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庭筠品行及其诗词若干问题考述.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庭筠品行及其诗词若干问题考述.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庭筠品行及其诗词若干问题考述.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庭筠品行及其诗词若干问题考述.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温庭筠品行及其诗词若干问题考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分别考述了温庭筠的品行及其诗词创作中的几个 重要及有争论的问题。 第一章对史书上关于温庭筠“士行尘杂 的评价进行辩驳。本文不赞同史书 上对温庭筠“士行尘杂 的评价,通过分析温庭筠的诗文文本、考证其生平经历 和剖析其行为来全面公允的评价其人,认为他是个有理想抱负、性情秉直、不媚 权贵的士人,然而终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致放浪形骸,纵情狎邪之游。 第二章对史书上所载温庭筠“以文为货”进行具体考证。我们认为温庭筠既 为达官贵人作文,也替应试举子代笔,并且作侧词艳曲卖给妓女。他“以文为货 既是迫于个人生计的困难,也有当时商业发达,文人鬻文获利蔚然成风的深刻社 会原因。 第三章论述中晚唐诗风对温庭筠绮艳诗创作的影响。中晚唐诗歌绮艳之风盛 行,诗歌出现了词化现象,在时代风气影响下,温庭筠本人也创作了许多绮艳诗 歌,其诗歌的题材内容及艺术风格深深影响且孕育了词的诞生。 第四章探讨温庭筠诗词之间的内在关联。温庭筠的诗作和词作虽存在很大差 异,但是从对他的诗( 尤其绮艳诗) 与词在女性形象、意象运用、意境表现方面 进行比较与分析可以看出其诗词存在很近的亲缘关系。其词作的显著特点,比如 以客观的目光描摹了一系列女性的形象,以及风格的绮怨柔美等,在他的女性题 材诗歌中都可见端倪。在诗与词发展的临界点上,温庭筠既精于写词又擅长写诗, 在一些方面出现相互交融的现象。温庭筠诗词之内在关系,进一步揭示温氏绮艳 诗在婉约词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温庭筠;士行尘杂;以文为货;绮艳诗;诗词之内在关联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t w op a r t s ,h a v i n gr e s p e c t i v e l ys t a t e dt h em o r a l so fw e n t i n g y u n a n ds o m ei m p o r t a n tp r o b l e m sa b o u th i sp o e m s c h a p t e ro n ea r g u e sw i t h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t h a tw e nt i n g y u nh a db a dm o r a l s w e d on o ta g r e ew i t h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w ec o m et oa p p r a i s ew e nt i n g y u na l lr o u n d b ya n a l y s i n gh i so w nw o r k s ,h i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h i sb e h a v i o r s w et h i n kh eh a d a m b i t i o n , j u s t i c e ,a n dh ed i dn o tf l a t t e rt h ei n f l u e n t i a lo f f i c i a l s h o w e v e r , h ed i dn o t h a v ec h a n c et or e a l i z eh i si d e a la l ll i f e t i m e ,t h e r e f o r eh cr u i n e dh i m s e l fw i t ht h e p r o s t i t u t e st o g e t h e ra l ld a yl o n g c h a p t e rt w ow ev e r i f y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t h a tw e nt i n g y u nh a ds o l dh i s w o r k sa sg o o d s w e nt i n g y u nh a dc r e a t e dw o r k sf o rt h ei n f l u e n t i a lo f f i c i a l s j u r e na n d a l s os o l dt op r o s t i t u t e s t h er e a s o n sw h yw e nt i n g y u ns o l dh i sw o r k sa r en o to n l y b e c a u s eh ew a sv e r yp o o r , b u ta l s ob e c a u s et h ec o m m e r c ef l o u r i s h e da tt h a tt i m ea n d m a n yw r i t e r ss o l dt h e i rw o r k st oe a r np r o f i tb e c o m i n g ac o m m o np r a c t i c e c h a p t e rt h r e ed i s c u s s e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p o e ms t y l eo fm i d - a n dt e r m i n a l - t a n g d y n a s t yt ow e nt i n g y u n sg o r g e o u sp o e m s i t sv e r yp r e v a l e n c et h a tg o r g e o u sp o e m s w e r ei nm i d - a n dt e r m i n a l - t a n gd y n a s t y p o e m sa p p e a r e dt ob el i k ec l s u n d e rt h a t e t h o s ,w e nt m g y u nc r e a t e dl o t so fg o r g e o u sp o e m s ,t h ec o n t e n ta n ds t y l eo fw h i c h g a v e b i r t ht oa n di n f l u e n c e dc ip r o f o u n d l y c h a p t e rf o u rd i s c u s s e dt h ei n n e rc o n n e c t i o no fw e nt i n g y u n sp o e m sa n dc i s t h e r ea r eg r e a t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h i sp o e m sa n dc i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ec a l ls e e t h e r ea r ec l o s e l yr e l a t i o n a lc o n n e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h i sp o e m sa n dc i sb yc o m p a r i n ga n d a n a l y z i n gf e m i n i n ei m a g e s ,i m a g ou t i l i z a t i o na n d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e x h i b i t i o no f h i s p o e m sa n dc i s ,e s p e c i a l l yg o r g e o u so n e s t h ed i s t i n c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i sc i s c a nb e h i n t e di nh i sf e m i n i n et h e m e s ,f o re x a m p l es e r i e so fp a i n t e df e m i n i n ep o r t r a i t s ,h i s e n c h a n t i n g ,c o m p l a i n i n ga n db e a u t i f u ls t y l e o nt h ec r i t i c a lp o i n to fp o e ma n dc i , w e nt i n g y u nw a ss k i l l f u ln o to n l yi np o e m s ,b u ta l s oi nc i s ,a n db l e n d e dw i t he a c h o t h e ro ns o m ea s p e c t s t h ei n n e rc o n n e c t i o no fw e nt i n g y u n sp o e m sa n dc i sf a r t h e r c o n f i r m e dh i sp o s i t i o na n de f f e c to nt h eb i r t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g o r g e o u sc i k e y w o r d s :w e nt i n g y u n ;b a dm a n n e r s ;t a k ea r t i c l ea sg o o d s ;g o r g e o u sp o e m ;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p o e ma n dc i l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益童近 日期:迎金:笸:! 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j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当时并称“温李;文与李商 隐、段成式合称为“三十六体 ;而取得最大成就并最终奠定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 则是词的创作。温庭筠的词现存七十余首,大都收在花间集中,被后人尊称 为“花间鼻祖 ,并与另外一位大词家韦庄并称“温韦”。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关 于温庭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国内外有关温庭筠的研究专著已经 达n - 十余部,相关论文也多达4 0 0 余篇。近年来又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和批评 理论的影响,研究方法上以比较、考证为主,同时吸收国内外新的理论批评方法。 如温词研究中借鉴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女性文学批评理论以及从文化学、 传播学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温词,研究视角关注温庭筠作品的不同体式之间的内在 关系,尤其是其诗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都使得近些年来温庭筠研究更加多 元化、丰富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在某些方面还存 在着不足。 首先对温庭筠生平人格的研究。温庭筠的传记资料在旧唐书卷一百九十、 新唐书卷九十一、唐人撰玉泉子、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卷二和卷四、 宋钱易的南部新书、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八、全唐诗话、唐诗纪事、 王定保的唐摭言中都有记载,但相互乖违、颠倒重复之处很多。今人夏承焘 先生经过考证,作温庭筠系年一文,对其一生作了大致勾勒。其他一些学者 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查证补缺,如陈尚君的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 见中华文史 论丛1 7 辑) 、王达津的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 南开学报1 9 8 2 年第2 期) 等,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温庭筠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证。最近 对温庭筠生平的考证,成果较为显著的是刘学锴的温庭筠文笺证暨庭筠晚年事 迹考辨一文,作者一一考证了温庭筠流传下来的2 3 首启文,并根据启中所记内 容详细考证温庭筠的晚年事迹。但是由于史料的佚失、语焉不详以及温庭筠诗文 言深旨晦,温庭筠的生平仍有不少问题尚未论定。如温庭筠从游庄恪太子、从师 宗密等事迹,仍待于详细考证,本文因涉及温庭筠的这些事迹,对此作了进一步 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其次对温词的研究。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在词的 发展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研究温庭筠词可以深入了解早期中国文人词的最初 形成、创作特点、发展现状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梳理中国词史发生、发展 必不可少的一环。温词代表文入词的正宗本色,然而在当初它却是被正统思想视 为“侧词艳曲 而加以指斥的,事实上对温词的看法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反面批评 的一派。对于温词的研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直是学术界温庭筠研究的热点。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过去囿于传统的对温词的鉴赏、艺术特色的分析、思想意义有无寄托的探讨,近 年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一些学者跳出传统的藩篱, 借鉴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来解读温词,还有的从文化学、传播学、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温词。这些不仅给温词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同时也给温词的进一步研究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再次对温诗的研究。温庭筠现存诗3 0 0 余首,他的诗当时与李商隐齐名,并 称“温李 ,而李商隐的诗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温诗的研究则较为冷落。 虽然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温诗,做了不少工作,如对温庭筠的边塞诗、咏史 诗、送别诗、女性题材诗歌的研究等,但仅流于不同题材的分别研究,仍有待于 整体、系统、深入的研究。 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温庭筠的诗歌与其词有着内在的关 联,因而着意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使温诗的研究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动态。 晚唐时期是词体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温庭筠,不仅擅长作诗,同 时也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的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黄震云、张 英的温庭筠诗词声韵艺术比较通过考察温庭筠近体诗韵部与风格特色、古体 诗韵类型特征、词韵韵部特色以及诗词用韵比较,发现其诗与词韵律具有相通的 美学特征。温词的用韵明显受到其七言古体诗( 其中大多是古题乐府) 的影响,就 是说乐府成为温词的声韵来源与产生基础;另一方面,两者又有着各t l 的审美趋 向,温诗尤其是近体诗格律工整严谨,古体亦是以入律为常,而词则更趋灵活多 致,开后起词韵运用之先河。张巍温庭筠的诗法与词法认为温庭筠的诗作与 词作面貌极为相像,这是晚唐时期诗词分界不明晰,温庭筠以作诗之法填词的结 果。温庭筠诗歌与词作俱为晚唐审美思潮的具体显现,但由于功用的差别,温词 又呈现出与温诗某些不同的形式特征和美感特质。李然温庭筠诗的意象与词的 意象比较一文指出在意象运用上,温庭筠的诗与词都注重对华美物象的客观描 绘,但诗中意象流丽动荡,典故众多,带有虚化的幻想,而词中意象浓艳静谧, 以写实为主。由于崇尚客观的审美理想,温庭筠的诗与词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 但他对诗和词已经有了自觉的分体意识,这引发了他对这两种文体不同的审美追 求。王卫波温庭筠诗词中的女性形象描写之比较认为以女性为题材,以妇女 情事为内容的描写在身兼二任的温庭筠诗、词创作中都得到了应有的表现。作为 创作主体,把同一客体放在两种不同的文体中进行审美观照,使其表现方式不可 避免地带有某些共同特征( 二者的形象话语外壳都艳丽精美) 和相异之处( 在抒情 表达上,诗略显豁,词更深隐曲折) 。 总的说来,研究者既注意到温庭筠诗词中的内在关联,从韵律、意象、女性 描写等方面探讨二者的相通之处,也充分意识n - 者的相异之处。但目前学者大 都就某个方面单一论述,或论诗词韵律,或论意象,或论女性描写,仍缺乏整体 宏观、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笔者不顾浅薄,姑妄在各位前辈学仁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温庭筠“士行尘杂刀辨 温庭筠之生平事迹见于旧唐书、新唐书、唐人撰玉泉子、宋孙光宪 北梦琐言、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唐摭言、唐诗纪事和全唐诗话等 诸书中,事多重复,且都对其“士行 颇有微词,如旧唐书记其“士行尘杂, 不修边幅”;新唐书言其“薄于行,无检幅 ;北梦琐言亦日“士行有缺, 缙绅薄之 ,并将之作为温庭筠科举不第、官场失意的重要原因。然考究史料所载, 温氏虽有狎妓不端之行为,亦为世风所染,不足以致其坎坷终身。在本文中我们 将结合各种史料,通过对其行为的剖析和对其诗文的寻绎,来全面、公允地评价 温庭筠其人。 第一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温庭筠是初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其诗病中书怀呈友人有“采地荒遗野, 爰田失故都奕世参周禄,承家学鲁儒 等句,并自注云:“予先祖国朝公相, 晋阳佐命,食采于并、汾也。 其先祖温彦博,新唐书卷九十一记其“警悟而 辩 ,是个“通书记 、“善辞令的文士,曾对策高第,授文林郎。深受太宗赏识, 任太宗朝宰相,封虞国公,是太宗信任的近臣,唐初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卒后封 谥号为“恭 ,享有陪葬昭陵的殊荣,可以说温氏一族位极显贵。但到了晚唐温庭 筠一脉已经衰微没落。温庭筠在( i - - 令狐相公启中自述道“嵇氏则男儿八岁, 保在故人 ,这里庭筠以嵇绍自比,时年约八岁,父亲就去世了,为故人段文昌收 养。圆唐初温氏家族的显赫、祖上的无限荣耀和现在家道的中落促使温庭筠强烈要 求入仕,以振兴门楣。 温庭筠从小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在上杜舍人启中陈述说:“某弱 龄有志,中岁多虞。 说自己年轻时就有志向,中年时屡遭不幸。温庭筠“弱龄 有志”在他的很多诗文中都可以看出来。如病中书怀呈友人诗云:“奕世参周 禄,承家学鲁儒。功庸留剑舄,铭戒在盘盂。经济怀良画,行藏识远图。 回 i - - _ 母旧唐书谓温庭筠为太原人,新唐书谓温大雅为并州祁人,顾肇仓考证太原、并州系一地,唐属河东道, 唐初为并州,后改称太原,祁是其属县。温庭筠传以郡概县,省祁字,大雅传从唐初名,实际上所指是一地 彦博裔孙之说,新唐书以下无异词,则温庭筠为彦博之后,无可置疑。 o 参见王丽娜温庭筠生平事迹考辨,山西师大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男( 指嵇绍) 年八岁,未及成人”。 ( 清) 董诰等奉敕编全唐文卷七八六,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8 2 3 0 页。 蛳( 唐) 温庭筠著、( 清) 曾益等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2 0 页。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萧舍人启云:“仰企前修,追怀逸躅。 上裴相公启亦云:“思欲纽儒门之 绝帷,恢常典之休烈。 圆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自笑漫怀经济策,不将心 事许烟霞。” 据旧唐书温庭筠传卷一百九十载:“大中初,( 温庭筠) 应进士, 苦心砚席,尤长于诗赋。“苦心砚席 可见他下了一番功夫勤学苦读,他在上 蒋侍郎启亦云自己“习政经 、“窥吏事 ,“味谢氏( 灵运) 之膏腴,弄颜生( 延之) 之组绣” ,博览群典,精研诗法。史料中多处记载他才华横溢,如宋孙光宪北 梦琐言载:“才思艳丽,工于小赋0 0 00 00 李义山谓日:近得一联云远比召公,三 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日: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赋 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未第进士对之,庭筠乃以玉条脱续之,宣 宗赏焉。又药名有白头翁,温以苍耳子对之。他皆此类也。 元辛文房唐 才子传亦载:“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韵一吟而已。场中 日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田 可以看出,温庭筠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学儒学,受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影响, 心怀经邦济国之策,加上对功勋卓著的先祖的荣耀感到极为自豪和崇敬,有读书 求仕以重振家声的强烈愿望,并非史书上所载是个自甘沉沦的“无特操 者。而 且温庭筠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也确实做了一番努力。 温庭筠早年( 8 3 7 ) 曾从庄恪太子游。其文谢襄州李尚书启云:“某栎社 凡材,芜乡散质。殊无绩效,堪奉恩明。曷当紫极牵裾,丹墀载笔。顾循虚浅, 实过津涯。岂知画舸方游,俄升于桂苑;兰扃未染,已捧於芝泥。此皆宠自升堂, 荣因著录。励鸿毛之眇质,托羊角之高风。日用无穷,常仰生成之德;时来有自, 宁知进取之规。竞惕彷徨,莫知所喻。未由陈谢,攀恋空深。 这篇启文意在感 谢李尚书对自己的引荐,使自己升于桂苑,从文中“曷当紫极牵裾,丹墀载笔, “俄升于桂苑 可知,温庭筠当是被荐入东宫从太子游,做了太子的陪游文人。 庄恪太子名永,是文宗长子,大和六年( 8 3 2 ) 被册封为太子,旧唐书载,开 成三年( 8 3 8 ) 九月“上以皇太子宴游败度,不可教导,将议废黜 ,当时宰辅论, 谏御史大夫狄兼谟“雪涕以谏”,“上意稍解,责令太子归少阳院,但太子身边数 十人被贬死。至十月太子暴薨。关于太子死的原因,“时传云:太子德妃之出也, 晚年宠衰。贤妃杨氏,恩渥方深,惧太子他日不利于己,故日加诬帮,太子终不 能自辨明也 。由此可见庄恪死的真正原因是“母爱弛,杨贤妃数蓿之”。另又日: 函( 清) 董诰等奉敕编全唐文卷七八六,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8 2 2 9 页。 ( 清) 董诰等奉敕编全唐文卷七八六,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8 2 2 5 页。 ( 唐) 温庭筠著、( 清) 曾益等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8 2 页。 囝( 后晋) 刘煦等撰旧唐书温庭筠传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0 7 8 页。 西( 清) 董诰等奉敕编全唐文卷七八六,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8 2 2 4 页。 ( 五代) 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卷四,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8 9 页。 o ( 元) 辛文房撰、傅璇琮校唐才子传校笺卷八,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4 3 5 页。 ( 清) 董诰等奉敕编全唐文卷七八六,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8 2 2 3 页。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年,因会宁殿宴,d , j l 缘植上因感泣,谓左右日:朕富有天下,不能全 一子。遂召乐官刘楚材,宫人张十十等责之,日:陷吾太子,皆尔曹也, 立命杀之。 可见太子死也与宦官有关。 庄恪太子死后不久,温庭筠作庄恪太子挽歌词二首:“叠鼓辞宫殿,悲笳 降杳冥。影离云外日,光灭火前星。邺客瞻秦苑,商公下汉庭。依依陵树色,空 绕古原青。东府虚容卫,西园寄梦思。风悬吹曲夜,鸡断问安时。尘陌都人恨, 霜郊赠马悲。唯余埋璧地,烟草近丹墀。 圆诗中“影离云外日,光灭火前星 隐 现了由于文宗受制于家奴( 宦官) ,受惑于杨贤妃而致使太子之死事,“邺客瞻秦 苑 ,庭筠以邺客自指,以邺下文人王粲、刘桢、阮禹、徐擀、应炀等从曹丕游, 且与太子友善来喻自己曾从庄恪太子游,此旬为温庭筠确曾从太子游的证据之一。 “东府虚容卫,西园寄梦思二句诗说太子既死,东宫虚设卫士,而太子门客( 指 温庭筠自己) 唯寄梦思于西园,表达了对太子的沉痛悲叹和哀悼之情。 太子居储位时,常集结一批人才,希图用世者,往往由此从政。从上文“宴 游败度 可见庄恪喜宴游,温庭筠陪游诗均写宴乐,在东宫作陪游文士。温庭筠 从庄恪太子游无疑是想走东宫捷径,庄恪不明不白地死后,他不仅理想落空,而 且成了宦官眼中必欲排除的对象。上裴相公启:“岂期杜挚相倾,臧仓见嫉。守 土者以忘情积恶,当权者以承意中伤。直视孤危,横相陵阻。绝飞驰之路,塞饮 啄之涂。射血有冤,叫天无路。” 可见庄恪死后温庭筠的艰难处境。病中书怀呈 友人中“定为鱼缘木,曾因兔守株 说明了诗人怀有非凡的才能却未能受到重 用的原因在于自己曾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所指就是从太子游这件事。感旧则 谓“投足乖蹊径 ,古意“不虑见春迟,空伤致身错 ,皆是感慨自己走错了路。 = 温庭筠在大和年间甘露事件之前( 8 2 7 8 3 5 ) 曾从宗密禅师学禅。全唐文 卷七四二裴休圭峰禅师碑铭云:“圭峰禅师号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 会昌元年( 8 4 1 ) 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宗密为当时著名僧人,死后葬于 圭峰,圭峰又名东峰,在终南山。他被推为华严宗第五祖,不仅在晚唐佛教活动 中很有地位和影响,在当时政治舞台上也极有势力和威望,景德传灯录卷十三 载:“( 宗密)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唯相国裴公休深 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宋高僧传卷六载:“密道既芬馨,名惟煊赫,内众慕膻 既如彼,朝贵答响又如此。当长庆、元和以来,中官立功执政者孔炽,内外猜疑, 人主危殆。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 由以上两则材料可看出宗密受到文宗的 器重和朝臣的仰慕,他与当时的朝廷重臣如李训、裴休等交往甚厚,亦与著名文 士白居易、刘禹锡等有较深的友谊。 o ( 后晋) 刘煦等撰( i h 唐书卷一百七十五,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4 5 4 1 页。 o ( 唐) 温庭筠著、( 清) 曾益等笺注 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7 2 页 。( 清) 董诰等奉敕编全唐文卷七八六,第8 2 2 5 页。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温庭筠从宗密禅师学禅,史籍未载。但可以从其诗中寻觅到线索。温庭筠诗 集中有重游东峰宗密禅师精庐:“百尺青崖三尺坟,玄言已绝杳难闻。戴颐今 日称居士,支遁他年识领军。暂对杉松如结社,偶因麇鹿自成群。故山弟子空回 首,葱岭还应见宋云。 这首诗是宗密卒后温庭筠重游东峰时所作。诗中的“支 遁 “故山 都是借指宗密,“戴颐 “故山弟子 都是自谓之词,诗人自称是宗密 的弟子。诗集卷八亦有宿云际寺诗:“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苍 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乾鹿在林。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自从紫桂 岩前别,不见南能直至今。 诗中亦自称东峰弟子,明确说明自己就是东峰宗密 的弟子,与重游东峰宗密禅师精庐诗中的“故山弟子相吻合。 宗密在政界广通声气,在文士中亦颇有影响,温庭筠择宗密为师,显然是经 过深思熟虑的,他希望通过宗密结交朝廷重臣,被荐入朝,以实现他济世报国、 重振家声的愿望,学禅只不过是入仕的手段而已。遗憾的是宗密后来受甘露事件 的牵连,险遭杀身之祸。大和九年,宰相李训等欲诛宦官,不料事泄,宦官遂大 戮朝臣。旧唐书李训传:“训中拳而仆,知事不济,乃单骑走入终南山,投寺 僧宗密。训与宗密素善,欲剃其发匿之,从者止之,乃趋风翔,仇士良以宗 密容李训,遣人缚入左军,责以不告之罪,将杀之。宗密怡然日:贫僧识训年深, 亦知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鱼弘志嘉之,奏 释其罪。 宦官虽慑于其势力,未敢加害,但宗密亦因此失势。温庭筠由僧寺入 朝的梦想亦随即破灭,不得不离开终南山另谋出路。 另外据考证,温庭筠青年时代,还曾有过一段漫游全国和从军出塞的经历( 参 见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 ,从军出塞和漫游全国是唐代诗人建功立业和 培养声誉的通常途径,庭筠自矜是并汾世族后裔,以绍继远祖功业为己任,温庭 筠青年时代从军出塞和漫游全国的经历亦可见他想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 第二节性格秉直结怨权贵 温庭筠生活在晚唐之际,此时的唐帝国命运已是夕阳西下。政治腐败,内有 宦官专政,朋党之争;外有藩镇割据,战乱纷争;加上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唐 王朝陷入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对此有具体记载:“于斯 之时,阉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 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柚 空竭于里闾。 在这样动荡的时局之下,决定温庭筠这样的士子命运的科举制度 国( 唐) 温庭筠著、( 清) 曾益等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7 8 页。 o ( 唐) 温庭筠著、( 清) 曾益等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7 2 页。 。( 后晋) 刘煦等撰 1 日唐书李训传卷一百六十九,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4 3 9 8 页。 ( 宋)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卷二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第7 8 8 0 页。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愈加腐败。权臣、宦官、藩镇多种政治势力插手科举。官场门生、座主之谊、 求荐请托之风盛行。举人必须奔走名公贵卿的门下,设法取得公卿的赏识,公卿 替他向知贡举( 考试官) 推荐,才有及第的希望。故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奔 走权门,写送“行卷 ,干谒权贵,以冀得到提携,无权无势的考生们若是得不到 缙绅权贵的赏识,就会连及第的希望都没有。如大中八年,崔瑶知贡举,“以贵要 自恃,不畏外议,榜出,率皆权豪子弟 。大中十四年,中书舍人裴坦权知贡举, “中第者皆衣冠士子,“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 。可 见一般出身寒微无权无势的士子们在仕途上晋身的机会很少。 温庭筠乃一介寒士,既无权势可倚仗,又无宗亲可攀援。他到长安求取功名, 也干谒了一些身居要津的达官显贵,希望得到荐举。令狐绚便是其干谒的达官显 贵之一。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朋比结党,牛李党争激烈,互相倾轧,把持朝政,垄 断仕途。大中年间,牛党专权,令狐绚入相,一时成为宣宗时的权相,官至吏部 尚书,右仆射,凉国公。温庭筠有上令狐相公启:“敢言蛮国参军,才得荆州 从事”及“微回馨叹之荣,便在陶钧之列 等语,求其援引,并与其子令狐缟交 游甚密,旧唐书说庭筠与“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缟之徒,相与蒲饮,酣 醉终日$ y o 其子令狐缟不经发解试而直取省试,时人称之为“无解进士 。旧 唐书载谏议大夫崔碹上疏的一段话云:令狐缟( 令狐绚之子) 昨以父居相位, 权在一门。求请者诡党风趋,妄动者群邪云集。每岁贡闱登第,在朝清列除官, 事望虽出于绚,取舍全由于缟。喧然如市,旁若无人,权动寰中,势倾天下。 从 中我们可以看出令狐父子当时势力的显赫。温庭筠上启令狐绚请求汲引,又与其 子令狐缟蒲饮酣醉,目的显然是希望借令狐父子之力打开仕途。 然而温庭筠虽迫于仕途与生计,四处干谒权贵,但他却不肯同流合污,寓怀 诗:“自期尊客卿,非意干王孙。衔知有贞爵,处实非厚颜。苟无海岱气,奚取壶 浆恩? 固明确地告诉人们,其奔走求荐,只是希望获得客卿之尊,干谒王孙并非 本意。温庭筠不靠依附、谄媚权贵求取举场提携,对令狐父子的怙权专断看不惯, 就作诗讥讽。史料中对此多有记载: 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其( 指温庭筠) 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 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堂内坐将军一,讥相国无学也。( 北 梦琐言卷四) 。 令狐相绚,以姓氏少,族人有投者,不惜其力,由是远近皆趋之,至有姓胡 冒令狐者,进士温庭筠戏为词日:“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 宋钱易 南部新书) 回 o ( 清) 董诰等奉敕编 全唐文卷七八六,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8 2 2 7 页。 o ( 后晋) 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0 7 9 页 o ( 后晋) 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4 4 6 8 页。 固( 唐) 温庭筠著、( 清) 曾益等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5 7 页。 o ( 五代)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8 9 页。 o ( 宋) 钱易南部新书庚,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1 0 2 页。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宣宗时,相国令狐绚最受恩遇而怙权,尤忌胜己曾以故事访于温歧,对 以其事出南华,且日:“非僻书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绚益怒之, 乃奏歧有才无行,不宜与第。(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 庭筠讥刺令狐绚不学无术、结党营私,对其人其政表示公开的不满,而对中 兴名臣李德裕推崇备至。他早年曾结识李德裕,并向其投诗陈情,希求援引。尽 管李德裕身居高位时未能提拔重用温庭筠,但在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遭牛党陷 害,先罢相出为东都留守,接着又连连遭贬,先贬潮州司马、潮州司户,再贬崖 州司户,景况凄凉,不久愤激而死。士大夫文人皆缄口不语,温庭筠则仗义赋诗, 为鸣不平。题李相公敕赐屏风诗云:“丰沛曾为社稷臣,赐书名画墨犹新。几 人同保山河誓,独自栖栖九陌臣。圆为李德裕鸣冤,称誉李德裕为社稷之臣,哀 其不幸,嗟叹朝廷昏聩,斥责世态炎凉、人情淡漠。这些都遭到牛党当权者令狐 绚的嫉恨。他第二次应试落地后,因为赋诗属对,受到皇帝赏识,准备以甲科进 士录取时,却被令狐绚以“有才无行,不宜与第 为借口所阻扰。南部新书丁 日:“宣皇好文,尝赋诗,上旬有金步摇未能对,进士温岐( 庭筠) 续之。岐 以玉条脱应( 按均女子头上装饰) 之,宣皇赏焉。令以甲科处之,为令狐绚 所阻,遂除方城尉。 由此可见,温庭筠并不是像旧唐书所说的那样“与公 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缟之徒,相与蒲饮,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而是因 其恃才傲物,讥刺权贵,得罪了相国令狐绚才科举不第的。( 1 1 1 唐书本传载:“( 温 庭筠) 咸通中,失意归江东,路由广陵,心怨令狐绚在位时不为成名。既至,与 新进少年狂游狭邪,久不刺谒。当时令狐绚已经不是宰相了,温庭筠仍对他怀 怨在心。旧唐书李商隐传载:“与太原温庭筠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 进, 此句点出了温庭筠不第的真相。 由于权贵垄断科举,仕途无望,温庭筠对执政者多有不满。唐摭言里载有 温庭筠为举人假手,扰乱科场,并因此而遭贬之事:山北沈侍郎主文年,特召温 飞卿于帘前试之,为飞卿爱救人故也。适属翌日飞卿不乐,其日晚,请开门先出, 仍献启千余字。或日:“潜救八人矣。 “无何,执政间复有恶奏,庭筠搅扰场屋, 黜隋州县尉。 由引文“为飞卿爱救人故也 ,沈询特地召他于帘前试,可见庭 筠考场救人是出了名的。另据东观奏记载:“初,裴谂兼上铨,主试宏拔两科。 其年争名者众,应宏词选,前进士苗台符、扬岩、薛新、李询、古敬栩已下一十 五人就试。谂宽豫仁厚,有赋题不密之说,前进士柳翰,京兆尹柳惠之子也,故 o ( 五代)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3 3 页。 国( 唐) 温庭筠著、( 清) 曾益等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1 0 页。 国( 宋) 钱易南部新书丁,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5 0 页。 o ( 后晋) 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0 7 9 页。 固( 后晋) 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0 7 8 页。 ( 五代) 王定保撰唐摭言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1 2 1 页。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事,宏词科只三人。翰在选中。不中选者言翰于谂处先得赋题,托词人温庭筠为 之。翰既中选,其声聒不止,事彻宸听。这次应试是大中九年( 8 5 5 ) 沈询主春 闱,温庭筠搅扰场屋,闹得满城风雨,连皇上也听说了此事,大中十年被贬隋县 尉。从此以后,温不再涉足名场。 温庭筠为举人假手是为了发泄心中郁积的愤懑和不满。他个性刚烈,久举不 第后才搅扰科场以发泄愤懑之情。结合唐才子传的记载,会对温庭筠的这一 做法有更深刻的认识。咸通六年( 8 6 5 ) ,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主国子监 试。他严格以文判等,“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日:“前件进士所纳诗篇 等,识略精进,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 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专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 将所试 诗文公布于众,杜绝了科举取士的不正之风。由此可见他当初搅扰场屋是对恶势 力的一种消极反抗。他自己做主试时的所为,更见他对科场腐败痛恨之深。他的 这种行为再次招致当权者的嫉恨,不久被贬,竟沦落而死。对这次遭贬,长安的 文人学士大多怜其冤枉,温庭筠之官,很多文士赋诗相饯,唯纪唐夫擅场,日:“凤 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力将温庭筠比作敢于裸衣骂曹操的祢衡。 温庭筠在自己的诗中多次咏叹个人身世,抒发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感慨。过 陈琳墓诗写道:“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蔡中郎坟诗日:“古 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在诗中 把自己与汉魏时代的蔡邕、陈琳相比,自视甚高。他还写下了经五丈原、谢 公墅歌等咏史感怀的诗篇,在诸葛亮、谢安这样的乱世治臣身上寄寓了自己的 理想和抱负,表达了自己的景仰之情。温庭筠还写有反映现实、很有进步意义的 诗篇,如烧歌一诗,不仅生动的再现了唐代南方烧亩种田的习俗,而且把批 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集团,“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感叹之中,深深地寄 托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过华清宫二十二韵叙述唐玄 宗逸乐奢靡,终于招致安史之乱,有警戒之意。春江花月夜写隋炀帝逸游江南, 都是以历史上帝王荒淫奢逸而国破家亡的内容为题材,暗喻对当时统治者的讽刺, “蛮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四方倾动风尘起,犹在浓香梦魂里。 正是 对晚唐统治者的真实写照。 第三节性情放诞纵情狎邪之游 温庭筠性情放诞,经常纵情于狭邪之游,这也成为当政者指责他士行尘杂的 一个口实。史料中多处记有温庭筠狎妓之事: “温庭筠有词赋盛名,初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杨子留后姚勖厚遗之。庭 o ( 清) 董诰等奉敕编全唐文卷七八六,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8 2 3 2 页。 。( 唐) 温庭筠著、( 清) 曾益等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1 0 页。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筠少年,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 玉泉子) 回 “成通中,失意归江东,路由广陵,心怨令狐绚在位时不为成名,既至,与 新进少年狂游狭邪,久不刺谒。 ( ( ( 旧唐书) 晚唐时代礼教败坏,享乐淫逸之风盛行,狎妓冶游成为社会风尚。据王书奴 的中国娼妓史介绍,唐朝已经有了完善的娼妓制度,妓女分官妓、家妓、民 妓多种,大都市如京城长安、洛阳、扬州等妓馆遍地。欧阳炯在花间集序里 也写道:“有唐已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月夜, 自锁嫦娥。 文士狎妓是唐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当时赴试举子,失意文人,流落 青楼流连风月者甚多,士大夫中也是司空见惯。唐人孙綮北里志序云:“京中 饮妓,籍属教坊,凡朝士宴聚,须假诸曹署行牒,然后能致于他处。惟新进士设 有顾吏,故便可行牒,诸妓居平康里,举子、新及第进士、三司幕府但未通 朝籍,未直馆殿者,咸可就诣。自居易、元稹等当年考取进士后就是在平康里庆 祝的,他们后来在好几首诗里回忆起这件风流韵事,如自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 寄微之,元稹的酬翰林自学士代书一百韵等。唐摭言里记述了张怙在酒 席筵上与歌妓调笑的情景:张怙客淮南,幕中赴宴,时杜紫微为支使,南座有属 意之处,索骰子赌酒,牧微吟日:“骰子逡巡里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怙应声 日:“但知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应露指尖。 与温庭筠同时代的杜牧亦经常出入风 月场中且留下了许多故事。据唐语林卷七载: 杜牧少登第,恃才喜酒色。初辟淮南牛僧孺幕,夜即游妓舍,厢虞侯不敢禁, 常以榜子申僧孺,僧孺不怪。逾年,因朔望起居,公留诸从事,从容谓牧日:风 声妇人若有顾盼者,可取置之所居,不可夜中独游。或昏夜不虞奈何? 。 杜牧曾在牛僧孺府做幕僚,夜游妓舍,僧孺不仅不怪,还以“或昏夜不虞”劝他 不要夜中独游,并说“风声妇人若有顾盼者可取置之所居 ,可见狎妓是当时社会 的普遍现象。 晚唐社会衰乱,大多文人都有屡试不第、沉沦下僚甚至长期隐居的经历,使 得冷漠、消沉成为当时士人的普遍心态。在社会与人生关系裂变、主观与客观世 界失衡的巨大压力之中,不仅无法有所作为,甚至难以建立切实的理想。这固然 是造成一部分文人对时政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加以严厉指陈乃至批判否定的根本 原因。然而,这种时代氛围与士人心态的本身又不可避免地同时造成另一种截然 不同的倾向那就是及时行乐、沉湎声色的生活态度。温庭筠也是在政治上长 期失意之后才纵情于狭邪之游的,“既以久遭摒抑,负士行尘杂,不修边幅之 谤,郁郁不得志,于是益趋颓放,狂游狭邪,蒲饮酣醉,流连声伎,以寄其抑郁 不偶之情。关于温庭筠与妓女之间的交往,其好友段成式有诗嘲飞卿七首: o 玉泉子,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第1 l 页。 o ( 后晋) 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0 7 9 页 花间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l 页。 。( 五代) 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1 4 6 页。 。( 宋) 王谠撰唐语林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2 3 5 页。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曾见当垆一个人,入时装束好腰身。少年花蒂多芳思,只向诗中写取真 醉袂几侵鱼子缬,飘缨长冒凤皇钗知君欲作闲情赋,应愿将身作锦赣。 翠蝶密偎金又首,青虫危泊玉钗梁。愁生半额不开靥,只为多情团扇郎 柳烟梅雪隐青楼,残日黄鹂语未休。见说自能裁柏腹,不知谁更著悄头。 愁机懒织同心苣,闷缡先描连理枝。多少风流词句里,愁中空咏早环诗。 燕支山色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