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分析.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分析.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分析.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分析.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处在体制的转型期,对于金融危机的传染风险控制和内 部风险控制只是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鉴于本文的写作时期正值商业银行龙舌兰 效应在全世界蔓延之际,使得这次的次贷危机不但给了我鲜活的研究素材,也给 予了我们反思银行业发展路径和风险控制的机会。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 总体来说仍旧不容乐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和股份制改革仍旧任重道远。 本文秉着从内在原因到外在现象的探究过程,借鉴传统的银行危机理论和 实践经验,以案例、理论、模型三者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银行危机中的典型事例 进行深入的剖析,特别结合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及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从 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发现和解释银行业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其次,对新问题、 新现象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进行描述,提出可研究的方向。第三,通过逻辑推理, 提出相应假说,从而建立起能贴近现实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 行的实际,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为切入口,提出了防范和转移银行危机的对策措 施,试图寻找出平衡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性的最优方法。 本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风险与防范予以特别的关注。从对金融 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经理博弈模型的改进和分析上,且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 约束的情况下,考察了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经理的行为参数变化对他们效用 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其对金融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概率与商业银行经理逃避监 督检查的概率大小的影响。由模型我们可以证明,金融监管部门选择检查或者不 检查的概率的大小依赖于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经理的行为参数,银行不良贷 款的产生是监督检查不严格造成的,因此只有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提 高信贷管理能力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 款率。在得出研究结论和展望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品的独特 作用对传统银行危机传染理论的挑战,我认为金融衍生品在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 中扮演着分散风险和扩大风险的双重特征,在防范与转移现代商业银行危机时要 充分重视及合理利用这把双刃剑。 关键词: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不良贷款;博弈模型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 sa r et a k i n gc h a n g e s t h e i rf i n a n c i a lc r i s i sc e n t r e l a n di n t e m a lr i s kc e n t r e li ss t i l la tt h es t a r t i n gs t a g e i nv i e wo fw r i t i n gt h i sa r t i c l e c o i n c i d e dw i t ht e q u i l ae f f e c ts p r e a da l lo v e rt h ew o r l d n o to n l yg i v e sm et h ef r e s h r e s e a r c hm a t e r i a it os t u d y , b u ta l s oa l a r m sm e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r e f o r mt a k i n ga n d r i s kc o n t r o l l i n go ft h e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 s t h en o n - p e r f o r m i n g8 s s o t sr a t i oo f 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 si no u rc o u n t r yi ss t i l lh i g h e rt h a nt h a to fm o s to fd e v e l o p e d c o u n t r i e s i tp r o v e st ob eal o n gw a yt od i v e s t i n gn o n - p e r f o r m i n ga s s e t sa n dr e f o r m i n g 也ej o i n ts t o c ks y s t e mf o ro u r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 s t h i sa r t i c l et a k e sg r e a te f f o r tt os t u d yt h ei n t e r n a lc a u s ef r o mt h ee x t e r n a l p h e n o m e n aa n dd r a w sal o to fp a s te x p e r i e n c e i tc o m b i n e sc 黜s t u d y , t h e o r ya n d m o d e lt o g e t h e ra n dc h o o s e st h eg r e a te v e n t si nt h ef i e l dt oa n a l y z et h ec a u s e s f i r s t l y , t h ep a p e rc o m b i n e st h ea m e r i c a ns u b - l o a nc r i s i sa n dn o n p e r f o r m i n ga s s e t so f c o m m c r c i a lb a n k so fo u rc o u n t r y , u s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e m p i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t od i s c o v e r a n de x p l a i nt h en e wq u e s t i o n sb a n k i n gs e c t o rf a c e d s e c o n d l y , t h ep a p e rd e s c r i b e st h e n e wp r o b l e m sa n ds i t u a t i o nd o m e s t i c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 sa r ee n c o u n t e r e dw i t ha n d o f f e rt h ew a yt o s t u d yt h e m 1 n h i m l y , t h ea r t i c l eu s e sl o g i c a lr e a s o n i n ga n d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h y p o t h e s i s , e s t a b l i s h i n g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o d e l f i n a l l y ,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 p r a c t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o fb a n k i n gb u s i n e s s , t h ep a p e re x p r e s s e st h ew a y st os e t t l e f m a n c i a lc r i s i sa n dt r yt of i n dab a l a n c e dm e t h o do fm a k i n gf i n a n c i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n d a c h i e v ef i n a n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i sp a p e rh a sa t t 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c e n t r e ln o n p e r f o r m i n ga s s e tr i s k w i t h o u tc o n s i d e r i n gm a r k e tr i s ka n ds o f tb u d g e tc o n s t r a i n t , o nt h eb a s i so fi m p r o v i n g f m a n c i a ls u p e r v i s i o nd e p a r t m e n t sa n d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 sm a n a g e rg a m em o d e l t h e 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b e h a v i o ro ff i n a n c i a l s u p e r v i s i o n d e p a r t m e n t sa n d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m a n a g e r sp a r a m e t e r sa n dt h e i r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i t f u r t h e r st h es t u d yo nt h ei m p a c to fc h a n g i n gt h ep r o b a b i l i t yo ff i n a n c i a lr e g u l a t o r y s u p e r v i s i o na n dp r o b a b i l i t yo ft h e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m a n a g e rt oa v o i dt h es u p e r v i s i o n f r o mt h em o d e l ,w ef i n dt h ep r o b a b i l i t yo ff m a n c i a lr e g u l a t o r ya u t h o r i t i e st om a k et h e c h e c ki sd e p e n d e do nt h eb e h a v i o ro f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m a n a g e r t h ei n s u f f i c i e n t s u p e r v i s i o nr e s u l ti nt h en o n - p e r f o r m i n ga s s e tr a t et oi n c r e a s e o n l yt h r o u g ht h ei o i n t e f f o r to fr e f o r m i n gt h e s y s t e ma n di m p r o v i n gc r e d i tr i s km a n a g e m e n tw h i l e s t r e n g t h e n st h ea b i l i t yt oa n a l y z et h em a r k e t , t h er a t eo fn o n - p e r f o r m i n ga s s e tc a nb e r e d u c e d i nt h ep e r i o do fm a k i n gt h i s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w r i t e rh a sf u l l yt a k e nt h e s u b - p r i m e , t h ef m a n c i a ld e r i v a t i v e s , a san e wr o l ec h a l l e n g i n g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i n a n c i a l t h e o r yi n t oa c c o u n t t h ew r i t e re x p r e s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f i n a n c i a ld e r i v a t i v e sh a s t h ef e a t u r e so fb o t hs p r e a d i n gt h er i s ka n dc o n t r o l l i n gt h er i s ko ft e q u i l ae f f e c t h o w t ou s et h i sd o u b l e - e d g e ds w o r di sag r e a ti s s u e k e y w o r d s :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 s ,t e q u i l ae f f e c t , n o n p e r f o r m i n gl o a n ,g a m em o d e l v 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表目录 i x 7 8 2 3 0 2 4 5 6 6 6 7 l l 2 2 3 3 3 3 3 3 3 3 1 2 3 4 1 2 l 2 3 4 5 6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2 2 2 2 3 3 4 4 4 4 垂 4 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 船 嬲 约 札 骆 铊 钙 雅 融 1 2 3 4 l 2 3 4 l 2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1 1 一 一 p p 卜 铲 铲 铲 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期:塑! :三:! !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日期班)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 1 问题的研究背景 第一章绪论 从1 9 9 4 - 1 9 9 5 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 9 9 7 1 9 9 8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 9 9 8 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1 9 9 8 - 1 9 9 9 年的巴西金融危机,乃至2 0 0 7 年以来的美国 次贷危机,银行业无一例外的卷入其中,危机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使得金融 危机传染理论备受关注,特别是银行业的危机传染机制和防范方法顿时成为了各 国政府迫在眉睫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 9 9 4 年的墨西哥危机很快波及到拉美 国家;1 9 9 7 年的泰株贬值迅速波及东亚地区:1 9 9 8 年的俄罗斯病毒也具有全球 效应;2 0 0 7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全球的经济都面临着衰退的风险。一个指头 大小的蚁穴,能导致千里长堤的顷刻崩溃;一位不起眼证券操盘手的违规失误, 竟然可以引爆整个金融世界的“地震;一场原本只涉及单一地区或者单一产品 的危机,通过银行业的龙舌兰效应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飓风。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银行业本身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自身的结构 和管理,但各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感觉到银行体系的运作效率在提高的同时,也 提高着金融风险传染的速度和广度。就如“次贷危机 的冲击波传染到了“次级 债券”,又引爆了“次债危机一,在这过程中作为传染中介的商业银行起着怎样的 作用? 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究竟是银行风险传染的导火索还是防火墙顿时 成为了争论的焦点,如何分析和看待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在商业银行风险传染和风 险控制中的作用又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新方向。 1 1 2 研究课题的意义 现有大部分文献仅局限于详细深入地介绍国外研究的银行危机发生模型和 传染机制,但是研究结果并不能给出一个比较普适的结论。关于商业银行龙舌兰 效应的成因和传染机制理论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特别是过去的部分观点随着 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而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龙舌兰效应一旦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生,不仅威胁到银行业本身,而且威胁到整个实体经济和社会稳定,甚至国家 的安全。国内对于国内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传染渠道上说, 我国经济运行相对健康,被动式传染发生的概率较小。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 不良资产比例总体来说仍旧不容乐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和股份制改革仍 旧任重道远。特别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情况下,某些外部因素,如我国商业银 行的外国直接投资等正在冲击着我国原有的银行体系运作体系。鉴于此,全面系 统地研究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的传染机制及防范措施,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如何 预防金融危机传染到我国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商业银行间的危机传染会导致更大范围内金融市场的崩溃,如果此时又存 在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会使金融市场失灵,从而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因 此,对于银行监管者来说,要保证本国银行系统和经济金融系统的健康稳定运行, 其监管措施不仅要着眼于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同样需要着眼于本国所在经济金融 区域( 如东南亚地区,欧盟地区等等) 的现实情况。为此,我们需要对商业银行 龙舌兰效应的传染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国内外对于此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 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来展开。 1 2 1 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的理论研究综述 由于银行业自身的高负债经营模式,以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起的媒介 作用,使得这个行业成为最容易遭受到系统性风险的领域。从历史的情况来看, 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业都是首当其冲遭受到冲击的。从传播途径来 看,一个是实际的银行业的业务途径,比如通过银行间拆借市场或者多边支付体 系;另一个是信息途径,比如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恐慌性挤兑。 m i s h k i n ( 1 9 9 1 ) 提出用逆向选择模型和信贷配给模型来解释银行间发生的 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当一家优质的借出银行面临着事前不确定的某些银行的贷 款需求,它为了避免提高贷款利率导致的逆向选择风险,就会在自己能够掌握的 范围内实施信贷配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流动性危机的话,信贷配给就 会远远无法满足流动性需求,更大规模的危机随之蔓延。j a y a n t i 和w h y t e ( 1 9 9 6 )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证明了大陆伊利诺斯国民银行的危机同时引起了英国、加拿大等国银行股票 的负面变动,因为它们有显著的相似的风险因素。r o c h e t 和t i r o l e ( 1 9 9 6 ) 建立 了一个银行间的市场模型,在此模型中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银行债权人和经理人 之间的道德风险,提出了银行间的共同监管这一方法。但是,这个模型被证明在 特定的参数条件下,任何银行受到流动性冲击程度的微小增加,都会导致整个银 行体系的倒闭。a n g e l i n i ( 1 9 9 8 ) 建立了一个利润最大化时的银行行为模型,考 察了在r t g s 系统( r e a l - t i 脏g r o s ss e t t l e m e n ts y s t e m s ) 下,商业银行可以通 过向央行透支来满足当天的流动性需要,商业银行的成本是与透支规模相关的费 用支出,也可以选择推迟支付提款的要求,但是要承担客户对其的不信任。文章 的研究表明,由于信用成本相对透支成本更为低廉,所以会诱使银行推迟支付,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整个体系内的流动性,增加了系统的负的外部性。 l a g u n o f f 和s c h r e f t ( 1 9 9 8 ) 研究了在不存在商业银行情况下投资失败可能出现 的传染机制。他们认为投资者知道如果他们不能认识到危机传染的可能性,他们 可能会遭受到资产的损失。因此他们会选择调整目前所持有的风险资产头寸到无 风险资产,而这种行为会导致风险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如此反复导致金融危机 的爆发。c h e n ( 1 9 9 9 ) 将传统的单银行挤兑模型扩展为更为现实的多银行体系, 在充分考虑到“羊群效应一的情况下,他认为有两种外部性会导致银行因为受到 传染而倒闭。h u a n g 和x u ( 2 0 0 0 ) 将银行间市场危机视做经济中融资项目结构逆 向选择及其对银行间市场牵连的结果。作者比较了一家银行向一个项目融资和多 家银行向一个项目融资危机传染发生的可能性,结果证明多银行融资体系较为稳 定。a l l e n 和g a l e ( 2 0 0 0 ) 侧重于银行系统不同地区或部门在同业市场的重叠债 权产生的传染。当一个地区遭受银行危机时,其它地区有可能由于其在危机区的 债权价值下跌而受损。如果这种溢出效应足够强,会引起连锁反应,危机开始蔓 延,形成传染。f r e i x a s 和r o c h e t ( 2 0 0 0 ) 研究了银行系统抵御因某家银行资不 抵债所带来的冲击的能力,以及当某家银行倒闭时是否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其它部 分产生连锁反应。他们认为,一方面,银行间的连接能够提高整个系统抵御某家 银行所出现的清偿力危机的能力,因为该家银行的一部分损失可以通过银行间的 联系转移到其他银行。而另一方面,这种转移实际上是给该银行一种支持,并且 会给予其它银行类似的救助暗示,这种无效率银行的存在会降低整个银行体系的 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稳定性。陈学彬( 2 0 0 1 ) 研究了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其中特别分 析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扩散的途径。范恒森、 李连三( 2 0 0 1 ) 认为金融危机的传染就是金融危机从一个国家( 或地区) 向另一个 国家( 或地区) 的传输过程其中的传染途径分为偶发性危机传染途径和非偶发性 危机传染途径。曾诗鸿( 2 0 0 4 ) 研究了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动态路径,分析了 模型中相关变量的变动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作用。朱波、范方志( 2 0 0 5 ) 在对 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认为银行同业市场中流动性危机的 传染是危机传染的重要途径。许荣( 2 0 0 7 ) 通过建立金融体系内风险配置及风险 转移的简化模型,分析了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转移对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如果存在顺畅的金融风险转移机制,银行持有的信用风险更多地转移到 非银行金融机构,则风险资产对于金融稳定性的危害将减少,金融稳定性由此得 到提高。 1 2 2 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的实证研究综述 s a u n d e r s 和w i l s o n ( 1 9 9 6 ) 分析了美国大萧条时期1 6 3 家失败的国民银行 和2 2 9 家存活下来的国民银行的年存款流动情况。结果发现在1 9 2 9 年和1 9 3 3 年间,存款从失败银行向未失败银行进行了转移。但是,1 9 3 0 年到1 9 3 2 年的数 据却表明从失败银行和未失败银行的存款提款都明显的增加了,表现出了明显的 金融恐慌状况。d e m i r g u c - k u n t 和d e t r a g i a c h e ( 1 9 9 8 ) 用多变量l o g i t 模型对 1 9 8 0 - 1 9 9 4 年的4 5 国和6 0 国的银行危机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g d p 增长率、实 际利率、通货膨胀率都是引起银行危机的显著解释变量。金融市场的危机传染主 要是通过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其中更以证券市场为传染的主要途径。证券市 场的传染主要有信息的传染和交易风险暴露的传染。b a i g ( 1 9 9 8 ) 利用资产相关 性的简单回归分析检验了1 9 9 4 年墨西哥危机和1 9 9 7 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传染机 制,发现在危机阶段的相关系数明显大于平稳阶段。比如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前后 7 个拉美国家的周股票收益率变动的相关性明显增加。g o u r i n c h a s ( 1 9 9 9 ) 利用 了1 9 6 0 - 1 9 9 6 年9 1 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数据样本,考察了不良贷款对银 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影响,结果证明在不良信贷大规模增加后危机发生的概率比 平稳时期要高很多。k o d r e s 和p r i t s k e r ( 1 9 9 9 ) 的研究表明交叉市场的传染在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不完全以及有相似宏观经济风险的市场上会格外严重,比如南美和亚洲地区 这种特征尤为明显。g l i c k 和r o s e ( 1 9 9 9 ) 实证研究了1 9 7 1 年到1 9 9 7 年间的大 危机,证明了货币危机的发生呈现出区域化,发生在某一国的危机首先通过贸易 联系传染到领国。不过,k a m i n s k y 和r e i n h a r t ( 2 0 0 0 a ) 对1 9 7 0 - 1 9 9 8 年2 0 个 新兴市场和欧洲国家的月度数据的研究表明,在银行危机的传染中,资本渠道比 贸易渠道更加重要。韩俊( 2 0 0 0 ) 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入手,采用实证的方法对 国内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在很大程度上具 有内源性质,影响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因素主要有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结构、信贷 的自我反馈机制、治理结构特点及银行体系特征。刘莉亚和任若恩( 2 0 0 3 ) 以 1 9 7 5 2 0 0 0 年问5 3 个国家危机发生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在新兴市场中银 行危机和货币危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区域内的银行的危机会通过货币的 形式向外部传染。贺力平( 2 0 0 5 ) 利用1 9 9 9 - 2 0 0 3 年的商业银行存贷款数据进行 分析,表明在存款中存在活期化趋势,而在贷款中存在长期化趋势,这种期限结 构上的不匹配会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马君潞、范小云、曹元涛( 2 0 0 7 ) 使用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利用矩阵法估算了我国银行系统的双边传染风 险,分析了不同损失水平下单个银行倒闭及多个银行同时倒闭所引起传染性,发 现国内银行的传染主要是通过银行间市场和支付渠道发生的。 1 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商业银行本身的脆弱性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使得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往往成 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和危机爆发的源头。本文秉着从内在原因到外在现象的探究 过程,借鉴传统的银行危机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案例、理论、模型三者相结合的 方法,选取银行危机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深入的剖析,特别结合本次美国次贷危机 及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发现和解释银行业所面临的 新问题和新现象。其次,对新问题、新现象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进行描述,提出 可研究的方向。第三,通过逻辑推理,提出相应假说,从而建立起能贴近现实问 题的数学模型。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为切入口, 提出了防范和转移银行危机的对策措施,试图寻找出平衡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性 的最优方法。 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通过对研究背景的介绍,阐述了本选题的研 究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第二部 分以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的含义为理论起点,从本源上探究产生龙舌兰效应的三 个主要因素;第三部分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的传染渠道。 第四部分把研究的角度聚焦到我国的银行金融体系之中,介绍我国商业银行龙舌 兰效应的现状及影响,并且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以金融监管部门 与商业银行经理博弈模型进行研究,考察相关的银行监管困境,提出可行的监管 建议。第五部分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龙舌兰效应传染的有效措施及对中国具 体情况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论文赋予时代的特征,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 次贷危机对传统银行危机传染理论的挑战,以重点突出在新形势下区别于传统银 行危机的新问题和新影响。在深入考察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传染渠道方面,把金 融衍生品交易途径也纳入了研究的范围,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进一步扩大了研究 的外延。本文创新地提出“金融衍生品在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中扮演着分散风险 和扩大风险的双重特征,在防范与转移现代商业银行危机时要充分重视及合理利 用这把双刃剑。一与此同时,本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风险与防范予以 特别的关注。从对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经理博弈模型的改进和分析上,且不 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考察了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经理的行 为参数变化对他们效用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其对金融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概率 与商业银行经理逃避监督检查的概率大小的影响。本文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研 究是从一般预防措施上升到我国金融安全的高度去考察和应对的,并且充分估计 了可能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这些就构成了文章的理论贡献和创新点。 7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的成因分析 2 1 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的定义 1 9 9 4 年1 2 月,由于墨西哥经济形势不佳,市场投资者信心不断遭受打击, 国内脆弱的银行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在危机爆发的前三年里,墨西哥银行体系 累积的有问题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由1 9 9 1 年的4 上升到了1 9 9 4 年中的 8 ,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极大的削弱,最终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后,不仅墨西哥自身经济受到重创,投资者信心也遭受重创。 由于墨西哥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投资者在拉美地区各国股市大量撤资,巴西、阿 根廷、智利等国的股市指数也相继大幅下跌。其中,阿根廷的股指下跌了6 2 1 , 全年累计损失达到1 5 ;智利主要股指下跌了5 1 4 ;秘鲁下跌了8 4 2 ,成为6 年以来跌幅最大的一次;巴西的情况尤为严重,外国投资者从股市撤资1 2 2 6 亿美元,相当于当时外国投资者投资总额的1 0 。更为严重的是,在大洋彼岸的 香港和泰国等地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也出现了振荡,外国投资者大量抛售新兴 市场的风险资产,将资金转入较为安全的成熟市场。在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欧洲、日本的许多金融机构紧缩银根,重新调整和收回拉美国家所欠的债 务,规避风险。而拉美国家本身资金就十分紧张,无力偿还贷款,在自身陷入金 融危机的同时,也使许多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因无法收回贷款导致流动资金紧张, 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危机平息之后,外界把这次由墨西哥银行危机所引起的金融 危机形容为“龙舌兰效应一。但是,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对于“龙舌兰效应 这种独特的银行危机传染模式的定义,大部分情况下都简单以传统的银行危机概 念来代替。 d e m i r g u k u n t 和d e t r a g i a n c h e ( 1 9 9 7 ) 将银行危机的界定为凡有下列条件 之一的状况定义为银行危机:银行系统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1 0 ; 救助银行的成本至少是6 d p 的2 :银行系统出现的问题导致大量银行国有化; 发生银行大量挤兑,或是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如冻结存款,延长银行假日或 全面实行存款担保等。一般以银行不良贷款作为银行危机的基准代理指标。 k a r n i n s k y 和r e i n h a r t 提出了认定银行危机的两个标准:银行挤提;即使没 8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银行挤提,但发生大规模的银行关闭、合并、接管、政府救助。c a p r i o k l i n g e b i e l ( 1 9 9 6 ) 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的认同,即银行危机不能简单地 依据银行资产负债表或金融市场资料来认定,而更应注重对所在国银行问题有研 究的专家们的看法。 本文认为银行危机可以理解为大面积的银行挤兑和因流动性障碍而引起 的大批倒闭或者迫使政府采取大规模救助的现象。1 9 9 1 年以后伴随着日本经济 泡沫的破灭,日本也不断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事件,比如日本的住宅金融专门会 社由于地产价格的下滑,使得原先优质的房地产贷款变为了不良贷款,1 9 9 2 年 其的不良贷款率高达6 0 。在银行体系居于金融主体地位的国家,比如我国,很 多类型的金融危机和银行危机密切相关,并且会通过银行传染到实体经济,影响 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这种情况和墨西哥金融危机时的银行体系所面临的情况十 分相似。因此,本文把“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一定义为,银行体系固有的脆弱性 所决定的,由于大量不良资产的所引起的,通过银行与外界的各种联系渠道( 实 际业务渠道、信息渠道、金融衍生品渠道等) 向其它银行产生冲击,对其他银行 的正常运营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相关的实体经济,并且最终演化为系统性金 融危机的效应。 2 2 商业银行龙舌兰效应的内部原理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其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众所周知 的。但是,为何这么一个如此重要的行业却屡次在金融危机中承受巨大的冲击? 似乎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围绕在银行业心中的噩梦,而且随着银行业在社会活动 中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扩大。从这次的美国次 债危机来看,虽然美国银行业的发达程度属于世界的前列,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银行业自身的一些固有特点在成就了银行业的同时,也成为了压垮银行业的最后 一根稻草。 商业银行的内在的结构性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 1 ) 银行具有相当高的负 债杠杆比例。世界上没有一家企业有类似与银行这样的高杠杆负债比例了,如果 按最低满足巴赛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来计算,银行的负债比率高达9 0 以上,这 是其具有脆弱性的一个原因。如果我们把两家资产相同的企业和银行相比较,我 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们可以得出银行业的高杠杆的资产负债结构既是银行利润高速增长的保证,也是 银行在危机面前很难依靠自身资产实力抵御外界冲击的原因。 ( 2 ) 银行的现金 资产比率较低。监管方为了防止银行过度信贷扩张和储户的合理提款需求通常会 实行存款部分准备金制度,但是这种有限的预防措施在面对大量存款人超过银行 准备的提款要求往往显的无能为力,特别是如果此时又没有央行提供的流动性援 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卖出银行优质资产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流动性不足。而上 市银行出于股东对其业绩要求的压力,往往采取扩张的信贷业务操作政策,这种 业绩压力使得银行的现金资产比例常常处于监管警戒水平的底线,银行本身并不 具有主动提高现金资产的内在动力。( 3 ) 银行具有“硬债务,软资产 的特点。 银行的债务是固定的,刚性的,而资产却是浮动的,并且容易因为外界环境变化 而造成损失。从流动性的角度来分析,资产的流动性往往弱于负债的流动性。在 没有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极易遭受到存款人的挤 兑风险,而为了应付挤兑,银行只能被迫卖出相关资产,使得市场价格剧烈变化, 使资产的变现出现损失。特别是如果此类资产被其他银行也持有的话,其他银行 也会因为持有资产的价格剧烈波动而遭受到损失,使得危机迅速向其他银行蔓 延。( 4 ) 银行是经济活动中特殊的媒介。银行作为一个服务部门,与储户之间 存在着天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储户由于获得信息的成本过高,而不能了解银 行贷款的质量变化情况。一旦储户对于银行放出贷款的质量表示怀疑,储户出于 最优决策的考虑就是无论贷款质量是否恶化都进行提款。一方面资产是非流动性 的,另一方面负债是流动性的,这种天然的制度注定了银行就是金融系统中的一 个风险暴露点。( 5 ) 公众信任是银行正常运营的基础。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 机构,并且其采用高负债的经营模式,可以说信用是维持银行业存在的根本基础, 各种银行危机的产生归根到底其实就是公众丧失了对于银行的信任。2 0 0 8 年9 月,作为美国最大的储蓄与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联储接管,结束了它 1 0 0 多年的悠久历史。华盛顿互惠银行在全美有2 3 0 0 个营业网点和1 8 2 0 亿元的 存款,并且有高达3 1 0 0 亿元的资产。虽然在次贷危机中也遭受到了损失,不过 其2 3 0 0 亿元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中只有1 6 9 亿元为次级抵押贷款,这个数字虽 然在全美排名第六,但是就规模而言只占其总资产的5 左右,在规模上并不足 以导致其破产。可是,随着监管部门指出互惠银行“流动性不足”并且处于“不 1 0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健康的状态之下”之后,储户开始了大规模的挤兑。短期内的提款达到1 6 7 亿元。 可以说是公众信心的丧失使得互惠银行还没有等到援助计划的实施就已经破产 了,失去公众信任的华盛顿互惠银行迅速失去经营的能力。 2 2 1 商业银行脆弱性理论 f i s h e r 的“债务一通货紧缩 理论认为一个债务人若是缺少流动资金就不 能偿付债务,就可能被债务人强迫进行债务清算,这是个别企业的债务危机。但 是,若过度负债是普遍状况,又没有最后贷款人的干预,一个企业的破产就会引 起连锁反应,银行脆弱性交体现出来了,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这主要是由于众多 的债务人被迫抛售资产,导致物价和资产价格下跌,银行信贷紧缩;通货紧缩又 增加了企业正常的融资的困难和债务负担,债务人不得不继续抛售商品和资产, 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陷入混乱。同时,储户遇见到银行回收贷款发生困难,纷纷 取回在银行的存款,使得银行发生挤兑。f i s h e r 理论的核心在于银行为了应对 脆弱性而收缩信贷,结果加剧了企业的倒闭并引发了金融危机,从而进一步加重 了经济危机。 m i n s k y 认为经济中存在三种筹资方式,即避险筹资、冒险筹资和“庞齐一 筹资,这三种筹资形式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不同的影响。避险型的企业是最 安全的借款者。冒险型企业常常依靠滚动融资或者再融资,这类企业能否持续正 常运转取决于他们安排债务的能力,取决于金融市场是否持续正常工作。“庞齐一 筹资是风险程度最高,最脆弱的高风险企业,现实社会中的这种债务结构引起了 金融结构的不稳定。在经济稳定增长的时期,多数企业选择采用避险筹资的方式, 随着经济的持续繁荣,后两种风险较大的企业逐步增多,而避险型的企业逐渐减 少。在经济的繁荣时期投资者和商业银行会追逐高风险大规模的项目,当经济放 缓并开始下行时,任何阻断贷款流向生产部门的事件都会引发违约和破产,影响 会波及银行并导致银行的脆弱性凸显,甚至会导致银行倒闭。受利率突然上升等 影响,负面效应就会从金融领域传导到其他的生产性领域,于是长周期中的下降 过程开始了。m i n s k y 认为,银行的管理者之所以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原因可能 有两个:一个是代际遗忘,前一次的危机过去很久之后,金融业重新在一些好的 经济环境中繁荣,银行认为当前的资产价格上涨趋势会持续下去,于是风险又一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次积累,周期性的银行危机随之爆发;另一个是竞争压力,银行迫于竞争的压力, 为了赢得市场,不得不做出谨慎的贷款决策。 f r i e d m a n 和s c h w a r t z 从货币主义学派来分析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原因,他 们认为是货币供给过度加剧了金融的体系的动荡和不安,金融动荡的基础在于货 币政策,正是货币政策的失误引发了金融不稳定的产生和积累,结果使得局部地 区的金融困难演变成为剧烈的大范围的金融风暴。 2 2 2 信息非对称性 银行作为金融交易的媒介,其与储户或者贷款方有着天然的信息非对称的 情况。从储户的角度来分析,当他们将自己的资金集中到了某家银行时,实际上 他们是委托了一个代理人来对不同的借款人进行筛选,并依据他们的相对风险大 小决定是否贷款,以及如何对贷款进行合理的定价。这样,就可以减少储户所面 临的逆向选择问题。而且,相对于零散的存款者,银行也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来监 督和影响借款人在借款后的行为,从而可以限制道德风险。从银行的角度来分析, 理论上说银行比较能够区分信贷风险的高低,它们从储户那里得到资金,再将资 金贷给优质的客户。银行有了盈利之后,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加工客户的信息,更 好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最大限度的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 风险问题。 一、信息非对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在传统的存贷市场中,主要存在如下的两个信息不对称环节。一是在存款 市场上,银行与储户之间对于银行经营管理和资产组合状况的信息了解存在着信 息不对称性,储户处于劣势。经营状况不良的银行有隐瞒实际情况以维持运营的 动机。当出现一些事件使客户怀疑银行经营状况的稳健时,原来他们对银行的信 任就会被削弱,进而有可能引发前文所描述的银行危机。二是在信贷市场上,有 许多风险程度不同的借款人,并且我们可以合理假设贷款者比银行更了解他们所 投资项目的风险,银行则处于劣势,但是银行可以计算全部借款人的平均风险程 度。由于银行不能根据个别借款人的投资项目风险的高低收取与此风险相关的利 率,特别如我国贷款利率基本由央行决定,各家银行只会在此基础上小幅度微调, 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的发生。 1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果银行不能从众多借款人中区分出优劣。就只能以一种反映借款人平均 风险水平的利率贷出资金。结果便是信誉好、风险小的借款人支付的利息高于他 们应该支付的水平,而信誉差的借款人支付的利息反而低于其应该支付的水平, 导致了信誉好的借款人可能退出市场,相对盈利高、风险小的项目有可能被耽搁, 而金融市场上则充满着信誉较差、风险较高的项目。这时,风险较大的借款者又 常常是贷款最积极的且最可能得到贷款的借款者。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引起 了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 在逆向选择的问题研究方面,d i a m o n d 和d v b v i g ( 1 9 8 3 ) 提出的银行挤兑模 型最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银行作为一个金融中介机构,其基本的功能是将不 具备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但正是这种功能的本身使得银行容 易遭受到挤兑的冲击。作为金融机构,其债务主要是短期的贷款,其资产是主要 向企业和消费者发放的中、长期贷款。由于在如此长的期限内资产的价格处于不 断的波动,当资产价值不抵其债务价值的时候,银行就失去了其偿还的能力。 如果一家银行的贷款损失超过了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及其资产的安全 值时,理论上该银行就失去了清偿的能力。如果某国大部分银行都遭受到超越其 资本的贷款损失,那么银行系统的危机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