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提高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规划设计途径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提高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规划设计途径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提高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规划设计途径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提高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规划设计途径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提高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规划设计途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是城市环境的敏感地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以人为 本的理念出发,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应该成为城市生活中最具吸引力的场所之一。但 事实上,许多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使用率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程度。 本文正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论述了城市滨 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概念,运用行为心理学及格式塔知觉理论分析城市滨水开放空 间使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理论上探求提高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规划设计 的主要途径,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结论。目的是使设计能够真正创造出舒适宜 人、富于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关键词:关键词: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提高使用率的主要途径 ii abstract the open space of urban waterfront 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day is sensitive area. proceeding from idea that people first, the open space of urban waterfront shoul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places in the urban life. but in fact, the rate of utilization of the open space of urban waterfront in a lot of cities has not reached the degree anticipated. this paper exactly proceeds from the users angle to study the rate of utilization of the open space of urban waterfront. at first, it expounded the concept of the rate of utilization of the open space of urban waterfront and analyzed main influence factor of the open space of urban waterfront by dint of basic principles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gestalt psycology. then at design aspect it seeks theoretically main approach to raise the rate of utilization of the open space of urban waterfront. finally, it examined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positive research. purpose to make design create comfortable and pleasant the open space of urban waterfront imbued with vigor. key words: the open space of urban waterfront; the rate of utilization; main approach to raise the rate of utiliza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 ,在,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本论文 1 1 绪论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设计的重要性 就是在传统理性物质规划的哲学基础都被怀疑的今天,设计仍然是规划过程中 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纵观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百年历史,霍华德(e.howard) 的“田园城市”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当代城市、广亩城市、邻里单元和新 城理论相继出现,从调查-分析-设计(survey-analysis-design)的线性规划方式 得以确立,形成了物质形体规划为主导的历史阶段,二战后大规模的重建工作更是 把物质规划实践推向了高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系统方法、理性决策和控制论被 引入到城市规划中来,综合理性规划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物质形体设计。 与此同时, 社 会公众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参与浪潮又把公正民主的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如倡导规 划和联络式规划) 。 七十年代末, 综合理性的城市规划也开始受到批判, j.friedmann 对理性主义的规划理论的剖析成为当时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和方法批判的经典著作, 对唯理规划理论的哲学基础的质疑是所有责难中对其最致命的一击。随后,现代主 义的规划理论和方法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城市规划在努力寻求出路的过程中步入 多元主义的时代,但关于城市规划学科的科学性、城市规划的本质以及城市规划方 法论等基础性问题仍然有待探讨。 我国的城市规划历史悠久,但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却是引自西方,由于起步较 晚,仍停留在理性物质规划阶段,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管理体制存在不少问题, 规划法制不健全,主要还采用线性的规划方式,对规划的不确定性研究不够,缺乏 对社会公正的关注等等。当然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在快速城市化建设时期,传 统理性的物质规划仍然能够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设计仍然是规划过程中最重要的 环节之一。从规划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城市规划是在不断的变革动 荡中成熟起来的,大体地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大转变:从物质形体规划转变 为综合理性规划;引入社会公正理念,强调对话,规划走向民主;从现代到后 2 现代规划的多元主义发展趋势。无论是规划的哪个阶段或哪个转变趋势,我们 不难看出,设计依然是规划实践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物质形体规划自不必说;引 入了系统分析的综合理性规划本质上应该归属于物质规划的范畴,只不过是把大量 计算机辅助的数理模型支持的理性分析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强调民主和对话的规 划同样也需要优秀的设计支持, 如倡导规划和联络式规划, 没有好的规划设计方案, 公众的意愿如何表达, 对话交流的成果如何发挥作用; 即使在规划的多元主义时代, 对在规划期 (一般为 50 年以内) 内对城市做出唯一的科学的预测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规划常常需要提供多个可供决策选择的方案来应对多变的未来,在景观规划方面, 预景规划被认为是当今处理动态的、复杂的、非线性环境的最好的规划方法之一, 通过多目标导向提出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最终仍需要设计来表达。可见,对理论 执著的追求不应使我们忘记了手中的具体工作,与其陷入混沌的理论旋涡,还不如 踏踏实实地作一些实际的研究。 1.1.2 实践的困惑 本人有幸在余柏椿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一些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项 目,如岳阳市沿湖风光带北段规划设计投标、湖北房县三道河沿河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长沙浏阳河风光带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投标等,由此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 规划设计有了切身的感受与认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面对每个项目不同的地域 特色,不同的目标定位,通过设计怎样体现滨水开放空间的特点,怎样在目标确定 之后把设计意图表达出来,怎样在设计中体现滨水性,以及什么样的空间最有吸引 力,什么样的场所总是无人问津,方案的个性应该如何体现等等问题,均会给 人以力不从心之感。这些问题看似简单肤浅,但没有经过认真地调查论证是没有办 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因为其中涉及到诸如人的行为、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等 一些随机问题,我们无法通过推理论证的方式得出结论,而现在比较多的做法就是 设计者的主观猜想,最后设计会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仍然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因此唯 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对实例进行调查总结,从第一手资料中归纳出某种群体 性规律,再反过来运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当中。 3 1.1.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文献资料的检索表明,在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领域,国内外主要还只是一种设 计者精英意识主导下的单方面研究。设计者经常把自己假想成使用者的一分子,以 其自身的审美体验和知识积累进行设计, 并逐渐形成一套设计理论与方法。 卡米洛. 西特是最早把城市建设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建筑师之一,他的按照艺术的原则建 设城市一书认为应该按照艺术的原则来进行城市的外部美学设计,城市建设艺术 的核心是灵活性、 和谐性和空间的有机围合, 着重阐述的是设计中的艺术原则问题。 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将生态学运用于景观规划,帮助我们理解景观、工程、 科学和开发之间的关系,从生态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原则和方法。芦原 义信在他的外部空间设计和街道空间美学中提出了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加法空间和减法空间等新的概念, 但仍是设计者对城市空间理解的自我补充和完善。 客观地说,这些理论、原则和方法对具体的规划设计实践的确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 用,但大多数的理论原则都过于抽象或缺乏依据,方法也含糊不清,学习者常常陷 入迷茫和无奈的境地。柯布西耶曾经说过(在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中的 如果我来教你学建筑学中):建筑学的教育,虽然是充满设想,但却常常是杂 乱和肤浅的。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又何尝不是这样。而公众意识的提高使我们逐渐 把研究角度转向使用者,开始对人(使用者)与城市开放空间(使用对象)设计相 互关系进行研究。从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开始,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城市公共空间 使用与被使用的问题, 美国加州大学的景观设计系于 1969 年就开设了名为 “开放空 间设计中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课程两年之后它成为该系所有研究生和本科生 都必修的课程。随后几年,基于公共环境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学者提出 了针对不同类型户外空间的先期设计导则,关于邻里空间,邻里公园和城市广场中 使用者需求的著作也陆续出版。 如加里.梅森、 亚力克斯.福里斯特和罗宾.赫尔曼合 著的伯克利公园利用研究(加州伯克利:伯克利城市公园管理局,1975 年), 伦道夫.赫斯特所著的邻里空间(1975 年),艾伯特.j.拉特利奇所著的公园 的解剖(纽约:麦格劳-希尔出版社,1971 年)和公园设计的视觉途径(纽 约:garland stpm 出版社,1981 年),威廉.怀特的小型城镇空间的社会生活 4 (华盛顿特区:conservative foundation,1980 年)。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 对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借助于认知心理学来研究 城市形态问题,通过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体验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和认知意识之间 的关系,是少数从使用者的角度来探讨城市设计问题的著作之一,规划师第一次与 普通人直接交流,以了解他们理解城市的方式,该书也一直被认为是城市设计的经 典之作。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和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 设计导则。国内的这类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有刊发于新建筑2002 年 第二期的平面与下沉广场比较:使用率和满意度研究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2003.3.1 王晓航的硕士学位论文沈阳滨水游园的场所特征与游憩行为研究 。 有鉴于此,本文针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实效性进行基于实践的研究,旨在 探讨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高低和哪些要素有关(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它们 之间具体的关系怎样?各自的影响权重是多少?怎么利用这些关系指导具体的设计 实践?等问题。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基于实践分析,从使用者的角度着手,探求人与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关系,对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使用率进行研究,目的是找出提高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 规划设计途径,为设计师提供较为系统的设计指引,创造出舒适宜人、富于活力和 吸引力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 (1)研究成果可作为设计依据。面对目前规划设计与实践脱节的现状,规划设 计的成果常常不能被使用者肯定,设计师本身对使用者基本的认知需求并没有足够 的了解,其实质是一种交流的缺乏,本文针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及其使用率进行深 入研究,与使用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实地访查得出结论,研究成果能够具体 地指导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设计实践,改善目前规划设计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2)有助于改变设计者主观猜想式的规划模式。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实际工 程中方案设计阶段所分配的时间都是十分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设计者与相关 的利益集团或使用群体充分交流,并合理地尊重他们的意见是相当困难的。为了在 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通常的做法是采用调查分析设计的模式,但这种做法 5 是一种线性的规划模式,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本文所总结出来的有关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设计的一些结论,直接可以作为具体 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是经过实践检验出来的某些群体性的规律, 虽然只是城市设计或景观规划的一个方面,但有助于改变设计者不顾后果的主观猜 想式的规划模式。 (3) 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规划设计的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依据的 不科学性上。依据的不充分和缺乏说服力是规划设计的软肋所在。本文收集了大量 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的方式得出结论,旨在克服规划设 计依据的症结,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1.3 研究对象 本文探讨提高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规划设计途径,以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的使用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国内外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设计实例的使用状况,不 涉及乡村滨水空间和城市中非开放滨水空间的研究,不涉及城市中以保护为主的, 不鼓励过多使用的滨水开放空间(此类空间的使用率往往都是要受到限制的,和本 文研究的主旨不符,因而不列入本文研究对象的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认为城 市中的收费公园,居住小区级的公共绿地并不属于城市开放空间的范畴,因此其中 的滨水空间也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在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之后,从本文研究的目的出发,首先对城市 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及其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包括城市滨水空间、开 放空间、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概念、特点、类型)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等。 (2) 借助于行为心理学和格式塔需求理论的分析, 探求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 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专家问卷分析来确定这些因素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 率的影响权重,以此来指导我们从哪个方面来提高使用率更有成效。 6 (3) 阐明提高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一般性原则, 提出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的设计指引,探讨规划师如何通过设计吸引人群,提高滨水开放空间的活力,具体 地指导城市滨水设计。 (4)以上述研究的结论作为假设,通过对武汉、柳州、桂林等几个代表城市的 实地访查,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检验上述确定的影响因素、影 响权重和提高使用率的途径是否可行。 1.4.2 研究方法 1.4.2.1 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与一般调查相结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不可能对各个具体的 实例进行详细的调研,因而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实例重点调查,对其他实例进行一 般调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有重点、有深度、有层次的调查。 (1)重点调查 选取武汉的江滩广场作为重点调查的对象。重点调查的方式为:实地走访、问 卷抽样调查、拍照和与使用者交谈等。抽样调查采用非随机抽样中的方便抽样法, 是由于方便性而选择包含在样本中的单位,多用于街头拦访或定点拦访。例如,一 个教授在称为方便样本。本次方便抽样中每隔几个人或每隔一段时间就抽取一 个样本, 发放问卷, 被测人当场填写问卷.这样既保证了观察人能在真实的空间感受 下完成问卷,又避免了不同视角对观察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同时发卷人对被测 者进行必要的解答与说明,以确保被测者能准确、充分的理解问题含义。应该说所 抽取的样本数目越多,准确率就越高。本人在对汉口江滩进行了先期观察后,根据 实际情况,发放问卷 220 份,计划收回 200 份有效问卷。 (2)一般调查 对除汉口江滩以外的实例做一般性调查。它与重点调查的区别在于不采用问卷 调查这一方式,主要采用实地走访、拍照和与使用者交谈等方式。要求调查者具有 一定的专业素养,把自己作为使用者的一分子,亲身感受实地的空间要素和设计品 质。 7 1.4.2.2 poepoe(使用状况评价) 使用状况评价是英文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的中译,是指从使用者 的角度出发,对经过设计并正在使用的建筑或户外环境空间进行系统评价的研究。 poe 的重点是使用者的行为,通过对使用者对环境利用的频繁程度、 对环境的使用方 式以及对环境的弃用、 误用的实况进行观察研究,了解掌握使用者对环境的真正需求; 其目的在于给以后的相似类型的规划设计提供丰富翔实的信息资料,通过大量的 poe 案例研究还可以积累同类型建筑或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用于制定相关设计 的一系列设计导则。 poe 在欧美的应用已十分普遍,无论是在各类建筑和户外环境开 放空间的研究中都已成果丰富。美国的 poe 研究成果大多数由学术界和有关专业的 大学师生完成,而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则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和支助 poe 的研究。 使用状况评价的方法大致如下:(1)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如区位关系、设计 图等。(2)参与观察。包括记录主观感受、使用者的行为痕迹、不同时间段的使用者 活动情况、访谈记录等。(3)数据处理和使用分析。汇总归纳所收集的数据,并根据 这些数据的分析及其它记录情况描述分析研究对象的被使用状况。(4)最终报告,除 包含对研究对象的评价之外,一般还有根据对研究对象的使用状况研究而提出的改 进建议。在整个参与观察和分析描述过程中,可运用多种社会学的调研方法。 我国也有类似使用状况的评价的研究,但应用并不像欧美那么普遍,并尚未建立 针对各类型建筑或环境而制定的严密且系统的评价体系;其原因是 poe 需花费大量 时间精力,在大规模城市建设的今天,多数规划设计师忙于应付设计,无暇对已建成 环境的使用状况进行调研,而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也没有真正重视建设项目实施后 的实际使用效果。 实际上近几年城市建设量大、 速度快,快速大规模的建设势必造成 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如何使设计者能了解使用者的真正需求?我们 认为 poe 的研究可为设计者提供必要的使用者需要的情况,从而有助于产生真正的 人本主义的规划设计。 1 1.4.2.3 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讲究实例的选择,要兼顾典型示范性,应用实践性与理论价值性, 还要注意适用对象的广泛性。本文通过对武汉等几个城市的实地访查结果进行实证 分析,是一种亲验型与参与型的研究方法,能够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提高研究 8 的科学性。 1.4.2.4 比较研究法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或雷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但比较方法无论作为一 种逻辑思维方法,还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其运用都非常广泛。可以说没有比较 方法就没有认识,就没有研究。比较方法强调几个概念:比较目的、比较对象、可 比度、比较的信度和效度。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实地调查后获取的资料进行对比 分析,比较用以描述使用率各种变化情况的相关指标之间的不同,城市滨水开放空 间及其内部之间使用率的不同,从而掌握使用率的变化情况。并在其后对各实例也 进行使用率的对比分析,比较不同空间类型、风格,不同设计手法,以及城市滨水 开放空间内部之间的对使用率影响要素的不同。 1.4.2.5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 法)是美国运筹学家 saaty 在 70 年代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 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 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定量化决策。层次分析法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既可用于 定量型或混合型的多目标决策分析,也可用于非定量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 2它基 于系统论中的系统层次性原理,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有意识地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 干相互联系的、有序的、条理化的层次,在比原问题简单的层次上运用判断矩阵分 析比较,把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的形式表达和处理,是一种较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结合的多因素评价方法。 详细地说,层次分析法是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来分析研究问题的。 用 ahp 法研究问题,首先要将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目标分解。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子 目标,并找出主要的制约因素,即将系统分解为其组成要素,然后再根据要素之间 的相互关系构造层次结构模型。需要考虑哪些要素,哪些要素必须考虑,哪些要素 可以忽略,哪些可以合并,选定的要素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对这些问题都必须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研究。 如果所选要素不合理, 含义含混不清, 或要素间关系的不正确都会降低 ahp 法的结果质量,甚至导致 ahp 法决策失败。 确立了层次结构之后,通过专家问卷,运用九标度法建立要素判断矩阵,然后 计算出对于每层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如下表 11: 9 表表 11 1-9 的比例标注的含义的比例标注的含义 标 度 含 义 1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基于某种标准,两个因素同样重要 3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基于某种标准,一个比另一个稍微重要 5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基于某种标准,一个比另一个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基于某种标准,一个比另一个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基于某种标准,一个比另一个极端重要 2、4、6、8 表示上述两个相邻判断的中值。 2、4、6、8 表示上述两个相邻判断的中值。 1.4.2.6 借助基本的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 整体观念,其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 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 本文以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是孤立的看待问题,而是把其看 作是一个系统来研究。例如在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进行评价的时候,并不是 就使用率谈使用率,而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对使用率的含义作了深入的剖析,再建立 评价体系的。另外,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使用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基于“整体 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的观点,若要提高使用率,同时运用多种设计手法来改善 多个影响因素无疑要比单一要素影响的效果要好得多。由此可见,系统分析方法有 助于整体、全面的研究问题,其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贯穿全 文的始终。 1.5 本文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1.5.1 主要观点 (1) 界定了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及其相关概念, 明确了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使用率的完整内涵。 10 (2) 论述了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把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属 性分为社会属性和空间体验属性。首次提出只有空间体验属性才能对城市滨水开放 空间使用率产生显著影响的观点(对设计环节而言) 。 (3) 以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主要影响因素为依据, 提出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使用率的主要途径,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环境景观规划做出了设 计指引。 1.5.2 创新点 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使用率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 究,从使用者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作了 理论上的分析,又以此为依据,提出提高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主要途径,纠 正了以往设计中许多错误的观点,使设计能够真正有效地提高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 使用率。 11 1.6 研究框架 注释:注释: 1. 应四爱 王剑云.居住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poe)应用案例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3(06).p13. 2. 翟庆国 伦昕义.对如何合理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探讨.p20 12 2 相关概念及支撑理论综述相关概念及支撑理论综述 追溯历史,川河湖泊孕育了城市的兴起,无论是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水 的恩惠。水岸是人类文明和城市的发源地,她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定居所必需的水 和肥沃的土地。水是生机与活力的象征,特别是在高度城市化的后工业时代,她应 该成为人们松弛压抑的神经,寻求与自然对话的精神载体。我们研究提高城市滨水 开放空间使用率的规划设计途径,首先应该弄清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概念。 又由于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使用率概念自身的复杂性,一些与使用率概念密切相关 的因素也有必要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使用率 的概念内涵。并且,本文还将对从使用者的角度研究空间使用状况问题的一些主要 支撑理论进行介绍,以便为其后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1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概念 研究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使用率,必须对城市滨水空间、开放空间、城市滨水 开放空间等相关概念有所认识,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的概念有所界定之后, 才能展开深入研究。 2.1.1 城市滨水空间 2.1.1.1 概念界定 首先,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滨水区作比较全面的认识。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城市滨水区意为水边、湖边、海边,一般由水域、水际线、 陆域三部分组成。作为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水的边缘也是陆 地的边缘。滨水岸与水面不同的夹角,形成平坦、缓坡、山地等自然景观。而水与 陆交接形成的岸线,形成内凹、外凸、平直等不同的形态。一些滨水岸地游离在大 片陆地周围,形成岛、洲、诸、矶等独特地貌。而城市与江河湖海的相交方式不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滨水城市。 13 表2-1 城市滨水空间类型:城市滨水空间类型: 类型 实例 水与城市的关系 平直型 乐山 城市规模不大,城市沿江带型分布,滨水景观比较单一。 外凸型 宜昌 城市较集中,滨水岸线自然优美。 内凹型 黄石 城市分布集中,具有不稳定性。 双岸型 广州 两岸都有城区,以一边为主。桥梁突出的交通联系和景观。 汇合型 武汉 城市规模较大, 交通发达, 历史长, 但滨水区的人为因素也大。 从生态的角度看,城市滨水区是水域生态系统和城市陆地生态系统交接地带。 滨水带不仅有水、土壤、动植物,还能产生湿地沼泽,从生态学上讲是孕育万物的 地方,它呈现出生物的多样性。纵观历史,它也是生态的脆弱地带。在这个地带, 人类对湿地资源的破坏和忽视、对水资源的污染以及过度的开发,造成了生态的严 重破坏。 从景观的角度看,城市滨水区是景观最富变化的地带。动植物带来勃勃生机, 水的流动、起伏带来水声、水色、水波的变化,有机有序的建筑空间和层次丰富的 天际轮廓线,形成了一个城市重要的“景观走廊” ,是城市最美的景观之一。世界上 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有一条代表性的河流,比如:巴黎的塞纳河、德国的莱茵河、上 海的外滩口。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滨水区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便利的用水、廉价的水 运, 为农业、 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宜人的环境为商业、 房地产业、 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条件。但如何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发, 使城市滨水区能可持续的发展,应该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接部分的一定区域的总称, 由水域、水际线和陆域三个部分组成。它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 一,由水体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城市中独特的建 设用地,具有自然、方向性强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 丰富等特征。在本文中河滨、海滨、湖滨等的开放空间均为研究的对象。 1 14 2.1.1.2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类型 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随着欧美一些城市在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大量码头 和滨水工业用地由于无法适应战后新的集装箱技术而被废弃,工业也逐步迁出,以 及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的填海造地计划的实施,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就在全球范围内 渐渐兴起了。从几十年的城市滨水开发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三种开发的基本 类型: (1)保护(conservation) 保护也是开发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至今仍然存在 的城市旧有滨水地区,通过对现有设施尽可能的修缮和复原,来维持滨水区的整体 格局和历史面貌。有着悠久历史的欧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做的城市滨水区的开发 项目就是以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再生为主的开发类型,城市滨水区的传统要素与 水体有机结合,致力于传统滨水空间与城市良好关系的保护,生活、休闲、娱乐富 于归属感和文化气息的生活岸线有重新出现在城市滨水地区。 (2)开发(development) 一般来讲,开发是指将土地从其他用途(如农业用途)转化为城市用途的过程。 而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是指将新的功能赋予自然水岸(未被人工化的)或为缓解人口 增长的压力, 一些滨水城市以围海造田或向城郊扩展的方式获取新的滨水建设用地, 开发创造出一个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滨水空间。这一类型起初在经济发达、人口 众多而用地少的城市(如日本、香港)尤为多见,但我国目前有许多城市滨水开发项 目就属于这一类型,着力于提高滨水区的景观价值,塑造样板式的滨水空间。 (3)再开发(redevelopment) 对整体环境质量较差,又无历史保护价值的水滨地段,按城市规划要求拆除新 建,是广义上的再开发,与保护概念相对应。狭义上的再开发是指对水滨进行保护 的同时, 把其中部分设施赋予新的功能加以再利用(reuse), 使滨水区域作为重要的 生活场所重新复活。如加拿大格兰威尔岛更新改造、英国泰晤士河更新改造区、美 国巴尔的摩港区的再开发等等。 在实际的开发项目中,开发类型一般都不是单一的,三种类型往往兼而有之, 15 只是各有侧重而已。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并无意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类型作深入的 探讨,只是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为了能够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具体的设计做出 指导,那种纯保护性质的滨水区开发案例并不属于本文讨论研究的范围。 2 2.1.2 城市开放空间 2.1.2.1 概念界定 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出现是为了解决18世纪末产业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 问题。而城市环境的保护成为城市规划的目标之一则是在19世纪末讨论保护自然开 放空间以后。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了都市开放空间法,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 放空间概念出现的标志。1906年英国基于上述法案修编的开放空间法(open space act)对开放空间进行了定义: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 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 1/20的用地有建筑物, 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 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 据说这是对开放空间最早的物质意义上的定义, 它强调的是有休闲功能的庭院空间。 美国1961年房屋法规定:开放空间(open space)是城市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 的土地,也就是游憩地、保护地、风景区等空间,它强调的是具有自然特征的环境 空间。日本学者高原荣重认为城市用地是由建筑用地、交通用地和开放空间共同构 成,开放空间是由公共绿地和私有绿地组成,它强调的是城市的绿色空间。另外, 坦科(b.tanker),都波(p.dober)等学者也有类似以上的观点。但亥科斯彻(a. heckscher),塞伯威尼(h.sbirvani)以及我国一些学者对开放空间的概念作出了更 全面的界定和新的发展:亥科斯彻认为开放空间不但包括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例如 绿地和水体,亦包含城市中的人工地面,例如广场与道路;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 定义为“所有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遣娱乐设施”。我国的 一些学者对此有同样的认识。 上述这些对开放空间概念的阐释和界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只侧重于对 开放空间范围的确定。城市开放空间概念的重点在于如何理解“开放”二字。从以 人为本的理念来看,建筑之外的空间并不都是面对公众开放的,因而并不能都笼统 的称为开放空间,而应有所区分。本文认为城市开放空间应该是指城市地域范围内 16 存在于城市建筑实体之外的,免费对公众开放的空间体,它既包括城市建成区内的 园林植被、河湖水系、闲置空地等具有自然特征的环境空间以及道路广场等具有一 定社会服务功能的人工地面,又包括城市近郊的森林耕地、河湖水域、滩涂沙地、 山地丘陵等用地。 2.1.2.2 城市开放空间的空间要素分类 按空间要素分类,城市开放空间大体可分为城市道路系统、城市广场、城市绿 地系统(本文把城市中的水体以及城市近郊的非建设用地都归为城市绿地)等三类。 每类下设不同的组成成分,如图2-1: 图 2-1 图 2-1 2.1.3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2.1.3.1 概念界定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应该是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的交集,它既属于城市 滨水空间的范畴,具有城市滨水空间的一般特点,又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组成部 17 分。本文认为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地域范围内免费向公众开放的,非相关建 筑实体之外的,陆域与水域相连接部分的一定区域的总称。那么,概念中所指的这 “一定区域”该如何确定呢?根据不同的滨水性质、具体的地段特点、功能特征等 因素,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设计范围也会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尚无统一 认识。 ann breen 和 dick rigby 在其合著的城市滨水区中认为城市滨水区“应该 包括那些没有直接临水的建筑,但是它们在视觉上、历史上与水面有着紧密联系, 或者是作为一个大型项目中的一部分与滨水岸线想联系” 。 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作 者道格拉斯则认为“在大多数场合下,滨水区域的路域一侧的范围的界限是与地形 条件、铁路、道路等物理障碍相一致的” 。按照这种说法,城市滨水区的设计范围便 可大致确定了,而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范围确定也是与此类似的。 另外也可以从可达性角度来界定滨水区的范围。一项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良 好的水边环境对人的诱导距离为 1-2 千米,大约相当于步行 15-30 分钟的距离。如 果利用自行车、公共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的话,诱导圈会更大,甚至包括全市。 调查还表明,滨水空间所包括的水域在 200-300 米,同视界的中景区相同。城市滨 水开放空间和城市滨水空间在范围上几乎没有区别,因此这项调查的结果同样可以 作为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范围界定的参考。 2.1.3.2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类型 按空间形态来分,可将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分为三类:带型、广场型和交织型。 带型 这种类型的滨水开放空间十分多见,在城市中以带状的形式出现,一般沿着江 河的两岸形成,纵深不大。我国的许多城镇都是沿着一条江河发展起来的,近年来 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沿河、沿江的岸线进行了整体的开发建设,以期改善市民的 生活环境,美化城市面貌,提高滨水区的景观价值,同时满足防洪要求。另外,在 面积较大的湖泊沿岸,也会形成这一类型的滨水开放空间,如岳阳的洞庭湖,现在 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虽然面积比以前缩小了不少,但其最大的东 18 洞庭湖仍有 1091 平方千米。 广场型 广场型的滨水开放空间与带型的相比,长度不大纵深大,成面状布置,简言之 就是在水滨处形成一个相对开敞的空间,如滨水广场,适合人们在此进行集会、庆 祝节日等公共活动的同时欣赏到迷人的滨水风光。另外,在几条河流的交汇处形成 岛状的滨水空间也属于这种类型。 交织型 交织型的滨水开放空间一般出现在城市江河的交汇地段或支流较多的滨水地 区,水体和桥梁、绿化植被、滨水建筑、广场等景观要素交织在一起,形成富于变 化、令人神往的滨水空间,如图。这一类型的滨水空间较前两类来说具有更好的景 观价值,更大的资源优势,但由此带来的开发成本和难度也相应较大了。 2.1.3.3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构成 这里指的空间是由建筑、构筑、树木、设施、地形、地面和水面围合,有环境 小品、使用者和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滨水开放空间。这些要素构成了城市滨水开 放空间的尺度和形状,而从景观的角度讲,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是由底界面和侧界面 组成的。底界面即地面,其形态可能包括道路、广场、绿地和水面等元素;侧界面 是由建筑立面、地形、树木竖向水体、构筑物等元素构成,它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的比例、性格和环境品质具有最密切的关系。 2.1.4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是用来描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状况的概念之一, 使用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使用状况的好坏。但使用率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呢?理论 上,使用率的含义是指使用的实际量值和使用容量的比值。因此,城市滨水开放空 间使用率是指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一定范围内某一时刻或某一时间段实际使用人数和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容量的比值。这样我们可以认为,不同时刻以及不同的时间 段内,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率也是不一样的。为此,我们又把使用率相应地分为 19 局部使用率、时刻使用率和时段平均使用率。所谓时刻使用率是指城市滨水开放空 间某一时刻的实际使用人数和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容量的比值。时段平均使用率 是指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一定时段内的平均使用率。显然,时刻使用率和时段平均使 用率两个概念的关系和物理学上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十分相似。由于时刻使用率 随时都在变化,为了研究方便,本文用时段平均使用率代替使用率的概念,简称为 使用率。有时如果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规模很大,就要分地段或分成若干个不同的 范围来研究,简称为局部平均使用率,简称局部使用率。在研究中,时常要用到局 部使用率这个概念。 它可以帮助我们衡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内各个场所的使用强度, 进而根据局部使用率对各个场所进行比较研究,在从中找出影响使用率的因素。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要确定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容量。无论是要确定城市滨 水开放空间总的使用容量或是一定范围的使用容量都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一个小游 园来说,在保证每个游人能够正常游玩(比如不嫌拥挤)的前提下,到底一次最多 能容纳多少人游玩是没有标准的,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合理地估量人均占地面积, 是没有什么标准的。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有一条建议:城市游憩集会广 场用地的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 0.130.40m2 计算。又根据公园设计规 范 ,在第三章第一节中建议: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 60 为宜, 居住区公园、 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 30 为宜; 近期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低的城 市,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可酌情降低,但最低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陆地面积不得 低于 15v。风景名胜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大于 100 。 以此为参考,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有多种类型,不同的滨水性质以及不同的设计 手法,无疑会对其人均占地面积产生影响。比如沿江广场和滨湖广场的类型不同, 其设计手法可能相差很大, 若广场的硬质铺地占的比例很大, 则使用容量一般较高; 反之,则较低。而且一般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在面积相等的 前提下,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人均占地面积大于城市游憩集会广场,小于风景名胜 区,但有可能会和公园的人均占地面积相等。因此,本文根据上述分析确定城市滨 水开放空间人均占地面积的范围是:1020 。那么用总用地面积和人均占地面积 的比值即可得出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容量,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不是一个精确的 数值,而是一个域值。本文认为,要精确的计算出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使用容量和使 20 用率是相当困难和没有必要的。 2.2 使用率研究的其他相关概念 2.2.1 使用高峰期 使用高峰期似乎是一个无须解释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高峰 期的相关词汇,如用电高峰期、旅游高峰期等,对于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来说,使用 高峰期是指单位时间内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使用人数最多的时段。一日当中城市滨 水开放空间的使用人数最多的时段称为日使用高峰期。一年当中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的使用人数最多的时段称为年使用高峰期。 使用高峰期的使用率往往比较稳定,日使用高峰期一般出现在晚上,年使用高 峰期一般出现在周末和节假日,另外季节不同使用率都有不同。晚上、周末和节假 日都是人们比较空闲的时间,也就是说使用高峰期的使用率可以反映在人们有充足 时间的时候有多少人会选择滨水开放空间。如果连使用高峰期都鲜有人至,可以说 这样的空间是不成功的。另外对比不同滨水开放空间使用高峰期的使用率,可以从 总体上比较人们对空间的满意程度。 江滩入口不同时段使用率对比 江滩入口不同时段使用率对比 图 2-2图 2-2 江滩入口一般时段使用状况 图 2-3图 2-3 江滩入口使用高峰期使用状况 21 2.2.2 使用满意度和满意率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使用满意度是基于使用者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实际体验的 满意程度。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满意率是指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持较高满意度的人 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即同一空间的满意度或满意率和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