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体系.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体系.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体系.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体系.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体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提要 为了探寻人的幸福途径之所在,斯宾诺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从 1 - - - _ 一 自然的本性到人的本性,从人的被动奴役状态到人的自由主动状态,从人的自然 - - - c 状态到人的社会状态。 尸p 。 自然是同一的、必然的,人是永恒无限的自然的一部分。虽然实在的即圆满 的,但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灵并不圆满,因为人的心灵不仅内含混淆的观念即不正 确的知识,还由于想象力而陷入错误,这导致了人的心灵的软弱无力。人心因为 自身的软弱无力而不能受理性的指导却为情欲所支配,因而人心是被动的。被动 的心灵为外界的事物所控制,但由于事物最基本的德性是“自保其现实本质存在 的努力”,所以存在着的心灵并非完全实在的即现实中的人的心灵是不圆满的。 人的幸福在于心灵的圆满,圆满的心灵的状态表现为人的自我满足。个人要达 到心灵的圆满的状态就需要过理性的生活,而过理性的生活即依理性原则而生活 的必要前提是人心控制情欲,因为被动的情欲正是人心被动的原因,只有理性所 产生的情欲才会使人的心灵主动。在明确了人心和人心的理性、情感、欲望之后 人只要通过理性整理心灵的混乱的观念体系,使之清晰而条理;认识并控制情欲 从而使心灵不再被动地受外界的事物控制:认识神( 自然) 并爱神从而达到“人 的心灵与整个自然一致”,便可以达到一种最完善的人生境界。 斯宾诺莎的学说对于我们的意义不仅有理论上的,更主要是实践的。它可以 _ _ _ _ 一 减却苦难对心灵的影响程度,益于我们摆脱外界的奴役,增强个人精神的力量。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t os e e kf o rt h ea p p r o a c ht oh u m a nh a p p i n e s s ,s p i n o z ae s t a b l i s h e da c o m p l e t es y s t e mo fe t h n i c s ,r a n g i n gt h ee s s e n t i a l i t yo f n a t u r et ot h en a t u r eo fh u m a n b e i n g s ,t h ee n s l a v e ds t a t et ot h el i b e r a ls t a t eo fm a n k i n d ,a n dt h en a t u r a ls t a t et ot h e s o c i a ls t a t eo fm a n m a ni sap a r to ft h ei n f i n i t ea n de t e m a ln a t u r e ,w h i c hi si d e n t i c a la n di n e v i t a b l e n a t u r ei sh y p o s t a t i c ,t h a ti s ,c o m p l e t ea n d p e r f e c t ,w h e r e a st h es o u lo fp e o p l ei nr e a l l i f ei sn o tp e r f e c ti nt h a th u m a ns o u ld o e sn o to n l yc o n t a i nc o n f u s i n gc o n c e p t i o n s , n a m e l yi n c o r r e c tk n o w l e d g e ,b u ta l s oi se a s yt ob el e di n t om i s t a k e sb e c a u s eo f m a n s i m a g i n a t i o n ,a l lt h e s et w or e s u l t si nt h ew e a k n e s so fh u m a ns o u l b e i n gd e c i d e db y e m o t i o n sa n da r d o r si n s t e a do f b e i n gg u i d e db y r e a s o nd u et ot h ew e a k n e s so fh u m a n s o u li t so w n ,t h e r e f o r ei ti sp a s s i v ea n di sc o n t r o l l e db yo u t s i d ef a c t o r s ,b u ts i n c et h e b a s i cd h a r m ao f t h i n g si s “t h ee f f o r tt oe n s u r ei t sa c t u a le s s e n t i a le x i s t e n c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e x i s t i n gh u m a ns o u li sn o te n t i r e l ya c t u a l ,v i z t h es o u lo fm a ni nr e a ll i f ei s i n c o m p l e t ea n di m p e r f e c t h u m a nh a p p i n e s sl i e s i nt h ec o m p l e t e n e s sa n dp e r f e c t i o n o f h u m a ns o u l ,w h i c hi sm a n i f e s t e dt h r o u g ht h es e l f - c o n t e n t m e n to f h u m a n b e i n g s t o r e a c ht h es t a t eo f b e i n gc o m p l e t ea n dp e r f e c t i ns o u l ,o n en e e d st ol i v ear a t i o n a ll i f e , n a m e l y t ol i v ea c c o r d i n gt or a t i o n a lp r i n c i p l e sw h o s e p r e r e q u i s i t ei st h a te m o t i o n sa n d a r d o r ss h o u l db ec o n t r o l l e db yh u m a n s o u l ,a sp a s s i v ea r d o r si st h ec a u s eo fp a s s i v e s o u la n d o n l y t h ee m o t i o n sa n da r d o r st h a ti sp r o d u c e d b y r e a s o nc a nm a k et h eh u m a n s o u la c t i v e a t t e rn a i l i n gd o w nt h eh u m a ns o u la n di t s r a t i o n a l i t y , e m o t i o n sa n d d e s i r e s ,o n ec a nl i v e am o s tp e r f e c tl i f e b yr a t i o n a l l yt i d y i n gu pt h ec o n f u s i n g c o n c e p t i o n si nt h es o u lt om a k e t h e mc l e a r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t h r o u g hr e c o g n i z i n ga n d c o n t r o l l i n ge m o t i o n sa n da r d o r st o f r e et h es o u lf r o mb e i n gm a s t e r e db yo u t s i d e f a c t o r s ,a n db ym e a n so fk n o w i n ga n dl o v i n gt h em a n i t o ( n a t u r e ) t oa c h i e v et h e “u n i o no f h u m a ns o u la n dt h ee n t i r en a t u r e ”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p a n o z a st h e o r yl i e sn o to n l yi nt h e o r y , b u t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 i np r a c t i c e i tc a nr e d u c et h ea f f e c tt h a th a r d s h i p sh a v eu p o nh u m a ns o u l ,a n dh e l pt o f r e em a n k i n df r o mo u t s i d ee n s l a v e m e n t ,h e n c et os t r e n g t h e ni n d i v i d u a ls p i r i t 2 引言 “如果快乐在于到较大圆满的过渡,那么幸福便应该在于心灵具有囤满性本身。” 众所周知,斯宾诺莎因为受了笛卡尔的影响而用几何学的方式写出了他哲学 。 代表作伦理学,其思想体系的严密性亦由此可以见出。然而正由于此种几何 学方式,虽然显示出他对他的思想的自信,却不仅使其体系的内容必须服从他的 表达形式,而且使他的思想难于被人理解。尽管是同种内容,他用严密的方法 建构了他的体系,后人却必须用另外的方式解读。 当然,我们的解读方式也可以不同。但是用分析的态度研究他,只会离他的 思想的真实面貌更遥远,如果我们想把握并展示他所力图向人们显示的世界的 话。然而“分析的眼光”只能使我们用冷峻的旁观者的态度面对他,除了让他的 思想体系变得支离破碎之外,还会阻碍我们真正地深入他的心灵,以他的思维方 式而思维。如果我们因试图了解他的思想而用分析的方式对待他的哲学,这不仅 意味着没有把他的特别之处与众多的西方哲学家分开,还会在效果上引起对他的 误解,原因不但是斯宾诺莎哲学在冷静的推理和平淡的语气背后蕴涵着非同一般 的热诚,而且他的的思想源于并直面于人的现实生活。脱离现实人生思考斯宾诺 莎不但违反他的本意,更是没有意义。在对待知与行的问题上,斯宾诺莎更像中 国的思想家。 把握思想家的思想的真实面貌,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工作。但向来的资料显示 出学者们对斯宾诺莎的研究恰恰偏重于分析的方法。从哲学史料可以见出,人们 所忽略的或一笔带过的正是斯宾诺莎思想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本文所重点 阐述的是斯宾诺莎伦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而其中的线索不是几何式的推理论 证。 一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思想来源和体系特点 ( 一) 斯宾诺莎的思想来源 每一位形成自己系统思想的哲学家,其思想渊源都是复杂的。斯宾诺莎的思 想,不仅有古希腊人的,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同时代的思想的痕迹,更有个人生 活体验的积淀。他的“产生自然的自然”与“被自然产生的自然”类似柏拉图, 而风格接近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人都认为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沉思”,虽然具 体的沉思对象的形式不同,却都是无限的东西。他的伦理学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 起斯多葛派人生观。古希伯来思想给他很大的教诲:圣经仅宣称整个自然有 一创造者,思想家们则补充:被创造的自然是一个整体。他的思想显然受了基督 教和阿拉伯教的影响,他借用了经院哲学的术语。他的简论神、人及其幸福 类于阿伯拉尔的著作。他的形而上学又直接依赖于布鲁诺的理论。利奥恩阿布 接班内尔关于爱的对话与“人对神理智的爱”有关。另外,迈蒙尼德给斯宾 诺莎的影响体现在神学政治论中。迈蒙尼德攻击神人同性论,认为没有心理 学与物理学的伦理学是不健全的,驳斥目的因;他的明确而极端的唯名论,想象 与错误的理论,在伦理学中亦有体现。 时代的文化主流自然成为斯宾诺莎思想的来源之一,那是个学问广泛传播的 时代。英国的实验哲学( 培根) 和政治哲学( 霍布斯) ,法国的数学( 笛卡尔) , 意大利的泛神论和宇宙论( 德雷西奥,布鲁诺,康帕内拉) ,荷兰的语言学、神 学、物理学( 利比修斯,格老秀斯,惠更斯) 作为时代最内在的倾向,科学 与宗教之间的连续性深为斯宾诺莎所关注。“把科学勇敢地放在宗教圣地,我们认为 这就是斯宾诺莎的主要教诲。”1 在关于归纳与演绎的问题上,理智改进论的立场 与培根的相反。霍布斯关于法律和社会的理论被转化成类似于卢梭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一度被人说是笛卡尔的门徒,其实笛卡尔对斯宾诺莎虽有影响,但只是 性质与程度问题,斯宾诺莎的基本思想完全是自己的。笛卡尔求“真”,他具有 理智的好奇心,而斯宾诸莎求“善”,因为道德的激情驱使。人和人的行为问题 是斯宾诺莎思想的中心轴。他寻求在科学道德上建立的生活方式。 然而,无论斯宾诺莎的思想有多少成份来源于外界,其根本决定因素取决于 他个人生活阅历及其个性人格。费希特说:“一个人选择什么哲学,取决于他是 什么人”。罗斯说:“i ti sl i f et h i n k i n gf o r1 i f e ”。斯宾诺莎有句话,我们 具有的关于事物的知识,与其说反映事物的本性,不如说反映我们自己的本性。 历来对斯宾诺莎甚至其他思想家思想形成的研究都偏重于他们对前人思想的继 承和发展方面,而忽略了他们自己的独特经历和个性,却不知一种系统的哲学思 i 英】罗斯:斯寅诺莎谭鑫、傅柯德译,山东人民j | ;版祉,1 9 9 2 年版第2 1 5 页 4 想的得以形成最主要的原因j 下在于后者。 ( 二) 体系特点和哲学性质 斯宾诺莎的哲学特点取决于他的生活经历与环境:犹太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有 着深厚的伦理学色彩,斯宾诺莎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长大,而他又处于一个科学 蓬勃发展的时代。关于伦理学几何学与方法是他的著作的缺点亦是特点, 著作从神开始以神终结,首尾一贯而严密。然而,对人类至关重要的是他所表述 的内容,而不是他的表述方式,是对伦理问题的问与答,而非本体论与认识论。 不谈伦理的思想家不多见,而以“伦理学”命名的著作更少见。通常称作“伦理 学”的只是对伦理思想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论伦理的内容和伦理学对人的意义, 而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是他的伦理学更是他的哲学。他的伦理化的哲学或哲学 化了的伦理学探索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宗旨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英国学 者罗斯说:“伦理学是他的毕生的著作,是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经典著作中 最简短的一部”。歌德的自传:“或者说我能对这本书说什么,这是我不能回 答的。在这里我充分感受到了净化情感的东西:一幅超出物理世界和道德世界之 上的广阔而自由的图景呈现在我的面前。但是把我拉向斯宾诺莎的主要力量却是 他的字罩行间闪闪发光的无限的无私精神:真正爱神的人切勿希望神反过来爱 他”。 我们说斯宾诺莎是一个哲学家,而不说他是学者或其他,就因为他的哲学性 质。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的严密性是出了名的,存在、认识和自由斯宾诺莎的哲 学体系的三大环节。伦理学论述的次序以神的存在和性质开始,继而探究人 的本质、情感和知识,最后以人的幸福和自由结束。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人的幸福, 但形成了以神、人和人的幸福为主要部分的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系统。斯宾诺莎 的哲学是直面生活的,他是要寻求人生的真正合理的生活方式。正由于此,我们 对其思想的念度也要采取与众不同的方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和神秘 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唯我主义和利他主义所有这些主义和其他类似的观点,都 可在斯宾诺莎哲学这个完满的圆中找到它们的一致之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斯宾诺莎 哲学是一锅折衷主义的人杂烩。”2 他将人的行为、自然、科学、宗教有机结合 成一体。他的伦理学倾向是如何实现人的幸福,科学方面是通过反思日常经验和 掌握科学规律以实现人的幸福,自然社会与人都是有机的系统,有“全体的统一 性”,幸福的享有非单个人可以实现”,而他的宗教形试体现于其哲学出发点与归 宿点都是“神”。“这种最实证的科学,最热切的道德倾向和最崇高的宗教情感的整体性融 2 罗斯:斯寅 j 莎,第2 1 9 负 合乃是斯宾诺莎的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一直作为最高的原理自始至终地制约着他的哲 学。”。 他的人同他的思想体系和表述方法一样严谨,以至我们可以在他的著作中研 究他的生活方式,或者是通过他的生活方式研究他的著作。他终生未娶,生活朴 素节俭。他生前只出了两本书,其中之一是匿名出版,即使如此仍受迫害,被革 除教籍。有作他的传记而实质为了非难他的书记载:他磨光学镜片为了维持生活: 计算收入以使收支平衡,倘收入己足一年开销,便不再工作而沉迷于深思:为保 证思想自由而婉拒海德堡大学的教授职位:本应有的遗产,他让给姐妹,只留了 一张床;拒绝朋友的馈赠,因为不需要那么多钱;文学书多而哲学书少,也以速 写画作消遣;他的谈话令人轻松而惬意,同康德类似,机械式的生活下,内里蕴 含着奔涌不息的思想。斯宾诺莎并非遁世者,亦非隐者,他不仅有许多海内外的 朋友,并且同这些朋友保持经常联系和良好的关系。他的人格魅力不仅使他有许 多追随者,而且使他深受一些大人物的信赖,包括政治家、亲王、科学家。他的 “谦恭和仁厚的举止”,非常引人注目。“性情温厚可亲,人格高尚”,是西方学 术界对他的普遍看法:“斯宾诺莎的生涯没有丝毫可非议的余地。这是可以认定的,它纯 沽无疵,就像他那成了神的表兄耶稣基督的生涯。”4 他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事物的 本性,目标是使人认识自然而达到自由,途径是:改进人的理智、建立自由国家、 研究道德哲学和教育学并发展医学和机械学,从而建立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最典 型的泛神论体系:大自然即神是唯一的实体。 他认为一种学说的效用是:理论用于实践时,不仅使人能生存,而且应当能 使人生活得尽可能如意。哲人的幸福生活方式世人对哲学有太浅的理解,对 哲学家们有太多的坏印象,以为他们属人类异化的怪物,放着更好的生活不去享 受,却终日旱思虑重重,构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理论在世上招摇:不能使别人 生活得更好,自己却更糟的确,那些未达到哲人境界的人不仅破坏了自己的 生活,还破坏了哲人的美誉。“老实说,只有沉闷的愁苦的迷信才会禁止享乐。为什么 满足饥渴比起扫除烦闷更适于需要呢? ”只有别有用心者会将别人的痛苦引以为乐, 只有愚昧无知者会认为人的幸福之路是禁欲,只要是快乐的,就是善的。物质享 受与精神欢乐都是心灵圆满的表现而心灵薄弱的人会善恶颠倒。人身体需要新鲜 多样的滋养品,人心灵需理解尽量多的事物。人所感到的快乐愈多,则所达圆满 度愈大。哲人分内之事,不仅利用事物而且能赏而不倦,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如 可口之味,醇良之酒,取川有节,以资补养,他如芳草之美,同花之香,可供赏玩。另外, 举凡服饰音乐、游艺、戏剧之属,凡足以使自己娱乐,而无损他人之事,也是哲人所当作之 事。”6 哲学家并非是呆鹅一只,反而更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灵性,过着最如意的生 罗斯:斯宾诺莎,第2 1 2 2 1 3 页 4 海涅:论德困宗教和哲学i ) 勺j j i 史,商务e 书馆,1 9 7 4 年版,第6 5 页。 5 斯寅诺莎:伦理学贺麟洋商务e * 馆,1 9 8 3 年版,第2 0 6 页。 6 周j :书,第2 0 6 页 6 活。在生活中,不仅要求心灵随处恬静而且要愉悦轻松,这意味着外界环境对他 心灵不能起根本的决定作用,甚至不能影响。一切事物都依必然的法则出于神之 永恒的命令。他对外界保持一种“不动心”的态度,必要条件是他的最高幸福在 自己心中。一个人对外界的事物可以使用和欣赏,但不能迷恋,否则他的喜怒哀 乐将不由自主。“我们的一切行为唯以神的意志为依归”,当一个人认为最高幸福 在于认识神、服从神时,他的行为以仁爱和真诚为准,因而更加完善。心灵获得 最高幸福或快乐,不因外界变化而有本质状态之变更。但外界与人不可能完全隔 开,人需要技术以应付无常的命运,尤其因人力有限,许多事有心无力或力不从 心,如何对那些力不从心的事用一种泰然的眼光、坦然的态度接受? 知道如何应 付命运中的事情,会使个人心灵永远恬静,行为完善,并且有益于公共生活。人 对外界不动心、不迷恋并不表示人对外界的事物漠不关心,理论指导实践在处理 与人与人的关系上,依理性指导保持本色,爱人而不恨人,又能因时顺势,灵活 应变。公共生活方面,应用一种方式治理并指导公民“自由自愿地作最善之事”, 而不是使他们成为强权下的工具或奴隶。 西方思想史上,斯宾诺莎不仅因其思想深邃而著名,也因其人格高尚而被称 颂。他以知识致极乐,达至善的理性主义影响深远。 与西方思想史上的其他思想家相比,斯宾诺莎的最大特点是用自己的学说指 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据说他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的三个“道德圣人”之一,与另外 两位即苏格拉底和维特根斯坦齐名。与西方思想史上的其它伦理学相比,斯宾诺 莎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其体系完整而严密,源于现实又用于实践。斯宾诺莎的实体 论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根基。他的思想指向是在现实中移理性指导生活的“自由 人”,在整个思想体系内,最为关键的一个概念是“圆满”。 由于斯宾诺莎思想体系的特色本身,我们研究它时不但需参考在他之前与他 相关的思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还要密切结合现实生活并反躬自省我们自己的思 想。 二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和线索 在知性改进论中,颠宾诺莎阐述了自己的哲学目的:他想要真正的幸福 因而去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为他见到追求世俗的幸福( 财富、荣誉和肉体 快乐) 的危害性。通过对生活的冷静观察深长的思索,他确切认识到迷乱人心的 财富、荣誉和肉体快乐是真正的恶,只有彻底放弃它们才可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善。 他要追求一种永恒无限的东西,从而使他一旦获得,便可以永远享受连续的、至 高无上的快乐。这种快乐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可以在现实中达到,而且是“人人可 以分享的”。他的目标并不仅限于使他自己达到一种完满的人生境界,更想帮助 别人也具有同样的品格。因此他认为,人们在放弃追求那种虚幻无常的东西的同 时不仅要使人的一切行为与思想都必须集中于实现这一人生境界,而且一切科 学都应集中于这个最终目的。因而,我们知道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是直面人生的。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的一条主线索是:“人的被动的现实状态人的自由的 理想状态人的自由之路”。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核心内容是:自然是同一的、 必然的,人是永恒无限的自然的一部分。虽然实在的即圆满的,但现实生活中人 的心灵并不圆满,因为人的心灵不仅内含混淆的观念即不正确的知识,还由于想 象力而陷入错误,这导致了人的心灵的软弱无力。人心因为自身的软弱无力而不 能受理性的指导却为情欲所支配,因而人心是被动的。被动的心灵为外界的事物 所控制,但由于事物最基本的德性是“自保其现实本质存在的努力”,所以存在 着的心灵并非完全实在的即现实中的人的心灵是不圆满的。人的幸福在于心灵的 圆满,圆满的心灵的状态表现为人的自我满足。一个人要达到心灵的圆满的状态 就需要过理性的生活,而过理性的生活即依理性原则而生活的必要前提是人心控 制情欲,因为被动的情欲正是人心被动的原因,只有理性所产生的情欲才会使人 的心灵主动。在明确了人心和人心的理性、情感、欲望之后,人只要通过理性整 理心灵的混乱的观念体系,使之清晰而条理:认识并控制情欲从而使心灵不再被 动地受外界的事物控制;认识神( 自然) 并爱神从而达到“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 一致”。每个人在力求自己达到一种最完善的人生境界之同时,人与人之间互相 帮助,便可以在自由而民主的社会中幸福地生活。 ( 一) 现实的人生状态 1 “存在”的性质 斯宾诺莎认为只有一个实体即神或自然。实体是自因的、绝对无限的,它有 无限多个属性,人只能认知其中的两个:思想属性和广延属性。这两种属性从两 个不同方面来表现同一个实体,它们本身是主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但两者之 间既不能相互产生,也不能相互决定。它们可以表现为两类永恒无限的样态即直 接的永恒无限的样态和间接的永恒无限的样态,前者表现神的属性的本性,后者 表现神的属性的分殊。广延属性直接的永恒无限的样态是运动和静止,其间接的 永恒无限的样态是表现为物质域作为万物动静守恒规则的“宇宙的全貌”;思想 属性直接的永恒无限的“样态”是无限的理智,其间接的永恒无限的样态是精神 域作为各种观念逻辑推导规则的“宇宙的全貌”。作为神的属性和有限样态的过 渡环节,思想属性和广延属性都通过“有限样态”表现出来。“有限样态”是自 然界的所有个体事物,包括物理领域的自然物体和心理领域的个别观念、欲望、 情感。所有的“有限样态”在各自领域内构成一个必然的因果系列,皆受绝对的 自然法则所支配,但各个领域的因果系列都只是同个因果系列的表现。自然界 即是全部有限样态的总和。 同和必然的自然。个体事物就是有限的且有一种确定的存在的事物,如果 许多个体事物共同作出同一个动作,以致它们同时都是某一结果的原因,那么在 这个范围内这些事物的总体为一个体事物。自然与目的无关,神的动作正如神的 存在皆基于同样的自然的必然性。既然神不为目的而存在,所以神也不为目的而 动作,目的只是就人有欲望而言,但人只知行动的目的或原因在于人的欲望或意 识,却不知欲望或意识的原因是什么。所谓目的( 为着这个目的,我们有所作为) , 就是指欲望而言。“目的因”不是别的,乃是人的意欲,意欲往往被认为是支配 事物的原则或原因。事实上,自然是同一的,其存在与运动都是必然的,人就存 在于自然中受“必然法则”的支配和决定。存在的切都是必然的。一切事物的 存在与变化都被无限的因果联系所决定。面对必然的东西,心灵会坦然承受,而 不做任何无助的逃避。痛苦在于人对现实的否认。只要心灵理解一切都是必然的, 那么他控制情感的力量便愈大,而感受情感的痛苦便愈少。如果一颗心灵能安然 承认现实的一切,它便不会再有痛苦了。 存在的即圆满的。“实在性和圆满性我理解为同一的。”7 黑格尔的名句与之类似: “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既然存在的即圆满的,人 就当接受一切现实,即使一个人与他的周围世界格格不入。这个世界是圆满的, 只是我的心灵不圆满而已。人所以力图改变世界,是为使世界更符合他的想象, 人多认为,他想象的世界更好而现实总是残缺,其实,这归因于想象力的匮乏。 倘若一个人有足够的想象力,像神那样将这世间的一切观照,他只会发现,现实 的f 是最圆满的“实在”是什么意思? “圆满”又是什么意思? 实在的即是现实 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流变不息从一种态势转换成为一种态势。无论人心对各 种态势评价如何,存在的总有其存在的依据,并且现实的存在即是最圆满的存在。 人对现实的态度,不可否认和回避,只有欣然接受和坦然面对,然后努力选择并 7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4 5 贝 9 造就自己认为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现实。现实于人而言,没有圆满与残缺之别, 只有适合与否。人心倾向于适合于自己的世界。生活于不适合自己的世界会使心 灵感受到不和谐。人们常对自然事物指手划脚,妄加议论。行动的效果合乎目的、 事物符合观念模式,乃属圆满,否则便被人称为不圆满。圆满和不圆满其实只是 思想的样式,只是我们习于将同种的或同类的个体事物彼此加以比较而形成的概 念。圆满即事物的本质,圆满的过渡或圆满度的升降指事物本性的活动力量之增 加或减少。某物圆满与否同时问无关;本质发生变化只是一种毁灭与新生,与圆 满无关,人的圆满或不圆满,完全以那人较多或较少接近某个模型的程度为准。 一种事物如果以其本质所决定的存在方式存在,那么它就是圆满的,否则便不是 圆满的,比如说:成年人不如小孩子圆满,因为成年人很少能完全依本色生活而 小孩子一切行动由自己本性决定,除非为外力的所强迫而改变,但成年人经常自 动改变以适应外界。 “圆满度”即实在度,即事物存在显现其本质的程度。最实在的便是最圆满 的。心想事成对行为者来说是圆满,但事物的圆满与否与人无关,因为要判断事 物的圆满与否,只须以事物的本性及力量为标准。如果我们见到一个从未见过的 人造物,而且不知那工匠的计划,我们便不能判定那工程是否圆满。但人们常以 自己的主观尺度衡量外物,所以他们评判事物性质的善恶好坏也一概以“事物对 于他们的感受”为标准。人们习惯于用自己的观念模式衡量外物。如果符合他的 观念( 对该类事物预先形成的) 模型,他便称之为圆满,也不管造物者对该物本 身是否满意,无论造物者还是旁观者,都是以自己对事物预存的模型来是其圆满 程度。应用圆满和不圆满等概念于自然事物的习惯,乃起于人们的成见,而不是 基于对于自然事物的真知。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人是被决定的。人的力量也 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可以主动,但不能完全主动,因为人力有限。人为自然所决 定,如果不愿永远被动,只有主动地服从自然法则行事。如果一件事情的发生, 人是其充分原因,则人是主动的,否则便是被动。人必须遵循自然的共同秩序。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虽然人有独特于万物的地方,但仍 归属于自然,不仅不能离开别的物体而单独存在,而且是被动的,被决定的,无 论人的力量如何变得强大。人借以保持其存在的的力量是有限制的,而且无限地 为外部原因的力量所超过。天地间没有任何个体事物不会被别的更强而有力的事 物所超过,对任何一物来说,必有另一个更强而有力之物可以将它毁灭。世问没 有最强有力、只可超越并毁灭它物而不被毁灭和超越的东西。自然之力无限且永 恒,人不可能让他的一切行动都以他自己为j 下确原因,人必然常常受制于感情, 顺从并遵守自然的共同秩序,并且使他自己尽可能适应事物的本性的要求。人是 自然的一部分,没有特权,为自然法则所决定,除了遵循自然法则,别无选择。 l o 2 现实中的人生状念 在斯宾诺莎伦理学思想中,人有两种状态:处于自然状态的现实奴隶与处于 社会状态的自由人。奴隶受情欲的支配,从而受制于外界因素,处于自由态的人 听从理性指导而生活,真正的主动和自由,是人类的理想境界。现实人经过努力 可以达到自由态。现实中人多为他所称作的“奴隶”,而生活中也有少许“自由 人”。这不仅指出了现实人成为自由人的可能,也暗示自由之路在于受理性指导 而生活。“那只受情感或意见支配的人,与为理性指导的人,其区别何在? 前者的行为, 不论他愿意与否,完全不知道他1 3 己所作的是什么。而后者的行为,不是受他人的支配,而 是基于1 3 己的意志,而且仅作他所认识到在他的生活中最为重要之事,亦即仅追求他所最愿 望的对象。因此,我称前者为奴隶,称后者为自由人。”8 现实的奴隶受制于情感,不过理性的生活,理性反而成为情感的仆役。他们 生活在群体中没有功与罪的观念,一切行动只顺从自己的欲望,因而容易放纵而 不能自拔:无所顾忌地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一切以自我感觉为标准,自行其是、 唯我独尊、目中无人:“人是万物的尺度”被他们实践作“我是一切的尺度”,实 际上并无真正的自我;由于只从己欲,不惜损人利己,更由于个体的人比自然界 中其他任何个体更强而有力,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相反对和畏惧,诚如霍布 斯所言,“人对人象狼一样”的状态,他们不知道实际上人与人的利益本是一致 的,天地间最有利于人的东西莫过于人,只有互相团结友爱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 大化。人与人互相反对仇恨的状态是不依理性指导的结果。 现实中人本性变化无常,猜忌成性又缺少悲悯之心,这是由于他们受情欲的 支配而行动。情欲源于外界因素对人心的激发,可是外界因素如何变化不是人所 能全部掌握控制的,从而受情欲控制的人便表现出变易无常的特征来。本性的变 易无常根源于人心的软弱无力。人心本性努力于保持自我的现实本质存在,如果 一个人本质不稳定,则说明其心灵软弱无力以致于保持不住自我本性。正由于此, 人常为外界左右而不自知。然而,在人无意中受外界支配与控制之同时,人还有 意随波逐流,趋时附势,努力作一切令人们快乐的事情,避免作任何人们所厌恶 的东西。人性中有两种野心,一是所有人都来赞扬我,另一是,人人都依我的意 愿而生活。他们有如水中萍,无根草,表面上一切只为了自己,却依靠别人的眼 光而过活:他们在意别人的好恶,缺乏独立的主见,行为没有固定的原则。求名 者并不真在于名,求利者不真在意于求利,只为了取悦于别人,让别人承认自己 的能力与价值。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待外界的态度是:顺( 同) 我者昌,逆( 异) 我者亡,轻 视弱于自己的人,嫉恨强于自己的人。不过他们还有个习惯;移情于同类。一个 和我们相同之物,我们虽然对它并没有感情,但是当我们想象着它有着某种情绪 8 蜥寅诺莎:伦理学第2 2 2 贞 时,我们亦将随之引起相同的情绪。他们对那些与自己有相类之处的人有很大的 同情与怜悯,但实质上是同情失意者,嫉妒得意者。“假如我们想象着,只有一个人 能够单独占有之物,为某人所享受,则我们将尽力使他不能r i 有那物”9 ,并且如果人愈 爱他想象别人占有之物,则他由嫉妒而生的恨愈大。他们虽同情人,但无真f 的 仁爱心。同情与怜悯都是自由人所没有的,虽然自由人努力行善。现实中具体的 两类人:骄傲者与自卑者。骄傲是由于自己把自己看待太高而引起的快乐骄傲者 自视过高,孤芳自赏,却不知道自己愚蠢,易妒又易狂妄,他们亲小人,远君子。 骄傲的人喜欢见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而厌恶见高尚的人,因为君子使他白 知不如想象中的完善,小人使他认为事实中的自己原来更完美。过奖与轻蔑都会 使人骄傲;自夸和鄙视他人都是骄傲者的表现。骄傲与自卑貌似相反,实是近亲; 骄傲者易自卑,卑者易骄傲。骄傲与自卑都表示心灵的软弱无力,不得不借一些 幻象聊以自慰。“最人的骄傲与晟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软弱无力。”“真j 下心灵强有力 的人不会骄傲与自卑的。受制于情感的骄傲者与自卑者都无知又无仁慈心与怜悯 之情。假如其它情形相等,起于快乐的欲望,比起于痛苦的欲望,更为强烈,所 以骄傲者比自卑者更难以纠正,更“愚顽不化”。但自卑的人似乎更卑鄙而龌龊, 他们喜欢观察别人只是为了责备;喜欢赞扬卑谦,只是因为自己处于那种状态。 时来运转,骄傲者自卑,自卑者骄傲。 受情感支配的人行为往往为所欲为,不知也不顾自然法则,所以为卑谦、懊 恼、希望、恐惧之类痛苦所困扰的状态,对于不过理性生活的人而言,实是利多 害少,因为人们既然不免于有罪过,那么他们最好是于犯罪过后,有这种情绪随 之。其实凡是受制于这几种情绪的人,远较别的人更容易领导,这样最后他们便 可以遵循重性的指导而生活,换言之,他们便可以成为自由人,而享受幸福的生 活。“无怪乎,许多先觉之士,不为多数人的利益打算,而为公共的幸福着想,总是人人提 倡卑谦,忏悔和敬畏”“。最利于人者,是人的同类。纵然人可以离群索居,却不 可能比在群体中生活更完善。现实的奴隶生活于世上,乐在其中,苦在其中, 以为人生轨迹便是苦乐交互的曲线,不知人生还有另外一种状态。理性的心灵没 有苦,只有快乐和欲望:当人认识到自然是到处同一的、必然的,人不为苦所扰; 认识到自我的力量,人会快乐:努力提高自己的力量是人的欲望。于是人的欲望 由本性决定,快乐取决于自己,不象处于奴隶态的人苦乐不由自主。 斯宾诺莎对人的现实状念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现实的人生是不足人意的, 所以要寻求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斯宾诺莎为此提出“自由人”的说法。自由人 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1 2 5 负 问l :* ,第2 1 2 页 ”dj 书,第2 1 l 页 ( 二) 理想的人生状态 自由人即纯依理性指导而生活的人,“他要求根据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原则,去行动、 生活并保持a 己的存在”。自由人行动皆遵循自然法则,只做那些对他自己最有利 的事,其特征之一是在现实中太少了! 人人都有理性,但现实中没有几人能纯依 理性而生活。有人将理性定义为人为动物区别所在,意味着只有纯粹依理性生活 的人才是充分意义上的人。 自由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心灵的强有力。他有强大的精神力,“”具有精神 力量的人,不恨人、不怒人、不嫉妒人、不激怒人、不轻视人更不骄傲自恣”。从与能认 识的心灵相关联的情绪而出的一切主动的行为,都可以称为精神的力量。精神的 力量可分为意志力和仁爱力二种。所谓意志力是指每个人基于理性的命令努力以 保存自己的存在的欲望而言。所谓仁爱力是指每个人基于理性的命令,努力以扶 助他人,赢得他们对他的友谊的欲望而言。故凡一切行为,其目的在于为行为的 当事者谋利益,便属于仁爱力。故节制、严整、行为机警等,乃属于意志力一类。 仁爱力为人,意志力为己。自由人将意志力用于理解事物本身。纯粹依理性而生 活的人,行为自主,只做他认为最有益的事。无论任何情况下,保持本色,在面 对危险时,是逃避还是征服,他都要用同样的意志力。他永远正直无欺骗,对他 有害的事永不会做。“舍命为信”是现实人所不愿且嘲笑的,但自由人的承诺是 其自愿的;对于他而占,性命固然重要,信念永远第一。人的本质不是存在。虽 然存在是本质展现的前提,但前提不等于结论,正如原因不等于结果,父母不等 于子女。“舍命为信”,表面上为了守诺或他人,实质为了自己及信念,为了保持 本色,生命的代价并非不能付出。 现实中人心灵所有的东西,自由人心中多不具有,如果自由人还有欲望,也 只是求理解的欲望。遵循理性指导的人的最后目的,亦即他努力的节制他所有别 的欲望的最高欲望,即是能指导他正确地理解他自己并理解一切足以为他的理智 的对象的事物的欲望。自由人没有希望和恐惧。存在是同一的,其发展为自然法 则所决定,一切都是必然,希望和恐惧只体现出人心的无知和软弱无力。自由人 对一切都不抱希望,因为他没有善恶观念,关于善恶知识是不正确的知识。他只 是为所必为,对所有的东西都能安然相对,没有所谓的好坏善恶。现存的就是圆 满的,对于鞭长莫及之事,全部坦然面对。自由入无怜悯心。怜悯表面上是同情 与仁爱,实质非然,怜人者是无知者,对一个人有所怜悯无异于对其能力的轻视、 怜悯的代价是别人的恨和自己的悔。一个容易为怜悯的情绪所感动的人,实为别 人的愁苦或眼泪所转移,常常会做出一些他后来会后悔的事情来,则因为根据 情感,不能确知是善的事情,- n 因为容易受假装的眼泪的欺骗。知道必然法则 2 斯寅诺莎:伦理学第2 2 2 页 3 l :书第2 2 7 页 的人,不以己度物,只从事物本性的圆满度认识事物,对一切都无恨、怜悯、轻 蔑之心。他只努力求自己的快乐或行善。行善者有两类:那受恐惧的支配,去作 善避恶的人,不得说是受理性的指导,因为畏惧而行善的人只是为了避恶,行善 作为手段;从本性出发的行善者将行善作为目的本身。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心灵圆满境界。人行动的目标便是自我的完善直到心 灵圆满。助人接近者为善,阻人接近者为恶。人生最终状态的表现自我满足。“a 我满足实在是我们所能希望的最高的对象。”“后来的康德则从另一角度说自我满足意 味着人一无所求。不过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是自我满足属自我欣赏式的, 对自己的状态满意:另一是无欲的状态。自我满足与无欲的关系,正如酒足饭饱 与不食人间烟火一般。自我欣赏式的自我满足并不意味着人一无所求,只是表示 人的快乐不来自于外界,而是得自于人的内部,换言之,得自于人的行动本身; 这种人追求自我的实现和自我力量的展现,其生命力处于高度的自我激发状态; 但他对外界表现出淡漠、不感兴趣,因而显得“无欲”。世上也有真正无欲的人, 其生命力处于静止状态,对一切( 包括他自己) 都不感兴趣,是真正的“无动于 衷”。这两种人是人类的两个极端,而作为人生状态,每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会 经历这两种状态。人努力保持自我本质的存在,没有其他目的,当他明晰自己的 本质力量时,便产生快乐。但“a 我满足可以起于理性,且唯有起于理性的a 我满足, 才是最高的满足”,自我满足便是人心自省到自身力量而生的快乐,不过,人的 本质力量在于理性,真正的满足在于对理性力量的考察。人在反省自我时,认识 到强大有力量则快乐,认识到软弱无力则痛苦。卑谦和愁苦便是如此引起的,而 懊悔是双重的苦恼或软弱无力,因为一个懊悔他的行为的人,除了已被恶的欲望 所征服,还为痛苦的情绪所侵扰。 如果想知道自我满足的充要条件是什么,我们需先知道人的取舍标准应是什 么? 因为我们取得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之后才会满足,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之后 才会自我满足。那么,什么是善或恶? 善恶的标准又是什么? 善恶概念是思想的 样式,由比较事物而成,但“比较”乃相对而言,所以善恶不定,善是指我们所 确定的任何事物足以成为帮助我们愈益接近我们所建立的人性模型的工具而言, 反之所谓恶是指我们所确知的足以阻碍我们达到这个模型的一切事物而言,所谓 善是指我们确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言,反之,所谓恶是指我们确知那阻碍我们 占有任何善的东西而占。人对外界事物或取或弃,取决于该物是善是恶,于我们 而占,促人保持并受理性生活的乃善者,反之为恶。凡符合我们本性的事物必然 是善的。合我们本性则善,不合则是恶。一个人本性若稳定不变,则其善恶标准 不变,若本性变易无常则善恶标准不定。愈合人本性之物事,愈对人有益;与人 本性不同,物事对人不善不恶;相反,与人本性物事对人是恶。一物愈能使身体 4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2 1 0 负 5j j :书。第2 1 0 撕 适宜于接受多方面的影响,或影响外界的物体,则那物将愈为有益,反之,即是 有害之物。另外,保持人身各部分和谐或平衡的为善,反之为恶:使人与人生论 协调的为善,反之为恶。总而言之,使人圆满度升高的为善,反之为恶。 善恶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有程度上的差别。“心灵的最高的善是对神的知识,心 灵的最高的德性是认识神。”最高善是最有益心灵的东西,于人心而占“善”是关 于神的知识。对人心有益与否的标准是能否促进它的理解力,理性的本质是心灵 能清楚明晰地理解德性,德性的首先、唯一的基础便是指向理解的努力,并且努 力于理解不是为了其它任何目的,只为理解“存在”之本身。对于用理性思考的 心灵而言,促进其理解力的东西为善,反之则为恶。一种事物对人有善恶之性的 前提是与人有共同点,否则是不善不恶,然后在共同点上因方向不同而定:顺我 者善,逆我者恶。既然遵循理性的人的最高善在于理解神,而且过理性生活的人 的本性皆同,那么最高善是人人可共同享有的,并且每一个遵循德性的人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