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中国城市化前景分析.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中国城市化前景分析.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中国城市化前景分析.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中国城市化前景分析.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中国城市化前景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城市化前景分析 学科专监:入文地理学 指导教j j l i :况光贤剿教授 摘要 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 研究生:癸莉娅( 9 9 1 8 0 ) 、本文在全面回顾中外关于城市化及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成果基础 i | 二,对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发展、现状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及 预测;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差异、存在闫题及相应对策亦嫩了分 , 析和探索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城市化理论综述。主要豳颞了中外学者对城市化定义、 发展过程、促成机制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并概述了中国城帝化闷题的研 究现状。 笫二部分为中国城市化现状分析。在回顾中圈城市化历史、确认其 现状特征之感伴以江、浙、粤等东部发达地区个例分析,为全面预测提 供了参考框架。 第三部分为中餮未来城市优发展预测。以生活资料增长、人口总规 模、g d p 增长等为主要因素,对未来中国总体及分地区城市纯水平做了 预测。 第四郝分为结语部分。概要网顾的本文内容,指出巾国城市化进程 中可能出现的阀题。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机带 城乡嘲咚展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f u t u r eo f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c h i n a 耐a j o r :h u m a ng e o g r a p h ys p e c i a l i t y :u r b a ng e o g r a p h y s u p e r v i s o r :k u a n gg u a n g x i a n a u t h o r :w ul i y a ( 9 9 1 8 0 )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 , b a s e do na no v e r a l le x a m i n a t i o no ft h ea c a d e m i cs t u d y r e s u l t sb o t h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s i n c h i n a ,a n a l y s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r e g i o n a ld i s p a r i t i e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 f o r c a s t si t sf u t u r et r e n d s ;f i n d so u ti t sp r o b l e m sa n dp o s e ss o m ep r e v e n t i v e m e a s u r e s i na d d i t i o nt o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ti sd e v i d e di n t o4 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 li sar e v i e wo fd i s c u s s i o n sa b o u t c o n c e p t s , m o d e l s a n d m e c h a n i s m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o s e db y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s c h o l a r s i ta l s o g i v e s ab r i e fr e v i e w o f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i e sa b o u t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c h i n a 。 c h a p t e r2a n a l y s e st h es m t u sq u o 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c h i n a t h ea u t h e r t r i e st of i n do u tr u l l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c h i n at l l r o u g hs t u d i e so fb o t ht h e w h o l e c o u n t r ya n d t h ec a s e s o f j i a n g s u ,z h e j i a n ga n d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s c h a p t e r3 i saf o r c a s to nt h ef u t u r el e v e l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 c h i n a t h e m a i nl i m i t a t i o n sa r eg r o w t ht r e n d so fl i f em a t e r i a l sa n dt h eg d p , p o p u l a t i o n s c a l e c h a p t e r 4i sac o n c l u s i o n 。 k e y w o r d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u r b a n i z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s r u r a l u r b a nb a l a n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引言 城市是最有效利用国土空间资源、最集约发展经济的载体,是人类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等的中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 中心作用。现代城市地理学在2 0 世纪下半叶开始成为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它源 于城市形态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生态学( d a v i dt h a r b e r t & c o l i nj t h o r m a s ,】9 8 2 ) 。 按照拉金等的解释,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分布和联系。单个城市的区位, 城市群体的排列,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寻求,都是分布问题;而空间联系既包括人 地的联系,也包括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各功能区之问的联系。 城市化、城市内部结构与城市体系是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 0 世纪5 0 年 代以来,全世界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数量及占总人口的比重日益上升,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内部结构与城市体系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市化进程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伴随着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 的条件下,实现了城市化。这种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代表了城 市化的主流。目前,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极大,人口规模比较稳定,城市化过程 主要表现为空间扩展及空间地域分异,突出表现为巨大城市带的出现及城市结构的 演变。空间变化和数量稳定为发达国家城市化当前的特征。 欧美发达国家既是现代城市化过程最早发生之地,也是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发源 地,对于城市化过程的机制、动力、过程、周期等均有详细而深刻的论述,并建立 了与此相关的多种模型。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仍处于城市人口数量及比重不断上升阶段,以其独特的 二元性城市结构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化过程速 度,存在着大城市畸形发展、正规部门就业机会有限、贫民窟林立、非正规部门大 量存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等问题。 1 9 7 8 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国,以及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既表现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相 似性,也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及特点。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1 9 7 8 年前后的城 市化进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及讨论。国内有关专家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 的一般规律及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对我国2 1 世纪城市化发展水平及 过程做出了种种预测,但定量分析多,定性分析少。事实上,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其过程及结果绝非单纯的数学模型可以概括。 笔者通过对我国近五十年来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对前人成果的分析,认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城市总人口必然有一定的限度,在庞大的人 口基数及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条件下,实现发达国家那样高比重,是中国社会、 政治、经济所无法承受的,因而也是不可能的。 1 有关城市化的理论 1 1 关于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城市是与乡村相对立的概念。自农业与手工业、商业分化之后,城市有了以其 为依托的产业,同时也具有了行政等其他职能。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 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并将它的产品变为可以储存和复制的形式( 刘易斯, 1 9 9 2 )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又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离开了城市及城市提 供的种种支撑,现代文明的几种主要标志:大学、医院、大企业等等都不可能产生, 甚至连现代社会赖以进步的科学技术也不会产生。 1 1 1 城市化的概念、类型 关于城市化的定义多种多样。城市化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市数 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以及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广义的 城市化也包括城市用地的扩展,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 念的演变和传播( 吴传钧,1 9 9 8 ) 。主要表现为:人口结构由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 变;产业结构由从事农业生产向非农业生产转变;人口分布由较分散的农村居民点 逐步转向城市地区或有所集中的城市居民点;居民生活方式逐步改变。 英国学者弗里得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i 和城市化i i ,前者包括人口和非 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 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传播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许学强等, 1 9 9 7 ) 。 根据城市化i 、i i 相互配合的情况,特别是工业化速度与城市化速度之间的关系, 世界城市化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1 ) 正统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i 、i i 协调发展。 ( 2 ) 超前城市化类型。只有城市化i 、没有或很少城市化i i 过程,可以分为假 城市化( p s e u d o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和过量城市化( h y p e r -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o r o v e r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两种。 ( 3 ) 只有城市化n 、没有或很少i 过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发达国家的郊区 城市化( s u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逆城市化( d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和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出 i 见的乡村城镇化( r u r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 4 1 1 2 城市化的量度 世界上一般根据城市人1 2 1 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我国城市化 水平的量度有三种:( 1 ) 市镇人1 2 1 占总人口的比重:( 2 )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 3 ) 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种量度都有其优缺点,几下权衡,本 文中城市化水平均指市镇人口比重,若采用其它指标,文中会特别注明。 1 1 3 城市化的演进 城市化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聚集性规律、不平衡性规律及与工业化互动的规律 ( 林广,2 0 0 0 ) 。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可以看出,城市化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 间表现特征。 从时间上来看,伴随着由工业革命开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城市 化揭开了序幕。城市化刺激了经济发展,城市的发展刺激了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及 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而不断更新的新兴产业又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推动 力,进步发达的经济能力又为解决城市化瓶颈,持续提高城市化水平扫平了道路。 虽然在主导产业不断更替的情况下,有些以某种产业为主导的城市衰落了下去,进 而引发了新的城市问题。但无庸置疑的是,大多数城市经受了各种考验,不断发展 强大,城市规模持续上升。 从空间上看,城市化的发展促使单个城市地域面积不断扩大,由小城市一中等城 市一大城市一特大城市一超大城市发展,城市之间的距离日益缩小,形成城市群、 城市带、城市地带。从城市内部结构而言,城市化使城市由原来的单中心向多中心 分布,c b d 逐渐形成、成熟,城市功能分区日益复杂、完善。 从城市功能上看,城市化促使城市以某种职能为主向各种功能并存的综合性城市 发展,生产性城市逐渐转化为服务性城市。 1 2 西方城市化理论 1 ,2 1 关于城市化的观点 从城市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城市化涉及人口迁移、经济、人口分布、居民生活 方式几个方面,它们分别属于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范畴。 人口统计学着重描述人口状态随经济、社会就业空间结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彼德森提出了人口转换理论,他认为,人口增长随工业化和城市发展而呈阶段性变 化的特征( p e t e r s o n ,1 9 6 1 ) 。金斯利戴维斯认为,在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阶段中,有 :三个主要的人口统计要素,改变划分标准而增加的城市居民、自然增长对城市增长 的贡献不大,而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却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工 业化国家的城市化循环过程可以用一条扁平的“s ”型曲线表示( d a v i s ,1 9 6 8 ) 。 马普贡杰认为,由于城市是作为联系的节点存在于地表上,所以它们的存在显然 是为经济系统服务的( m a b o g u n j e ,1 9 6 5 ) 。于是联系性就成为隐藏于城市化过程中的 一个重要动力。 经济学着重从城市的集聚经济、比较利益、乘数效应等角度来凸现城市的优势和 生命力。经济学家们认为城市化总是与经济增长,以及由农业到非农业就业的结构 转换相联系( l a r n p a r d ,1 9 6 4 ;d a v i s ,1 9 6 8 ) 。城乡人口再分配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经济 发达的城市地区的急剧增长由生产性就业机会的产生来维持,就业结构、经济结构 转换模式应先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第三产业。戴维斯从经济上的需求和供给关系 来解释就业结构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化,认为在工业社会中,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城乡人口迁移,而城乡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由农业向非农业转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d a v i s ,1 9 6 8 ) 。这种理论似乎概括了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情况。 社会学家认为乡村与城市的社会结构截然不同,它们分别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 f e r d i n a n dt o n n i e s ,1 9 9 9 ) 。因此,城市化不仅仅同人口迁移和就业转移相联系,而 更应该“是一种广泛的社会变化,它意味着深刻而不可逆地改变社会的各个部 门,城市化的原动力对社会施加影响,社会就让步于城市机构,城市价值观以 及城市的需求( r e i s s i m a n ,1 9 6 4 ) 。”它表现为传统农村社会逐渐变化、解体,转变为 城市社会,而且城市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变迁。 上述观点对研究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很有价值,但仍片面。后来,兰帕德 ( l a m p a r d ,1 9 6 5 ) 、麦基( m c g e e ,1 9 7 1 ) 、弗雷德曼和伍尔夫( f r i e d m a n n & w u l i f , 1 9 7 5 ) 等人提出综合分析方法,认为城市是社会的缩影,是物质的、空间的、体制的、经 济的、人口的以及社会特征的一种多维现象的反映( f r i e d m a n n & w u l i f , 1 9 7 5 ) 。现在, 人们似乎一致认为,这正是城市化过程的多维特征。 欧美自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和城市人口有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由于欧美在世界 近现代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其城市化进程带动了世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并且 工业革命在推动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城市问题,从而引起人们对城市 化问题的广泛关注。因而,学术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研究工业革命以后,欧 美地区的城市化,由此产生了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始的观点。 1 2 2 城市化的一般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 的动力结构。 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以后的产物,这就意味 6 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在城市产生至工业革命之间漫长的 历史岁月里,城市发展极其缓慢,仅有繁盛的大帝国内才孕育了繁华的大城市和文 化古城;而工业革命的推进,大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城市的兴盛,科技进步更大 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向现代化生产转变的过程。由此, 经济繁荣、现代产业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城市化过程的必要动力。 ( 1 )农业现代化 城市是与乡村相对立的概念。从其构成要素来讲,城市必须具有: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非农业地域景观、大量从事非农业活动及过着与农村社会完全不同生活 的人。为了维持这些人的生活,粮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一国或一个地区而言,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并不一定构成城市化的前提,如英 国通过军事、政治力量从外国征收粮食或通过贸易方法获取农产品。但整个世界第 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是决定全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前提条件( 许学强等,1 9 9 7 ) 。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一直是同北美谷物外运量的巨大增长密切 联系的( 顾朝林,1 9 8 6 ) 。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剩余粮食生产力低,故古代、近 代城市发展缓慢。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进步,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生产 方法的改进、新的育种方法的实现;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及产业化 的发展,农业提供剩余粮食的能力大大提高。 先进的耕作方式及机械化生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大大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 增多,人们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城市总是不断地从农村地区吸收新鲜的、纯 粹的生命,这些生命充满了旺盛的肌肉力量、性活力、生育热望和忠实的肉体。这 些农村人以他们的血肉之躯,更以他们的希望使城市重新复活( 刘易斯,1 9 9 2 ) 。” 这样农业现代化从剩余产品和人两个方面支持了城市化的进程。 ( 2 )工业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19 世纪, 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迅速传播,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反过来,城市化也为工 业化提供新的空间、市场、及人员、科技、资金等支撑,二者互相影响、互相推动。 “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的存在,即所谓的结构效应。繁荣地区的增长几 乎完全归功于它们有利的工业结构。从现代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只有制造业才能产 生结构效应。制造业的转移对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徐和平、李莉,2 0 0 0 ) 。” 由于集聚经济如此明显,以致企业通常和城市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形成单独的、高 度专门化的工业综合体。这样,在城市中形成多重生产体系。 5 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朝着自动化、标准化方向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的时代已告结束,城市发展对工业发 展的依赖程度减轻。但是。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 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 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主要为工业和城市提供服务。工业的发展、分工与联系,对第三产业提 出了巨大的要求;城市的扩大,也为新产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目前,在传统的商 业、餐饮业、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信息服务、咨询、旅游等新的行 业。而且,第三产业的就业职位比工厂的就业职位发展得快,代表了工业现代化以 后,城市推进的方向。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取消了城市中第二产业创造的财富,第 三产业将迅即枯萎( 于洪俊、严重敏,1 9 8 5 ) 。” 1 2 3 城市化的模型 ( 1 ) 差异城市化理论模型( t h e o r y o fd i f f e r e n t i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由盖伊尔( h s g e y e r ) 和康图利( t m k o n t u l y ) 于1 9 9 3 年提出,他们将这个 模型作为解释世界上所有地区人口变化的演化模式的基础。 如图所示,模型将城市分为三种类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认为大、 中、小城市的净迁移量的大小随时间变化,进而根据这种变化将城市发展分为三个 阶段:大城市阶段,也叫“城市化阶段”,大城市的净迁移量最大,大多数移民往 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增长最快;过渡阶段,即“极化逆转”( p o l a r i z a t i o n r e v e r s a l ) 阶段,中等城市由迁移引起的人口增长率超过了大城市;“逆城市化”阶段,小 城市的迁移增长又超过了中等城市。结合当前西方世界比较流行的发展周期的观点, 盖伊尔和康图利又进一步提出,“逆城市化”阶段结束以后,紧接着又是城市发展的 第二个周期,第二个城市发展周期又开始于“城市化”阶段,迁移人口再一次往大 城市集中。 + 、l 。 _ t nl mv 滁iv - 、 整理 2 2 6 动力机制变化显著、制约机制多元化 + 全国城市化水平 +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投资主体由一元转为多元,1 9 7 8 年以后,基本建设资金中,国家投资所占比重 逐年下降,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国内贷款等多种渠道来源的资金所占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2 0 0 0 年,基本建设投资各项资金来源中,自筹和其他资金已经占到6 8 2 , 而国家投资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6 4 。 1 9 7 8 年以来,政府、企业和个人成为推动中国新城市化进程的三个城市化主体, 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多元化。1 9 8 3 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科学技术局组织开展 了“若干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研究,该课题组概括了促进中国城市化进 程的五个动力,即:国家有计划投资、中国大城市自身发展与扩散、乡村工业化、 外资引进的刺激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夏宗,1 9 9 2 ) 。中国( 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 城 市化动力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 许学强等,1 9 8 8 ) 。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因机制不同主要存在三种主要模式: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自上 而下的城市化、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 宁越敏,1 9 9 8 ;薛凤旋等,1 9 9 5 ;许学强等, 1 9 8 6 ) 。 “九五”期间,由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势头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产业 的蓬勃发展不断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从1 9 9 6 年开始制造业从业人 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逐年下降,19 9 9 年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只占】1 5 ,绝对 数也逐年下降。由此说明在我国城市化初始阶段并没有完全依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 生产与资本的聚集达到大规模吸引剩余劳动力的目的。主要是依靠行政和地域的机械 变动,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吸纳剩余劳动力。 1 9 9 1 - 1 9 9 5 年,我国城镇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3 1 ;1 9 9 6 1 9 9 9 年城镇人口4 年增加了3 7 1 8 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 6 6 ,随着城镇人口基数增大,每增加一个 百分点,所需要的城镇人口绝对量增加,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是正常的。而且,城 市化进程的制约机制也越来越多元化,突出因素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现状水平低的 制约、土地的制约、具体体制的制约( 工农剪刀差和城乡二元结构、户籍政策制约) 、 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制约、基础设旌投入的制约等。这也说明城市化与社会、经济 存在互动关系,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促动或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反过 来,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进步状况可以扫平或制造城市化发展的障碍。 2 2 7 城市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城市化问题将逐步提高到比土地问题、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更为重要的问题而列 入各级政府议事议程。无论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术界到政 界都对城市化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自1 9 7 9 年,吴友仁发表了“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探讨性论文,揭开了国 内城市化研究的序幕。有关专家、学者及政府人士大量撰文对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 乡村城市化、城市化特征等进行研究,并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做了大量预测。 1 6 2 3 中国城市化发展预测 综合时间序列模型、经济相关分析法两种预测结果,并根据专家评议,李京文 认为2 0 2 0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 4 6 。1 9 8 0 2 0 2 0 年是中国城市化“s ”型增 长过程迅速增长的阶段,这一阶段可持续到2 0 3 0 年,届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6 2 ,这是中国城市化的关键( 李京文,1 9 9 9 ) 。 “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课题组认为测值概数,“即到2 0 0 0 年全国市镇人口比 重为3 4 左右,2 0 l o 年为4 2 左右9 p9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基于1 9 8 2 1 9 9 3 年我国 城市化增长趋势推测出来的,尚未完全反映出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 0 0 一5 0 阶段时所 出现的普遍加速规律”,“2 0 1 0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大致按4 2 - - 4 5 估计较为合适。” 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9 1 1 8 ,参考2 1 0 0 年我国总人口数,我国城镇人口上 限( k ) 可达7 5 亿( 顾朝林,1 9 8 6 ) 。 表3 :城市化水平预测 2 0 0 0 盆2 00 年 预测方法市镇人口比市人口比重市镇人口比市人口比重 重( ) ( )重( )( ) 1 直线时间序列预测 3 3 9 62 4 4 54 1 3 73 1 0 3 2 s 型曲线预测3 4 1 5 2 4 5 94 2 6 93 2 0 2 3 灰色系统预测 3 4 0 72 4 3 54 3 7 53 2 8 1 4 相关分析预测3 4 5 4 2 4 8 74 1 3 73 1 0 3 综合平均值 3 4 1 82 4 6 l4 2 3 03 1 7 2 资料来源: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1 9 9 7 顾朝林认为s 型城镇发展轨迹显示,城市化发展速度在3 0 7 0 之间呈加速状态, 在9 0 时达到最高点,“由于暂住人口的影响,中国实际城镇化程度要高于市镇人口 比。若高1 0 ,则2 0 0 0 年和2 0 1 0 年的城镇化水平当为3 7 左右和4 6 左右。若2 0 0 0 年以后,暂住人口的比重占到市镇人口的2 0 左右,则2 0 1 0 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 有可能达到5 0 左右。2 0 1 0 年以后,中国城镇化会以每年至少一个百分点的递增速 度上升,至2 0 2 0 年达到6 0 左右的水平( 顾朝林,1 9 9 9 ) 。” 表4 :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 2 0 0 0 - - 2 0 5 0 年) 指标2 0 0 0 年2 0 1 0 伍2 0 3 0 芷2 0 5 0 年 总人口( 亿人) 1 2 91 3 8 51 5 1 71 4 8 2 市镇人口( 亿人)4 4 56 0 99 4 11 0 6 7 城市化水平( ) 3 4 54 46 27 2 资料来源: 1 9 9 6 - - 2 0 5 0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一北京:北京出版 社,1 9 9 7 6 李迅等采用联合国法、趋势外推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法等方法预测我国城 市化水平,认为到2 0 2 0 年,全国人口将接近1 5 亿左右,其中城镇人口约为7 5 亿人 左右,城市化发展将全面进入加速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增强了城市活力,特大 城市增长迅速,小城镇普遍增长,全国以及各地区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 规模协调的城镇体系。综合考虑,课题组认为到2 0 0 5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 8 左右, 2 0 1 0 年达到4 3 左右,2 0 1 5 年为4 7 左右,2 0 2 0 年为5 2 左右( 李迅等,2 0 0 0 ) 。 王茂林认为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 0 - 6 0 。城市化速度前期快、后期慢,速度 逐步减缓。目前,城市化水平3 0 城镇人口为3 7 亿。2 0 1 0 年城镇人口预计6 4 亿,城市化率为4 5 ,设市城市数有可能增加到1 0 0 0 个,2 0 3 0 年城市化水平预计 5 5 ;2 0 5 0 年城市化率为6 0 ,城镇人口约为9 亿到9 5 亿。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的特 殊因素,5 0 年后中国的城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城市 化率不可能与这些国家同一水平( 王茂林,2 0 0 0 ) 。 若按实际居住在城市的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市化实际水平目前应为3 3 3 5 ( 马定武,1 9 9 9 ) ,进一步分析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1 9 9 0 年为2 6 4 1 ,而到2 0 0 0 年为3 5 ,2 0 2 0 年将达到5 4 4 1 ,城市人口在2 1 世 纪初为4 4 3 亿,到2 0 2 5 年将为8 3l 亿,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 5 2 ,高于世界平 均水平( 宁登,2 0 0 0 ) 。 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从3 0 提高到6 0 的水平,美国工业革命后需要 6 0 一7 0 年,英国要6 5 年,日本要7 0 年,德国要7 5 年。因此,从中国的农村人口基 数大、有限的耕地资源、投资规模及其有限的财力、物力以及城市环境容量、人口、 交通压力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的比较合适的城市化比例,近期为3 6 - 4 0 ( 2 0 1 0 年) 、远期或远景期为4 5 5 0 ( 2 0 3 0 2 0 4 0 年) ( 姚士谋等,2 0 0 0 ) 。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城市化水平在2 0 1 0 年左右将达到 4 1 以上,而2 0 2 0 年即可达到5 0 以上,甚至6 0 。而按邓小平设计的到2 0 5 0 年 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中国的城市化率到2 0 5 0 年必须达到7 0 8 0 ,这意味着在今后5 0 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率要以每年 o 7 8 0 9 8 的速率增长。这也意味着在未来5 0 年之内,中国约有7 2 8 8 亿人口从农 村转移到城市( 2 0 0 1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 0 0 1 ) 。 但是,中国城市化是否会出现他们预测的结果昵? 2 4 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预测的思考 以上的分析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们并非完美无缺。 2 4 1 计量地理学模型方法存在的固有缺点 以上各种模型主要是基于计量地理学方法建立起来的,而计量地理学方法存在 其自身固有的静态性、片面性、孤立化等缺点。科学主义学派研究目的在于在模糊 实证主义的框架中构造出有效的法则和理论。在实证主义的方法中,事实和价值被 严格的分离开来,科学家被认为是客观、公正的,他们的工作是不受价值观束缚的。 而且,在理论总结和模型建造中,数学及数量化方法使用的太多了。一些地理学家 发现,科学主义没有一个理论能精确、完美地描绘真实世界( g u e l k e ,1 9 7 1 ) 。 以上预测主要依据于我国以往各年城市化发展速度与水平的计算,来推断我国 未来城市化发展水平。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影响城市化的 因素不断改变,城市化进程会出现新的状况与特征。 近2 0 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原来“没有城 市化的工业化”政策的反弹。我国城市化初始阶段主要是依靠行政和地域的机械变 动,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吸纳剩余劳动力。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很 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的聚集以达到大规模吸引剩余劳 动力的目的。 2 4 2 忽略了经济可行性和城市化质量特征 ( 1 ) 经济增长速度变化与独特的人口国情 城市具有生产功能,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中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对城市化水平有很大影响,城市化水平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经济 因素制约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而不是降低城市生活水平意义上 的城市化水平提高。 1 9 7 8 年以来,我国g n p 以8 以上的年速率递增,被誉为世界奇迹。即使是战 后世界瞩目的东亚经济奇迹也未持续如此长的时间。而且,东亚奇迹的飞速增长也 一度导致了经济虚假繁荣,由次引发了东亚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 随着经济基数的增大,以及我国力求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政策,经济增 长放慢是很自然的事。 消费与投资比例出现失调,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1 9 9 8 年,我国国内投资占g d p 的3 8 3 ,居民消费率占g d p 的4 7 5 ,资本形成率占3 7 1 ;1 9 9 3 年美国居民消 费率、资本形成率分别占6 7 1 、1 5 8 :日本分别占5 7 1 、3 1 2 ,中国消费与投 资比例出现失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和经济 增长率,但投资率过高,会影响到经济的顺利发展,投资的结果是增加生产能力, 如果居民收入增加缓慢,有效需求不足,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销路,社会再生产 过程就不能顺利进行。 1 9 经济结构水平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难以为继。1 9 9 8 年,我国农业、工业、服 务业增加值分别占g d p 的1 8 4 、4 8 7 、3 2 9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1 4 6 、 4 4 8 、4 0 6 ,我国工业增加值明显较高。1 9 9 0 、1 9 9 7 、1 9 9 8 年我国高技术出口品 占制成品出e l 的6 、1 2 、1 5 ,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2 1 、2 7 、2 8 。而 我国的出1 :3 依存度逐年提高,说明我国出口结构、经济结构的技术含量等远远低于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目前正处于资源约束型经 济向需求约束型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1 9 9 6 年以来,农村和城市居 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再加上居民存款迅速增加,使有效需求显得不足;1 9 9 7 年一项调查资料显示,经济增长受国内需求的制约达到7 1 1 ,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 受国内市场的制约达到了7 6 1 ,受制约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物价下降, 1 9 7 8 1 9 9 7 年物价连年上涨,而1 9 9 8 年物价持续下降:能源、电力、交通紧张等 宏观经济资源约束的“瓶颈”作用明显改善;农产品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给过剩 的现象;经济潜在增长曲线发生变化,在资源约束型时期,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经济潜在增长曲线为1 0 0 5 左右,1 9 7 8 1 9 9 5 年g d p 年均增长9 9 ,充分说明专家的估 计是正确的;1 9 9 6 年以后,潜在增长曲线可能降到8 左右,今后出现1 0 0 5 以上的高 速增长只能是个别现象;经济周期形态发生变化,其原因是潜在增长曲线的下降, i 9 9 3 年以来,经济增长率的下滑是经济周期正常下滑和潜在增长曲线下降两股力量 怍用的结果( 张守一,2 0 0 0 ) 。 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对于劳动力吸纳及就业结构转变必然产生影响。进入9 0 年 代以来,随着g n p 、g d p 增长速度的下降,从业人员年增长率也下降。而且自1 9 8 5 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持续上升,1 9 8 5 年为1 8 ,1 9 9 0 年为2 5 、1 9 9 5 年 为2 9 、2 0 0 0 年为3 1 。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祖国大陆3 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 5 5 9 4 万人,占总人口的3 6 0 9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 0 7 3 9 万人, 占总人口的6 3 9 1 。根据预测,我国人口大约在2 0 3 0 年左右达到顶峰,最大值在 1 5 - 1 5 5 亿左右。以2 0 3 0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6 0 计算,则城市人口大约为9 - 9 3 亿。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城镇人口在3 0 年内,至少必须以1 5 8 0 万人年的速度递增。 而1 9 7 8 2 0 0 0 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 3 7 8 3 6 万人年,1 9 9 1 1 9 9 5 年为 1 3 2 4 5 万人,年,1 9 9 6 - 2 0 0 0 年仅为1 0 4 8 5 万人年,可见我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也趋 缓。 城镇人口扩张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行政和地域的机械变动, 城乡人口迁移。1 9 7 8 年以后,我国城镇人口迅速扩张主要是由于前两个因素,而 随着城镇人e l 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和行政区划调整的稳定,城乡人口迁移将成为我国 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2 0 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就意昧着需要增加就业资金、生产投入、基建投资等。 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容量是相对有限的,人均投入产出效率决定了该时期 的城市容量。当然,随着科技进步、创新活动的衍生、产业结构的演进,城市容量 也会呈阶段性的演进。 单纯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却没有伴随着经济增长、就业增长,或者仅仅是生 活性服务部门的增长,只能是假城市化、过量城市化。 ( 2 ) 城市现代化水平仍很低 1 9 9 8 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 6 ,人均g n p 达4 8 9 0 美元,东亚和太平 洋地区3 4 、9 9 0 美元,而我国仅为3 1 、7 5 0 美元。城市化水平与亚太地区接近, 但人均g n p 却低于亚太地区平均值。 如前所述,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它不仅会引起 人口特征、经济结构、政治力量对比等变化,还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衡量城市 化水平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指标,引起人民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的城市化不能算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发展。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城市化目标是实现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而非如非洲、拉美一些国家“假城市化”、“过量城市化”那样的高 城市化水平。 2 4 3 多元化城市化制约因素对城市化进程影响很大 现状水平低的制约、土地的制约、具体体制的制约( 工农剪刀差和城乡二元结构、 户籍政策制约) 、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制约、基础设施投入的制约等构成了我国多元 化的城市化制约机制。 这些机制单独或综合起作用,在一定时期、对于不同的地区而言,城市化制约 机制也大不相同。它们必将对城市化过程产生很大影响,使城市化进程出现停滞、 徘徊等局面。 对于北方城市而言,水资源是城市化的决定性制约因素。虽然,国家实行大规 模的“南水北调”工程、鼓励节水型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节约 水资源,但北方城市缺水状况仍十分严峻。 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城市而言,土地资源成为城市扩展的关键控制因素。土地 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城市的平面扩展和向上的空间扩展受经济成本、技术可行 性等多方面的制约。 2 4 4 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限度 许多学者对城市化发展速度、城市化发展趋势作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城 市化具有阶段性,必须科学地预测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清裕,1 9 8 3 ) 。在今后 2 l 一段时期内,中国城市化将呈加速发展趋势( 林志群,1 9 8 4 : 周一星,1 9 8 4 ) :大 都市将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引人注意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未来城市化最具有 活力的地区( 胡序威,1 9 8 3 )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二元经济结构” 的继续存在,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可能向西方国家那样快速增长上去,东西部城 市化差距还将继续扩大( 张文范,1 9 9 2 ) 。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研究,城市化进程是一条拉平的“s ”形曲线, 即在城市人口比重达至一定程度后( 一般认为2 0 ) ,城市化速度加快;而到了一定 程度后( 一般认为7 0 ) ,城市化速度又逐渐放慢,并趋于停滞。如果以发达国家城 市人口比重达到7 0 后开始出现减慢的现象,作为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把 世界城市人口平均比重达到9 0 作为城市化的饱和点,那么,就可以将城市化进程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图中曲线o a 段代表古代城市发展阶段;曲线a b 为近代城市发 展阶段;曲线b c 和c d 则代表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和将来城市发展阶段:曲线d e 代 表未来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必须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进程正处于c 到 d 发展阶段,即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阶段,但些发达国家已 提前进入了d e 阶段,即进入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杨万钟,1 9 9 9 ) 。 图5 :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 赘料来源: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1 9 9 9 p 2 2 2 1 9 5 0 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 9 2 ,1 9 9 8 年为4 6 。世界城市化,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的城市化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但是,城市化是否将一直发展下去,而最终 使所有人口全部生活于城市地域之中? 如前所述,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的人口在下降, 人口迁向城市体系之外的乡村:根据这一现象,褥追溯它们的历史,我们发现,发 达国家在某一发展阶段后,城市人口比重趋于稳定。1 9 7 0 年到1 9 9 7 年,美国城市化 水平由7 3 6 上升到7 6 5 ,日本由7 1 4 上升到7 8 4 ,英国由8 8 5 上升到8 9 o , 法国由7 1 7 上升到7 5 1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城市化的某种极限? 在弄清这点之 后,对于研究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未来发展,乃至研究中国城市化的未来,都 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1 0 0 8 0 一h j 6 0 求 恤4 0 2 0 图6 :新兴工业化国家1 9 7 0 s 以来的城市化历程 一:_ _ 一j 量量量蚕誊蕈氢墓蚕蚕蚕茧累荟誉量襄年份oooooooooo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