略: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为求简明,上文已提及或 双方不言而喻的成份加以省略,以突出表达重心,在这战国策 的言语表达中表现较为普遍。 威后问使者日:“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 ( 齐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按:由于使者是代齐出使,问“岁”、“王”、“民”皆指“齐之 岁”、“齐之王”、“齐之民”:不言而喻,故省。 太后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甚于妇人。”( 赵 四赵太后新用事 按:答旬是针对疑问命题而言的,疑问的命题本身所含信息是 双方共享信息,只需针对疑问点回答即可,故省而不影响语义。 秦武王谓甘茂日:“寡人欲通- - ) i i ,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且不 朽乎? ”甘茂对日:“请之魏,约伐韩。”( 秦三秦武王谓甘茂) 按:“请”为表谦之词,谦词多表自身。故省主语而不影响语义。 左师公日:“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 其继有在者乎? ”日:“无有”。日:“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 赵 四赵太后新用事) 按:例的省略有些特殊。连续两个“日”字前省主语,跟现 代文艺作品的表述方式一致。不过现代文艺作品多采用分行写出, 并不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但古典文献多以竖行排列且没有标点符号 隔开,往往会造成歧解。“诸侯有在者乎? ”一句省略了中心语“继”, 诸侯只是主语的修饰成份,不联系语境,同样会产生歧义。 甘茂日:“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 ”苏子臼:“不闻。”( 秦二甘 茂去秦) 齐王日:“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日:“不可。”( 东周秦 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按:语言必有所谓,从语用上讲,任何句子都是为着答复听者 或读者针对某个预设的焦点的。答句只须针对焦点提供了有价值的 信息则可,其余背景信息皆为冗余信息可依据信息简明原则省去。 例“”“”反映了这一语用特点。 二、替代: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对其语言符号系统有经济化的 要求,只要能满足交际,达到语意明确,就要淘汰,摒弃重复多余 的符号。这些符号在口语中表现为语音及其系列,在书面语中表现 为文字及其线性序列。对已经提起的东西重新提起时进行代词替代 是一条简捷而又不影响语义表达的转换生成方式。战国策语言给 人一种清新流畅之感,很大程度上与其言语表达中众多的代词替代 有关。 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 东周- n 文君免工师籍)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秦四顷襄王二十年 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秦四楚 魏战子陉山) 有老人涉茁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 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 齐六燕攻 齐齐破) 按:以上分别用代词“之”“是”“此”等代替前文已交代的相 关信息,以做到语言简洁、明快、用语经济。例由于前文有“老 人涉菌而寒”这个前提,下文用“其”代老者,前文有田单衣老人 事,下文用“之”代其事。始发句与后续旬相互补充信息,共同组 成一个语境场。代词指向鲜明而行文也更为流畅。如不用代词替代 而引述前文,既无必要,更显累赘。 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日:“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 楚一邯郸之难) 昭子日:“臣朝夕以事听命,而魏入吾君臣之间,臣大惧。” 王日:“寡人知之,大夫何患? ”( 楚一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 按:在对答句中代词替代相关信息更有利于强化有效信息,使 语意重心更为突出。如例中的“然”,例“”中的“之”等等。 当然,战国策中的代词远不止这些。因本文从言语表达的简明要 求的语法化形式立论,疑问代词,人称代词未曾涉及。 三、复说:这里所说的复说,不同于修辞格上的反复。辞格上 的反复是为了突出某种意思或思想感情,特意重复运用某个词语或 句子。复说一般是在上古汉语里没有相应的第三人称做主语的一种 替代表达方式。 寡人欲收韩,韩不听,为之奈何? ( 秦三应侯谓昭王 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日:“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 可矣:不,即不见矣。”( 秦四秦王欲见顿弱) 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秦三应侯谓昭王 以上,通过承上复说,使语义明确。上例中的“韩”、“顿弱”、 “应侯”等在前文已提及且在后续句充当主语,由于没有适当的他 称主语代词代替而复说。复说是当时所处的语言发展阶段的一种使 语义明确化的言语表达方式,言语表达的信息简明原则要求能省则 省,该复就复,这在战国策文献语言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肆、战国策言语表达中体现“取向鲜明”功能的语 气表达 任何进入使用状态的句子都必须带有特定的语调,表达一定的 语气。语气映了句子的表达用途和行为取向,如陈述一件事,询问 一个问题,抒发感情、表达一个请求或命令等等。苏联维格拉多夫 说:“式( 语气) 的范畴反映了说话人对于行为和行为人或行为事物 的联系的性质的看法。它反映从说话人的角度对行为和行为主体之 间的联系的现实性评价,或说话人对实现或否定这种联系的意愿。” 语气属于超语段的表达功能范畴,任何表达功能都有具形式化 处理手段。在共时口语中,语气都从语音层面语调的平升曲降来显 化其语义功能。但文献语言则无法从语言材料中直接通过语调来凸 显语气,只能借助于其他语言手段来间接显示。其中最常见的加语 气尾词是汉语的形式语法对功能范畴“疑问”的直接反应。“至于夫 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 札句之旧体。夫7 哉矣也7 亦送未之常科。钟“助字者, 华人所独,所以济乎动字不变之穷。”“助字所传语气有二,一日传 信,曰传疑,二者不足以概助字,大较而然也。”口3 除语气词外, 文献语言还可以用词汇手段和句法手段来显示语气,从而使语气这 言语表达的功能范畴的形式化手段趋于复杂。同一语言的语气表 达方式,既有一定的历史相沿性,有具有时代特性。下面按传统的 陈述、祈使、疑问、感叹四分法来考察战国策的语气表达。 一、战国策疑问语气表达: 1 、特指疑问表达:特指问句的疑问代词代表疑问所在,是疑问 的焦点。所谓特指只不过是把已在疑问句中实例化为疑问点的焦点 成份特别指出来。疑问焦点一般显示为何人、何地、何事、何因、 何时等相关信息,是待答的未知信息,所以特指问句的疑问代词是 必不可少的。 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 东周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若其王在阳翟,君将令谁往? ( 东周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文候日:“奚笑”? ( 魏一魏文侯与田子方饮滔) 太子不胜,然而不死,今倒冠而至,又安敢言地? ( 楚一韩 公叔有齐魏 且举事者孰不逃? ( 燕二秦召燕王 按:以上特指问句单用疑问代词发问。由于语气是句子的命题 意义及相关语境决定的,特指闯旬中的语调和疑问代词本身附带有 疑问信息,疑问语气词只是疑问语气的一种辅助手段而非决定因素。 疑问语气词可省去。如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 赵三秦围赵之邯郸 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为乐此矣? ( 楚一江乙为魏便于楚 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 ( 赵 三赵惠文王三十年) 苏代日:“何患焉? 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 得高都。”( 西周维氏之役) 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 ( 齐一邯郸之难) 按:以上特指问句用疑问代词和语气词配套发问。疑问语气词 是语气表达一种辅助手段,能使疑问语气得以显化并附带有语气词 本身的一些语义特征。疑问代词十语气词的发问方式在战国策 中也表现得比较普遍。 以何市而返。( 齐四齐有冯谖者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魏四魏王欲攻邯郸 然则子何以吊寡人。( 秦五楚将伐齐 应候知蔡泽之欲困已以说,复日:“何为不可? ”( 秦三蔡 泽见逐于赵 按:以上用疑问代词+ 介词构成介宾结构,帮助发问,构成特指 问句。 2 、选择疑问语气表达:问话者提出并列的几个项目,让答话者 选择跟命题相配套的一项来回答,疑问的焦点在并列项上。由于选 择问句只要求在有限的一组( 一般是两个) 情况中选择,缩小了探 询的信息域范围,是弱发问。战国策选择疑问的表达方式有两种: 一是并列的几个分句分别加相应的语气词构成选择项;二是借助于 疑问代词及其所组成的结构来表示选择疑问语气。 救赵,孰与勿救? ( 齐一邯郸之难) 貂勃避席而稽首日: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 王上者孰与周文 王? ( 齐六貂勃常恶田单 齐、魏合与离,于秦孰利? 齐、魏别与合,于秦孰强? ( 韩 一或谓公仲 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 ( 楚 一苏秦为赵合从 赵王与楼缓计之日:“与秦城,不与何如? ”( 赵三秦攻赵 于长平 按:以上,疑问代词“孰何”及其复合结构“孰与”、“何如” 等帮助发问,构成选择疑问句式,表达疑问语气。其中“孰与”是 一个用来发出选择问的固定结构,它经常用来表示比较两种人或事 物的强弱、优劣、大小、得失、缓急的询问,要求对方从备选项中 选择命题的答案。由于疑问代词显化了疑问点,语气词可以省去, 如“”“”“”,也可以不省,如“”。 公之伐蒲,以为秦乎? 以为魏乎? ( 宋卫秦攻卫之蒲 人之情,宁朝入乎? 宁朝于人也? ( 宋卫秦攻卫之蒲 张旄对日:“韩且坐而胥亡乎? 且割而从天下乎? ( 魏四魏 王问张旄 ;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 为王耶? ( 齐六魏王建入朝予秦。 予以秦将求韩乎? 其不乎? 韩三秦国围雍氏韩令冷向借 救于秦。 以上,并列的两个分句分别加语气词语气词:“乎”“耶也” 等,相当于“呢”,显化了疑问信息,如去掉这些语气词,行为取向 不明。相邻几个相关并列分旬分别加语气同组合成选择疑问句式是 汉语的形式语法对功能范畴“疑问”的直接反应,是选择疑问语气 在上古汉语的语法化方式之一。 3 、是非疑问语气表达:“是非问”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提问。 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做肯定或否定回答,在句法结构中没有疑问代词, 并列选择项,肯定否定项等显性疑问标志,口语中一般在陈述句的 基础上加上疑问语调或疑问语气词,在书面语中主要靠语气词来凸 显。战国策的是非疑问表达,亦呈现以上特点。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日:“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 ”( 秦 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子必亡楚也,则仪之言可信矣? ( 秦一田莘之为陈轸说秦 王 张子曰:“王徒不好色耳? ”楚三张仪之楚 王之逐庐陵君,为燕也? ( 赵四翟章从梁来 甘罗曰:“卿明知功不知武安君与? ”( 秦五文信侯欲攻赵) 按:以上“”由陈述句加传疑助字“乎”与“构成疑问 语气”。“”“”“”由陈述句加多义虚词( 既可传信,又可传 疑,见周秉钧汉语纲要) “矣”“耳”“也”等构成是非问句,表 疑问语气。据考察,战国策的是非问句疑问语气尾词相当丰富, “矣”“与”“哉”“也”“耳”“焉”“欤”“邪”等都可置于句尾,助 疑问语气。语气词选用的不同,对语气表达的轻重缓急有影响,并 且可以配合语调附带有各种感情色彩。如“用”“乎”语气比较率直, 用“与”较为委婉,而用“耶”则略表“诧异”等等。 王日:“不于大夫,无所闻之? ”( 楚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君得无有无所怨士大夫? 齐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世有掩寡人之过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 ( 燕三燕 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按:以上三例,不用任何疑问标志如疑问代词,疑问语气副词、 疑问语气助词等,用纯粹的直陈句的形式表疑问,不联系语境,很 难判断整个句子的行为取向。这一点,吕叔湘先生早有洞察;“语气 词不是必要的。”“0 1 君日:“文不得是二人故也,使文得二人者,岂独不得尽? ” ( 齐四鲁仲连谓孟尝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魏四秦王 使人谓安陵君) 按:以上,只用疑问语气副词:“其岂”等发问,表疑问语 气,构成是非问句。 4 、正反疑问表达:正反问的疑问点显示为一件事情的正反两面, 要求对方从肯定项和否定项中选择与命题相合的一项。由于疑问点 居于叙题位置,且选择项从语义上讲处于两个极端。如果不把它表 达的行为倾向做疑问处理,就无法明白它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 正反选择项的线性排列形式本身就是一个疑问标记,不须借助于其 他词汇或语序手段来显化其疑问取向。战国策中的正反问句仅见 两例,并显示了上述特点。 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 吉否? ( 齐策一成侯邹忌为齐相 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日:“齐多知,而解此环 不? ”( 齐策六齐闵王之遇杀 二、战国策祈使语气表达 言语表达中“祈使语气”这一语用范畴的使用目的在于使前听 话者对说话者发出的信息做行动上的反馈, 强弱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亦有所区别。 王孙贾乃入市中,日:“淖齿乱齐国, 袒右! ”( 齐六王孙贾年十五 在实际操作中,因语气 杀闵王,欲与我诛者, 孟尝君日:“食之,比门下客。”( 齐四齐人有冯谖者) 齐王见颜镯日:“镯前! ”( 齐四齐宣王见颜镯) 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 ( 楚二楚 襄王为太子时) 按:以上表强制性命令,语气竖决、肯定,带强制性,语调急 促,句末没有语气词,并常以非主谓句形式出现。 盂尝君日:“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 ”齐三孟尝君奉夏 侯章 太子日:“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之故而不行先生之丧,不 义也,子勿复言。魏二魏惠王死 王间之,令芈楚告楚日:“毋与齐东国! “楚四长沙之难 敢有去柳下垄五十步樵采者,死不赦! ( 齐宣王见颜镯) 按:以上。祈使语气的行为倾向为表强烈禁止。“” 直接用否定副词对命题进行否定。 例“”从反面假设一条件,然后指出该条件产生的灾难性后 果,从而达到表禁止的目的。表禁止倾向的祈使语气表达同样因语 气强烈,收音较快而不带语气尾词。 诺,先生休矣! ( 齐四齐人有冯谖者) 君其行之! 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 臣请发兵以应秦。赵一秦王谓公子他 愿王之亦勿忘也! ( 赵三平原君谓平阳君) 君所揣也,唯君图之。( 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 成王寿 按:以上祈使语气的行为倾向为劝阻、商量和请求,一般可带 语气词如“”“”,也可以用语气副词如“”或表敬副词。如 “”来弱化语气程度,使语气舒缓、委婉。 三、战国策感叹语气表达 感叹语气的行为类型取向在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其表达方式由 于感情的种类和感情强烈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战国策内容涉及 到王侯将相、谋臣策士、庶子黎民的悲欢离合,成败兴衰,各种感 叹语气的共时表达方式都得以同现。 1 、由叹词直接组成叹词句,后接所感叹的中心内容。“叹字者, 所以记心中不平也,皆有声无义,而以具皆感于情而发也。”“凡兹 诸字,皆所以记心中之声,发于口而为言者也,而所以记心中之感, 矢诸口而为声者,则惟叹字。”1 蔡泽曰;“吁! 何君见之晚也? ”( 秦三蔡泽见逐于赵 叱嗟,而母婢也! ( 赵三秦围赵之邯郸 嗟呼!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秦一苏秦始 将连横) 嗟! 乃王之教也! ( 齐一燕攻齐齐破) 嘻! 先君必欲一见群臣也夫,故使栾水见之。( 魏二魏惠 王死) 訾! 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湔其衽 按:战国策的叹词在言语表达功能上已有一定的分工。汉 语大词典:“嗟,叹词,表招呼。”例中“嗟”意在提醒听话人的 注意。词诠“吁,叹词,无意。”在例中表达呼告、惊喜等语气。 助词辩略:“呜呼可为叹美之辞7 、。伤痛之辞或只是叹辞, 非有所赞美伤痛也。”“呜呼”、“嗟乎”多表感慨悲伤之感叹,“嘻” 多表惊慌之感叹,如“”,“訾”、“叱”、“嗟”多表愤怒。如“” “”。“而中国自伊古以来,其叹字不出呼咨嗟之音, 闭口声也”n 2 1 这同样是战国策叹词语音上的特点。 2 、直接在旬末加表感叹的语气尾词,感叹之情贯彻于全旬: 夫秦,何罪之有哉! ( 魏三秦败魏于华) 虽千里不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日:“岂不悲哉! ”( 秦二秦武王谓甘 茂) 寡人欲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且不朽乎! ( 秦二秦 武王谓甘茂) 按:“”“”借助于疑问形式和表感叹的语气词“哉”表感 叹。“”“”用重说的语气副词“岂”加强感叹程度。 3 、表感叹的语气词直接附在感叹中心上,并引起语序的倒装。 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也甚矣! ( 赵一晋华阳之子 孙豫让) 危矣:楼子之为秦也! ( 赵三秦攻赵长平) 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城市安防监控协议
- 度假村装修项目协议
- 模具合作目标合同
- 石油化工施工合同毛利评估
- 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维护协议
- 精细化工企业火灾防范指南
- 智能设计技术文件管理
- 美术用品仓库租赁协议
- 防溺水的安全演讲稿5篇
- 图书馆外墙真石漆施工合同
- 议论文写作技巧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风的作用) 教学课件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诗词大会”题库二 (word版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
- GB/T 7702.20-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孔容积和比表面积的测定
-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 GB/T 40120-2021农业灌溉设备灌溉用热塑性可折叠软管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
- GB/T 3903.2-1994鞋类通用检验方法耐磨试验方法
- GB/T 10801.2-2018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
- 12J5-1 平屋面建筑标准设计图
- 中印边境争端
- 《墨梅》课件(省一等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