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tarapoa区块m1油藏精细描述.pdf_第1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tarapoa区块m1油藏精细描述.pdf_第2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tarapoa区块m1油藏精细描述.pdf_第3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tarapoa区块m1油藏精细描述.pdf_第4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tarapoa区块m1油藏精细描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t a r a p o a 区块m 1 油藏受构造、岩性双重控制,储层和油水分布复杂;目前已进入开 发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综合含水上升,油田的稳产和挖潜难度较大。因此,在测井 资料多井综合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开展油藏精细描述,研究油水分布和运动规律,制定 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和调整方案,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已成为该区块油田开发工作的重 要任务。 此次研究在充分利用岩心、测井和地质资料基础上,利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的原则对m 1 层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与划分。在外方研究基础上,通过测井相分析开展 了沉积微相研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分别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及 含水饱和度等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采用储层参数“经验统计法 和“敏感性分析 技术,确定了储层物性下限值;依据生产测试和测井资料,建立油水层图版,确定了油 层解释标准,开展地质约束条件下的测井资料二次解释。并综合运用多种资料合理确定 隔夹层的识别标准,进行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研究。在多井地质参数集总的基础上,研 究各小层储层地质参数的空间变化特征,并结合动态资料和测井解释结果,综合确定了 油藏的原始油水界面和油水层分布规律。依据测井精细解释和地质综合研究的成果,并 结合地震解释和属性分析结果,建立了储层地质模型,定量的表征了储层及其非均质性 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合理的储层参数场。 关键词:油藏描述,地层对比,测井解释,非均质性,三维地质模型 a b s t r a c t m1r e s e r v o i ri nt a r a p o ab l o c k ,w i t hc o m p l i c a t e ds a n da n d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sc o n t r o l e d b ys t r u c t u r ea n dl i t h o l o g y a tp r e s e n t ,i ti si nt h em i d d l e l a t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p e r i o da n df a c i n g s e v e r a l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 :r e s e r v o i rp r e s s u r ei sd e s c e n d i n g ,w a t e rc u ti sr i s i n g ,s t a b i l i 助n g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p o t e n t i a l i t yd i g g i n gi sd i f f i c u l t s o ,b a s e d o nm u l t i w e l l sd e t a i l e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r e s u l t s ,d e v e l o p i n gd e t a i l e dr e s e r v o i rd e s c r i p t i o n ,s t u d y i n g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 m o v e m e n to ff l u i d s ,m a k i n gr e a s o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o l i c ya rei m p o r t a n tt a s kn o w m a k i n gf u l lu s eo fc o r e ,l o g g i n gd a t aa n dg e o l o g ya n a l y s i sr e s u l t s ,t h ep a p e rc a r r i e do u t t h ea c c u r a t e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s t r a t ac o r r e l a t i o no fm1z o n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p r i n c i p l eo fc y c l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g r a d i n gc o n t r o l l i n g b a s e do ne l e c t r o f a c i e ss t u d y , t h e p a p e ri n t e g r a t e da n a l y s e ds e d i m e n tm i c r o f a c i e sa n db u i l ti t sm o d e l e s t a b l i s h e dp e t r o p h y s i c a l e v a l u a t i o nm o d e lm a k i n gu s eo fc o r ea n a l y s i sr e s u l t s ,s u c ha sp o r o s i t y , p e r m e a b i l i t ya n dw a t e r s a t u r a t i o n m a d eo i la n dw a t e ri d e n t i f y i n gp l o t sb a s e do nt e s ta n dp r o d u c t i o nr e s u l t s , i d e n t i f i e di n t e r b e d su s i n g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t a t i s t i c a la n ds e n s i t i v i t y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sa n ds t u d i e d i n h o m o g e n e i t yb e t w e e na n di n s i d eo ff o r m a t i o n s ,c a r r i e do u tr e p r o c e s s i n go fl o g g i n gd a t a f u r t h e rm o r e ,t h ep a p e rs t u d i e d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c h a n g e so fr e s e r v o i rp a r a m e t e r sa n d i n i t i a lo i l - w a t e rc o n t a c t so fd i f f e r e n tr e s e r v o i r sa c c o r d i n gt op e t r o p h y s i c a le v a l u a t i o nr e s u l t s a n dd y n a m i cd a t a t od e s c r i b et h ed e t m l e dc h a n g e s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r e s e r v o i ra n di t s i n h o m o g e n e i t y , 3 dg e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w a sb u i l t ,w h i c hp r o v i d e dr e a s o n a b l ep a r a m e t e r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f o r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r e s e r v o i rd e s c r i p t i o n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p e t r o p h y s i c a le v a l u a t i o n ; i n h o m o g e n e i t y ;3 dg e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 2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 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一、,一、j 厂 论文作者签名:f 葛、l1 列久柳7 年g 月c 2e t 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 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 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 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长安大学。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柳7 年月9 1e l 7 呷年厂月2 ,日 ,厌砰l瞰1 司 弋爱t彦卜呼 名 孔 獬 名 作 而 划 师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1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绪论 众所周知国内能源紧缺,发展“走出去 战略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l 】。所选厄 瓜多尔t a r a p o a 区块m 1 油藏为天然水驱油藏,处于高含水时期,具有独特的油藏地质 特点,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今后南美地区同类油藏具有借鉴意义。 厄瓜多尔t a r a p o a 区块于2 0 0 6 年2 月2 8 日正式由中方接管,为低幅微构造和岩性 复合类型油藏;油品性质主要为中质油,少量重质油:该油田单井投产年度跨度大,油 水界面复杂;沉积体系为国内少见的潮汐三角洲,因此,该课题研究对象比较复杂。本 文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技术,在测井资料多井综合解释的基础上,针对油藏特点开展对 潮汐三角洲相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储层的空间变化及油水层分布特征,为下一步开发调 整和挖潜提供科学依据。 1 2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1 精细油藏描述的概念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开发进入成熟期后( 如进入高含水期、特高含水期和三次采 油) 主要针对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所进行的油藏描述,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精细沉积微相和微构造、隔夹层预测、注水开发过程中储集层物性和油气水动态变化规 律、水淹层测井、流动单元划分与对比、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有关了解剩余油分 布状况的生产测井解释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综合地质、地震、测井、油藏数值模拟动态 多信息建立储层预测模型,并利用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等成果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 律2 1 。 2 精细油藏描述的特点【3 】 ( 1 ) 整体性:现代油藏描述将油藏的各种属性如构造、地层、储集层、油气水等看 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油藏描述工作都遵循着从一维“井剖面”的描述n - - 维“层” 的描述再到三维整体描述的三步工作程序,依赖于三套基本的油藏描述技术,即井筒柱 状剖面开发地质属性确定技术、细分流动单元及井间等时对比技术和井间属性定量预测 技术。 ( 2 ) 综合性:油藏描述是一项多学科综合、集约化、协同攻关的研究项目。需要把 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数学、计算机和现场等众多学科和部门组织成 第一章绪论 一个项目组,协同攻关,实行统筹规划,才能作出真正高水平、符合地下情况的油藏描 述工作,也才能为油田开发服务。 ( 3 ) 预测性:现代油藏描述不仅要把地下油藏的三维特征描述清,而且更重要的是 利用较少的的资料能准确预测出地下油藏各种开发属性三维空间的具体细节。 ( 4 ) 阶段性:油藏描述贯穿于勘探开发的全过程,从第一口发现井到最后废弃为止 是多次分阶段滚动进行的。 ( 5 ) 先进性:现代油藏描述尽量采用各种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如现代数学 方法和理论大量应用包括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模式识别、模糊数学、专家系统、神 经网络、分形几何等以及测井和地震新技术的发展使油藏描述真正迈向了模型化、定量 化和预测化发展的新局面,而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不仅使上述成为可能,而且能使人 们亲身领略到地下三维真实面貌,把研究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是现代油藏描述发展的必然,是进一步开发老油田提高采收率 的基础和关键。 3 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由于油田开发对象的变化,油藏描述的对象也随之变化,其精度和技术要求也就有 巨大的提高,所以人们发展了满足成熟油田开发所需要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当 今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之成为可能,这些技术和方法与早中期的油藏描述有很大的不 同,并且是当前和今后国内外油藏描述攻关的难题。 4 - 5 】 ( 1 ) 地质学方法 层次界面分析层序地层学 沉积体系是相关的相、环境及伴随的过程的组合,组成沉积体系的基本成因单元是 相,沉积体系分析的特色是强调相的三维组合关系,强调环境、过程与几何形态的统一; 随着沉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沉积体内部界面的构成单元的级别,通过应用构成 单元和等级界面研究沉积体内部构成进行详细分级,为研究砂体在垂向上的非均质性和 横向连同程度提供了基础。 1 9 8 5 年,a d m a i l 提出了“构形( 或建筑结构) 要素分析法(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e l e m e n t a n a l y s i s ) ”,m a i l 的构成单位和等级界面研究对沉积体内部构成进行了详细分级,有其 优越性。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以来储层沉积学成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为人们认识到 巨大数量的可动油由于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而滞留于储层中未被采出。例如曲流河道砂 体在点坝加积过程中形成了薄的泥披覆,从而使储层砂体变成半连通体。因此,应用沉 2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积体系分析方法分级别地划分和研究沉积体内部的构成分析是油藏的地质精细描述的 重要物质基础。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t a c r o s s ( 1 9 9 4 ) i j i 用并发展了w h e e l e r ( 1 9 6 4 ) 提出的基准面概念,分析了基准面旋回 与成因层序形成的过程一响应机理,提出了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及其导 致的同一沉积体系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和相分异作用,以及以基准面旋回 为参照格架的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对地层记录中反映基准面 旋回变化的时间地层单元进行“二元划分”,其关键是在地层记录中识别代表不同级次 基准面旋回的不同级次地层旋回,进而进行高分辨率的等时地层对比,探讨等时地层格 架内地层分布模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大范围高级别的层序地层精细描述划分和对 比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使得能在盆地或油田中建立较高级别的等时地层格架和基本 建造单元并阐明其有序性演化成为可能,使传统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法上升到一个新的理 论高度【6 7 1 。 流动单元研究方法 储层精细研究的基本单位既不是小层也不是单砂体,而应是流动单元。多年来,小 层和单砂体是开发地质研究的最小和最基本单位,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小层划分、对比、 油藏描述以及沉积相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然而东部油田的现状表明,如果既要清楚的了 解每一个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油砂体的内部,指出剩余油分 布所在,就必须使静态更紧密的与动态相结合,必须有一套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 引进流动单元的概念。流动单元尺寸可大可小,大到一个油层,小到孔隙网络【8 】。 储集层的地质知识库和原型模型 所谓原型模型就是一个与模拟目标储集层沉积类似、并具有足够密集控制点,得到 详细描述的储集层地质模型。从原型模型中可以获得各类储集层层次界面的划分方法和 标志、结构单元的空间结构、各级分隔体的分布规律等。进而研究各种参数的统计特征 如变异函数、砂密度及宽厚比等,以此作为预测或建模的约束条件。而储集层地质知识 库是指经大量研究高度概括和总结出的能定性或定量表征不同成因类型储集层地质特 征、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参数,它能用来指导对未知储集层的研究、预测和地质建模。 地质统计学与随机模拟技术 如何对划分出来的这些流动单元或分隔体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预测是当前研究的 最大难题。因为现在关心的这些分隔体已经不是以前那种连续性好且有规律的大砂体, 3 第一章绪论 而是一些分散分布的薄小砂体和储集体内的隔夹层,传统的插值或预测方法已无法解决 这类问题。如果说原型模型和地质知识库的建立为预测这类分隔体和隔夹层提供了地质 知识和约束条件的话,那么在地质统计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机建模技术则为这一问题 的解决提供了预测的方法o 】。 ( 2 ) 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地球物理技术【1 1 。1 2 】 开发地震技术 开发地震技术不仅能够解决构造精细研究问题,而且在解决层序、储集体识别、储 集层及其参数求取、剩余油分布、油藏动态监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地球物理测井是利用不同储层物理性质( 电性、声学、放射性性质等) 的差别来确 定储层性质( 岩性、物性、含油性和渗透性) 。进入9 0 年代,随着成像测井系统、核磁 共振测井与随钻地质导向测井等新一代测井技术投入商业应用,以及井间地震( 声波) 和井间电磁波成像测井的发展,使测井精细描述含油气,描述与解释地质特性的能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测井学科开始进入“三维岩石物理 的时代。 ( 3 )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用油藏数值模拟办法选择最优的开发方案确实可靠,目前国内外有黑油模型、裂缝 模型、组分模型、注蒸汽热采模型、聚合物驱、化学驱和三元复合驱模型软件、多功能 油藏数值模拟器可以模拟双孔、双渗、二项式渗流。适用于层状块状砂岩、灰岩、凝析 气藏、挥发性油藏、带气顶、底水的油藏、水平井及斜井,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正向一体 化发展,即将建模技术、油藏模拟和动态显示组合在一个软件中,该模型一般由三维地 质建模、网格粗化、油藏模拟、图形处理和动态显示等模块组成,模拟结果可以用注入 水运动、气顶扩张、地层压力的变化,剩余油的形成及变化可以动画显示出来。 ( 4 ) 计算机技术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现代油藏描述提供了最好的工具和强有 力的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油藏描述软件的开发,国外这方面的商业软件较多,如:国 外早期的s g m 、g t m 、s t r a t a m a p 、s t a t m o d 等地层模拟方面的软件;d y n a m i c 公司推 出的e a r t h v i s i o n 软件,j a s o n 公司推出的j a s o n 地学平台软件,挪威s t o r m 公司的 r m s 建模软件,近期斯伦贝谢公司推出的p e t r e l 建模软件等等。国内也推出于许多 软件,如r i c h 油藏描述软件、g m s s 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等。这些软件的共同特点是能 综合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地质提供的各种数据进行油藏描述,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4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并能以二维及三维等多种方式显示其中的各种动态及静态参数分布。 1 3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精细油藏描述面临的挑战 随着当今国内外油藏描述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结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实践 经验以及国情,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发展一系列实用、有效和先进的油藏描述技术和方 法,特别是发展了适用不同开发阶段的油藏描述技术,如陆相储集层的精细沉积微相研 究技术、微构造研究技术、储集层综合预测技术、地质建模技术、开发地震技术等等。 但是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油藏描述面临着许多难题,总体来看有两大方面:一是如何 根据油藏所处的开发阶段采用有针对性的描述技术和方法;二是如何针对不同油藏类型 的特殊性,采取特色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油藏描述。 2 精细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 要实现多学科综合和多种技术的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和 发展单项技术水平,它是整个油藏描述得以实现的基石,也是多学科综合运用的前提条 件,发展的准确、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集合效果;另一方面,由 于地质统计学能够方便的综合运用各种资料,如地质、油藏、测井、生产等信息,而现 代油藏描述的方向就是强调多种技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而应把地质统计学更广泛的 应用于油藏描述;第三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综合运用多学科以实现高效油藏描述的机制, 它是一门独立于单项技术之外的科学,各学科只有得到有效的组织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1 3 】 o 3 提高精细油藏描述实效的对策 ( 1 ) 以地质为主体,多学科一体化的技术路线是实现的根本 对众多陆相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采用以测井为主体程式化的技术、各学科的分体式 协作显然是不能相适应的。经历了多年勘探开发生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地质为为主 体,应用多种数学方法如数理统计、地质统计和分形几何学方法,加之以计算机为手段、 复合型的研究人员,将地质、地震、测井、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在统一的地质思路下进行 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的一体化研究的技术路线,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目前油气田勘探开发 中存在的难题。 ( 2 ) 必须根据研究对象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法和软件。 ( 3 ) 以地质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发展油藏描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是将描述 5 第一章绪论 转化为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 ( 4 ) 不断提高和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整个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 ( 5 ) 不同的开发阶段、不同的油藏类型采用不同的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路线。 ( 6 ) 建立和完善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1 4 技术路线 综合地震、岩心分析、地层水分析、测井、试油、生产动态、以及区域地质沉积背 景等资料,开展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储层“四性 关系研究,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油水层识别图版,分析油藏原始油水界面,研究油水层分布规律,进行油藏开发潜力分 析等( 图1 1 ) 。 1 5 完成的工作量 图1 1 技术路线图 ( 1 ) 进行精细地层对比,统一了研究区内地层对比方案( 标志层、小层的划分标志以 6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及标准井剖面) ,全区依据沉积韵律划分为4 个小层。 ( 2 ) 依据标准剖面,建立了以小层为重点的地层模型和砂体模型,编制了纵横向剖 面1 7 条,全面展现了该油藏地层和砂体分布状况。 ( 3 ) 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测井解释:通过地质资料、测试资料以及生产资料,对测井 资料进行地质刻度,进行“四性 关系研究,确定了本区岩性和有效储层的电性和物性 下限标准;建立了油水层识别标准以及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以及含油饱 和度的测井解释模型;根据关键井的岩心描述和录井资料,建立了测井与岩性识别交会 图版,搞清了含油性、岩性以及岩石物性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t a r a p o a 区块1 5 0 余口井的测井资料二次精细处理与解释,建立了测井解释成果表。 ( 4 ) 在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以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动态资料,通过综合 分析,确定了各油藏的原始油水界面。 ( 5 ) 在测井解释参数集总的基础上,研究绘制了m 1 油藏油砂体平面。 ( 6 ) 根据测井资料对油层中的隔夹层进行研究,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标准,并绘制完 成了m 1 油藏的层间隔夹层分布图。 7 第= 章区块概况 2 1 盆地概述 第二章区块概况 研究区t a r a p o a 区块位于厄瓜多尔o r i e n t e 盆地东北部( 图2 1 ) ,面积约为8 8 k i n 2 , 主要包括d o r i n e 和f a n n y 两个油田。截止到2 0 0 7 年3 月己钻井1 5 0 余口,m l 层为其 主要含油层。 厄瓜多尔o r i e n t e 盆地是南美安第斯山前盆地中最大的产油盆地之一,其面积约1 0 万平方公里,位于安第斯造山带东侧,盆地北部由哥伦比亚的v a u p 6 s 和m a c a r e n a 隆 起所限,南面由c o n o n a c o 隆起所限,东部一直延伸到秘鲁。盆地西陡东缓,西翼构造 倾角达5 1 0 度而东翼不到2 度( 图22 ) 。盆地轴向南北向,白垩系一第三系沉积 层厚达5 0 0 0 米以上。 o r i e n t e 盐地拥有古生代至现今的沉积填充,商业性石油主要产自白垩系的h o l l i n 组和n a p o 组的河流三角洲和海相砂岩,绝大多数产油构造是低幅度的南北向背斜。由 于潜在的生油岩即白垩系n a p o 组的海相泥岩和灰岩在o f i e a t e 盆地范围内是不成熟的或 处于边缘成熟状态,油源尚未明确,但油样分析和地球化学资料均支持o r i e n t e 盆地直 到中新世之初才开始生油并发生运移4 l 。 田2 1t m p o a 区块地理位置圈 8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2 2 地层特征 山 s h u s n u 州- 2 黑 e 0 ”m _ 橐晦叁彰牵铲行广一、 圈2 2 奥连特盆地地层剖面 盆地内主要储层和含油层系为白垩系沉积层,由h o u i n 组、n a p o 组和b a s a lt e n a 组组成( 图2 3 ) 。 h o l l i n 组与前白垩纪地层之间有一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地震资料上表现非常清楚。 h o l l i n 为均质块状砂岩,在巴西、哥伦比亚南部和秘鲁东北部广泛分布。沉积中心位于 奥连特搞地的西部及西南部,盆地南部厚度最大,约1 5 0 米,向北减薄,孔隙度一般为 1 2 2 5 ,渗透率在2 0 2 0 0 0 毫达西之间。 n a p o 组沉积于阿尔必期( k 1 ) 一坎佩尼期( k 3 ) ,与h o l l i n 组是整合接触。在整 个n a p o 组沉积时期,物源都来自于东部的圭亚那地盾或巴西地盾。n a p o 组岩性为海相 泥岩、灰岩和砂岩,厚度在6 0 0 米以上,沉积于稳定的海洋陆棚上。n a p o 组砂岩有4 个砂岩段,分别是n a p o t 砂岩段、n a p o u 砂岩段、n a p o “m 2 ”和“m 1 ”砂岩 段。n a p o “t ”砂岩段为叠复砂岩,总厚度为8 0 米。砂岩粒度变化较大,但单一层段的 分选性较好。为潮道、障壁岛沉积,孔隙度为1 0 2 5 ,渗透率为1 0 0 6 0 0 0 m d 。 n a p o “u ”砂岩段类似于n a p o “t ”砂岩段,但最大厚度只有4 58 米。n a p o “m 2 ” 砂岩仅见于盆地东部,为海退沉积旋回层,n a p o “m 1 ”段为粗粒、厚层块状石英净砂 岩,孔隙度大于2 0 ,渗透率在1 达西以上。 第二章区块概况 图2 3o r l e n t e 盆地层序图 b a s a lt e n a 组( 麦斯特里特统k 3 一古新统) :在盆地东部与下伏的n a p o 组呈假整 合接触,在西部切割n a p o 组上部地层。b a s a lt e n a 组又称红层,由杂色( 以红色为主) 陆相和近海相泥岩、粉砂岩组成,在局部地区的底部有一层约l o 米厚的砂岩段,也是 一个油气产层。该组在盆地西部最厚,达7 5 0 米。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白垩纪后“盖层 :白垩纪之后的新生代地层在盆地最南部厚达4 0 0 0 - 5 0 0 0 米,向 北递减到不足1 5 0 0 米。该层由数个磨拉石层序组成。与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境内的盆 地不同的是,o r i e n t e 盆地的白垩纪后地层至今还没有发现石油。 总体上h o l l i n 组砂岩在盆地西部最发育,封盖条件好;n a p o “u ”和“t 砂岩 在盆地中部和东部最为发育;“m 2 、“m 1 在盆地东部最厚,“m 1 ”在盆地中部具 备优越的地层圈闭要素。盖层主要为上白垩系页岩、煤层、及致密的碳酸岩,另外更新 世o r t e g u a z a 组的页岩也可作为区域性盖层。 2 3 主要含油层系 n a p o 组砂岩从下到上可细分为t 、u 、m 2 、m 1 层,研究区t a r a p o a 区块产层主要 为白垩系n a p o 组m 1 层砂岩,下部的u 层砂岩和上白垩系到古新世的b a s a lt e n a 组砂 岩在局部地区为油层。n a p om i 油层埋深在2 3 0 0 米左右,n a p o 下u 埋深在2 7 0 0 米左 右,n a p o t 埋深在3 1 0 0 米左右。 2 4 构造特征 t a r a p o a 区块的构造类型为构造一岩性复合圈闭,逆冲断层以及上盘的滚动背斜形成 了该区主要的构造圈闭类型。油气分布明显受断层控制,在断层附近,容易形成与断块 边缘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断层遮挡的圈闭。岩性因素对于该油气田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 用,在其东测和南侧存在两个条带状的泥岩遮挡。 2 5 储层物性 t a r a p o a 区块总体上表现为储层厚度和单砂层厚度变化大,但储层物性好,砂层数 少,夹层较少,以正韵律为主。 储层总厚度最薄的仅6 f l ,最厚的厚达9 9 f l ,平均4 0 f l :单砂层厚度最薄的仅2 f l , 最厚的有7 8 f l ,平均1 5 f l 。砂岩净毛比平均8 5 ,以河道型正韵律为主。孔隙度中等, 渗透率高,含油饱和度一般在7 0 。 2 6 流体性质及温度与压力系统 原油性质为中等粘度的重质原油,油藏为常温常压系统,地饱压差大,有利于天然 能量开发。 第二章区块概况 t a r a p o a 区块m 1 层的原油性质比较好,原油重度主要在1 7 8 2 1a p i 之间,地下 粘度一般大于1 1m p a s o m 1 层平均地层温度1 0 0 1 0 7 0 c ,温度梯度3 2 7 3 6 8 0 c 1 0 0 m ,属常温系统。 m 1 层平均原始地层压力2 0 7 2 4 1 m p a ,地层压力系数1 0 1 1 2 ,饱和压力2 7 6 5 2 4 m :p a ,平均地饱压差1 8 0 1 9 0 m p a ,有利于天然能量开发。 1 2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第三章层组划分与对比 储集层层组划分和对比是根据岩性组合、沉积旋回和接触关系等特性把储层剖面细 分成不同层次的层组,并建立全油田各井间各层组的等时对比关系,在油田范围内实现 统一分层。储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是研究储层形态特征和参数空间分布的手段,也是整个 储层地质工作的基础【l5 1 。 t a r a p o a 区块位于o r i e n t c 盆地前陆斜坡中带的中北段,最深钻至c h a p i z a 组( 一般 称为前白垩系,p r ok ) 上部。在各地史时期,由于所处构造位置不同,沉积环境有所不 同,油田各井的地层特点有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各岩性段的岩性组合特点和厚度上。 鉴于t a r a p o a 区块的油层主要分布在n a p o 组m 1 层,因此下文主要讨论m 1 层的地层划 分对比和特征。 3 1 划分对比原则 该区地层对比是在区域地层对比划分的基础上,以e n c a n a 公司的研究为基础,以 旋回对比为主,结合标志层,从而界定m 1 层的顶底界面,进而把m 1 层细分为m 1 卜1 , m 1 i - 2 , m 1 2 - i , m 1 2 。2 四个小层,总原则是“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1 1 6 q 7 1 。 以典型井垂向序列分析为基础,在标志层的控制下,以沉积层序、旋回性和岩性 组合为主要依据,划分地层单元。 综合运用沉积事件面、岩性岩相组合、电性特征,考虑沉积环境和相带的变化、 砂层的发育程度以及砂层的含油状况,按小旋回、韵律组合划分小层。 若岩性变化大,沉积旋回性和对比标志不明显,则参考邻井按厚度协调原则划 分。 尽量不劈分单砂层。 骨干对比剖面兼顾井网、井排的分布趋势。骨干剖面以外按最小井距,逐井横 向外推。 以各种标志层和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进行综合对比。 在上述原则条件下,并根据测井电性曲线组合特征和岩性特征,对研究区内1 5 0 余口石油探井、评价井和生产井进行反复对比,最终确立地层分层数据表。 1 3 第二章层组划h0 0 对比 3 2 地层对比标志层及特征 3 2 1u p rn a p o 泥岩层 这段泥岩紧临m 1 层砂岩的下部,全区分布稳定,厚度大,电性特征明显:高自然 伽马,自然电位无异常,井径扩径,低电阻率、中子曲线异常高、声波时差大( 图31 ) 。 d f 。! 幂一 一1 9 孑:。 i 乏7 疆鳃喜霉1 。:l f8 摇;鼍 ,萎 一。; 善 盖: i l ? l 、一。箩。! 考 :i j ? 重 d j fa z m 爹。i 声 i j i 。 ? i e m 17 一i 乏 ; ie m i z 。i 王三囊 l ;f i i i 每 e i i 要 ,k 。i il “ ( 。卜i i 二 塑;毒 鄯 )| 匿 毒j l | i| i _ , ,曲” = = ; ,) j l 一 i 匪 i | 氧 : 登 j ; l 雪_差 ”p 。j 州 雠 , 匕二。 r ) 。 cr 图33m 1 小层间标志层特征 ( 3 ) f k 3 标志层 f k 3 标志层位于m 1 卜2 小层的底部,为一个物性夹层显示为主、而以泥岩显示为次 的薄层,层理结构显示为一再作用面( 图33 ) 。 3 3 地层对比骨干剖面o u o ! r :、 首先建立纵横交叉的骨干对比剖面,交叉井用于保证纵横剖 j 雾:j 1 | 向分层界线的闭介。剖面分唧具有代表性,兼顾井网、井排的分靠j 麓;i j 。 趋势。骨干剖【n 】线经过具有不同油水界面的井。骨干剖面以外按最一。v :、:、h 小井距逐f 横向外推。选择的纵剖而线( 由北向南) 6 条,横剖面 一。 线( 由西向东) 1 l 条涵盖了整个研究范围( 图34 ) ,保证了对比的图3 4 骨干剖面分布图 可靠性和精确性。 3 4 地层对比结果 根据小层细分结果,建立了研究区6 个小层( m 1z o n e ,m i2 ,m 1 2 ,m l “2 , m 1 1 。,m 1b a s e ) 的数据库,并在联井剖面上反复检查修改( 图3 5 ) 。保证了细分结果的 长安大学顿1 论文 图35m 1 层划分与对比结果图 第四章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第四章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4 1 基础资料 研究区目前已经收集到丰富的测井、岩心分析、测试与生产动态、地层水分析资料 以及录井、气测、沉积相分析、岩电实验等相关资料,这些资料为测井资料多井综合解 释及地质分析提供了依据。 4 1 1 测井资料 截至2 0 0 6 年1 0 月共收集到t a r a p o a 区块1 3 0 余口井的测井资料。以常规测井为主, 即三电阻率( 深、中、浅) ,三孔隙度( 声波、密度、中子) ,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以及 井径曲线。但在不同时期测井系列略有不同,2 0 0 4 年1 0 月份以前的井测井系列几乎全 部为:s p 、g r 、b s 、c a l 、d t 、d t l f 、d t l n 、n p h i 、p e f 、r e s d 、r e s m 、r e s s 、 r i - i o b ,而以后的井则以阵列感应测井系列为主:a h f l 0 、a h f 2 0 、a h f 3 0 、a h f 6 0 、 a h f 9 0 、a h f r t 、a h t l 0 、a h t 2 0 、a h t 3 0 、a h t 6 0 、a h t 9 0 、a h t r t 、b s 、c d f 、 d p h z 、d t l f 、d t l n 、e c g r 、g r 、h c a l 、n p o r 、p e f z 、r h o z 、s p ,也有部分 新井的测井系列为:a 2 2 h 、a 2 8 h 、a 3 4 h 、a 4 0 h 、p 2 2 h 、p 2 8 h 、p 3 4 h 、p 4 0 h 、g r 。 此外,个别井具有n m r 、f m i 、h d t 、s h d t 等非常规测井资料。 从测井曲线形态上来看,该区测井资料的质量较好,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以及 电阻率测井曲线上,可以比较清楚的识别储层、煤层、灰岩等,良好的测井资料质量为 该区测井储层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1 2 岩心资料 研究区块的岩心资料比较丰富,截止到2 0 0 6 年1 0 月共获得8 口井的岩心分析资料 ( 表4 1 ) 。分析资料主要包括岩心的孔隙度、水平渗透率与垂直渗透率、含水饱和度、 残余油饱和度、颗粒密度以及岩性描述等分析资料。 作为较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岩心分析资料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地下的地质信息。它 不仅是研究各个储层段物性特征的基础,也是建立各个储层段孔隙度解释模型和渗透率 解释模型的依据,是岩心刻度测井的关键性资料【1 8 】。此外,还获得了多口井的岩心照片, 为直观的判断岩性、岩石的层理结构及储层的含油性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表4 1 岩心分析数据列表 1 8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n o w e n n a m ez o n e s a m p l en o 1 d o r i n e 0 2 m l6 1 2 d o r i n e 15 m l8 7 3 d o r i n e 2 0 m 1 5 l 4 d o r i n e j 0 m 15 0 5f b2 0m 11 0 6f b2 6m l 4 1 7f b6 6m l6 1 8 f b6 7m 15 5 4 1 3 测试与生产动态资料 研究区块的测试资料也非常丰富,截至目前共收集到7 0 余口井的1 1 5 个测试成果 数据,主要为d s t 测试和生产测试资料。这些测试资料为油水识别标准的建立及物性 下限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4 1 4 地层水分析资料 岩石骨架的导电能力通常很差,储层孔隙中的油气几乎不导电,所以岩层的导电能 力主要取决于岩层孔隙中地层水的性质。地层水矿化度的高低、离子类型、温度等因素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层电阻率1 9 1 。 水样分析表明,t a r a p o a 区块m 1 层的地层水矿化度9 8 3 3 2 8 5 3 0 p p m ,平均矿化度 1 5 0 0 0 p p m 左右( 图4 1 ) ,从西北到东南有增大趋势;地层条件下( 1 8 8 f ) 的地层水电阻 率为:0 1 0 2 4o h m m ,平均为0 1 8 0 h m m ( 图4 2 ) 。 地层水的电阻率与其矿化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图4 3 ) ,统计回归关系式为: r w = 一o 1 1 9 6 x l n ( c w ) + 1 3 3 0 8 ,r = 0 9 2 4 ,可以根据这一关系式计算相同地层条件下的 地层水电阻率。 从平面上看,地层水的电阻率有较为明显的变化,f a n n y 油田的为0 1 5 0 h m m 左右, d o r i n e 油田的为0 2 0 h m m 左右,从东南到西北有增大的趋势( 图4 4 ) 。 1 9 第四章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图4 1t a r a p o a 区块m 1 层地层水矿化度柱状图 图4 2t a r a p o a 区块m 1 层地层水电阻率柱状图 图4 3 t a r a p o a 区块m 1 层地层水电阻率与矿化度关系图 长安 学硕十论文 沁 童 。杉 扩a 一a 1 1 0 埘国 毋 。驴 f “掩 漱, i 一 ,:,了r 八1 毫蒜炎 _ 矧: 一 n 囤4 , 4 t a r a p o a 区块m 1 层地层水电阻率分布图 4 1 5 其它资料 除卜迷所列资料外,研究区块还有大量的录井、气测、沉积相分析、岩l 乜实验等相 关资料,这些资料为测井资料多井综合解释及地质分析提供了帮助。 4 2 测井资料预处理 基础性数据的牿理是区块储层评价及测井解释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现由单井解释 到多井评价的关键。为了提高和保l 储层参数计算及测井解释的标准统一,提高解释精 度,在进行区块测仆储层参数研究和评价处理之| ,首先要考虑测井、岩心及地质资料 的质量,进行系列的基础性数据整理,主要包括测井| | 线的编辑、测井环境校以洲 井数据标准化。它们对j :该区测井资料的分析和储层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 们从测井解释、四性关系研究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数钳整理和分析工作,卡要包 括曲线校深、曲线编辑、环境校眩岩心归位、斜井校深、标准化等。 4 2 1 曲线校深 需要进行校椿的井主要冉以下两种情形:( 1 ) 由下第次的测井系列硼、仝,后补测 次,两次测的【f i 线之叫 ;现明显误差,需要曲线校深如d o f i n e 一6 2 井。( 2 ) 虽然是 同次测的曲线,但其中的某一条或儿条曲线与其它曲线明显不匹配,这中情况f 多按 照自然伽马的深度米进行校正。 第删章地质条件约束t 的捌井费科绊解释 曲线校深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 ) 曲线 移动;( 2 ) 曲线拉仲。当曲线由上到下深度 皆有误差时采用手工的曲线移动方法;当部 分曲线存在深度误差时,采用手工和机器相 结合的曲线拉伸疗法。图45 是d o r i n e5 8 井曲线校深前后的比较,其中p s r1 为校深 前的曲线,p s r2 为其校深结果。 图4 5d o r i n e _ f i 8 井曲线校耀酊后比较 4 2 2 环境校正 测井曲线不可避免的受测井环境如井释、泥浆密度与矿化度、泥饼、井壁粗糙度、 泥浆侵入带、围岩以及间隙等非地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井眼及泥浆质量不好的情况 f ,删井曲线会发生严重的歪曲,直接影响测井解释与数据处理的结果。因此,对于质 量存在问题的曲线在数据处理前做了环境校正。图4 6 是f a n n y1 8 b8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