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山西票号兴衰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山西票号兴衰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山西票号兴衰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山西票号兴衰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山西票号兴衰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r 一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日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 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荡牵 脚节名月g 日 4 - 乡 日 ,h 6 山西票号兴衰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 专业:金融学 姓名:杨如旺 指导老师:劳平 摘要 山西票号兴衰的原因虽然多年来一直是学者关注的对象,但关注的角度多是 从历史、政治、外部环境等因素出发,本文则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山西票 号兴衰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山西票号整体性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山西票 号内部产权不明晰无法有效地进行制度变迁与创新,以及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国家无法有效地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西方列强侵略与国内武装起义等外部冲 击下,晚清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与破产边缘,其同益加速的掠夺不仅对山西票号的 私有产权无法进行保护和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反而侵害了山西票号的私有产权; 另一方面,由于作为山西票号核心制度安排的总经理负责制、顶身股制本身的制 度缺陷造成内部产权不明晰,使山西票号的决策者不能自发有效的进行制度变迁 与创新。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山西票号赖以崛起与成长的创新精神同渐消失, 最终错失三次改组现代银行的历史机遇并纷纷倒闭而整体性衰亡。分析山西票号 兴衰的现实意义在于从中得到对我国目前金融制度创新的启示:即在建立完整的 产权制度、构建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就能有效地进行制度变迁,国家通过强制 性制度变迁创造产权保护的经营环境和引导、推动诱致性制度变迁,金融制度创 新就会应运而生。 关键词:山西票号;制度变迁与创新;产权保护 a n a l y s i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d e c l i n eo fe x c h a n g es h o p si n 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f r o mt h ea n g l eo fn e w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s m a j o r :f i n a n c e n a m e :y a n gr u w a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l a op i n g a b s t r a c t w h ye x c h a n g es h o p si n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c a m ed o w ni nt h ew o r l dh a sr e m a i n e da c o n u n d r u ma r r e s t i n g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f r o ms c h o l a r sf o r y e a r s ,m o s to fw h o mh a v e t o u c h e du p o nt h i st o p i cf r o mh i s t o r i c a l 。p o l i t i c a l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s b u t t h ea u t h o ro ft h i st r e a t i s ei so ft h eo p i n i o nt h a tt h er o o tc a u s e so ft h eo v e r a l ld e c l i n eo f e x c h a n g es h o p si ns h a n x ia r e t h ea m b i g u i t yo fi n t e m a l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o ft h e s e e x c h a n g es h o p sa n dt h ef a i l u r ei nh a v i n gt h e s e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p r o t e c t e d i nt h et h e n 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e x tw h e r e i nw e s t e r np o w e r si n v a d e dc h i n aa n da r m e di n s u r g e n c e sa r o s e n o wa n dt h e n , t h et h e ng o v e r n m e n to f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w a ss t r u c ki n t oaf i n a n c i a l p l i g h ta n do nt h ev e r g eo fb a n k r u p t c y ,a n ds t a r t e dt op l u n d e ra l lt h ec o u n t r ya ta l l i n c r e a s i n gp a c e ,w h i c hl e dt oaf a i l u r ei nh a v i n gt h ep r i v a t e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o fe x c h a n g e s h o p si n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s u b j e c tt o e f f e c t i v ep r o d u c t i o na n de v e ni e o p a r d i z e dt h e p r i v a t e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o ft h e s ee x c h a n g es h o p si ns h a n x i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d e f e c t se x i s t i n gi nt h eg e n e r a lm a n a g e r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s y s t e ma n dt h e a l t e r n a t ej oi n ts t o c ks y s t e m , w h i c hs e r v e da st h ec o r ei n s ti t u t i o n a la r r a n g e m e n t sf o r e x c h a n g es h o p si nt h et h e ns h a n x i ,h a v er e s u l t e di nt h ea m b i g u i t yo fi n t e r n a lp r o p e r t y r i g h t so ft h e s es h o p s ,a n dm a d et h e i rd e c i s i o nm a k e r su n a b l et op u r s u e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e v o l u t i o no nt h e i ro w ni n i t i a t i v e s d u et ot h e s er e a s o n s t h ec r e a t i v i t y s p i r i to nw h i c he x c h a n g es h o p si ns h a n x im a n a g e dt or i s ea n dd e v e l o pw a sd y i n gf r o m d a yt od a y , c a u s i n gt h e s es h o p st om i s so u tt h r e eh i s t o r i c a l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o fr e f o r ma s p e rt h em o d e mb a n k i n gs y s t e ma n dt h u sg ob a n k r u p ta n dc o m ed o w na saw h o l e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r e a l i s t i ct e r m s ,o f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d e c l i n eo fe x c h a n g es h o p si n 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i st og e n e r a t ea ni n s p i r a t i o nc o n t e m p l a t e dt of a c i l i t a t ec h i n a so n g o i n g e f f o r t si n i n n o v a t i n gh e r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 w h i c hi st h a ta f t e rac o m p l e t es y s t e mo f 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a n da ne f f e c t i v el e g a le n t i t yg o v e r n a n c em e c h a n i s ma r ee s t a b l i s h e d , w h i l s t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o fi n n o v a t i o n sb e c o m e s u b j e c tt o e f f e c t i v ep r o t e c t i o n , a n i n n o v a t i v e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w i l lb eb o m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k e yw o r d s : e x c h a n g es h o p si ns h a n x i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n de v o l u t i o n :p r o t e c t i o no f 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 目录 第一章绪论o o o ooooooooo oboo o o o o oooo l 1 1 论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 1 2 现有文献综述o ooooob00 0 00 2 1 3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4 1 4 论文主要框架0 00000 5 第二章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6 2 1 制度与制度变迁6 2 2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o boooo 9oa a0o ooo 1 1 2 3 山西票号兴衰的假定与推论b oo o oo 1 3 第三章山西票号兴衰分析o o b oooobbooo 1 5 3 1山西票号初期的制度创新1 5 3 2山西票号核心制度出现严重缺陷o 0o eooooo 1 7 3 3山西票号无法有效进行制度变迁与创新2 2 3 4 晚清政府无法对山西票号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2 5 3 5山西票号与同期西方银行、官办银行发展对比2 7 第四章山西票号兴衰对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启示3 2 4 1 金融制度与金融制度创新0 oooo00oo 3 2 4 2 我国目前金融制度变迁特点及缺陷3 3 4 3 山西票号兴衰的重要启示o o 0 00oo o o 3 5 4 4 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发展的建议o o o ooob o o 3 7 第五章结论性评述o o ooob 00b00 0 o b oooooo0ooo ooo oodoooo o o 4 0 i i i 附注o o o ooo ooo000o o m - - ”- 4 1 参考文献o o o oooood0 08000o o o 4 2 后记o o o ooo oboooo000 0 0 00000 0 0 4 4 第一章绪论 1 1 论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走西口、大宅门、乔家大院反映了在中国 历史上,在山西这个地方,曾经有一批十分成功的商人。由于他们的独树一帜, 其成就甚至突破了商业的范畴,对中国的政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由于明朝初年开始实施的“开中法”和山西贫瘠的土地和优越的地理 位置促使许多山西人走上了共同经商这条道路,并逐渐积累巨额的财富,形成中 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商。从明初到清末,晋商是中国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也 是国际贸易中的一大商人集团,他们活跃的区域遍及国内各地,并把足迹延伸到 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 清朝时期,随着商品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运送金银被抢、丢失的风险加大, 客观上需要一种新的异地汇兑方法,于是商品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中国历史 上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在山西。看到“同升昌”大量盈利,山西本地 的商人纷纷效仿投资票号。而长江各埠的茶庄、典当、绸缎、丝布业及京津一带 从事皮毛杂货业的山西商人也纷纷效仿投资票号。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清朝一代 全国一共拥有5 1 家票号,其中有4 3 家由晋商开办,故统称“山西票号”。 山西票号主营货币汇兑、存款、放款等三大业务,已具备了现代银行的主要 特征,因此,由于其在中国金融史上的重要地位,被称为“中国现代银行的乡下 祖父 ,外国人称其为“s h a n x i b a n k 。 从第一家山西票号“日升昌 诞生到被现代银行所取代,山西票号曾兴盛近 一个世纪,几乎垄断了当时全国的汇兑业务,享有“汇通天下之美誉,创造了 盛极一时的辉煌历史,山西亦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但随着清朝的衰亡, 山西票号错失三次改组现代银行的历史机遇纷纷倒闭而整体性衰亡。 在山西票号发展的鼎盛时期,1 8 4 5 年,在广州和香港同时设立分支机构的 英国丽如银行,成为最早在中国设立的西方银行。1 8 6 5 年,香港上海银行有限 公司( 后称汇丰银行) 成立,与山西票号整体性衰亡相反,西方银行逐渐发展成 为在中国势力最强的银行。 受西方银行的影响,清朝末年,官办银行也开始出现。从1 8 9 6 年中国第一 家官办银行通商银行成立,到1 9 11 年,短短的1 5 年内,已有官办银行2 0 家。 1 8 9 7 年,洋务派官僚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 银行。不久,清政府的国有银行一一户部银行也宣告成立。后来邮传部又奏请设 立交通银行,把户部银行改组为大清银行,共同起到中央银行的作用。辛亥革命 后,北洋政府时期沿袭清政府旧制,把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继续和交通银行 共同作为中央银行。因此,与山西票号整体性衰亡相反,这些官办银行也没有随 着清朝的衰亡而衰亡。 较之过往的钱庄、账局等金融组织,山西票号能在近代中国金融界独领风骚 近百年,说明它的出现不仅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 其曾经在制度上、经营方式的率先创新。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山西票号兴起而又在清术整体性的衰亡,而同期的 西方银行和中国官办银行在中国却能崛起并逐渐壮大发展? 研究分析山西票号 兴衰的原因对我国目前金融制度变迁与创新又有何启示?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正 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论题。 由于山西票号在我国金融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其兴衰研究是分析 我国近现代金融制度变迁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变迁与创 新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1 2 现有文献综述 对山西票号兴衰的研究,已有不少学者从历史、政治、外部环境等角度提出 了多种观点,其中主要的有:一是认为票号的衰败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灭 亡,特别是政局的变动使得票号的经营环境变得恶劣,“由西方银行的渐次深入 内地,大清银行的成立和滥发纸币使得票号业务大减。加之,辛亥、癸丑两次战 争的巨大损失,票号遂一蹶不振了。”( 柴达、刘晓光,1 9 9 9 ) 。二是认为票号 衰亡的原因不能归结于清政府的消亡,票号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票号在封闭的思 维模式禁锢下,管理者墨守陈规,故步自封,加之资本金单薄,在内外激烈竞争 的环境里,必然衰亡( 姚遂,2 0 0 2 ) 。三是认为由于票号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 能开拓创新,特别是没有产生超出本行业能够高瞻远瞩看到金融业演变前景的人 2 才,因此在经历过辉煌之后必然走向衰败( 洪蘧管,2 0 0 2 ) 。四是认为信用和创 新不足是票号衰亡的主要原因( 刘绍波,2 0 0 2 ) 。五是认为山西票号没有与时俱 进的金融制度创新,清政府没有社会经济制度创新( 孔祥毅,2 0 0 2 ) 。六是明星 学者余秋雨在其抱愧山西一文中,在大力赞叹清朝晋商“海内最富”的同时, 认为“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一次次阻断了中国 经济自然演进的路程,最终摧毁了山西商人”,山西票号也随之消亡,这旱的预 设显然是要是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这些“连续不断 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晋商和山西票号就能步着中国经济自然演进的轨辙和 节奏茁壮成长。 综观我国上述的文献观点,山西票号兴衰虽然多年来一直是学者关注的对 象,但关注的角度多是从历史、政治、外部环境等因素出发。不可否认上述观点 及其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道理,但还存在如下有待改进的地方:这些研究主要从 历史、政治、外部环境等因素出发,注重对史料的占据,缺乏详细的分析过程, 没有将经济理论与史料结合起来,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不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解释, 难以说明各种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相互问的逻辑关系,因而并不令人信服, 同时也难以挖掘研究山西票号兴衰的现代意义。 而直接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探索山西票号兴衰内在的经济决定因素恰恰 是目i j 文献进展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山西票号兴衰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更 是一种经济现象,它的兴衰有其必然的内在的经济学原因。 在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尝试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学 的角度对山西票号兴衰进行重新发掘。高岳兴( 2 0 0 3 ) 运用现代金融学中的期权 激励制度和山西票号的“顶身股”进行比较,考察了代理人的激励方式,对山西票 号的激励机制进行了剖析。也有学者尝试用博弈论的方式对诚信问题进行解读 ( 谢光启、魏子力,2 0 0 4 ) 。吕斌、胡春华( 2 0 0 4 ) 则对山西票号的形成进行经 济学分析,认为山西票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产业分化和产业形成的 最终结果,并分别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条件和制度环境四个角度来分析 山西票号产生的原因。刘鹏生、崔鸿雁、刘建生( 2 0 0 6 )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 山西票号错失三次向现代银行过渡变迁机遇进行分析。赵会玉、杜苗苗( 2 0 0 7 ) 把山西票号的兴衰成败放到交易成本的框架下进行分析,认为经济组织的出现是 3 为了节省交易成本,同样经济组织的衰败也是由于交易成本持续提高到经济组织 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 上述文献从经济学的多个角度对山西票号进行重新挖掘,为我们更多了解和 分析山西票号提供了帮助,但对山西票号兴衰的原因分析仍不充分,通常局限于 某一因素的分析,也少有将山西票号与同期在中国发展的西方银行、官办银行对 比,以便更清楚地解释山西票号整体性衰亡的必然,以及对中国目前的金融制度 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1 3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2 0 世纪7 0 年代前后,旨在解释经济增长的研究受到长期经济史研究的巨大 推动,最终把制度因素纳入解释经济增长中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 诺思( d o u g l a s sc n o r t h ) 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 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鹊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 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 9 9 3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制度变迁理论从经济学的角 度出发,又不拘泥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且被西方一些学者认为超越了意识形 态的束缚,这正是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诺思教授的伟大之处。诺思、科斯 等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将以往经济外生变量制度引入研究领域以来, 对制度的功能、绩效和变迁路径的理论研究同益深化,并结合历史、现实,取得 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不少经济学问题的研究 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现有文献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山西票号的还比较少,少数文献如刘鹏 生、崔鸿雁、刘建生( 2 0 0 6 )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山西票号错失三次向现代银 行过渡变迁机遇进行分析,但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山西票号兴衰的还比较少 见,并且通常局限于某一因素的分析,缺乏对票号整体变迁过程的分析,没有将 票号作为一个组织制度来看待,或者将各个因素割裂开,不同的因素对应于不同 的理论进行分析。 本文则是基于上述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山西票号的最新文献,遵循诺思的新经 济史学传统,从产权的界定与保护入手,利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彭罗斯的企业 增长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产权与国家理论,结合山西票号相关 4 史料,并通过与同期在中国发展的西方银行、官办银行对比,更清楚地解释山西 票号整体性衰亡的必然,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山西票号兴衰的原因提出一 个一般性的理论解释,从而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力所能及的修补,并从中 得到对我国目前合融制度创新的重要启示,进而对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发展提出 建议。 1 4 论文主要框架 本文的主要框架安排如下: 第二章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制 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山西票号兴起的原因是山西票号企业家制度 创新精神,假定衰亡的原因是由于山西票号企业家制度创新精神的消失,继而推 论企业家制度创新精神的消失,一方面是由于山西票号本身的制度缺陷造成山西 票号的决策者在面临现代银行先进、有效率的制度时不能自发的进行制度变迁与 创新,另一方面是晚清政府无法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推动山西票号向现代银行进 行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创新。而山西票号能否产生制度变迁与创新最终与产权界 定、产权保护制度密切相关。 第三章通过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具体分析山西票号初期由于制度创 新,因此兴盛一时,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作为山西票号核心制度安排的总经理负 责制、顶身股制本身的缺陷,造成制度无效率、治理结构无效率,导致内部产权 不清晰,并造成山西票号的决策者在面临现代银行先进、有效率的制度时不能自 发的进行制度创新与变迁;同时剖析作为国家的晚清政府无法推动山西票号向现 代银行进行强制性制度创新与产权保护,反而对山西票号的私有产权进行侵害, 因此山西票号整体性衰亡不可避免。此外,通过与同期在中国发展的西方银行、 官办银行对比,可以更清楚地解释山西票号整体性衰亡的必然。 第四章阐述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解释山西票号兴衰内在原因的现实意义,即 从山西票号兴衰的原因中得到对我国会融制度创新的重要启示:即在建立完整的 产权制度、构建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就能有效地进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国家通 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创造产权保护的经营坏境和引导、推动诱致性制度变迁,金融 制度创新就会应运而生。最后部分总结全文。 第二章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 2 1 制度与制度变迁 2 1 1 制度的内涵 旧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索尔斯坦邦德凡勃仑首先将制度纳入生 存竞争分析的框架,认为社会结构的演进就是制度上的一个自然淘汰过程。但他 只是对制度一词的理解作了一般性分析,将制度定义为“在一个时期里所通行的 思维习惯”,严格地说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 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 i n s t i t u t i o n ) “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 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 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 同时,“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 架,它们建立并构成一个社会,或准确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根据诺思对制度的定义,制度,简言之,是制约人们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 利益矛盾的一些规则。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 例如宪法、法律和产 权变更等) 、非正式制约( 如禁忌、习俗、传统道德、宗教信仰和行为准则等) 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诺思所讲的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制度的研究成果,制度内涵至少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 ) 制度的最基本内涵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惯例( 或是规范化的行为方式) 和具有强制 性或约束性的规则,前者同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过程密切相关,后者则主要体 现为法律规则、组织安排和政策;( 2 ) 交易是对制度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这既 是由于习惯和规则只能体现于人们之间的交易关系中,同时又因为交易的各种具 体形式描述不同的制度创造条件;( 3 ) 财产权与制度密不可分,因为它既与交易 关系密切,又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的主要手段;( 4 ) 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的 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了竞争中的不确 定性和交易费用。正确理解制度内涵是我们理解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 2 1 2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石 6 稳定的制度可以使各个利益主体找到属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而当利 益主体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或其既得利益受到威胁时,利 益主体就会做出行动反应,要求对其效用或利益函数最大化作出更有利的契约安 排,这就引起了原有制度中各利益主体位置的转移以及力量的对比变化,从而有 可能引起新的制度安排,这就是制度变迁,也即“新制度( 或新制度结构) 产生, 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 或旧制度结构) 的过程”。因此,通俗地讲,所谓的 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戴维斯和诺思在1 9 7 1 年出版的制 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即 潜在利益的现成制度的变革。因此,制度变迁包含了制度创新的涵义。 制度变迁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它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诺思 制度变迁模型认为,现有的制度结构交易机会成本收益结构,共同构成 一个相对静态的经济系统。而外在性条件的改变随时会打破这种相对静态,并促 成潜在利润的形成,诱致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产生,从而构成制度变迁的动力源。 诺斯认为,技术和结构的外在变迁的来源如能被利用,便将导致更大的总收入。 外在变迁将通过四种途径导致利润的形成,即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费 用。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下,这些利润是无法获得的,只有通过一种创新性制 度成功地将这些外部利润内在化,那么总收入就会增加,即会获得经济增长。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 即制 度变迁的目标模式) 对另一种制度( 即所谓的起点模式) 的替代过程,或一种更 为有效的制度的产生过程。所以,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 1 ) 描述一个体制中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 2 ) 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 ( 3 ) 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做出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正是诺思在经 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提出的制度变迁的三块基石。诺思指出,从理论上 讲,理解制度结构的两个主要基石是“国家理论”与“产权理论”,同时因为是 国家界定产权,因而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最终是国家对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和 衰退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进一步地,王家范( 1 9 9 9 ) 教授强调指出,在中国 “国家主权就是最高产权”。 将“产权理论 与“制度变迁 相结合是诺思的一大理论贡献。诺思认为, 科斯等人创立的产权理论有助于解释人类历史上交易费用的降低和经济组织形 7 式的替换。根据产权理论,在现存技术、信息成本和未来不确定因素的约束下, 在充满稀缺和竞争的世界里,解决问题的成本最小的产权形式将是有效率的。竞 争将使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替代无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为此,人类在为不断 降低交易费用而努力着。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为此,必须对 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从而降低产生机会主 义行为的可能性,否则,将导致交易或契约安排的减少。根据诺思的制度变迁理 论,产权结构主要在以下方面推动制度变迁:首先是依靠产权结构创造有效率的 市场;诺思研究发现,市场的有效性意味着充分界定和行使产权,市场无效率的 根本原因是产权结构无效率,因此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权结构的创 新。其次是依靠产权结构推动技术进步;一套鼓励技术变革、提高创新的私人收 益率使之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激励机制就是明晰创新的产权。“商标、版权、商 业秘密和专利法都旨在为发明创造者提供某种程度的排他性权利”。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一悖论被称为 “诺思悖论”。诺思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虽然没有多大发展,但独到之 处在于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因为国家并不是“中立”的,国家决定 产权结构,并且最终要对造成经济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诺 思指出,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国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界定 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降低交易 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使国家税收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在制度 的选择和变迁中国家的角色十分重要;而林毅夫等人更是认为国家在弥补制度供 给不足时的重要作用。但国家并不是万能的,与国家的出现相伴而生的是被温加 斯特称之为“经济制度的一个根本性政治悖论”的问题:即一方面产权的界定和 保护离不开国家,另一方面国家又可能导致产权的残缺。 意识形态,根据诺思的解释,是由互相关联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包 括道德和伦理法则。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们能遵守一定 的意识形态。“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 素”。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例如,在界定和 执行产权的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下,不能用产权来解决“搭便车 问题,这时就 要靠意识形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8 此外,诺思把f j 人关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制度变 迁方面,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 p a t hd e p e n d e n c e ) 类似 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 种路径产生依赖。诺思把“路径依赖”解释为“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 指出“历史确实是起作用的,我们今天的各种决定、各种选择实际上受到历史因 素的影响 。他认为,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 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 向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 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 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 的状态而导致停滞。一旦进入锁定状态,要摆脱就十分困难。路径依赖对制度变 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并且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制度变迁的过 程中必须不断解决“路径依赖”问题。 2 1 3 制度变迁的方式与推动力量 林毅夫用“需求一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构架把制度变迁方式划分为“诱致 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两种,而“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 个) 人在 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 指的是由政府法令、政策引起的变迁。 他认为,在技术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交易费用是社会竞争性制度安排选择的 核心,用最少费用提供给定量服务的制度安排将是合乎理想的制度安排。从某种 现行制度安排转变到另一种不同制度安排的过程,是一种费用昂贵的过程:除非 转变到新制度安排的个人净收益超过制度变迁的费用,否则就不会发生自发的诱 致性制度变迁。由于靠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存在着较高昂的交易费用,且存在 着“搭便车 问题,导致提供的新制度安排的供给大大少于最佳供给,因此,就 需要政府采取行动来弥补制度供给不足,从而产生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变迁主要是因外部利润( 潜在利润) 的诱导而实施,它是一个渐进的 制度变迁形式,是获利主体的自发行动,这个变迁过程是自发组织的。而强制性 制度变迁除了受制度变迁主体对预期收益和成本判断的影响外,不同社会集团 9 ( 组织) 之间对现存收入再分配也会促成政府发动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 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所引起,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 不需要,只要政府预期收益高过费用时,政府就愿意进行制度变迁,但由于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意识形态刚性、集团利益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等, 政府又不一定能够建立起最有效的制度安排。由于制度是一种公共品,无法克服 外部性问题,如果制度仅仅是由诱导性制度变迁方式供给的话,那么将由于制度 变迁巨大的外部性问题和初级行动主体的一致性同意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太大,制 度供给必然不足,在给定地区内,国家作为一种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拥有合 法使用强制性手段的权力,可以解决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职能的 扩大,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导地位增强,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 尤其是在一个由权力中心的供给意愿和能力主导变迁方向的框架内,为完成向产 权明晰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不管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还是自下而上的诱 致性制度变迁方式,都会因陷入“诺思悖论”而面临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因 此,两种制度变迁方式应并存互补。 既然,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搭便车”和长时期的时间跨 度等问题,而强制性制度变迁所面临的主要是政府理性的可靠性和知识的局限性 等问题。因此,诱致性制度变迁需要强制性制度变迁来完成后期任务,强制性制 度变迁也需要诱致性制度变迁来进行前期探索、积累经验。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具体来看有如下几点:( 1 ) 强制性制度变迁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交替使用。不管是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还 是强制性制度变迁都不能解决所有的制度供给问题,因为强制性制度变迁虽然安 排效率高,但是安排的结果可能是低效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虽然安排的制度较符 合实际的需要,但是速度太慢,而且核心制度不能及时供给,安排效率较低。只 有把两者结合起来,交替使用才会使制度结构效益最好、安排效率最高,能够较 好地满足实际的需要。( 2 ) 强制性制度的安排要满足制度需求的需要。强制性制 度安排不能随便出台,没有制度需求时,人为的主观安排实际不需要的制度,这 种制度安排必然是低效的,不仅制度效率低,而且制度的破坏性更大。只有根据 需要适时制定,才会是好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效率就高。这是强制性制度供 给的一条“需要原则 。( 3 ) 强制性制度供给也要适当超前,不能被动应付。虽 1 0 然说强制性制度供给要有需求才能供给,但是并不等于需求出现后再来安排,更 不能需求出现很久后,迟迟不安排。等到需求出现后再安排时就会出现制度断层, 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当然无法实现制度效率的最大化。因此,强制性制度供给 也要适当超前,进行前瞻性的、有需求的制度安排。 既然制度变迁源于外部利润的诱致和经济效率的改变,是在旧的制度体制下 追寻新的收益的积极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内生的力量逐渐成长和壮大的过程,因 此,从根本上讲制度变迁应该是内生性的,所以制度变迁应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 主,强制性制度变迁为辅,两者互相作用,共同促进制度变迁的良性发展。 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诺思( 1 9 8 1 ) 在其制度变迁理论中论述了初 级行动团体( 即“第一行动集团”,所谓初级行动团体是一个决策单位,它们的 决策支配了制度安排创新的进程,这一单位可能是某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 从某种意义上讲,初级行动团体是作为创新的发起者存在的) 、次级行动团体( 即 “第二行动集团”,与初级行动团体不同,次级行动团体是作为制度变迁的决 策者而非创新者出现的) 在制度变迁中的不同作用。因此,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 迁起创新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 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 即对制度变迁起决策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2 2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利润之源泉,社 会前进之动力。熊彼特认为真j 下的经济发展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 经济发展就是在创新的推动下、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实现的。他认为,创新就是 建立一种新的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 产体系。他提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非技术概念。创新可以模仿和推广来促 进经济的发展。具体对企业而言,当一个企业通过制度变迁与创新而获利后,其 他企业就会进行模仿,继而在整个行业掀起一股创新浪潮,而一个行业的发展又 会带动其他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潘罗斯1 9 5 9 年发表的企业增长理论一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企业内 部动态活动及企业行为的丌山之作,该书从企业微观层面继承与发展了熊彼特经 济发展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是靠创新推动的。 一般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 的努力;第二是知识的增长及应用;第三是人均资本和其他资源量的增加。新制 度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则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 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的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 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 素( 诺思,1 9 9 4 ) ,制度变迁可以促使以上三方面原因发挥作用。他们认为经济 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交易费用的降低,而降低交易费用的关键在于制度变迁。现代 经济增长中的许多新问题,如公共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 的影响和经济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等等,都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找到了解 释。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作为制约人们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矛盾的一 些规则,它对经济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相应地,制度也可划分为有效率的制 度和无效率的制度。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文中认为一种制度是否 “有效率”,是指这一制度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产出的增加”;一种制 度是否“无效率 或“缺乏效率”,是指这一种制度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不 能导致产出的增长 ,进而有效率的制度将促进企业和经济的发展,而无效率的 制度将阻碍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正如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开门见山 地指出的那样:“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而“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 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 会收益率的活动”( 诺思,1 9 9 9 ) 。因此,任何社会,倘若不建立一套保障创新获 利的制度,以致于使企业家在辛苦一番之后“一无所获”,那么,企业家的创新 活动就不会出现。同样,任何一种企图削减利润的政策,不论出于什么理由,都 会给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带来损害( 张维迎,2 0 0 4 ) 。制度之所以是经济发展中的 关键因素,是因为制度能够提供一种激励结构,促使人们更积极地投入到经济活 动之中,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中国的经济学家樊纲则进一步认为“有效率的制度”应当具有三个主要特 1 2 征:第一、有效率的制度要承认和适应他人的利己性动机。第二,有效率的制度, 要使每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权利和责任都尽可能是明确的,从而提供充分的激励和 约束。这其中的核心是产权明确,产权明确了,约束和激励就明确了。第三,有 效率的制度,能够为经济行为主体提供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使他们根据当时当 地的具体条件,选择和创造最有利的制度安排。 效率一般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关于制度效率的含 义,新制度经济学从成本与收益的对比给出了解释。制度成本主要包括制度变革 过程中的界定、设计、组织等成本和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维持、实施等费用; 制度收益则指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的程度。制度的效率 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假定制度所提供的服务或实现的功能为既定,则选择费 用较低的制度是更有效的制度;另一种是假定制度选择的费用为给定,那么能够 提供更多服务或实现更多功能的制度是更有效的制度( 林毅夫,1 9 9 4 ) 。 制度创新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就在于一个高效率的制度,能够减少交 易成本,缩小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使 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调动经济的内在动力,实现经济 增长。制度是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因素,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增长 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产权制度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经济制度,建立具有排他性、 收入独享性、可自由转让性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保障经济增长的基础,而国家能 有效地推行制度上的创新使产权更有效率是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