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文学的存在方式,可以分别从本体层面和现象层面上来理解,即“文学是什 么? 和“文学是怎样呈现的? ”对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理解,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不 同。在新媒体时代以前,研究者大都是从本体层面上来理解文学的存在方式,即将 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等同于文学本质与文学本体的研究。但是随着文学的现实语境 和哲学语境的改变,当下对文学的存在方式进行现象层面上的解读和阐释,实则是 对当下文学的危机和困境进行有力的回应。于是,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也就 实现了由文学本质到文学现实与文学现象的转型。 鉴于传统媒体时代下文学本质与文学存在的关系,本文在进行新媒体时代下文 学存在方式转型的讨论之前,比较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了传统媒体时代下文学的存在 方式。笔者认为传统媒体时代下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可以大致概括为三类,即:文学 是一种审美创造;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是道德的象征。尽管本文并没有将中 西方文论史上对于文学本质、文学本体的界定一一囊括,但是此次对文学本质的系 统梳理,为阐释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提供了较好的参照。在明确了新媒体时代之前 文学的存在方式之后,本文又将文学放置在当前的整个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 当下文学所面临的三大背景为:新媒体时代、新历史主义、新娱乐时代。它们分别 在文学的观念、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接受上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存在。正是由 于新媒体对文学的挤占、文学本身的激变、读者注意力的转移,使得传统意义上的 文学才会在当下走到自娱自乐的地步。从审美创造到复制生产、从意识形态到话语 狂欢、从道德的象征到消费的象征,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虽不免让人觉得沮丧,但 却是文学自身被迫的无奈选择。 本文最后希望警醒人们,当下的中国文学最应受到大家重视和关注的焦点,不 在于持续争论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而是在于改变当下中国文学现状的出路是什 么。为此,笔者提出了三点建议,分别是:直面现实,树立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学创 作新方向;回归大众,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生态新秩序;面向未来,重建以审 美为旨归的文学教育新体系。 关键词:文学本质;文学存在方式;新媒体;转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i tc a nb eu n d e r s t o o dt h ee x i s t e n e e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o n t o l o g i c a ll e v e la n dp h e n o m e n o n l e v e l t h a tm e a n s ”w h a ti sl i t e r a t u r e ? ”a n d ”h o wi s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p p e a r s ? ”t h e r ew e r e d i f f e r e n te m p h a s e si n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i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b e f o r e t h en e wm e d i ap e d o d ,f r o mt h eo n t o l o g i c a ll e v e l 1 n h i sm e a n s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e q u i v a l e n tt ot h ee s s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n o we x p l a i n i n g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 p h e n o m e n o nl e v e l a n di nt h i st i m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fl i t e r a t u r ee x i s t e n c ei st r a n s f o r m i n g f r o mt h ee s s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t op h e n o m e n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 b e c a u s e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e s s e n c ea n d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m e d i ap e r i o d ,t h i sa r t i c l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s o r t e da n ds u m m a r i z e dt h ee s s e n c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i nt r a d i t i o n a lm e d i ap e r i o d t h ea u t h o rb e l i e v e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t h ee s s e n c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c a nb e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a s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 :a na e s t h e t i cc r e a t i o n ;a ni d e o l o g y ;t h e s y m b o lo fm o r a l i t y a l t h o u g ht h i sa r t i c l ed i dn o ti n c l u d ea l le s s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 h i s t o r y o f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i t p r o v i d e s ag o o dr e f e r e n c et o e x p l a i n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a f t e rc l e a r e d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 a r t i c l ei n s p e c t e dl f f e r a t u r eu n d e rt h ec u r r e n t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n e wm e d i ap e r i o d ,t h e n e wh i s t o r i c i s ma n dt h en e w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p e r i o d t h e yd e 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r e ew a y s :t h ec o n c e p t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e s s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t h ea c c e p t a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i ti sb e c a u s eo ft h em i s u s eo fn e wm e d i ao nl i t e r a t u r e , 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s i sa n dt h er e a d e r sa t t e n t i o n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d e c l i n i n g f r o ma e s t h e t i cc r e a t i o n t oc o p y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 ,f r o mi d e o l o g yt od i s c o u r s ec a r n i v a l ,f r o mt h em o r a ls y m b o lt o c o n s u m p t i o ns y m b o l ,a l t h o u g h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t r a n s i t i o nl e a v e st h er e a d e r f e e l i n gf r u s t r a t e d ,b u ti tw a sl i t e r a t u r ei t s e l fo n l yc o u l ds e l e c t a tl a s tt h i sa r t i c l eh o p e sa l e r tp e o p l et h ef o c u si sn o tt h ee s s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 c h a n g et h et h es t a t u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r ea r et h r e e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f i r s t ,f a c i n gr e a l i t y , s e tn e wd i r e c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 s e c o n d ,r e g r e s s i n gt ot h ep u b l i c ,b u i l da r e a d e r - c e n t e r e dl i t e r a r yn e wo r d e r f i n a l l y , f a c i n gt h ef u t u r e ,r e c o n s t r u c tt h en e w 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o fl i t e r a t u r eb a s i n go nt h ea e s t h e t i cc r i t i c i s m k e yw o r d s :t h ee s s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n e wm e d i a ; t r a n s f o t i n a t i o n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矽。本声明甲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lf 竹翟乳 i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 师范大学司以用不i 司方式在不i 司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 作者签名:刍勺皮 拍弛 允许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 以电子、网络、眵及其他数亍媒体形式公开出版。 作者签名:之i 勺矛驾l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重途塞量变卮溢卮! 旦坐生;旦= 生;旦三生筮壶! 翱船忡碜 日期:纠碑3 、月弓百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一、文学本质与文学存在 引言 文学的存在方式,可以分别从本体层面和现象层面上来理解,即“文学是什 么? 和“文学是怎样呈现的? 对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理解,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不 同。以新媒体的勃兴( 2 0 世纪的八、九十年代) 为界,新媒体时代以前,研究者大 都是从本体层面上来理解文学的存在方式,即认为文学的存在方式跟文学的本质只 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因此,在2 0 世纪以前中西方文论的漫长历史中,每一 次对文学本质的定义都意味着一次对文学存在方式的阐释。 中西方一度盛行着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解释,包括“模仿说 、“再现说 、“表 现说 、“移情说”、“理念的感性显现说 、“性本能说 、“兴观群怨说 、“缘情说”、 “感物说 、“经国说 、“言志说”、“载道说”等等,但是它们都没能将文学存在方 式的研究单列出来,思想家们对于文学本质与文学存在方式的解释要么是他们哲学 思想的延伸,要么是他们世界观、道德观的象征。直到2 0 世纪西方文论思想的昌 盛,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对于文学本身的意义。艾布拉姆斯的镜 与灯提出了文学的四个要素:“作品”、“艺术家、“世界 、“欣赏者”叫,以及这 四个要素形成的一个文学意义产生的系统空间,给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提供了一个 崭新的视角。随之而来的各种文论流派,如形式主义、接受美学、结构主义、新批 评、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等,要么从作家、要么从读者、要么从作品、要么从 社会、要么从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循环互动中深度掘进文学存在的意义。而极具代表 性的是伊格尔顿的( - - 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但 无论是伊格尔顿的“政治批评” ,还是韦勒克、沃伦的“透视主义 原则 ,他们 虽然明确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应该是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综合,但是他们的 研究仍然是在文学本质的框架内进行的。而随着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想与反本质主义 思潮的兴起,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开始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视域空间,这使得以往从 本体层面上研究文学存在方式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美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5 页。 。 英 伊格尔顿:- - 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1 3 页。 美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7 页。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二、从文学本质到文学现实的转型 随着2 0 世纪西方哲学领域内发生的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和语言哲学的转向, 以及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勃兴,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诸如本质、本体等一切带有传 统形而上学意味的哲学命题。此时,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存在方式被人们重新提起, 学者们开始反思一味地从本体层面上理解文学的存在方式是否恰当? 尤其是面对 新媒体时代和娱乐消费时代下文学遭受到多媒体艺术的挤压已然号称“终结 的 现实境遇,文学究竟该何去何从? 诚然,千百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文学的起源、 文学的本质做出的解释,对于人们认识文学有着积极有益的帮助。但是,在当下文 学面临被“终结 的紧急情况下,文学的现实、文学的前途才是文学在当下最需要 得到关注、最迫切得到回应的问题。诚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同样,当下中 国文学需要的不是解释,而是改变。而且直面新媒体时代下文学的困窘,人们也必 然放弃对文学本质的过多关注而转向于对文学现实和实践的反思。 因此,与其无休止地纠缠于一个意义不大的形而上学问题,倒不如直接向文学 的现实困境发问。那么传统意义上对于文学本质的提问文学是什么? 到现 在,就变成了文学的现实与现象是什么? 这种提问方式的转换,意味着文学存在研 究模式的转型,即放弃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学存在研究,而是专注于紧扣文学现象改 变文学现实。但目前,我国学术界内的大多数学者依旧是将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等 同于文学本质的研究,依然是在文学四要素:“艺术家 、“作品”、“世界”、“欣赏 者”之间寻找文学存在的意义。而随着国内的一批年轻学者,如陈吉猛、单小曦等 人对将文学的存在方式区分为“静态存在与动态存在 ( 即现象层面上的文学作 品与文学活动) ,以及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我国发生的两次大的学术论争,即:“审 美意识形态 的论争和“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论争,给了文学存在方式研究以新的 启发。当下文学所面临的危机不仅需要人们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更需要人们改变 现实的智慧。而这也正是本文将文学存在放在新媒体时代下考察的意义所在。 o 美 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文学评论,2 0 0 1 年第1 期。自从希利斯米 勒在我国抛出了“文学终结论”,关于这个命题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虽然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是大家误读了希 氏的“终结论”,但是这种误读恰恰正是大家基于当下中国文学现状的切实感受。而以陶东风为代表的学者提 出文学的“越界”和“扩容”,实则就是对当下文学“终结”的凹应。 o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5 7 页。 国单小曦:新时期以来文学存在方式研究之反思,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8 年第8 期。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传统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存在方式 如前所述在传统媒体时代,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被等同于文学本质与文学本体 的研究,亦即现象层面上的文学存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随着文学的现实 语境和哲学语境的改变,尤其是直面新媒体对文学的全面包围和尖锐挑战,对文学 存在方式进行现象层面上的解读和阐释,实则是对当下文学的危机和困境进行有力 的回应。但是在进行新媒体时代下文学存在方式转型的问题讨论之前,必须梳理和 归纳传统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存在方式。鉴于传统媒体时代下文学本质与文学存在的 关系,此次梳理与总结实际上是对中西方文论史上关于文学本质与文学本体界定的 一次较系统的回顾。笔者认为统媒体时代下文学本质的界定可以大致概括为三大 类,即:文学是一种审美创造;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是道德的象征。 1 1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创造 文学是一种审美创造,指的是文学不仅是作为一种对现实的模仿,更是作为一 种对现实的回应。即文学作品所代表的不仅是作家对所见所闻的忠实或夸张的记 录,更是代表着作家或是当时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当然,文学作为一种主动性的审 美创造,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了思想家们的认可从被动的“再现”到主动的“发 现”;从机械的“反映 到能动的“反应”;从功利的文字写作到超功利的审美创造, 人们对于文学本质的理解日渐成熟。 1 1 1 从“再现”、“反映到“发现 、“反应 长期以来,文学被认为是“再现”的。尽管在中西方文论史上对于文学“再现 论”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它们都应当被归纳入现实主义流派。因 为现实主义者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以文学的方式将现实忠实而客观地呈现出来, 是作家义无反顾的责任。尽管现在看来,这种客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再客观的 文字也总是要掺杂作家的情感和判断,但那时的现实主义者们却依然不依不饶地实 践着它们的文学理想。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甚至说“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 的秘书。即便发展到今时今日,这种文学观念依然还在左右着相当一部分文学 创作者。中国2 0 世纪9 0 年代,曾经蔚为大观的“新写实小说”更是强调“零度情 。王秋荣编:巴尔扎克论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4 3 页。 3 : 一,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感 ,即主张作家在叙述的过程中应该禁绝自己情感的介入,哪怕是叙述的故事 是多么的惨绝人寰。这份极度残酷的“客观”,正是新写实主义作家们评判作品成 功与否的标志。对现实进行忠实而客观的反映和记录,是现实主义者津津乐道的文 学标准。但是作家的思想毕竟是主观的,世界也毕竟是“人化的自然界 圆,万事 万物无不处处体现出“人 的气息,完全客观毕竟是不可能的。因此,将文学认为 是“再现的最终要过渡到文学是“发现 的。文学“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即予的 实在的单纯复写。它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 。也就 是说,文学是作家发现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对实在的摹仿,而是对实在的发 现 。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时总是有意或无意地熔铸了自 己的情感与价值判断,即作家以客观的笔写出了主观的世界。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 读者,都能从文学作品中发现自然和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因此,我们才能从 自称“书记员 的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读出一份怜悯与慈悲,从而我们也才能从这些 文学作品中抽象出美与丑、善与恶并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因此,文学不仅是对现 实的“再现 和“反映 ,更是对现实的“发现 和“反应 。 1 1 2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创造 正如德国著名思想家卡西尔所言:“即使最彻底的摹仿说也不想把艺术品限制 在对实在的纯粹机械的复写上 。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文学对现实的复写 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文学艺术对世界的描述总是映衬着如此明显的“人 的 痕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所有的摹仿说都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为艺术家的创造性 留出余地 。说到底,文学与其说是人类对现实的一种“再现 与“反应 ,不如 说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也就是说人类面对着千姿百态的大干世界以及百感交集 的内心世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对外 部世界和内心世界进行机械被动的摹仿,而在于这种审美创造积极能动地展现出了 人类对美、对善、对未来的期待。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书记员 式的忠实记录, 还是狂放不羁式的浪漫夸张,都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审美的方式,被作家以想象性的创造创作出来,彰显出他们 。王炜:零度情感:新写实的话语方式而非话语目的,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2 期。 。 德 马克思:(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8 7 页。 德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 8 2 页。 鲫同上。 囝同上,第1 7 7 页。 同上。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毛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6 3 页。 4 、_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对于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的理解与批判。因此,亚里士多德断言: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写已经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我们不妨 这样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人类正是基于一种普适性的情感价值,才会信 服并沉迷于在那些看似夸张不可信的文学情境里。所以,文学既是审美的,又是创 造的,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文论演变史中,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创造 早已成了广大文艺学者的共识。即便是在今天,我们讨论文学之所以是文学,依然 提及的是文学的审美性、超功利性、想象性以及创造性,我们仍一如既往地认为文 学区别于科学、区别于历史的标志在于规定了文学本质的审美与创造。然而随着时 间和空间的推移,当下文学存在的环境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曾以为傲的审 美性、创造性受到了各种新媒体的尖锐挑战。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 文艺理论家们曾给文学修建的“艺术柏林墙”眼看已到了崩塌的边缘。 1 2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虽然在2 0 世纪以前的中国文论史上并没有明确提出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 点,但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将文学政治化的观点太多太多。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论明 确提出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2 0 世纪的中国文艺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对文 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进行了具体层面上的实践。但在随后的文革中,文学意识 形态论被简单化、片面化理解,造成了中国文学的损失。文革结束后,学界提出文 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这种实践进行了纠偏。然而到了新媒体时代,文学的意 识形态功能被进一步淡化,文学的本质遭到了现实的拷问。 1 2 1 从文学政治化到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明确观点。虽然马克思在早期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从贬义的层面上阐释意识形态,但是马克思后期却在 序言中区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时,将文学艺术明确归纳为上 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尽管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没有明确提出文学是一种意识形 态的观点,但是从文学的功用层面来理解文学的本质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特点。中 国文学的政治化标记着古人对文学认识功能、德育功能以及政治教化功能的看重。 我国古代文学与政治、与意识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文 学史上的诗人、小说家,没有一个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不是 吖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版,第8 2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为文学而文学。文学并不是这些作家赖以安身立命的职业,他们的作品是其作为政 治家、思想家以及道德家的情感和价值的感性显现。因此,不论是苏轼寄寓自身仕 途的诗词、还是范仲淹感喟国计民生的散文,都烙印着明显的意识形态痕迹。在整 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上,理论家们更是不断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 早在先秦时期,孑l 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 按照郑玄的注解,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 ,即诗歌可以反映下层人民 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风貌。毛诗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留,统治者 可以通过采集这些诗歌体察出民间疾苦,从而对自己的统治手段与政策做出相应的 调整。当年,柳宗元即是感喟“苛政猛于虎”而写了捕蛇者说,目的是在于“以 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孔子甚至教育弟子“不学诗,无以言 固,更是将诗歌作为 人际交往能力和政治才能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且在孔子看来,学习诗歌的最终 目的是“远之事君,迩之事父” ,即学习诗歌的最终归宿是维护由家及国的伦理 制度。毛诗序甚至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 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而到了汉代的曹丕,更是将文学的意 识形态作用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囝。 即便到了2 0 世纪初的中国,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表现 为文学作为理性启蒙的重要工具。2 0 世纪中期,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以毛主席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我国文艺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文学 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进行了具体层面上的实践,强调文学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 立场上,为工农兵服务 。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是“暴露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 力,歌颂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但是过度强调文学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功能必然 弱化文学的独立性、审美性,最终的结果是导致文革中对于文学的损伤。而这一切, 亟待一种更加合理的观点对之进行纠偏。 1 2 2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这个观点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它是对文革以 来人们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关于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反动和纠偏。正是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论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7 - 1 8 页。 国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毛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6 3 页。 国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捕蛇者说,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4 9 页。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论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7 页。 同上。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毛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6 3 页。 o 同上,第1 5 9 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1 3 3 5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由于没能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意识形态论,才导致了文革中将文学 理解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武器 和“阶级斗争的工具 。这类极端的做法将文学 的审美性、情感性、自主性、超功利性完全剔除出来,使得文学完全沦为政治和阶 级斗争的工具。自由、审美的文学创作遭到重创,文学几乎衍化成僵死的政治教条, 文学作品变得概念化、机械化、模式化。这种文学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文革中 全部的文学创作成果只有八部样板戏、全部的正面人物形象都只有高、大、全的英 雄形象。这种凋敝的情况直到“伤痕文学”的出现才有所缓解,而之后的“寻根文 学 、“改革文学 、“新历史主义小说 、“先锋文学 等文学潮流的兴起,则以大量 的文学实践和文学成果,凿开了文革以来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种种禁忌。 2 0 世纪8 0 年代,我国文艺理论界以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三位教授为代表 的学者,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它以审美为起点,接续康德 关于美是一种超功利的“不依赖概念而被当做一种必然的愉快底对象”圆的论断, 认为文学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一种“审美的反映,它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实体属 性,而是事物的价值属性 。以“审美反映”为基点,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观 点不仅强调了文学具有意识形态的共性,更强调了审美才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因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学和宗教、道德等同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但是 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文学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文学具有审美的 本质属性。也就是说,文学尽管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但是文学最本质的归宿却是诉诸于人类的情感与价值,它代表的是人类 对于理想和自由的追逐。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曾经一度被当成不言自 明的真理被人们所接受,但是随着一批中青年学者的不断诘问,这个看似真理的观 点遭到了严重质疑。以单小曦、董学文为代表的学者承认审美是文学的本体属性, 意识形态是文学的功能属性,但是他们坚决反对将超功利的审美和功用性的意识形 态统一起来。虽然童庆炳教授一再强调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不是 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 固,但是他的种种论述仍不免有走中间路线的嫌疑。 尽管这场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它对 于学界重新审视文学的本质有着较大的启发作用。 。童庆炳: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中国大学教学,2 0 0 4 年第1 期。 吼德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版,第7 9 页。 赵建逊、王元骧:从“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说开去,文艺争鸣,2 0 0 9 年第1 期。 固童庆炳: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中国大学教学,2 0 0 4 年第1 期。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3 文学作为道德的象征 文学作为道德的象征经历了一个逻辑演变的过程。在中西方古代文论史中,文 学曾经是“上帝 ( 理念、道) 的象征,即文学是对世界本源的一种反映。但是随 着文论的不断发展,文学( 美) 逐渐从形而上学的象征转化为伦理象征,即道德的 象征。文学作为道德的象征在中国复古文学史观里表现得极为典型,正是道德评判 标准归置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1 3 1 从“上帝”到“道德 在中西方文学生发的初期,尤其在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文学还远远没有作为 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被单列出来。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先秦文艺体系中,文学常常 是被当做向上天祷告和祭祀的工具。同样,在古希腊柏拉图构筑的理想国中,被神 灵附体的诗人更是被看成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进而,柏拉图认为此类诗人创作 的文学作品是对理式( 本质) 的摹仿。而其他诗人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只是得到了影 像,而“不曾抓住真理。因此,柏拉图认为这类文艺作品非但无助于人们认识 本质和真理,还会“像毒素一样毒害人们的心灵 。而后,黑格尔更是鲜明提出: “美( 文学)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马克思也认为“美( 文学)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对象化 。而在先秦之后的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中,文艺理论家们接续了自孔子与 老子等先圣倡导的“仁 、“道”,提出了“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等主宰了整个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理论主张。因此,我们不妨认为文学是对圣人所宣扬的“道 的象征。而随着中国古代伦理体系的不断演化,“道逐渐被具体化为“道德”,由 此文学开始成为道德的象征。从“上帝 ( 理式、道、真理) 到“道德,标志着文 学从对世界本源的象征转化为对人间伦理的表征。文学是道德的象征,在中国古代 文学发展史上,尤其是在层出不穷的各种文学复古运动中得到了极为典型的体现。 正是这种道德评判标准归置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发展。 1 3 2 文学作为道德的象征 朱熹在诗集传序里认为文学是“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同时又 o 古希腊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7 6 页。 圆同上,第6 6 页。 固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卜2 页。 8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认为“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在朱熹看来,人心的高低、正邪 之分导致了诗歌格调的高低、正邪之别。而且,在这位终身致力于维护儒家道统的 哲学大家的眼里,只有圣人之诗、先王之诗才能完全符合“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 及于伤 圆的文学标准,而普通人的诗歌只有在圣人教化之下才能皈依于儒家文学 的正统序列。因此,朱熹认为诗经的“国风 中,只有“周南、召南独为风诗 之正经” ,原因就在于这两篇“被文王之所以化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 。诗集传序充分彰显了这位宋代大儒的文学发展观及文学评判标准文学的 流变与发展是今不如古、文学的正邪高下在于道德是否完满。其实,这种复古文学 史观和道德标准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就得到了系统的阐述。文心雕龙开 篇三章“原道”、“征圣 、“宗经 开宗明义:“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 并要求“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千百年来,这种复古文学史观和道德 标准束缚了无数文人的艺术天赋,他们甚至终其一生也无法冲破这层沉重的坚壁。 而且非但如此,他们更常常很自然地担负起维护这种文学道统的历史使命。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从诗到赋,从赋到词,从词到曲,文学无论是 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不断的创新与变化,但是这种文学道德标准却始终 未变,而且不论是多有艺术天赋的文学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尊崇着这种文学标准。而 历朝历代的文学复古运动则更是在这种道德标准的衡量之下展开的。从唐代李商 隐、韩愈等人的“古文运动”到宋代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江西诗派,再到明 代的“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 ,复古运动的每一次展开,都是由于诗人们 有感于文学的道德标准受到了挑战。“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以载道 、“言有物、 言有序 等等文学主张的提出,就在于同时代兴起的诸如“宫体诗”、“西昆体”等 新的文学形式威胁到了文学的道德标准。所以,古人不惜以不断开展的复古运动重 申文学的道德准则,并再次告诫人们如果文学一味地讲究辞藻的华丽与形式的繁 缛,是无益于人心教化的。即便到了2 0 世纪,梁启超发表文章论小说与群治之 关系,提出“欲新道德必新小说o ,还是试图以文学( 小说) 为载体,希冀假借 文学之手变革传统的封建道德,从而最终完成对晚清人民的思想启蒙。 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卜2 页。 同上。 同上。 回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 2 页。 支u 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6 2 4 页。 同上。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 9 0 2 年第1 期。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2 、新媒体时代下文学本质的消解 文学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标记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精 神状态。正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无法离开其 所在的时代独立存在。因此,研究文学存在方式,必须将文学放置在其所在的整个 社会背景下考察。作为酝酿和生发整个当代中国文学的摇床,我们不能不体察当下 文学所面临的三大背景:新媒体时代、新历史主义、新娱乐时代。正是这三大环境, 分别在文学的观念、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接受上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本质。 2 1 新媒体时代下文学观念的变革 新媒体的兴起是人类媒介形态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对当下社会的影响不是简 单的、浅层次上的媒介作为一种工具的变化,而是作为一种新的尺度影响甚至决定 事物的发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带给文学的不是简单的 使承载文学的媒介从印刷体走向数字化,更重要的是它将建构一种新的文学秩序, 使传统文学的边界坍塌,从而最终改变人们对文学定义和文学观念的认识。 2 1 1 新媒体的定义及其哲学延伸 当下,文学面对的最直接、最尖锐的挑战就是多媒体对文学的挤压。文学最现 实的难题就是如何谋求在新媒体称霸天下的时代实现突围。所以能否厘清新媒体与 文学的关系就成了文学能否成功突围的前提。而要弄清新媒体和文学的关系,就必 须首先弄清什么是新媒体。但是由于受当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尤其是随着 3 d 影像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一系列尖端数字技术的发展,目前学界还没能就新 媒体的定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新媒体( n e wm e d i a ) 指的是:“依 托于当下最先进的数字影像技术、网络传播技术,在现代传媒业的支持下,通过电 脑、网络电视、手机等数码终端向人们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媒介形态。相较于传 统媒体而言,它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影像化、全民化、互动化,甚至在一定 程度变革了人类与信息之间的秩序”。在笔者看来,新媒体应当被区分为:技术层 。2 0 1 0 年,电影阿凡达将人类全面带入到3 d 时代,但当人们还在赞叹3 d 技术时,一种更加先进的全息投 影技术开始成熟起来。全息投影技术指的是将人或物的三维影像投影在空气之中,人们可以3 6 0 度立体观 看所呈现的影像乃至与之进行交互。2 0 1 0 年3 月,日本世嘉公司使用伞息投影技术,给虚拟偶像初音 未来举办了一场演唱会,使人们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虚拟世界的无比真实感和在场感。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面上的新媒体和哲学层面上的新媒体。在技术层面上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之 “新”,在于它传播信息的数量、速度与质量都有着革命性的飞跃。首先,新媒体 承载的信息实现了数量的海量化和质量的高清化,导致了人类无处不在不被信息包 围。其次,新媒体变革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实现了点对点的信息传播,达到了 信息传播的全民化、互动化。然而,新媒体之“新”,不仅仅是就技术层面而言的, 而更是就哲学层面和传统媒体有着本质区别而言的。因为哲学层面上的新媒体对于 人类的意义不是简单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高速公路时代 ,更重要的 是它引进了“一种尺度”圆,从根本上变革了人类与信息的关系。首先,新媒体的 海量、高清信息,使人类从对信息的主动阅读变成了被信息强势灌输,尤其是3 d 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带来的无比真实感和在场感,几乎剥夺了人类和信息之间的所 有距离。其次,全民化和互动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凸显了新媒体的对信息世界秩序的 全面重构,它将完全变革人类对媒体的认识。而一直被传统媒体捧为至宝的客观、 真实原则将受到新媒体的尖锐挑战。电影0 0 7 :明日帝国中卡佛传媒集团意图 以传媒统治世界、电影网络杀机中以网站的点击率决定人的生死,以及近几年 来我国社会的公共事件( 如邓玉娇案、许霆案) 在网络新媒体介入下的微妙变化, 使得人们不得不对新媒体发出这样的感叹:新媒体离上帝还有多远? 2 1 2 传统艺术的失落 哲学层面上的新媒体,已经在悄悄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与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 表现之一,就是包括文学在内的传统艺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变得异常失落。新媒体 特有的多媒体影像技术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全面变革着人们的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 它胁迫人们重构对艺术的理解与接受。暴力、血腥、速度,惊心动魄的震撼场面、 一波三折的悬疑情节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接受习惯。当下,人们的精神 生活呈现出明显的阅读快餐化、观看影像化、思想平面化。对于观众而言,新媒体 改变的不仅是艺术表现的形式,更是艺术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格局。普通的大众 已经不习惯于在艺术中思考沉重的话题,人们需要的是对感官世界的轮番冲击。 因此,无论是表演艺术中的话剧、戏曲,还是造型艺术中的雕刻,还是视觉艺 术中的绘画,无一不在这场席卷而来的新媒体洪流中变得面目全非。残留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