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归因风格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归因风格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归因风格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归因风格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归因风格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 i n i s h e db ya p r i l ,2 010 燃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六务。分夸雳时社积五弘武嘭归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砺生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 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攻 作者签名:日期:p 矿年印,月日 明 在华东师范大 文,本论文的 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 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 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迸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 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 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 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o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 或“涉密”学位论文 宰,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答名到盘差 本人签名 少,年r 月争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筮莹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 单位备注 梁宁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徐光兴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刘永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陈国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秦启庚副教授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李永鑫,教授河南大学 论文摘要 归因是我们生活最基本的认知活动,我们需要不断地对事件结果找原因,每 个人的归因方式都呈现各自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归因风格。职业自我效能感 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选择和发展领域中应用范围的扩展,它直接影响着个体职 业选择的信心及其效果。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在当前大学课程设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 的职业心理学理论在这方面略显不足,特别是关于职业行为动机的理论研究相对 薄弱,缺乏相应心理学理论基础的职业指导课只能成为严峻就业形势的分析和一 些职业理论的介绍,未能从心理学层面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就业问题给予正确的 心理支持。因此,从大学生的认知和动机角度,即归因风格和职业自我效能感的 角度来探讨职业选择,对个体、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以及心理学工作者来说都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有关归因风格和职业自我效能感的 研究,前人的大量研究表明,归因风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以 及由此所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它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在归因认知领域的反映j 对人类动机和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 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成职业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它直 接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和假设及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是两个实证研究。其一是大学生归因风格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 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归因风格和职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等 变量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归因风格的不同维度与职业 自我效能感及其不同维度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二是归因风格训练对职业 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干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归因训练引起归因风格的改变,从 而引起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严格的实验控制足以说明二者 之间的因果关系。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和继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归因归因风格职业自我效能感归因训练 a b s t r a c t a t t r i b u t i o ni sb a s i ci no u rd a i l yl i f es i n c ew et e n dt os e i z et h er e a s o n sb e h i n d e v e r y t h i n g h o w e v e r , i n d i v i d u a l s 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sv a r yg r e a t l y s e n s eo fc a r e e r 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w h i c hi sc o n c e m e dw i t l lt h ec o n f i d e n c ei nc a r e e rc h o o s i n ga n dt h e s u c c e s si nf i n d i n gaj o bu l t i m a t e l y ,i s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h e o r yo f s e l f - e f f i c a c yt oj o bh u n t i n ga n dc a r e e rc h o o s i n g i n s t r u c t i o no nj o bh u n t i n ga n dc a r e e rc h o o s i n gi sv i t a lt oas y l l a b u sf o r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h o w e v e r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a r e e rp s y c h o l o g yd o e sn o ts h e dt o om u c hl i g h to n 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 m o s to f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 so nc a r e e rc h o o s i n gf o c u so nt h et o u g h c o m p e t i t i o no nt h el a b o rm a r k e ta n dt i p sa n dt h e o r i e sf o rf i n d i n gaj o ba n dt h e r e f o r e f a i lt o p r o v i d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u p p o r ta n da i d t ot h es t u d e n t s s t u d i e so nc a r e e r c h o o s i n gf o r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m o t i v a t i o na n dc o g n i t i o na r eu n d e r m i n e d t h e r e f o r e t h e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a t t e m p t st o e x p l o r es t u d e n t s j o bh u n t i n ga n dc a r e e rc h o o s i n g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sa n d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w h i c hw i l ls h e di n s i g h t s f o ri n s t r u c t o r so nc a r e e rc h o o s i n g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s t s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a l l s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r e v i e w s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h 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sa n ds e n s eo fc a r e e r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i ti sh e l dt h a t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i s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s u n i q u ec o g n i t i v ew a yo fa t t r i b u t i o na n di t sr e s u l t a n tu n i q u ea t t r i b u t i o n t r e n d 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sr e f l e c to n e s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c o g n i t i o na n da f f e c tt h e i r m o t i v a t i o na n da c t i o n s s e n s eo fc a r e e rs e l f - e f f i c a c yi st h ec o g n i t i o na b o u tt h et a s k s a n da c t i o n sr e l a t e dt oj o bh u n t i n ga n dt h ec o n f i d e n c ea n db e l i e f si na c h i e v i n gac a r e e r g o a l s e n s eo fc a r e e rs e l f - e f f i c a c ya f f e c t st h ec o n t e n ta n dw a y so fj o bh u n t i n ga n d c a r e e rc h o o s i n g i np a r tt w o ,r e s e a r c hq u e s t i o n s ,g o a l sa n dh y p o t h e s i sa r ep r o p o s e d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t h e r e a r et w o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i e s :ac o r r e l a t i o n a ls t u d ya n da n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s t u d y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l s t u d y i so n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sa n dc i a r e e r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i ti sf o u n dt h a ts t u d e n t so fd i f f e r e n tg e n d e r , g r a d ea n dm a j o rh a v ed i f f e r e n t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sa n ds e n s eo fc a r e e r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d i f f e r e n td i m e n s i o n so f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sa r e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r e l e v a n td i m e n s i o n so f s e n s eo f c a r e e r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t h e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s t u d yi so nt h ee f f e c t so f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 i i s t y l et r a i n i n go nc a r e e rg e l f - e f f i c i e n c y i ti sf o u n dt h a ts e n s eo fc a r e e rs e l 二e f f i c a c yi s i m p r o v e da f t e rt h e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t r a i n i n g t h e r e f o r et h ec a u s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a n ds e n s eo fc a r e e rs e l f e f f l c a c yi sc o n f i r m e db yt h e s t r i c t l yc o n t r o l l e de x p e r i m e n t t h el a s t p a r tc o n c l u d e s a n dr e f l e c t so nt h ew h o l er e s e a r c h ,p r o p o s i n gt h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a n de x p e c t a t i o n sf o rf u r t h e rs t u d y k e yw o r d s :a t t r i b u t i o n ; 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s e n s eo fc a r e e r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 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t r a i n i n g l i i 目录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 一、归因风格的有关研究1 1 归冈与归因风格l 2 归因风格的研究方法;4 3 归因风格产生的原冈分析6 4 归冈风格的研究进展。6 二、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有关研究9 1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9 2 职业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研究现状l1 3 职业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的研究现状1 2 第二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和假设_ 1 6 一、问题的提出1 6 二、研究目的和假设1 6 三、研究意义1 7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18 一、归冈风格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的实证研究1 8 1 研究目的l8 2 研究方法18 3 结果与分析1 9 4 讨论2 4 二、归因风格训练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2 9 1 前言2 9 2 研究方法3 0 3 结果与分析3 2 4 讨论- 3 3 第四部分总体结论、研究局限与展望。3 4 一、总体结论3 4 二、研究局限3 4 三、研究展望3 5 附录3 6 附录 归冈风格问卷( a s q ) 3 6 附录二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_ 4 1 参考文献。4 3 后 己4 6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一、归因风格的有关研究 归因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很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认知活动,它所探讨的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性的关系因果关系,大到科学研 究和发明创造,小到衣食住行,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对各种现象、行为、事件之间 因果关系的分析和推断。自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海德( f h e i d e r ,1 9 5 8 ) 开创 了心理学归因研究以来,归因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越柬越多的心 理学家认识到归因在说明、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社会行为方面的意义,并在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归因研究的热潮。归因问题的研究者们主要关心以下两个 问题:( 1 ) 人们如何根据行为事件的结果寻求其原因? 其中牵涉到了哪些认知活 动? 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2 ) 归因导致了人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哪些变化? 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理论偏向以及实证研究的设计各有差异,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 的理论或模型。但不同研究者又有着一种共同的认识,由于个体在归因过程中接 受、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每个人在对各种原因的选择偏向也存在差 异,这说明了归因这样一种认知活动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人格的烙印。 1 归因与归因风格 1 i 归因与归因理论 。 i i 1 归因的涵义 心理学家对归因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归因涵义的探讨也是如火如荼,形 成了对归因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理解和阐释,这里不做赘述。本文综合以往研 究者的观点,首先认为所谓归因( c a u s a l a t t r i b u t i o n ) 就是“原因归属”,即:对 行为或事件的结果找原因,或者说,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归因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归因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文化现象等 作出解释和说明的过程。所以,从广义的角度说,人的一切认识过程都是归因过 程。然而心理学家更多关注的还是狭义的归因,狭义的归因就是研究者通常说的 寻求结果的原因。刘永芳( 1 9 9 8 ) 指出,归因是一种过程,是根据行为或事件的 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 知活动。 1 1 2 归因理论 研究者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归因理论的研究,也得出了丰富而深刻的关于归 因的观点、学说和模型。具体的说,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 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包括两个既 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一个是“归因认知过程论 ;另一个是“归因效果论 。 本文不将此具体展开,而是主要介绍归因研究中几个经典的归因理论,并介绍这 些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该理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趋向。 1 1 2 1 海德的归因理论 一般认为归因理论肇始于1 9 5 8 年海德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而 海德则是公认的归因理论的创始人。在该书中,海德奠定了以后归因理论研究的 重要基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 海德指出归因活动在人们日常活动中 非常普遍,并对内外环境的认知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2 3 海德认为个人的行为 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内部的原因和外部的原因。前者是指导致行为产 生的个人方面的原因,诸如个人的能力、性格、动机、情绪、心境、态度和努力 程度等等,也称为个人归因;后者是指导致行为产生的环境方面的原因,诸如活 动者周围的环境气氛、对活动者有影响的某个人、奖赏和惩罚、运气、工作的性 质和难度等等,也称为环境原因;( 3 ) 海德提出了人们寻找原因所遵循的一般原 则“协变原则 ( c o v a r i a t i o n p r i n c i p l e ) ,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按照“协 变原则 进行归因的。也就是说,在导致行为事件的多种因素中,只有与待解释 的行为或事件保持协同变化的因素,才会被判定为该行为事件或结果的原因。 1 1 2 2 琼斯( j o n e s ) 和戴维斯( d a v i s ) 的“相应推断理论 继海德之后,琼斯和戴维斯等人在从行为到倾向:一人际知觉的归因过程 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归因过程的“相应推断理论 (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ti n f e r e n c et h e o r y ) 。 所谓相应推断,就是指从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推断出他的内在倾向或属性,或者说, 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该理论认为,在对一种 行为进行原因推断时,首先要判断此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也即“意图归因”。 因为只有明确了行为者的真正目的,对其个性的推断才更有把握,换个角度可以 这样理解,只有有意图的行为,才有必要进一步推断行为者具体的内在倾向和属 性。而此时意图归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知觉者必须从结果出发, 通过行为者的外显行为,推断其知识和能力,最后确定行为有无意图;其次,意 图归因之后,就可以对行为者个性本质进行判断,也即“倾向和特质归因”。琼 斯和戴维斯提出了从外在行为到内在属性的推断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原则:( 1 ) “不 寻常结果原则”( t h en o n c o m m o ne f f e c tp r i n c i p l e ) :当行为者的行为具有一些不同 寻常的结果时,知觉者往往会作出相应推断:( 2 ) “低于社会需求性原则 :当行 为者的行为明显不符合社会需要时,知觉者往往会作出相应推断;( 3 ) “选择自 由性”( f r e e d o mo f c h o i c e ) :当行为者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知觉者往往会作出 相应推断。另外,琼斯和戴维斯也指出了“个人卷入”( p e r s o n a li n v o l v e m e n t ) 问题对相应推断过程的影响。 1 1 2 3 凯利( h 1 t k e l l y ) 的三度归因理论 该理论认为,按照凯利的方差分析模型,归因活动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 则,人们在对特定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会从三个方面寻找原因:( 1 ) 客观刺激 物: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2 ) 行为者( 人) :比如个人的心境、个性和态度等; ( 3 ) 环境因素:如环境气氛、外界压力等。至于上述因素中哪一个作为行为的 原因,主要取决于三个变量:第一,区别性( d i s t i n c t i v e n e s s ) 。对于客观刺激物, 判断行为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它导致刺激归因;第二,连贯 性( c o n s i s t e n c y ) 。对于环境因素,判断行为者对否在任何情景和任何时候对同 一刺激物作出相同的反应,它导致环境归因;第三,一致性( c o n s e n s u s ) 。对于 行为者,判断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作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它导致个人归 因。 1 1 2 4 韦纳( b w e i n e r ) 的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的影响。他指出内 外因和稳定性是人们进行归因所考虑的两个基本维度,之后,又提出归因的第三、 个维度:可控性,即行为及结果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外还是之内。根据上述 三个维度,韦纳总结出了个人成败归因分析中涉及到的六个因素:能力、努力、 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及其它,其中前四个因素为主,后两个为辅,并进一 步提出归因三维模式,即控制点、稳定性和控制性。按照归因三维模式对归因分 析中四个主要因素进行划分: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属、 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 素;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归因效果方面,失败被归因于 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被归因于外部的、 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1 2 归因风格的界定 归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它和其它的信息加工过程一样,由于受到人们接受、 加工和处理信息方式的不同,所以产生的对各种原因的选择偏向也不同,这也说 明每个人的归因活动各具风格,使得归因活动体现出人格差异,也即心理学中所 说的归因风格。 s e l i g m a n ( 1 9 7 9 ) 认为归因风格( a t t f i b u t i o n a l 啊l e ) 是一种 - j 惯的思考方式, 并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就已形成。他认为归因风格有三个向度:永久性( 永久性 临时性) 、普遍性( 特定的一般的) 和个别性( 内在的外在的) 。 另外其他学者则认为归因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受到认知风格 ( c o g n i t i v es t y l e s ) 的影响( a b r a m s o n ,1 9 8 2 ;s e m m e l ,1 9 8 6 ;w e i n e r ,1 9 8 9 ;s h w e d e r , 1 9 8 4 ) 。 我国学者刘永芳( 1 9 9 8 ) 综合以往的研究文献资料指出,归因风格是一个人 所具有的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归因风格的研 究是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风格研究向归因领域的拓展,试图探索归因认知活动与 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也尝试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个体之间的个别差异。 归因风格可以在个体生活、工作、学习、决策和职业选择等各方面都有所体 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切个性特征都可以通过他们的归因风格得以折射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归因风格的研究现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并展现了 巨大的指导意义,比如,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企业员工的有效管理、心理咨询与 辅导等等。 归因风格的研究方法 综合以往的研究,归因风格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2 1 自我报告法 自我报告法即问卷调查法或量表测量法,这是研究归因风格的主要方法。量 表测量法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 品质的研究方法。比如经常用的心理测验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态度测验、 能力测验等等;问卷法是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主 要是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要求研究对象作答,从而获得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 和观点。问卷主要有三种形式:( 1 ) 结构式或封闭式问卷;( 2 ) 开放式或非结构 式问卷;( 3 ) 综合型问卷。 目前测量归因风格用的较多的、也最具权威性的问卷是彼得森和塞利格曼 ( p e t e r s o n & s e l i g m a n 等,1 9 8 2 ) 编制的“归因风格问卷”( 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s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缩写为a s q ) 。该问卷包括1 2 个不同的假想情境事件,其中6 个 正性事件,6 个负性事件,且一半是人际关系方面的事件,一半是成就方面的事 件;除a s q 之外,卡斯洛( k a s l o w ) 等人编制的“儿童归因风格量表 ( t h e c h i l d r e n s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 s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缩写为c a s q ) 也是常用的归因风格 测量工具。该问卷是专门为测量儿童的归因风格而编制的,包括4 8 个条目,每 个条目都包含一个假设的但儿童可能会遇到的正性或负性事件以及两个会导致 该事件发生的原因,每个原因都代表归因风格三个维度中某个维度的两个方面。 2 2 语句解释的内容分析( c o n t e n t a n a l y s i s o f v e r b a t i me x p l a n a t i o n ,缩写为 c a v e ) c a v e 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收集所要分析的对象的书面口头材 料,并从中找出有关因果的资料,分析其归因风格;第二步,对归因风格的普遍 性、永久性和个别性三个维度,在1 至7 分的等级上评分。c a v e 技术适用的范 围非常广泛,日记、心理咨询时的笔记和记者招待会等,所有的语句部可以拿来 做归因风格的分析,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探求因年纪过小而不能做c a s q 测验的 归因风格,对他们的语言做记录,把有关因果关系的话挑出来,当作问卷项目一 样来分析。c a v e 技术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自从c a v e 技术问世以来,该项技 术已经在身体健康( p e t e r s o n ,s e l i g m a n ,& v a i l l a n t ,1 9 8 8 ) 和抑郁( p e t e r s o n e t a l , 1 9 8 5 :p e t e r s o n ,l u b o r s k y ,& s e l i g m a n ,1 9 8 3 ) 相关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2 3 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和直接交谈从而搜集资料的研究 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访谈法有着独到的优势。比如,与观察法相比,访谈可 以直接了解受访者的思想、态度和观念等深层内容;与问卷法相比,访谈可以直 接询问受访者本人对研究问题的看法,并提供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概念来 表达自身的观点。访谈法的过程主要包括:( 1 ) 设计访谈提纲;( 2 ) 用适当措辞 进行提问;( 3 ) 准确的捕捉信息;( 4 ) 适当做出回应。 2 4 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充分的控制实验的环境,创设一定得实验条 件,科学的选择研究对象以及自变量和因变量,并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 关系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或优点:( 1 ) 能接受现象之间 的因果关系;( 2 ) 有目的地操作自变量;( 3 ) 实验过程控制严密;( 4 ) 有严谨的 实验设计和程序;( 5 ) 具有可重复性。在归因风格的研究中,有很多学者都运用 实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比如,马存燕( 2 0 0 5 ) 运用实验方法探索了大学生主观 幸福感及其与目标、归因风格的关系。 3 归因风格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于归因风格产生的原因的分析,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 1 ) 归因风格是个 体在现实生活中所实际经历的典型的因果关系的结晶,人们之间的归因风格不同 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生活道路和所经历的现实的因果关系的不同;( 2 ) 归因风格反 映了个体在归因过程中歪曲现实的特定偏向,偏向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在社会化 过程中获得的“习得性偏向”;另一种是源于维持稳定的自我概念或对环境控制 感的“动机性偏向”。虽然在实际上将上述两种解释截然地区分开来几乎是不可 能的,但从理论上做出这样的区分有助于弄清楚问题的实质。 总之,一个人的归因风格既可能是他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可能偏离他 的现实生活由特定的归因偏向所造成。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遭遇失败和挫 折,而且这些失败和挫折又的确是由他个人的因素引起的时候,那么他最终形成 将其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咎于自己的归因风格就不能解释为他所具有的动机性归 因偏向,而是真实地反映了他的生活状况。相反,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总 是遭遇失败或挫折,而且即使有了失败或挫折也不完全是由他个人的因素造成的 时候,那么他最终形成将消极行为结果归咎于自己的归因风格就是不真实的、偏 离了他的真实情况,反映了他所具有的特殊的动机性归因偏向。同样,对于那种 总是将积极行为结果归功于自己的归因风格也可以做出类似上述的分析。一个人 的归因风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具体的分析,不能绝对地 说上述两种解释哪_ 种是正确的。 归因风格的研究进展 4 1国外关于归因风格的研究进展 4 1 1 关于性别角色与归因风格的研究 。 迪克斯和埃姆威勒( d e a u x & e m s w i l l e r ,1 9 7 4 ) 通过研究指出,不管在什么 样的任务上,男性被试都倾向于将自己取得的好成绩归因子自己的技能、技巧之 类的内部因素,而当面对失败结果时,他们又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技能、技巧方面 的原因,而是将它归因于任务的不熟悉等外部因素;女性被试的归因则更多地依 赖于任务的性质,当他们在女性任务上成功时,没有明显表现出将其归因于自己 特质的倾向,她们似乎不敢肯定这种成功是由自身的因素造成的,而当她们在女 性任务上失败时,则倾向于将其归因于自己技能、技巧的欠缺;在男性任务上有 所不同,不论成功或失败,女性被试都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成功被归因于运气 好,失败被归因于对任务的不熟悉。 费什和西蒙( f e a t h e r & s i m o n ,1 9 7 5 ) 要求被试对在男性或女性职业上成功或 失败的男性和女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被试的评价主要以成败结果为转移,而不 受评价对象的性别和职业的性质的影响。 4 1 2 关于自我估计与归因风格的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低自我估价者易于接受失败的反馈信息,而忽略成功的反馈信 息,因此只有失败的反馈信息影响了他们的实际成就和对未来成就的预期;相反, 高自我估价者易于接受成功的反馈信息,而忽略失败的反馈信息,因此失败的反 馈信息既不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就的预期,也不影响他们的实际成就( r y c k m a n & r o d d a ,1 9 7 2 ;s h r a u g e r & r s e n b e r g ,1 9 7 0 ) 。 吉尔默和明顿( g i l m o r e & m i n t o n ,1 9 7 4 ) 的研究表明,高自信者比低自信 者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马拉塞克和梅梯尔( m a r a c e k & m e t t e e ,1 9 7 8 ) 的研究发现,当低自我估价 者的某次成功被归因于他们自己的技能或技巧这种个人因素时,他们并没有像研 究者预期的那样坚持这种成功的行为。相反,当他们在一项任务上的成功被归因 于好的运气这种外部因素时,他们反而出乎意料的表现出了成绩的持续改进。 4 1 3 文化与归因风格 s h w e d e r 和b o u m e ( 1 9 8 4 ) 在解释归因的文化差异时认为在更为基础的水平 上,人们存在着“文化先占性”。 g i t t e n n d o n ( 1 9 9 1 ) 、f l e t c h e r h e 和w a r d ( 1 9 9 8 ) 分别研究比较了不同国家( 国 家、英国和印度、台湾) ,不同行为( 亲文化和偏离行为、成功和失败) ,不同对 象( 朋友、熟人和陌生人) 的归因风格后发现归因风格的形成受文化的影响。 4 1 4 情绪、动机与归因风格 a r k i n ( 1 9 7 9 ) 研究了大学生学习成败与焦虑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将学 习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强、持久努力等高稳定性原因的学生焦虑水平比那些归因 于临时努力、运气不好等低稳定性原因的学生要低,将学生失败归因于能力弱、 任务太难等高稳定性的学生焦虑水平比那些归因于努力不够、运气不好等低稳定 7 性原因的学生要高。 e u g e n a ( 2 0 0 0 ) 的研究表明,对人际交往的失败作能力归因与抑郁症状之间 有显著相关。 4 2 国内关于归因风格的研究进展 4 2 1 理论研究进展 刘永芳( 1 9 9 7 ) 关于归因过程的“背景效应假设”的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 会出现“活动者与观察者归因偏差,主要是依据不同的背景事件,当面临的归 因问题比较模糊时,归因者选择的背景事件不同,所做出的归因也不同。 孙煌明和雨田( 2 0 0 1 ) 认为策略原因在归因模式中代表稳定性的中间水平, 而能力和努力分别代表高和低的稳定性,策略原因有时比努力更能促进行为。 4 2 2 应用研究进展 曹新美和郭德俊( 1 9 9 9 ) 运用贝克的抑郁量表和归因风格量表对大学生群体 进行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考试的重要性的认知及对考试结果的期待与归因风格 和抑郁程度有显著相关。归因风格越积极,抑郁程度越轻,对考试的重要性看得 越不重要,对考试结果的期待就越高。 魏希芬( 2 0 0 1 ) 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发现可以改变学生的归因, 形成较好的归因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继而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成 绩。 李艳红( 2 0 0 3 ) 通过研究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归因风格与一般 儿童相比差异显著,其自我概念、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高度相关。 蔡国庆( 2 0 0 7 ) 在研究大学生归因风格对就业的影响时,发现大学生的归因 风格对就业的情绪、动机以及期望有严重的影响。 4 2 3 归因风格测量工具的研究进展 张雨新和王燕( 1 9 8 9 ) 编制了归因风格问卷,该问卷包括1 4 个事件,其中7 个正性事件,7 个负性事件,需要被试以自陈方式就每一给出的事件写出一个引 起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分别在自身他人、暂时持久、整体局 部三个7 点标尺上标出所写原因的分数。 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 2 0 0 1 ) 编制了a s q a ( a t t r i b u t i o n a ls t y l eo f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f o ra d o l e s c e n t s ) 问卷,该问卷由学习和人际关系上常见的l o 个负性情景事件构成,要求学生对每个情景发生的原因从内在外在、稳定一 一不稳定、整体局部三个维度进行归因,并进行7 级评分。 8 沃建中和孙慧明( 2 0 0 6 ) 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编制了青少年归因风格问卷。 其程序是,结合相关理论,采用访谈法和专家评定法确立了初级问卷的维度和条 目,并通过项目区分度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初测问卷条目进行了修订,最终 形成正式问卷。此问卷包括内在外在性、暂时稳定性、可控不可控 性以及整体局部性4 个维度,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 二、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有关研究 人们总是努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事件,通过对相关领域的操纵和控制,以达 到预设结果的出现,这是人类一直追问和探求的话题。行为动力的研究由来已久, 而在众多的动机研究中,自我效能理论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自我效能( 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 是美国心理学家a 班杜拉( a b a n d u r a ,1 9 7 7 ) 最早于1 9 7 7 年提出 的一个概念。经过2 0 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他在1 9 9 7 年出版了自我效能 控制的实施一书,对自我效能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班杜拉的著 作中,自我效能是和自我效能感( s e n s eo f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 、自我效能信念( s e l f - e f f i c a c yb e l i e f s ) 、自我效能知觉( p e r c e i v e d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 和效能信念( e f f i c a c y b e l i e f s ) 等术语交替使用。其中,自我效能感逐渐成为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 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术界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在广度上也不断扩 大,包括教育、管理和职业选择领域等。 1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 1 1自我效能感的涵义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理解,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界 定。笔者综合以往的文献资料,试图对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做一个全面梳理。 国外学者对自我效能感涵义的界定:( 1 )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 功的达到某一行为结果的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是人对自己作为动因的能力信 念,控制着人们自身的思想与行动( a b a n d u r a ,1 9 8 6 ) ;( 2 ) 自我效能感是个 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 c m i d g l e y ) ;( 3 ) 自我效 能感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 b a r f i e l d & b u r l i n g a m e , 1 9 7 4 )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 a s h t o n & w e b b , 1 9 8 6 ) 。、 国内学者对自我效能感涵义的界定:( 1 )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从事某种 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 张春兴,1 9 9 1 ) ; ( 2 )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 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周国韬、戚立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