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重农抑商”思想是我国传统经济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 过程中,这一思想对国家的经济运行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对我国历史发展 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本文立足于文化批评,从农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拟从时 代特点与学派思想出发对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 这一经济思想的形成 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历史学的、文化学的、考据学的和现实性的分析,力 求通过对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嬗变进程的 探索,寻求这种思想在现代商业经济发展之中的影响,反思“重农抑商 思想在中国人价值观念体系之中的重大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从历史学的角度主要梳理“重农抑商 思想的嬗变历程。 第二章:从社会学角度对古代重农抑商思想形成的社会分析。 第三章:从文化学角度对“重农抑商 思想的形成进行深刻的文化思 考。 第四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重农抑商 思想的文化载体与传 播媒介。 第五章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对中国“重农抑商 思想进行现代反思。 关键词:重农抑商思想文化 a b s t r a c t at r a d i t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t h o u g h t i n c h i n a ,t h et h o u g h t o f e m p h a s i z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ea n dr e s t r a i n i n gc o m m e r c e h a sa l w a y sp l a y e da d o m i n a n tr o l e i no p e r a t i n gt h ee c o n o m yf o rac o u n t r yt h r o u g h o u t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f e u d a ls o c i e t yf o rm o r et h a nt w o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 a n de x e r t e d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c h i n a b a s e do nt h ec u l t u r a lc r i t i c i s m ,f r o mt h ea n g l eo ft h eu n i o no f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c o m m e r c i a lc u l t u r e ,t h ea r t i c l ec a r r i e dt h e h i s t o r y , t h e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 ,t h eh i g h e r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a n dt h ef e a s i b l e a n a l y s i so nt h ef o r m a t i o nr e a s o n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e c o n o m i c t h o u g h t s t r e s s e sa g r i c u l t u r ed a m p sb u s i n e s s f r o mt h et i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t h es c h o o lo ft h o u g h td u r i n g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t i m e ,t h r o u g h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a d v a n c e m e n to ft h e t h o u g h t s t r e s s a g r i c u l t u r ed a m p sb u s i n e s s ”i nt h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s o u g h ti n f l u e n c eo ft h i s t h o u g h tt ot h em o d e mc o m m e r c i a l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c o n s i d e r i n g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t h o u g h t s t r e s s e sa g r i c u l t u r e d a m p sb u s i n e s s i nt h ec h i n e s ev a l u ei d e as y s t e m t h i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a sf o l l o w s : f i r s t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do nt h ee v o l u t i o nc o u r s eo ft h et h o u g h t s t r e s s e s a g r i c u l t u r ed a m p sb u s i n e s s ”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a n g l e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c a r r i e dt h es o c i a la n a l y s i so n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 t h o u g h t s t r e s s e sa g r i c u l t u r ed a m p sb u s i n e s s f r o m t h es o c i o l o g i c a l a n g l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c a r r i e dt h ep r o f o u n dc u l t u r a lp o n d e ro nt h ef o r m a t i o n t ot h et h o u g h t s t r e s s e sa g r i c u l t u r ed a m p sb u s i n e s s ” f o u r t h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c u l t u r a lc a r r i e ra n dt h ev e c t o rf r o mt h e c u l t u r a l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a n g l e f i f t hc h a p t e rc a r r i e do nm o d e mr e c o n s i d e r i n gf r o mt h ec u l t u r a l c r i t i c i s ma n g l e k e yw o r d s :e m p h a s i z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ea n dr e s t r a i n i n gc o m m e r c e ; c u l t u r e ;t h o u g h t 1 1 i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 揪黼张侈彳 1 辱嗡“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研究 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夜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留。 ,、士鼻h lth 。上止j l - j 1 “,_ 、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己i吉 ji口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标志着由攫取型经济向生产型经 济的根本转变,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食物获取方式,农业文明从此深深植根 于华夏大地。几千年来,在农耕文明的浸润濡染中,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 物质文化生活乃至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打上了深深的农业文明的烙印。 “重农抑商 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体系里面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重农抑商思想形 成后,主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统治阶级的执政思 想同也必定会作用于同时代的文学,在文学思想中的痕迹随处可寻,将这 些痕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归总,我们会发现形成了集中折射这种思想的文 学表现形式或文学体裁,它们是中国“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文化载体和 传播媒介。 农业与商业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应该说是矛盾统一的两大方 面。中国古代为何要“重农抑商”? 这种决策的依据何在? 对中国古代社 会产生何种影响? 这些问题一直困惑人们的思想。当今的研究者,对于中 国“重农抑商”思想的认识,已经做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多站 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尤其是对该思想的形成原因进 行探析结论中,尚未找到从文化角度进行开掘之作。由此,本文立足于文 化批评,从农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拟从时代特点与学派思想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出发对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这一经济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进 行历史学的、文化学的、考据学的和现实性的分析,力求通过对古代中国 “重农抑商”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嬗变进程的探索,寻求这种思 想在现代商业经济发展之中的影响,反思“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人价值 观念体系之中的重大现实意义。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从历史学的角度主要梳理“重农抑商”思想的嬗变历程。 第二章从社会学角度对古代重农抑商思想形成的社会分析,认为这种 思想的产生:一是中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生产力水平等自然因素发 展的必然趋势;二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需求。 第三章从文化学角度对“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进行深刻的文化思考, 指出原始农业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开拓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根深蒂固 的农本思想;先秦道家“小国寡民”思想是我国古代重农抑商传统形成的 思想渊源;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教化作用是对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形 成的积极推动力;先秦法家独具的历史进化观和敏锐的观察力使他们成为 “重农抑商”传统的积极倡导者。 第四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载体与传播 媒介。 第五章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对中国“重农抑商”思想进行现代反思, 指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社会得失,论述重农抑商与现代商业经济的 关系,并论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对“重农抑商”思想在现代商业经济发展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之中的影响。 第一章“重农抑商”思想的提出与嬗变历程 古代中国先哲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而成为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 的治国理念,是农业经济和农业文化在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地位所 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神农氏, 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开创了农耕文化时代。班固汉书食货志云: “辟土植谷日农。炎帝教民植谷,故号神农氏,谓神其农业也。 所谓“神 农”,就是农神,即农业之神。 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以农立国,以农为本。战国时代的李悝、商 鞅和管子的作者,认为农业是人类衣食和国家富庶之源,又为战争提 供丰富的物质财富,主张以农业为本,重农而抑商,重本而抑末,强本而 弱末。 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兼并,秦统一六国,从此以后,中国社会进入 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在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历程中,统 治阶级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对“重农抑商”思想的奉行策 略有不同的表现,但始终贯穿其中。这种“重农抑商”的思想嬗变,经过 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先奏时期:“重农抑商”思想的萌芽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古代中国人“重农抑商 的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的 诸子百家,大多依托古代圣君以自重,农家崇尚农业耕种,即重农学派则 托之于神农。农家,属于诸子百家之一。农家的主导思想是四库全书总 目卷1 0 8 “农家类 所说的四个字:“重农贵粟 。 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出自于管理农业与 粮食的官吏,云:“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 衣食。”并且列“农家”有著述神农二十篇,班固自注云:“六国时, 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又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 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班固一语 道破天机,神农就是农神,是农业文化之神,是农家学派塑造的农神崇拜。 于是,神农氏被理想化、神秘化,成为中国农业文化的象征,其道至大, 其义至深,具有深刻的象征性意义。 先秦诸子因农神崇拜而塑造“神农氏”,乃是神农氏为民谋福祉的历 史功绩。如越绝书之颂扬神农氏“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 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管子轻重篇赞扬神农氏以农为 本,说:“神农作,科,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故食。”逸周书 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诅耨, 以垦草莽,然后五谷于勤,百果藏实。”尸子日:“神农并耕而王,所 以劝耕也。”商君书画策称颂神农氏治理之策,指出:“神农之世, 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是说神农时代, 男人耕种而有饭吃,妇人纺织而有衣穿,不用刑法而社会安定,不用军队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而能称王天下。这反映了神农时代乃是原始社会平等、自由、安定、和平 的社会生活。又说:神农死后,人们恃强欺弱,人多的部落残害人少的, 因而黄帝制订君臣上下之则、父子兄弟之礼、夫妻配偶之规,对内使用刑 罚,对外使用军队,这是时势变化所致。神农并不比黄帝高明,但神农名 望很高,这是因为神农顺应了时势。 二、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秦朝的商鞅变法,开了重农抑商政策之先河。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 在琅琊石刻碑文中明确书写了“上农除末”9 “黔首是富”,意思就是说要 发展农业,抑制商业,使百姓生活富裕起来。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贾谊提出了崇本抑末的主张, “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则天下各食于力。”并提倡崇俭抑奢,“去 淫侈之俗,行节俭之术,使车舆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数。 而且专门 将商人列入“市籍”,政府“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川市 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贾谊之后,晁错进一步提出重农抑商的主张, 他认为商人“男不耕耘,女不蚕丝”却“衣必文采,食必梁肉 。过着舒 适安逸的生活,于封建国家无益。主张贵粟,“驱天下之民于南亩 。在 著名的论贵粟疏中批评了汉初抑商政策流于形式和e l 号,提出:“今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为了改变这种状 况,不能只靠法令,而是必须从利着眼,实行贵粟政策。可见,在西汉时, 犰叛玑珑书士心玮玮准贷瑰瑰平食 书书记书 新新史汉暂 o 窜 晷 d 高校教师在职硕+ 学位论文 重农抑商已成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取向。尤其到了汉武帝时期,抑商 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一系列打 击、抑制富商大贾的政策。可以说,汉武帝时代的“抑商政策”达到了登 峰造极的地步。 东汉时,继续沿袭西汉重农抑商的传统,但其抑商思想的推行力度较 西汉已减轻了许多,措施的执行也比较宽松。这主要是因为“东汉王朝的 阶级基础是以商人地主为主的豪强地主阶级”,与商业有关联的豪强地 主为维护自身利益,不会似汉武帝时代那样严厉地打击商人及商业,但因 受牢固的本末思想影响,又不可能放弃抑商政策,故以宽松缓和的态度沿 袭这种思想及政策,这样就大大促进了东汉商业的发展。许多商人经商发 财后又把资本转向土地,成为商人地主。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是大多数 商人资本的归宿,农本商末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顽固地存在。 针此时弊,东汉时期的经济主张注重发展农业,强烈反对豪强地主和 封建国家掠夺土地,要求国家保证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以维持农业生 产的正常发展。崔宴和仲长统部主张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为了解决土地这一根本问题,他们提出了“限夫田以断并兼”的主张,采 取的措施是“复五等之爵,立井田之制”认为“今欲张太平之纪纲,立至 化之基趾,齐民财之丰寡,正风俗之奢俭,非井田实莫由也”荀悦的看 法与这二人不同,他反对恢复井田制,认为这不符合当今的情况。同时他 也反对土地私有和买卖,要求对土地占有量加以限制。他说:“诸侯不专 国林剑呜秦汉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1 8 7 页。 9 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封,富人民田逾限,富过公侯,是自封也;大夫不专地,人买卖自己,是 专地也”。然而,尽管他们的观点相异,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主张土 地国有,通过国家政权对土地进行分配;二是限制土地占有量,保证生产 者有一定量的耕地使用。这都是重视农业的主张,反对商业资本对农业的 侵蚀与破坏,把农民与土地紧紧地结合起来,农业生产的稳定就意味着社 会秩序的稳定。 此后的魏晋南北朝封建统治者均奉行蚕农抑商的政策,除在经济上通 过重征商税打击和限制商人,在政治上还制定了很多歧视商人的规定。晋 律规定“侩卖者皆当着巾白贴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白履,一足 着黑履。” 前秦苻坚曾下令“金银锦绣,工商皂隶妇女不得服之,犯者弃 市。 北魏律规定:工商皂隶不染清流。此类法令史不绝书。 三、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 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颠峰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 高潮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农业和商业经济基本上属于同步发展,“重农 抑商”的传统思想,处在发展阶段,一方面注重农业,另一方面商业经济 无可抑制地繁荣发展着。自中唐以降,特别足到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得到 了空前的发展,商业、商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显现。 唐宋思想家和统治者其经济主张的侧重点,往往还在于重农。贞观政 要务农、帝范务农的主要观点就是以农为本。 。荀悦( ( 申鉴卷二( ( 时事。 。( ( 太平御览卷八二八。 国房玄龄:晋书卷一一三荇坚纪 回魏收:魏书) ) 卷七上( ( 孝文帝纪势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唐初为了恢复战乱所破坏的经济,政府依承前朝惯例,重农同时,继 续实行抑商政策,在服制方面贬低商人,规定“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五 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 皂,士卒以黄。”此外,在政治地位上也百般压制商人,唐律规定:“食 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 有市籍者不得 官,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亦不得官。”不许商贾入仕,同时亦不准有官 阶的人入市,唐律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太宗曾公开表示: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述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 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宋朝的李觏也主张强本节用,他认为:所谓富国者,非日巧筹算,析 毫末,厚取于民以媒怨也。在乎强本节用,下无不足而上则有余也。 所 谓强本,就是要解决土地和农业生产问题。“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 宝,税租也。”宋统治者为督促农业发展,除亲耕藉田外,还将“劝农 正式定为宋朝地方官员的职责,劝农成果的好坏,作为考核宋朝地方宫的 标准之一。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得到逐步的变革,商人地位在唐中以后 取得了明显的改善,首先表现在户籍管理上,唐玄宗令“辨天下之四人, ( ( 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 ( 旧唐书( ( 食货志 唐( 孔六贴) ) 。 ( 唐会要卷8 6 ( ( 旧唐书食货志 ( 富国策一。 富国策二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使各专其业。”可见,唐代商人已经成为良人,被列入士、农、工、商四 民中,开始脱离贱籍。在赋税方面,政府也减轻了对商人的重剥苛征,一 度出现了“官家不税商”、“关梁无自征”的情况,使商人获利甚丰,商品 经济更为活跃。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的抑商观念不断受到冲 击,因此宋代对商人的户籍方面的规定也有了更为宽松的政策,宋代商人 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同被编入坊郭户的户籍,商人开始取得了国家编户 齐民的资格,这一变化,标志着宋代商人身份已经和平民趋于平等,反映 了其法律地位的提高。宋朝初年,服制方面沿袭唐制,宋代中后期,服制 政策放松,四民服装的规定完全打破了旧传统,政府不再以服制压制商人。 在政治待遇方面,宋商人子弟中“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可以通过科举 入仕,这无疑在科举制度中打开了一个大缺口,此后,商人科举入仕越来 越多。 两宋时期,传统抑商思想也受到了思想界的进一步抨击,范仲淹等人 把富民论发展为富商论,提出农商并利,他们认识到富国不能夺商,商富 方能富国。范仲淹说:“山海之货本无穷竭,但国家轻变其法,深取与人, 商贾不通,财用自困。”南宋思想家陈亮也主张通过富商来达到富国的目 的,如果“大商无巨万之藏”,就会使“国势日以困竭”。这种把富商提高 到富国的高度,强调富商与富国相统一的思想,是在把商业的地位、商人 的地位推进到了封建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可以说,“唐宋时期对重 。李林甫等鼠唐六典卷三( ( 户都郎中员外郎。 。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 答手诏五事) ) 。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农抑商思想的批判与修正,表明浸淫着儒家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开始有了 较为根本性的转变。 四、元朝:“重农抑商”思想的转变 元朝是“重农抑商 思想的转变时期。进驻中原之前,“其俗不待蚕 而衣,不待耕而食 的蒙古族普遍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 为牧地”,进驻中原后,元世祖逐渐认识到:“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 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并诏谕前线将领,摒弃了蒙古贵族以往征服各 国的近似疯狂的抢劫社会财富、强获奴隶、屠杀反抗力量的战争形式,使 百姓安业力农,确立以农桑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和 发展,忽必烈接受“宜差劝农官一员,率天下百姓务农桑,营产业,实 国之大益”的建议,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司农司和劝农官。司农司组织编 写农桑辑要,推广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并负责检查劝课农桑成绩、 编造农桑文册。元初统治者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设置屯田,屯田为元代开 垦荒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边疆的开垦,既开发 了边疆又巩固了国防。元统治者还注重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这些都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蒙古是个游牧民族,他们最初的主要饮食是马乳,羊肉,手工业极端 落后,他们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并不排斥商业。史集记载: 。蔡泽琛赵波重农抑商思想的历史演变,求索2 0 0 4 年第1 l 期。 当元史势卷9 3 食货志一,农桑 。 元史卷1 5 6 ( ( 耶律楚材传) ) 。( 元史卷9 3 食货志一农桑。 。 元史卷1 5 8 刘秉患传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成吉思汗的继承者蒙古诸汗所规定的苛捐杂税沉重的徭役,全部重担正 是落在纳税阶层刺亦牙惕即定居农民和中下层市民身上,然而,封建贵族 和大商人阶层,特别是大批发商斡脱商人,他们归降于蒙古征服者,获得 了各种优待和特权。”元朝早在初期就曾下令免征色目人商税,并且在政 治上给予优待。是因为“我原始征西北诸国,而西域最先内附,故其国人 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无 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蒙元王朝的建立,都仰赖着色目商人的帮助。所以 蒙古统治者们不同于历代王朝,他们“重农且不抑商”。而且是从政府到 蒙古、色目贵族均普遍积极参与经商逐利,促使元代商业活动频繁。 蒙元统治阶级为了保障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和政治稳定,制定了具有 其统治特色的“四等人制”,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分为不同的 四个等级,分别享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待遇。汉人和南人处于被压 制地位,没有政治话语权,致使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在蒙元1 6 2 年的 统治中无法决策和撼动当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五、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的衰微 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开始转型而未实现根本转变的时期,“重农抑商” 思想逐渐衰微。在经济领域,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获得 较大发展,各级市场逐渐形成,明中叶和康熙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萌芽两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成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在多个生产领域内出现。尤其在康熙中后期,具有资 。( 波斯)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余大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版,第7 7 页。 。许有任:至正集,卷5 3 。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 学f 7 :论文 本主义萌芽性质的作坊和手工工场比明代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为什么中 国没有因此像西方国家那样由封建社会j l 顶, n 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 这与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奉行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明、清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扩大禁榷范围。禁 榷制度从西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制度,到 了明、清时期,统治者迸一步扩大禁榷的范围,不仅继续把广大民众所需 要而又一般不能自给的盐、铁、茶作为禁榷的主要对象,而且进一步把金、 银、铜、锡、硝、硫磺等商品的专营权也集中到政府手中,使民间资本经 营的商业范围逐步萎缩。封建统治者还以严酷的刑律保护禁榷制度的推 行,明朝是第一个正式将榷盐列入正律的王朝,清秉明制,且条例的形式 和内容也不断得以补充。雍正六年定例:“凡拿获私贩,务须逐加究讯, 买自何地,卖自何人,严缉窝顿之家,将该犯及窝顿之人,一并照兴贩私 盐例治罪;若私盐买自场灶,即将该管场司并沿途失察各官,题参议处, 其不行首报之灶丁,均照贩盐例治罪。” 明清时期实行重税政策以抑制商业的发展,两朝初期,为恢复战争创 伤,都曾鼓励商人的正当经营,商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低税率。随 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商税名目逐渐增加,税率不断提高。客商如匿税,按 律“笞五十,物货一半没入官”。 明清时期,海上贸易延续宋元两朝得到较大发展,针对此情况,明清 政府推行海禁政策以抑制商业发展。海禁就是禁止商民同海外各国和地区 。沈书成:( ( 大清律例盐律) )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1 6 。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进行商业贸易。明诏“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 ,“凡将马牛、军需铁货、 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驼载之 人,减等。物货船只并入宫 。清初为了镇压抗清力量,颁布禁海令, 严令寸板不得下海;接着又颁布迁海令,强制闽广苏浙沿海居民内迁5 0 里,越界者立斩,从而完全断绝了海外贸易。 清政府还通过加强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行会成立于唐朝, 发展到清朝时期,行会制度已经十分严格。行会是当时的一种工商业组织, 有手工业行会、商业行会等。到了清朝以后,行会进一步发展到会馆、公 所,组织更加的严密,订有行规、业规、帮规等制度,并逐渐被政府所控 制和利用,形成这一种工商业垄断势力。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 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 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达到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 和阻碍的目的。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中国仍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居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只是零 星的、稀疏的出现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内,还必须得接受统治阶级的高 额赋税和强制摊派这种掠夺性政策,导致商业资本无法积累,手工作坊发 展到中后期连生产都难以为继,就不足以能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 ( 洪武一十七年正月卷一三一。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重农抑商”思想形成的社会分析 历史时期的任何一种思想,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的 “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 一、生态环境以及生产力水平等自然因素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代中国特定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以农为本的生产方式和定居农耕的 生活方式必然建立。这是因为人是依仗土地来养活自己的,人类会顺从和 适应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这种环境所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客观条件 来形成特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农业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流域,这里的气候和降水、 地形、土壤等自然环境都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夏商周时期首开农业生 产的先河,而且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方面的重大创举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可 以说,夏商周时期所奠定的以农业为基本生存手段的社会经济方式被中古 以来的中国所继承和传递,农耕文明的整体格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也一直 到近代才发生重要变化。 古代中国文明起源地,深处亚欧大陆内地,十分闭塞,东临茫茫沧海, 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文明的初期,这些 都构成了与外部世界交流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一方面,这些天然屏障阻 断了中国大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从而限制了对外商业的发展,所以无法 像地中海沿岸国家那样形成发达的海上贸易和商品经济,但另一方面,封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闭的地理环境又使华夏先民们得以在这天然屏障的保护下安心伺弄土地, 避免了来自外部敌人的侵扰,从而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安全保 障,使中华文明一直得以延续。古代中国属于内向型大国,以自足性大国 自居,先民们满足于生态环境赐予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安心从事 农业生产,养成了勤奋耐劳的品质传统,并一直在这一传统之下传承着他 们的文明,生生不息,继续不已。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在商业及手工业发展的起伏跌宕中,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始终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农业生产始终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农耕文明一直浸润濡染着中华文明,使古代中国的 政治体系、物质文化生活乃至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打上了深深的农业文 明的烙印。 二、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需求 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或农本论,不仅仅把农业看作是实现其经济目标 的主要部门而已,而首先是把重农思想做为实施政治统治的途径,政治上, 农业是长治久安的基本谋略;军事上,农业是国盛兵强的物质基础;经济 上,农业是国富民足的主要途径。为什么在中国古代重农思想下会出现压 制商业的思想呢?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 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占统治地 位的物质关系。 中国早期国家自形成之日起,便走上了专制主义的发展道路,政治秩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1 卷,第5 2 页。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何论文 序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极其重要,而中国古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 业生产劳动,小农经济是古代君主专制政治的坚实基础,在春秋战国急剧 动荡的的社会中,个体小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如何 稳定小农经济,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成为那 个历史时代的思想主题。这在客观上进步加深了整个社会对于物质关系 的关注。封建专制主义必须要求专制权力干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使民众 服从于国家,服务于国家,绝不脱离专制国家的控制。 统治阶级从本阶级的政治需求出发,深刻的认识到小农经济社会,农 业和农民在富国强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商鞍清楚的表达了这一认 识,他说:“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 则众力不足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这是说一个国家 如果农业生产不稳定,在争权战争中就无所凭借。治国的关键在增强实力, 发展农业,就必须使人民都安心务农,在肯定农业的重要性时也肯定了农 业劳动力的主导作用,荀子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财货 浑浑如泉流,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 也。”岛韩非也说:“丈夫尽于耕农,妇人力于织红,则入多,务于畜养理。 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入多入多,皆人为也。”进一步 肯定了人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人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却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其民惰而 。 商君书农战 。荀子富国 ( ( 韩非子难二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不农”,“农者怠”,“言耕者众,执耒者寡,“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 。显然,统治阶级陷入矛盾之中,要想“尽地力”,就必须充分的调动起 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农民的现实表现却是“轻地力”的。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的社会现实,加之人的本性都是好利 而恶害的,要解决矛盾,就必须解决农业生产关系中影响到农民积极性发 挥的问题。要引导人们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务农的积极性,就必须“利 出于地”,使人们能从务农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 就,见害莫能勿避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 无所不入焉 ,“得人之道,莫如利之 。这些思想家的言论都是基于 人类的趋利本性而论的。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农之用 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商品经济的发展,高额的商 业利润刺激了人的这种求利本性,将会致使大量的农民脱离土地,避农而 趋商,如果不抑制商业,必然会产生农业劳动力流失、土地荒芜的现象, 这又必然会导致统治阶级的收益锐减。具体的做法:“欲农富其国者,境 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 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 o 商君书农战 。韩非子五蠢 。管子权修 固管子治国) ) 回( ( 管子禁藏 o ( 管子五辅 。司马迂史记货殖列传 o 商君书农战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地利矣。”w 由此可见,轻商就是为了维护农业人口的稳定,从而确保小农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轻商也是为了防止商业资本的壮大,从而威胁地主阶级封 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和政权稳定。春秋战国时期,地主土地占有形式逐步取 代领主土地占有形式,原来的贵族领主变地主,一般地主和自耕农也因垦 荒或军功授田等原因不断增加自己的土地。地主阶级主要是通过租佃土地 获取地租而兑现利益,这样他们就势必极力维护小农经济秩序,保障他们 获取利益的基础。然而当时的社会现实却是:“寂粟不足,末生不禁,民 必有饥饿之色,而工以雕文刻镂相樨也,谓之逆。布帛不足,衣服毋度, 民必有冻寒之伤,而女以美衣锦绣篡组相樨也,谓之逆”。农业衰败,农 民缺吃少穿,从事手工业的工匠和女工为数者众,商业非常繁荣。商业发 达,商人资本日益强大,明显地超过了社会经济容许的限度,社会经济容 量有限,商业资本为寻求出路,必然造成对土地的投入,兼并土地,兼并 农民,从而破坏小农经济,这无疑威胁到了地主阶层的利益基础。商人资 本的过度膨胀对地主阶层的政权也是一种直接的威胁,大商人利用其资本 进行政治投机,侵蚀地主阶层的政治基石,也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总之,商业的发展诱使农民避农而趋利,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商人资本的壮大威胁统治阶层的利益及其政权的稳定,“所以,在统治阶 层这一利益集团足够强大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来 抑制商业的发展进而抑制商人阶层的发展与壮大便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 。商君书外内 。管子重令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会统治阶层的必然选择。” 。史慕华:中国古代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探究中国学术期刊网硕士论文库,第7 页。 1 9 高校教师在职硕:f :学何论文 第三章“重农抑商”思想形成的文化思考 “文化”一词的确切含义,至今还没有人能将之说清楚、说全面。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 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日文。”礼记乐 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 均指此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 “化而为鸟,其名日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 中庸:“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化 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 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 象 传:( 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 “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两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 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 与无教化的“质朴 、“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 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 。刘向说苑指武 。( ( 文选补之诗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 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释、争鸣的对象。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 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即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 程中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狭义上的文化,即特指的精神财富,如教育、科 学、文艺等,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笔者在此寻找“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成因或是文化表现, 使用“文化 这一概念时,是就“狭义文化”而言的。 我国古代社会对商业的态度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商并进”到秦 汉以后“重农抑商 的变化,而这一政策的转变正好发生在我国古代历史 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少有 的商业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发展的高峰,一定时代思想 文化的发展,总是和这一时代的经济、政治发展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对 于“重农抑商 传统形成的成因,有两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一是, 商业是对封建社会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一种威胁;二是商业经常威胁着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两种观点是分别站在经济学 和政治学角度得出结论的,明显忽视了我国古代文化对这一传统形成的影 响。 一、原始农业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开拓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 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农业的发展、开拓、繁荣,是远古的中国 人步入文化源点时代之后最具革命性的创举,农业生产从新石器时代仰韶 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妇女在原始农业的发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其崇高的社会地位致使人类文明的起源也由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再逐步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在原始农业发轫时期,农业的发展关乎天下之存亡兴衰,农业理所当 然成了百业之首,因此,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先民被后世子民 歌功颂德,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三皇 之说。关于三皇时代经济生活的传 说是:伏羲氏开始懂得驯养牲畜,神农氏开始稼穑即进行农业生产,有巢 氏开始随着农耕的出现筑巢定居。值得一提的是,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 以致于作为国家同义语的“社稷 一词都与农业生产有关:社,古代指 土地之神,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中 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这是农业之神。 原始氏族社会和夏、商、周三代时期,凡是有作为的首领和君主,都 比较重视农业的生产,五帝( 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以及尧、舜、禹等领导 人对农业生产丝毫彳 敢怠慢的,并同一股氏族成员一样从事生产劳动。夏 王朝的建立者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韩非说:“禹之王天下也, 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腋,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过于此也。 说明 禹之能够得天下,正是他带领民众平治水土、发展农业生产的结果。也说 明了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先务于农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君王之尊 。( 论语泰伯 。鬏韩非子五蠹) ) 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文化反思 完全维系于务农之诚。 为促进农业生产,在夏代便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一夏历;到商 代,农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开始使用木 未等农具,二人或多人相互协作,共同耕种;周是靠农业兴起的,因而周 的统治者无不重视农业,周初,“文王卑服,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 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成和万民。”亲自参加 农业生产,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为周国势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得到了周人隆重祭祀。周公旦在尚书无逸中总结商亡的原因是:“不 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因此他要求周的奴隶主贵 、族要继承周族优良传统,维护周王朝的长治久安,避免重倒历代商王贪图 享乐,不知稼穑之艰难,最后导致亡国的覆辙。周朝还建立了影响中国以 后几千年来的农业制度一一井田制,这是农业发展中的另一创举。 由此可见,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_ 代一代的先民们在生产力极 不发达的自然经济阶段,始终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