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与共识:哈贝马斯与德里达之争.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与共识:哈贝马斯与德里达之争.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与共识:哈贝马斯与德里达之争.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与共识:哈贝马斯与德里达之争.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与共识:哈贝马斯与德里达之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 哈贝马斯与德罩达的理论之争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化语境 中,对二者思想作比较研究,对于我们思考文化的现实处境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 的启示意义。 德里达与哈贝马斯属于同一时代的思想家,但由于他们出身和生活环境( 主要是文 化氛围) 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西方文化和哲学传统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态度,以此形成 了不同的理论旨趣。德罩达批判西方传统文化的同一性诉求,并对其进行了颠覆性的解 构,他强调差异和他者的绝对性和终极性:哈贝马斯则追逐着西方传统的思想轨迹,并 对其进行了必要的修正,他认为差异和他者虽不可轻视和否认,但在各种差异之间总有 一种同一和一致的倾向和诉求,且差异应该为交往实践服务,而交往的有效性则是出共 同的标准或准则、规范,即“共识来决定的。为此,哈贝马斯一生都致力于寻求“无 压制的共识 。但在德里达以及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任何形式的共识和同一性都包含暴力 的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压迫、统治和霸权。从这一角度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 性”可能达成的共识就只不过是减轻了压迫、统治和霸权的程度而己。 本文通过比较哈贝马斯与德里达对待西方文化传统的态度的差异,进而指出他们不 同的理论旨趣,以及由此形成的他们对共识和差异的不同态度,及其在此问题上的争论。 指出他们各自的理论困境,并在他们的启发下试图探索一条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往 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共识差异跨文化交往全球化世界化 2 。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c u l t u r a ld i f f e r e n c ea n dc o n s e n s u st h a ti su n d e rt h e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i s s u eo fh a b e r m a sa n dd e r r i d a t h ef i g h tf o rt h e o r i e sw h i c hh a b e r m a sa n dd e r r i d ai sf l m o d e r n i t ya n de m p r e s s m o d e r n it yt oc o n t e n df o ro fi m p o r t a n c ec o n t e n t s i nt h eg lo b a liz a ti o nl a n g u a g e b a c k g r o u n d ,t ot h e i rt h o u g h tm a k ec o m p a r i s o nr e s e a r c h 。f o ro u rt h i n k i n gc u l t u r e o fr e a li t y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a n df u t u r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d i r e c t i o nh a v eg r a v e n e s s o fa p o c a l y p s em e a n i n g d e r r i d aa n dh a b e r m a st ob e l o n gt os a m et h i n k e ro fa g e s ,b u tb ef r o mb e c a u s e o ft h e mw i t h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 m a i ni sac u l t u r a la t m o s p h e r e ) o f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 c a u s et h e mt r e a tt h et r a d i t i o no fw e s tc u l t u r ea n dp h i l o s o p h yo fe n t i r e l y d i f f e r e n tf e e l i n ga n da t t i t u d e ,i t sf o r m a t e d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o ft h e o r i e sa i m i n t e r e s t d e r r i d aj u d g m e n tw e s t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o fc o n s i s t e n c yc l a i m ,a n da s t oi t sc a r r i e do nd e s t r o i e d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h ee m p h a s i z ed i f f e r e n c ew i t ho t h e r s o fa b s o l u t i o na n du l t i m a t i o n :t h e n ,h a b e r m a sp u r s u ew e s tt r a d i t i o no ft h o u g h t t r a c k ,a n da st oi t 7 sc a r r yo nn e c e s s i t yo fr e v j s e ,h et h i n kd i f f e r e n c ea n do t h e r s a l t h o u g hc a n ts l i g h ta n dd e n i m ,i nv a r i o u sd i f f e r e n c eo ft o t a lh a v ef lk i n d o fs a m ea n dc o n s i s t e n t o fi n c l i n et oa n dc l a i m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s h o u l da s s o c i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s e r v i c e ,b u ta s s o c i a t i o no fu s e f u l n e s st h e nf r o mc o m m o ns t a n d a r d 、 n o r m ,n a m e l yb ed e c i d e db y ”c o n s e n s u s ”i st h i s 。h a b e r m a sw h o l e1 i f eb ea 1 1 c o n c e n t r a t eo nl o o k i n gf o r i n h i b i t t e dc o n s e n s u s ”b u td e r r i d aa n dt h ee m p r e s s m o d e r nt h i n k e r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a n yf o r mc o n s e n s u sa n dc o n s i s t e n c ya l li n c l u d e v i o l e n c ef a c t o r ,a l lh a v ed i s s i m il a r i t yd e g r e eo fo p p r e s s ,r u l ea n dh e g e m o n y 。 s e ef r o mt h i s ,”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h a v i o rr e a s o n a b l e n e s s 9o fh a b e r m a sm a yr e a c ht h e c o n s e n s u s ,i t so n l yt oe a s e dt h ed e g r e eo fo p p r e s s 、r u l ea n dh e g e m o n y t h i st e x tp a s sc o m p a r i s o nt oh a b e r m a sa n dd e r r i d at h i e rd i f f e r e n ta t t i t u d e o ft r e a tw e s tc u l t u r et r a d i t i o n ,t h e np o i n to u tt h e i r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t h e o r i e s a i mi n t e r e s t ,a n di t sf o r m a t et h a tt h e i r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a t t i t u d eo ft r e a tt h e c o n s e n s u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a n do nt h i sp r o b l e mo fi s s u e p o i n t e do u tt h et h e o r i e s p r e d i c a m e n to ft h e m s e l f ,a n da tt h e i ri n s p i r eb o t t o mt ot r yt oi n v e s t i g a t ea r e a s o n a b l ep a t ht od e s c e n d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i nt h e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b a c k g r o u n d k e yw o r d s :c o n s e n s u s ,d i f f e r e n c e ,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t h ew o r l dt u r n 3 。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封底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在做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缝。垒兰 e l 期:! q q 昼生垒角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钯叠,丝导师签名:因憋期:2q q 正碰旦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前言 交往(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其本意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联系是比较简 单的,关键是沟通,在现实交往中,只有沟通顺畅了,交往才有意义。然而,在当今世界, 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势不可挡”,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老死 不相往来 是不可能的。而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之间要联系、要沟通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 一个共同的难题跨文化交流如何可能的问题。地区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问因为 各自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的不同而形成文化差异。文化问的差异性决定 了跨文化交往的可能结果有:一是和而不同:不同的文化通过接触彼此认可、了解,相 互尊重、学习又互不干涉,从而获得共同发展;二是同而不和: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 强大者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弱小者,从而使弱小者丧失了发 言权、发展权,甚至最终被强大者所同化,让自身特色消隐于历史长河中。三是不同不 和:不同的文化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相互间不能理解,互不认同,从而引起争执、冲突 甚至战争。 和而不同可以说是哈贝马斯的理论目标,就是要在相互交往中达成共识“无压 制的共识”,在哈贝马斯看来,共识不仅仅强调共性,它也包含和充分尊重差异性,首先, 共识的达成是不同的主体通过民主协商的结果,它体现了主体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其 次,共识本身是允许被论证和修改的,它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第三,共识达成之后, 它并不要求某个共同体的行动必须整齐划一,它允许不同意见的保留,并在实践中接受 变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就力图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确保实现“无压制的共识” 这一目标。一方面,他继续发扬西方理性哲学的传统,坚信同一性的存在,坚信人类社会 具有一种共同理想;另一方面他把以自我为中心的理性修正并发展成为“交往理性”,从 而把主体性发展成了“主体间性 。“交往理性”可以指导交往行为,把握交往活动的发 展方向,从而可以保证交往目标的实现;而在其中始终起作用的主要媒介则是语言,并 且哈氏还指出那是遵循了可理解性、真实性、正确性和诚实性的语言。他的交往行为是 这样构局的: “种种理解行为把不同参与者的行为计划连接起来。理解过程以一种意见一致 为目标,这种依赖于以合理推动的对一种意见内容表示同意,意见一致不能强加于另一 方,不能通过处置加于对方;明白可见地通过外在干预产生的东西,不能算作达于意见 一致。意见一致是基于共同的信念。这些信念的产生可以按照对一种建言表态的模式来 4 。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分析只有当对方接受其中包含的提议,一个人的语言行为才达到成功。”。 同而不和、不同不和则可被看成是德里达所担忧的在不同文化的主体之间进行交往 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也是他之所以批判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原因。德早达是“共识论” 的坚决反对者,因为他不但不相信同一性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还认为它是对差异性的扼 杀;他不但不信任理性的公正合理,而且还认为它是对非理性的压制。所以,德罩达不 但质疑共识的真实性,而且批判共识的j 下当性与合理性,认为它是一种霸权话语,是强 权和压制的结果。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那样,德里达并不关心交往的现实性,他沉迷于 文本之中。不过,德里达并不认为交往无必要或否定交往,他曾说: “每一种语言都在孤独中萎缩、贫瘠、停滞、病态由于翻译,即由于这种语言的 互补性,一种语言给予另一种语言它所缺乏的东西,而且是和谐地给予,语言间的这种 交叉保证了语言的成长,甚至神圣语言的成长,直到历史的最终得救。所有这些都 是在翻译过程中宣告的,通过语言的无限再生宣告的。”。 在此,德罩达正是看到了文本中潜伏着无限再生的可能性,看到了无限差异化的可 能性,而这种再生和差异化恰恰是在“互文 中实现的。因此德里达说,解构就意味着“一 种语言以上”,他在这里不仅指出了交往的必要性,还指出了交往的目标“保证语言 的成长”。即文化之间通过交往( 这种交往在德里达那里是通过语言际的互译实现的) 而 “无限再生 ,从而保证文化的成长。在他看来一种孤立的文化就像一个单独的符号一样 是没有意义的,它所产生的“踪迹”易于消失和死亡,只有在相互联系中,其踪迹才会得 以延伸,其生命力才能不断增强。他还给他的核心概念“解构 下过这样一个定义: “如果要我给解构下个定义的话,我可能会说一种语言以上。哪里有一 种语言以上的体验,哪里就存在着解构。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以上的语言,而一种语言内 部也存在着一种以上的语言。这种语言的多样性正是解构所专注与关切的东西。”。 他曾把世界、社会、历史当作文本,指出“一切皆文本 ,“文本之外无物”等,德 里达力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解读世界,解读现实。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德罩达的文 本解读方式解读出他关于现实交往的观点。在德早达看来,差异性是具有绝对性、终极 性的存在,同样,每一种语言文字、文化也是绝对差异的,它不仅与他者的语言文字、 文化有别,而且就是与自身也是有差别的,这又是由于“延异 活动的无处不在。因此, 转引自:曹卫东思想的他者北京大学h j 版社2 0 0 6 年p 1 0 3 一1 0 4 。 德】德晕达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曾雷雨、郭军译,吉林人民 l :版社,2 0 0 3 年,p ? 9 德望达书写与差异访谈代序张宁译。三联书店,2 0 0 1 年,p 2 3 5 。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语言并不具有确定性,语义并不具有稳定性,翻译也不具有忠实性,从而,作为交往媒 介的语言由于具有歧义性、多义性,也就无法被真正地理解。语言和文本的意义在不断 的延异中滑动,原初的意义、始终不变的意义就不复存在,我们无法捕捉“原初的意义 , 但我们却可以通过阅读不断地制造差异以丰富语义,丰富文化的内涵。可见,德罩达主 张的是文化之问不受理性限制的自由自在地交流,他把这称之为“自由嬉戏”。 不同文化通过交往达到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良性互动是我们所希望的,那么,在现实 中如何实现呢?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交往理论”的建构者哈贝马斯和解构主义大师 德里达的思想中寻求启示和解答,试图从他们的争论中探索出路。 第一章哈贝马斯与德里达及其理论概述 一、二战时期成长起来的“两代思想家刀 哈贝马斯与德罩达都出生于2 0 世纪前半叶,仅相差一个年头( 前者生于1 9 2 9 年, 后者生于1 9 3 0 年) ,他们的童年也是纳粹势力滋生发展的时期。不过,他们的家庭出身 是极不相同的。哈贝马斯出生在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文 化是融洽的,不存在相互认同危机的问题。而德里达则是生活在当时的法属殖民地阿尔 及利亚的一个犹太家庭自1 8 3 0 年法军攻占阿尔及利亚以来的一百多年殖民统治期间, 大多数阿拉伯血统的阿尔及利亚人虽为法国国民,但并不享有公民权,直到1 8 7 0 年克雷 米亚法出台,占法国殖民者四分之一的当地犹太人才被授予法国公民权,直到第二次世 界大战之后,阿拉伯血统的阿尔及利亚人才获得完全公民权。这样的出身环境使得德里 达的一生都没有个固定的身份,他在法国人、犹太人和阿尔及利亚人的三重身份之间 游移,处于“既是又不是”的尴尬境地。因此,他与周围的环境是格格不入的,总是无 所适从,这种身份的不确定性让他总有一种无根的漂泊感。他曾回忆说: “在我家中以及阿尔及利亚的犹太人当中,很少有人说割礼,而只说洗礼, 不说b a rl d i t z v a h ( 犹太男孩成人仪式) 而只说团契,结果是,通过这种满怀恐惧的 文化同化过程,我们一个个交得无精打采,呆若木鸡,我经常为很多难以启齿的事情而 感到倍受煎熬。那时或多或少总是有意识的,感觉到我自已不是一个基督徒,而是暴 虐的,野蛮的、难以驯化的阿拉伯人,我们这些行了割礼的犹太人的一切行为都内在 6 。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化了。背地里被人指控犯了通过人为仪式谋杀的罪名。一。“在1 9 4 0 年,战争波及了阿尔 及利亚,随之而来的是私下里关于这场战争的传闻,作为一个孩子,我直觉地感觉到世 界末日即将到来。即使对一个还不会分析的孩子来说,所有这一切将以武力和流血来结 束的事实也再明白不过了,没有人能逃脱那种暴力和恐惧。”。 1 9 4 2 年1 0 月,法国实行了种族法,德里达被他的学校德本阿克农中学开除。被逐 出学校这件事给德罩达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在与卢迪内斯库对话时说:一方面, 排犹主义使他深受其害,给他造成的创伤至今仍没有愈合。另外,他也根本无法融入那 所犹太学校( 被驱逐出阿克农中学后,德里达进入了一所面向犹太子弟的学校就读) ,他 并不赞同犹太人采取残忍的手段去报复那些迫害他们的人。德里达对那种集体的、强制 性的冲动总是难以适应,这些团体内的共同行为终究变成了一种排斥其他民族的行为。 毫无疑问的是,他痛恨排犹主义,但也厌恶“犹太人的特殊情感。他说:“对我来讲, 这种情感如同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它使我忘记或否定人类过去的一切文明成果,背离 自己的基本信念。这种不安的、甚至是峰定地否定一切的观念肯定会使我消沉,使我自 身的创造力荡然无存。”德罩达币是以这种绝对他者的身份和姿态去解构他所处的 时代和社会现象,以至于他痛恨任何形式的划界,在他看来,就如他自己的身份那样, 种族、民族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线,而且任何形式的( 无论是强者对弱者的限制还是弱 者报复强者的过激行为) 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是不值得赞赏和推崇的。这正是使他能 始终对霸权及反霸权行径保持清醒和警惕的原因所在。战争、种族隔离给少年德旱达的 心灵创伤在他后来的哲学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这种“异乡人的经历促使 他一生都坚持差异的绝对性。他在接受法国文学杂志记者弗朗斯瓦尔德的访问时 说: “我像其他人一样,想要身份。但是,每次这种身份总是自我发布,每次一种 归属感总是围困我;如果我陷入这种途径的话,有人或有东西就会对我叫道:当心陷阱, 你被逮住了。挣脱锁链,使自己脱身,在别处另行约定。这不是更富有创造性吗? ”固 而德罩达在这里所理解的身份,正如高宣扬所说,是一种“没有自身或排除自身的 差异”,他就是要摆脱那种被固着在某种身份之上的“自我同一性 ,“有人或有东西 其 美 博拉朵莉恐怖时代的哲学与哈贝马斯和德受达的对话王志宏译华夏 滴i 社2 0 0 5 年p 1 沪1 。 美 f l 恩斯坦,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比喻:哈贝马斯与德里达。江洋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 0 0 5 年第6 期 德单达2 0 0 1 年j j 卢迪内斯库的对话 园转0 f 自: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一l - 年( 上 中国人民i 叶l 版社2 0 0 5 年p 3 0 6 7 。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实就是德里达自己那个不断“延异 着的自我。 虽然战争并没有给同龄的哈贝马斯带来直接的伤痛,但是它对少年哈贝马斯的影响 也是不可忽视的。当1 5 岁的哈贝马斯从电影中看到纳粹在集中营犯下的罪行时,当他从 广播中听到纽伦堡军事法庭对纳粹的审讯时,他对自己的民族、国家甚至自己过去的一 切都产生了怀疑( 曹卫东) 。2 0 世纪前半叶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摧毁了人们美好的现 实生活,也撕碎了自古希腊以来在西方人心目中逐渐形成的理性神话。在西方出现了普 遍的“理性恐惧症”,人们不再相信理性的权威,开始对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中心主义传 统产生怀疑,于是在西方国家先后产生了一些非理性主义思想和理论派别,如存在主义、 生命哲学、结构主义等,各个流派相互交织,反理性主义思潮逐渐地形成。哈贝马斯的 社会交往行动理论也形成于这一时期,不过他反对的是传统主体理性的片面性,而不是 彻底地反理性。在他看来,理性带来的灾难以及理性未能阻止的灾难并不是理性自身的 罪过,而是主体理性尤其是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意识哲学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主 义的偏执夸大了工具理性的作用所导致的后果。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理性,如 果一味地对主体理性进行解构,结果必然陷入非理性与无理性的混乱。于是哈贝马斯处 于“两线作战 的境地,他一方面要反思西方理性传统,另一方面他又要警惕后现代的 非理性,其目标就在于要重铸理性精神。因此,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力图通过 交往活动达到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从而以“主体问性”克服主体性的局限性, 有效地防止“主体 的独断专横。在他看来,战争、暴力是交往的中断,并始于交往的 歪曲,是工具理性不断膨胀的结果。哈贝马斯认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达到理解 为目的的交往活动,即便冲突、竞争也是交往行为的衍生物。他说: “我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东西其他形式的社会行为一一 例如,冲突、竞争、通常意义上的战略行为一一统统是以达到理解为目标的行为的衍生 物。”。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相信,在战争、暴力之后仍可以通过努力去发现错误的症结, 并且对之进行修补,“作为扭曲了的交往的螺旋,暴力的螺旋丌始出现了,它贯穿于难以 遏止的相互不信任的螺旋之中,导致交往的中断。如果暴力因此而随着交往中存在的扭 曲而出现,那么,在暴力爆发之后,就有可能知道到底在哪一环上出错了,需要做哪些 修补的工作。四因此,哈贝马斯的一生都致力于修正歪曲了的理性,构建新的、合理的 o 德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蕈庆 l j 版社1 9 9 0 年p l o 美 博拉朵莉恐怖时代的哲学与哈贝马斯和德掣达的对话王志宏译华夏j f i 版社2 0 0 5 年p 3 9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交往模式、寻求一种“无压制的共识”。 正是二战期间这种截然不同的经历以及对二战的不同感受,使尘卒年龄只相差一岁 的哈贝马斯与德里达似乎成为“两代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是不同的。年 长一岁的哈贝马斯成了“长者”,他虽然对西方传统疑虑重重,但仍然捍卫西方的理性 主义传统,坚信人作为主体的历史创造能力,认为西方文化传统本身是合理的,它在发 展的过程中显露出的种种弊端是主体性的偏执和理性的片面发展所致。因此哈贝马斯要 做的工作就是要把歧途中的理性和主体引上j 下轨。德罩达则几乎被认为是传统的彻底颠 覆者和叛逆者,他从分析书写文字的“延异”特征出发,从语义学的角度解构了西方传 统的“声音文字”二元对立模式,从而一步步地解构了西方语音中心主义、逻各斯中 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 二、哈贝马斯:通过主体间的交往达成共识 1 、哲学范式的转变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在批判从笛卡尔以来的意识( 主体) 哲学的基础上产生 的。意识( 主体) 哲学把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主体,尤其是意识作为客体的认识者和 主宰者,竭力要揭示并祛除附着在客体之上的神秘性,达到对客观世界的准确把握,这 就需要工具理性,即“策略性行为,表现为目的合理性的确定,或手段的理性选择,或 是二者的结合。它遵循的是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规则。”由此工具理性得以发展并 不断扩张,渐渐地渗透并全面操控了人们的生活,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大 众心理、行为方式、个体趣味等。致使生活世界成了“管理化的世界( 阿多诺) ,社会 成了“单向度的社会 ,人也成为“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 。阿多诺曾揭示了启蒙的 辩证特性它不仅导向了社会的进步,也导致了社会的野蛮:它不仅指引人们获得了 自由,也导致了对人本身的奴役。自我( 主体) 也就在这一“祛魅化”的过程中逐渐地 形成。哈贝马斯指出: “自我是在同外在自然力量的搏斗中形成的,因此自我既是有效的自我捍卫的产 物,也是工具理性发挥作用的结果;在启蒙过程中,主体不断追求进步,他听命于自然,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自己周围的世界失去了神秘性;但是,主体同时又学会了自我 控制,学会了压制自己的本性,促使自己的内在本质客观化,从而使得自身变得越来越 【德】喻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第一卷) 曹卫东译1 二海人民f f ;版社2 0 0 4 年i ) 8 9 。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不透明。战胜外在自然,是以牺牲内在自然为代价的这就是合理化的辩证法,这点可 以用工具理性的结构来加以说明,因为这种理性把自我捍卫当作最高目标。工具理性在 推动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非理性,这点在主体性的历史上反映得一目了然。”。 哈贝马斯把社会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致力于社会价值再生产的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 交往理性领域,二是对物质再生产有贡献的系统理性领域。生活世界是由交往行为通过 语言沟通进行调节的,因此,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运行期间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它也是 交往行为运行的结果,他说:“生活世界作为资源,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文化、社会 和个性。文化是一种知识储备。交往行为者通过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沟通,并用这些知 识储备来做出富有共识的解释:社会,严格意义上的生活世界力量而言,是一种合法 的秩序,依靠这种秩序,交往行为者通过建立人际关系而创立种建立在集体属性基 础上的团结:个性是一个用来表示习惯力量的术语,有了这些习惯的力量,一个主体 才会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才能在各种现成的语境中参与沟通过程,并在不同的互动 语境中捍卫自己的同一性。”圆在系统理性领域则是通过控制权力与会钱来进行调节的, 例如依据奖惩制度。但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生活世界被系统入侵、殖民, 人们的行为不再或至少不完全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调节,而在实质上是通过货币、权力来 控制,从而使生活世界丧失了文化再生产的功能和能力。哈贝马斯进而把理性主义的病 根诊断为主客对立的意识哲学范式。实际上,哈贝马斯同德里达一样反对“理性的暴政, 认为“意识哲学的范式已经枯竭,他坚决反对工具理性的急剧膨胀和狂妄自大,反对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认为正是由于意识哲学的泛滥,才导致系统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入侵 和殖民。但他并没有放弃理性本身,他用“交往理性”对传统理性概念进行了修正和补 充,他说:“客体认识的范式必须由能够言行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的范式所取代。 固于是,他用“主体一主体”相互理解的交往范式取代了“主体一客体 二元对立的认 识范式。即是说,哈贝马斯并不关心传统的知识论问题,也反对主体认识和征服客体的 二元对立意识哲学,他把自己的理论旨趣放在主体间的现实交往方面,他的理论总是为 交往实践服务的。他指出:“相互理解的范式的根本是参加相互作用的述行态度,他们 通过对世界上的事物达到一种理解而协调行动计划。 国 德 哙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 第一卷) 。曹卫东译上海人民 j 版社2 0 0 4 年 圆同上p 3 8 7 国汪民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p 3 6 7 眦1 - p 3 6 8 1 0 。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哈贝马斯首先从米德那里得到启发:个体化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在孤独和自由 中完成的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以语言为中介的社会化过程和自觉的生活历史建构过程, 通过用语言达成相互理解,通过与自身在生活历史中达成主体问性意义上的理解,社会 化的个体也就确认了自己的认同。这样,主体就从一个面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主体、反映 主体、认识主体变成为一个说话主体、语言主体、交往链条中的主体,他相信语言能够 准确地表达信息,精确地传递信息,我们通过语言媒介能与其他主体进行交流、对话、 理解、沟通,同时又是在这种交流和对话中主体才得以确立自身。在哈贝马斯看来,要 拯救生活世界,恢复生活世界的再生产能力,就必须克服意识哲学的主体中心主义和自 我中心主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变主体的“独白”为主体问的“对话”,从而避免 不必要的冲突。这就要求首先完成哲学范式的转变。“客观认识的范式必须被具有言语 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理解范式所取代, 因为主体哲学的弊病乃至现代性的病症反 映出的是意识哲学范式的穷竭,我们必须“从意识哲学范式转向交往范式,“才能消除 穷竭的症候。 “在先验自我的超越立场与经验自我的内在立场之间,不会存在任何中介。一旦用 语言建立起来的主体间性获得了优势,也就不会再存在这样一种选择了。这样的话,自 我就处于一种入际关系当中,从而使得他能够从他者的视角出发与作为参与者的自我建 立联系。而且,从参与者视角所做出的反思避免了客观化,而观察者视角即便已经具有 反思性,也会导致客观化。”中这样,“互动参与者也就不再是作为原创者,不再能够借 助有力的行为来控制环境,而是作为传统的产物( 他们身处传统之中) 、团结的产物( 他 们属于团结的群体) 、社会化过程的产物( 他们是在社会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也就是 说,只有当这三种超越了行为者视角的功能得到满足的时候,生活世界才会获得再生产: 文化传统的延续、集体通过规范和价值实现一体化、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社会化 这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具有交往结构的一般生活世界的特征。竹。 总之,哈贝马斯要把意识哲学主客体之间那种反映与被反映、认识与被认识的认识 范式转变成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 实际上己被视为主体) 之间相互理解、相互 尊重、相互学习的交往范式,其目的是让合理性不再依附于主体及其意识,而是依附于 主体间性及其交往理性,通过主体之间交往、协商摆脱意识哲学的“自我中心的逻辑 o 德 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 0 0 4 年p 3 4 7 o 同上p 3 4 8 m i - p 3 5 0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结构,从而完成了哈贝马斯“去中心化 的计划,为其后的商谈伦理和共识论奠定基础。 2 、交往行为理论 在完成了哲学范式的转变之后,哈贝马斯开始精心构筑他的核心理论交往行为 理论。他首先区分了四种行为类型及其各自对应的世界和需要遵循的规则:第一是目的 性行为或工具性行为。这是一种以目标为取向的行为,指的是行为者在各种手段之间进 行比较、权衡之后,选择一种达到目的的最理想的手段。韦伯所谓的合理的行为,主要 就是指这种行为。目的性行为主要对应于行为者的客观世界,因此,这一行为的有效性 取决于它的真实性或客观性。在哈贝马斯看来,这种对理性的规定太狭隘,应该对合理 性概念做进一步的扩充。第二是规范调节的行为,指的是一个群体所受到的共同价值约 束的行为。规范控制行为严格遵守那些由个体组织起来的群体所具有的价值期望。它对 应于社会世界,由于这一行为关系到群体,它的正确性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戏 剧行为,即行为者在一个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行为,“行动者在观众而 前,以一定方式进行自我表述,想让观众看到并接受自己。”哪这一行为重在自我表 现,力图通过自我表达以吸引观众或听众。戏剧行为联系了行为者的主观世界和外部世 界( 包括自然和人) ,因此,真诚性是这一行为的根本要求。这三种行为都是传统的行为 类型,并且它们之间都是彼此独立的。第四就是交往行为,它是指行为者之问以语言为 媒介的互动。行为者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 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相互理解是交往行为的核心,而语言则是这一行为得以实现的 基础和首要工具。交往行为的实施者“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同时 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学哈贝马斯认为,他提出的交往行为考 虑了前三种行为所对应的三个世界,因此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交往行为组成的世界是 由r 常语言支撑的世界“生活世界”。所以,交往行为的有效性要求也应综合考虑 三个世界:在涉及外部世界或客观世界方面,要遵循真实性或客观性原则;在涉及现存 的社会规范方面,要遵循j 下确性原则;在表明意图与主观感受方面,要真诚。而真实性、 正确性和真诚性则保证了行为者言行的可理解性,并且在现实的交往中,三种有效性要 求可以使某一观点能够被提出、被接受、也可以被反驳,这又进一步表明交往行为比其 它行为更加合理。他说: 。 德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第卷) 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p 1 2 8 o 阔上p 1 3 5 1 2 。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我们有以下四个概念总结了达到理解过程的合理的结构特征,第一,行动者的三 个世界关系和相应的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概念:第二,命题真实、规范正 确和真诚可靠的断言;第三,在合理的动机之上达成的共识,第四,达到理解的概 念,即认为理解是对环境之共同定义的合作性协商的概念。嚣。 哈贝马斯还从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出发,在文化与理解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他说,理 解过程 “发生在文化上根深蒂固的预先理解之背景中。这一背景毫无疑问是作为整体延续 的;知识储备中只有行为参与者在特定时问里使用和陈述的那一部分才被检验在由参 与者自己所作的环境定义内,这个生活世界中的( 被检验的) 陈述部分是由参与者们以 对自我更新的环境定义的协调来处理的”。“为了达到人对其环境的理解,交往行动的 参与者置身于一种他们既运用又更新的文化传统之中;在通过对有效断言的主观认识来 协调其行动,他们依赖于自己在群体中的成员资格并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通过与能力 者的互动,他们发展了童年所内化的价值取向并获得一般化的行动能力。”。 交往行为者都自觉自愿地遵守交往的有效性规则,他们为追求同一目标自觉地“追 求加强语义的语言目标”,以此来协调参与者的行为,从而为共识的达成创造条件。因为 交往行为者既有理解和被理解的愿望,又在共同的规范调节下,而且这种协调一致是在 交往行动的实践中实现的,它熔铸了每一个参与者的意愿,交往行为者通过自己的言行 在共识中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由此看来,哈贝马斯并没有否认差异、分歧、冲突,而 是把它们都看成是对话和交往的前提。而且在哈贝马斯那罩,分歧和冲突都不再是用权 威来加以掩饰,而是把它摆在人们面前,要我们去正视它,毫不讳言地让它成为讨论的 对象,通过参与者的对话、商谈来予以解决。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化的生活世界图 景:凭借交往理性的力量,通过畅所欲言的平等对话,确立了一条从所有的强制性中解 放出来的自由讨论之路,勾画出一个没有任何强权和压制的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再 加上相互之间的理解、让步、成全等最终达成“无压制的共识”。 三、德里达:从“踪迹力的“延异 到颠覆西方传统 在那深处的终极, 国同上p 1 8 8 同i - p 1 4 1 固 德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第一卷) 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p 2 9 5 - - 2 9 6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我看到。爱”是怎样将纸页装订成一册书籍; 书页片片缤纷, 原本飞散在茫茫宇宙问。 一但丁神曲 1 、差异在踪迹中延异 德晕达的“解构 首先是一种阅读文本的方式,“踪迹”是其最为核心的概念( 虽 然德里达一向反对“概念”,但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暂且采用“概念”的形式) ,它最 初也是用以说明文字符号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在德罩达看来,语言本身具有多义性和模 糊性,在写作和阅读中,个语词必然会被另一个语词所阐释和解读,后一个语词的含 义与第一个并不完全相同,即它只是保留了第一个语词的某些踪迹;并且,随着写作和 阅读的推进,第二个语词还会被第三个、第四个语词所替换,在这种替换中,第二 个语词的语义也会被涂抹丢失与增补。因此,真正保留下来的其实只是一连串的踪 迹而已。也就是说,一个文字符号的出场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跟踪着并且也被跟踪看 出场,它的出场总会带出那些已经出场和还未出场的符号的痕迹,同时它又将成为另一 个符号的痕迹。在他看来,踪迹就意味着差异它既与其它踪迹相区别,又与它所是 的踪迹以及在自身中所保留的东西存在着差异,差异是由踪迹构成的,在踪迹中,同一 个与另一个是共同的,又是不同的。他说: “现时的在场因素也使自身保留过去因素的标志,它已经通过表明与未来因素的关 系让自己变质,这就构成了踪迹,此踪迹同未来、同过去有同等的相关性,且通过和他 者的相关性构成了所谓的现时在场者,此他者乃现耐在场者绝对的他者,甚至不是过去 和未来的修改过的在场者。”“踪迹被铭刻在形而上学文本中的方式是如此不可思议, 以至于它必须被描述为对踪迹自身的涂抹踪迹作为它自身的涂抹而自我产生逃避自 身、逃避那有可能将它保持在在场之中的东西,此为踪迹之所固有。踪迹既非可知觉的, 也非不可知觉的。”母 差异是怎样从踪迹中产生的呢? 德罩达提出了他的“延异”概念。“d i f f 6 r a n c e ( 延 异) 是存在与意义之间的一种“原始的差异”。这个词有差异和迟缓两层含义。德罩达特 别强调这个词被丢失了的具有时白j 感的“延缓之义,他认为,名词d i f f 6 r e n c e 只保留 了“差异 的意思,而缺少了时间方面的感受。于是他从现在分词d i f f 6 r a n t 中拿来字 延异汪民安详外图文学2 0 0 0 年第1 期 1 4 。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母a ,造就d i f f $ r a n c e 一词,以补充丢失的时间感。德里达认为差异就是从“延异运动 中产生的,延异则是“产生差异的差异 ,即“原始的差异。在德罩达看来,事物的源 初处就存在着差异性,而在不断的“再现或“复制”中,差异再度缓缓流溢而出。 德罩达主张差异性,旨在反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和同一性哲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 式,这一思维模式首先集中表现在它的意义理论中。传统形而上学体系中的意义指的是: 与语音所表达的思想观念或与此相对应的客观对象,尤其是思想观念,因此它是心灵一 一逻各斯的直接反映。这种理论在文本解读中就主张一切文本都蕴含着一个作者的原初 意义,在文本写作和阅读的过程中,甚至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之后,这一意义始终保 持同一,是固定不变的。德罩达则认为,由于语言的歧义性和多义性,在写作与阅读中 这种意义不可能保持不变。在语言链( 能指链) 中,意义在符号的替换中不断变化,所 谓原初的意义越离越远,再也找寻不到了,剩下的只是踪迹。而踪迹既非在场办非不在 场,因为它既不是原初的意义,又残留着原初意义的痕迹。德罩达在他的早期著作胡 塞尔( 几何学的起源) 引论中就对传统形而上学这种意义理论进行了批判。面对胡塞 尔对原始物( 事物本身) 与派生物( 意识意向或表象、表述) 的区分( 这是胡塞尔思想的基 础) ,德罩达指出,意识并不先于言语,言语不是一个无声的被感知物的表述。他不同意 胡塞尔关于“活的现在”的观念,他认为现在都是过去的“延迟”,并向未来伸展,现在 不可能在某个“点 上停留。我们永远不是面对存在在场,而总是面对归于另一个表象 的一个表象,这个过程总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最根本的原则不是“a - - a 的同一原则, 而是a = - a 的差异原则,或是与他者的关系原则。他说: “在最普遍的意义上讲的印迹是一种不仅应该寓居于当下的纯粹现时性中的可 能性,而且是通过它导入的分延运动本身构成当下的纯粹现时性的可能性。这样一 种印迹,如果人们能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它而没有违反它的本义并马上抹掉它的话,那它 就比现象本身的原初性更加原初。”“我们是在分延的运动中重新把握差异的。 在德旱达看来,由于文字不像口语那样,说者与听者共同在场,说者直接向听者表 达心境,文字则不同,作者在写下文字之后他就不再出场,他也无法控制文本的意义, 人们对所写下的文字的解读就会歧义丛生,离作者的原初思想越来越远,作者的原义永 远也无法还原。从这一意义上说,“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