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瘫痪PPT课件.ppt_第1页
面肌瘫痪PPT课件.ppt_第2页
面肌瘫痪PPT课件.ppt_第3页
面肌瘫痪PPT课件.ppt_第4页
面肌瘫痪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肌瘫痪,.,面肌瘫痪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体征,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又称面瘫。,一解剖特点,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主要有三种成分:运动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和镫骨肌;副交感纤维分布于泪腺、鼻腔、口腔粘膜、下颌下腺、舌下腺等腺体;味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面神经从脑干发出后经内耳门入内耳道,再穿过骨壁进入面神经管,经茎乳孔出颅。出颅后弯向前行进入腮腺,并发出终支到达面部。,二临床分型,面神经麻痹由于其损害部位不同,分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病变部位在面神经运动核上,如大脑脚、内囊、基底节、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处的病变,如肿瘤,脑血管栓塞或出血外伤,多发性硬化,脑脓肿,脑炎,脑动脉瘤,脊髓灰质炎。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又称为核上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睑裂以上的表情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睑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常有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周围性(包括核性与核下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但受动眼神经支配的提上睑肌除外),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其中最多见的是贝尔麻痹。,颅内疾患,自脑桥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到内耳门之间的各种颅内疾病,均可导致此段面神经受损,如桥小脑角肿瘤(含听神经膜瘤)、胆脂瘤、颅底脑膜炎、脑干脑炎、颅底骨折或出血。颞骨及其附近病变所致的面神经炎症、水肿、受压或断裂,、如Bell麻痹,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中耳、乳突、听神经瘤手术时损伤,颞骨骨折,颞骨内外良、恶性肿瘤,耳带状疱疹,面神经先天性畸形等;,颈面部疾病,颈上深部和腮腺的良性或恶性肿瘤,产伤,手术或面部暴力伤,耳源性颈深部脓肿等。新生儿面神经麻痹除先天性畸形外,可因妊娠后期胎位不正而面部受压所致,或产程中由于产道狭窄不当的产钳助产等造成颞骨外面神经损伤,这种面瘫多为不完全性,预后一般较好。各种传染性或中毒性面神经炎,如白喉、铅中毒、梅毒等可侵犯名段面。神经结节病、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亦可引起面瘫,但病变部位尚不清楚,可双侧受累。,下面重点介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临床表现,患侧全部面肌瘫痪,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闭嘴时,颊肌松弛,口角下垂。抬眉时,额横纹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外溢。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由于颊肌麻痹,咀嚼时食物贮留于颊部与牙龈间。贝尔氏征:此征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要体征。闭眼时,麻痹侧眼球上窜(或内转),于角膜下方露出巩膜。此种现象系为一种协调运动,本质属于一种生理现象;而当面神经麻痹时,此种现象容易观察发现,正常人闭眼时,如扳翻其上睑,也可以见到贝尔氏现象。,眼球征:麻痹侧的眼球与健侧不在同一水平,较健侧上移,瞳孔水平也比健侧高,这种征象称为眼球征。颈阔肌征: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此征。嘱患者头用力前屈,检查者在患者额部加以阻抗,此时,健侧颈阔肌收缩,麻痹侧不收缩。听觉过敏:由于镫骨肌麻痹,鼓膜张肌紧张,微小声音产生强震动,产生过听。,泪腺分泌障碍,患侧减少,可见于膝神经节以上病变。唾液分液障碍,麻痹侧唾液分泌减少,因为面神经分出的鼓索神经支配颌下腺与舌下腺,于此分支以下病变时可有唾液分泌减少,但临床上不容易被重视。(8)舌的偏斜多属错觉,与口唇位置不正有关,人为的将口角矫正之后,舌就无偏斜现象。但个别病例可见到舌的偏斜。如果有此种现象时,舌总是向健侧偏,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的偏斜恰好方向相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产生的舌的偏斜的解释是:受面神经支配的茎突舌肌和腭舌肌麻痹所致。,(9)反射麻痹侧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恐吓瞬目反射、视反射低下。(10)味觉障碍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与粘膜的一般感觉是正常的,而在麻痹侧舌前2/3味觉出现障碍;多数表现味觉减低,但也有时有味觉倒错(Parageusia)。在鼓索分支以上病变有味觉障碍。有时,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耳廓周围有轻度感觉障碍。,四鉴别诊断,一是要分清周围性与中枢性的区别;二是在周围性面瘫中,注意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与中耳炎、损伤、听神经瘤和腮腺疾患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中枢性(核上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为(1)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2)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3)无味觉和涎腺分泌障碍。应注意与之鉴别。,五定位诊断,因面神经损害的部位不同,除都出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共同症状外,并可出现其他定位症状。茎乳孔或以下的(鼓索分出处远端)部分受损:表现为病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不伴有味觉(舌前2/3)障碍。面神经管中鼓索支和镫骨肌支之间受损:表现为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面神经管中镫骨肌支和膝状神经节之间受损:出现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处受损: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除涎腺分泌受抑制外,并有泪液分泌丧失,听觉障碍,鼓膜、耳甲与乳突区域的疼痛。因膝状神经节病变多系带状疱疹病毒所侵害,故在神经节纤维的分布区鼓膜、外耳道、耳廓外侧面及耳廓与乳突间可发生疱疹。,脑桥和膝状神经节之间受损:此部位相当于内听道及小脑脑桥角,在该处面神经与听神经一起走行,因此,病损时除周围性面瘫外,尚有耳鸣、听力减退和眩晕;中间神经也一起受损,可有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和泪液分泌减少。小脑脑桥角病变尚可影响三叉神经、小脑脚及小脑,出现同侧面部疼痛或感觉障碍、肢体共济失调及眼球震颤。,脑桥内核性或核下性损害:脑桥内病变可损害面神经核或其发出的面神经根纤维,出现周围性面瘫,且常伴有附近结构损害的表现,而感觉与腺体分泌功能常可保存。由于面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纤维与外展神经核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脑桥病变常引起同侧面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并常同时损害皮质脊髓束而发生对侧偏瘫。在面神经核的变性疾病,如进行性延髓麻痹及延髓空洞症时,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束颤动。,六预后,可依据面瘫恢复的时间、麻痹程度及进展情况做面瘫预后的初步估计:麻痹开始恢复的时间指标:在10天3周内开始恢复,除个别外将全部恢复;3周后至2个月内开始恢复,多数将恢复良好;24月才出现恢复,表示恢复不良。,麻痹程度及进展情况指标:发病即为全麻痹,将有50%恢复不良;开始为部分麻痹并一直未发展成全麻痹,将全部恢复;开始为部分麻痹但发展成全麻痹,75%将恢复不全。,七后遗症状,面肌纤维性痉挛患侧出现小而快速的、部位不恒定的肌肉搐搦性收缩,常伴有瞬目运动增多。,面肌痉挛特点如下:面肌痉挛是一种无痛性、有规则的阵挛性面部肌肉的抽动,通常先开始于眼轮匝肌收缩,抽动常局限于眼睑或口角,严重时可扩展至整个半侧脸部,包括颈阔肌。常为一侧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很少两侧同时发生。,面肌痉挛可以是自发的,或产生在随意运动以后,亦可因某种面肌运动如说话、吃饭、谈笑而诱发或加重。当精神紧张、阅读时间过长、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时症状加重,抽搐频繁。而休息或情绪稳定时症状减轻或消失,睡眠时抽搐停止。每次痉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间歇后可相继发作,发作时神志清楚。面肌痉挛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很少发生于儿童,女性较男性为多。肌电图检查时,受损肌肉显示有高频率的节律性运动单位放电(50100次分),面肌联合运动长期的面神经核下性瘫痪,瘫痪侧因面肌张力增强而眼睑裂变窄、口角上抬、鼻唇沟深,乃形成对侧面肌的假性面神经麻痹,但在笑时,仍能露出面神经麻痹侧的本来面目。未完全恢复的面神经麻痹,除对侧出现假性面神经麻痹外,瘫痪侧可出现异常的联合运动。表现在,当口轮匝肌运动时(张口、示齿、鼓腮、吸吮等),其眼轮匝肌也收缩(睑裂变小)。反之,当眼轮匝肌收缩时(闭眼),其口轮匝肌也收缩(口角牵拉)。这种现象的发生机理被认为是面神经再生时轴索迷路。另一种说法是,面神经髓鞘恢复不良,当面神经兴奋性刺激,邻近的神经纤维也发生兴奋现象。,鳄鱼泪症候群患者进食时流泪,此现象多出现在面部神经麻痹后数周或数月。,八治疗,(一)保守治疗有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目前普遍认为综合治疗应为临床首选,即采用针灸、药物、理疗等手段同时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应采取手术治疗。面神经血供在面神经功能的正常生理维护与病理修复重建中占绝对重要地位。,急性期-起病在l2周内。此期主要是控制炎症性水肿,改善局部血循环,减少神经受压。常用药物为:1使用皮质类固醇,以减轻面神经水肿。从起病日开始强的松片片口服,每日三次,日剂量4560mg,3天后逐步减量,不超过10日;也可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2维生素B1100vmg肌注,每日一次;维生素121000g,肌注,每一次。可促进神经髓鞘恢复。,3酌情给予抗病毒药。恢复期-起病后2周末至2年。此期的治疗主要是尽快使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和加强肌收缩。除继续给予维生素B1、B12外,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兰他敏2.5mg肌注,每日一次;或新斯的明片口服,60mg,每日三次。(2)理疗电刺激、电按摩等。(3)钟刺地仓、翳风、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强刺激。,(4)注意保护眼睛,如戴眼镜,无菌液体石蜡滴眼,使用眼药水和抗菌素眼药膏等。(5)有人主张面瘫1个月后仍无恢复迹象者,应考虑施行面神经管减压术,但仅对病损位于面神经管内患者有效。后遗症期-2年后面瘫仍不能恢复者可按永久性面神经麻痹处理,施行神经吻合术、神经游离移植术等整形外科手术。,对于做针灸治疗,有人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早期面神经干正处于炎症水肿期,此时局部针灸治疗会进一步加重面神经水肿,使病情加重;还有人认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面部筋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导致虚则更虚,邪胜更胜的局面,所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不宜做针灸治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针灸治疗有很多的刺法和补泻手法,可以补虚泻实补益正气,祛除邪气,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局部穴位不但不伤正气,反而能疏通经络、激发经气,驱除病邪。另外,临床研究亦证实,针灸能够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使面神经炎症消退,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远期疗效考虑,尽早地针灸治疗,可以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所以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进行针灸治疗是一种正确的选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机理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此外,风痰瘀血阻滞脉络或热毒壅结也能导致本病。而针灸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散结、补虚泻实之功效。故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大量的基础实验研究证实:针灸能够改善面神经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使炎症渗出物得以吸收,从而改善面神经冲动传递,促进神经纤维功能的恢复。此外,针灸作用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多神经原突触传递途径,提高面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从而促进了面神经的功能恢复。,辨证治疗:主穴:地仓、颊车、阳白、四白、攒竹、颧髎、合谷。1.风邪外袭:诊断要点: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感觉异常,耳后耳中隐痛,额纹消失,或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浮数。处方:风池、翳风、外关。,2.虚风内动:诊断要点:口眼歪斜,面部麻紧感,面肌蠕动,每于说话或情绪激动时口眼抽动,或有头晕耳鸣,目涩无泪,舌淡或红,少苔,脉弦细。处方:太溪、足三里、风池。,其它疗法:耳穴贴压:面颊区、肝、眼、口、脑、下屏尖、额。皮肤针:阳白、攒竹、太阳、下关、地仓、颊车、风池。取中等刺激,再拔以火罐,隔日1次。针灸治疗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头面阳明少阳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病。,中草药治疗近年有医家根据面神经周围水肿受压迫的病理改变,主张清热解毒以消除局部水肿,提高了疗效。凡面神经炎具有咽痛红肿或耳后茎乳突压痛者均可服用本方。经验方:金银花30g连翘25g薄荷10g牛蒡子15g生地黄20g大青叶20g地丁20g山豆根10g板蓝根30g芦根30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玄参30g发病1周内服用为好。恢复期,一般指发病2周以后,则可选用:生黄芪15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15g生地黄30g红花10g地龙12g全蝎6g僵蚕12g,(二)手术治疗,周围性面瘫以保守治疗为主,然而,、对于神经失用、治疗无效者可行颞骨内部分或全程减压术以防止神经变性;、神经已经变性,肌肉尚未萎缩者也应当行面神经减压;、神经断裂者应尽早行直接或改道吻合;、神经缺损较多者应行神经移植术;、不能吻合或移植者,只要损害部位以下的面神经干及末梢完整,肌肉完好,可行舌下神经与面神经吻合;、各种治疗无效,面肌已萎缩者可行各种矫治术,以弥补部分功能。,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一)面神经减压面神经减压术实际上就是给肿胀的面神经解放开,让肿胀得以充分发挥,然后自然的消退。包括了面神经垂直段、水平段等各部分的减压以及面神经的全程减压手术。大多需要切开面神经鞘膜。主要用于中耳炎手术后迟发性面瘫无法恢复,或者手术后即时出现的不完全性面瘫,以及保守治疗无效的面神经炎,即Bell麻痹。,(二)神经吻合术当神经遭受外伤或因手术需要或在术中误伤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