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传统与变迁——鄂东南空心化聚落的调查与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农村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以从事单纯农业 生产为主的传统村庄不再适应新经济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面临着诸多问题。近 年来,伴随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非农经济的发展,在广大农村领域出现了中心衰 退、外围增长的“空心化”现象。 “空心化聚落”不仅导致我国土地资源的浪费,更 己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在聚落的更新发展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空心 化聚落的现状,均衡土地、资源、环境、设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已成为 鄂东南聚落变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首先从背景研究开始,继而以鄂东南水南湾、玉堍村、乐木林、老屋场、 江源村、宝石村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实地调研方法,试图结合鄂东南现状和 理论研究成果,找到鄂东南空心化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找到鄂东南空心化 聚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鄂东南空心化聚落的更新工作起到一 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全文共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内容和目标; 第二部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了鄂东南聚落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鄂东南 聚落的一般特征,同时分析了当代农村聚落空心化转变的背景;第三、四部分是文 章的主体部分,第三章通过实地调研,以鄂东南水南湾、玉堍村、乐木林、老屋场、 江源村、宝石村为具体案例,调查了鄂东南空心化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 特征;第四部分通过传统村落和现代村落的对比分析,得出了鄂东南空心化聚落的 演变过程和演变原因;第五部分根据鄂东南空心化聚落现状提出了合适的更新策略。 第六部分总括全文,再次提出解决“空心村”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鄂东南 空心化聚落 空间结构 空间形态 生活方式 更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great change has begun in country. the society had faced a lot of problem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which is dominated by pure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no longer survive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who are transfer to the cities and n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ed quickly, a phenomenon,called inner decaying village appeared, which mainly behaves the center decays. the inner decaying village not only wastes the glebe resources, but also not benefi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 now in the southeast of hubei province, the problems are needed to be solved immediately. the full paper mainly includes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methods, content and objectives. the second part is mainly about the literature data collation, analysis of the resulting inner decaying village in southeastern hubei, social background, general features of southeast hubei settlements, and described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of contemporary rural settlements. the third part, taking shuinanwan village, yuwu village, yuemu village, laowuchang village, jiangyuan village, baoshi village as the cases, based on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im to find the southeastern hubei inner decaying village about morphology and life style features.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evolution of the inner decaying village and the reason of it. the fifth part presents proposal about update strategy of southeastern hubei settlements. the sixth part emphasizes the necessary of solving the inner decaying village problem. key words: southeast hubei, inner decaying village, spatial modality, lifestyles, renovatio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近我所知,除文中已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 _ _ _ _ _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数。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人类聚居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 1 ,和生物的有机代谢一样,聚落也要不断的 更新。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化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缓慢且相对平缓,农村聚落处于 渐进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聚落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了和谐的 适应性,其结果是创造了许多形态各异且充满地域特点的聚落。然而进入现代社会 发展时期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聚落的更新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生 产技术的提高,以及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而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信息的发达,也使农民对居住有了更多的要求。 笔者曾经有多次机会调研农村聚落,这些硕果仅存的祖宗遗产,存在于广大土 地的各个角落;但是由于新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技术科技的普及,这些雕梁 画栋的建筑以及次序井然的环境不再具有吸引力,农民更多的是把旧的建筑和旧的 生活联系在一起。毕竟旧的生活是不受追捧的,于是农民开始追求新的建筑,新的 居住环境。同时,由于农村建设管理环节的监管不力,使得农民住区更新混乱,随 意建房、一户占多处宅基地、闲置房屋等现象普遍存在,于是出现了聚落开始向外 围无序扩展而内部空废的现象,形成了中心衰败的“空心村” 。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的繁荣和振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 安。而“空心村”的蔓延使农村居住环境恶化,更加大了原本就紧张的土地资源的 压力。在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空心村整治活动。 但是对于传统农村聚落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多着眼于空间形态、空间结构、历 史背景等。对于“空心村”的这种聚落空间已经出现异化的聚落或者说已经引入当 代生活的传统聚落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入手,分析异化的现象,考 察异化背后的原因,在治理方式上以政策和制度干预,或者以经济引导,但是缺乏 在微观层次上的佐证。空心村中居民的生活状态如何?居住建筑的空间形态有何变 化?人们对于这种变化的态度如何?空心村以什么方式在在演进?这些问题的 解答都是空心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有赖于我们更换角度深入了解,并从中 1 c.a.doxiadisaction for human settlementsathens publisgingcenter1975,p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理出脉络。 本课题的着眼点就在于,把视野放在已经出现空心化的聚落上,从最基本的调 查入手,围绕居住问题,在细微之处揭示空心化聚落现状及其演变背后的规律,为 农村聚落的研究和更新提供依据。 1.2 既往研究 1.2.1 对聚落变迁的研究 农村聚落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类学、社会学重点关注的焦 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1 、 江村经济 2 、 云南三村 3 ,李慷的社会变迁 中的中国农民生活桃源农村社区考察 4 ,朱冬亮的社会变迁中的村级土地制 度 5 ,毛丹的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 6 等,分别从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关注了聚落的发展。 在建筑学领域,对于聚落变迁的研究多涉及聚落形态及其发展背后的气候、历 史、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多于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有交 叉。金其铭的主要从地理学角度切入对乡村聚落的形态等进行研究;薛力的城市 化进程中乡村聚落发展探讨一江苏省为例以江苏省的若干村落作为案例探讨 城市化进程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段进等人的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 结构与形态则从空间结构形态方面对太湖流域的古镇村落进行空间解析;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由景观角度对国内各地有代表性的传统村镇聚落进行剖 析和论述;雷振东的整合与重构将乡村聚落转型问题以系统视角看待,量化了 空心村的程度,提出了形态重构的对策。 1.2.2 对空心村的研究 “空心村”是我国农村聚落在社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由于对三 农问题的关注,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关于“空心村”的文章。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农 村的政策、居民点建设、土地整理等角度入手,主要有:薛力的城市背景下的“空 心村”现象极其对策探讨一文,比较详细论述了我国农村空心村特点、发展变化 1费孝通 乡土中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年版 2费孝通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费孝通张之毅, 云南三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慷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民生活桃源农村社区考察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5朱冬亮 社会变迁中的村级土地制度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6毛丹 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 学林出版社200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历程及其产生的原因。张军英的 “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则结合安徽省“空 心村”改造规划和设计实践,分析了不同种类的“空心村”现象及改造对策。吴佳 莉、陈银蓉的从土地利用成本角度解读我国“空心村”现象从土地利用的角度, 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剖析了“空心村”形成的原因,给出了治理的建议。 1.2.3 研究现状分析 上述研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对象大多都是以聚落为单位进行分析,微 观层面上关于聚落空心化的阶段,演变过程和其背后的机制分析还不够;其次,地 域特征不强,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再者,对于聚落里社会关系的关注不够。空心化 虽然表现为聚落物质空间的异化,但是依附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必然也有所不同。但 是大多数相关的研究只涉及了前者,对社会关系的问题则关注较少。 以上的种种研究可能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但这些尝试无疑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 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在上述的背景下,关注当代聚落的空心化问题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本课题 研究则试图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数据统计,把视野放在已经出现空心化的聚落上, 以“居住”这一聚落的基本功能为对象,研究居住的主体和客体在聚落出现空心化 时呈现的特点和规律,为农村聚落的研究和更新,为空心村的整治提供依据。 1.3.2 研究的意义 1 、寻找聚落空心化研究盲点 如上文所述,国内学术界对于空心化聚落的研究主要有两大切入点:第一:以 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的形态结构、景观要素,寻找当代聚落要素的缺失。 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生活条件的进步,传统的形式和要素不一定能适用于当 代聚落的现状和当代农民的生活需要。从传统入手,寻求解决的经验,这种基于“历 史”的策略,存在相当的风险,因为随着聚落根植的社会环境的变迁,从历史中总 结出来的规律未必能很好的解决现在的问题。第二:根据现代的规划理念,引入一 套新的体系。现代的规划原理源于西方,强调整体的发展,这一过于理性的路线很 容易忽视使用主体的需求,比如生活习惯、个人喜好、精神追求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针对上述不足,从空心化聚落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对空心化 聚落的空间形态和农民生活的挖掘,必然能揭示出当代空心化聚落的更新的弊端并 找到相应对策。 2 、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随着空心化聚落越来越多,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土地整理的政策,但是由于政 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主要停留在面子工程的层面上,由于却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做支 撑,这种自上而下的更新容易忽视居住主体的需求而掺入决策者的个人意志,鲜有 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的构想。 本课题从微观角度入手,希望对政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有一点参考价值。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由于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从空心村出现之初到现在,有大批学者从土地的合理 利用,经济的飞速发展,等来描述空心村和其形成愿意,但是其中居住的居民,却 少有人关注。这种失衡的现象反映了空心村研究的一大误区:研究者都试图将空心 村作为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其变迁及整治,反而却忽略了对其中居民居住状态的 研究。本课题将研究重心放在在空心村的居住形态上试图从中有所发现。 如果要在有限的周期里研究空心村的居住形态,则有必要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研 究对象做一个界定。 1.4.1 相关概念 空心村一般认为,空心村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 的转变造成的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异化现象。 1 也有专家认为, 空心村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 体制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 2 还有专家认为, 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形 态中的表现,既表现为一种空间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村庄衰落现 象往往伴随着人员流失,房屋空置和土地抛荒,是城市化不彻底的具体表现。 3 聚落空心化指乡村聚落各种空间环境空废现象演变过程的总称。包括各种 1单德启等警惕空心村蔓延,遏制村庄无序建设村镇建设1999 第 8 期 2薛力城市化过程中乡村聚落发展探讨- 以江苏省为例(d) 2001 3崔曙平江苏空心村现象与整治措施和谐城市规划200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宅院废弃现象,宅院空置现象,聚落废弃式整体迁移现象,公建用地的空废和空废 式开发现象,农业生产设施用地的空废现象,农业家园现象,传统民居废弃式发展 现象等等 1 。 空废率乡村聚落住区中废弃、常年闲置、未利用的各种建设用地数量占住 区建设总用地的百分比率。 2 由于调研条件的限制,本文中所提到的空废率是指聚落 中废弃的、常年闲置的住宅的户数占聚落中总户数的比率。 1.4.2 时间上的界定 本课题选定以鄂东南的农村空心化聚落为研究对象,以阳新,通山地区为主。 鄂东南存在一些的明清时期保存相对完好的聚落,但是并不局限于选取这些历史悠 久的聚落,而是各种类型的聚落都有涉及,希望对于村落空心化的问题的了解相对 全面。 1.4.3 空间上的界定 研究对象的空间界定条件如下:1 、位于丘陵地带,能代表该地区绝大多数聚落 的特征;2 、经济水平适当,但不排除因主导产业而形成的村落。 空心化聚落是由于聚落环境变化而导致的聚落空心化分异。因此,只要是有空 心化症状的聚落,都是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空心化聚落的发展也遵循聚落发展的规 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聚落由于环境的不同,空心化的 状况必然有差异,因此要选取处于不同阶段的空心化聚落为样本行进对比研究,才 能发现聚落空心化背后的原因。 1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博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5 2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博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图 1- 1 取样范围(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研究范围锁定在位于 1 0 6 、1 0 7 省道周边的大冶、阳新、通山、咸宁地区的空心 化聚落。( 见图 1 - 1 ) 选择该区域,因为这一地区位于鄂东南腹地,环境条件趋同。除了其满足上述 界定条件之外,还由于本人所在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民族建筑 研究中心多年深入鄂东南进行测绘,已经累积了大量的鄂东南农村聚落的基础资料。 这对于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在时间纵向对比上的参照。 1.5 研究基本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步骤,在课题研究中将具体用到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 在论文写作前期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整理,了解现阶段国内的对空心村 的研究动态,获取相关的理论成果和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普遍的规律, 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行为观察 观察法是运用最广泛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科学方法。在环境行为调查中运用的 观察法是指对某种特定的环境场所和环境中人的行为活动进行直接的观察、记录、 分析和解释,以期理解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而获得某些指导环境设计的准则和 依据。 本课题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空心村的居住问题,这是建立在对空心化聚落进行深 入的调查的基础上的。通过观察村民的各类活动,可以发现居民和聚落布局的关系, 以及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现象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问卷访谈 空心化聚落的形成是居民根据聚落环境的变化做出的选择,对于这种选择居民 有怎样的态度,居民对于居住的满意度如何,用问卷法有便于统计和找出其范围广 泛的特点。通过事先编排的问卷,让受试者作答,从而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反映。 考虑到使用者教育程度,问卷尽可能避免专业术语,并用代填式访问问卷调查,就 是与受访者聊天,然后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由访问者来代他完成问卷,这种方式可以 更深入的了解受访者的真实心理意图。 数理统计 统计分析的方法就是利用通过调查手段收集来的数据资料,根据统计的原理, 分析空心化聚落中和人行为心理的变化情况及其相互关系。这种方法对于定量化的 评价过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有用的结论。 它能把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大量的因素作综合定量分析,把握其动向以及各类要 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方法 本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鄂东南的空心化聚落进行比较,既从聚落、建 筑、公共空间等方面考察,又对不同的聚落所处的社会社会环境进行比较,从而得 到得到鄂东南空心化聚落的演变规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1.6 论文基本框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 鄂东南聚落特征及空心化产生的背景 鄂东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孕育了有地区特色的聚落。 “聚落”一词, 起源颇早。 汉书沟洫志载: “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居 住的房屋及其附属营造物的集合体,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聚落体现了一 个地域的特色,它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综合反映。本文研究取乡 土建筑研究中对聚落(s e t t l e m e n t )的定义: “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 关系、特定的生活方式、且有共同成员的人群所著称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1 。 在农耕时代,聚落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越 来越多的外部环境影响着聚落的演变:技术的发展使聚落对自然的依赖越来越小, 剩余劳动力多流向城市讨生活,导致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增 加,富裕起来的农民急切的要求改善生活环境,划新宅,建新房,农村聚落的面貌 日新月异。但是由于村庄建设一直是我国规划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农村新房在村内 任意建设。而现行农村土地制度部分条款在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上的不完备性,使得 粗放发展的势头越演越烈,开始不同程度地在村庄中心出现空宅地、废弃地,外围 建设无序蔓延、扩张,整体发展缺乏活力。 2.1 鄂东南聚落的自然背景 2.1.1 鄂东南地理 图 2- 1 鄂东南地理环境(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1 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鄂东南地区北临长江,西与江汉平原毗邻,东南以幕阜山与江西省分界,西南 与湖南为邻,包括今天的咸宁市、鄂州市、黄石市。鄂东南处于江汉平原向幕阜山 的过渡地带,其地势东南高,西北地,大部分属低山丘陵区,兼有高山、平原和湖 区境内岭谷平行相间,山丘盆地犬牙交错。山地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丘陵地带 则是“一山三水六分田” ,沿长江一线和湖区是平坦的冲积平原。 1 因此鄂东南地形破 碎,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有限。 2.1.2 鄂东南气候 鄂东南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明显,夏季多东 南风, 冬季多东北风。 年均气温在 1 6 1 7 之间, 降水主要是季节性明显的季风降水, 具有南北过渡性气候的特点。 2.2 鄂东南聚落的社会背景 2.2.1 地域文化 鄂东南的聚落多以家族为单位,依山势零星而建,在平畈地带则多沿江沿湖而 居。这些聚落“往往碁置数百户,重宗谱,严别异姓同姓。宗有祠,祠立之长,家 法一就长约。 ” 2 这种现象除了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因素联系紧密之外,还与明清时期 的移民定居有关。我国在明清时期曾经在湖南、湖北地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两湖” 移民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中,有一个自东向西的波浪式过程,即鄂东 南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的渐次拓展过程。 3 鄂东南毗邻江西,是接纳 移民较早的地区。 2.2.2 经济基础 农作物生产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人们崇尚农业,并依附于土地过着“旧出而作,日没而 息”的生活。鄂东南地区地处丘陵地带,地少而土质贫瘠,较为平坦的土地多留给 农田,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是当时小农经济社会里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加之, 该地河网交织密集,为当地人们发展养殖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成为农业社会的副 经济产业,此外还为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便的水路交通。 1李惠芳湖北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0 2光绪兴国州志卷 4, 舆地志风俗 。 3张国雄 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茶叶生产 鄂东南早在唐朝已有茶叶栽培。清朝咸丰五年( 1 8 5 5 ) ,因柏墩、马桥一带植条 较广,清政府分别在上述两地设立条厘局和茶座分局由“行户领帖开行,商人贩 买委卖” ,远销省内外。民国十八年( 1 9 2 9 ) ,全县有茶地 3 7 3 万亩。柏墩一带曾杖 列为湘、鄂、赣边区 4 个茶叶几种产地之一。 1 2.3 鄂东南聚落的一般特征 2.3.1 鄂东南聚落的特点 由于特殊的地理以及气候特点,鄂东南的聚落多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聚落形态:由于移民文化的影响,鄂东南存在很多血缘型聚落,例如宝石村、 老屋场、乐木林等。这些血缘型聚落在聚落在内部建筑的组织上,呈现出以下两个 显著的特征:第一,祠堂、公屋等处于聚落的中心区域。由于血缘型聚落是以家族 为单位的聚居形式,宗祠代表了聚落的精神中心;第二,由内到外的生长表征。现 存具有历史风貌的老屋都处于聚落的中心区域附近,由此向外扩展能比较清晰的发 现其建筑的新旧交替,由房屋的疏密程度可以看出其村落的一种由内向外的生长格 局。由于家族繁衍,老屋不再满足居住要求,不断分化的家族造成了现今我们看到 的聚落布局情况。因此,聚落中心多有空心化的现象。 依山造屋:建筑依坡而建,有一定的高下之分整个聚落自然具备了良好的通风 和采光条件:一方面由于季风性气候,冬天寒冷,盛行北风。北面靠着山可以屏挡 冬日北来寒流,当夏季酷热难耐,南来的自然风可以没有阻挡的自聚落南面的山阴 处或河流上吹进村里;另一方面对于鄂东南降雨较多,雨水顺着可以地势迅速排走, 避免了洪涝或浸渍。 傍水结村:近水当然是方便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鄂东南的水资源十分 丰富,通常河水都做农业灌溉之用,因此聚落周围多有河流经过,但是通常为了避 免连续的降雨或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选择的水流一般较为清浅,同时对水岸进行 过处理。 2.3.2 分布广泛的历史遗存 鄂东南地区是湖北乡土建筑遗存较为丰富的地区(图 2 - 2 ) ,至今仍保留的传统 1湖北省咸它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咸宁市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2,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民居主要分布于通山、阳新、崇阳、赤壁、崇阳、通城等县。其中以通山县、阳新 县较为集中且保存较为完整,例如: 有宝石村、大夫第、以及玉瑰村、周家大屋、蕉 氏宗祠、梁氏宗祠、伍氏宗祠等。 图 2- 2 鄂东南古民居分布图(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2.4 鄂东南聚落空心化背景 2.4.1 当代社会环境的转变 当代中国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这是从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 过渡的过程,是农村社会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是农村社 会的结构性变革和整体发展。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始终在历史的惯性作用 下传承着数千年自然经济的余韵,广大农民在感受农耕温馨的同时,并未摆脱贫穷 的生活。在经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社会变革后,古老的农耕文明经历 着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变革的冲击,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建国 5 0多年来,我国的人口制度在 2 0世 纪 8 0 年代之前出现过大的偏差,几轮生育高峰导致农村人口急剧膨胀,而人口的增 加,就意味着数年后农户数量的急剧上升,使村庄规模迅速扩张。由于农村经济结 构非农化的发展,人们对大家庭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联合家庭开始消失,主干家 庭也逐步向核心家庭过渡。家庭分户高潮开始出现,进而引发了建房的高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表 2- 1 宝石村家庭规模变化1 项目 年代 总人口(人) 总户数 户均人数 1977 年 1467 295 4.97 1987 年 717 144 4.98 1997 年 725 161 4.5 2001 年 733 169 4.34 2003 年 1408 345 4.08 再者,就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 民进城务工,转变为城市劳动力资源。这部分农民在农村的房屋被遗弃,或者阶段 性闲置。阶段性闲置的房屋也是“空心化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2.4.2 相关政策制度 1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1 9 9 8 年以前新的土地管理法还未出台,在农村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对土地承包权的不稳定感导致农民在有了经济富余后的投资 取向,不是投资于承包的土地,而是投资于基本无风险的子孙基业一一建房等方面。 1 9 9 8 年新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 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 经乡( 镇) 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 法第 4 4 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 予批准。 ”但是由于宣传贯彻不到位,造成农民的土地法制观念淡薄,节约用地意识 不强。未经许可便随意侵占建房,或私下置换建房,形成“道路住宅”和“一户多 宅”等现象。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以拉力型为主的 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转移,多属短暂性转移,带有两栖性和不稳定性,没有割断与 农村土地联系的“脐带” 。这种状况使农村聚落的住房建设需求并没有随着劳动力的 转移而发生改变。 2.4.3 聚落空心化的一般特征 根据调查,鄂东南已经普遍出现了聚落空心化的现象。但是在阳新、通山不同 区域发展状况又有不同,形成原因也各异。对于调研的聚落,空心化主要表现为以 1王俊通山县宝石村乡土建筑的社会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 0 0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下几种形式: 1 1 、全面衰落型空心村。全面衰落的空心村是指村落中大部分人员已经迁离,仅 有少数老人、妇女居住。村内原有的房屋大都闲置,破败,村落内部道路等基础设 施条件差,环境脏乱差,村落远离集镇,交通不便,周围没有工业及服务设施。 这些村庄主要存在于在自然环境和居住条件较差的通山、崇阳等县区。如崇阳 小岭村,位于咸宁市、崇阳县和通山县的交界处,但是距离联系县与县之间的主要 公路较远,交通不便 ( 图 2 - 3 ) , 仅位于一条村级公路旁,四周有山环绕,耕地面积 较少,村内除农业外未发展其他产业。祖籍江西,现在仍旧留有一些清民时期的合 院住宅,房屋质量差,险房多。由于农业收入较低,大多数家庭已经不从事原有的 农业生产,劳动力大都出外务工,在村中长住的仅有数名老人。 图 2- 3 小岭村区位以及现状图(自摄) 2 、中心陷落型空心村。中心陷落型空心村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户 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或儿女分户需要,在村庄外围和沿通村道路建设新房。在村庄建 设过程中,新建住宅呈“摊大饼”式不断向四周扩张,而村庄中心的老村区则保留 了大量的破旧建筑且许多只有老人居住或已无人居住,仅仅用于堆放杂物、农具或 饲养家禽家畜,形成村落的中心衰落现象。如阳新的老屋场,中心区域原为家族祠 堂,由于宗族观念的淡化以及人口原因,如今纷纷在原来旧宅外围建了新居,形成 了较为明显的聚落中心空心化。 (图 2 - 4 ) 1空心化表现形式分类参考:崔曙平江苏空心村现象与整治措施和谐城市规划200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 文集200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图 2- 4 老屋场祠堂和祠堂周围空废的建筑(自摄) 3 、季节性村庄空心化。季节性村庄空心化也被称为半空置化的空心村,这样的 现象在鄂东南最为普遍。季节性村庄空心化是指村里各家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到城 市务工,每年仅在秋收、夏种等农忙季节和春节期间回村,平时,村落中仅有老人、 妇女和孩子居住生活。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鄂东南的聚落由于耕地面积不多,农业 集约化程度不高,土地的效益不高,大多都存在这样季节性空心化的现象。 2.4.4 聚落空心化的弊端 空心村现象会产生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不仅浪费了原本就紧缺的土地资源,而 且村庄内部废弃的建筑恶化了农村居住环境,无人看管的废弃建筑还对农村的安全 构成隐患,导致了各种家庭、社会问题的产生,进而使得新农村建设进程缓慢。 1 、土地资源的浪费 土地资源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 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鄂东南地形多丘陵,少平原,可利用耕地面积有限,人均耕 地面积小,而农村废弃建筑对耕地的占有更加剧了人地矛盾问题(表 2 - 2 )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表 2- 2 鄂东南州、市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1 咸宁市 黄石市 鄂州市 年末耕地 面积(千公 顷) 人平耕地 (亩) 年末耕地 面积(千公 顷) 人平耕地 (亩) 年末耕地 面积(千公 顷) 人平耕地 (亩) 1 9 9 0 1 5 0 . 4 6 0 . 9 3 8 4 . 0 8 0 . 6 0 4 4 . 3 3 0 . 7 3 1 9 9 5 1 8 8 . 7 8 0 . 7 9 3 9 . 7 0 0 . 4 1 4 0 . 9 0 0 . 6 1 2 0 0 0 1 4 5 . 9 4 0 . 8 1 7 9 . 3 2 0 . 4 8 4 0 . 2 8 0 . 5 9 2 0 0 7 1 5 2 . 8 4 0 . 8 0 8 7 . 3 9 0 . 5 1 4 1 . 2 6 0 . 5 8 2 、人居环境的恶化 鄂东南聚落中空心部分居住人口较少,被荒废的建筑,破坏了村落传统的景观 布局,而且鄂东南内多数没有给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村 内房屋破旧、倒塌无人管,景色荒芜(图 2 - 5 ) ,居住环境不断恶化。 图 2- 5 鄂东南农村聚落空废的场地和建筑(自摄) 3 、存在安全隐患 鄂东南空心化聚落由于多为血缘型聚落,中心一般留有大片旧建筑,这种建筑 使用年限较长,大都年久失修,在发生暴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极易发生倒塌事 故,而且还有相当部分房子是木制结构或者用来堆放秸秆、稻草等杂物,以多年没 有人居住,缺乏照料,容易引起火灾,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1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 2 0 0 8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图 2- 6 鄂东南农村聚落建筑使用情况(自摄) 2.5 本章小结 本章旨在论述鄂东那当地聚落形成的大背景,以社会学的角度论述自然、人文、 社会等背景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总结当地聚落的特点, 除了一般聚落的普遍特点 之外, 还分布有大量的历史遗存,这对鄂东南村落的空心化的现状有很大的影响,如 何在最节约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完成对空心化聚落的更新,对待这些历史遗存的态 度是关键因素,并且决定了村落更新的方向;此外,还以相关文献和调研所得的当 地聚落资料为基础,总结了聚落空心化的制度背景、一般特征和聚落空心化的弊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3 鄂东南空心化聚落的现状调查 通过上一章对鄂东南地带自然、人文环境的总结研究,我们可以整理出鄂东南 清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这些都将对当地聚落的形成、发展、演化产生重要的 影响,同时也是现代聚落空心化的大背景。鄂东南聚落空心化是聚落演变过程中, 人口迁移、农业调整、经济增长等在聚落层面上的物化表现。近几年鄂东南社会环 境瞬息万变,现状犹如沉积岩中的标本,清晰的反映出农民对现实所做出的选择。 接下来的内容将以鄂东南地区几个普通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其空间形态和其中农民 生活方式两个角度,调查了鄂东南聚落空心化的的现状。 3.1 调研聚落的概况 表 3- 1 调研村落概况 名称 年代 地理位置 交通状 况 聚落历 史类型 人口/户数 主要产业 玉堍村 何时迁来此地已 不可考,至少是在 明朝(族谱开始有 记载) 。 位于阳新 荻田,距镇 中心约五 公里,阳新 县城十五 公里左右。 路况良 好 血缘型 1495 人,317 户 农业 水南湾 为鄂东南地区保 存相对完好的大 型明末清初民居。 位于湖北 省东南部 大冶市,大 箕铺镇东 山西麓 路况良 好 血缘型 400多户2000 余人 农业 江源村 明末清初。 目前的 江源村是由历史 上的江源村(姓王 家族)和枣源村 (姓成家族)组建 合并而成。 位于通山 县洪港镇 杨林乡南 部 从杨林 乡到江 源村的 路况其 中有一 段不好 血缘型 江源湾的历 史较久远,目 前有六百多 人 农业 乐木林 乐姓族人,在清朝 中期建起一个庞 大的建筑群 湖北省阳 新县三溪 镇八湘村 乐木林组 从三溪 镇到村 里的路 况不好 血缘型 30 余户人家 127 口 农业 宝石村 其中北宝石湾为 明末清初所形成, 位于通山 县的东南 和闯王 镇联系 血缘型 业缘型 目前约有 1700 人左右, 以农业为主, 小作坊多, 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 之后至解放前又 逐步形成南宝石 湾。 解放后又发展 生长出郑家湾、陈 家湾和下输湾。 边,介于通 山和九宫 山之间,地 理位置较 为偏僻。 便捷,路 况较好 200 多人外出 打工 时注重招商 引资,现有一 家规模相当 的新夏松木 业公司(福建 投资商) ,和 一个采石场。 老屋场 湾 保留大量明清建 筑的古村落 位于阳新 县龙港镇 和龙港 联系便 捷,路况 较好 血缘型 2500 人左右 农业 3.2 空间形态特征 聚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都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的反映。 本节选取了阳新老屋场、洪港江源村、通山宝石村三个鄂东南聚落,从聚落内部的 民居、交通、祠堂、水系几个方面来描述空心化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3.2.1 民宅 鄂东南三个自然村各阶段民居建筑中空废建筑数量和总建筑数量的比值,如下 表格: 表 3- 2 三村空废率统计(资料来源:见附表 2) 老屋场 江源村 宝石村 1 、 1 9 5 0 年之前 建筑 4 1 % 4 0 % 4 3 % 2 、1 9 5 0 - 1 9 9 0 年建筑 1 9 % 2 % 2 % 3 、 1 9 9 0年之 后建筑 3 % 0 5 % 总空废率 1 1 % 4 % 1 9 % 三个时间段内 建筑数量百分 比 1 、1 9 5 0 年之前的建筑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0 鄂东南传统的平面形制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简单的“一字型”和天井合院 式。 “一字型”平面一般三开间,入口在明间,一般凹入,形成入口灰空间。明间为 堂屋,左右为卧室。天井合院式平面一般以天井为中心左右对称布置。材料上有青 砖、土坯砖。为了适应鄂东南多雨的气候,多为坡屋顶。这类民居建造时间较早, 多位于祠堂的四周,排列紧密,并且有共用山墙的现象。 由于鄂东南的聚落历史久远,多有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留存下来,笔者通过多处 鄂东南村落调研发现,空废房屋多为存在于这类建筑中间。以老屋场为例:1 9 5 0年 之前的空废房屋的数量高达全部空废房屋的 5 0 %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人口增多需要 分家时,这类建筑往往共同属于一家中的几个兄弟姐妹,不便拆除,只能占用其他 的宅基地新建房屋,直到所有的子女都搬出,这类建筑往往就闲置下来逐渐变为空 废建筑;二是存在艺术价值的古民居,被封为文物保护单位以后,便不能再拆除了, 但是由于这类建筑往往年代久远,有坍塌迹象,不便再居住,维护费用又较大,政 府补贴经费不足,于是住户就另建新房,原建筑也闲置下来,日渐破败。 图 3- 1 江源村王南丰老屋内部、宝石村舒氏住宅局部(自摄) 下表是对三个聚落中 1 9 5 0年之前的建筑数量和其中空废数量所占的比重的统 计: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1 表 3- 3 1950 年之前的建筑数量和其中空废数量所占的比重(资料来源:见附表 2) 老屋场 江源村 宝石村 此类建筑在聚落建筑 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1 3 % 6 % 1 4 % 此类建筑中空废数量 所占的比重 4 1 % 4 0 % 4 3 % 可以发现 1 9 5 0 年之前的建筑在聚落中已经为数不多,现存下来的此类建筑空废 的比例都比较高,调查发现空废下来的此类建筑合院形式较多,由于历史原因往往 被分为几户农在居住。由于每户人口增长的差异性,对房屋的需求不同,就不能在 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更新,只能占新地新建,直到最后一户更新完毕。原有的合院空 废下来的几率就较大。 1 9 5 0年之前的建筑由于使用年限已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现象。当需要更 新时,鄂东南农户往往倾向于拆掉老房子,在原址上重建,重新买一块地新建的几 率较小,因为买新的基地往往要花钱或者送礼,如果属于违规建房,占用了保护农 田,也存在被拆除的危险。这也从侧面了解了鄂东南对于耕地的保护宣传力度。 图 3- 2 闯王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三醋酸纤维素膜项目建议书
- 狗不理包子作文
- 2025-2030中国防水接头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钢制气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金属酸洗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建议研究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金属制品行业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速度传感器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进口红酒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运动衫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辛酸甘油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外固定架课件
- 结业证书文档模板可编辑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案例
- DB32-T 2798-2015高性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 DBS62∕002-2021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黄芪
- 译林版五年级英语下册 Unit 6 第4课时 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 API-620 大型焊接低压储罐设计与建造
- 部编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与每课知识点总结
- 浙江省杭州市介绍(课堂PPT)
- 路面及绿化带拆除和修复方案
- 001压力管道安装安全质量监督检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