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s to t h cri ghtof coin m u n i cat 1 onto thep u b 1 1 cin inte m et ,w h i ch waso e w l y set叩加 。p 州ght l a w in z 加1 ,i p r o b e d加 t oth e 即因n u n l tyand c h a l l e n g e cop yrightfa 以 刃inln t e rd 氏di s c u s s edth e p ri n c i p a l p a 川 比 a 口 d t he 伪川 阳妞ofthe ri ght, triedtoexp u 电 a t e th e co“ e l ations 皿d 五 的 i t udes among 对 沙t of commu ni cati on to the b ri n g p u b lic 、cop yrig h ta . d a b u t t a l ri ght s ,eve n t u ally t h eb a l a n c e p u b l ic 胡d cop 州ght o w n edbenefi ts. 价 yw o r d s:u n i cat i on; i n v a d e ri ght cop yright ri gbt o f 咤 , n mm】 , n i 佣 才 i o n toth e 卯b l i c in inte lne l c o m m u n l cat i on; i n v ad 以int e r d etori e d 切t 1 0 nin r e a s 0 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 文中 特别加以 标之 他人已 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中不包含其 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 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和毕 签 字 日 期 : 坷, , 月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一 , 、 二,二 二 一人 一、 。龙 逞 ,走 *、,口 。 , 活二 、拱 、二、 。 * 小罕位化关作 石元生 j湃 叹丈 卫一亡 卜 写 钊大休 田、民川子,以吧人 口 u 邢止 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 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 阅 。本 人 授 龙哪玉 星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 中 。 、华 导师签名 签 字 日 期 : 州 年 月 分 日 签字 日期 : 择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第1 章网络传播给著作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导言 2001年10月国 家在 著作权法中用“ 新增式” 将信息网 络传播权纳入著 作权保护的权利体系, 这是应对网络传播发展给传统著作权带来的挑战, 也是顺 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和加入 畔0后国际协议的历史性潮流。新时代出 现新的传播方式, 新的传播方式带来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也带来新的挑战, 应 对新的挑战将刷新权利体系并成就新的社会文明。 新法修订引发的学术争鸣如雨 后春笋般涌现, 本文试图选择新设权利的两个重要方面即主体和内容, 综合传播 学和法律学的视角, 基于网络传播给传统著作权法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来研究著作 权法在网络环境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 从而达到合理定位和合理运用新 增权利,最终实现公众利益与著作权人利益的平衡和网络的有序传播。 第 1 章网络传播给著作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 . 1 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 因特网把各种传播模式集于一身,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工具的兼容。 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工具, 因特网模糊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界限, 提供了一个 更为广阔、自由度更大的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传播所传播的所有信息都是数字化的, 不同 的信息形式可以方便地互相转化。 数字化贯穿与信息的采集、 传送、 制作、 发布、 管理、查询等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的最主要特征, 网络打破了 传播中的不平衡现象, 赋予更 多的个体以平等传播的权利。 因特网上, 传者和受者之间、 受者和受者之间的交 流无疑都是及时、 广泛和充分的。 受者不但主动去获取信息, 并“ 参与到创造它 们的活动中” ( 尼葛洛庞帝语) 。 在这个双向 交互的过程中, 信息的最终形态常常 取决于传受双方。 因此, 越来越多的 人倾向 于以“ 网民” 这样的词汇来代替传统 的 “ 受者”称谓。 就传播方式来说,因特网上的传播方式则是多媒体的。在因特网上,用户 既能读到文字报道的即时新闻, 又能看到栩栩如生的摄影照片, 既能一边工作一 边听广播,又能欣赏到精彩的电视画面。多媒体形式可以依你的需要自由转换, 并能随时定格、回放和打印。由受者,而不是传者来自由决定接收信息的形式, 网络传播在这一点上赋予了人们更大的自由。 第1 章网络传播给著作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传播时代,数字化的传播手段、网络的即时发布特性省去了传统媒体 冗长的内容制作过程 ( 文字输入、照片冲洗、报纸印刷、节目合成等) ,使信息 可以作到即时传送、随时刷新。90年代以来在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澳门回归、 九月恐怖袭击事件和美英轰炸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 网络媒体的时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 新浪网也正是凭借这些事件的及时突出 报道而奠定了其在中国网络新闻界的地位。 网络传播时效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即需 即得的即时性。 也有人把它称做是延时性。 网络传播不再强迫你在传者指定的时 候 ( 对你可能不方便) 接收信息。 你可以在方便的时候上网检查邮箱和qq 留言, 也可以在自己任何高兴的时候上网查询调阅新闻。 信息永远在网上等着你, 当你 需要的时候,它们就来到你的面前。 就容量来看, 因特网由于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信息可以 用“ 取 之不尽, 用之不竭” 来形容, 其丰富性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 随便在网上 输入一个关键词, 搜索出来的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条信息。 昔日的信息匾乏已经被 今天的信息过剩所取代, 如何从铺天盖地、 汹涌而来的信息洪水中寻找到自己真 正需要的信息,成为网络时代人们面临的新的难题。 另外,网络传播的所有信息都是被精心结构化的, 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是 逻辑的。 依照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超链接的技术手段, 信息被编织成一张 大网, 每一条信息都是网上的一个节点, 顺着它出发, 就可以找到与之有关的任 何一个另外节点。 这种做法加强了信息之间的联系, 从而挖掘了信息的深层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 网络信息的这种结构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让我 们更多地从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出发来看问题。 就传播的对象来看, 在网络空间中,每一个个体本身重新获得了受重视的理 由。 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性化信息的系统。 个性化的交流将成 为时尚,受者,而不是媒介, 将决定什么是重要的, 什么是不重要的。 个人将决 定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接受信息, 接受什么类型的信息。 按照你的兴趣和需 要制作的个性化报纸将会按时发送到你的电子邮箱中。 视频点播将使你再也无须 受制于广播电台、 电视台节目 播出时间表的安排, 你可以在你方便的任何时间打 开电脑, 点播网上节目 ,并可随意暂停、回放、 拷贝, 甚至按照你的意愿修改剧 情和结尾。 在信息的生产领域里, 个性也将被视为更加重要的因素, 风格传播成 为网站的制胜之道。 网络提供的个性化传播塑造了社会的多元化空间, 也使传统 的舆论整合难以 实现。 就传播的空间范围来看, 因 特网 彻底突破了 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 真正意义上 的全球交流。 在因 特网上, 任何人所发布的任何信息在瞬间即可到达全球任何一 台联网的电脑终端, 地球真正成为了一个村庄。 传统媒介中中央级、省级、 地市 第 1 章网络传播给著作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级的划分将失去意义, 起码从理论上来说, 信息的发布者都是平等的, 声誉良 好、 可信度高的媒体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受众, 其影响力将大大扩展和增 强。 在人际交往方面, 因特网也大大拓展了我们交往的空间, 使我们能够很容易 地和生活在我们物理空间以外的人交往。 这种全球性的视野将赋予网络时代的人 们更宏观的思路和更开放的眼光。 因特网从设计之初即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每一 个节点都可以通向任何一个另外节点, 通向一个节点可以有无数条路径。 这种设 计使对因特网的控制变得特别困难, 综观今天网络上的信息, 从国际贸易到私人 交往, 从政治煽动到色情挑逗, 确实是五花八门, 无所不包。由于难以 对隐蔽的 传播者 ( 同时也可能是受众) 施加管理和约束, 网络几乎成为了畅所欲言, 为所 欲为的自由市场。 其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优点是给人们提供了更多“ 说”的自 由和 “ 知”的权利,使政治蒙蔽难以实现。网络信息的无限多元,不同信息源之 间的互相印证, 也使受众更有可能接近事物的真相。 缺点是少数人滥用传播自由, 传播大量的垃圾信息,增加了人们获得有效信息的难度和成本。 在资料保存和查询方面, 因特网表现出了其超凡脱俗的能力。 浩如烟海的资 料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的结构化, 为人们的查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从这个意义 上说, 因特网节约了空间、 节约了资源、 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甚至在很大程 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 这对传统媒体不含是个大的超越。 也因为因 特网的这一特性, 使新闻不再成为易碎品, 过时的新闻经过精心整理, 完全可能 成为更有价值的资料,在专题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特网给著作权人带来的机遇和好处不言而喻。 且不说因特网给著作权人的 作品带来的新的传播方式,使得著作权人增加了一种新的获得回报的途径和可 能, 也不说作品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地域性大大拓展, 只要是优秀的作品, 就 会一传十、 十传百地在网上迅速传播, 作者的知名度也会与日俱增,而作者除了 版税收入外,其知名度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1 . 2 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暨给著作权人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自由、 开放和交互。 正是这种无中心、 开放、 分权的结构 使它带来了传播史上革命性的变化。但当对新技术的最初的欢呼声渐渐趋于平 静,人们也越来越发现规则的必要性。不加节制的自由已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信息垃圾堵塞通道、 虚假新闻欺骗世人、 网络偷窥侵犯隐私、 色情暴力误导少年, 信息国际间单向流动等等。 绝对的自由最终带来的是对人类的伤害, 是另一种形 式的不自由. 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当一种新的传播技术给人们打开了看世 界的又一扇窗口之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第 1 章网络传播给著作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和网络用户的爆炸性增长, 侵犯著作权在网络上 是最严重的问 题之一。 如果法律不承认网上版权或者不提供保护, 那么网络的发 展对著作权人来讲就可能是一场灾难, 网络传播给知识产权法提出了 许多全新的 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郑成思教授认为, 知识产权的特点之一是“ 专有性气 而网络上应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则多是公开、 公知、 公用的, 很难被权利人控 制。 知识产权的特点之二是 “ 地域性” ,而网络上知识传播的特点则是 “ 无国界 性” . 具体而言,网络给著作权人带来的挑战是与网络的 “ 利好 ”相随而生的。 ( 一) 、网络的发展与成熟固然使作品多了一种传播方式,也多了一种侵权 方式。 网络为著作权人增加了获得回报的途径, 但网络也是非著作权人对他人作 品进行非法利用并获得利益的“ 好” 渠道。尤其是著作权人很难主动通过网络对 作品进行利用并获得利益; 相反, 有些网络黑客利用自身技术, 规避传统著作权 法的规定,在网上对他人作品进行大肆利用,从而给著作权人带来巨大的损失。 ( 二) 、 作品 在网上传播“ 零成本” , 给著作权人带来了 一个潜在的 危险, 也 大大降低了侵权门槛,从而使潜在的侵权人大大增加。 作品在网上传播的“ 零成本” , 首先来自于作品复制的“ 零成本” 。以一本已 经出版的图书为例, 假设这本书近700 页, 字数为55万, 售价39元, 其图书复 制成本至少是售价的 1 / 10,即3 . 9 元。如果将这部作品数字化,需要的存储空 间是1 10万个字节,也就是1 . 1 姗。而1 张空白光盘存储空间是600 m b ,据说成 本仅是 0 . 1 元,如果按 1 元计算, 那么将这部著作存放于光盘的载体成本就是 1 . 1 /600元, 也就是0 . 1 83分。当然, 还考虑到刻录成本, 也就是将作品刻录到 光盘的机械损耗, 刻录成本不会高与载体成本, 也按0 . 1 83分计算。 那么将 版 权法存放于光盘的总成本 ( 即数字复制成本) 就是0 . 3 66分。比较来说,图书 复制成本是数字复制的1 0 66倍。 所以, 相对于图书复制而言, 可以 认为作品的 数字复制成本为 “ 零,o ( 三) 、作品传播的 “ 零成本” ,还来自 于作品在网上传播的 “ 零成本” 。还 以那本书为例, 其图 书发行销售成本( 不包括印 制) , 至少为售价的1 / 10, 即3 . 9 元;而如果著作权人通过网络将该作品传输给最终用户,起成本则会很低。以 slzk带宽的a dsl 为例, 传输1 拙 书本页面所需的时间至多不过30秒。 上网费 按每小时4 元计算, 那么在网上传输整本书所需的费用就是3 分钱左右, 不足图 书发行成本的场。 在网络普及之前, 侵权人如果要印制并出售1 0 00本该书, 至 少需要3 9 00 元的图书复制成本,而且他还要承担销售失败带来的风险。但是, 在网络环境下, 理论上侵权人只要花几分钱就可以 在网上出售他人的作品了, 并 且即使无人购买, 侵权人失去的也仅是几分钱而已。没有成本, 没有风险,又有 第 1 章网络传播给著作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赢利可能,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去碰这个运气。 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 著作权人 可能要面对的就是全体网民对其权利的侵犯。 ( 四) 、网络的“ 光速”传播,使读者改变传统阅读方式,更倾向于通过网 络获得作品。 理论上, 作品通过网络在1 秒只内就可以传播给读者。 而作品通过 图书、 报刊进行传播, 所花费的时间至少需要 1 天, 甚至几个星期。 如果著作权 人以图书、 报刊的方式传播作品, 而非著作权人通过网络传播该作品, 显然有条 件内的读者 ( 即网民)首先会通过网络先睹为快。至于网民在网上看了作品后, 又有几个还会去购买图书呢? ( 五) 、 “ 海量” 的存储空间和网络的互动性, 使网络版权审查面临巨大障碍。 目 前,1 台pc机硬盘存储容量一般是s oob ,1 本图书的字数一般为25万字,1 个字需要2 个字节组成, 因此仅1 台普通个人电 脑的硬盘就能存储图书10万部. 任何网络受众都可以不经网站的特别许可直接在网上发表作品, 甚至可以修改网 站上的内容。 如果网民数量少且网站的存储空间小, 那么网站尚可以对网民在网 站上发表的作品进行版权审查。 但是, 在网民数量成千上万而网站存储容量几近 无限的情况下, 谁能承担完全的版权审查义务?网络传播的确给著作权带来巨大 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网络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 我们已经不可能也不愿意回到网 络前的年代了。 和网 络带给我们的巨大便利相比, 其负面效应尽管不能忽视, 但 仍属瑕不掩瑜, 每一个时代都有和它相适应的媒体, 而每一个时代的人们也都必 须直面这些新的媒体形式带来的挑战, 正是这种对挑战的不断应战产生着人类社 会新的文明。 我们今天应该做的是, 深入探索网络传播的规律, 对网络传播加以 适当的管理和控制, 扬其长, 避其短, 更好地利用这一新的传播方式, 造福自己 和子孙后代。 而在本文中, 我将重点研究著作权法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设立的新的 信息网络传播权具体将应对网络传播带来的挑战。 第 2 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限 第2 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限 2 . 1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发端及其背景 近年来,计算机和连接到因特网上的用户数量猛增。1 9 92 年全球连接到互 联网的计算机总数量为 130 万,而现在却是8500万。现在全球共有2 . 6 亿因特 网 用户。 2 007 年, 用户己 经超过7 . 65亿。 。 计算机数字传播技术作为 一 种技术 并不直接落入版权的 讨论范围之内, 但是, 作为一种行为, 如何对它进行版权保 护已 成为各国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问 题之一。 计算机网络传播权的产生与发展就 是计算机网络时 代的产物, 是著作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拓展与深化。 当 然信息 网络传播权并非是“ 空中楼阁” 、 “ 无本之木, 有其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十世纪末, 国际互联网已 经成为全球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体, 人类逐渐进入一个 “ 互联” 时代。 由于网络上传播的大量功能信息作品是知识产权特别是版权保护 的客体,因此就这一新兴的作品传播方式而言,如何纳入到著作权保护的范畴, 引起了国际版权界的关注。 世界各国 特别是信息发达国家对此进行了各具特色的 探索。 2 . 1 . 1 发达国家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现状 国际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 是当今世界计算机信息网络普及和发展程度最高 的国家,网络著作权纠纷也发生得较多、较集中。1 9 95 年 9月,美国公布了信 息基础设施工作机构( i itf)知识产权组的 报告 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 即通称的“ 白 皮书” , “ 白 皮书” 认为, 在网络环境下, 没有必要就作品在网络上的 传播再另外规定一种权利, 版权人现有的发行权、公开表演权、公开展示权就足 以 覆盖这种新的 传播方式。 可以 看出美国对网络传播问题采取的是“ 隐含式” 保 护 方式 。 , 并未单独设立一项新的著作权利而是列入发 行权的 范畴, 但“ 白 皮书” 特别指出 发行权的一次用尽原则不适用于网 络传播。 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是澳大利 亚, 它在1 9 99年2 月公布的 1 9 99年版权法修正案 中设立了一项公开传播权, 此项新的传播权保持了技术上的中 立, 不限定传播使用中的技术, 综合了网络传 播 ( 输) 、无线、有线广播技术等各种传播方式,是一种广义的传播权。介于俩 者之间的是欧盟与日本的著作权立法。欧盟于 1 999 年 5 月公布了修订后的 关 。乔延 春译, 建立计算机空间的 法律程序关于因 特网引 起的全球管辖问 题的报告,网 络经济与 法律论坛, 2 0 0 2 年第 1 期,第 2 5 2 页 .薛 虹 . 网 络时 代的 知 识 产 权 法, 北京, 法律出 版社 , 2 侧 扣年7 月 第1 版, 第11 、12页 第2 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限 于信息社会版权及有关权指令的建议草案 ,建议各成员国用 “ 公众传播权” ( c olnmu n i c a t i o n t o t h e p u b l i c ) 来 协调 对网 络 传 播的 立 场。 这 种“ 公 众 传 播 权” 是指版权人享有的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的专有 权, 包括公众成员 可以 选择时间、 地点 访问 作品的方式获得的 权利。 。日 本早在 1 9 9 7 年 6月就通过了著作权法修正案,扩大了原来公开传播权的范围,重新定 义了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对公众传播的相关行为, 规定了著作权人就其作品享有网 络环境下授权公开传播专有权气 2 . 1 . 2 国际公约与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发展和确立 著作权国际保护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伯尔尼公约中。 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特别是 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伯尔尼公约中有关传播权 ( rig ht of c ommu n i c a t i o nt ot h ep u b l i c ) 的规定已 经不能 适应时 代的发展。 为t 解决这 一问 题,1 9 96 年6 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瑞士召开了“ 关于著作权及邻接权 问题外交会议厅 , 会上通过了 被新闻界称为 “ 因特网条约”的 世界知识产权组 织著作权条约( 即w ct)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与录音条约( 即w p pt) , 在叨 c t 第8 条“ 向公众传播的权利” 中对互联网传播方式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主 要是在不损害伯尔尼公约的各项传播权的前提下赋予文学和艺术作品工作者享 有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 使公众在可以选择的地点和时间 获得这些作品, w p pt第10条、 第14条也规定了 邻接权人享有类似的 权利气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陆有 5 600 万人在家中上网,己经成为亚洲互联网人口 最多的国家,在全球居第二位。 。随着我国 计算机互联网在近几年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作品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传播。作品的网络传播涉及到作者、传播者、 使用者等至少三方面的利益协调平衡问题. 在缺乏健全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的情 况下,因网络传播引发的著作权法律纠纷己经是不可避免。自1 9 98年至今仅北 京地区法院就受理了17件有关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其中大部分涉及网络传播 权问题。 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有: 王蒙等六作家分别诉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 限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案、 陈卫华诉成都电 脑商情报社著作权侵权纠纷案等叭 这些案件引发了国内 法学界对于网络传播权的深入探讨, 特别是围绕是否确立著 作权人的 “ 网络传播权” 、采取何种方式保护等问题展开了争论。但是在审判实 践中, 通过对一系列案件的审理, 我国法院实际上己经在判例中承认了著作权人 0薛虹, 网 络时代的 知识 产权法, 北京, 法律出 版社, 2 000 年7 月第1 版, 第17页 0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编, 知识产权审判指导与参考)第 1 卷,法律出版社2 佣0 年第1 版, 第1 3 2 一 1 3 3 页 .薛虹。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2 000 年7 月第1 版,第9-10页 . 参见人民网“ 政策信息” 栏, 20傀年4 月22 日 新闻 中国家庭互联网总人口跃居全球第二 . 参见山东法官培训学院编: 计算机与法律培训资料 ,第1 7 se2 4 页 第2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限 享有对其作品的网络控制权, 一定程度上确立了网络传播权的存在。 这也可以看 作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实践来弥补立法不足的可贵尝试。 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符合加入盯0 后t rip国际协议对我国知识产权法 律的要求, 2 0 01年10月27 日国家公布了新的 著作权法 , 新法将信息网络传 播权正式载入史册。新著作权法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 信息网络传播权” ,修订 过后的 著作权法 共有三个条文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 分别为第十条第一款第 十二项信息网络传播权、 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六项表演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第 四十一条第二款录音录像者的 信息网络传播权。 这些新兴的 权利保护制度, 涉及 新的行业的发展和利益的平衡,还需要人们谨慎而仔细的探索。此外, 著作权 法 在承认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同时, 又在第五十八条规定“ 计算机软件、 信息网 络传播权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著作权制度公认并已成熟的设计思路 是将作者与传播者的权利分列保护, 设立了著作权和邻接权。 作者享有对原始作 品的著作权, 传播者对在传播中产生的演绎作品享有邻接权, 可以禁止他人未经 许可复制与传播。 极力创作和传播的著作权制度使作者和传播者的利益在人类精 神文明 水准提高的同时得以实现。 在著作权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的近3 00年中, 人类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其中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 由于 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 使信息流通的途径多样化, 信息流通量呈指数级增长, 这 些变化对著作权制度的完善也产生了直接影响。 但是, 比较作者和传播者这两类 著作权制度的受益主体, 技术创新对传播者的影响更为深刻。 技术进步对基于创 作而产生权利的作者来说, 并不影响著作权法律关系的要素; 但每当新技术带来 新的传播手段,所者新媒体产业的诞生,新的邻接权主体便应运而生,出版者、 广播组织、 音像制品制作者无一不是又新传播技术支撑的邻接权主体。 但至此为 止,并没有对传统著作权制度的二分框架产生结构上的动摇。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邻接权人作为终极传播组织的独占传播者地位丧失, 取而代之的是 “ 万人出 版者的时代。 ,与此同时,作品也顺应产生了 复杂的网状 放射传播形态, 作者与传播者、 著作者与邻接权的界限在互联网中不再径渭分明。 然而,界限的模糊并不等于权利的消失,理论研究更应该廓清法律关系的层次。 2 . 2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主体与内容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确立借鉴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的 世界知识产权 组织著作权条约 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条约中有关立法形式, 采 用 “ 新增式” 保护方法设立。 根据新法规定,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 “ 著作权人以 。 ( 日)中山信弘著,张玉瑞译,多媒体与著作权,专利文献出版社,1 卯7 ,第65页 第 2 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限 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 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 品的权利” 。新法特别强调了表演者和录音、录像制作者等邻接权人的信息网络 传播权,第37条第6 款规定,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 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的权利;第41条规定,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音 像作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 发行、 出 租、 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 权利。 但是尽管如此, 我国学界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研究并没有对我国信息网 络传播权的 权利主体进行认真的探讨, 而要解决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 首先 必须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主体和权利内容,即哪些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 权, 有哪些行为可以 实施。 这些问 题在学术界存在颇多争议, 因此本章节将首先 就信息网络传播权的 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2 . 2 . 1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主体 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主体的确定,实际上也会涉及权利客体的问 题, 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 权利主体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主体是传统形式下著作权人。 从信息网络传播 权制度的设定动因来看,主要是保护作者的作品被数字化后在网络上传输的问 题。 因此, 通过有形载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具有独创性作品的作者就是当然享有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主体。无论是 1 9 94 年 12 月 28 日在美国发生 us vs l a m a cchia一尹 , 还是 对我国 版权保护产生 重要影响的1 9 99年王蒙 等六作家 诉 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一案均是如此。 。在这些案件中,受到保 护的权利主体是那些己经通过有形载体表现其具有独创性思想的创作者。 我国信 息网络传播权的设立是以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权利主体利益需要得到保护 为前提的, 而这些权利主体也构成了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主要权利主体。 他们 的作品在通过数字化进入网络环境时, 就存在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问题了。 从我国 新闻出 版总署、 信息产业部的 互联网出 版管理暂行规定 第五条来看, 互联网 出版的主要作品就是“ 己正式出版的图书、 报纸、 期刊、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等出 版物内 容或者在其他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作品” 。互联网的出版首先也是基于 这些作品的存在而发挥作用的。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进行 著作权法的修订时, 关于信息网络传播 权的权利主体仅仅规定了三种, 如前所述。 在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设置上, 广播电 台和电视台没有纳入到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主体中来。 那么, 作为传统的邻接权者 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能否成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主体, 或者说有无必要成为信 。袁泳, 计算机网络数字传输的版权问题研究, 中外法学,1 998 0蒋志培, 网络传输权的法律问 题, 北京法律出版社,2 加2 年 第2 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限 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主体呢?其实, 一种权利制度设置的动因就来自 于经济利益 的驱动,对利益的平衡保护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乃是权利制度设置的一项基本目 标。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每一个市场主体的 行为都必然要受到利益的驱使, 这 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尤其是在涉及到消费方面的情况时更是如此。 从我国关于广 播电台、 电视台的权利来看, 其专有的经济利益是应当得到保护的, 著作权法 也规定了 广播电台、电 视台对自己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的专有播放权。但是, 网络却改变了这种情况。 人们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付费电视来收看电视节目, 人们 可以通过网络来收看节目。比如, 在世界杯期间, 关于世界杯的电视转播权是中 央电 视台花费巨资买下的。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巨大的资金投入所追求的目 标 之一也应该是利益的回收。 因此, 当其他电 视台欲转播世界杯的比赛时, 就会向 中央电视台付出相应的费用。 但是, 网络传播是否需要付费呢?这就涉及到一个 问题,即有无必要为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置信息网络传播权。 法律权利的设置目 的, 在于对利益的调控和平衡, 以 促进社会的文明 和进步。 当一种利益的倾斜将可能导致对社会进步的阻碍时, 法律权利的调控作用就将对 该利益产生影响,以 调整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因此, 利益的平衡和调 整需要乃是权利制度设置的首要原因。 那么广播电台、 电视台的利益在于什么地方呢?广播电台、 电 视台的利益就 在于通过优秀的节目 吸引观众和听众, 提高收视率, 增加收视费用, 并以此来增 加广告收入和赞助费。一台能够吸引观众的优秀节目 将耗费电视台的巨大投入, 这样的节目 除了能增加电视台的知名度外, 也能增加电视台的收入。 这些经济收 入包括准予其他电 视台播放或其他传播者予以传播所带来的经济收入。 当然, 也 包括由此而增加的广告收入,巨大的资金投入对广播电台、电视台而言, 利益的 回收应当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假定电视台不能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 那么网络运 营商可以 将电视台的节目 在网上不受限制地传播, 人们对电视节目 的欣赏可以不 再通过卫星接受来实现, 也不需要去购买电 视台自己 制作的相应的音像制品, 而 是转向网 上寻求低廉甚至是免费的 节目 信息。 这样电视台的巨 额投资将不能得到 相应的利益保护, 必然影响电 视台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给予广播电台、 电 视台对其节目的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主体还应该包括直接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创作的作 者。 网络的出 现, 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也在影响着传统的概 念和改变着传统的行为模式. 比如, 在出版和发行上, 传统的出版和发行上存在 许多的限制, 并不是人人都能自 如地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出版和发行。 一个人 要出版自己创作的作品还必须与出版商签定合同或者需求得出版许可。 出版和发 行的最大特点就是向公众提供相当数量的作品复制品。 然而网络环境彻底改变了 第2 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限 这种模式。 对于作者而言, 出版和发行的首要作用无非是向大众传播自己的思想 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现实世界的诸多限制使得其并不能够随时实现自身的这种 愿望。 但是在网络中,由于网络自 身的限制比 较少, 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 和上网设备, 甚至不需要自己来准备这些设备, 仅花几元钱就可以到网吧完成创 作并向公众公开, 为他人所知晓. 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创作和传播,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 刺激文艺创作的繁荣。 但是,由此也带来 了一个问题, 即这些在网上完成创作并予以公开的作品能否纳入 著作权法 保 护范围, 他们的创作者能否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 我认为直接以数字化形式创作 的智力成果, 只要是符合作品的实质要件, 也应当成为 著作权法 的保护对象。 实际上这里涉及到利益的平衡保护问题。 如果仅仅给予有形作品以保护, 将会造 成利益失衡, 从而影响社会利用的均衡保护。 数字化作品本身既包括已有的被数 字化后的 作品, 也包 括直接以 数字 化形式创作的 作品 。 . 对此, 最高 人民 法院关 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 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千问 题的解释 中的第二条规 定: “ 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第三条列举的作品范围, 但在文学、艺术和 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 人民法院 应当予以保护。 ”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直接在网上进行创作的作者也应当是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主体。 在网络创作者中有一个主体是比较特殊的, 即网页的制作者能否成为信息网 络传播权的主体?通常的网页是文字、 图形、 声音和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的组合, 即多媒体网页。 网页的制作往往包含了制作人的大量的智力劳动,因此,网页作 为一种作品而存在上应当可以确定的。 网页的制作者作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 主体是必然的。 但是, 关于网页制作者的身份问题尚需商榷。 有人认为网页只能 属于汇编作品, 因为网站的所有网页并不是无序排列和组合的, 在内容上, 需要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采集、 整理、 编录有关信息, 在页面的形式上, 要体现独 特构思, 包括逐级页面、 检索栏目、 检索项目 和检索方式等, 这一切与汇编作品 极为相 似。 。 因 此, 网页 制作 者就应属于汇编作品的 作者。 但是, 许多网页确是 制作者在网上的心血结晶, 该网页的颜色布局、 文字制作可能都是其他网页所没 有使用过的。 如果将网页归入汇编作品, 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 对网页应当区 分对待,就如同我们对出版的书籍一样区分对待。在出版的书籍中有汇编作品, 也有原创作品。网页也一样,有汇编作品,也有原创作品。 第三, 作品的网 络传播者也应当是信息网 络传播权的权利主体。 一个作品在 传播过程中包含有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如出版者、录音录像者、广播电视台等。 这些传播作品的人的权利在传统的 著作权法 下属于邻接权, 那么在网络环境 0蒋志培,张国香: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法律适用问题座谈会综述,人民法院报 0李永明,叶慧霖:网 络著作权若干问 百研究,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01 第2 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限 下传播作品有没有这样的邻接权者的存在呢?从我国最近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 来看, 至少网络出版者作为作品的网络传播者是应当作为邻接权者而存在的。 互 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 从事互联网出版活动, 必须经过批准” 也即是在互联网上的出版也是法律控制行为之一。 互联网出版者除了 要向管辖范 围内有关部门进行出版申请批准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网络出版条件, “ 应当在 其网站主页上标明新闻出版行政部门 批准文号” 。这些都说明了网络出 版这是作 为一个知识的法律主体而存在的, 它的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 而网络出版者是指 “ 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电信管理机构批准, 从事互联网出版业务的互联网 信息 服务 提供者” 。 有人认为互联网 信息 服务提供者是著作权的 义务主体 。 . 其实, 网 络出版者除了义务主体这一身份外,其本身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也是权利主体。 这是符合权利义务统一原则的。 网络出版者根据作者的授权在自己的网站出版该 作者的书籍、 文章, 加以传播, 并有权组织他人未经允许使用其网站上的资料或 传播其网站上的资料。 而且网络的无国界性使得它在消除距离障碍方面要比广播 来的更为彻底。 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只是使用作品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的传播方 式虽然有所不同, 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作品向社会公众的传播, 使公众了解作 品的内容。 发达的数字技术使得任何一个普通人仅仅依靠某种软件系统即可大量 收集、 加工和整理信息, 甚至向全世界发送。 这种形势使出 版者垄断出版业的时 代一去不复返了。正如日本学者中山信弘所预言样:“ 今天所谓出版的概念,将 来也许成为陈腐遗迹。 。 ” 因此, 网络出 版者作为网 络作品传播的邻接权者而存在, 是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主体之一, 我们没有理由将他们排除在外, 在邻 接权中,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 即一些网站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用虚拟主持 人进行播送新闻, 并配有相关录像录音。 这种尝试是否会导致另一种电视台、 广 播电台的出现?假定网站利用网络全面进行自己的节目 播送( 即使这种播送知识 简短的,不连贯的) ,那么,它与传统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有什么不同,它是否 能够成为新的邻接权者?我认为, 所谓广播电台、 电视台在传统意义上的定义并 不是一成不变的。 网络上的音像传播和电视台、 电台的音像传播所使用的传播方 式虽然不同, 但是, 二者在传输的性质上应该归属于一类, 即都是通过声音和图 像的即时传播来向公众提供信息。 如果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也利用了声音和图像 来进行即时信息传播, 则它与传统的电视台和电台的性质系统, 同样也属于邻接 权者, 他们在网 络环境下的权利也应当得到保障。 当然, 如果网络信息服务者不 能提供即时的声像信息传播,就应当将其归入录音、录像者中去。 。赵俊,李彦:试论网 络著作权及其保护,宜宾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 001 . ( 日)中山信弘著, 张玉瑞译,多媒体与著作权,专利文献出版社,1 9 97,第65页 第 2 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限 2 . 2 . 2 内容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在作品的数字化和网络传输中产生的, 关于信息网络传播 权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也即权利人对自己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能进行怎样的 处理, 法律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 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 作权纠纷案件适用发,若千问题的解释中,也未进行仔细地划分。 信息网 络传播权的内容实际上涉及作品在网络间传播时所能采用的手段和 方式, 也即一个作品在网络上能用哪些方法传播, 以让更多的网络用户获取相关 信息。 首先, 是作品的网络出版。出版, 就其传统的意义而言, 主要是指制作并获 得作品的复 制件的 行为 。 . 出 版一般需要征 得著作 权人的同 意, 并支付相应报酬。 出版是在传统社会环境下的重要传播途径。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 出版已经与传统 的出版有了很大差别。 此时的出版并不需要有形载体的存在。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 信息产业部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 “ 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 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 ,登载在互联 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 供公众浏览、 阅读、 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 播行为。 ”出版是作品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作品进入互联网的 目的是希望能为众多的互联网用户所知晓, 这种状况往往需要将作品在知名度很 高的网站出版, 其点击率才会较高。 而一些网站为了能提高用户的点击率, 也会 尽力将知名度较高的作者的作品或受大众欢迎的作品在该网站登载. 与传统的出 版一样,网络出版商也应当向作者支付报酬。 因此, 也许网络出版商将自己的作 品在网络上出版并获得相应报酬是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首要内容。 作品 的网络出版与作品的其他网络传播行为的重大区别就在于网络出版已经纳入我 国 法律的调整范围 之中了,而其他传播行为仍处于比 较自 由的状态. 根据 2 0 02 年8 月1 日实施的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 “ 从事互联网出版活动, 必须经 过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开展互联网出版活动。 ”因此,作品的 网络传播行为中,出版是最为正式的,也是最容易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行为。 其次, 是作品在网络上的复制。 作品在网络上的公开行为是比较多的, 也是 比 较容易实施的. 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制行为, 出 版因为法律的调控不同而显得与 其他复制行为不同。除此以外, 其他的复制行为不存在太大区别。 在作品的网络 传播过 程中 会产生 一系列的 复制行为, 这些复 制行为包括: 上载 (u pload)、 下 载 ( d 叨n l o a d ) 、 转贴 ( p o s t , r e p o s t ) 、转寄 ( f o r w ard ) 、贴上 ( p a s t e ) 、 储存 (s a v et oh / d ,d i s c ,c a c h e) 、数字化 ( d i g i t i z e ) 、扫描 ( s c an) 、浏览 0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 993 年 第 2 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限 (br 训s e ) 、 打印( p rint) 等。 。 这些复 制行为 都同 作者的经济利益相关, 因 此, 这些行为均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要内容。 未经允许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上述权 利,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这些行为中值得注意的是对浏览行为的认定, 浏览是否应当一概视为复制 行为是值得商榷的。 我认为对此应当予以具体分析。 有人认为如作品使用者以浏览器从网际网络取得资料属于复制行为, 那么至 少在地方网络服务器与自己所属的网络服务器之间以及到个人计算机和个人浏 览计算 机屏幕也会产生 上述复制 气但是, 根据 我国 著作 权法 的规定, 复制是 指以印 刷、 复印、 拓印、 录音、 录像、 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一定的作品复制件的存在, 这也是复制的一大特点。 但 是浏览则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浏览只是基于互联网的存在, 利用自己的计算机从 今天用户或网站上了解和查看作品的一种方式而已, 其本身不会产生复制件。 这 种行为本身不会在浏览者的计算机上留下作品。 其实这种行为和读者到书店去看 书的情形比较相近。 读者到书店翻阅书籍不会产生复制, 因为书籍不会因为浏览 而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将任何一种信息的获得形式都称之为复制的话, 那么人类 的眼球和大脑随时都在进行复制, 不能由此而导出只要你一张开眼睛就会产生侵 权的判断。 在此让我们再从法律的角度对其权利进一步明确化: 1 . 专有传播权、复制权 网络信息传播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