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 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形成 了关于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说明了本研究的缘起、理论基础、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 对已有的相关研究做了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部分。首先,在分析、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对区域、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 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包括区域教育可持续 发展的内涵,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 定,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影响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其次,笔 者联系实际,以甘肃高等教育发展为例证,分析了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指出甘 肃高等教育过去的发展是典型的刺激式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系统分析了不可 持续的原因。通过对区域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刺激式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的对比考察,进一步阐释了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点。最后,在以上内容所提 供的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构想,第一,转变传统教育发 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区域教育发展观;第二,通过制定法规、政策等方式,建立区域 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第三,制定相应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第四,构建区域教育可 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第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施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第六,调 整和优化区域教育结构,建构合理的教育结构系统;第七,创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 的运行机制;第八,建设学习化社区,形成区域内居民终身学习体系。 第三部分对本研究的理论体系做了简单总结和分析,指出成功之处和研究的不足, 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期望。 关键词: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甘肃高等教育 a b s t r a c t t h i sr e s e a r c hc a r r i e do nt h ef u r t h e rt h e o r ye x p l o r a t i o nt o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q u e s t i o no ft h e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a n df o r m e dt h et h e o r ys y s t e r na b o u t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 ,u s i n gl i t e m t u r er e t r i e v a lm e t h o da n ds y s t e ma n a l y t i c m e t h o d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o r y ,t h e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a n d t h ei i :f c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 t h ef u l lt e x t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m a j o rp a r t s 皿ef i r s tp a r t ,b f i e f c dt h eo r i g i n ,t h er a t i o n a l e ,t h eg o a l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t h e m e t h o do ft h er e s e a r c ha n dm a d e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u m m a r ya b o u t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k e yp o i n ta n dt h ec o r ep a r to ft h i sa r t i c l e f i r s t , c a r r i e do nt h e a n a l y s i sa n dt h ed i s c u s s i o nt ot h ec o n c e p t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r e g i o n ,t h er e g i o n e d u c a t i o n ,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a n a l y s i s , t h ec r i t i q u e ,i n h e r i 咖g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a n df o r m e dt h et h e o r ys y s t e mo n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 w h i c hi n c l u d e d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e 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a n dt h en e c e s s i t y ,t h eg o a l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n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a sw e l la st h ef a c t o ra n a l y s i sw h i c ha f f e c t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 ;n e x t , t h ea u t h o rr e l a t e dt h er e a l i t y , a n a l y z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f i co nt h e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ng a n s np r o v i n c e ,t a k i n g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a sa ne x a m p l e ,a n dp o i n t e d o u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o fg a n s ui np a s tw a st h et y p i c a ls t i m u l a t i o n - l i k e 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t e r n ,w h i c h w a sn o ts u s t a i n a b l e ,a n d a n a l y z e d t h er e a s o n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r o u g ht h ei n s p e c t i o no nd e v e l o p m e n tt w ok i n d so fp a t t e r no fr e g i o n e d u c a t i o n s t i m u l a t i o n l i k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r e r na n d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t e m e x p l a i n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p a t t e r no n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 f i n a l l y ,o nt h eb a s eo ft h et h e o r ys u p p o r tw h i c hw e r ep r o v i d e db ya b o v ec o n t e n t ,p r o p o s e d t h ei d e a l so n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 f i r s t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i d e a ,s e t t i n gu ps c i e n t i f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v i e wo nt h e 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 ;s e c o n d ,s e t t i n gu pt h es a f e g u a r ds y s t e mo f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r o u g hs o m ew a y s ,s u c ha sf o r m u l a t i n gl a w sa n dr e g u l a t i o n s ,p o l i c ya n ds oo n ;t h i r d , f o r m u l a t i n g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p l a n ;f o u r t h ,c o n s t r u c t st h e b a s i cp a r e mo n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 ;f i f l h ,d i s p o s i n gt h e e d u c a t i o nr e s o u r c e sr e a s o n a b l y ,i m p l e m e n t i n gs h a r i n go nt h e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r e s o u r c e s ; s i x t h ,a d i u s t i n ga n do p t i m i z i n gt h er e ,g i o n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 r e a s o n a b l ee d u c a t i o n a ls t m c t u r es y s t e m :s e v e n t h ,f o u n d i n gt h eo p e r a t i o n a lm e c h a n i s mo n 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垂o ne d u c a t i o n ;e i g h t h ,c o n s t r u c t i n gs t u d yc o m m u n i t y , f o r m i n gt h ei n h a b i t a n tl i f c l o n gs t u d ys y s t e mi nt h er e g i o n t h et h i f dp a r th a sm a d et h es i m p l es u m m a r y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t ot h i sr e s e a r c ht h e o r y s y s t e m ,p o i n t i n go u tt h es u c c e s s f u lp l a c ea n dd e f i c i e n c yo ft h er e s e a r c h , a n dp r o p o s e dt h e e x p e c t a t i o n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r e s e a r c h k e yw o r d s :r e g i o ne d u c a t i o n ,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o fg a n s u m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罄址日期:上等l 卫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孽k 垃导师签名:垒。i 诌一日期:z ! ! ! : 摹新梅;区壤教育可持续发晨研究 第一部分引论 一、问题的提出 首先,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来自于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可持 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是上个世纪年代提出的一个 新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到9 0 年代,特别是 2 1 世纪议程的出 台使可持续发展被运用到各个领域,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也积极 响应2 1 世纪议程,吸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1 9 9 2 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和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现代化 建设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1 9 9 4 年,在联合国开发计 划署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国制定了中国2 l 世纪议程白皮书,提出了人口、 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强调“制定和实施2 l 世纪议 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和下一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我国的“九五”计划和2 0 1 0 年远景目标纲要,非常明确地将可持续发展与科教 兴国一起确立为我国走向2 1 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中央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实旋。o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今天,科学 发展观已成为制定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对反思和建立科学的教 育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区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评价标准和参照系。 其次,区域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地方化的必然要求,是区域政治、经 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趋 势和发展理论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的确定。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构建 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知识传递和创新、科技发 展的需要。实现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当今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一般 趋势对教育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采取了区域均衡 发展的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我国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一定程 度上掩盖了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隶属于社会系统中的教育在国家的统一决策、 规划下也采取了相同的发展策略,因而,区域问的教育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教 。秉继成,林珲,杨汝万面向信息社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阻 北京:商务印书馆, 2 0 0 1 前言 。史根东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2 0 0 3 年卷一中国e p d 教育概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0 咀1 4 1 单i 沸t 区麓教舸持续发展研究 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是,8 0 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 逐步深入和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旋,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表现 出各自的特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益加大。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全 球化发展,现代教育表现为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和开放性的发展特征,社会的区域 性问题也凸现出来,宏观调控、微观开放,发挥地方的主体性,也使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结构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教育这一深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区域差异。到 了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教育体制 改革日益赋予各地区教育发展更大的自主权,各地区也就相应的把教育发展纳入 地区发展战略规划之中,教育开始呈现明显的区域走向。从目前看来,教育权利 的下放和主要由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来因地制宜地管理、发展区域教育 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引起了我的思考,与此同时,近 三年来,我一直在导师焦瑶光教授的指导下学习、研究区域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 践,一定的理论储备和专业方向的条件使我的脑海中经常浮现这样的问题:什么 是可持续发展,能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探索区域教育的发展问题,区 域教育能不能实旋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区域教育的 发展有何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查阅相关的资料,并开始尝试区域教育可持 续发展的理论探索,作为一篇硕士论文,“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这一选题显然 过大,难以驾驭,在导师的启发下,我决定以甘肃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例证,来阐 释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内涵,原则和策略,因为甘肃高等教育发展轨迹 呈现的不可持续特征和区域特色可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构提供例证。 我知道将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篇拙文可能因为题目自身的原因和理论的肤浅 不能使大家满意,但我会因为自己曾经的尝试和努力而无悔! 二、研究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总结世界各国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教训的产 物。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大致包括:公平性原则,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 持续性原则,即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系统可持续性的保障;和谐性原则,即人类内 部及人类与自然之间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 2 擎新格,区壤t 育可持续发晨研究 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生活领域,而且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适用的 原则,它对教育发展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带 来对教育功能的再认识。第二,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教育体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保 持教育系统自身的生机和活力,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育目标的制定、 教育结构、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避免短期效应,始终保证为未柬社会培养人才的 前瞻性。 ( 二) 终身教育理论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朗在2 0 世纪6 0 年代提出终身教育,立即得 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迅速成为一种国际性教育思 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 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的报告中认为,在迅速变革的时代,终身教育应该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终身 教育是进入2 1 世纪的关键所在。终身教育既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又是一种 崭新的制度体系。这个体系是向全社会一切成员开放的体系,要求整个社会刨设 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建立面向大众的、没有围墙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教 育。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终身化和一体化。在纵向上应体现上下的 连续性和一贯性,强调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学校后继续教育以及老年教育的结 合,强调各级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上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应打破各类教育彼此孤 立隔绝的状态,调动社会所有形式的教育资源,使普通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 人教育相互沟通与补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结合。这纵横两方 面的结合,构成终身教育所要求的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新体系。终身教育作为一种 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已逐步被国人所理解和重视,并成为全社会共同 努力的目标。 三、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对区域教育的研究 自从1 9 8 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我国 就开始了对不同地区的教育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教育。地方获得 了管理教育的权力,也负起了发展区域教育的责任,一些地区也先后开始积极探 3 革新奢t 区冀教育可持续发晨研究 索结合区域实际、发展区域教育的途径。区域教育的实践客观上刺激了区域教育 的理论研究,从检索到的资料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对区域教育概念和特性的研究 1 9 9 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促进 了区域教育研究在我国的发展。1 9 9 5 年,在安徽省教委工作的焦风君对区域教 育作了理论探讨,此文以后被转述颇多,对以后的研究影响很大。后来,房淑云 在教育的地域性和区域教育一文支持了该文的观点。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教 育的地域性差别的客观存在,认为区域教育研究具有必然性,是适应我国教育体 制改革逐步深化的需要而产生的。此外,2 0 0 0 年,上海市闸北区教育研究所的 康德山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第7 期发表文章教育的区域性陈述,对区域划 界、区域教育、区域教育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区域本身是一个抽象 的概念,必须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和可解释的意义,区域才能具体化,才能真正 具有活的组织,才能发挥区域应有的功能”。西区域教育具有共时性、系统性、整 体性、特殊性、依托性五个基本特征。 2 对区域教育的实践研究 最早以“区域教育”命名的实践研究是一项对黄河三角洲的教育发展战略进 行的研究。从1 9 8 8 年开始到1 9 9 2 年,由中央教科所、山东东营市、胜利油田的 1 0 余名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和大量经济、社会资料的处理分析,对黄河三角 洲的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初步确立了该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战 略目标和实施步骤。他们认为,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加强了区域教育的宏 观思考;二是加快了理论研究向教育实践的转化;三是促进了地区不同部门之间 的合作。这一研究具备了区域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具有代表性的是由黄孟源负 责,后来被列为1 9 9 7 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区域教育可持续发 展研究,以经济发达地区上海闸北区为个案。课题组采用了“虚拟研究所” 的组织形式,即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突破“单位”所有制的晃限,把所 需要的分布在各个学校的研究人员,以课题组的形式联合在一个新的“柔性体” 中,建立了一个较紧密的、跨越时空和地点的合作联盟,共同对课题研究任务进 行攻关。课题组从7 个不同侧面开展研究:a 教育观念;b 师资队伍建设;c 教 育手段现代化;d 学校德育;e 薄弱学校建设;f 教育经费问题;g 教育评价。1 9 9 7 年8 月,该课题组完成了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若干思考的研究报告,继 。康德山墩育的区域性陈述明教育理论- 与实践, 2 0 0 0 。( n 4 簟新靠,区壤蝻可持续发晨研究 而完成了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开题报告,在一些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了多篇研究论文。此外还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示例河南油田教育,不发达地 区的区域教育示例宁夏海原县教育,这些区域教育的实践说明,区域的发展 是与本区域所具有的物质条件密不可分的,在寻找区域教育发展模式时,要因地 制宜,正确把握区域教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确立本区域的区位优势, 推动区域教育的发展。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使区域教育发展战略成为可能,使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 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巨大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行政体制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 弊端与不适应性,严重地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1 9 8 5 年颁布的中 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并将全国划分为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中等发达 程度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采取分片指导的方针。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要求要充 分发挥各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合 作、合并、共建等,加大了地方对所在地高校的控制力度。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 确定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中央各部门办的各类学校,地方也要 予以协调和配合。 我国区域教育实践的发展,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现实基 础。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地方化的深入,我国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教 育范例。各地根据区域实际,进行区域性改革实验,努力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教 育发展之路。发达地区的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不发达地区的教育,三类地 区各具特色的区域教育探索使探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坚实的实践土壤,为 从更大范围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归纳分析探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和 实施战略提供了条件。 3 对区域教育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 随着区域教育研究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教育界还涌现出众多区域教育研究的 论文和专著,对区域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索。 ( 1 ) 对我国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杜育红的教 育发展不平衡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吴德刚的中国教育发 展地区差距研究,顾建军的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探讨,祁型雨的区 域教育发展的差异与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刘旭东、何波的论区域教育差异 5 簟新棒t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晨研究 与我国教育的抉择等,这些研究针对我国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作了深 入研究,从不同侧面分析、描述和揭示了我国地区问教育发展差异的详细情况, 从理论分析和政策分析的角度,揭示了造成我国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的因素及其 作用机制。 ( 2 ) 对我国区域教育投资进行的研究。2 0 0 0 年,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 划课题中国区域教育投资研究以成果的形式完成出版了中国区域教育投资 研究一书。这项研究着重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 育发展过程中,区域教育投资方面存在和遇到的主要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 问题。该研究把区域教育投资放在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围 绕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教育投资普遍短缺、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短 期难以消除的现实,探讨了区域教育投资在工业化、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反贫困、就业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的作用与对策。另外,刘彤的体制政 策发展试论区域民族教育投资,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问题进行了探讨。” 刘惠林等主编的中国区域教育投资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淝区 域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影响区域教育的生态环境入手,对区域教育结构, 区域教育投资体制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 3 ) 对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 松华等主持的中国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是目前我国影响较大的一项区域教育 研究。该研究被列为“九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当时课题名称为“不 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该研究运用现代化理论与区域科学理论 研究我国区域教育的发展,分析了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的特征,提出了区域教育的 现代化目标和对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如郭桂英 的我国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建构,冯国琦的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 是建设教育强区的必由之路,程斯辉、刘光侠的关于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策略 思考等。 ( 4 ) 对区域教育统筹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1 9 9 4 年董泽芳就区域教育统 筹的含义、必然性及意义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区域教育统筹的主体只能是各级 政府,区域教育统筹的目的是“以三教统筹为基础,以人才培养科技开发 经济振兴为主线,使区域内经济、科技与教育各部门的人力、财力、物力 得到综合运用,合理配置,各自发挥优势,形成强大合力,取得区域教育的最佳 效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他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讨论了区域 6 单暂謦z 区域教舸持续发晨研究 教育统筹的内容,并论述了区域教育统筹的重大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的统 筹权和管理权限得到扩大。为了使区域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必须进行分类指导,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因此,区域教育研究是历史与 现实对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提出的必然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 国的区域教育会越来越从自为状态走向自觉状态、从被动适应走向自觉探寻发展 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区域教育研究有利于调动各地发展教育的热情,同时引导 区域教育走科学化、合理化的发展之路。 ( 二) 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工业文明弊端的日益凸现,人类面临着日益 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悄然兴起并日益引起国 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它的实施必将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可持 续发展战略,人们一直只是把它局限于处理工农业生产及人口、资源、环境关系 的范围内,其意义在于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受到科 技界与经济界的关注。 1 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研究 1 9 9 1 年1 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 n t e c 0 1 ) 和国际生物学联合会( i u b s ) 联合举 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着重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1 9 9 1 年,由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保护地 球一可持续生存战略”( 以下简称生存战略) ,生存战略着重于从社会 属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e d w a r db b a r b i e r 在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 侧重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属性,将其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 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有的学者从技术选择的 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 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以此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 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核废料和污染物的 工艺或技术系统。”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主持的由2 1 个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著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里程碑式的我们共同的未 7 擎新棒区g u t 青l 持续发晨研究 来专题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得到广泛地接受和 认可,并在1 9 9 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共识。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 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就其社会观而 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 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科技观而言,主张用 科技的手段将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的限度。这些观念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 挑战,并为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形成新的发展观奠定了基础。 2 对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研究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要求可总结为:时间上,在满足当 代人需要的同时为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空间上,各种构成要素最 佳结合;发展途径上,走素质型、质量型发展之路;发展动力上,体制、机制变 革建立新秩序的综合作用力;发展原则上,综合效益、社会公平与和平安全;发 展目标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最佳结合;经济上,其增长方式由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上,满足人的合理要求;政治上,人人享有平等参与 的机会与权利。 3 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研究 1 9 8 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 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根据联合国环发大会的这一指导思 想和现有的研究材料,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概括为; 持续性原则: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这是可持续发展原 生的也是基本的含义,即是要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要以未来发 展的可能性作为制定当代发展战略的前提。 公平性原则:是指发展应满足整代人的需求,而不是一部分人的需求,可持 续发展强调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整体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相互制约;社会也是 一个整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制约。可持续发展必然是整体的发展,破坏 了其中某一部分,其后果必将波及整体。o 4 对可持续发展与教育关系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发展”理论与实践根本的突破与变革, 。王昌滨何谓持续发展啊国外社科信息,1 9 9 3 ,( 1 9 ) 2 0 8 单新棒t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晨研究 具有时代转折的意义。其中,它也包含了对于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 境关系的新的理解与新的看法,同时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规定。 这些都将根本改变我们对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教育本质的看法,并将要求我们 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更深层的改革。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 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和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育研究者 从未间断过对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检索到的资料看,大概可以分为两 大类:一是在宏观层面上探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指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和必要性,如张祥云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教育( 江西教育科研1 9 9 8 ( 2 ) ) ,赖 德胜的人力资本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 9 9 7 ( 4 ) ) ,安文铸的论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9 9 7 ( 3 ) ) , 范国睿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 9 9 8 ( 1 ) ) 等:二是从微观层面,即从教育的组成要素来探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鲁 茗的试论教育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 9 9 7 ( 3 ) ) ,叶穗灿的 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教育评论2 0 0 4 ( 2 ) ) ,殷革兰的教育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规划的制定(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 9 9 9 ( 2 ) ) 等。这些研究 分别从受教育者、教育资源、教育规划、教学手段、师资力量等方面探讨了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教育实践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立足点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虽然众多研究者对区域教育的发展以及可持 续发展问题做了有价值的研究和探讨,但也存在明显的缺憾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1 从宏观的层面上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较多,但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不 同( 有的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有的从教育的组成要素出发,有的从影响教育发展 的因素出发) ,缺乏系统性,所持的观点也很难达成一致。 2 个案研究多以经济发达城市为研究对象,有明显的都市情结,忽略了地 域和客观条件的差异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过于笼统,也缺乏代表性。且对 西部贫困地区的研究较少,如甘肃省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尚属空白。 3 侧重于区域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研究( 如区域教育投资、统筹、 现代化等) ,缺乏对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性研究。 本研究以作为系统整体的区域教育为视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通过对甘 肃高等教育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以期形成关于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认 识与系统见解,进而对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回应。 9 五、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本研究的目的 1 在分析、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概 念、特征、内涵、发展目标、影响因素给予系统的科学考察与理论概括,形成关 于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 2 遥过回顾甘肃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背景,分析影响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 原因,以史为鉴,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引导。 ( 二) 本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在陈述区域教育的前提下,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区域教 育的发展是对区域教育理论的丰富和补充。对甘肃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的回顾有 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给予科学的建议和合理的政策指引。 六、研究方法 ( 一) 本研究的指导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本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 为,世界是客观的、普遍联系的整体,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和静止的眼光看待 问题,而是要用联系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唯物史观,将历史看成客观的发展过程, 尊重历史事实,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 环境中考虑。基于这一原则,笔者坚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把区域教育作为 一个系统整体,努力探寻影响区域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外因素,并联系实际, 通过对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最终构建起区域 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 ( 二) 具体的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文献法是本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本研究中将用到众多前人已有的研究成 果。因此,在研究之初搜集与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相关的著作、论文、文件 等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一方面避免了研究的重复性,另一方面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批判、借鉴,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2 统计法、分析法 教育统计法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运用,是“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 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做出数量分析的结果”。在本研究中, 根据搜集到的甘肃高等教育建国以来规模扩张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分 析,形成了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曲线图,很形象地说明了建国以来甘肃高等教育 发展变化的轨迹。分析方式以演绎法为主,先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对区域教 育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建立假设的理论体系,通过研究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 来分析原因、验证假设,进而提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想。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c i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5 1 6 8 1 1 簟i f 棒t 区域辅可持续发晨研究 第二部分本论 一、与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 ( 一) 区域及区域教育概念的界定 1 区域 区域是地理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赋 予某种特征使其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可解释的意义,区域才能具体化,才能真正具 有活的组织,才能发挥区域应用的功能。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区域被解 释为“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一区 域的界限却是由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的同质性和内聚性决定的,区域也可以由单 个和多个特征来划定”。我国,一般认为,对区域的划分主要取决于研究问题 的范围和类型,“区域是一个变动的框架,它必须符合研究任务提出的要求来加 以定义”。人们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区域,也可以根据历史传统划分区域, 或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区域,也可以依据经济、文化、人口、自然地理条件、 历史传统等综合因素划分区域,但是,不论人们怎样划分区域,总归是为了要解 决一定的问题,达到一定的目的。 2 区域教育 在我国,划分区域教育,宜依行政区划为准,这一点为大多数教育研究者所 认同。他们认为,不以行政区划为标准的区域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对我国区域教 育划分的这一理解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所以有学者明确指出:“区域教育 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或多个衔接在一起,共性比较突出的行政区划联合成的广 义区域的教育”,回如甘肃的l 临夏教育,上海的闸北教育等都是带有区域特征的区 域教育,每一区域内的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评价以 及外部支持系统都具有统一性和相关性。就中国的教育而言,区域教育是一个中 观层次的概念,相对于全国的教育系统而言,它是一个子系统,所以区域教育一 方面体现全国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体现区域的特殊性。 ( 二) 可持续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d i 】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杜。1 9 8 6 7 0 3 。张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d i 北京:商务印书馆, 2 0 0 3 5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课履组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研究忉中田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e o , ( 1 ) 1 2 单新梅区域教育可持缓发晨研究 1 可持续发展的界定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题词之一。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性和发展 两个概念,意思是以可持续性作为制定发展策略,选择发展方法和具体实施发展 的出发点和归宿。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4.7 向量的线性运算(第1课时)同步练习
- 秋季开学第一课的心得体会
- 护士长年终述职报告
- 第二十五章 锐角的三角比(40道压轴题专练)
- 战友聚会致辞15篇
- 23.1 成比例线段同步练习
- 【北师】第三次月考卷【九上全册】
-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6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 四川省乐山市乐山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一10月月考英语
-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教学课堂实录
- 计量箱使用说明书
- 人教版一年级起点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套教案
- 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简谱)火车开啦-教学课件
-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培训教材-2
- 五年级主题班会 家长会 课件(共28张PPT)
- 课件4.2 氯化工艺安全
- 《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报告单
- 提升服务品质-改善就医体验-持续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课件整理
- 电箱巡检记录表
- 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临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