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一个争论的焦点就是风险和效率的问题。就风险丽 论任何资产的经营均存在风险,关键在于如何控制风险。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 展,银行经营风险的高低,已经不主要取决于经营项目的内容,而在于金融管理 水平和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混业经营的缺陷和不足在金融监管能力提升到定 程度后是可以避免的。 由于混业经营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益,更符合经济、金融一体化和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金融的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但是混业经营的实现有其内在原因和条件,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推行混 业经营才能确保金融的安全。由于我因的现实条件不充足,决定了我国由分业经 营向混业经营的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过渡期,我们应该采取渐进式的混业 经营,即在分业体制的前提下实践混业经营,以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 文章着重论述在过渡时期中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指出我 们应该抓住入世后五年的保护期,放松金融管制、推动金融自由化,转变监管理 念,整顿资本市场秩序,建立严密的金融风险监控防范体系,为实施金融混业经 营创造有利条件,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抵御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金融 市场的冲击,确保我国金融的安全与稳定。 关键词:分业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模式;渐进式的混业经营 金融风险监控;金融自由化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f o c u sa b o u ts e g r e g a t em a n a g e m e n ta n dm i x e dm a n a g e m e n ti s r i s ka n de f f i c i e n c y a sf o ra sr i s ki sc o n c e r n e d a 1 1o ft h em a n a g e m e n th a v er i s k si n a n ya s s e t s ,t h ek e yi sh o wt oc o n t r o lr i s k s a l o n g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o d e m f i n a n c ei n d u s t r y , t h ep r o p o r t i o no fr i s k sa b o u tb a n k s m a n a g e m e n ti s n o ti nt h e i r m a n a g e m e n ti t e m s ,b u ti nt h e i ru s ei nm a n a g e m e n ta b i l i t yo ff i n a n c ea n dc o n t r o l t e c h n i q u ea b o u tr i s k t h ed e f e c ta n dl a c ko f m i x e d m a n a g e m e n tc a nb ea v o i d e du n t i l t h ea d v a n c eo f s u p e r v i s o r ya b i l i t ya ts o m ed e g r e e m i x e dm a n a g e m e n tc a ne n h a n c et h ew h o l ee f f i c i e n c yo ff i n a n c es y s t e m ,i ti s f i t t e r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i a tt r e n do fi n t e g r a t i v ee c o n o m ya n df i n a n c et h a ns e g r e g a t e m a n a g e m e n t b u tc a r r y i n g o u tm i x e dm a n a g e m e n th a si t si n h e r e n tr e a s o n sa n d c o n d i t i o n s o n l yw h e na l lo f t h e s ec o n d i t i o n sa b o u tp r a c t i s i n gm i x e d m a n a g e m e n t a r e p o s s e s s i o nc a nw e e n s u r ef i n a n c e b u t ,b e i n gt h ea c t u a lc o n d i t i o ni s n te n o u g h ti no u r c o u n t r y , i tn e e d sap r o c e s st h a ts e g r e g a t em a n a g e m e n tt u r ni n t om i x e dm a n a g e m e n ti s g r a d u a l l y i nt h ei n t e r i m ,w es h o u l dt a k et h em i x e dm a n a g e m e n tg r a d u a l l y n a m e l y , u n d e rt h e s e g r e g a t em a n a g e m e n tp r e c o n d i t i o n ,w ep r a c t i s em i x e dm a n a g e m e n ti n o r d e rt oe n s u r ef i n a n c e t h i st h e s i sp o i n t so u tt h ev i e w p o i n te m p h a t i c a l l yt h a tw em u s tc a t c ht h ef i v e y e a r s o fp r o t e c t i v e p e r i o d a f t e r e n t e r i n gw t o ,r e l a x i n gf i n a n c ec o n t r o l ,p u s h i n g f i n a n c ef r e e d o m ,t u r n i n gs u p e r v i s o r y i d e a ,p u t t i n gt h em a r k e ti no r d e r , s e t t i n gu pt i g h t c o n t r 0 1s y s t e ma b o u tf i n a n c er i s k ,w h i c hc a nc r e a t ef a v o r a b l ec o n d i t i o n sf o r t h e m i x e dm a n a g e m e n ta n de n h a n c et h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b i l i t yo f f i n a n c ei n s t i t u t i o n ,r e s i s t t h e i m p a c t f r o m f o r e i g n f i n a n c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e n s u r ef i n a n c es a f ea n d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m o d eo f s e g r e g a t em a n a g e m e n t ;m o d eo f m i x e d m a n a g e m e n t m o d eo fa d v a n c e s t e pb ys t e pi nm i x e dm a n a g e m e n t ; s u p e r v i s i o na n d c o n t r o li nf i n a n c e v e n t u r e s ; f i n a n e ef r e e d o m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团。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月日 年月日 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 引言 1 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 制度设计办不尽一致,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种经营模式:种是以德国全能银 行制度为代表的混业经营制度,另一类是以美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制度为代表 的分业经营制度。 白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过去追随美国实现分业经营的国家纷纷放弃了分业 经营制度,美国自身也于1 9 9 9 年底放弃了这一坚守了6 6 年的经营制度,全球金 融机构业务经营模式的两大代表趋于一致,均跨入混业经营行列。可以说,混业 经营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金融业曾经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然而,由于我 国的银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脱胎出来的,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十分脆弱,在内 控悬空的前提下,混业经营加速了风险的积聚,催化了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泡 沫”的形成。于是国务院于1 9 9 3 年1 2 月2 5 日作出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 金融业实行治理整顿并提出了分业经营的要求。1 9 9 5 年5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 业银行法的颁布则从法律上确立了分业经营模式。随着1 9 9 8 年中国证监会的成 立和1 9 9 9 年证券法的颁布实旌,中国金融业清晰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全面形 成。 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 t o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我国业务 分离型的金融机构将面临业务全能型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这必然会危及我国 的金融安全。因此,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方向如何,怎样权衡中国的分业和混业经 营利弊,将对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很大的影响。 1 2 现有理论对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看法 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将对世界金融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无论选择分业还是混业,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需要基于一国的经济、金融发展 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 其实,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一个争论的焦点就是风险和效率的问题。大多 数人认为:分业经营可以使银行避开风险但影响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合业经营 有利于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但使银行面临的风险太大。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 然而,理论与实证研究已经足以使这种看法得以修正。就风险而论,任何资 产的经营均存在风险,关键在于如何控制风险。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银行经 营风险的高低,已经不主要取决于经营项目的内容,而在于金融管理水平和风险 控制技术的运用。混业经营的缺陷和不足在余融监管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是可 以避免的。 1 3 本文构想 正如前面所述,随着我国加入w t o ,我国业务分离型的金融机构将面临业 务全能型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这必然会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因此,混业经 营也应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辩必然趋势。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尽管我国目前 推行的是余融的分业经营,但决策层还是为金融机构拓展新业务留出一定的空间, 使得在金融业中出现各种并不规范的混业经营形式,如各种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 但是混业经营的实现也有其内在原因和条件,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推行 混业经营才能确保金融的安全。主要的条件是:1 、金融自由化;2 、具有比较优 势的金融创新:3 、成熟的资本市场、严密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及完善的金融监管 体制;4 、经济金融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国际化。而纵观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 的现实条件还不充足,主要表现为:1 、金融自由化的程度不高;2 、金融创新不 足,金融业务综合竞争力不强;3 、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还不能满足混业经营 的要求;4 、经济、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不高,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减弱;5 、资本市 场规模小,运行规则不健全,风险较大;6 、法律、法规的健全还需要时日。这些 都决定了我国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据正常的预测, 中国银行业从法律上正式获得允许,充分进入证券( 股票) 市场,进行混业经营 大体上还需要1 0 年左右的时间。美、英、日三国从2 0 世纪7 0 年代后期实施金融 自由化到最终通过立法实现金融混业经营体制也经历了1 0 一2 0 年的时间。更不用 说像中国这样金融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期间,我国应该 积极创造条件,构造实力超强的全能型投资银行,向金融混业经营体制转换,这 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1 ) 适当发展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组织形式。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综合经营的好处,又能 在金融业务之间形成一道“防火墙”,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同时又促进金融机构 之间的有效竞争,充分利用金融资源,达到提高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和高效经营的 目的。也就是说,金融控股公司这- - n 度设计的优势,除达到规模经济外,还在 现有的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内实现了合业经营,因此,金融集团控股公司应该是 我国银行制度过渡时期的必然选择。 在职人员司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 2 ) 监管体制由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 较之传统金融监管,功能性监管能够实现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协调, 且更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它更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监管体制的要 求;更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积聚;也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创新。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所设想建立的功能性监管体制不仅满足混业经营以后 金融业发展对于监管体制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能适应现阶段分业经营对于监管的 要求。因此,这一金融监管体制是我国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时期金融监管 体制的理想选择。另外,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涌 现,管理层还应积极向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性金融监管体制的目标而努力, 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 3 ) 以银行再造为重点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综合竞争力 所谓银行再造,是指银行为了获取在成本、质量和速度等绩效方面戏剧性的 改变,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银行再造 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结构再造和经营范围再造。其中业务流程再 造是核心和基础,组织结构再造是关键,经营范围再造是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结 构再造完成后提高了商业银行竞争力后的必然趋势。这三个层次是递进的。应该 明确,银行再造不是银行重组或银行购并,因为银行重组或银行购并只体现资产 重组,没有触及业务流程。银行重组或购并后能否真正体现效益仍在于重组并购 后的内部结构调整。因此,也可以说,银行再造是更为纵深的银行经营变革,银 行再造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过程。 ( 4 ) 尽快建立规范公平和高效的资本市场 应坚持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协同发展的政策主张,让银行与资本市场在各自 的发展中走向融合,在融合中进一步发展,互为“后备”,使金融体系保持一定的 稳定性。 ( 5 ) 充分利用w t o 有关条款保护中国银行业 ( 6 ) 加强法制建设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应减少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使监管方式逐步转向以市场规则和法律手段为 主。 ( 7 ) 加快金融业务创新,促进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保险业的合作 总之,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金融分业 经营模式向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转换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必须抓住 入世后五年的保护期,放松金融管制、推动金融自由化,转变监管理念,整顿资 本市场秩序,建立严密的金融风险监控防范体系,为实施金融混业经营创造有利 条件,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抵御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确保我国金融的安全与稳定。这是文章所要论述的观点。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 第2 章金融业两种经营模式综述 2 1 两种经营模式的简述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 制度设计办不尽一致,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以德国全能银 行制度为代表的混业经营制度,又称综合化业务制度。其组织模式主要有全能银 行模式、母银行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这种经营制度下的金融机构可以提供 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务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金融体系主要由全能 金融机构所组成。德国、瑞士、奥地利等欧洲大陆国家一直采用陔制度。另一类 是以美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制度为代表的分业经营制度,即金融机构不能既经 营银行业,又经营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或此三者之一,以实现银行业与后三 者的分离。这种制度又称为专业化业务制度。它曾是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加 拿大等国金融机构业务制度的基本模式。但自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过去追随美 国实现分业经营的国家纷纷放弃了分业经营制度,美国自身也于1 9 9 9 年底放弃了 这一坚守了6 6 年的经营制度,全球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模式的两大代表趋于一致, 均跨入混业经营行列。 这种变化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经济历史背景。1 9 世纪初至2 0 世纪3 0 年代以 前,银行体系和证券经营尚处于初创时期,由于业务不发达、管理不协调、法 规不健全等因素,两业是混合的。但1 9 2 9 1 9 3 3 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重创了 各国经济。仅美国就有约1 1 0 0 0 家银行倒闭或被兼并,占整个国家银行总数的 4 0 ,银行体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由经济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公众对银行业的信 心跌至最低点。当时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主要原因是银行混业经营造成的,于是 美国就在1 9 3 3 年制定了格拉斯一一斯蒂格尔法( g l a s ss t r e a g a l la c t ) ,确立 了现代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格局。但另一部分国家的经济学家并不 认为这是银行混业经营的错,因而这些国家仍然采用“全能银行制度”。这样就 在世界t - 形成了美、日、英及加拿大、比利时、瑞典等国采用的“分离型银行 制度”和法、德、意及荷兰、瑞士等国采用的“全能型银行制度”两种不同的 金融经营体制。 金融分业的目的在于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间建立一堵“防火墙”,避免 银行资金流入高风险的证券市场,以确保银行业的稳定、安全,保护储蓄人的利 益,从而达到稳定一国金融的目的。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实现严格的金融分 业经营和严厉的监管后,恢复了人们的信心,稳定了金融,为经济的复苏打下基 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础。但严格的分业经营和金融监管降低了金融业竞争的程度与运行效率,不利于 微观会融的活跃。而德国认为,稳定金融就必须稳定货币,而要稳定货币就必须 搞活微观金融,让微观金融进行充分的竞争,这就必须实行金融混业经营。实行 混业经营的银行能全方位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所以能较好的获得客户认同,竞 争力较强;同时,银行由于业务多元化,能规避因单一业务竞争加剧、利润下降 引起的经营性风险,所以,金融混业经营能提高银行的运行效率,有利于银行的 稳定与安全,也就有利于金融的稳定。德国一直实行金融混业经营,金融业运行 得相当稳定就是实证。相反,美、英、日等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国家,进入 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经济“滞账”问题,并在经济一体化、资本流 动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出现了大量银行破产倒闭现象,金融分业经 营体制已不能保证一国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为了提高本国的金融市场和金 融机构竞争力,保证本国金融安全和稳定,这些国家也都相继向金融混业经营体 制转换。1 9 9 0 年9 月,美联储批准了摩根银行公司经销企业股票,从此,一度由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造就的严格隔离商业银行与证券业的金融“防火墙” 终于被突破了。1 9 9 5 年5 月,美国众议院银行事务委员会通过了一项针对格拉 斯一一斯蒂格尔法的改革提案,解除银行业不涉足证券业的禁令,以鼓励银行 界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领域全面竞争。1 9 9 9 年1 1 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 金融业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实行混业经营制度。与美国的发展状况相似, 1 9 8 1 年5 月,日本也修改了银行法、证券法,规定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1 9 9 2 年,日本又进行了金融改革,其核心内容是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相互收购,业务 也可以相互交叉。 从以上各国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实行何种金融经营体制,必须以金融安全 为出发点,必须与该国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信用体 制、对外开放程度等国情相适应。而从理论上看,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 转换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2 2 混业经营制度的理论依据 2 2 1 追求多元化经营是金融业求利和降低风险的内在本质要求 2 2 1 1 是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性协调统一的要求 金融的实质就是资金的融通,通过资金的不断循环周转实现价值增值。在 金融业,获取资金的方式主要有银行储蓄、保险、债券股票、基金等多种形式, 虽然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要求加速资金周转和盈利的本质是相同的,在追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的协调统一上是一致的。但是,众所周知,单一 的经营要做到三性的协调统一是很困难的,而如果能够将资金在多个品种上运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 行,通过资金在各个业务领域中的灵活调度,长、短、定、活等多种匹配、组 合,则可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从而加速资金的周转。如果人为地将资金 割裂使用,将其划分得过细,使其活动的范围缩小,不仅不利于加速资金周转, 反而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益。金融这种内在本质特征反映到实际运行上要求对 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可以这样认为,混业经营是金融的内在本质要求,而分 业经营则是人为管理的措施,现今的混业经营趋势是金融业的内在本质要求对 人为管理的抗争7 1 。 2 2 1 2 银行多元化经营具有分散风险以及内在稳定的特征 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一个争论的焦点就是风险和效率的问题。大多数人认 为:分业经营可以使银行避开风险但影响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合业经营有利于 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但使银行面临的风险太大。然而,理论与实证研究已经足以 使这种看法得以修正。就风险而论,任何资产的经营均存在风险,关键在于如何 控制风险。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银行经营风险的高低,已经不主要取决于经 营项目的内容,而在于金融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 9 。 混业经营的缺陷和不足在金融监管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是可以避免的。关 于大批银行倒闭的原因,著名的爱默里大学教授本斯顿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美国银行体系实行州内单位银行制和禁止跨州银行业务所造成的。加拿大有全国 范围的银行系统,就没有出现银行倒闭的现象。本斯顿在研究中发现,商业银行 从事证券业务,并不必然增加业务的风险系数,相反,银行有节制地参与证券市 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避险的工具口”,因为这有利于银行丌辟新的利润来源渠道, 有利于银行多元化地运用资产和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而建立和维持一种风 险相对分散的资产和债务组合结构。实际上,由于银行与客户之间因间接融资的 频繁接触,常会建立起广泛而持久的业务联系,对客户相对比较了解,参与其证 券投资业务自然风险也就降低了。从德国万能银行经营的实践来看,效果的确如 此。另外,现代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竞争日趋激烈,伴随着证券市场 的高度发展,从事间接融资的银行处于不利的地位,客户更愿意到证券市场上参 与直接融资,因为直接融资不构成债务,而问接融资却要直接构成债务。在这种 情况下,如果银行不参与证券业务,其业务市场就日益缩小而逐步陷入困境,这 才是银行真正的风险。在美国,提出并最终废除格拉斯一一斯蒂格尔法案的 动因,就来自于银行认识到分业是自己对自己的束缚。 因此,风险的大小并不是采取分业或合业的主要依据,关键在于哪种经营模 式能够更好的控制和降低风险。而混业经营的多元化经营恰好具有分散风险和内 在稳定的特征。 6 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2 2 1 3 银行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的、多角度、多方位利用信息资源,避免信息 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在信息完全对称的社会中,所有的信息都凝聚在价格中,市场主体能够充分 运用这些信息,不存在不确定性。但在现实中,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信息的不 对称性问题。如在借贷市场上,商业银行作为贷款方想最大程度地了解借款方的 情况,以求尽可能地回避风险;而借款方则愿意尽可能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以便促进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这种信息供需的矛盾就使得商业银行处于信息不对 称的不确定环境中。如果将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和投资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都交 由同一个“全能”银行来经营,银行就能较为及时地、全面地掌握客户的财务、 信用状况,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既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又增加投资或贷 款成功的可能性。 2 2 1 4适度规模制约要求银行实行多元化 受适度规模的制约,经营单一业务的银行在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 边际收益下降的趋势。并且,一家银行的市场份额过大,容易导致垄断,也不利 于金融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并带来整个银行体系的效率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促使商业银行寻求多元化的发展途径。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多元化并不是简单地投资于多个产业从而分散风险。 严格地说,只有在一个公司内完成一组业务能够比这些业务在几个独立的公司内 完成得更好,产生1 + 1 2 的效果时,企业才能实现价值增值。 2 2 2 混业经营制度是金融市场运作内在统一性的客观要求 所谓金融市场,简单地说,就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也就是资金的供给者和需 求者运用金融工具进行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促进储蓄向投 资转化,也可叫融资功能或资源配置功能。根据资金交易的不同形式,金融市场 一般可以分为银行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信托市场。这几个市场对经济 主体的资金融通既有直接的投资( 即资金供给者的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转移到资金 需求者手中,如证券) ,也有间接的投资( 即资金供给者的资金通过金融中介转移 到资金需求者手中,如银行) 。而这两种投资形式在功能上既相互交叉重叠,又有 明显的差异;在业务上也相互融合与渗透。功能上的差异决定了商业银行与资本 器嚣嗜虹妯簖瓣觚搿触路嚣裂嘶的场所的。吼金嚣需怠淹社州褂蜊俭凯 ,让,等贷能 ,取杯外行研、 场。枷、银叠场楠舻三凯浪蝴畅 妞楠惭嚣 鬻品蒜蚰r 榭一茎;孰嘴到。 硪认d场票国就部 射家n围债代必市溉擀吐辅玩揣肄裂黧鬻 广的场场成场其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 只有并存才能互补、互动,而业务上的渗透使得各金融中介之间以及各金融市场 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界限趋向模糊,甚至走向融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把 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看成是互为“后备”的金融中介方式。他指出。当一个经济 体基本的金融中介方式失灵了的时候,必须存在替代性的“后备”金融中介方式 将该经济体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如果没有“后备”金融中介方式以满足社会资金 融通需要,一旦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陷入危机,会拖累整个经济陷入危机。1 9 9 8 年美国资本市场一度陷入瘫痪,但由于“后备”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存在, 代替资本市场执行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美国金融业并没有发生混乱,而 1 9 9 0 年的情况刚好相反,当时美国银行业陷入瘫痪,是资本市场填补了银行业的 缺位,否贝【j 经济衰退会严重得多。1 9 9 7 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之所以导致这些国 家经济的持续衰退,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而严重依赖银行, 由于没有“备用轮胎”,致使这些国家的经济随着银行业的瘫痪而崩溃。因此,金 融体系中的两大组成部分:银行与资本市场存在着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发展前景,两者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1 3 。而分业经营之所 以不如混业经营有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将几个市场割裂开来,从而造成了各金 融机构之间在金融市场总量上的整体对峙和竞争,任何一方取得优势都会使另一 方陷入困境,降低了金融效率和稳定性。正是金融市场这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的内在需要提出了混业经营的要求。 2 2 3 金融创新要求混业经营 随着全球金融业向国际化、自由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金融领域的创新层出 不穷。目前,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开发出系列化、复合化的新型金 融工具。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合同性质、期限、支付要求、变现能力、保值 收益等方面各具特色,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为抵消利率和汇率等系统风险提供 了一系列新型手段。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目 益模糊,一方面是证券业大举进入银行业,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陷入 困境,不得不进入证券业,出现了诸多的“金融百货公司”。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相 互融合已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混业经营的优势,特别是在促进微观金融 主体通过金融创新提升竞争力方面是分业经营所不能比拟的,它大大地增强了商 业银行对金融市场的适应能力。 2 2 4 混业经营有利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三大法宝,来 实现,即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因此,商业银行业务覆盖面 的大小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力的波及范围程度。如果商业银行介入证券业, 则更有利于实现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经济的目的。 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2 2 5 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要求混业经营 2 0 世纪9 0 年代末,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相当明显,知识经济 和信息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的国际流动数量巨大而频繁,对各国经济产生很大 的影响。这种全球化趋势,对令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金融业能够提供全 方位的服务,特别是“一站式”全过程金融服务,即在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能得 到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就如同在“金融超市”选购金融商品。而这一切,在分 业经营下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在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 第3 章混业经营模式的条件 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既有其实际上的实证,也有其理论上的依据。但是混业 经营的实现也有其内在原因和条件,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推行混业经营才能 确保金融的安全。 3 1金融自由化是混业经营的内在原因 由于货币政策取向的转变导致金融自出化是混业经营的内在原因。众所周 知,金融自由化应具备一定的条件,至少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宏观经济 稳定和适当的银行监管;二是良好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其中,宏观经济环境是 一国实施金融自由化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初始条件,是金融自由化运作的载体; 而微观经济运行机制是保证金融自由化得以有效推进,取得良好效应的基础。 要骰到宏观经济稳定,货币政策的核心就应该是稳定币值,而其中间目标则 应该是货币供应量或其增长率,这就要求放松金融管制,搞活微观金融,实现金 融自由化,建立有弹性而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一点可以从美、英、同等 国在2 0 世纪7 0 年代后期相继放弃原来的分业经营而实行金融混业经营中所采取 的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得到证实。 二战后至2 0 世纪6 0 年代,英、美两国经济上都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双膨胀” 政策,实施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和高政府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并主要以财政政策 为主。长期低利率政策导致信用扩张,最终导致了2 0 世纪5 0 年代初的通货膨胀 和经济危机,在2 0 世纪5 0 年代和6 0 年代货币政策虽然已被政府用以调控宏观经 济,但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以利率为中间目标,实行的是凯恩斯主义的货 币政策。进入2 0 世纪7 0 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经济“滞账”现象, 使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于是美、英两国都相继采纳了货币主义的理论与政策观 点,执行以稳定币值为货币政策目标,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特征的货币政策。2 0 世纪8 0 年代后,两国都以供应学派的政策思想为依据,实行高利率的紧缩货币政 策,并辅之以宽松的财政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此后,以间 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逐步取代了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指标或 者是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标成了中央银行的主要调控指标。在货币政策转变过程中, 两国也开始逐步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 战后日本金融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演变大体上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战后的 限制金融体系阶段以及2 0 世纪7 0 年代后期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阶段。在第一阶段。 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同本实行利率限制、外汇管制及严格分业的措施管制金融,这些措施对促进战后日 本经济恢复和维持金融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其金融结构呈现出间接融资 优势突出、超借、超贷及资金失衡等特点。与此相适应的是,这阶段日本主要通过 控制贷款增加额等货币政策来直接调控金融。1 9 7 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日 本经济也出现“滞账”现象,日本的货币政策也转向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间 接调控政策,相应地同本也放宽了金融管制,并逐步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 德国由于曾经饱受二次大战期间通货膨胀的创痛,所以二战后,该国吸取了 教训,以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推行以稳定货币为核心的反周期波动的货币 政策。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政策主张是:尽可能地让市场力量来自行调节全国的 经济活动,同时在不得以的情况下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 为,货币的稳定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转,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同时, 也只有在货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货币流通才能有效地影响经济活动,防止经济 出现波动。由于稳定货币的任务不能依靠经济的自行运动来完成,因此必须由政 府取向决定了其微观金融的自由化,它在2 0 世纪6 0 年代就取消了利率管制,并 一直实行银行混业经营体制。由于德国坚持执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所以在稳定通 货膨胀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它的货币政策也渐为它国所取。 综上所述,美、英、日三国都是在2 0 世纪7 0 年代后期为解决经济“滞账” 问题而相继采用了以稳定币值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金融的调控方式从直接调控为主转换为间接调控为 主,而要实现间接调控金融,就必须实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这就要求必 须搞活微观金融,增加金融产品,使金融市场能灵敏地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从 而使金融当局能通过短期利率的变化或者其它手段的运用,通过资产组合调整效 应、财富效应、预期效应等引起人们投资、收入和消费的变化,并进而引起货币 供应量变化a 而要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就必须让利率实现更大范围的自由浮 动。正是在这样一种政策取向下,2 0 世纪7 0 年代中后期开始,各国都放松金融 管制实施利率自由化,从而形成一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自由化的创新浪潮,因 此,会融自由化是各国为解决经济“滞账”问题,实施以稳定币值为目标的货币 政策的必然结果。 3 2 金融创新为混业经营提供了可能- 眭 技术革命和进步为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多样化提供了必要条件,金融产品多 样化导致金融机构间的业务界限变得逐渐模糊。金融机构的“功能观点”认为, 金融业的行业划分是相对的,动态的,金融机构的形式、金融业务范围和产品门 类是可变的,但金融基本功能是稳定的,即“充当资金流通的水库和渠道,使资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 金盈余单位的资金顺利地流向最需要资金的短缺单位,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从功能观点看,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都是实现金融基本功能的载体, 因而在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的各个子 市场之间、各种金融产品之间就存在着替代性和竞争性,而决定此消彼长的因素 就是它们之间的比较成本。最优的配置状态就是由成本最低的主体提供金融功能, 这个过程就是金融功能的竞争性配置,它将导致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 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放松,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创新管理 模式和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新的金融功能载体一部分是直接取代旧 的金融功能载体,一部分则是对旧的金融功能载体功能的再细分,从而使得旧的 金融功能载体的业务规模越来越小。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直接融资市场的运行成本也开始大大降低( 如佣金自由化导致了交易成本的降低, 电子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成本等) ,并逐 渐低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运行成本。这种转变,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 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存款“脱媒”现象,使得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不断 缩小,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如1 9 6 0 年,美国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其它存款 机构、养老金和退休金、共同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政府资助机构与抵押资产库 及其它占金融市场的份额比例分别是:3 4 2 、2 1 8 、1 7 、8 8 、2 6 、1 7 、 1 3 9 、,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至1 9 9 2 年,上述比例演变为:2 4 、1 5 、 o 、2 1 4 、1 0 4 、1 2 2 、8 。这种状况迫使商业银行为了生存而向投资银行 领域拓展业务( 如财务顾问、管理咨询、折扣经纪业务等) 。当然,商业银行的一 些基本功能,如结算功能、支付功能是不容易被投资银行替代的,它仍然具有生 存基础。而且投资银行的一些业务和创新也需要商业银行的合作,如需要商业银 行在项目承销过程中提供过桥贷款,需要商业银行作为基金的托管银行,需要商 业银行代管客户资金等。所以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两者 之间的业务界线越来越模糊。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金融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 变为买方市场,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逐渐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 理念转变。这种理念的转变要求金融机构要给客户提供低成本的全面服务,即金 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要向多样化、全能化方向发展。正是这种转变导致了2 0 世纪 8 0 年代后金融机构问的一轮又一轮的兼并收购浪潮。可见,金融混业经营只是金 融结构变化的外在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市场分工深化导致的金融功能配置格 局的重构。 3 3 严密的金融监管为混业经营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成熟的资本市场、严密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及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为金融混 业经营的实施准备了充分条件。前面所述,实行何种金融经营体制,必须以金融 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安全为出发点。会融的稳定与安全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只有在 保证金融稳定与安全的前提下,一国才会考虑何种经营体制更有利于提高金融的 运行效率与降低金融的运行成本。而金融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主要来自于高风 险的资本市场,因此在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风险防范体系和监管体制不完善, 市场秩序混乱的情况下,实施金融混业经营就有可能导致信贷资金过多地流入股 市,助长投机,从而导致股市的剧烈波动,进而危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1 9 2 9 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教训。美、英、日三国在经过1 9 2 9 年的金融危机后,一方面加 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和会融监管体制的建设;另一方面,三国的资本市场经过二 百多年的发展,也进入了成熟时期,市场主体的自律性较强,也较理智,因而市 场的稳定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就为金融混业经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另外,从金融创新方面来看,由于金融刨新而加快的混业经营也需要有严密 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及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来提供保证。因为金融创新,特别是金 融工具创新。,如金融衍生产品,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风险管理工具, 把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通过市场转移出去,也可以把它作为冒险的筹码,寄希望 于赚取巨大利润。这方面既有成功的事例,又有失败的惨痛教训,以后者为例,最 为著名的莫过于英国巴琳银行的倒闭事件。金融创新不能从整体上减少风险,并且 它还会加大金融业的系统风险。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强调金融机构的自我监 管意识是防范因为金融创新而带来的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3 4 经济金融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是混业经营的外在动力 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是导致各国金融体制向金融混业 经营体制转化的外在动力。2 0 世纪7 0 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经济 “滞账”现象,各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各国的贸易 壁垒不断增多,为了避开这些贸易壁垒,直接投资和发达国家问相互输出资本成 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新特点。随着跨国直接投资的增加,跨国公司发展非 常迅速。跨国公司的发展,必然要求跨国银行配合,因而各国银行也都相继渗透 入他国的金融市场去竞争,这样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金融也向一体化和 全球化方向发展。在竞争过程中,就自然出现了不同金融经营体制下的金融机构 的竞争,即全能型银行和分离型银行在某一市场中竞争,而不再是相互隔离,显 然全能型银行具有比较成本优势。所以,一国为了让本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具有竞争力,为了本国的金融安全,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就不得不 实行金融混业经营体制。 金融创新是经济成长过程中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获义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 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创新。 一1 3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路径选择 第4 章中国金融业现行分业经营模式的背景分析 及利弊比较 前面我们谈到,实行何种金融经营体制,必须以金融安全为出发点,必须与 该国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信用体制、对外开放程度 等国情相适应。我们国家目前虽然有混业经营的趋势,但总体上仍然实行严格的 分业经营,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4 1 中国金融业现行分业经营模式选择的背景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金融体制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