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稿_第1页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稿_第2页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稿_第3页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稿_第4页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义 第一讲 绪论 史料学是历史科学中的一个部门,为历史学的研究作准备工作,是关于史料的方法论,总之是专门研究史料的一门科学。史料学要阐明史料的来源,辨别史料的真伪,评判史料的价值,为史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可以说,史料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典籍存佚、真伪和版本优劣的鉴定、源流的考辨、史料的收集运用等等都需要该学科,而这些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探讨中国哲学史将有重要的帮助和教益。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史家对待史料要做四步工作:第一是收集史料,要求“全”;第二是审查史料,要求“真”;第三是了解史料,要求“ 透”;第四是选择史料,要求“精”。这些工作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中国哲学史史料的处理。此次授课,以中国历代哲学思想资料及有关史料为对象,序列文献、综述目录、介绍研究成果、考辨学术源流等,以史料学为基,将目录学、校雠学、文献学、史源学综合起来介绍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基本内容。 史料学的宗旨借用著名史学家陈垣的话来说,就是对史料“一一追寻其史源,考证其讹误,以练习读史之能力,警惕著论之轻心”。这同样应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宗旨的内容。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古人所常提及的入门之学目录学。目录学是关于图书分类编目,以及揭示文献内容 、考辨学术源流、指引治学门径的学问,它包括书籍分类、学术分科、思想分派。清代学者王鸣盛以为,目录学为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则终是乱读。章学诚则把目录学的宗旨凝炼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的在于“叙列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无少缺逸,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这是治学的唯一门径,“古人著书,苟欲推明大道、未有不辨诸家学术源流。”我国目录学由是明确了以著录部次、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指引治学门径为其主要内容和功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一课之主旨亦 近于此:叙列中国哲学史史料之目录,考辨中国哲学学术之源流。 一、 中国哲学史料学的对象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史料学的一部分,而史料学是阐明史料的来源,辨别史 2 料的真伪,评判史料的价值,为史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的一门科学。因此,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阐明中国哲学史的史料来源,辨别中国哲学史的史料真伪,评判中国哲学史的史料价值,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的一门科学。因此,中国哲学史史科学的任务在于:如何掌握中国哲学史史科的来源,如何科学地鉴别和分类,以及学会搜集史料的方式方法,为研究中国哲学史打下基础。故中国哲学史史科学所 研究的内容包括:到何处找史料,怎样才能找全史科,史料利用的价值,以及积累史科的方法等诸多方面。 中国哲学史史料,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分类。从史料的内容来说,有直接史料,有间接史料。从史料的形式来看,有文物史料,有文字史料。从史料的时间、作者和作用来看,有原始史料,有辅助史料。在一般情况下,直接史料、地下史料、原始史料是最可靠的史料;间接史料、地上史料、辅助史料只能作参考。地下史料与地上史料都记载一类事情时,地下可靠。但是,当没有直接史料、地下史料或原始史料时,间接史料、地上史料、辅助史料就成为依靠的史料了。 中国哲学史史料,就其重要性来说,还可以分为主要史料和次要史料。在掌握史料中,要集中全力搜集和把握主要史料,但也应适当地重视次要史料在一定条件下的运用。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又是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史学家。他们的著作有的多达百余种,因此又要在这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分辨出哪些是反映哲学思想的史料。但是,有时候,同样在他们的文学作品、教育言论和史学作品中,也反映出他们的哲学思想。这些史料虽然是次要史料,但对分析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不无借鉴之处,因此,也是不可缺少的,更不容忽视的。还有的哲学家 ,没有哲学方面的专门著作,他们的哲学观点寓于政治著作和诗文之中,这些政治论文和诗文无疑就成为主要史料了。 史料学只是阐明史料来源、辨别史料真伪、评判史料价值、为史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的一门科学。它与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与史学的联系在于它是史学的原始的资科,是史学的基础和前提;与史学的区别在于它还不是史学,还不是史料与观点统一的史学。 二、 学习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学好中国哲学史的前提条件。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数量之多,其遗留典籍之丰官,是世界上罕见的。我们要学习中国哲学 3 史这门科学,不管是初学者还是深入学习的人,都是离不开文献史料的。比如,就周易来说,我国历史上研究这部书的人和借这部书发挥自己哲学思想的人有千余名,从秦汉到清代有著录的专著为六百八十 部。我们要了解周易的哲学性质、地位和作用,要了解历代哲学家如何借助此书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要总结研究周易的经验教训,就不能不读这些经典和专著。所以,学好中国哲学史,不是学几本教科书所能奏效的,必须深入到原著中去,才能获得不是皮毛的而是实际的知识。这样,就必须要求懂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也只有了解这门科学,才能懂得学些什 么典籍,辨识其真伪、优劣,分清主次,有章可循。否则不懂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就不知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哲学家,他们所撰述的著作,以及那些著作反映的观点是什么。结局只能是人云亦云,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所以,我们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学习中国哲学史者的一个必备知识和前提条件。 学习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基础。因为,对研究工作者来说,学习史料学的直接目的,是占有研究对象的材料,否则就无法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从实际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起点,而中国哲学史史科学恰恰是结占有史料打下一个很好的基 础。也就是说,研究中国哲学史,需要从实际出发,详尽占有材料。同时,史料真伪曲直地辨别鉴定,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学习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国哲学史的遗产。珍贵的遗产可以说部在这汗牛充栋的史料之中。要承继,首先要整理、分类、分析和批判,如果离开了史料的所谓继承遗产,只能是无米之风是一句空话。“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才能总结中国哲学史的经验教训,普通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总之,学习史料学是学好中国哲学史知识的前提,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基矾是批判继承中国哲学史遗产的需要。 三、 掌握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途径 1. 从目录学入手探求史料。 目录学是与史料学关系极为密切的一门学问,也是我们需要懂得的一门基础知识,目录学对于我们掌握史料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记载中国哲学史史料的书籍浩如烟海,漫无边际,那么怎样从这些书里找到某个思想家的时代背景、学说源流和隶属派别,以及学说的沿革、不同学说的不同性质等问题,这就离不开目录学,否则无从下手。不仅如此,而且目录还能起到鉴别史料真伪的作用。 4 目前所知,目录学至迟到北宋就有了。但是作为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来说,则从汉代开始。中国古代的目录大致分 为三种:一是官府、皇室藏书目录,二是私家藏书目录,三是历史家编纂的书目。在这三种书目中,又有单纯书目,有带题解的书目,有注明版本的书目之分。从书目的发展来看,随着历代著作的增加,也在不断的丰富,有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 附:中国藏书目录概况(详参刘建国概要 P11-16 以及萧萐父源流举要 P7-12) 2. 运用考据学鉴别史料。 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基本是古代留下来的书籍。在这大量的文献史料中,有真有伪,有思想家的原著,也有后人窜入,有的是整理古书时无意纂入,这种情况颇多。我们要从事研究工作,对史料其伪的鉴别是一项重 要的基础工作。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而材科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这就是说,要求每一项史料总是要时代准确,作者准确,史实准确,然后才有史料价值。要使史料真实准确,就离不开对史料进行考辨,也就是得懂点考据学的知识。 按顾颉刚的说法:“考据学是一门中国生土长的学问,它的工作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包括音韵、文字、训诂、版本、校勘诸学;狭义的是专指考订 历史事实的然否和书籍记载的真仍伪和时代。”甚至他还主张“考据学这个名词应当改为史料学”。从而可见考据学对史料的重要性。考据学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史料学的一部分。我们运用考据学来鉴别史料的目的是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有价值的史料,不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来。 我国考据学的历史是很久的。早在二千年之前,论语子张中就反映出于贡发觉周王朝有歪曲商朝历史的问题。“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盂子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后来韩非、刘安都曾指出过 古书中之偏见、不实的问题。特别是汉郑玄、唐陆德明、柳宗元、宋朱熹、叶适等人都对古书提出过疑问或进行过考辨。考据学大兴于清乾嘉学派。如汪中、崔述等人。近代则有康有为、钱穆、顾颉刚、罗根泽等古史辨派。他们对古书的真伪作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大成绩,为我们考查史料真伪开辟了道路。历史上考辨古书真伪成就较大的有宋高似孙子略。明胡应麟四部正讹、宋濂诸子辨,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 5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崔述洙泗考信录,近代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粱启超古书真伪及其时代、罗根泽诸子考索、张心澂伪书通 考。顾颉刚主编的古籍考辨丛刊一书收的各家说较全。这是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的一些重要参考书。不过,在肯定他们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对这些著作也要一分为二,不论是乾嘉疑古派,还是近代古史辨派,他们有怀疑 切的倾向,有的无根据的杯疑和否定,甚至把韩非子一书考来考去只剩其中二篇为真,其余皆伪。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又搞乱了古代史料。因此,我们不仅要接受前人成果而且还要自己动手对史料进行一些必要的考辨工作。 考辨古籍真伪,除了一般地知道一下考据学的历史外,还要知道伪书是怎样形成的,这样考起来就会了解伪书的渊源。从伪 书形成的原因来看,也是多方面的。 ( 1)借助有名望的人来抬高学术地位和书的价值。如本草托名神农作,周礼托名周公作,就是突出的实例。 ( 2)假造伪书以陷害他人。如唐朝牛增孺与李德裕不和,李德裕的弟子韦瓘就用牛增孺的名字伪造一部周秦行纪,以达到陷害牛增孺的目的。这类书多是谩骂当朝或时政的。 ( 3)有的学者在治学上要压倒对方,伪造论据而成伪书。 ( 4)为追求名利地位伪造书籍。汉张霸为了追求利禄,伪造尚书。疑耀本来是张萱撰,而书商为了借素负盛名的李贸的名字刻印出书,牟取暴利。 此外尚有作 者不敢署名或为显示书写才能等原因造伪书的。也有因弟子门人纂入而成为部分伪书的。 考辨古书真伪的方法,前人已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明代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考辩伪书有八法:“凡核伪书之道,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现 其 体;核之事,以观 其 实;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者,而古今赝籍,无隐情矣。”梁启超对此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引申出 12 条公例表述的更为具体。(刘建国举要 P19-20)分析前辈经验,可以分为内外证二法。 所谓内证的方法,即从书自身中找依据。书中的事实与作者的时代不持者,全伪或部分伪。书中的谥号避讳之称与作者的时代不符者,全伪或部分伪。书中的思想前后绝对的矛盾者,有全伪和部分伪的可能。书中所用的制度、官称、习惯用语与作者时代不符者,有全伪和部分伪的可能。从书中的文体考查 6 真伪。 所谓外证的方法,即从其他有关记载中找依据。与历史上的书目对照,凡是来历不明的,久佚又出的,著录卷篇极不 致的,可能全伪或部分伪。其书出现当时就有揭露为伪书的历史记载者,即是伪书。书中有明显的内容是抄自他书者,为伪书无疑。 同时代人的著作中有无引证、引文也是考证真伪的参考依据。 在考据真伪中,我们应当坚决反对那种望文生义、主观意断的“根据”。如通常用“文义简漏”不象先秦著作,“孔子前无私人著述”,有书书皆伪;某人作大官无功夫去作书等笔都是不能作为伪书根据的。因此,在考据伪书中,要遵守周全、均衡、严谨、微细的原则。“周全”就是要求各方面部要看到。“均衡”即不要有偏见,而要平等看待,还要替反面考虑理由。“严紧”就是方法步骤要严,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乱找证据。“微细”是在最细小的地方的一毫的差异也不要轻易放过。 伪书的程度据张心澂 说有九种:全伪的、伪中伪的、伪书杂有真的、真书杂有伪的、真伪相杂的、因假托撰人而成为伪书的、因误认撰人而成伪书的、书不伪而书名伪的、是否伪品还在怀疑未能决定的。实际上只是全伪、真伪相杂、名伪实不伪三种。全伪包括了全部伪造、伪中造伪。真伪相杂包括真书中有伪篇,伪书中有真篇,或书中有部分后人窜入内容。名伪包括撰人伪,书名伪。这种名伪的书乃是伪书不伪,只要改变一下时代或作者也就成了有价值的史料了。如周礼就是作者误标周公,实乃汉代作品,可作汉代史料用。不能把伪书看成 堆废纸。 3、校雠训诂与史料。搜集史料和运用 史料,要求在文字上也要正确无误,这就涉及到校雠和训诂的问题。校雠即平时称的校勘,顾名思义就是校对古文中的文字错误。中国哲学史的古典和历史上其他方面的原著一样,都是多经抄写而成,因为古时无印书技术,印书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字也有变化,因此书中在文字上就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假借字、以及诸本字迹不同的情况。校勘的工作就是把书中的文字恢复到原样或尽量接近原样,否则一字之差会谬以千里。 校勘的方法。主要是找到原稿本、古抄本,或较早的刻本与其他刊本进行对照、比较。因为原稿本不会有错,古抄本错误较少,早 刻善本也会接近原稿或古抄,在比较中发现其他本的错误。另外,还可以依据接近作者时代的其他著作中 7 的引文来校正通行本中的遗漏和错误。如果没有原稿、古抄和善本时,也可以据多种不同本对照校出错谬。陈垣总结为校法四例:( 1)对校法( 2)本校法( 3)他校法( 4)理校法。 校勘先秦诸子的书的工作,盛行于清代,其中主要的有卢文弨群书拾遗、王念孙读书杂志、洪颐煊读书丛录、俞樾诸子评议、孙詒让札迻、陶鸿庆读诸子札记、刘师培诸子校补、刘文典三余札记等。 训诂即是对书中文字的音义的解释。它所涉及的范围 也较广,有古文字学,音韵学以及古文章句文法等。训诂学在我国历史上是很早的,汉代郑玄等人就以训诂出名,而到清代就有了分门别类的专门学问。在训诂方面的名著有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经籍纂估;在文字学方面的名著有王念孙广雅疏证,戴震方言疏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氏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在音韵学方面的名著有顾炎武音学五书,江永古韵标准,姚文田古音谐,王念孙古韵谱,江有浩音学十书;在文法、章句方面有王引之经传释词,马建忠马氏文通,近入有杨树达词诠等。 4. 辑佚与史料 。所谓辑佚,就是把已佚失的书籍从同时代的引文或类书中以及原书未佚前的诸书引文中把有关原文重新辑录起来,大致还原来的或接近原来著作的面目。辑佚工作至少开始于宋代。马总、李善、王应麟等都做过这项工作。清代辑佚的名著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其中经部四百四十种,史部八种,子部一百七十八种。黄奭汉学堂丛书,其中经解八十六种,纬书五十六种,子史七十四种。严可均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两晋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收文四千四百九十七家。 辑佚要注意方法。古书佚失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汉代佚失的,有的宋代佚失的,有的全书佚 失的,有的部分佚失的。主要方法有:( 1)周秦古书佚失的,可以从史书和汉人笺注中辑佚。因为汉人的笺注习惯引证当时的书籍原文。( 2)唐宋时尚存,宋后佚失者,可从唐宋的类书中辑已佚之书。唐宋类书主要有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唐徐坚等初学记、杨亿等册府元龟等。这些类书都是从当时原书中分类抄出的。辑快就可再从类书中抄出来复原。( 3)用诸史及总集以辑历代遗文。如从文苑英华中辑佚文。( 4)善用集注、旧注。辑佚书也有质量高低之分。辑佚工作最善的本子应当是最后辑成的本子为最好。有 关辑佚的书有近人刘咸忻辑佚书纠谬可参考。 5. 版本与史料。中国哲学史史料主要是古书,因而古书版本的好坏是直接 8 关系到史料的价值问题。因为凡是善本书,不仅是时间久或数量少,成为珍藏奇缺之物,而且多数善本在刻印校雠的质量上也是优于通行本的。当然对善本也不应看成绝对的好,历史上就有过善本不善之说,这种见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善本,按照张之洞的说法,即是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伪不阙之本。善本之意有三:足本(无阙卷,未删削)、精本(精校、精注)、旧本(旧刻、旧钞)。 中国的古书在汉以前根本没有什么 版本的问题。当时的书籍主要是象墨子说的;“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就是说当时的书刻写在竹简上即是竹书,写于帛上即帛书,铸于青铜器皿上和刻于石器漆器上,即是金石铭文。其中以竹、帛书为多。竹书亦称为竹简即叫汗简,曰杀青。汗就是去掉竹中的汁液,以便不朽。杀青即去其竹之青皮,然后用刀刻笔书其上。许多简用绳编起来即称之为册 (策 )。把书写在帛上,然后以圆棍为轴卷成卷,一书可有几卷。韩愈的诗句曾有:“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就是指三万卷,这就是“卷”的内来。若干卷书集在一起,用书衣包上,称为“ 帙”,帙有五卷的,有十卷的。阮孝绪七录所说“大抵五卷以上为一帙”。梁简文帝肖纲为肖统的昭明太子集作序也说;“凡二帙,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记载“周易一帙,十港”。就是当时的情形。到六朝隋唐时卷轴仍是主要形式。 汉熹平三年 (174),蔡邕把几部儒家的经典刻在石板上,立在洛阳鸿都门之外,高一丈广四尺,共七十三碑,供人抄写捶拓,这就是所称的石经。魏明帝正始年间,在洛阳太学又刻古、篆、隶三种字体的刻石,称为“三体石经”,到公元九世纪中,唐文宗开成年间,长安太学刻十二部经典 (通行十三经中无孟子 )称为“唐石经”。五代后蜀孟昶取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刻石,兼刻传注,称为“后蜀石经”。现存的只有唐石经全套拓本,其他皆存残片。刻石是木版印刷的先驱,它对校勘有重大的作用。在没有木版之前,除拓本外,皆是手抄本。 木版书最早始于唐朝,最早的刻本是唐懿宗咸通九年 (864)印的佛教经典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已被英人斯坦因拿到不列颠博物院。后来又有其他方面的刻书,如九经、字书小学等。 版本学之风是大兴于宋以后。现在称之为善本书者多指宋刻书。当时基本上有官刻和私刻。官刻有国子监刻的书名为 国子监本,有州、郡官刻本。私刻有蜀本、杭州本、临安书棚本、福建本、私宅家塾本、麻沙本、释道二藏刻本。私刻 9 本最好最著名的是北宋的杭州本和蜀本,南宋则为临安棚本。叶梦得石林燕语中队“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为下。”但是福建刻书也有特点,就是以量代质,刻书最多,尤其以建安为最。当时有建安余志安的勤有堂、余人仲的万卷堂、建阳麻沙书场,建宁府黄三八郎书铺、建宁书铺、蔡琪的 经堂、武夷詹光祖的月厓书堂,建宁府陈八郎书铺,建安江仲达的群玉堂等私刻书铺。其中余氏刻书修起于北宋,经南宋,一直到元时仍称勤有堂。 元朝开始时,世祖至元十五年四月,命集贤大学士许衡言派使把杭州等处的在官书籍版刻都搬到京师,二十七年又立兴文署,招工刻经、史、子版,并有各州县书院学堂刻书。 明朝的官刻是司礼监,有经厂库以藏书版、印本,为经厂本 (厂本 ),尚有藩府、吉府、蜀府、崇府、肃府、赵府、楚府、宁藩、固藩、沈藩、德藩、潞藩等官刻书。其中吉府多刻诸子,晋府多刻总集,益府多刻茶书。私家刻书场肆仍以建安为最,当时有建安的务本堂等。建安书市鼎新,有书林刘宗器安正堂,有书户刘氏慎独斋。其中情独斋刻古书最多,也最著名。 清代刻书,官刻书直接归内府刊领 钦定,有武夷英殿刻本 (殿本 ),各省局刻书院刻本 (局本 )。私刻书以常熟毛晋的汲古阁、镇洋毕沅的经训堂、余姚卢文弨的抱经堂、阳湖孙星衍的平律馆、歙县鲍廷博的知不足斋、海宁吴骞的拜经楼、南海伍崇曜的粤雅堂等为最出名。 关于版本的鉴别参考刘建国概要 p29-31。 四、 收集史料的方法 会读古书,会摘录史料,通过读古书发现史料。 在读古书时有两种发现史料的方法:一种是通读古典,对史料进行随读随分类摘录;一种是把书分开来读,每读一遍侧重一个方面的史科,进行摘录。多读几遍原著,积累史料。另外,还可以在平时读书中随时积累史料, 发现有用的史料就积累起来。梁启超就用这种办法积累过史料。他深有体会地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 ?是抄录或笔记。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它抄下来。这段资料,自然有 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翻后,过些肘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它抄下来,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 10 劳神费力去找了。这是我多年经验得来的实况。” 摘抄史料有许多方法,如用书笺、划 各种颜色的符号,记索引,记笔记和用资料卡片摘录,剪裁书报等。其中最好的方法还是采用资料卡片的办法。资料卡片的内容有类别、编号、题目、出处、内容摘要等项目。 在读书和摘录史料时,很可能引起一些自己的某些看法或见解,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随时附记在卡片的背面和内容摘录之后。卡片的保管最好有卡片箱,用完之后还可以按原来编号放回原处,这样就可以随用随取,也就成了一种永久性史料的宝库。 11 第二讲 朴学简介 一、朴学源流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从两汉以来的 经今、古文之争到宋明以来的汉、宋学之分,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和学风。对于儒家经典,经今文学和宋学,着重于发挥“微言大义”,其学者长于义理思辨,多为哲学家;经古文学和汉学则主张“六经皆史”,其学者重视文字训诂、史实考证,多为史学家。这两派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促进,而各有偏蔽。前者往往陷于空疏,后者常常流于烦琐。到了清代,出现了继承汉代古文经学传统,以文献考据、古籍整理为主要内容的朴学。 朴学渊源于 17 世纪明清之际。朴学的奠基者顾炎武,批判宋明以来“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提倡经世致用,重视考证的求实 精神,主张“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书,亦莫不然”。在日知录中,他注重“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另风土俗,元元木本,无不洞悉”,“凡经义文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开启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新学风。继顾氏之后,出现了以考据见长的著名学者阎若璩和胡渭。阎氏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是伪书。胡氏著易图明辨,考订宋儒易学所据的河图、洛书本于五代道士陈传,非羲、文、周 公所作。这两部书的求实态度和批判精神,对清代考据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到乾嘉时代,考据学进入鼎盛时期、涌现出许多考据学大师,形成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吴派学者有王鸣盛、钱大昕、江藩等。皖派学者有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这就形成了清代的考据之学一 朴学。朴学从校订群经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制,在语言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和辑佚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对整理古籍史料、总结中国古代学术作出了很大贡献。因为清代朴学主张继承汉代古文经学注重名物训诂、文 献考释的传统,象汉代经师那样从语言学 (小学 )人手,以声音求文字,以文字考训估,所以乾嘉朴学又称“汉学”或“小学”。(据周礼地官保氏、大戴礼保傅等记载,古代 8 岁入小学,学书 (文字 )、数 (算术 )。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汉书艺术志六艺略即将识字之书如史籒 12 篇、仓颉篇等,归入“小学”一目) 朴学产生的原因:明清鼎革,促使士人君子对宋明理学进行深刻反省和批判,主张以实学代替空言,在所谓康乾盛世之下,使明清之际开启的新思潮、新学风在考据形式下进一步发展起来 。另外,清代为维护统治,大兴文字狱亦是一个原因,但并非唯一者。 二、关于语言学 语言学,即“小学”,亦即识字的入门之学,却是研究和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中国汉字包括形、音、义三个部分。因此,汉字的语言学分化成辨形之学、审音之学和释义之学,即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以说文解字、广韵和尔雅为代表的三大字书系统。清代学者在这三个方取得的成就尤其突出。 1.文字学。我国文字学的基础是以“六书”理论奠定的。所谓六书理论即以文字构造六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为指导原则系统 分析字形结构的理论。此一理论目前所知是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确定的。此书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主,兼收古文、籀文,共计 9353 字,按文字形体及偏旁结构归纳为 540 部,揭示了汉字的构成规律。宋初徐铉校订此书,其弟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订正了东汉以来辗转传抄中的许多讹误。清代出现了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有说文解字注 ,王筠有说文解字释例、说文解字句读,桂馥有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有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近人丁福保有说文解字诂林,将历代研究者的著作文章按字分编,剪贴影印,便于查考。今人 张舜徽总结前人成果,著有说文解字约注,择采金文、甲骨文,对许慎书有所补正。关于文字学的通论著作,近代以来主要有吕思勉的文字学四种,唐兰的中国文字学,高亨的文字形义学概论,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等等,可做参考。此类文字学著作中汇集了历代学者及作者本人对哲学概念、范畴的各种解释,为研究它们的演变提供了资料。还有些由哲学家本人编著的字书,本身就是阐发哲学思想的作品。比如,王安石的字书、陈淳的北溪字义、王夫之的说文广义、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等等。 2.音韵学。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北宋 陈彭年、丘雍等编修的广韵。全书 5 卷分 206 韵,收 26194 字,注文近 20 万字,保存了魏晋唐宋的语音学资料。丁度、宋祁等在此基础上又编成集韵 10 卷,收了 5 万 3 千多字,是收 13 字最多的韵书。明代陈第著毛诗古音考,之后顾炎武著音学五书(含音论、诗古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等),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清人著作甚多,江永的古韵标准,李光地等编的音韵阐微,王念孙编的诗经群经楚辞韵谱等。现代学者中,黄侃、王力对音韵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黄侃有广韵校录等,影响巨大。王力有汉语音韵学。此外,有 今人丁声树编著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可以考究古今音的异同与变化。 3.训诂学。最早的释义辞书是成书于春秋至汉初的尔雅,全书收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 19类。晋代郭璞、宋代邢昺分别为尔雅作注疏。清代又有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近代学者王国维有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黄侃有尔雅略说、尔雅郝疏订补、尔雅音训。今人骆鸿凯有尔雅论略,此书末附尔雅书目 近百种,可参考。 自尔雅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用此方法编纂的训诂词典,又称“雅书”。有汉代刘熙的释名又名逸雅,三国张揖的广雅,宋代陆佃的埤雅,明代朱谋瑋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清代吴玉搢的别雅、史梦兰的叠雅等。清代学者还专门对群雅作进一步的研究,有毕沅的释名疏证,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王念孙的广雅疏证,魏茂林的骈雅训纂等。 晚清及近现代以来出现了一批的训诂学专著,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1)有汇集经史中训诂资料的字书,如阮元的经籍纂诂,内容以经传为主,包括古书本 文与诸家注释,每字只释字义,不注反切,是古书中有关字义解释资料的总汇,对于研究哲学概念、范畴史是一部有用的工具书; (2)有考订群书,成一家之言的专著,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瑞先后做了补、续补、校录、增补),于省吾的双剑誃诸子新证,闻一多的古典新义,钱钟书的管锥编 4 册及续编等; (3)专释虚词的辞书,如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有吴昌莹经词衍释),杨树达的词途,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择等。 在历代字书的基础上,清代学者集 其大成,编成康熙字典,收四万七干余字,分 214 部。这是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此后,王引之著字典考证,校正康熙字典引书错误 2588 条。日本学者渡部温的康熙字典考异正误,我国学者黄云眉的康熙字典引书证误,亦指出厂不少疏漏讹误。康熙 14 字典一直有其独立存在的学术价值。台湾高树藩总在成编订新修康熙字典。 文字训诂之学,辨古今字 (如莫、暮 ),繁简字 (如無、无 ),异体字 (如野、埜 )还较易,而辨通假字,或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或同声相假,形近相假 (如“光被四表”,“光”为“广”之假借;又加借“ 时”为“是”,借“政”为“正”,借“说”为“悦”,借“佳”为“惟”等 ),则不易辨识,而“之”,“于”,“言”,“夫”等虚字,尤难确解,故明通假,识虚字,通典实、审句读,乃学习语言学,掌握古汉文的基本要求。 三、关于目录学 目录学是关于图书分类编目,揭示文献内容,考镜学术源流的专门之学。章学城在校雠通义中指出,研究目录学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之绳贯珠联、无少缺逸,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 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人。”“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可见进行文献研究,首先必须通晓目录学。 我国目录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利用皇家丰富藏书,总结前人已有成果,撰别录于前,成七略于后,为我国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班固在此基础上编修汉书艺文志,开创了编纂正史“艺文志”的先例,是今存最早的图书目录。以后,历代学者又对汉书艺文志考订增补,宋代王应麟撰汉书艺文志考证,清代姚振宗撰汉书艺文志拾补和汉书艺文志条理 ,近人顾实撰汉书艺文志讲疏,陈国庆撰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唐代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又一部重要书目。清代学者对此亦有考证补阴,张鹏一撰隋书经籍志补,姚振宗和章宗源各撰隋书经籍志考证。重视目录研究,成为我国古代学术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目录,大体可以分为宫藏日录、史家目录、私藏目录、专门目录和综合性目录。此处参见萧书 p44-48。 四、关于版本学 我国古代书籍由于年代久远,辗转刻抄,脱文讹字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古 15 代文献,须重版本学,求善本书。 何谓“善木”?张之洞 说:“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伪不阙之本也。”“善本之意有三:一足本 (无阙卷,未删削 );二精本 (一精校,一精注 );三旧本 (一旧刻,一旧钞 )。” 明末清初钱曾的版本题跋书目读书敏求记,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版本目录的专书。钱氏是著名藏书家,辑有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收录所藏宋元刻本和其他珍本。在此基础上,又加精选,撰成读书敏求记,收宋元旧刻本六百种、载录诸书版本,版式,行款、字体、刀刻,纸色,墨色。 钱基博的版本通义,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可作为版本 学的入门之书。 五、关于校勘学 研究古籍,整理文献,订正讹误,指出衍脱,还要懂得校勘学。陈垣说:“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 校勘学始于刘向,刘歆。乾嘉时期,在语言学、目录学、版本学的促进下,校勘之风大盛,涌现出一批校勘学家,如顾千里,卢文弨,孙星衍,高邮王氏父子 (王念孙,王引之 ),嘉定钱氏兄弟 (钱大听,钱大昭 ),直到晚清的孙詒让,俞樾等。他们对古籍著作作了大量校勘整理。在史学方面,有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为互相竞赛之作;梁玉绳的史记志疑三十六卷,花了 20 年 ,五易其稿,发现史记传本有二千余条错误。在哲学方面,有卢文弨的抱经堂丛书,钱大昕的潜研堂答问,孙詒让的墨子间诂,王先谦的荀子集解等。通过这些校勘工作,使一些过去因文字讹误而难读的古书便于阅读了。如墨经毕沅、孙诒让。 有关校勘学的基本方法,陈垣对乾嘉以来的校勘方法进行过总结。他在校勘元典章过程中,用 5 种本子同沈家本刻本对勘,发现沈刻本讹误、脱衍、颠倒、妄改处 12000 余条,据以写成校补札记六卷,补缺文三卷、改作表格一件。在此基础上,选出千余条,加以分类说明,成元典章校补释例 (后 改名校勘学释例 ),是我国校勘学史上带总结性的著作。书中有校法四例,闸发了校勘学的 4 种基本方法:一是“对校法”,所谓对校“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二是“本校法”,所渭本校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三是“他校法”,所谓他校,即“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 16 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四是“理校法”,所谓理校即定其是非,“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此外,进行校勘,还须懂得史讳。陈垣就此问题写了史讳举例一书,举 82 例,概述了古书避讳的一般规则。 六、关于辨伪学、 考辨古书,识其真伪,是古代文献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辨伪著作,在唐代就开始出现。刘知几著疑古、惑经诸篇,斥五经和上古之书真伪不分,诳惑后世。柳宗元则著文对鬼谷子、亢仓子、鶡冠子等书提出疑问。宋代辨伪之风盛兴。欧阳修疑易传,而作易童子问。王安石疑春秋,而斥之为“断烂朝报”。朱熹疑诗经而撰诗集传。苏轼、司马光、叶适等,也对经书和诸子大胆怀疑。 明清学 者对唐宋辨伪成果加以总结和发挥。明代胡应麟著四部正讹,所辨书一百零四种,按性质分伪书为二十类,提出辨伪方法八条,是我国第一部辨伪专著,使辨伪成为专门之学。清代万斯同著群书疑辨,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崔述著考信录,俞樾著古书疑义举例五种,进一步把辨伪之学推向前进。以后,又有现代学者黄云眉撰古今伪书考补正,张心澂撰伪书通考。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教时,曾开设占书辨伪课,讲课笔记由周传儒,姚名达,吴其吕整理成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 把辨伪之学推向顶端的,是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 辨派” (即疑古派 )。“五四”以后,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继承清代朴学中疑古辨伪的优良传统,吸取近代社会学、民俗学、神话学及考古学等的知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先秦至两汉的古书上有关古史的记载,指出两千年来人们迷信的三代古史多是神话传说。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编著了疑古派学者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的论文总集:古史辨。这部巨著,反映了本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疑古学派在考订我国古代史料上所取得的成果。但是,这种疑古思想过分否定了古代典籍的可信程度,妨碍了对古史的科学 认识。这种矛盾,从一个侧面反映 7 少国近代启蒙思潮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为纠正疑古派的偏颇,一些学者根据地下考古新发现,发表了走出疑古时代 (李学勤 )等重要论著。 古文辨考订的范围主要是古史、古地、古人、古书,共 8 册。第一、二、 17 五册由顾颉刚编著,第四、六册由罗根泽编著,第七册由吕思勉、童书业编著。1980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决定重印古史辩时,在顾先生的建议和指导下、增编了第八册历史地理专集。另外,顾先生又编古籍考辨丛刊第一辑,收古代辨伪著作三类十种。其中,通论四种:张西堂辑唐人辨伪集语、白寿彝辑 朱熹辨伪书语、胡应麟著四部正讹、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经学三种:王柏著诗疑、顾颉刚辑书序辨、刘逢禄著左氏春秋考证;子学三种:赵贞信辑论语辨、高似孙著子略、宋濂著诸子辨。 七、关于辑佚学 中国古代书籍,因年代久远,屡经战火,多有散佚。从宋代起,辑佚逐渐成为专门之学。清代,随着对中国古代文献的全面整理,辑佚之风大盛。 乾隆时期,在编修四库全书时,就先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古书三百七十五种,四千九百二十六卷。其中有不少价值极高、久己失传的名著,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薛 居正的五代史,郝经的续后汉书。 接着,又出现了几部辑佚巨著,如王谟的汉魏遗书钞,辑佚书四百余种;黄奭的汉学堂丛书,辑佚书三百五十余种;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佚书五百八十余种,以后还有续编与再续编;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 3495 人的散佚文章。这就大大丰富了古籍现存书的品种。 辑佚工作能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 辑佚的基本方法大体有: 1善于利用类书。中国很早就有类似百科全书式的类书。类书往住按天文、地理、人事、器物等分门别类,采集群书资料,随类相从, 以备查考,从而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古代文献资料。 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令刘邵等编纂的皇览,今已亡佚。以后,历代帝王相继仿效,派员编修大型类书。唐、宋、明、清,此风尤盛。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私家编纂的类书。 唐代类书多达万卷,最著名的有徐坚等的初学记三十卷,欧阳询等的艺文类聚一百卷,虞世南等的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余卷。 还有著名的马总辑编的意林摘录诸子要语, 系据 南梁 庾仲容所编子钞加以增损而成 , 现四库全书有残存本五卷,据明正统道藏而出。 宋代类书空前发展,出现了宋初 四大类书: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一千卷、 18 太平广记五百卷、文苑英华一千卷,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一千卷。 明代类书的最大成就,是编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全书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装成一千一百零九十五册,辑宋元以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工技农艺等图书达八千种。 清代初年,特别是康熙、雍正两朝,类书编纂达到极盛。其中,有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 (陈梦雷等编,蒋廷锡补 );有集唐至明十七种类书之大成的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 (张英等编 );有采子、史两类图书之名言偶句的子史 精华一百六十卷 (吴士玉等编 );有收集文章典故,诗赋丽句的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四卷 (张五书编 ),有专辑古籍中有关博物和工艺记载的格致镜原一百卷 (陈元龙编 )。 清代学者辑佚古书,大都是利用这些类书。鲁迅也曾从太平广记等类书中辑出隋代以前亡佚小说 39 种,成古小说钓沉,并利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校勘嵇康集。 2、善于利用唐以前书的旧注。这些旧注,遍引群书,保留了古代佚书的许多内容。例如: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颜师 古等的汉书注、李贤等的后汉书注等。 3善于利用唐以后学者的集注。例如,在道藏中保留了许多关于道德经的各种集注。从道藏中,蒙文通辑出老子李荣注,老子成玄英疏;容肇祖辑出老子王安石注。 八、关于工具书 为丁适应语言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和辑供学的发展,清代及近现代学者编撰了大量工具书,为研究古代文献提供了方便。 (一 ) 查成语、方言、俗语、谣谚 这方面的工具书,从西汉扬雄著方言,历代有续补,如近人吴晓铃、周祖谟合编的方言校笺及通检 (1956 年科学出版杜出 版 ),翟灏的通俗篇与梁同书的恒言广证,钱大昕的恒言录与陈鳣的恒言广证,钱大昭的迩言等五种,杜文澜的古谣谚,还有解放后集体编撰的各种汉语成语词典、中国谚语资料、汉语方言字汇等。另蒋鸿礼继清代黄承吉的字诂义府合按而作义府续貂,考订了许多罕见语词的古义,甚有用。 (二 ) 查人物的生卒、传记 19 这类工具书有清代汪辉祖把二十四史人名编为史姓韵编,现代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吴海林、李延沛的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 还 有二十四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 。 陈垣的 释氏疑年录据七百余种佛教典籍、僧传、语录、文集、方志、碑拓等材料考订编成,收自晋至清初有年可考的僧人 2800 余人。 1949 年前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撰传记引得 4 种: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收录了宋至清代近一千年间共八万余人的传记资料的来源出处。 1982 年 中华书局出版了傅璇 琮 、张忱石、许逸民编撰的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收录八十三种传记著作中各类人物近三万人。 北京图书馆 (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 出版社出版的 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 系列,规模浩大 。 中国地方志源远流长,其踪迹可溯至上古。值得指出的是,方志中保存了大量的人物传记资料,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墓志。方志中的人物传记资料虽然十分丰富,而且中国古代的地方志数量也相常多(据全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约有八千多种),但这些方志大多藏在各地图书馆的善本库中,研究者使用起来甚为不便。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的编纂,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以上的问题。 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精心策划组织、编辑出版的迄今为止搜集资料最全面、最充分、最丰富的大型人物传 记资料汇编。其选编内容包括方志中各类人物传记,如名宦、乡型、乡宦、仕进、孝友、节烈、耆旧、寿民、方技等,以及与人物有关的各类表志和艺文志、金石志中的墓志、碑记、传诔等,举凡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尽数囊括其中;所收人物传记资料的时限远及上古,下迄民国 。 丛刊全书按全国行政区划分为西北、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卷,网罗方志近三千种,而在编辑过程中参照的方志更多达六千种,涉及人物近千万。 虽卷帙浩大,然检索方便。每卷均编有总目,每一册编有细目 , 每卷编制人物姓名拼音索引和人物姓名笔划索引,与每册细目相互 补充,以目录统类、以索引统人,构成相对完整、极其方便的人物传记资料检索系统。 张撝 (音挥) 之 、 沈起炜 、 刘德重主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上下两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这是一部洋洋 500 余万字的巨著,收 上起 中国远古至清末名人达 53400 多位,时间涵盖整个中国古代史,包括艺术、科技、政治、军事、宗教等领域,并关注妇女、工商医卜、少数民族等群体,人物之众,超过 20 现今同类专业工具书。条目的考订客观翔实,叙述简明紧凑,体例清晰严谨,各条目均注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于释文之末,引书达千余种, 一般 都 有 生卒年,条目内容充分 吸收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满足各种读者查阅古代人物生平的需求,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全书条目按姓氏笔画顺序编排,还有四角号码索引 ,检索快捷,是一部 使用方便 的工具书 。 此外还有各种传记丛书,与中国哲学思想研究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由辛冠洁、丁健生、蒙登进等 主编、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 ( 1980-1981 共 三卷四册 ) , 1982 年 又出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 续编 (全四册),共计 收录先秦至清末著名哲学家 90 余人 ;又出 中国近代哲学家评传( 1982),收录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哲学家 20 多人。 南 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该丛书 由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原南京大学名誉校长 匡亚明 教授生前发起并主编,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 200部、 6000 余万言的大型学术丛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 2006 年 8 月出齐。全书共收入包 括文、史、哲、经、法、理、工、医、农、兵以及教育、政治、宗教等诸多学科领域 “ 从 孔子到 孙中山 ” 约 2500 年间的传主 270余名, “ 评传丛书 ” 是经过数百名学者20 余年来潜心研究,涵茹古人著述而后著成的思想文化研究的专著,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 百花洲文 艺出版社的国学大师丛书 ,共计二十八种人物评传。 主编钱宏,这套丛书编入 近现代 二十八位国学大师,概述他们的生平、思想、学术贡献等 , 有胡适、陈寅恪、熊十力、马一浮、柳诒征、汤用彤、康有为、郭沫若、钱穆、顾颉刚、林语堂、章太炎、钱玄同、梁漱溟、欧阳竟无、罗振玉、梁启超、辜鸿铭、冯友兰、张元济、刘师培、王国维等。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主编戴逸, 这套丛书编入 现代 二十八位 中国著名学者评传,概述他们的学术思想。 广西教育出版社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评传丛书 ,此大型丛书有儒家、道家、史家、 兵家、改革家等系列。 (三 )查历代典制沿革 有一系列的历代政书可供查考,多为清人编修,如“十通”、会要、会典等。 关于“十通”。自唐代杜佑撰通典、宋代郑樵撰通志、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后,清乾隆时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后又修清 21 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末刘锦藻又撰续清文献通考,遂成“十通”。这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典章制度和文化史资料的总汇。 关于会要、会典。 这是中国历代各项经济、政治制度资料的汇编。自宋至清,历代学者修撰了一系列会要、会典。清代姚彦渠的春秋会要 ,明代董说的七国考,清代孙楷等的秦会要,宋代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清代杨辰的三国会要,宋代王溥的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代官修清代徐松等辑的宋会要辑稿,元代官修的元会要,清代龙文彬的明会要 ,清代官修的 清会要 。 另有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可查 考 两汉典章制度。 (四) 查典故、史实 可利用一系列的类书初学记、太平御览、事物记原、佩文韵府、格致镜原等查考。另有现代人所编的典故词典可资利用。 (五) 查年表、历表 查中外大事,可用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 史年表,以及各种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查中国古代年号,可用荣孟源编的中国历史纪年,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中华书局出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另有方诗铭编的中国历史纪年。 查考换算中西回史的日月年代,可用陈垣撰的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 朔闰表 ,薛仲三、欧阳颐撰二千年中西回历对照表。 重要的中国学术年表有: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编年 ,梁启超的先秦学术年表,刘汝霖的汉魏学术编年、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汤用彤的隋唐佛教大事年表, 陈祖武的乾嘉学术编年,张岂之主编的 中国学术思想编年 。 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张岂之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出版, 6 卷, 300 万字。 这 是一部以整个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全貌为叙述和研究对象的编年体著作,它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逐年论述了自殷周之际迄清末宣统三年 (1911 年 )约三千年间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重要活动、重大事件、主要著作和重要思想观念,同时也对同时期域外学术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重要著作、重大事件、重大影响等择要予以介绍。在纵向的每一历史时期中,又横向地论述了哲学史、宗教史、文化史、史学史、文学史等学科内容,特别 是突现了儒、释、道学术思想演变主题,形成了以历时性为基线的经纬交织结构。 既 系统地 阐释了 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演进历程和学术承传,又能全面深 22 入地 叙述了 某一时期某一年代的学术思想全貌。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学术思想编年把史事叙述与文献编纂、资料文本和史实考辨、逐年记述与时代概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著作形式上就是:每一分卷前有该时代的 “ 学术思想概述 ” ,每一年分条目之下分 “ 述要 ” 、 “ 文献 ” 两部分,相当多的条目中还列有 “ 考辨 ” 。 此外,还有大量的有关个人的学术年表。 (六) 查个人行迹 历代学者撰修的学谱、 年谱可供查考。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两千多种。 1999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 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共二百册, 是我国第一部涵盖时间最长、收入历代年谱最多、规模最宏大、线装版本最完备的年谱资料汇编。收入 1996 年以前北京图书馆所藏中国历代人物的线装年谱,计 1212 种,谱主 1018 人 , 约十五万页,上起三代,下至一九四九年,历朝历代的知名人物几已囊括殆尽。 年谱即以年系谱主事迹之书。凡与年谱体例、功用相同之书,虽不称年谱 ,如 年表、年略、述略、编年、年状、年纪、行实录、观生纪、梦痕录、知非录、言旧录 、鸿爪录等,也予收 入。年谱的变体,如 诗谱、读书谱等,也收入。 每种年谱均介绍了谱主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政治主张、交游涉猎乃至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情况,其中许多资料是历代正史、野史、方志、人物传记等典籍所疏漏阙略的。首册附有三种索引:谱名(含异名)索引、谱主索引和撰者索引,均按笔画笔形顺序排列,分别注出相应的册次和页码。 第三讲 出土文献概要 第一部分 关于原始文字 一、 陶文 陶器上的文字。汉字的远祖。陶文有两种: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 “ 原始文字 ” ,虽然现在还不能确认它是些什么字,但已具有一种 “ 标记 ”和 “ 表号 ” 的性质,是我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一种是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几个字,大多是印文,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 23 吉祥语和年月等。与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同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资料。 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 4800 4300 年之间。此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 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对这些陶文的性质,学界看法不一。裘锡圭认为是 “ 记号 ” ,郭沫若认为是 “ 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 ,而于省吾等学者则认为已属文字范畴。唐立庵(兰)先生在谈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时说,这 “ 是现行文字的远祖,它们已经有 5800 年左右的历史了 ” 。破解陶文很困难,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应该是肯定的。 晚清以来,有陈介祺、刘鹗、吴大澂、顾廷龙、李学勤、高明等整理研究陶文。 古陶文字首先于 晚清 同、光间在山东临淄 等地发现,稍后又在直隶易州(今河北易县)等地发现,陈介祺是第一个鉴定“三代古陶文字”(实际上大都属于战国时代)并加以收藏的人。吴大 澂 最早考释收录陶文 ,他曾据陈介祺藏陶的拓本写过一些考释, 在 说文 古籀补里收入了不少陶文。 此后有 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强运开说文古籀三补均收录陶文。 1936 年,顾廷龙编成古匋文孴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重版),是第一部古陶文工具书 并对一些关键字的考释有所突破, 它 全面地介绍了作者当时所见 战国陶文的内容及其发现和研究的情况,反映了当时陶文研究的最高水平,对当今古文字的研 究具有很多参考价值。 1964 年台湾金祥恒匋文编出版,比古陶文孴录资料更丰富。 1990 年高明 编著 古陶文汇编出版,按出土地分类,为陶文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1 年高明、葛英会在古陶文汇编的基础上编成古陶文字征,收录陶文更为完备。周宝宏 1994 年的博士论文古陶文形体研究,分为“古陶文概论”和“古陶文字征校补”两部分,间有发明。考释陶文的论文不是很多,朱德熙、裘锡圭、吴振武等学者在疑难字考释方面较有创获。 古陶文研究是古文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古陶文的研究较之甲骨、金文,却要 落后一些。原因有二:一是资料难找:自清代阶祺开始著録陶文以来,已经一个世纪了。虽然各家所辑的陶文拓片集已有二十余种,但真正刊行问世的 24 不过是铁云藏陶、季木藏陶等二、三种而已。这就给古陶文的研究带来了不便。二是文字难认:战国陶文多不合六书,且工匠刻印有时随意增减笔书,这又给古陶文的研究增加了难度。近年来,由于战国文字资料的不断大量出土,学术界对战国文字的研究已经有了具大的发展,相应地古陶文的研究也日趋活跃,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高明编著 的 古陶文汇编 ( 中华书局 1990 年 ) 就是为了 面对 这种新情况而编成 的 。该 书收集各种古陶文拓片二千六百二十二张,举凡前此成 书 的陶文拓片集和建国后新出陶文,绝大部分均已汇集于此, 该 书分省著录所收战国陶文拓片。商代、西周陶文虽非战国文字,然实是后者滥觞,故置之首卷首。山东大汶口陶文,其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故置于书后以为附录,其资料之丰,体例之善,均有超过前人处。 二、 甲骨文 甲 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 殷墟文字 ” 、 “ 殷契 ” ,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 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 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 14前 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甲骨文于 1898 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 (河南安阳小屯村 ) 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 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 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 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 “ 甲骨文 ” ,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 “ 甲骨学 ” 。 在总共 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 4 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 2500 多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 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 25 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 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 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 “ 钻凿 ”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 “ 兆 ” 。甲骨文里占卜的 “ 卜 ” 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 4000 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 。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 15万片甲骨, 4500 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 1500 个单字 (有说 2000 余个的) 来看,它已具备了 “ 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 ” 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 (约公元前 16前 10世纪 )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 骨刻辞 、 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 (以龟腹甲为常见 )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 )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 (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 ,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 26 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 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 “ 六书 ” 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 长、有短。 (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 商王室占卜的纪录。 商朝 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1900 年 7 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 “ 吾义不可苟生 !” 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 56 27 岁。后来人们称 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人荣誉为 “ 甲骨文之父 ” ,在甲骨文发现 90 周年的 1989 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 王懿荣纪念馆 ,以纪念他的功绩。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 老残游记 作者刘铁云)。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 多片,于 1903 年拓印 铁云藏龟 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 孙诒让 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契文举例 。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 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 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 1913 年精选出 2000 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反复考释研究的甲骨卜辞总计达 5 万多片,写下了殷墟书契初、后、续编,以及殷墟文字甲、乙编。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 、郭沫若、董作宾、唐兰、 陈梦家 、容庚、于省吾、 胡厚宣 、裘锡圭、饶宗颐、李学勤、王 宇信、张政烺、徐锡台 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甲骨学。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 “ 甲骨四堂 ” ,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也有把现代饶宗颐加上,因他号选堂,又称甲骨五堂。其中王国维首先根据甲骨卜辞考证古史,写下了大量划时代的论文,著名的有 殷周制度论 、 释礼 、 殷礼征文 、 殷墟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所记殷王世系的正确性。后来又在清华大学有古史新证讲义,推进了甲骨文与古史的综合研究。 1927 年后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写了大部头的甲骨文字研究 、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著作。董作宾同时著有小屯殷墟文字甲、乙编和殷历谱等书,对甲骨文进行断代研究,成为甲骨文断代研究的第一个学者。 1956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梦家的名著殷墟卜辞综述。胡厚宣有五十年甲骨文论著目录,对孙诒让以来的甲骨文研究做了总结,另有甲骨学商史论丛。郭沫若主编了总集性研究著作甲骨文合编, 13 卷,收集甲骨卜辞 4 万多片。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 28 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 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 3000多种。它 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 本世纪初,罗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 “ 洹水南,殷墟上 ” 的殷墟所在地。此后,学者王国维对 甲骨卜辞 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 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 1318 年,把都城从奄 (今山东曲阜附近 )迁到殷 (小屯村一带 ),从此历经至 8 代 12 王,在此建都达273 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 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 多年、长达 600 多年的朝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 !这样就把本世纪20 年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 “ 疑古 ” 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 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 1300 年到公元前 1000 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 1899 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 多片,其中大陆收藏 97600 多片,台湾省收藏有 30200 多片,香港藏有 89 片,总计我国共收藏 127900 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 26700多片 。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 2000 个左右。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我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 29 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 许慎 的 说文解字 。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 1500 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 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 铜器铭文 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 中国书法 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 篆刻 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 甲骨书法 ” 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 1928 年秋到 1937 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 10 年的 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 24900 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 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 6 公里,南北约 5 公里,总面积 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 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 1987 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 东北面修建了一座 殷墟博物苑 ,复原和再现了 3000 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 1976 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 100 米处,发掘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 30 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 20多个方国 (独立的小国 )。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 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 妇好墓 是殷 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对殷墟 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 第一次是 1936 年 6 月 12 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 17096 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 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 第二次, 1973 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 7150 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 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三次是 1991 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 2 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 0.8米,出土 1583 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 579 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甲骨文的发 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 中国考古学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的学者,只是在书斋中研究碑文和铜器铭文,从不去田野里考察和发掘。中国的田野考古,最早是 1921 年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然后是 1927 年开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早期发掘。但当时对这两处的发掘,不是由我国学术部门独自承当的,而是由当时政府聘请外国学者主持,或由中外学术单位合作进行。真正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是从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的首次发掘开始的。它对中国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老一代的考古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在殷墟考古工地上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又基本上是由他们培训出来的。因此 31 称殷墟是中国田野考古学的诞生地,确属当之无愧。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共藏有 35651片。多系名家捐赠和从私人、市肆收购而来。其中以 刘体智 先生的庋藏数量最多,装在 150 个盒内,共 28000 余片。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还曾著录于罗振玉殷墟书契、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契拾掇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甲骨 拓片 也很丰富,除正在传 拓中的馆藏甲骨集拓外,还有善斋书契丛编甲骨拓本十八册四函,共 28000 余张。在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中还收录有该馆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种之多。 常识性的综述著作介绍,有萧艾的甲骨文史话文物出版社 1980 年版,王宇信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孟世凯的殷墟甲骨文简述北京出版社 1980 年版,沈之瑜的甲骨文讲疏上海书店 2002 年版, 胡殿咸 的 甲骨文金文释林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版 等等。关于甲骨文的字典有, 刘兴隆 著 新编甲骨文字典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3 年版,最近 有 2005 年的增订版 。 甲骨文编(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四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中华书局出版 1965 年 版,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一部专门收录殷墟甲骨文字形的字典 。 蒋玉斌编著 新出甲骨文编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版。刘钊、洪飏、张新俊编纂的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附录: 甲骨学大事记 (1899 1999) 年 王懿荣在北京第一个鉴定并开始购藏甲骨文。 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购藏甲骨文。 年秋 王懿荣以身殉国。 年 年 刘鹗购入王懿荣所藏 甲骨。罗振玉在刘鹗家始见甲骨文并为之墨拓。 年 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出版。美国长老会驻潍县宣教士方法敛和英国浸礼会驻青州宣教士库寿龄为上海亚洲学会博物馆购得甲骨片。 年 32 孙诒让撰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契文举例。 冬,小屯村民于村北朱姓地中大肆挖掘甲骨文。美国人方法敛及英国人库寿龄、驻潍县牧师柏尔根、英国人赫布金、德国人威尔茨等在潍县、青岛等地搜购甲骨文。 年 年 年 罗振玉研究甲骨文,已“渐能寻绎其义”,但“犹未及笺记”。(前自序 ) 年 罗振玉访知甲骨文确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 年 春,小屯村张家地出土大批甲骨。 日本人林泰辅开始研究甲骨文,为日本第一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月,刘鹗卒于迪化(今乌鲁木齐)。 年月,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出版,他考知河南安阳小屯村为商朝“武乙之墟”。 年 罗振玉派其弟罗振常等河南安阳小屯村收购甲骨文,所获甚夥。菁书所收大骨四版即为此次所得精品。 冬,罗振玉举家赴日本。王国维同行。 年 罗振玉在日本整理所藏甲骨文。 年 罗振玉 殷墟勤书契在日本出版。 年 英国驻安阳长老会牧师、加拿大人明义士开始在小屯村收购甲骨。 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出版。 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出版。 春,罗振玉从日本回国,至河南安阳踏访殷墟遗址。 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及殷墟文字待问编出版。 年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等划时代著作发表。 春,明义士殷墟卜辞出版。此书为西方学者所编第一部甲骨著录书。 月,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出版。此书为日本学者所编第一部甲骨著录 书。 年 月,林泰辅来中国并至河南安阳小屯村考察,为踏访殷墟的第一位日本甲骨学者。 年 年 华北大旱,小屯村民在村北大肆挖掘甲骨。 33 年 年 年 春,小屯村中张家菜地出土甲骨。 月,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出版。 月,叶玉森殷契钩沉出版。 年 小屯村人筑墙发现一坑甲骨,为明义士购得。 月,叶玉森说契及研契枝谭出版。 年 小屯村人在村前路旁挖掘,得甲骨数筐,其大 胛骨尺余。这批甲骨多为上海古董商购得,后归刘体智。 月,王国维古史新证出版。 年 小屯村民在村中张家菜地挖得大批甲骨,后为明义士购得。 年 月日上午,王国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年 春,北伐军作战安阳。战事结束后,小屯村民在村前路旁及麦场前树林中大规模挖掘甲骨。所得甲骨多卖给上海、开封古董商。 月,郭沫若卜辞中之古代社会发表。 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赴河南省安阳小屯村,调查甲骨出土情形。 月,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主持安阳小屯村科学发掘甲骨文工作。此为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殷墟之始。 年 月,第次科学发掘殷墟工作开始。 月,董作宾商代龟卜之推测发表。 月,第次科学发掘殷墟工作开始。 河南省何日章发掘殷墟两月余。 年 月,何日章再赴安阳殷墟发掘,先后又两次开工。 月,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 月,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出版。 年 月,第次科学发掘殷墟工作开始。 月,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发 表。 月,第次科学发掘殷墟工作开始。 34 年 月,第次科学发掘殷墟工作开始。 月,第次科学发掘殷墟工作开始。 年 月,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发表,此文为甲骨学史上划时代名作。 月,郭沫若卜辞通纂在日本出版。 月,罗振玉殷墟书契续编出版。 月,叶玉森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出版。 同月,第次科学发掘殷墟工作开始。 月,陈晋龟甲文字概论出版。 月,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出版。 同月,郭沫若殷契余论出版。 年 月,第次科学发掘殷墟工作开始。 同月,叶玉森逝世。 月,孙海波甲骨文编出版。 年 月,董作宾骨文例发表。 年 月,第次科学发掘殷墟工作开始。此次有坑 . 万多片甲骨的重大发现。 月,第次科学发掘殷墟工作开始。 年 月,第次科学发掘殷越工作开始。 月,郭沫若殷契粹编出版。 同月,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表出版。 年 美国方法敛摹、白瑞华校甲骨卜辞七集出版。 年 月,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 出版。 年 月,罗振玉病逝。 月,于省吾双剑讠多殷契骈枝出版。 同月,曾毅公甲骨缀存出版,是为第一本甲骨缀合专书。 月,日本梅原末治河南安阳遗宝出版。 年 月,于省吾双剑讠多殷契骈枝续编出版。 年 年 35 月,于省吾双剑讠多殷契骈枝三编出版。 年 月,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一、二、三、四册出版。 年 月,董作宾殷历谱出版。 同月,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二集一、二册出版。 月,胡厚宣 甲骨六录出版,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丛三集。 年 月,胡厚宣战后平津新获甲骨集出版,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丛四集。 年 年 月,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出版。 年 月,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上、中辑出版。 年 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恢复中断多年的殷墟 发掘工作,此后历年不断。 是年,曾毅公甲骨缀合编出版。 同年,文物参考资料创刊(年改名为文物)。 年 月,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出版。 月,胡厚宣 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出版。 月,日本甲骨文杂志出版,是为国外第一家专门发表甲骨学论著的刊物。 月,胡厚宣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出版。 是年,中国考古学报复刊(后改名考古学报)。 年 月,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出版。 月,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出版。 年 月,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下辑出版。 年 月,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出版。 月,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 卜辞琐记出版。 是年,山西洪赵坊堆村出土有字西周甲骨。 年 月,考古通讯创刊(自年改名考古)。 月,郭若愚、曾毅公、李学勤殷墟文字缀合出版。 36 月,胡厚宣殷墟发掘出版。 月,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出版。 月,胡厚宣甲骨续存出版。 年 月,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西周遗址进行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发现有字西周甲骨。 月,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出版。 月,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出版。 月,周谷城古史零证出版。 年 月,甲骨学家明义士逝世。 月,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上辑一出版(全书共上、中、下三辑六册,至年出齐) 年 月,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出版。 月,周鸿翔商殷帝王本纪出版。 年 月,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出版。 月,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出版。 是年,石璋如建筑遗存(小屯乙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出版。 年 月,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上、下出版。 月,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遗存。 同月,台湾中国文字杂志创刊。 年 月,屈万里殷墟文字甲编考释出版。 月,新中国考古收获出版。 年 月,梁思永、高去寻第一一号大墓出版。 月,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出版。 年 月,日本白 川静殷甲骨文出版。 是年,甲骨学一代宗师董作宾逝世。 年 月,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在日本影印出版。 月,日本池田末利殷墟书契后编释文稿出版。 37 年 月,郭沫若殷契粹编重印出版。 月,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出版。 同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出版。 月,梁思永、高去寻第一二号大墓出版。 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出版。 年 月,梁思永、高去寻第一三号大墓出版。 月,日本伊藤道治古代殷王朝之谜出版。 月,古文字学家陈梦家逝世。 年 月,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出版。 年 月,许进雄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出版。 月,梁思永、高去寻第一二一七号大墓出版。 年 月,日本白川静说文新义开始陆续出版。 是年,周鸿翔卜辞对贞述例出版。 年 月,梁思永、高去寻第一四号大墓出版。 月,日本白川静汉字出版。 是年,石璋如、高去寻殷墟墓葬之一(小屯丙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出版。殷墟墓葬之一至五(北组墓葬、中组墓葬、南组 墓葬、乙区基址上下的墓葬、丙组墓葬上、下)分别于年、年、年、年、年出版。 年 月,马宗芗甲骨地名通检出版。 月,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小屯西地发现牛胛骨卜骨版,有文字的版。 年 月,日本白川静甲骨文之世界出版。 是年,许进雄编殷墟卜辞后编出版。 同年,许进雄编明义士收藏甲骨文集出版。 同年,李达良龟版文例研究出版。 年 月,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现甲骨多片,为解放后出土最多的一批。 月,许进雄卜骨上的钻凿形态出版。 月,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现一把铁刃铜钺。 月,日本白川静甲骨金文学论集出版。 年 38 月,许进雄骨卜技术与卜辞断代出版。 是年,梁思永、高去寻第一五号大墓出版。 年 月,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出土有字甲骨。 月,严一萍甲骨缀合新编出版。 是年,严一萍甲骨集成出版。 年 月,周鸿翔美国所藏甲骨录出版。 月,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妇好墓”,出土大批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 是年,梁思永、高去寻 第一五五号大墓出版。 年 月,日本赤冢忠中国古代的宗教与文化殷王朝的祭祀出版。 月,陕西岐山凤雏宫殿基址西厢二号房内窖穴出土西周甲骨。万多片。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召开关于殷墟五号墓(即妇好墓)的座谈会。 月,李学勤发表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一文 ,提出“历组”卜辞时代的争论。 同月,董作宾全集甲、乙编共 12 册出版。此书是甲骨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是年,李济安阳(英文版)出版。 年 月,甲骨学一代宗师郭沫 若逝世。 月,严一萍甲骨学上、下册出版。 月,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 编辑甲骨文合集第二册出版。全书共册,至年 月出齐,是甲骨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市举行,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成立。 是年,美国吉德炜商代史料中国青铜时代的甲骨文出版。 年 月,古文字学家唐兰逝世。 月,于省吾甲骨文释林出版。 月,古文字研究创刊。 月,文物开始公布陕西岐山凤雏出土有字西周甲骨。 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第二界 年会在广州举行。 是年,许进雄怀慝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出版。 冬,陕西扶风村发现有字西周甲骨。 是年,著名考古学家李济逝世。 年 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第二界年会于山西太原召开。 是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小屯南地甲骨上册一、二出版。 年 月,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出版。 39 月,唐兰殷墟文字记增订本出版。 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第二界年会于四川成都召开。 同月,文物开始公布陕西扶风齐家出土有字西周甲骨。 年 月,陈全方陕西岐山凤雏西周甲 骨文概论全部公布了有字西 周甲骨片,促进了西周 甲骨的深入研究。 月,商文明国际讨论会在美国夏威夷召开。 是月,石璋如殷墟文字甲编的五种分析发布,公布了甲编所收甲骨的坑位。 年 月,日本松丸道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图版篇出版。 同月,古文字学家容庚逝世。 同月,甲骨文与殷商史出版。 月,著名考古学家尹达逝世。 月,美国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在北京出版。 同月,国际中国古文字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召开。 是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小屯南地甲骨下册一、二、 三出版。 年 月,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出版。 月,古文字学家于省吾逝世。 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第三界年会于陕西西安召开。 月,全国商史学术研讨会于河南安阳召开。 月,殷都学刊公开发行,辟有殷商文化研究专栏。 年 月,武汉大学将甲骨文输入电子计算机。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出版。 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逝世。 同月,出土文献研究出版。 月,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出版。 月,李民夏商史探索出版。 月,杨育彬河南考古出版。 月,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出版。 是年,严一萍商周甲骨文总集出版。 年 月,人民日报报道陕西西安出土一批原始时期甲骨文。 月日,人民日报报道巢湖发现一批西周甲骨。 同月,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出版。 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第六界年会于山东烟台地区长岛县召开。 同月,林 沄 古文字研究简论出版。 40 是年,英国所藏甲骨集出版。 年 月,伊腾道治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甲骨文学出版。 月,中国殷商国际文化研讨会在安阳召 开,国内外学者名参加会议,提交论文篇。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宣告成立。会长胡厚宣,副会长田昌五、李学勤、李民、邹衡、郑振香。秘书长田昌五,副秘书长王宇信(常务)、杨升南、李绍连、聂玉海。 年 月,姚孝遂等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出版。 月,胡厚宣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出版。 月,“纪念殷墟发掘周年座谈会”在河南安阳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位国内知名学者。 月,张秉权甲骨文与甲骨学出版。 年 月,姚孝遂等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出版。 月,王宇信甲骨学通论 出版。 月,殷墟博物苑苑刊出版。“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市召开,海内外名学者出席。 是年,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出版。 年 月,殷墟甲骨文发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殷商史)(史学月刊,年第期)出版。 月,朱凤翰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出版。 月,殷墟甲骨文发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甲骨学)(中原文物,年第期)出版。 年 月,著名古文字学家徐中舒逝世。 月,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出版。 “夏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洛阳市举行,海内外名著名学者出席。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增选高明、商志 、王宇信为理事。 月,河南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窖穴内有大批甲骨发现,其中有刻辞者片,是继年甲骨窖藏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年 月,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出版。 月,杨升南商代经济史出版。 是年,河北邢台南小汪有字西周甲骨公布。 年 月,“郑州商城与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 “中国南方青铜器暨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 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 李明主编殷商社会生活史出版。 41 月,“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年 月,“纪念甲骨文发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召开。 是年,松丸道雄、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出版。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出版。 中国南方青铜器暨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南方文物,年第、期)出版。 年 月,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逝世。 月,“北京建城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城北京房山召开,名海内外 学者出席。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增选李伯谦、雷从云、杨升南、李绍连、杨育斌、齐文心为理事。推选田昌五为会长,推选王宇信为秘书长,杨升南为常务副秘书长。 夏商文明研究洛阳夏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集出版。 是年,钟柏生殷墟文字乙编补遗出版。 年 月,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出版。 月。“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在韩国汉城淑明女子大学召开。中国学者裘锡圭、王宇信、蔡哲茂,加拿大学者许进雄应邀出席。 韩国中国古文字学会成立。 古文字学论集(第一集,甲骨学特辑),韩国东文选出版。 王宇信近百年来甲骨学研究在延世大学校人文科学(辑)发表。 月,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论文集出版。 月,北京房山琉璃河燕都城址内发现片有字西周甲骨,其中一片刻有“成周”二字。 著名甲骨学家姚孝遂逝世。 月,胡厚宣甲骨续存补编出版。 荒木日吕子中岛玉振旧藏甲骨出版。 年 月,北京建城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出版。 月,“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近百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出席。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增选高英民、高大伦为理事。 月,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学学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是年,雷焕章德荷瑞比所见一些甲骨录出版。 年 月,“甲骨文发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台北召开。 月,“河北邢召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名海内外学者出席。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增选王巍、宋镇豪、尹盛平、秦文生、栾丰实、孙敬明为理事。增选王宇信为学会副会长,推选杨升南为学会秘书长。 月,“殷墟发掘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召开,名国内外学者出席会议。 月,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出版。 42 年 4 月,“甲骨文发现 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6 月,“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 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烟台市召开。 王懿荣文集出版。甲骨探秘(电视片)首播。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增补葛英会、朱凤瀚、刘 一曼、杜金鹏、王震中、蔡运章为理事。 河南省纪念 甲骨文发现 100 周年学术座谈会在郑州召开。 8 月,“纪念甲骨文发现 10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市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中国殷商文化学会、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安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安阳市人民政府 等单位发起。 是月,甲骨学一百年出版。 甲骨学合集补编出版。 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出版。 甲骨学合集释文出版。 夏商周文明研究 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出版。 夏商周文明研究 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出版。 甲骨学通论(增订本)出版。 三、 金石文 金属所制之雕刻、器物及石雕、石碑、瓦砖等,其上所刻之铭文或文章称为金石文。 所谓 金石文字 ,大体上是指 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砖石上的文字 ,这些文字与流传至今的文献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历史弥足珍贵的史料,但 它又不同于纯粹的历史文献。由于有些金属物品锈迹斑斑,有的碑刻严重风化,以至无法辨认,还有一些被人为损坏,只留下了拓片,或是为前代学者所征引而得以保存下来。但大部分金石是实物,是有形的,因而兼具考古材料的性质。正是因为金石文字的这种特殊性,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古代的金石将会源源不断地被发掘出来,被埋在地下的文字就能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史料。 围绕金石文字的研究形成了金石学。所谓 金石学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类考古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 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金石学 涉及文字学、历史、书法、文学、图书学等方面。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但在宋朝和清朝最为发达。 宋朝石鼓文的出土和清末甲骨文的发现是金石学的重要里程碑。 著名金石学家 有 宋代 的 赵明诚、欧阳修 ; 清代 的 罗振玉、王国维、王懿荣 ; 近代 的 马衡(故宫博物馆馆长) ; 外国 的 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买走莫高窟珍宝 43 的探险家) 等等。 关于金石文的研究情况, 有赵明诚的金石录,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吴大澂的愙斋集古录,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殷文存,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 ,容庚的金文编等。其中,夏鼐主编的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 1990 年出齐,共 20 大册,是一部古文字学总集性的巨著。 四、 石鼓文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 “ 石刻之祖 ”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 “ 石鼓文 ” 。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 的文字。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 是 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 。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 “ 猎碣 ” 。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 “ 陈仓十碣 ” 。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兴 (今陕西宝鸡 )三畤原,唐初被发现。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 (司马光之父 )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 (1049 1053)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 (1107 1110)中迁至东京 (今河南洛阳 )辟雍,后入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 。 1937 年抗战爆发后,石鼓文南迁至蜀,战争结束后始运回北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刻石年代,唐代张怀瓘、窦皋、韩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逋、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 (545)刻;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刻;以为秦物者,始自宋代郑樵,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叶十一年 (前 374)刻,详见石鼓年代考。刻石文多残损,北宋欧阳修所录已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一鼓已一字无存唐初 “ 虞、褚、欧阳共称古妙 ”( 引自元和郡县图志 )。张怀瓘书断云: “ 石鼓文开阖古文,畅其戚锐, 44 但折直劲迅,有如铁针而端委旁逸又婉润焉。 ” 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 “ 石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 ” 传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赵孟頫藏本 (即范氏天 阁藏本 )、明代安国藏中权本、先锋本 (亦称 “ 前茅本 ”) 、后劲本,皆宋拓本。天一阁本已毁于火,后三种俱在日本。有影印本行世。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欧阳修的石鼓 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韦、韩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 石鼓文成为这一类文字的通称。现今流传下来的石鼓文多为碑帖,有关文献也有著录。比如秦石鼓文,司马迁史记就全文著录了。郭沫若有石鼓文研究,商乘祚有石刻纂文编。石刻文字著名的有河北平山战 国中山石刻,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等。 第二部分 出土简帛文献 从地下发掘的古代文献材料,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敦煌写卷 、土碑铭石刻、出土纸文书 等,称为出土文献。出土文献是与传世文献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的最大特点是长期掩埋于地下而未经流传的文献材料,真实地保留着当时的面貌,具有极强的文献真实性。 其中简帛文献最有发展前景。 我国传世文献数量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多达十余万种,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主体,但其文献真实性往往差。在有关研究时,要注重使用二重证据法,即善于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并高度重视出土 文献。 所谓简帛,就是简牍与帛书的简称。 简牍帛书是古代的书写材料,是我国纸张发明和广泛运用以前的书写材料,主要用于殷商至汉魏时期。简是竹质书写材料,牍是木质书写材料。故书于竹者谓之简,书于木者谓之牍。帛是一种丝织品即绢帛,以之书写的书文称为帛书。绢帛昂贵较少用。历史上简牍与帛书广泛应用的时间 大体上并行,故常常简牍帛书连称。简帛的使用在我国应当很早,最早可能上溯至母系氏族时代,因为那时的毛笔、丝帛、竹木等条件都已经具备。至 45 迟殷商时期已有。尚书多士中有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不过目前发现最早的简帛实 物在公元前 5 世纪后半叶即战国早期。一般我国书籍的发展历史,被认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简帛时代、纸卷时代、印刷时代,并延续到现今的电子数据时代。其中简帛时代所经历的时间至少上起商周,下迄三国两晋,长达两千 多 年 ,占据我国书籍历史的一半以上的时间,这就意味着简帛文献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必须高度重视出土简帛文献的研究。 对简帛的重视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新兴独立的学科简帛学。所谓简帛学就是以简帛为对象,运用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以及其他文理相关学科,如文学、民俗学、军事学、法律学、 中医药学、天文学、数学、化学等,的知识方法,研究科学发掘、科学整理、科学保存简帛,研究其形态和内容,借以反映简帛时代历史面貌的专门学科。我们这里主要关注的是简帛文献,涉及的是简帛学的一个分支简帛文献学。 一、 简帛出土历史简介 简帛出土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20 世纪以前。只有简牍没有帛书,并且只是史籍中有有关记载,而没有实物传下来。 第二个阶段是 20 世纪初至今。从前一阶段的简帛偶然被发现,转变到有计划有组织对简帛进行发掘研究。 第一个阶段,只有据古代史籍中的记载方可知晓,并且其文献内容保留下来的 也很少,迄今知晓的最早的记载是西汉时期,最晚的记载是北宋时期的,主要有如下 8 次发现: 1.汉武帝 (前 141-前 87 年在位) 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出土简牍 。 2.汉宣帝 (前 73 年 -前 49 年 在位 ) 时,河内女子拆老屋得竹简。 3.晋武帝太康二年 281 年 出土汲冢书。 4.晋惠帝元康年间 291-299 年 嵩山下得“科斗书”。 5.刘宋升明二年 478 年 ,季札庙出土木牍。 6.南齐建元初年 479 年,于楚王冢得简牍。 7.北周静帝( 579-581 在位)时,于居延古屋出土竹简。 8.北宋政和年间 1111-1117 年,关右人得 檄书简牍。 第二阶段,又可再分为两个小段,即 20 世纪初至 1927 年以前和 1927 年起 46 至今。 最初所出土文物往往遭遇不幸,被国外探险家和考古学家掠夺到国外,后来逐渐改变此状况。 前期指 1927 年前,这时期正是中国军阀割据国力衰弱时期,是外国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在我国探险考古发掘简帛并掠夺回国的历史。主要发现有斯坦因三次探险发现、斯文赫定古楼兰遗址发现、科兹洛夫黑城发现、日本大谷探险发现等,劫掠了大量古文物至今藏于域外。这些发现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对促使我国简帛学的产生和推动简帛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后期指 1927 年起至今,是简帛发现最为丰富的时期,也是简帛学逐渐形成和蓬勃发展时期。 1927 年是我国简帛出土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由于国外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在我国的发现和大量文物掠夺,大大震动了国内知识界 ,从这年开始,有了中国人自己独立进行一系列的发掘和整理研究简帛。特别是 1949年后,文物保护和出土更加得到重视,发掘工作更加有序,简帛出土遍布全国各地,数量空前,目前出土简帛达 100 多起,出土简帛超过 20 万件,总字数达到700 万左右。这种发现极其惊人,完全超出想象,简直为我们开启了一座美不胜收的“地下图书馆”。 而且简帛还将继续不断出土问世,使简帛史继续发展下去,成为洋洋大观的辉煌历史 。 它将进一步与传世文献相比美,并驾齐驱。 正如著名学者傅斯年所说,“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简帛出土越来越多,其研究的巨大价值也越来越显现出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若对此不闻不问,那时十分危险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不关注出土简帛文献的历史与研究,要想从事于简帛文献相关的学科教学研究,如文献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文字学、文学、法律学、军事学、文书档案学、书法学、民俗学、经济学、中医药学等等,那是非常危险的,也必 然会成为科研教学的落伍者和不称职者,最终必会被淘汰。这绝非危言耸听。 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与哲学、历史相关的重要发现。 二、简帛重点材料介绍 (一)战国楚简帛 所谓战国楚简帛指战国时代楚地的简帛。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战国简帛都是楚地的简帛,故又称为战国楚简帛或简称楚简帛。有商承祚战国楚帛书述略(文物 1964 年第 9 期),刘彬徽楚帛书出土五十周年纪论(早期文明与楚文化研究岳麓书社 2001 年版),陈松长帛书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47 年版) ,各种楚简研究专著及楚简文字编 (如 郭若愚編著戰國楚簡 文字編海書畫出版社 1994 年 版 ) 和大量的楚简帛研究综述或述评、楚简 研究 文献目录及研究资料汇编 ,如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 1995 年版) 等 可供参考。 1.河南信阳楚简。 1957 年出土于河南信阳市北 20 多公里的长台关西北的土岗上 1 号楚墓中 简 100 多枚,一般称信阳楚墓竹简简称信阳楚简或信阳长台关竹简亦或长台关竹简。竹简分两类,一类为书籍,出土时残损特别厉害,短简残文,无一整简,但其内容为佚书,与子思、孟轲的思想相类;另一类是遣策 。佚书对思孟思想研究有所帮助。信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