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基于canopen总线的数控系统高速数字通信技术研究.pdf_第1页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基于canopen总线的数控系统高速数字通信技术研究.pdf_第2页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基于canopen总线的数控系统高速数字通信技术研究.pdf_第3页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基于canopen总线的数控系统高速数字通信技术研究.pdf_第4页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基于canopen总线的数控系统高速数字通信技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 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合肥工业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答辩委员会签名:( 工作单位、职称) 导师: 砖 钝 兰人蓐燃 7 腓搬磷凰豁废破劾 房妒参氏厚翮激 蹦 二二笙f;枷研; 席 员 主 委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晕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志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乍亏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金壁王些盔堂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二 5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移塘签字目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合肥工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 授权合肥j ,c 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论文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i 7 :论文者签名:茔旃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 年月日 电话: 邮编:纠20ol 基于c a n o p e n 总线的数控系统高速数字通信技术研究 摘要 随着数控系统的发展,上位控制器与多路伺服驱动之间的高速通信成为制 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与传统数控系统相比,新型数控系统所要求的上位控制 器与伺服驱动之间的通信数据量大大增多,通信速度也大大提高,此外数控系 统控制精度和实时性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模拟接口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数控技 术的要求。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将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技术和数字伺服技术 结合起来,为新型数控系统上位控制器与多路伺服驱动之间的高速通信提出一 种解决方案,以满足其数据传输的高速、高可靠性与实时性要求。 本文首先探讨了数控技术、数字伺服技术以及现场总线技术。详细研究了 c a n 总线的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c a n 的应用层协议c a n o p e n 。 提出了适用于数控系统上层控制器与数字伺服之间基于c a n o p e n 协议的高速 通信系统网络架构,c a n o p e n 主站为由f p g a 、m c p 2 5 1 0 、m c p 2 5 5 1 组成的硬 件结构,从站为多个i d m 6 4 0 8 e i a 数字伺服驱动器。并在此基础上对主站的硬 件电路进行了设计,其中m c p 2 5 5 1 为c a n 收发器,m c p 2 5 1 0 为c a n 控制器, 主站应用层芯片在a l t e r 公司m a xi i 系列e p 3 c 8 0 型f p g a 中实现。 在c a n o p e n 主站应用层芯片设计过程中,采用v h d l 语言,并采用有限 状态机技术进行程序设计,主站应用层芯片共包含1 4 个状态,其中有8 个是常 置任务,如主站应用层接口、c a n 报文接收、报文解析分发、p d o 处理、s d o 处理等,6 个非常置任务,如s p i 接口初始化、n m t 处理和同步报文生成等。 主从站之间的数据传输主要以过程数据对象( p d o ) 和服务数据对象( s d o ) 的方式进行。 经过整个系统的试验运行和调试,基本实现了基于c a n o p e n 协议数字伺服 的运动控制,验证了基于c a n o p e n 协议的数控系统上层控制器与数字伺服高速 通信系统软、硬件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各项功能的有效性。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 结,针对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为新型数控系统上位控制器与 数字伺服通信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c a n o p e n 协议;f p g a数字伺服电机;对象字典 s t u d yo nd i g i t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w i t hh i g hs p e e db a s e do n c a n o p e ni nc n c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n cs y s t e m ,h o wt or e a l i z eh i g h s p e e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b e t w e e nt h ec o n t r o lu n i ta n dm u l t i p l es o r v od r i v e ri sb e c o m i n gak e yf a c t o ri nm o t i o n c o n t r o l f i e l d c o m p a r e dw i m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n cs y s t e m ,t h ed a t aa n ds p e e d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c o n t r o lu n i ta n ds o r v od r i v e ro ft h en e wt y p ec h i cs y s t e mh a s g r e a t l yi m p r o v e d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c o n t r o lp r e c i s i o na n dr e a l t i m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n e wt y p e c n cs y s t a na r ei n c r e a s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a l o gi n t e r f a c ec a n tm e e t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 t h e p u r p o s e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t oc o m b i n et h ef i e l d b u st e c h n o l o g y 、e m b e d d e dt e c h n o l o g y w i 也d i 百t a ls e l w ot e c h n o l o g yt os a t i s f y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o fn e wt y p ec n c sh i g hs p e e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r e a l t i m ed a t at r a n s m i s s i o n f i r s e l y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d i s c u s s e st h en u m e r i c a lc o n t r o lt e c h n o l o g y , d i g i t a ls c l v o t e c h n o l o g y , a n df i e l db u st e c h n o l o g y b e s i d e s ,t h ew o r k i n gp r i n c i p l eo fc a n b u sa n d c a n o p e np r o t o r o lh a v eb e e ns t u d i e d t h en e tf r a m eo fh i g hs p e e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h a s b e e np r o p o s e d ,w h i c hi su s e db e t w e e nt h ec o n t r o lu n i ta n dm u l t i p l es c r v od r i v e r t h e m a s t e ro f t h en e ti sc o m p o s e do f f p g a 、m c p 2 5 1 0a n dm c p 2 5 5 1 ,a n dt h es l a v e sa r es e r e r a l i d m 6 4 0 - 8 e i ad i g i t a ls c r v od r i v e s o nt h i sb a s i s ,h a r d w a r ec i r c u i to ft h em a i ns t a t i o nh a s b e e nd e s i g n e d ,c a nt r a n s c e i v e ri sm c p 2 5 5 1 ,c a nc o n t r o l l e ri sm c p 2 5 10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 l a y e rc h i po f t h em a s t e ri sr e a l i z e di nf p g a w i t ht h et y p eo f e p 3 c 8 0 d u r i n gt h ed e s i g no f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l a y e rc h i p ,t h ev h d ll a n g u a g ea n dt h e f s m ( f m i t e s t a t em a c h i n e ) h a sb e e nu s e d m a s t e ra p p l i c a t i o nl a y e rc h i pc o n t a i n s1 4s t a t e s , o fw h i c h8s t a t e sa r er u n n e df r e q u e n t l y , s u c ha st h ei n t e r f a c eo f m a s t e ra p p l i c a t i o nl a y e r 、t h e r e c e i v i n gc a nm e s s a g e 、p a r s i n g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m e s s a g e 、p r o c e s s i n go fp d o sa n d s d o s ;o fw h i c h6s t a t e sa r ef u n n e dn o t f r e q u e n t l y , s u c h a st h ei n i t i a l i z a t i o no fs p i i n t e r f a c e 、p r o c e s s i n go fn m ta n dt h eg e n e r a t i o n o f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m e s s a g e s t h e m e s s a g e st r a n s f e r r e db e t w e e n t h em a s t e ra n ds l a v e sa r ep d o sa n ds d o s a f t e rt h ea c t u a lo p e r a t i o no ft h en e ts y s t e m ,t h em o t i o nc o n t r o lo ft h ed i | g i t a ls e r v oh a s b e e nb a s i c a l l yr e a l i z e d ,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a n dv a l i d i t yo ft h eh i g h - s p e e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y s t c r mb a s e do nc a n o p e np r o t o c o lb e t w e e nt h ec o n t r o lu n i ta n dm u l t i p l es e r v od r i v e r h a v eb e e nv e r i f i e d f i n a l l y , t h ew h o l ew o r ki ss u m m a r i z e d 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a g em a d eo n w h a tn e e d sf u r t h e rs t u d y k e yw o r d s :c a n o p e np r o t o c o l ;f p g a ;d i g i t a ls e r v o m o t o r ;o b j e c td i c t i o n a r y 致谢 时光匆匆,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合肥工业大学c i m s 所的一员,在这里我不仅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而且还锻炼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为踏入社会提前做了准备。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韩江教授。论文的成稿过程凝聚了韩 老师的精心点拨。韩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 神,使我受益匪浅。韩老师不仅在学术科研上给予了我悉心指导,而且还将学生视为 自己孩子一般教育培养,帮助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惑。其谆谆教诲我一直铭记在 心,在此谨向韩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还要感谢董伯麟老师,这篇论文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以及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间, 一直得到董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同时要感谢夏链老师、余道洋老师、何高清和丁志老 师,四位老师在平时的点滴中教导我为人处事、科研求知的方法,使我受益良多。在 此向四位老师谨表深深的感谢。 还要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各位同学张韬、肖传清、陈党、王国峰,王晓明、 肖扬、张忠链、朱念恩、黄海金、刘凌全,李虎,王思国等同学,他们在我学习和生 活上给了我许多关心和帮助,与他们的讨论使我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 感谢母校合肥工业大学的培养和教育,感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老师们这些年 来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特别要感谢一直关心支持我的父母,你们不但养育了我,而且一直支持我的求学 生涯,鼓励我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在此向我的父母致以崇高的敬意! 最后,感谢所有在我的人生路上曾经支持、鼓励、帮助过我的人,再次谢谢你们! h i 作者:黄涛 2 0 1 1 年3 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 1 1 1 数控系统的发展历史。1 1 1 2 数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 1 1 3 数字伺服技术3 1 1 4 现场总线技术4 1 1 5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4 1 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5 第二章基于c a n 的高层通信协议c a n o p e n 的研究o 7 2 1c a n 总线技术应用7 2 1 1c a n 总线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7 2 1 2c a n 总线的工作原理8 2 2 基于c a n 总线的应用层协议c a n o p e n 1 1 2 2 1c a n o p e n 协议简介1 1 2 2 2c a n o p e n 协议的对象字典。1 3 2 2 3c a n o p e n 协议的预定义连接集1 3 2 2 4c a n o p e n 协议的通信模型。1 4 2 3i d m 6 4 0 8 e i a 型数字伺服中的c a n o p e n 协议1 6 2 3 1i d m 6 4 0 一8 e i a 型数字伺服支持的通信对象1 6 2 3 2i d m 6 4 0 8 e i a 型数字伺服驱动设备概述【27 1 。1 6 2 4 本数控系统中c a n o p c n 网络总体结构。1 7 2 5 本章小结1 7 第三章数控系统中c a n o p e n 主站节点的硬件设计。1 8 3 1c a n 收发器1 8 3 1 1m c p 2 5 5 1 的功能框图1 8 3 1 2m c p 2 5 5 l 的功能描述1 9 3 2c a n 控制器2 0 3 2 1m c p 2 510 的功能概述2 0 3 2 2m c p 2 5 1 0 的报文发送与接收。2 1 3 2 3s p i 接口的操作2 2 3 3c a n o p e n 应用层芯片2 3 3 4c a n o p e n 主站节点电气原理图2 3 3 5 本章小结2 4 第四章主站应用层芯片总体设计与网络管理2 5 4 1c a n o p e n 主站应用层芯片总体设计与系统状态机的实现2 5 4 1 1c a n o p e n 主站应用层芯片总体设计与任务调度2 5 4 1 2c a n o p e n 主站应用层芯片状态机的实现2 6 4 2c a n o p e n 网络的启动与n m t 管理3 l 4 2 1c a n o p e n 网络的启动3 1 4 2 2n m t 网络管理。3 2 4 3c a n o p e n 网络的同步3 4 4 3 1c a n 网络的同步机理3 4 4 3 2c a n o p e n 网络的同步3 5 4 4 本章小结3 6 第五章主站应用层芯片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数字伺服运动控制的实现3 7 5 1c a n 控制器的初始化3 7 5 1 1c a n 控制器引脚配置3 7 5 1 2c a n 控制器内部参数设置。3 8 5 2c a n o p e n 主站应用层接口模块设计。3 9 5 3f p g a 中主站报文的接收与发送。4 2 5 3 1 应用层芯片与c a n 控制器之间的收发逻辑4 2 5 3 2 报文的接收与处理4 3 5 3 3 报文的封装与发送4 6 5 4s d o 的操作。4 8 5 4 1s d o 的运作流程。4 8 5 4 2s d o 的读写。4 9 5 5p d o 的操作5 0 5 5 1p d o 的运作流程5 0 5 5 2p d o 的读写5 2 5 6 数字伺服电机的运动控制的实现。5 2 5 6 1 数字伺服初始参数设定5 3 5 6 2p d o 报文参数设置5 4 5 6 3 实验结果分析。5 5 5 6 4 本章小结5 6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5 7 参考文献5 8 v 图2 1 图2 2 图2 3 图2 4 图2 5 图2 6 图2 7 图2 8 图2 9 图2 1 0 图2 1 1 图2 1 2 图3 1 图3 2 图3 3 图3 4 图3 5 图3 6 图3 。7 图3 8 图4 1 图4 2 图4 3 图4 4 图4 5 图4 6 图4 7 图4 8 图4 9 图5 1 图5 2 图5 3 图5 4 插图清单 c a n 的i s o o s i 参考模型与分层结构8 报文的数据结构帧( 标准帧) 1 0 报文的数据结构帧( 扩展帧) 1 0 报文的错误帧( 扩展帧) 1 0 报文的过载帧1 l c a n 、c a n o p e n 标准在o s i 网络模型中的位置框图1 l c a n o p c n 设备模型1 3 预定义连接集的i d 结构1 4 主从式通信模型15 各户服务器式通信模型1 5 生产者消费者式通信模型1 5 基于c a n o p e n 协议的数字伺服通信系统架构1 7 c a n o p e n 通信模型1 8 m c p 2 5 51 的功能框图18 m c p 2 51o 的功能框图2 0 m c p 2 5 1 0 的发送缓冲器2 1 m c p 2 5 1 0 的发送状态寄存器2 2 m c p 2 5 l o 的接收缓冲器原理图2 2 e p 3 c 8 0 型f p g a 2 3 c a n o p e n 主站控制器与收发器电气原理图2 4 c a n o p e n 主站任务模块图2 6 c a n o p e n 主站状态转移图2 8 c a n o p e n 网络启动流程图3 l c a n o p e n 节点最小化b o o t - u p 状态转移图3 2 n m t 节点保护模式图3 3 n m t 心跳报文模式图3 4 位时间结构:3 5 同步p d o 典型传送模式3 5 s y n c 触发节点p d o 发送流程图3 6 c a n 控制器初始化流程图3 8 c a n o p e n 主站应用层接口模块程序流程图4 0 读m c p 2 5 1 0 报文接收缓冲区4 2 写m c p 2 5 1 0 报文发送缓冲区4 3 v i 图5 5 图5 6 图5 7 图5 8 图5 9 图5 1 0 图5 1 1 图5 1 2 图5 1 3 图5 一1 4 图5 1 5 图5 1 6 图5 1 7 图5 1 8 图5 1 9 图5 2 0 图5 2 1 位修改操作时序4 3 报文接收过程数据流4 4 s t3c a n 报文接收状态流程图4 4 报文发送过程数据流4 6 s t1 2c a n 报文发送状态流程图4 7 s d o 通信过程4 8 s d o 操作在主站应用层芯片中的状态机转移图4 9 s d o 段传输操作的一般模式5 0 p d o 通信过程51 p d o 操作在主站应用层芯片中的状态机转移图5 1 时间计数器触发或事件触发型p d o 下载5 2 远程帧触发型p d o 上载5 2 实验系统实物图5 3 驱动参数设置5 3 电机参数设置5 4 p d o 参数设置5 5 电机转速图5 6 v i i 表格清单 表2 1 总线位的数值表示9 表2 2 映射到c a l 服务和对象的c o b i d ( 1 l 位c a n 标识符) 1 2 表2 3c a n o p e n 子协议模块1 2 表2 4c a n o p e n 对象字典通用结构13 表2 5 预定义连接集c a n 标识符分配表1 4 表3 1m c p 2 5 51 引脚1 9 表3 2m c p 2 5 5 1 的三种工作模式1 9 表3 3m c p 2 5 1 0 的引脚说明2 1 表3 4s p i 指令集2 3 表4 1c a n o p e n 主站状态转移表2 9 表4 - 2n m t 报文格式3 2 表4 3c s ( 命令字) 定义3 3 表4 4n m t 节点保护状态字含义3 3 表4 5n m t 心跳报文状态字含义3 4 表5 1 滤波屏蔽寄存器真值表3 9 表5 2 错误中断类型。3 9 表5 3t r a n ss t a t e 所对应的数据发送状态4 2 表5 4 发送缓冲器优先级4 6 表5 5 请求帧( 主站数字伺服) 5 0 表5 6 响应帧( 数字伺服主站) 5 0 v i i i 第一章绪论 1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 1 数控系统的发展历史 数字控制( n u m e r i c a lc o n t r o l ,n c ) 是一种自动控制技术,国家标准( g b 812 9 8 7 ) 定义为“用数字化信号对机床运动及其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 方法【l 】,。而数控技术( n u m e r i c a lc o n t r o lt e c h n o l o g y ) 则是指用数字量及 字符发出指令并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它是实现制造业自动化、柔性化和 集成化的技术基础【2 1 。 数控机床( n u m e r i c a lc o n t r o lm a c h i n et o o l s ) 则是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 床。国际信息处理联盟(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f e d e r a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p r o c e s s i n g , i f i p ) 第五次技术委员会,对数控机床做了如下定义:数控机床是一种装 了程序控制系统的机床【3 】。该系统将载体上事先给定的数字量进行自动录 入,并对其译码,然后进行必要的运算和信息处理,最后控制机床运动实 现零件加工。 19 5 2 年世界上第一台试验性三坐标数控铣床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被 研制出来。由于早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很低,远不能适应机床实时控制的 要求,所以只能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来“搭”建一台专用计算机作为数控装 置,被称为电子管数控系统,通常也称第一代数控。19 5 9 年,随着晶体 管电路的出现,产生了能够在工业中应用以晶体管电路为基础的第二代数 控系统。l9 6 5 年小规模集成电路应用到n c 中,形成了第三代数控系统。 这三代数控系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各种控制功能均由硬件逻辑完成,故 又称之为硬件数控系统,其具有很多的缺点,如功能简单、灵活性差,系 统可靠性低,成本高。 2 0 世纪7 0 8 0 年代,随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 器以及微处理器的产生,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计算机数控系统( c n c ) 产 生了,数控系统以前由硬件实现的功能逐步改为由软件完成。与硬件数控 系统( n c ) 相比,计算机数控系统的柔性大大提高,真正实现了机电一 体化;体积大大的缩小;生产成本也降低了。这使得数控系统产品逐步实 现了标准化和系列化。 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到9 0 年代中期,3 2 位c p u 在c n c 中得到应用, 其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c n c 系统进入了高速、高精度的时代。 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随着p c 性能的快速提高,c p u 的运算位数从 8 位、16 位发展到3 2 位,乃至于现在的6 4 位,这使p c 可以满足作为数 控系统核心部件的要求【4 】。p c 机的引入大大加速了数控系统的发展,为 数控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1 1 2 数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系统是关键技术,它集计算机、微电子、信 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效率、高精度、 柔性化等特点。目前,数控系统正在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 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有单通道专用型数控系统向多轴 多通道复合加工数控系统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 、数控 系统运用了超薄型、超小型的集成技术;2 、数控系统实现了集计算机、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化,能够实现自动故障诊 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等功能;3 、数控系统采用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 技术,在加工过程中能够进行动态补偿【3 j 。 在国外高效、高速、高精度、多功能复合加工机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例如f a n u c 公司的3 0 i 31i 3 2 i 数控系统和0 i m d 数控系统、三菱公司的 m 7 0 0 v 数控系统、西门子公司的8 2 8 d 数控系统都具备纳米插补功能,采 用以纳米为单位精确计算位置指令,使机床平滑移动并且提高加工精度。 同时,使用h r v 功能提高相应速度和控制精度。例如0 i m d 数控系统的 主轴h r v 3 控制功能和3 0 i 31 i 3 2 i 数控系统的h r v 4 控制功能,三菱公司 的s s s 控制功能( 超高平滑表面控制) ,适合于实行高品质的模具加工。 为了方便用户调试和使用,广泛使用现代的交流伺服驱动器,能在短时间 内实现进给伺服和主轴相关参数的最优化,实现高速、高精的伺服性能, 纷纷推出了各种伺服调整工具。例如f a n u c 的s e r v e g u l d e ,三菱公 司的s e r v o t u n i n g t o o l :m s c o n f i g u r a t or 【引。在多功能复合加工方面,德国 d m g 公司、i n d e x 公司、奥地利w f l 公司、日本森精机公司、m a z a k 公司、大隈公司等企业生产的复合加工中心已经逐渐形成系列产品,具有 较高质量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用户对于数控机床的功能要求逐渐 提高。特别是为了参与国际竞争,通过与国外开展技术合作以及加强自主 研发,我国国内企业在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开发和生产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在开放式数控系统方面,武汉华中数控公 司、北京航天数控公司、西南自动化所等单位先后开发出了数控系统运动 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还开发出了人机界面的二次开发软件包以及适合 不同加工工艺要求的功能组件;2 、在伺服系统方面,武汉华中数控公司、 北京航天数控公司、广州数控设备厂等一批企业相继开发出交流伺服驱动 系统和主轴交流伺服控制系统,完成了2 0 a 2 0 0 a 交流伺服系统系列型谱; 3 、此外,北京机床研究所还开发了针对使用多种控制系统的数控机床集 群控制系统,并在车间级数控机床集群控制项目中进行了示范p j 。 2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数控系统在性能上日益提高。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要,数控系统正向着高效,高速,高精 度,低能耗,高可靠性,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复合加工的方向发展。 要实现高效、高精度、多轴多通道复合加工数控系统最主要也是最关 键的一个问题就是选用何种伺服执行机构,以及如何实现控制器与伺服执 行机构之间的通信,而数字伺服系统和现场总线恰能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 题。 1 1 3 数字伺服技术 伺服驱动系统是数控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伺服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数控机床的性能。在早期电动机多采用步进电机和液压扭矩放 大器,后来开始采用液压伺服系统、小惯量直流伺服电动机、大惯量直流 伺服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伺服系统的电动 机、电路及检测装置等的技术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近年来出现了数字伺 服系统,组成伺服驱动电路的位置、速度和电流控制环节部分实现数字化, 甚至可以以单片微机或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为硬件基础,进行全数字化控 制,这样一来伺服系统可以与c n c 系统的计算机进行双向通信,故能避 免了零点漂移,提高了位置与速度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与通常的模拟伺 服系统相比,数字伺服系统的脉冲当量从1l a m 减小到0 1 “m ,进给速度 仍能达到10 m m i n 。采用高速和高分辨率的位置检测装置组成半闭环和闭 环位置控制系统,增量式位置检测编码达到10 0 0 0 p r ( 脉冲转) ,绝对式 编码器可以达到10 0 0 0 0 0 p r 和0 0 1g m 的分辨率,分辨率为0 1p m 时,位 移速度可达2 4 0 m m i n ,这样便极大地提高了位置控制的精度,即机床的 定位精度2 1 。 数字伺服系统的出现,将会为高精度数控机床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 间。因为在数字伺服装置内部可以完成所有实际值与指令值的计算与处 理,数字伺服装置能很轻松的完成速度环控制和扭矩环控制,这都是传统 伺服装置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另外数字伺服装置还能高速的实现精插补。 无论是在速度控制范围方面还是在速度控制的精确度方面,数字伺服装置 都远胜于传统的伺服装置,所以采用数字伺服装置的数控系统具有更高的 加工精度与加工速度。此外数字伺服装置还支持适应性控制,这可以增强 数控系统的故障诊断功能和自动调整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功能,而且数 字伺服系统的硬件简单,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都大大降低了。 随着开放式数控系统和数字伺服技术的发展,如何实现控制单元与数 字伺服装置之间的高速通信成为数控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t 6 】。为了满 3 足不同伺服生产厂家的产品互换,全数字伺服需要有一个开放式接口,现 场总线则为这个接口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1 1 4 现场总线技术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 e c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l e c t r o t e c h n i c a lc o m m i s s i o n ) 标准和现场总线基金会f f ( f i e l d b u sf o u n d a t i o n ) 的定义:现场总线是连 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 络【7 1 。现场总线技术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交叉与集成, 几乎涵盖了所有连续、离散工业领域,如过程自动化、制造加工自动化、 楼宇自动化、家庭自动化等等【8 儿引。具有总线式连接、开放性、数字与智 能化、维修方便、成本低、通信具有确定性与实时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等特 点【10 1 。 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大约四十余种现场总线,如f i p 、e r a 、p r o f i b u s 、 f i n t 、l o n w o r k s 、c a n 、f f 等等【7 儿1 1 】。但是由于很多总线协议不对外 开放,各个厂家都开发出成套产品一起出售,成本昂贵,运用起来灵活性 较差。而c a n ( c o n t r o l l e ra r e an e t w o r k 控制器局域网) 总线却是一款完 全开放的通讯协议,最早由德国b o s c h 公司推出,其总线规范已被i s o 国际标准组织认定为国际标准,得到了i n t e l 、m o t o r o l a 、n e c 等公司的 支持 7 1 。c a n 协议共包含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个层,其报文采用短数 据帧差分信号传输,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支持多主站工作方式,采用 了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通过设置优先级可以避免总线冲突】。目前 已有多家公司开发了符合c a n 协议的通信芯片。而c a n o p e n 则是基于 c a n 总线基础之上高层通信协议,它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与c a n 总线 完全一样,只是在这两个层的基础上新添加了应用层。 1 1 5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本课题来源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项目( 编号:2 0 0 9 z x 0 4 0 0 4 0 21 ) 和安徽省科技创新专项支持项目( 编号:2 0 10 a h d s 0 2 4 2 ) 。 开放式、高效、高速、高精度、多轴多通道复合加工控制策略是当今 世界数控技术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其核心问题就是上层控制器与多路伺 服驱动之间的通信问题,这里的通信包括控制信号的传递、状态信号的反 馈等。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实现上位控制器与伺服驱动之间的高速双 向通信,提出了一种基于c a n o p e n 总线协议的数字智能伺服驱动系统的 控制方案。 通过对c a n o p e n 数字智能伺服驱动进行研究,总结出数字智能伺服 4 驱动与控制器之间的通信机理,最终建立以f p g a 为硬件基础的主站和以 数字伺服驱动为从站的主从式通信系统,并完成整个运动控制系统中 c a n o p e n 通信部分的软、硬件平台搭建,建立基于c a n o p e n 协议的通信, 完成数据的高速读写,实现数字控制。这改变了传统的伺服控制方式,提 高了控制器与数字伺服驱动之间的通信速度,因此本课题对开放式、高速、 高精度、多轴多通道复合加工数控机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要实现数控系统上位控制器与多路数字伺服之间的高速通信,必须选 择一种高效可行的通信协议,建立安全可靠的通信节点,实现整个网络的 软硬件设计,其中硬件设计包括芯片与设备的选用;软件设计包括网络任 务的调度与实现,网络的管理与可靠性保证等。针对以上要求,本文对现 场总线技术加以研究,最终选定c a n o p e n 总线作为连接数控系统上位控 制器与多路数字伺服之间的高速通信协议,建立以基于c a n o p e n 总线协 议的数字智能伺服为从站以数控系统中f p g a 加c a n 控制器与收发器为 主站的c a n o p e n 通信网络,搭建由f p g a 、c a n 控制器( m c p 2 5 10 ) 和 c a n 收发器( m c p 2 5 51 ) 组成的c a n o p e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