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GDP_第1页
宏观经济学GDP_第2页
宏观经济学GDP_第3页
宏观经济学GDP_第4页
宏观经济学GDP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众说纷纭GDP,2,人民网2月14日讯日本今天公布了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抵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3,我们的GDP高于日本,但是GDP越高就能说明我们国家比日本富裕吗?GDP到底是什么?它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的缺陷又在哪里?,4,分析GDP从了解它开始,5,GDP总量GDP增长率人均GDP,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三大指标,6,GDP总量功效,GDP总量,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用于国际间和地区间进行比较。用于制定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用于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back,7,GDP增长率功效,GDP增长率,衡量的是经济增长速度。,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通用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测度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围绕潜在的生产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上下波动,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必然的不可完全避免的现象。是横向、纵向比较的重要参照指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今日与过去相比较,一国与他国、一地区与他地区相比较,除了比较GDP总量外,更重要的是比较GDP增长率。,back,8,人均GDP功效,人均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同时也是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世界银行按人均GDP水平(实际购买力平价),将各国分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四个等级。2000年,人均GDP1980美元为低收入组,4600美元为下中等收入组,9120美元为上中等收入组,27770美元为高收入组。中国当时为3920美元,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7400美元)的53。,9,总说GDP好,那么GDP的不好表现在什么方面呢?,GDP之“弊”,10,不能如实反应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比如一个人请了一个保姆,他每个月付给保姆一定的工资,工资算在GDP里,后来他和保姆结婚了,前保姆仍然提供相同的服务,但此时却不再有工资,GDP就减少了,11,不能反应人民的生活水平,最显然的例子莫过于前苏联和俄罗斯了,其GDP很高,可是军备占了绝大部分,12,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GDP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了经济发展,却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给人一种扭曲的经济图像。所以现在人们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得到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绿色GDP(GGDP),13,绿色GDP的设想,简单的讲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之下,不污染环境,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14,我国现在的国情是,地方特别是一些小地方,为快速发展经济,不惜破坏环境,只为地方私立,当地政府睁一眼闭一眼,中央不下来查,不出大的污染事故,纵容发展。绿色GDP的理念非常好,要落到实处必须要让人们转变观念,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同时加大处查力度,对环保加强立法、执法力度,抛弃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对检举污染的举报人实行奖励、保密,鼓励人人讲环保,保住我们剩下不多的青山绿水。任务艰巨,且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绝不放弃美好绿色家园的梦想,要想彻底完成目标我个人认为至少要30年,甚至我这代人可能看不到了,那我们也要为后人尽量多留一片青山绿水。,15,GDP作为干部政绩主体考核指标所带来的严重弊端,对政绩的追求使一级又一级的政府官员狂热追求GDP,甚至产生了GDP崇拜。为了政绩,许多地方的招商引资演变为“让利竞赛”,靠土地生财,靠拼资源来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不惜损害群众利益,与民争利。从1996年到2003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而非法占地的主体中,绝大多数是对GDP顶礼膜拜的地方政府。任何指标都让路于GDP,从追逐GDP,到唯GDP,到直接在GDP上做手脚,污染GDP。所以说,以GDP为主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16,今年两会上,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少阶在政协会上作了应着力提高统计数据的公信力的发言。他举例称,地方GDP之和高于全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至少2004年以来,几乎年年如此。国家统计局官员则辩称,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既有重复统计的原因,也有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相同导致的,但也不排除个别地方政府领导为了考核过关或政绩需要而高估GDP数据。,17,在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全面审视、辩证看待GDP?,18,如果把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结构、质量和效益,忽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甚至不惜以大量耗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就会陷入“唯GDP论”的误区,诱发和助长一些干部的短期行为与浮夸作风,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辩证看待GDP,就是既要重视GDP,又不只看GDP。保持GDP的增长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因而我们应当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坚持能快则快,努力加快经济发展。,19,讲不唯GDP,绝对不是不要GDP的增长,不要速度,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摆正GDP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决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发展,要求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政绩观统一起来,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强化全面发展的观念,防止把GDP片面化和绝对化,避免“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等现象的发生。,20,中国实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旧核算体系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可是如果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总潮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表现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而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我们需要把国民经济核算扩大到包括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在内的这个宏观核算,形成宏观核算整体化。,so,宏观核算整体化架构的意义?,21,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环境的发展。不以牺牲中国环境为前提来提高经济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建立宏观核算整体化框架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而且也会对国际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宏观核算整体化架构意义表现,22,原先的中国一味地追求GDP的提高而忽视了环境,造成了大量地污染。如今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解决污染问题。因此,在经济方面,由原先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中国在某些科技领域仍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尚未普遍全国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劳动力的素质较发达国家还是比较低的,因此,提高人口素质成为中国长期发展的目标,构建中可能面临的需解决的问题,23,=,中国经济实力日本,?,X,24,中国人口13亿,几乎是日本的10倍,以人均GDP来说,中国的数值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也不到。中国的GDP建基于粗放式经济,胼手胝足积聚出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扩张并非可持续的,是靠房地产、汽车销售、贸易和地方政府发债硬拉上去的,日本则是资源运用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以及科技成分高,据统计,科技进步在日本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七成,中国是不到四成;日本投放在研究发展的占GDP3.5%,中国为1.3%。,25,中国近年从上到下都在拼GDP,造成巨大浪费,如果拚抢的是无谓的名次高低,反而突显了粗放式经济和能源虚耗的缺点。日本产业在丰沛科技力量支援下开始调整航向日立制作所拿下了改造英国铁路的100亿美元合约,日本核工业进军美国、韩国、印度等巿场,以压水式和沸水式核电技术,决战核电技术出口强国法俄;日本长期投资在外国矿业也带来丰厚回报。中日之间的差距不在于GDP的总体经济,而是在于细致的内容,从人力科技资源分布到投资方向,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今天中国仍然在交学费。,26,为什么“十二五”时期中央政府弱化对地方政府GDP考核?,27,弱化GDP指标,让幸福感更强,28,幸福和GDP增长不同步对GDP增长速度的要求,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也使得中国经济的总量跃居为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是,解决了温饱之后,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却产生了。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同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2000年,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为65.5%,接近2/3;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为57.5%,下降了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一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再辅之以不时出现的通货膨胀,购买力严重下降,居民收入实际为“负增长”。在各地GDP增长的同时,人民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29,并且,“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因此,单纯考察GDP增长速度,已经无法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保持GDP增长是必要的,但唯GDP导向不可取。她主张,应建立综合考量、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民生指数指标体系,用于全面评价、促进民生工作的开展。,30,2008年全国各省(区、直辖市)GDP排名,地区GDP总量/亿RMB人口/万人均GDP/RMB人均GDP/美元人均位次中国大陆30067013246522698326701广东356968889401575780902山东3107292843346848171003江苏303137432407875870804台湾27299229911874317090305浙江214874720455236552706河南1840897171894427272007河北1618968692356833921508香港1495170121329130698209上海1369817787704211088410辽宁1346242283184045831211四川1250687501429320573012湖北1133060311878627042113湖南1115761641810026052514福建1082335113082644371315北京104881538681929815516安徽887462281424920513117黑龙江831038162177731341618内蒙古7762238532545468411,31,2009年全国各省(区、直辖市)GDP排名,名次省/市GDP(亿元)增长(%)1广东390829.5%2江苏3406112.4%3山东3380511.9%4台湾25903.475浙江228328.9%6河南1936710.7%7河北1702710%8辽宁1506513.1%9上海市149018.2%上海/直辖市110香港14388.0111四川1415114.1%12湖南1293013.6%13湖北1283213.2%14福建1195012%15北京市1186610.1%北京/直辖市216安徽1005312.9%17内蒙古970017%,32,广东,33,2009年,广东GDP达到39,081.59亿元,在“三万亿俱乐部”中排名第一,与第二、三名的江苏、山东差距均超过了5,000亿元。,作为第一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省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34,结构优化实力壮大效益提高2009年广东工业企业100强分析,35,广东工业企业对GDP增长功不可没,(一)规模不断扩大,主导地位突出。(二)收入稳步增长,效益显著提高。(三)产业结构高级化,高新企业实力强大。(四)国有企业影响减弱,三资企业表现突出。(五)企业座次变化大,产业发展呈集聚化。(六)劳动装备普遍提升,表现各不相同。(七)应变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36,广东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广东房地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明显增强。(一)企业主体规模快速发展。企业个数快速发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底,广东房地产开发企业有6821家,比2004年底(第一次经济普查,下同)增加839家,4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10家。,37,广东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二)开发投资和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2008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投资规模为2950.09亿元,是2004年的2.01倍,年均增长19.1;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2。,38,省政府实施的有效的经济政策,扩大内需;全省“家电下乡”销售额4.9亿元,财政补贴3523万元,中标家电销量增长40%;全省“汽车下乡”销售额570.04亿元,增长22.9%。调整结构;省政府投资185亿元加快东西两翼基础设施建设,珠江三角洲与东西两翼建26个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