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价值Ξ.pdf_第1页
老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价值Ξ.pdf_第2页
老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价值Ξ.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卷第3期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Vol. 253 2004年3月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COLLEGEMar. 2004 老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于桂霞 (通化师范学院 教科部,吉林 通化134002)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其教育思想也是相当丰富的,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自然主义,他的许多观点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而且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剖析在教育与社会、 教育与人、 教育原则等方面对老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揭示其对教育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老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 -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04)03007303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的以 “道” 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古今中外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 响,而散见于 道德经 各章中的老子教育思想是相当丰富的,许多论述也是非常精辟而深刻的。老子教育思 想的核心是自然主义的,他的许多观点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而且在今天看来也颇有现实意义。 本文公从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原则,为师之道等几个方面,对老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加以阐述,以 揭示其对教育的现代价值及借鉴意义。 一、 老子论教育与人 自古至今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都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 时,是以其自然人性论为理论基调的。纵观 老子 全书,虽然老子没有对人性给予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 看出老子在人性方面是主张性善的,即人性本来就是纯朴善良的,我们可以称之为 “自然人性论” 。 “复归于 朴” 是道家人性论的基本内涵, (一)老子的 “自然人性论” 老子在 道德经 第十六章中说:“天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即自然万物纷繁众多,最终都要返回到它们的 本原,而人之本性或本原是婴儿时期的纯真自然、 无知无欲、 质朴无华的素朴状态,在 老子 五千言中多处流 露出对婴儿的赞美,他说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认为,宇宙有四大,人居其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这是贯穿宇宙这个系统的大法则。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都是自然质朴的,从 “道法自然” 的理论前提出发,老子 认为人和万物一样,作为天地间的一分子,他的本性应该是素朴的,就如同婴儿般的无知无欲,我们称之为 “自然人性” 。 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仁义道德,正教礼乐,知识智慧等会使人在社会生活中变得贪婪多欲,为了物质 利益而营私舞弊,无恶不作,使人性异化,导致婴儿般质朴无华的自然本性和美好的德性丧失殆尽。为了解 除痛苦,避免灾难,必须保持婴儿时期的无知无欲的心理状态,成人则应设法逐步把后来习得的一切一一抛 弃,忘却仁义功利,解除种种负累,“复归于扑”,回到天真童年。因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复归于 婴儿时期那淳朴的精神境界,找回失落的美德。 (二)“为道日损” 的教育要求 为使人 “复归于朴”,回归自然本性,回归于原来的真朴状态,老子提出了 “为道日损” 的教育要求。老子 认为,教育不应是在个体身上增加种种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过程,而是把得之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为影响 逐渐损弃的过程。为此他提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通过走 “为道” 的路子,从事 “道” 的学 习,一天天减损自己的经验知识,私欲妄见,以至于 “无为”,也就至于 “自然”,使人从错误的歧途返回到正确 的大道。 37 收稿日期:20030710 作者简介:于桂霞,女,1968年生,通化师范学院教科部讲师,东北师大教科院硕士在读 1 人类的发展是人类不断地抛弃人的自然属性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要以 牺牲人的自然本性为代价,得失之间,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而我们应该看到,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人类 摆脱愚昧无知落后的状态,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是不容否定的,但人类在进步的过程中,伴随着文明的脚 步,也带来了人性的异化:私欲膨胀,道德沦丧,极端个人主义等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就看到了这一 点,只是老子为保持人之自然本性而否定人类文明的主张是极端片面的,实不可取,但在教育中从人的自然 本性出发,尊重人的自然发展,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值得深入思考的方面。 二、 老子论教育与社会 (一)“国泰民安” 的社会理想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那时的人们自然纯朴,彼此相安无争,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自给自足,社会安定。他描述到:“小邦,寡民。使什佰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徒。有车舟无所 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认为这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老子认为现实社会中战事不休、 人欲横流、“君臣无常位”“社稷无常奉” 的混乱局面,是因为大道被废弃, 知识智慧,生产技巧等人类文明的产生造成的,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无休止追求使人的自然本性遭到了破坏, 所以老子主张销毁物质文明,彻底抛弃 “聪明和智巧”“仁义”“巧利” 等违反了人类自然的虚饰的文明,“绝圣 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在客观上减少清除可欲之物,使人们无物可欲,这样便能自然而然地无欲,使人 类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作为教育者,“圣人” 应当侵削人的头脑而增强人的肢体,削弱人的社会性而扩张 人的自然性。老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应是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为腹不为目”,使百姓无知 无欲。 (二)“自然无为” 的教育主张 老子认为要解决社会混乱的问题,除了在客观上消除可争之物外,还要在主观上教育人们不要有争夺之 心,少私寡欲,尤其在上者必须无为。因为上有为则下也有为,犯上作乱等现象就再所难免,“民之难治,以其 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所以在上者要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了可欲,使民不乱。 ”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已”圣人按照 “无为的原则” 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治理太平了。如果在上者 能做到无为不争,在下者自然地 “自化” 而纯朴,社会便会安定。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三、 老子论 “行不言之教” 的教育原则 11 提出 老子 “遵道而行,无为而治” 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在实践中贯彻 “行不言之教” 的 原则。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圣人即 教师要用 “无为” 去处事,用 “不言” 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人为地去为它确定起始点;有所作为,但不加自 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而且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言的教化,无为的好处,普天下很 少事物能够赶得上它。 21 内涵 老子的 “行不言之教” 并非真的 “不言”,而是要 “言” 得少却合乎自然,是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 本性和独有个性,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而又不觉得是负担。圣人是要为、 要言的,圣人要 “善言, 无瑕谪”,圣人要 “希言自然”,圣人要善于说话,没有差错让人指谪,通过 “不言”“希言” 达到 “有言”“善言”,通 过 “无为” 而达到 “无不为” 。这是 “不言之教” 的第一层含义,即 “不言之教” 要求教育者把握自然之道,按自然 规律办事,“唯道是从” 。 “行不言之教” 还包含了更为深刻的含义,就是主张受教育者有为而处于中心地位, 避免教师的绝对权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自觉性,使之独立、 主动、 自由地发展。 老子教育思想中重视人性的自然发展,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具有 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我们的教育曾经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性 的存在,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教育中以社会需求完全替代了个人的需要,学生没有 独立思考,没有个性,千人一面。教育不能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完全束缚了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个性的 全面自由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特别是即将全面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转变教育观 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主动性,发挥主体性,打破千人一面的僵化现象,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特个性。作为教育者一定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古代圣人先哲们的教育思想,尤其是老子的 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无疑会给我们的教育者以极大的启迪和帮助。 四、 老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现代思考 47 (一)“不言之教” 与现代教育的平等和民主观念 老子的 “不言之教”以尊重学生自然本性和独有个性为教育根本,强调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主 动性、 自觉性,避免教师绝对权威的思想,颇具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建设平 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的第一要点就是强调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民主的,即师生之间在政治上、 人格上、 法 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这也是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但由于制度的、 文化的、 传统 的、 习俗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师生之间在很多层面上都是不平等的,从 “师道尊严” 到 “教师绝对权威”,“唯 师独尊”,“唯师独从”,学生在教师面前始终没有平等民主权利可言,教师体罚、 侮辱学生的现象在个别落后 地区仍然存在。同时,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在高考指挥棒的统一指挥下,师生之间实际 上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的、 单向的、 居高临下的传递,是一种 “主仆型” 的关系。 现代教育是开放的、 多元的、 普及的,更是平等民主的,它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人 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正如 学会生存 一书中指出:“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能 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 ” 现代教育要求师生关系从权威灌输型 转向平等交流型,我国师生关系中的传统的意识倾向对于建设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阻碍, 如何打破这些阻碍,真正以尊重学生的自然本性和独有的个性为教育的根本,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 格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老子的 “不言之教” 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我们知道儒家教育是重视人的社会发展的,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则当 “舍生取义” 。而老 子非常重视人性的自然发展,他强调顺物之天,而致人之性。老子尊重人的个性的教育思想是对长期占统治 地位的儒家教育思想的纠偏和补救,正如张瑞 、 丁刚认为:正是儒、 道两家教育思想之间的对立与互补,构成 了先秦教育思想发展的动因和基本线索。 教育是社会现象,以人为活动对象,而人既是自然的人同时更是社会的人,教育如何满足个人需要又能 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各个发展时期都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在解放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应试教育愈演愈 烈,不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忽视个体的主体性,压抑学生的个性等现象非常严重。为改变以往教育中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状况,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 国范围内实施了素质教育,要求教育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重视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在全国上下一片素 质教育的热潮中,教育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教育的社会要求。所以今天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借鉴古代圣人先哲们的教育思想,即要重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又不能完全遵从人的个 性;即要重视人的社会发展,又不能离开人的个体需求而抽象地谈社会要求。人的个性的发展应是共性上的 个性,即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总之,老子是一位极为出色的教育思想家,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他的思想对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崭新的、 合乎人性的社会主义教育具有 重大的现代价值。 (责任编辑:梁景时) Lao - tzus Naturalistic Educatonal Thoughts and their Modern Value YU Gui - x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 ,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 Tonghua , Jilin , 134002) Abstract:Lao - tzuz philosophical thoughts have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as history ,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are also very abundant. And the core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is naturalism , which not on2 ly enriched Chinese ancient educational thoughts but is of gre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