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生态哲学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转向.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 级 公 开 u d c 单位代码 吉首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生态哲学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转向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 on the horizon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研究生姓名研究生姓名 苏良博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崔永和 教授 副指导教师副指导教师 学学 科科 专专 业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 提交论文日期 2011 年 5 月 20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1 年 5 月 28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唐凯麟教授 论文评阅人 张登巧教授 二一一 年 五 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目 录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绪 论 . 1 一、问题的提出 . 1 二、研究背景 . 1 三、研究综述 . 2 四、重要概念的界定 . 3 五、研究思路 . 4 第一章 生态哲学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必要性 . 5 第一节 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观照 . 5 一、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 5 二、人与自然的相互生成 . 6 三、人与自然关系下不同的农业形态 . 9 第二节 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 12 一、我国现代农业的进步性 . 12 二、我国现代农业的生态环境代价 . 12 三、我国现代农业的不可持续性 . 15 第三节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 16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6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7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7 第二章 我国生态农业转向遵循的基本理路 . 19 第一节 我国生态农业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扬弃 . 19 一、历史观思维范式的非线性转向 . 19 二、生态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扬弃 . 20 三、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的扬弃 . 22 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多样化特征 . 22 一、生态农业地域差异性特征 . 23 二、生态农业民族差异性特征 . 23 三、生态农业历史差异性特征 . 24 第三节 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主体塑造 . 25 一、提升实践主体的生态农业意识 . 25 二、提倡和普及农民的生态实践方式 . 26 目 录 三、树立生态消费理念 . 26 第三章 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主要原则、内容、意义 . 28 第一节 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主要原则 . 28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 . 28 二、因地制宜原则 . 30 三、坚持系统价值观原则 . 30 第二节 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主要内容 . 31 一、创立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 . 31 二、建立生态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 32 三、推行生态化耕作机制 . 33 四、加大生态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 . 34 第三节 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意义 . 35 一、强化生命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 35 二、强化质量意识,保障食品安全 . 36 三、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37 结 束 语 . 40 参考文献 . 41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4 致 谢 . 45 摘 要 第 页 i 摘摘 要要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历来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 牢固,关乎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近现代工业 文明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生态危机越来越严峻,工业大生产装备下 的现代无机农业越来越不可持续。因此,根据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探求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方式和新型实践主体,将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看,我国农业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几个阶段。 传统农业基本上是一种有机农业,具有原初意义的生态特点,但同时又是自然经 济型的低效农业。现代农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工业机械装备,提高了劳动 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保障了农产品在数量上的基本供给。但是,现代农业 反生态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单纯追求农产品数量和农业 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了土壤破坏、水资源 浪费、地力衰竭和食品安全问题等负面影响,严重阻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我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探索一条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扬弃 和超越现代农业,以高技术含量的有机农业代替高能耗、高污染的无机农业,把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道路。 发展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是一个价值选择,要依靠农业生产主体素质的提高 和农业实践方式的转变,依靠农民生态意识的提升。要尊重自然价值,优化生产 结构,以绿色品牌大力推进地域性生态农业进程,全面推进自然-经济-社会-人的 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农业;转向 abstract 第 页 ii abstractabstract there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agriculture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all the time. the firm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 is related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interests of all society members. since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ecome unharmonious, ecological crisi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inorganic agriculture become unsustainable under the equipment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us, it is a significant problem in theory and reality to search a new practice model and a new practice subjec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agriculture has gone through the primitive agriculture,traditional 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 in history.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s organic agriculture, it ha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iginal sense, but it also has inefficient natural economy agriculture. with the promotion of modernization in practice, it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exceed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ensure the basic supplies in numb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 the equipment of modern and the industrial machinery. however, the misappropriate us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agriculture, people use lots of fertilizer, pesticides in order to pursuit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speed of economic increase, neglect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se led to the destruction of soil, water waste, soil fertility failure and other negative effects on food safety issues, seriously block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national in china, impro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t search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ut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hich denying and exceed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 it combine the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combine the present benefits with long-term interests to develop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n the basi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stead of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inorganic agriculture. it is a value choice on basis 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relying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 subject, transforming the practice model, enhancing ecological awareness. 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e should respect the nature value, optimize the production structure, promote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n the green brand, then,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ure, economy and man. key words: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 transformation 绪 论 第 页 1 绪绪 论论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社会以来,随着机械工业、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的广泛 应用,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劳动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在很 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不断增长和食物要求不断丰富的需要, 现代农业成为发达国 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但是, 现代农业这种以大量投入化肥、 农药、能源、机械为主要特点的农业模式,对土地和资源实行的是掠夺式开发利 用,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使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潜 存着严重的不良后果,如生产效益下降、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 源枯竭等。 这种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农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 模式。鉴于此,人类不得不努力寻求新的出路,寻求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可持续 发展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农业大国, 在面临资源不足、 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同时, 又有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紧缺、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具体国情。中国农业的发展除了要阻止自然资 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外, 还承担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及不断 改善广大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重任。为此,我国农业只有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 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模式的转 型,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背景 20 世纪初以来,现代农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许多国家开始发展多种 农业方式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持久农业、生物农业等,以期替代 现代农业。尽管名称各异,但其本质都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合理布局农 业生产力,使农业发展同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相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 产高效。 1924 年, 欧洲最早兴起生态农业; 之后, 3040 年代生态农业在英国、 瑞士、日本等国得到发展;60 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开始转向生态耕作;70 年 代末,东南亚地区也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 20 世纪 90 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 国均有了较大发展。90 年代后,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生态农业进入了蓬勃 发展的新时期,在规模、速度和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奥地利、法国、日本、 美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大了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并进行绿色产品 绪 论 第 页 2 的研究和探索。发展生态农业,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并作为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学术界对生态农业开始了以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 等学科为主的理论研究。80 年代初,我国开始对生态农业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实 践。 1980 年 9 月在银川召开的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 首次提出了 “生 态农业”这一概念,并指出,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选择。1984 年 5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提 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的污染 和破坏。”11 月,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交流会召开后,我国全面展开生 态农业试点示范工作。1993 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工作会议,会议 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了政府工作议程, 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1994 年,国务院批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各地 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工作。1995 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大 力发展生态农业”。2000 年 3 月,又启动了第二批 51 个县推行生态农业县建设 工作,同时提出了在全国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目标。30 年来,我国 生态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实践证明,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和保护生态 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显示了生态农业本身强大的生命力,它必将促进我国农业 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研究综述 我国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起,以马世骏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学者提出了以生 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指导农业研究的思路, 并逐渐完善了 “中国生态农业” 的基本概念与实践模式; 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叶谦吉认为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经 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王仰麟认为,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 基础,通过规范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各类乡村景观规划势在必行;浙江大学的包志 毅、陈波则提出了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具体模式;中国科 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王宗明等提出了“数字小流域”构建的理论与 方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成升魁等提出了生态农村的概念;华 中农业大学的刘梅等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 澳大利亚 国家级工程“绿色澳洲项目”主任大卫弗罗伊登博格提出,中国应走“后现代 农业之路”即生态农业道路;王治河、王雨辰等国内著名学者,分别对生态农业 问题做出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经过 30 多年的理论研究与探索性实践,说明在我 国实现生态农业转向是可能的,迟早会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而成为现实。因此, 从生态哲学角度探讨我国的生态农业转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 绪 论 第 页 3 义。近些年来,国外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推进我国的生态农业转向中需要根据中国国情,认真分析借鉴。 四、重要概念的界定 论文关涉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等重要概念,它们的概念与特征分 别是: (一)传统农业是指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使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 传统农业技术,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要动力,采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活动的自给自 足的经济状态。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要素水平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活动 中的技术含量低;低投入,低产出,生产效率低。 (二)现代农业是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使用石油、化 肥、农药等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农业经济形态。现代农业的主要 特征是:科学技术含量较高;高投入,高产出;环境污染严重。 (三)从生态哲学角度说来,生态农业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应然生成和对象化 过程,生态农业遵循协调、再生、循环的原则,一方面继承和吸收传统农业的符 合生态原则的生产经验,一方面吸收和利用现代农业中的先进科技成果,力求在 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的彼此协调、人与社会的彼此协调、人与自身活动 成果的彼此协调,发展高效、生态、绿色、循环、可持续的新兴农业。 (三)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是不同的农业生产模式, 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一)经济效益不同。传统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低,采用 粗放式方式耕作,产出非常低。石油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的投入,消耗了大 量资源,提高了产量,但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使农业的发展不可持续。生态 农业充分挖掘土地、 光能、 水源、 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 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 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 物质产量。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传统农业生产工艺简单,技术水平低、规模 小、分布分散,产生的废弃物绝大多数是可降解的有机物质,因此,传统农业对 环境的破坏比较小。现代石油农业通过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 入进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不可降解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治理难度大,对环境带 来了严重的破坏作用。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 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具有合理 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发展。 绪 论 第 页 4 五、研究思路 论文从生态哲学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研究, 把生态农业 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高级形态,指出人与自然是同步生成的过程,农业发 展同自然环境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同步生成的;指出生态农业同时兼顾人 文价值、自然价值和生态系统价值同步生成的原则,把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结合 起来,把当前价值和历史价值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推进农业模式的生态论转向, 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高效、持续、健康的生态农业道路。 第一章 生态哲学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必要性 第 页 5 第一章第一章 生态哲学视域下生态哲学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必要性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必要性 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类运用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不断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辉煌,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使人与 自然处于二元对峙的局面,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现代农业单纯强调农业经济的发 展速度,忽略了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导致了土壤破坏、水资源浪费等各种 生态问题,以至阻碍、制约并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审人与自然 关系,树立新的人与自然观,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处和同步共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我国农业的转型,发展我国有机、高效、 可持续的生态农业。 第一节 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观照 在生态哲学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漫长的人类历 史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至经历了三个阶段:远古时代 人崇拜自然、 敬畏自然、 受控于自然;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的开发, 人与自然的矛盾初步出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无视自然利益,改造自然、控制自 然, 人与自然矛盾加剧。 与此相对应, 人类历史上也经历了几种不同的农业形态, 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在未来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将 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同步发展,人类也将走向生态农业的道路。 一、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反映了 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的 活动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人 类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 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对自然发生影响和作用; 另一方面, 自然也对人类发生影响与反作用, 自然灾害、 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制约和阻碍。 其实,人与自然应该是辩证和谐的关系,而不应是纯粹的工具性或功利性的 关系。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物质前提,是人类进行实践活 动的客观基础,自然界先于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和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 第一章 生态哲学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必要性 第 页 6 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他还指出: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 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 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 断的进行物质的交换,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都离不开自 然,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好人类自身。任何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掠夺行为都会导致 人类自身的毁灭,人类应该像善待自己一样善待自然界,与自然生死与共,休戚 相关,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 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 自然界和地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为人类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和劳动 资料, 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活动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 “人 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 “人直接的是自然的存在物” , 是 “自 然界的一部分”。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高扬人的主体力量,只看到人的物质需 要和物质利益,而不关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完全将自然界作 为自己宰割的对象,最后,人类收获的除了物质的满足之外,还有温室效应、全 球变暖、 水土污染、 自然资源枯竭及空气质量下降等等恶果。 自然界有其整体性, 有其规律性,其对人有高度的至上性和唯一性,人对其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资源、尊重地球、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所能接受 的限度内活动, 只有这样, 人与自然才能同步发展、 协调发展。 正如汤因比所说: “人类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存续下去, 自身也要在必需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的 话,归根结底必须和自然共存。”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追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 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二、人与自然的相互生成 (一)人的自然的生成 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自然 界为人类提供了必需的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包括空气、水、食物等,还为 人类提供了赖以发展的土地、矿藏以及风力、水力、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人类通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第 3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第 51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2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131 页.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 国际文 化出版公司,1985 年版,第 131 页. 第一章 生态哲学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必要性 第 页 7 过劳动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资源,创造了更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离开 地球,人类将无法生存。“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 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 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 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 的存在物”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发展将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并且对 自然有相当的依赖性。 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也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在人与自然的相 互作用中,人处于主导地位,人在受制于自然的同时,又对自然施加以影响。人 类一方面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影响,合理利用自然,创造出新的更适合于人类生活 的人工自然;另一方面又对自然产生消极的破坏性影响,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空前 的征服、压迫、改造,使原有的“自然平衡”不断失调。而自然面对人类的狂妄 征服改造,以其自身的自然反应反作用于人,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遭受破坏, 导致了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资源匮乏等生态破坏,以及由于大量 废弃物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也导致了经济的不可持续。 马克思说过:“被抽象地孤立理解的、被固定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 也是无” ,这表明,只有与人实践活动发生相互影响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界 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是无。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的目的与手段的截然对立,二者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生成。人是自为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自然是自 在的、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自然指向人的应然生成,同 时人也指向自然的应然生成,自然和人的生成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相互生 成的中介是人的实践。人只有向自然生成为人,拥有与自然相统一和谐的本质, 与人类相互作用的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美丽和谐的自然界。 (二)自然的人的生成 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脱离自然界的人同脱离人 的自然界一样都是不存在的。自然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是人 的无机的身体,是人为了生存、发展而必须与之交往的人的身体。人的生存和发 展取决于人需要的满足,其中,人的衣食住行包括食品、饮水、住所、空气等物 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它们主要来源于自然,来源于人类 的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得的各种物质条件。 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没有自然, 人类就无法充饥;总之,没有自然,人类将无法生存。自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先 天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最重要的朋友,但自然并不是取之不竭的原料库。人的需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20 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28 页. 第一章 生态哲学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必要性 第 页 8 要的极端膨胀,人的主观物质欲求的不合理满足,使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引 起了自然的巨大变化,以至威胁到自然的持续发展,反过来,对人的永续生存和 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 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他告诫 人们,不能对自然实行征服和统治,而要使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合理的物质变换。 人的需要由人与自然共同规定,使人的目的性与自然的规律性相统一,在不破坏 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实现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与人类对自然的 回馈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单向度地去掠夺它、奴役它。那些无视自然生态规律, 践踏自然生态的人必然使人类陷入困境和危机。 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是一个生态 进化的过程,人类只有遵循生态规律而不是破坏它违背它,才能健康的生成。 (三)人与自然的相互生成 工业文明以来,面对日益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人类逐渐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且地球作为一个整 体,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继承的世界。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 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使人类与自然相 互支持,保卫人类与自然共同的未来,实现人与自然持久的发展、共同的发展与 和谐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 然,在地球环境承载能力内活动,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我们才能源源 不断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 自然中没有绝对的目的与手段的截然对立,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 互生成,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亦是如此。实践是 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给自然打上人的 烙印从而确证人的本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或“物的尺度”,从 而理解自然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 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 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 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人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同时也受自然的制约和限制,人创造了自然,同样, 自然也创造了人。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性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 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 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 由于人被对 象所设定,人设定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所设定,在实践的中介下,人化自然的同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 200 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67 页.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05 页. 第一章 生态哲学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转向的必要性 第 页 9 时也被自然化,同步完成人与自然的相互生成。 三、人与自然关系下不同的农业形态 (一)远古时代的原始农业 在远古时代,人类刚刚从大自然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人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 的一员,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生态经济系统。如卡西尔所说: “人在这个社会并没有被赋予突出的地位。他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但他在任何 方面都不比任何其他成员更高。 生命在其最低级的形式和最高级的形式中都具有 同样的宗教尊严。人与动物,动物与植物全部处在同一层次上。一代代的人 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不间断的链条。上一阶段的生命被新生生命所保存。祖先的 灵魂返老还童似的又显现在新生婴儿身上。”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完全的依 赖关系, 人类近乎自愿地敬畏与服从自然。 人类将自然神化, 顶礼膜拜, 集感恩、 祈求、 恐惧为一体, 这是自然控制人类力量最强大的时候。 正如马克思所说: “自 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 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 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远古时代的人类,刚从动物界走出,生产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天然物的简单占 有,还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物品。但人与动物还是不同的,正如马克思所 说: “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 也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同它的 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在远古文明时期,人类的需要 是极其简单的,生产工具也是极其粗陋的,人类表现为被动的生存适应,主要的 物质生产活动是采集和渔猎。在人类初始社会漫长的岁月里,自然界有足够多的 生活资料来满足人类的原始需求,人们捕捉鱼类、采集野果和昆虫,用简单的工 具围捕野兽等,从自然界中取得现成天然的生活资料维持生存。 这一时期, 人类实践水平的低下决定了实践规模的有限和效应的弱小, 因此,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过程几乎不受人的影响,人类实践的正负效应都微乎其微。 (二)农业文明时期的传统农业 农业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合同样本签约
- 加工竖立桅杆合同样本
- 农村拆除合同样本
- 买卖旧木材合同样本
- 农民种菜养殖合同标准文本
- 农村赡养合同标准文本
- 个人担保合同样本6
- 保洁设备采购合同标准文本
- 加工企业合同标准文本
- 五金零件模具合同样本
- 2024版建筑资质借用服务与管理合同范本3篇
- 2024-2030年国家甲级资质:中国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融资商业计划书
- 2024年中国农业银行系统招聘笔试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题研究
- 高中历史课件:中国古代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 《电气化公路运输系统 架空接触网技术标准》
- 2024-2030年中国CAE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模式分析报告
- 报错价格整改报告范文
- 法律人才供给与需求研究
- 中医体重管理
- 传统制造业市场营销转型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