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受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受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受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受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受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 学何论文 摘要 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受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周菲 指导教师陈旭教授 摘要 学业压力是中学生群体所面l 临的最主要的压力。不同的压力感受会引发不同的应对策略。 国内已有系统研究外显学业压力感受的相关文献,但是对于内隐学业压力感受,国内还没有 见到相关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考察中学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与外显学业压力感受结 构特征,内隐学业压力感受的发展特征及其与人格、学业成绩、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 一步研究人格、压力感受结构对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 本研究在参考以往内隐联结测验( i a t ) 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学生进行访谈以及对类别条 目排序和筛选,编制学业压力感受测验的计算机程序;通过问卷调查法,采用“中学生学业 压力源问卷”、“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问卷”、“中学生人 格五因素问卷”等四个问卷,对初一到高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结 构方程技术等方法,对中学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进行系统探讨。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 1 ) 中学生内隐压力感受和外显学业压力感受存在结构分离性。 ( 2 ) 中学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不存在性别、家庭来源、学校类型差异,但年级差异显著。 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初一、初二和其它各年级差异显著,初三到高三年级差异不显著。 ( 3 ) 中学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与学业成绩、学业自我效能感受不存在显著相关。外显学 业压力感受与能力效能感和适应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 ( 4 ) 中学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与人格类型中的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存在显著相关。 其中开放性对内隐学业压力感受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外显学业压力与谨慎性存在显著相关, 与其它人格因子相关不显著。 ( 5 ) 谨慎性与被动应对策略有显著负相关,情绪性和外显学业压力感受与被动应对策略 有显著正相关;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与维持性应对策略有显著正相关,两种学 业压力感受与维持性应对策略相关不显著。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以及内隐学业 压力感受与主动应对策略有显著正相关,外显学业压力感受与主动应对策略相关不显著。 ( 6 ) 结构模型验证,外显学业压力感受对被动应对策略有直接影响作用,内隐学业压力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摘要 感受对主动应对策略有直接影响作用。 本研究新颖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范畴上,本研究主要通过借鉴国内外对学 业压力感受和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来构建本研究的内容体系。深化了学业压力感受的研究, 扩展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畴。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内隐测验法、 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避免了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其中,采用内隐联结测验脚来研究 学业压力是本研究与既往研究相比的一个突破,是对学业压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一个有益 的尝试。 关键词: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受人格类型应对策略 h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a b s t r a c t i m p l i c i t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 r e s e a r c ho fa c a d e m i as t r e s s f e e l i n go n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m a j o r :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y s p e c i a l i 呵:s o c i a l i 妙d e v e l o p m e m 1 m t o r :p r o c h e nx u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z h o u f e i a b s t r a c t a c a d 锄i cs 仃骼si st h ep 订m a 巧s 仃e s sw l l i c hi sf a c e db ym ec o l o n yo fj l l i l i o rl l i g l l s c h i ls t u d e n t sa n ds e 血o fh i g hs c h 0 0 ls t u d e n t s a n dm es p e c i 丘cc o g i l i t i v ea p p r a i s a l s e l i c i t l es p e c i f i cc o p i i l gs 仃a t e 百e si i lm es p e c i f i cs 仃e s sf e e l i n g t h e r eh 弱r e l a t e d 。 l i t m 耽sa b o u te x p l i c i ta c a d 锄i cs 仃e s sa tn a t i v ew 1 1 i c hh 嬲b e s y s t 锄i cr e s e a r c h e d h o w e v e r ,t bt l l ei l l l p l i c i ta c a d 锄i cs t i e s s ,t h e r ei sn or e l a t e dr e s e a r c ha :b o u ti t a i m i n g a tt h el a c ko fr c s e a r c ha b o u ti i i l p l i c i ta c a d e m i cs 仃e s s ,t h ea i mo ft h i sr e s e 鲫c hi st 0h o w a b o u tt h es t m c t u 】陀c h a r a c t e rb e 帆e e ne x p l i c i ta c a d 谢cs 仃e s s 锄di m p l i c i ta c a d e i i l i c s 仃e s s ,t 0h o wa b o u tm ed e v e l o p m e i l t a lc h a r a c t e r 西b o u t 呻l i c i ta c a d e i i l i cs 骶豁o f m i d d l es c h 0 0 1s t u d e n t s 龇1 dl l i g l ls c h 0 0 ls t l l d e n t s ,t of i n da b o u tt l l er e l a t i o n 出p 锄o n g m ei m p l i c i ta c a d 删cs 仃e s s ,a c a d e m i ca c m e v e m e n t , p e r s o n a l i t ya i l d a c a d e m i c s e l f e m c i e l l c y ,血n h 锄l o r e ,t 0d e 印l yr e s e a r c hh o wc 趾p e r s o n a l 时a n da c a d 锄i cs 仃e s s s 仃u c t u r ei 1 1 f & tm etc o p 洫gs 扛a t e 百e so fa c a d 锄i cs t i e s s 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p r o c e d u r e sa r e 鹪f o l l o w i n g :丘锄l i t e r a t l l r e 锄a l y s i st 0 p r 叩o s i n gt h es t u d y i n gq u e s t i o na n dh y p o t h e s i s ,锄dt 0d e s i g n i n ga i l di m p l e m e n t i n gt h e s t u d 妒n gp l 锄,a n dt oa n a l y s i so fs t l l d y i n go u t c o m e s 锄dc o n f i m a t i o no fm eh y p o t h e s i s f u r t h e m o r e ,f o u rm e t h o d sa r eu s e di np r e s e n t 咖d y t l l a ti st 0s a y t h eq l l e s t i o n 锄d h y p o t h e s i si nt h es t u d ya r ep r o p o s e dt h r o u 曲a l l a l ) ,z i n g1 i t 蹦咖r e s ,a l l dt l l eh y p o t h e s i si s c o n f i 瑚e db ya c c e s s i n gs t u d e n t s , a d o p t i n gi m p l i c i t 勰s o c i a t i o nt e s t , c o n d u c t i n g q u e s t i o i m a j r e ,锄da d o p t i n gs t n l c t u r a le q u a t i o nm o d e l i n gm e t h o d 7 i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o b t a i n e di n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 : ( 1 ) t h e r ei sas 印a r a t es t r u c t u r eb e t w e 锄i m p l i c i ta c a d e m i cs t i e s s 狃de x p l i c i t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a b s 仃a c t a c a d e i l l i cs t r e s so f j u n i o rh i 曲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觚ds e i l i o rl l i 曲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 2 ) t l l e 咖d ys h o w st h a tm 盯ci s n os i 鲥f i c 狃td i 脑髓c eb e 帆e e ni m p l i c i t a d e m i cs n - e s sf e e l i n ga n d 昏m d e r ,s 0 u 1 c eo ff a m i l 弘c a t e g o r yo fs c h o o l ,b u tt l l e r ei s s i 鲥f i c a n td i 脑e n c eb e 觚e e l li m p l i c i ta c a d 锄i cs 仃e s s 觚d 伊a d e ,t h j sd i 虢r e n c ei s m a i n l ye m b o d i e d 锄o n gj u n i o ro n e 锄dj u l l i o rt 、o ,j u n i o rt h r e e ,s e n i o ro n e ,s e i l i o rt 、7 l ,o 锄ds e l l i o rn l r e eh a sn 0s i 鲥f i c 卸td i 丘柏l c eb 咖e 肌e a c ho 廿1 e r j ( 3 ) t h es t u d ys h o w sm a tt l l e r ei sn 0s i 鲥f i c 觚tc o 玎e l a t i o nb 咖e e i li m p l i c i t a c a d 锄i cs 仃e s sf e e l i n g 肌da c a d e m i ca c l l i e v l e n t ,a c a d e m i cs e l f e 珩c i e n c y 锄dt h e r e 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n e l a t i o n b e t 、e 胁 e x p l i c i ta d 谢cs 们s sf e e l i l l g a n da b i l i t y s e l f - e 伍c i e n c y a d 印t a b i l i t ) ,s e l f e 伍c i c y e x p l i c i ta c a d e m i cs 仃e s sf e e l i n gt l a s s i 印i f i c 锄t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m a c a d e i i l i ca c l l i e v e m e n t ( 4 ) t l l es t u d ys h o w sm a tt l l e r eh 弱s i 嘶f i c 砌c 0 盯e l a t i o n b 咖e 饥卸l i c i t a c a d 谢cs 仃e s sf c e l i r 培觚da g r e e d b l e n e 鲒,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 ,0 p 锄e s s f u r t h 锄o r c , o p 锄e s sc 锄s i g n i f i c 锄t l yf 0 r e c a l s ti m p h c i ta c a d e 血cs 仃e s sf e e l i n g ( 5 ) t h es t u d ys h o w st h a tt l l e r ei s s i g n i f i c 觚t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e e n n e g a t i v ec o p i n gs 仃a t e g y 锄dc o n s c i e i l t i o u m e s s ,t l l a tn e u r o t i c i s m觚d e x p l i c i t a c a d e i i l i cs t r e s s f e e l i l 玛h a v es i g l l i f i c a n tp 雒s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t 0m a i n t a i l l i n gc 叩i n g s 仃a t e 百e s e x 仃0 v e r s i o n ,0 p e 皿e s s ,a g r e e a b l c n e s s , 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锄di l n p l i c i t a c a d e m i cs 仃e s sf e e l i n gh a v es i g n i f i c a n tp 硒s i v ec o n e l a t i o nt op 嬲s i v ec o p i i l gs 仃a t e 黟, ( 6 ) s t n l c t i l r a le q u a t i o nm o d e l i i 玛v a l i d a t et h a te x p l i c i ta c a d 锄i c 蚰c s sf e e l i n gh 弱 d i r e c ti 1 1 f l u e n c et 0n e g a t i v ec o p i n gs t r a t e g y ,趾di m p l i c i ta c a d e m i cs 仃e s sf e e l i n gh 丛 d i r e c ti n n u e n c et op a s s i v e c o p i n gs t r a t e 黟 , h lo n e w o r d ,t l l ei i l i l o v a t i o n so fm er e s e a r c ha r e 勰f o l l o w i n g :t l l ef i r s ti i l i l o v a t i o ni s i i lm ep 砌i g m ,t h es t u d yd e s i g n e d l cc o n t e n ts y s t e mt h r o u 曲u s i n gt h er e f e r e n c e a b o u tr e s e a r c ho fa c a d e m i cs t r e s sf e e l i i l ga n di l p l i c i ts o c i a lc o g i l i t i o 玛w m c hh a s d e e p e n e dt h es t u d yt 0a c a d 锄i cs n e s sf e e l i n ga n de x t e n d e dt h es c o p eo fi m p l i c i t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r e s e a r c h t h es e c o n di 皿o v a t i o ni s i nt l l em e t h o d ,t h ei i l i xo fd i f 蚤跚e i i t m e m o d s ,s u c h 觞d o c 啪e n ta i l a l y s i s 、i n t e i e w 、i m p l i c i t 笛s o c i a t i o n a lt e s t 、q u e s t i o 皿a i r e , a v o i d st h cl i 而t so fu s i n gj u s to 鹏m e t l l o d e s p e c i a l l y ,a d o p t i n gi m p l i c i t 硒s o c i a t i o n a l t e s ti sp r o d i g i o u sa c h i e v e m e n tc o m p 卸e dw i mp a s tr e s e a r c h ,觚da l s oi sau s e 向lt r i a l i n t h ed o m a i no fi n l p l i c i tc o g n i t i o n a lr e s e a r c ho fa c a d e m i cs 缸e s s 1 ( e yw o r d s :h i 曲s c h 0 0 ls t u d e n t s ;a c a d e m i cs 仃e s sf e e l i n g ;p e r s o n a l 时c a t e g o r y ; c o 伽n gs 舰t e g y i v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标注。 学位论文作者: 司辫 签字日期:易口矿年r 月加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f 司癣 i 导师签名:噶似 签字日期:如万年厂月加日签字日期:彦喇年厂月加日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问题提出 出的要求进行认知和评价,如果学生认为这些要求超出了自己的应付能力,就会 在心理上产生“焦虑 、“紧张等的情绪,学习压力也由此而生( 孟迎芳,2 0 0 1 ) 。 换句话说,外界事物对学生所施加的同一种影响,必然要通过学生对此事物影响 的感知过程,才可能称其为压力或不是压力。由此可见,对于学业压力或非学业 压力的认定,个体自身的感知过程是关键。 但是,目前国内尚无直接描述压力感受的定义。如果从操作上来做进一步分 析,我们认为个体对于学业压力的感受主要有接受影响、分析影响、与自身应付 能力相比较、对影响的性质进行判断等一系列动态过程组成( 如图1 ) 。 压力源压力感知过程压力应对过程 图1 压力感受一认知加工一应对动态图 许多研究从程度和内容两方面来测验个体的压力感受。就压力内容而言,本 文研究的是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受,已经对压力作出了内容上的限定。借鉴以往研 究,本文将学业压力感受定义为: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业压力体会和认知。 就压力体会的程度而言,一般分为三种程度,即轻度压力、中度压力、重度压力。 从压力对于个体行为的意义上去分析,一些适度的压力可以给人以振奋,增强动 机,有利于提高个体行为的绩效,这叫做良性压力;而那些不适当的压力只会带 来破坏性后果,这叫做恶性压力。y e r k s e d o e l s o n 定律a t k j n s o n 的成就动机理论认 为,中等程度的压力具有学业促进的作用( 陈旭,2 0 0 4 ) 。也就是说,从客观的角 度来讲,中等程度的学业压力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学习的进步,属于良性压力。但 就主观来说,中学生是否潜在地认为中度的压力就是积极的呢? 中度的压力和轻 度、重度压力对中学生内在积极消极体验而言有没有本质的差异呢? 人格类型、 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压力结构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昵? 这即是本研究所要 研究的内容之一。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问题提出 1 2 1 2 学业压力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外对学业压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 系,学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学习负担程度和身心反应特征。 ( 1 ) 学业压力源研究 陈旭( 2 0 0 4 ) 根据压力来源,将中学生学业压力分为任务要求压力、竞争压 力、挫折压力、期望压力、发展压力。张晓琳( 2 0 0 5 ) 将学业压力源分为5 种: 来自学校的压力;来自教师的压力;来自班级交往的压力;来自家庭的 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 ( 2 ) 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 郑林科( 2 0 0 1 ) 研究中小学生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学业压力对学 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的首先是感觉思维即认知过程,其次是意志品质。学业压 力对情绪的影响表现为学业压力增大会导致学生的疲劳增加以及忧郁、焦虑和悲 伤等情绪反应增多。从生理指标和躯体症状看,学业压力越大,学生视力下降越 厉害,并伴腹痛。此外,同一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中男生所感受到的学业压力高 于女生,男生学习中注意力分散值高于女生,但受挫后缺乏忍耐的程度则男生低 于女生;其余项目所反映的健康水平在男女生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m l m & j u d y ( 1 9 9 5 ) 研究学业竞争压力、认知归因、学业成就控制感对抑郁的 影响发现,消极的认知图式和缺乏控制感、竞争力的被试在学业上体会到更大的 压力,具有更消极的情绪。 ( 3 ) 学业压力的影响因素 e d w a r d ( 1 9 6 7 ) 等人研究发现,不同人格对个体压力体会的身心反应具有决定 性作用。阴国恩等( 1 9 9 6 ) 对个内外环境进行研究,认为影响中学生学业压力的 因子主要有:社会、学习、家庭、学校教师、人际关系、健康和自我评价等因子。 这些压力因子对学生的影响因年级和性别而异,且影响程度不一。目前,更多的 影响研究涉及压力应对,许多研究表明,影响压力应对策略的因素很多。认知评 价( 陈江波,2 0 0 6 ) 、人格要素,如自我效能感( 尹红霞,2 0 0 7 ) 、控制感( a n d c r s o n ,1 9 9 7 ; c o z z a r e l l i ,l9 9 3 ;1 h 吼l9 9 4 ;f o r s y t l l e & c o m p a s ,19 8 7 ;a s p i n w a l l & t a ) ,l o r l9 9 2 ) 、自尊感 ( f l o r i 肌e ta 1 ,1 9 9 5 ;h o b f o l l l e i b e 肋a n ,1 9 8 7 ) ,社会支持( 李田伟,2 0 0 7 ) ,压力情 境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尹红霞,2 0 0 7 ;p a r k e r & e n d l 1 9 9 6 :慨1 9 9 4 ; v a l e n t i n e r h o l a h a i l & m 0 0 s 1 9 9 4 ;s 1 1 i 伍n 锄& 、矾l l s ,1 9 8 5 ) 等因素对个体压力应对策略 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1 2 1 3 学业压力感受研究现状 ( 1 ) 学业压力感受概况 有研究对中学生学习负担程度及其心身反应进行调查发现,从学生对自己学习 4 两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问题提f l j 负担的程度评价来看,“非常重”者占1 2 5 ,较重者4 4 8 ,适宜者占3 6 0 ,还 有5 1 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较轻,o 6 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非常轻( 阴国恩, 1 9 9 6 ) 。 ( 2 ) 学业压力感受发展差异 国外对于学业压力的研究非常少,在压力体验差异方面,p i l l a r ( 2 0 0 4 ) 研究发现, 不同类型事件的压力体验中男女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在长期性压力事件与 日常生活琐事下所产生的压力体验显著高于男性,但是对于重大生活发生次数所 产生的压力体验差异不显著。在压力应对上,女性比男性更多采用情绪取向的方 式。s u s a n ( 1 9 8 6 ) 对正常人群与抑郁症状严重的人进行研究发现,长期体验抑郁 情绪的人,较正常人更多地感到自己濒临压力即将产生的境遇,更多地采用对抗 性的应对方式、自我控制、逃避、承担更多责任以及产生厌恶、愤怒、担心和害 怕情绪。国内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中男生所感受到的学业压力高于女生,男 生学习中注意力分散值高于女生,但受挫后缺乏忍耐的程度则男生低于女生( 郑 林科,2 0 0 1 ) 。 野晓航( 2 0 0 3 ) 研究发现,在初中阶段,初中一年级学生感受到的压力相对较 小,初中二年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较大,初中三年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增 加,以至毕业时出现失眠、紧张和烦躁等情况。 ( 3 ) 学业压力与压力应对的关系 ,在纯粹考查二者发展关系的研究中,l a z a m s ( 1 9 8 3 ) 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压 力及压力应对关系的两种假设,一种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体压力体验及应对方式会产生固有的、阶段性的变化;另一种以前后联系的观 点解释,认为压力应对方式的变化取决于个体所在应对的压力内容的不同。l a z a r u s 实验更支持前一种观点,同时也部分地支持了第二种观点。 过去人们更多的是研究中学生面对不同压力情境会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m a t e s & a l l i s n ,1 9 9 2 ;g 矗m t he ta 1 ,2 0 0 0 ) 。或者,研究者将压力应对策略作为压力体会 与健康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来研究压力、应对策略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冯永辉和 周爱保,2 0 0 2 ;陈树林等人,2 0 0 2 :井世杰和乐国安,2 0 0 4 ;刘贤臣等人,1 9 9 7 ) 。 专门探讨第三变量与不同压力结构和压力应对关系的研究,迄今尚未见到。 目前,对于国内外对于压力的研究相当成熟,但是对于学业压力的研究尚属 起步阶段。学业压力感受和学业压力两个概念的混用使我们很难找到直接研究压 力感受的文献。可以这么说,多数对中学生学业压力的研究是从压力感受这一角 度进行。因为以往对学业压力的研究多采用自陈式问卷,作为外显测量工具来考 察个体对学业压力的内在体验。实质上,学业压力和学业压力感受是有区别的。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问题提出 实验表明,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比如, 重复呈现的刺激增强了被试的知觉流畅性,于是被试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对该刺激 的喜爱,不知不觉的对对象产生了正面评价( 解春玲,2 0 0 5 ) 。 在内隐自尊方面,1 9 9 9 年d i 锄ef a n l l l 锄s h e l l y 采用内隐自尊测量方法对自尊 和群体内偏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内隐自尊的个体比低内隐自 尊的个体更为偏好他们的性别和种族;高内隐自尊的个体倾向于认同胜利的群体 而排斥失败的群体。m e n w a l d 和f 卸【l l l a m ( 2 0 0 0 ) 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对内隐自 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了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低 的相关。研究还发现,两种不同的自尊可以预测不同的结果;对于自发的或情感 驱动的反应,内隐自尊比外显自尊预测效度更高( 骶即w a l d & f 卸【1 1 1 锄,2 0 0 0 ) 。 1 2 2 3 内隐社会认知测量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之所以呈现出越来越繁荣的趋势,和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 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测量方法一般统称为内隐 测量方法,它与传统外显测量方法相对。外显测量方法又称自我报告法。一般认 为,外显测量法往往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难以准确地反映被试的真实情况。第一 个因素是上文提到的反应偏向,又称社会期许( c i a ld e s i r a b i l i t y ) ,指的是被试出 于种种目的,往往不愿意回答自己的真实观点,而是根据他人或社会环境的期望 来调整自己的反应,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更是如此。第二个因素是内省能力, 内隐认知一般认为,有些过去经验无法通过内省方式加以确定,却会影响人的行 为,直接测量法显然无法解释这些经验对人行为的影响。内隐测量方法则不易受 这些因素的影响,这是内隐测量方法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国内,一般采用自陈报告的封闭式问卷作为学业压力外显测量的手段。综 合以往研究,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方法的不同体现在三个方面:( 1 ) 研究目的与 被试操作任务的一致性不同。在外显测量法中,研究目的与被试的操作任务是明 显统一的,而在间接测量中,实验目的与被试操作任务则是分离的,如研究者告 之被试所测对象为a ,但实际上却是以a 的反应对推断个体对b 的态度。( 2 ) 测 、验线索不同。在外显测量中,测验线索单一,常为一个明晰的线索,即直接标识 社会客体的关键特征;在间接测量中,测验线索多样,既有显线索又有隐线索, 即标识社会客体关键特征的线索是隐含的,表面上与被试完成当前任务是无关的。 日3 ) 反应指标不同。外显测量中,研究者直接以被试的反应水平为指标;而间接 测量中,则常以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的反应差异为指标( 刘玉新和张建卫,2 0 0 0 ) 内隐测量方法主要包含三种主要范式:反应时范式、认知操作范式和生理反 应范式。其中反应时范式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而反应时范式中以内隐联结测验 和评价性启动任务最为重要。这里重点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的内隐联结测验。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问题提出 内隐联结测验由g r e e l l w a l d 等人于1 9 9 8 年首次提出。内隐联结测验考察的是 成对的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之间的相对联系,主要特征是联合型任务。联合型任 务相当于交替地进行两个选择反应任务,其中分别呈现目标概念或属性概念的样 例刺激,当刺激属于特定的目标概念或属性概念时,被试做出同一个反应。内隐 联结测验的基本假设是,如果两个概念之间具有紧密联系,那么它们对应同一个 反应比较容易( 称相容任务) ,对应不同的反应比较难( 称为不相容任务) 。一般 以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减去相容任务反应时所得的差来反映联系的强度。以“花卉 昆虫态度测验为例,如果“花卉 和“积极”对应同一个反应,速度快且正确 率高,“花卉 和“消极对应同一个反应,速度慢且准确率低,这就说明“花卉 和“积极”相联系,“昆虫 和“消极”相联系。 内隐联结测验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一种测量方法。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其他 的大多数测量方法,内隐联结测验有两个方面的优势: ( 1 ) 内隐联结测验具有很高的适应性 一种测量方法的适应性,指的是同一种方法或程序能够适于多种测量对象和 研究领域的性质。就内隐联结测验来说,由于可以使用词汇或图形来表征绝大多 数的概念,因此它既可以用来测量各种内隐态度,如种族、年龄、性别、民族、 政治团体等,又可以用来测量各种刻板印象,还可以用来测量内隐自尊和各种自 我概念,而且还可以用来测量群体归属或社会认同( 徐维东,2 0 0 6 ) 。总之,绝大 多数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都可以应用内隐联结测验。 ( 2 ) 内隐联结测验的结果比较显著,而且比较稳定i 内隐联结测验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测验结果非常显著,而且经得起检验。内 隐联结测验的主要指标效应,在很多研究中都达到了极高的显著性水平, c o h 肌氏d 效应值( w 效应平均数标准差) 一般高于o 8 ,这属于比较高的水平。 样本均数差异检验一般t 值在5 1 5 之间,p 值一般小于1 0 6 的数量级。这说明瑚 效应非常显著( 徐维东,2 0 0 6 ) 。、 另外,内隐联结测验的结果非常可靠,经得起检验。在很多采用标准程序对 相同对象进行的研究中都发现了相互一致的效应,这说明在样本水平上,内 隐联结测验的结果是可靠的。在个体水平上,内隐联结测验的重测稳定性也达到 了很高的水平,至少在反应时范式中几乎没有其他测量方法可及其项背。总之, 内隐联结测验自身有着很明显的优点,这使得它迅速成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最主 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8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问题提出 1 2 3 学业压力的认知评价研究 l a z a r i l s 和f o u ( i i l 孤( 1 9 8 4 ) 把压力认知评价定义为,针对压力事件对自身健 康的意义而对压力事件及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评判的过程。l a z a r u s 认为,认 知评价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初级评价( p r i m a c ya p p r a j s a l ) 和次级评价( s e c o n d a r y a p p r a i s a l ) 。初级评价反映了个体对压力情境的危险程度和性质的知觉;次级评价 反映了个体对其应对压力情境的能力和资源的知觉。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一起反 映了个体所知觉到的、情境要求等于大于或小于个体应对能力或资源的程度。 其中,在初级评价中,与压力有关的评价有三类( l a z a m s & o u ( 1 1 1 锄,1 9 8 6 ) : 伤害损失评价( h a m io s sa 1 ) p r a i s a l s ) ,威胁性评价( 1 1 鹏a ta 1 ) p r a i s a l s ) 和挑战性 评价( c h a l l e n g ea p p r a j s a l s ) 。伤害损失性评价发生在压力事件消退之后;威胁性 和挑战性评价发生在压力事件之前或存在于对压力事件的预期之中。次级评价包 括对所选择的应对策略的评价( 孟昭兰,1 9 8 9 ) 。, 国内学者张向葵等人( 2 0 0 2 ) 将高考压力认知评价分为两个维度:积极评价 和消极评价。陈旭( 2 0 0 4 ) 在其中学生考试压力评价问卷中,将中学生考试 压力评价分为威胁性评价和挑战性评价两个维度。 无论是三维分法或是二维分法,国内外学者针对压力的认知评价都掺和了个 体对压力事件或自身能力的意识性判断。根据其理论编制出的测量工具如封闭式 问卷,在个体作答过程中也较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这种意识性判断和外界影 响往往加强或减弱了个体对于压力事件的直接体验,也使得研究者无法真实了解 个体隐匿于内心的真实体会。 ,7 那么,是否可以借鉴内隐测量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内隐学业压力感受 呢? 结合前面的综述,我们发现,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内容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 征,即都指向个体在对客观事件认知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学业压力感受同幸福感、 自尊、刻板印象等心理反应的共同点也在于此。目前的实证研究初步表明:内隐 社会认知研究既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又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内隐社会认知某一领 域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也适用于其它领域( 刘玉新和张建卫,2 0 0 0 ) 。我们认为,采 用内隐联结测验来研究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受从理论上来讲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 行性。因此,本文借鉴张向葵的积极消极二维分法以及根据m 测验本身的需要 来对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受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研究。 1 2 4 过去研究的总结 1 2 4 1 已有研究不足 虽然学业压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专门探讨学业压力感受的文章并不 9 两南大学硕+ 学何论文问题提出 多。已有研究中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极大地限制了对压力结构的深层次探讨。大多数研究 者采用问卷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学业压力感受是主观存在的事物, 其性质和程度因人而异。采用问卷式的自我报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得个 体对压力的主观感受,但是无法避免社会期望以及个体自尊带来的对压力感受的 干扰作用。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学业压力感的研究更多停留在个体外部层面, 对个体潜在压力认知领域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自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范式问世以 来,自尊、刻板印象、态度、幸福感等等相继出现了相关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内 隐社会认知领域,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压力感受提供了借鉴。 第二,学业压力内隐感受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较少。在我们所查阅的资料中, 国内外针对压力感受性的研究都非常少。国内更多地重视对外显学业压力的自陈 报告式研究,在这一方面有了较多的成果,同时也忽略了对学业压力感受的内隐 研究,更不用说与其它因素的关系研究。因此,学业压力感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都需进一步加强。 1 0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研究设计 2 研究设计 2 1 研究假设与构想 内隐联结测验的本质是测量两类联结的密切程度,这种联结程度与单纯对刺 激物反应时间长短无关,而是通过比较两类任务的反应时来检测个体内在心理感 受。研究内隐任务的主要方法,其关键是通过指示语的控制,使被试不依赖于以 前的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和反应,以期引起测验结果与直接测量的分离,从而证 明内隐心理加工的存在( 高湘萍和林彬,1 9 9 7 ) 。本研究欲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出 发,运用内隐联结测验探测中学生对学业压力感受的内在认知,并构建“内隐学 业压力感这一概念。本研究借鉴内隐社会认知的观点,将通过内隐联结测量的 中学生对学业压力的感受称为内隐学业压力感,即指中学生对所面临的学业压力 的无意识的或者自动化的评价,是个体无法通过内省识别的或者精确识别的个体 过去积极和消极学业压力的痕迹,它影响着和参与到个体对自己所面临的学业压 力的无意识的评价和判断。而外显学业压力认知则与之相反,指的是个体对学业 压力的有意识的或受到控制的评价。目前国内外对于内隐和外显任务依然存在着 同一论和分离论之争。大多数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分离论更能解释内隐和外 显测量间的低相关及存在于内隐测验中的阈下启动效应。对于学业压力感受是否 存在内隐和外显两种不同的认知途径,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 了解不同学业压力程度感受( 轻度、中度、重度) 个体与内隐学业压力感受情况, 以及内隐学业压力感受与外显学业压力感受之间的相关程度,以期证明本研究假 设之一,即内隐社会认知与外显社会认知是两个相对分离的认知结构,同时考察 中学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的发展特点,并进一步考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与人格类 型、学业效能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最后研究人格、内隐学业压力感受与应 对方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中学生学业压力内隐社会认知的深层作用。 2 1 1 研究假设 ( 1 ) 中学生外显学业压力与内隐学业压力是两个相对分离的认知结构; ( 2 ) 不同年级、性别、家庭来源、学校类型中学生内隐学业压力并不存在显 著差异; ( 3 ) 不同人格类型中学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业自我效 能感、学业成绩中学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不存在显著差异; ( 4 ) 外显学业压力感受和内隐学业压力感受都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存在影 响,但作用路径存在差异。 两南人硕+ 学伊论文 研究设计 2 1 2 研究设计 2 1 2 1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w 实验法、问卷调查法 2 1 2 2 研究对象:全日制中学生( 初一到高三) 2 1 2 3 研究思路和流程 为了证实本研究提出的各项假设,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 1 ) 中学生内隐和外显学业压力感受调查。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m 实验 范式和中学生学业压力源问卷考察学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和外显感受,分析两者 的关系。分析中学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的发展特点。 ( 2 ) 中学生内隐学业压力感受和人格类型、学业成绩、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 系。采用脚实验范式和问卷调查来进行分析探讨。 ( 3 ) 中学生人格类型、学业压力感结构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影响的回归和路 径分析。选取人格类型、内隐和外显学业压力感受等可能影响压力应对策略的因 素,分析它们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 整个研究的流程如图2 所示: 1 2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研究设计 问题提出与现状分析 , 1 r 实施实验,验证假设 ili 。 中学生外中学生内隐学业自我效人格类型、 显、内隐学学业压力感能感、人格类学业压力 业压力感受发展特点型、学业成绩感受结构 受认知结研究与内隐学业对压力应 构的分离 压力感受的对策略的 性研究 关系研究 影响 i 图2 研究流程图 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 学、j k 乐力内隐社会认知j 外显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 3 学业压力内隐社会认知与外显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 学业压力感受可以通过不同的外显评价来加以测量,如个别访谈和问卷测量。 个别访谈常用于教师对学生学业压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作为大样本研究调查 而言,使用最多的是多项目问卷测量,如中学生学业压力源问卷( 陈旭,2 0 0 4 ) 用于测量个体五种类型学业压力感受的强弱程度。研究发现,外显态度测量存在 许多方法和理论上的局限性。由于个体内省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