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曾淑珍: 吴越春秋 中文摘要 吴越春秋是汉代赵晔以相关史料为基础创作的一部古典名著。它在中国 文化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为人所关注。前辈学者对其进行过多方 面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到作者、版本、成书年代、体裁归属及其文史方面的价 值。前三个方面的研究已比较充分,学术界对于吴越春秋的体裁归属问题, 即其是杂史还是小说也是见智见仁。持吴越春秋为小说观点者更关注其文学 成就与价值问题,这方面的文章多侧重探讨作品的人物塑造艺术。思想方面的研 究局限于泛论作品的思想主旨,对其思想价值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至于吴越春 秋接受方面的研究,也仅有极少数文章涉及到后世小说与戏剧从中取材等问题, 这些都不够系统全面。 本文共分三章内容对吴越春秋进行了侧重于思想、艺术与接受的研究。 第一章论述 吴越春秋的思想,分为三节。第一节考证吴越春秋与汉 代公羊学的思想关联,试图从思想渊源上解决长期困扰学术界、至今尚未完全解 开谜团的“内吴外越问题。第二节论述其数术思想及产生原因,揭开其。上稽 天时,下测物变,明微推远,僚若蓍蔡 的神秘面纱。第三节分析作品中体现的 道家与纵横家思想。 第二章论述吴越春秋的艺术,分为三节。第一节,比较吴越春秋与 越绝书选材、虚构、及结构方面的艺术,通过比勘,具体分析吴越春秋 受 越绝书之影响的程度与吴越春秋的开创之功。第二节论述吴越春秋 的写人艺术,从细节、对比、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分析。第三节论述作品的语言艺 术,分别从叙事中插入诗歌、多用谚语及骈散结合的行文方式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第三章梳理 吴越春秋的接受。从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一、古代类书 等对作品的征引与诗文的咏赞,考察文人对 吴越春秋的一般接受状况。二、 小说与戏剧对:吴越春秋的接受,梳理了此类接受的概况,并侧重分析了 伍 兰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胥变文、浣纱记与东周列国志对吴越春秋的具体接受情况。三、 其它方式的接受,主要考察宋元笔记中涉及吴越春秋的情况及二十世纪以来 作品以新的传播方式被人们接受的情况。 关键词:吴越春秋思想艺术接受 曾淑珍: 五百五十六卷。 o 梁宗华:论( 吴越春秋) 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苏州大学学报 1 9 9 9 年第3 期 曾淑珍: 吴越春秋论三 般经学家那样心存天下治乱的思想成熟时期,则合理可信;若说赵晔未向学而能 以天下兴亡为己责,则难以服人,退一步讲,赵晔早年纵有此心志,也难具以作 品自如表现思想的才力。二、吴越春秋博采史料,说明从事著述时,赵晔已经 具备了渊博的学识;加之作品的艺术性也比较高,这些都不像是整日“厮役 于 衙门的一介“县吏 所能做到的。唯其殚精竭虑,拼力积学后方具备这种可能。 我的这篇论文侧重于 吴越春秋思想成就、艺术特色与接受方面的探讨。 研究吴越春秋思想成就的论文有:黄仁生的( 吴越春秋) 作为首部历史 小说的思想成就,这篇论文将吴越春秋的思想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申 明复仇报恩之义;二是弘宣中信仁义之道;三是探讨兴衰成败之理。其它研究论 文或以黄先生的概括为基准作进一步深挖,或有所偏重,另成体系,总之研究方 法大致相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吴越春秋在思想方面与汉代公羊学思想有许 多关联,整理出这些关联后,甚而能给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吴越春秋之“内吴 外越 问题以更合理的答案。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今探讨吴越春秋之“内 吴外越 问题的文章仅有金其桢先生的两篇论文: 吴越春秋) 内吴外越探辩 与试解( 吴越春秋) 的“不可晓”之谜。而这两篇文章完全没有提及吴越春 秋与公羊学思想有何关联。因此我这篇论文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以一节的篇 幅论述 吴越春秋与公羊学的思想关联。多言数术也是 吴越春秋思想方面 的一大特色。这一点在有关吴越春秋的作者与成书年代的研究论文中偶有涉 及,但仅是只麟片爪,大多用以支持作者所认为的 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著的 论点。也有相关硕士论文用一节的篇幅分析了 吴越春秋的占梦与占卜,认为 这些是赵哗迷信思想的反映。笔者以为关于 吴越春秋数术思想的研究存在两 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不够全面;二是观点有失偏颇。因此本论文对:吴越春 秋的数术思想作了专节论述,力求全面与客观。 论述 吴越春秋艺术成就的文章有:陈中凡论( 吴越春秋) 为汉晋问的 说部及其在艺术上的成就,曹林娣 ( 吴越春秋) 文学成就初探,苏哲 ( 吴越 春秋) 人物塑造论等。这些文章或通论作品的文学成就,或单析写人艺术,确 具真知灼见。我的论文在前辈宏论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作品的写人与语言艺术, 垒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至于吴越春秋的选材、虚构与结构艺术的研究,则是通过与越绝书的比 较进行的。在当今的文学史或小说史著述中,虽然吴越春秋与 越绝书常 被并提,但大多是纲要似的简单论述。也有极少数研究文章针对二书中某一情节 进行比较,如黄震云的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大禹治水神话比较,( 吴越春 秋) 与( 越绝书) 神话比较,此类细比文章笔者仅见此两篇。本论文将 吴越春 秋与越绝书作了较为全面的细致比勘,分析了 :吴越春秋受越绝书 影响的程度与范围,证明了赵晔的突破与超越。 吴越春秋接受状况的研究,是当前这部作品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本 论文第三部分力求把吴越春秋的接受状况整理得更系统、更全面,并在此基 础上对吴越春秋接受史上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接受方面的个案分析, 论证吴越春秋对后世相关题材作品诸多方面的影响。 曾淑珍: 吴越春秋论 7 一 第一章吴越春秋的思想成就 学术界关于吴越春秋的思想成就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 一些尚待加强的薄弱环节,甚而仍有些盲点,这就需要研究者以新的切入点去打 开新的视域、突破这些盲点。本章第一节 :吴越春秋与公羊学的思想关联,即 是笔者以新切入点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笔者尝试着在作品文本与公羊学典籍中 找出一些内在的联系,进而在两者能互证的前提下,解决长期困扰学术界、至今 尚未完全解开谜团的吴越春秋之“内吴外越 问题,并探寻 :吴越春秋复 仇观的思想根源。第二节全面论述 :吴越春秋的数术思想及产生的原因。第三 节论述吴越春秋的纵横家思想,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作 品的道家思想,这一小节不只是将吴越春秋所体现出的道家思想与老子等 道家典籍作简单比对,而是尝试着探求二者思想蕴含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吴越春秋与公羊学的思想关联 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董仲舒是春秋公 羊学派的大师,西汉所尊的儒术实际上是有别于先秦儒学的新儒学,即春秋 公羊学。公羊学不仅在西汉居于独尊的地位,对东汉的影响也颇深。董仲舒公羊 学对东汉的影响可分为官方的与民间的两个方面。对官方的影响反映在 白虎通 中,白虎通引春秋经传和其它经书时常采用董仲舒的说法。对民间的影响 主要反映在论衡一书中。“被称为董仲舒的对立面的王充都受到了董学的深刻 影响,其他人则无须多论了。一 吴越春秋的作者赵晔与王充生活在同一时代, 吴越春秋与公羊学亦有着多重思想关联。 一、吴越春秋“内吴外越”与公羊学的“大一统一、“内外有别 思想 :吴越春秋采用纪传体与编年体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有内传与外传之分。 。周桂钿:董学探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3 8 l 至3 8 2 页 墨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存卷帙内传分别为阖闾内传、夫差内传;外传为越王无余外传、勾践 入臣外传、勾践归国外传、:勾践阴谋外传、l :勾践伐吴外传。另三卷未标明 内外的为吴太伯传、 :吴王寿梦传、王僚使公子光传。两卷内传皆为吴国之 传,越国则均是外传,吴与越内外有别,界线分明。赵晔为越人,为何“内吴而 外越。 历代学者也屡次提出质疑。元代进士徐天祜指出:“元本阖问、 :夫差 皆日内传,下卷 :无余、 ,1 9 9 3 年第l 期。 o 金其桢:试解( 吴越春秋 的“不可晓”之谜 ,史学月刊 2 0 0 0 年第6 期 曾淑珍:吴越春秋论 2 观念中被视为夷狄,赵晔不可能毫无缘由地推尊作为夷狄的吴国。儒家经典中“内 吴”的原因也决不仅因为吴国为鲁国同姓,同为周室后裔。当吴国有夷狄之行时, 得到的是“殊会 的待遇。另外,金先生文章既然称阖闾、夫差为周室后裔,故 应为“内传 ,那么太伯、寿梦、王僚岂非周室后裔,何不日“内? 为解决这一 矛盾,金文又从文体学的角度将“传”与“内传”加以区别,言“传一就是“传 说古往之事 ,而“内传”则是“一种传记小说体,以载传主的遗闻逸事为主。 并认为吴国前三传( 太伯、寿梦、王僚传) 重史实,后二传多演绎,故有“传 与“内传 之区别。我们且不论金文所称 吴越春秋吴国前三传重史实的前提 能不能成立,第三传 王僚使公子光传中笔增尤多,如渔父救渡、击绵女沉江 等事,这种以双重标准其一是赵晔尊抑的态度,其二是“传刀与“内传文 体上的差别,来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就不很科学。而且金文也没有具体指出赵晔 “内外有别”思想的根源。( 文章无一处涉及 公羊传或公羊学) 。金先生的两 篇文章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吴越春秋“内吴外越 问题进行专门、系统探讨 的代表性论著,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尚有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必要与可能。因此本文 试图从赵晔所处时代儒家思想的主流春秋公羊学入手剖析问题的根源。 纵观吴越春秋之前的著述,并没有以国为别,分出内外的例子。越绝书 。 虽有内外传之分,但非以国别,吴越二国均有内外传。赵晔以国为界,内外有别 的思想当源自公羊学的“大一统 观念。 公羊传突出“大一统”观念,开宗明 义提出“大一统说。 ,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1 9 1 8 页 堡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其国( 鲁国) 、诸夏、夷狄分为三个 等级,两相比较时,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 赵晔著吴越春秋。内吴 而“外越”的做法,正是对公羊学“内外有别 原则的遵守。然而吴国与越国同属夷狄,应属同一等级,:吴越春秋何以将二者 区分出高下呢? 这个问题同样能在公羊学中找到答案。按照公羊传的解释,“诸 夏 高出“夷狄 一等,春秋经传中可以称诸夏国君及王室重要成员为“子 , “夷狄”一般而言是不可以称“子 的。尽管吴、越均属夷狄,但公羊传对 待两国的态度很不相同,对越国始终以夷狄视之,了无褒奖;对吴国,则抓住春 秋经中两次称其为“子 的事例( 称“子”,即以其为“内”的表现形式) ,大 加褒扬。其一为:公羊传定公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 于伯莒。吴何以称子? 夷狄也而忧中国。春秋繁露言:“先忧我者见尊。”圆 吴因忧中国,即可以称“子。其二,公羊传哀公十二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 黄池。吴何以称子? 吴主会也。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其言及子何? 会两伯之辞也。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曷为会两伯之辞言之? 重吴也。 曷为重吴? 吴在是,则诸侯莫敢不至也。 公羊传于春秋经文的行文顺 序及称谓上发掘微言大义,言春秋虽不赞许吴以夷狄而主中国,但以“子 称之,则体现了“重吴 的思想。黄池之会,吴国取得了中原盟主的地位,有利 于“诸夏 局面的稳定,因此被重视、被褒扬。要之,吴国由于心向中国,并为 “诸夏”局面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因此,公羊传赋予其高于其它夷狄之国( 如 越国) 的地位,几以诸夏视之。董仲舒总论伯莒黄池之行日:“至于伯莒黄池之行, 变而反道,乃爵而不殊。”春秋经中还有一次称吴为“子 的例子,襄公二十 九年经文“吴使季子来聘。”l :公羊传对此解释为“贤季子让国”,故称吴季札为 “子”。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发展了 公羊传“内外有别 的思想。董仲舒认 为,称“子非但为贤季札,实因作为夷狄的吴国能慕王化,率先来聘于鲁,“吴、 。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4 3 页。 。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 ,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2 7 5 页。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5 7 至1 5 8 页 曾淑珍:吴越春秋论旦 楚国先聘我者见贤。另外按董氏“德等也,先亲亲之区别内外亲疏的标准( 春 秋繁露观德) ,吴、鲁同为姬姓,越国则为他姓,“内吴外越 也是应有之义。 综上,以公羊学的思想观念为准,吴与越并举时,当然要“内吴”。 至于赵晔为何在吴国五位君主之间,还要加以区别,并不笼统作“内传”,而 是仅阖闾、夫差二传为内传。这也可用公羊学“内外有别”的理论来解释。 公羊学别内外的主要标准是德的高下。此外还有亲疏差别与时代远近。前一条是 :公羊传本身就反复强调的,后两条是董仲舒发展的。以亲疏论,吴国五君都 是周室后裔,无差别。关键的区别在于另两条标准。以德论,公羊传所嘉许的 春秋经中称吴为“子 的事例都发生在阖闾与夫差在位时期。这一时期正是 吴国渐慕王化,“变而反道 ,由夷狄向诸夏渐进的时期。前三君当政时,公羊传 中并无“内之 之言,甚而钟离之会与鸡父之战时,有“外吴”、“不与吴之载。 以时代远近论,吴国后两君与孔子处在同一时代,属董仲舒“三世”理论中的“所 见世”,这也可作为“内之的一个参考条件。故董氏在论及黄池之会时,除肯定 吴国的“变而反道 是春秋经与:公羊传“内之一、“不殊 的原因外,他在 春秋繁露奉本中还云“黄池之会,以两伯为辞,言不以为外,以近内也。 他兼用了德之高下与时之远近两个标准。而吴国前三君当政时,于此两条标准都 不符,于时较远,属“传闻世 ,且无德可赞,仅凭与周室同姓是不足以称之为“内 的。故赵晔的做法正是严格遵守了公羊学的褒贬标准,于“微言中寓以“大义一。 综上所述,赵晔“内吴外越 思想源自于公羊传及董仲舒公羊学“大一统 、 “内外有别的主张。这也是赵晔作为一位今文经学家的必然选择。 二、吴越春秋之复仇与公羊学阐扬的“九世复仇观 杨义 中国小说史论称“燕丹子以及 吴越春秋、越绝书,是汉代 杂史小说中的三部复仇书。 国 :吴越春秋以伍子胥和越王勾践的复仇活动为主 线,辅之以白喜、白公胜等一系列的复仇故事,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勾 践灭吴为雪国耻,子胥助吴覆楚则为报父仇。 m 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2 7 5 页 o 杨义:中国小说史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9 0 页。 里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复仇是一个古老的主题,马克思言:“( 在氏族社会) 同氏族人必须相互救助、 保护,特别是受到外族人伤害时,要帮助复仇所绝对承认的是血亲复仇的义 务。”中国的先秦儒家也重视复仇,复仇的主张屡见于先秦儒家经典。礼记檀 弓:“子夏问孔子日: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对日:寝苫,枕干,不仕, 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日:请问居兄弟之仇,如之何? 日: 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日:请问居从父母昆弟之仇,如 之何? 日: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这种血亲复仇理念,是根系 于宗法伦理制度的,自然会在以孝悌为本的儒家思想体系中传承下去,如孟子日: “吾今而后知杀人之重。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囝 公羊传更是把血亲复仇理念发展到极致,提出了“九世复仇”的观点。 公羊传庄公四年传:“纪侯大去其国。大去者何? 灭也。孰灭之? 齐灭之。曷 为不言齐灭之? 为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 复仇也。何仇尔? 远祖也远祖者,几世乎? 九世也。九世犹可复仇乎? 虽百世可也。 锄孔子提 倡的复仇,复仇对象仅限于仇敌本身,孟子认可的复仇也仅限个人范围内。如齐 襄公为复九世祖之仇而灭纪的做法孟子是不会赞同的,其言“春秋无义战”。所有 的战争都是不义的,当然也应包括齐襄公灭纪战。但在公羊传中,为复仇而 挑起战争的行为也是可以谅解的,甚而明确提出了虽百世犹可复仇的观点。如果 说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2 0 0 页。 o 清 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9 5 4 页 o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3 2 页。 o 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 ,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4 9 页 o 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 ,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4 9 页 曾淑珍:吴越春秋论 里 由此可见, :吴越春秋选取伍子胥为复仇而灭楚,勾践为复仇而灭吴两大战 争为全书故事的主要蓝本,实是吸纳了 公羊传“九世复仇 的血亲复仇观与董 仲舒“春秋荣复仇的战争观。但伍子胥的复仇不同于平常人之间的私人 恩怨,亦不同于齐襄公那样“君国一体 的复仇。其情况很特殊:一、伍子胥的 仇敌是国君,子胥应不应当复仇,这其间存在着忠与孝的矛盾。二、伍子胥为复 父仇而掘墓鞭尸,其行为之残忍是否值得赞许。这两个问题,历代学人多有讨论, 所持观点也不尽相同。赵晔的时代,主流思想中针对伍子胥应不应该复仇,有两 个截然不同的评价体系。一为以左传为中坚的古文经学之否定派,一为奉公 羊传为正宗的今文经学之肯定派。清刘恭冕伍员论指出“五经异义:凡 君非理杀臣, ,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4 3 页 o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4 3 页 清 刘台拱,刘宝树,刘宝楠,刘恭冕著,张连生,秦躁字点校:宝应刘氏集 ,广陵书社,2 0 0 6 年版, 第5 6 0 页 旦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苏不韦的行为得到了东汉公羊学大家何休的称许,并仿之伍员。因此,可以说, 以公羊学思想论,伍子胥复仇是完全合理的,在汉代公羊家的眼中,伍子胥的复 仇手段也是应被提倡与效法的。既然公羊传及公羊学派肯定伍子胥之复仇, 那么作为今文经师,赵晔对伍子胥复仇的大肆渲染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 三、吴越春秋诸樊“仰天求死 情节独取 :公羊传之旨义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写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日诸樊,次日余祭,次日 余昧,次曰季札。季札最贤,寿梦临终欲立之,季札以不合礼制辞让。长子诸樊 又重申父命欲让位于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于是诸樊继位。赵晔在以较长篇 幅写完这次继嗣风波后,用极其简练之笔勾勒了诸樊的一生:“诸樊骄恣,轻慢鬼 神,仰天求死。将死,命弟余祭日:必以国及季札。m 前一句概括其生平所为, 后一句是其临终遗命。诸樊所为乍一看很让人费解,轻生求死的骄恣与临终谆谆 遗命的郑重很难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吴越春秋中诸樊仰天求死情节也受到了 后世学者的批判,如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言:“吴越春秋谓诸樊欲传位季札, 仰天求死云云,不足信。”赵晔写吴越春秋,无意于作信史,不足信处固多( 下 章有论,兹不述) 。关于诸樊之死,左传的记载为:“十二月,吴子诸樊伐楚, 以报舟师之役,门于巢。巢牛臣日:吴王勇而轻,若启之,将亲门。我获射之, 必殪。吴子门焉,牛臣隐于短墙以射之,卒。”国国语、史记中全无诸 樊“仰天求死 的记载。 吴越春秋虽多虚构,但诸樊“仰天求死 的情节却实有故事源头,作者 匠心独运的选材亦有深义。此情节实源于 公羊传( 刘向新序节士也采用 此说)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谒( 即诸樊) 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 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日:今若是迮而与季子 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日诺。故 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日: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堋 公 羊传襄公二十九年还提到了余祭的轻死。春秋经有:“阍弑吴子余祭。” 公 。杨伯竣编著: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五年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1 8 0 页 。 晋 杜预著, 唐 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 9 年版,第2 8 4 页。 o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1 9 舳年版,第1 1 9 页 曾淑珍:吴越春秋论 堕 羊传传文以为阍者为刑人,“君子不近刑人,近刑入,则轻死之道也。”联系传 文中称诸樊、余祭、余昧皆轻死为勇的描述,此处言余祭近刑人而轻死,并无贬 其不知提防之意,实是赞其守诺。 左传于此条经文只是述史实,略无评议;毅 梁传则贬余祭日:“举至贱而加之吴子,吴子近刑人也。 史传中多有赞美季札 让国的记载,但对诸樊、余祭等却少有褒词,独 公羊传在贤季札让国的同时, 反复言及诸樊、余祭等让季札。公羊传中,季札的三位兄长皆孝悌有加,均愿 速死以成先父王传位季札之愿。吴越春秋于此情节独取 :公羊传,实是为了 通过诸樊形象表达作者合于公羊学的贵让与孝悌观。吴越春秋描述诸樊欲让位 季札是真心实意的: 吴王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日:“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色也, 意在于季札。又复三朝悲吟而命我日:吾知公子札之贤欲废长立少,重发于口虽 然,我心已许之然前王不忍行其私计,以国付我我敢不从命乎? 今国者,子之国也, 吾愿达前王之义”( 卷二吴王寿梦传) 诸樊言辞恳切,既想成父命又不愿陷父于“行其私计 ( 废长立少) 的不义之 中,可谓有孝有义又乐于让贤。 吴越春秋对公羊学“内外有别 思想、复仇理念的吸纳、以及史料有异 时,多依公羊传的做法,足证 吴越春秋与公羊学思想有着多重的思想关 联。究其原因:如本节开头所述,东汉时期公羊学的影响仍然很大,如许多作品 一样,吴越春秋也难免会打上时代思想的烙印。公羊学属今文经学,赵晔是今 文经师,史料中虽缺乏赵晔从师习 公羊春秋的实证。但当时经师兼修几经是 很正常的。从 吴越春秋中,可看出赵晔受公羊学思想影响是极大的。 ,中华书局,1 9 舳年版,第1 1 9 页 1 6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吴越春秋中的数术思想 吴越春秋中所记数术极多,如占梦、占卜、占妖祥、相术、孤虚术等。 数术在吴越春秋中的大量出现,既有其文化渊源;同时也与汉代思想及东汉 儒生的方士化有关。 一、吴越春秋所记数术类别 元代徐天祜在吴越春秋序中指出:“其言上稽天时,下测物变,明微推远, 僚若蓍蔡。 即是就其数术思想而言。吴越春秋中涉及的数术,主要有占梦、 占卜、占妖祥、相术、孤虚术等。 ( 1 ) 占梦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记载了夫差占梦的故事: 吴王果兴九郡之兵,将与齐战道出胥门,因过姑胥之台,忽昼假寐于姑胥之台而 得梦,乃寤而起,其心怅焉乃命太宰豁,告日:“寡人昼卧有梦,觉而恬然怅焉请占 之,得无所忧哉? 梦入章明宫,见两鬲蒸而不炊,两黑犬嗥以南嗥以北,两锲殖吾宫墙, 流水汤汤越吾宫堂,后房鼓震箧箧有锻工,前园横生梧桐子为寡人占之” 太宰豁为讨好吴王,言此为大吉之梦。吴王又召公孙圣占,公孙圣占日: 入门见鬲蒸而不炊者,大王不得火食也两黑犬嗥以南嗥以北者:黑者,阴也;北 者,匿也两娱殖宫墙者,越军入吴国,伐宗庙,掘社稷也流水汤汤越宫堂者,宫空 虚也后房鼓震箧箧者,坐太息也前园横生梧桐者,梧桐空心,不为器用,但为盲俑, 与死人俱葬也 大凶之兆,后来吴国被越所灭,凶梦果然应验。 占梦之术,周时已有, 汉书艺文志数术略日:“众占非一,而梦为大。 o 转引自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9 页 曾淑珍:吴越春秋论旦 故周有其官。”回周代掌占梦之官有大卜和占梦中士。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 卜“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日腑梦,三日咸陟。 占梦的目的是 为了“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 占梦中士则“占六梦之吉凶,一日正梦,二日 噩梦,三曰思梦,四日寤梦,五日喜梦,六日惧梦。 占梦故事在史书中的记载 很多,而且很灵验,神秘色彩很浓。如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载: 景公举兵将伐宋,师过泰山,公梦见二丈夫立而怒,其怒甚盛公恐,觉,辟门召 占梦者,至公日:“今夕吾梦二丈夫立而怒,不知其所言,其怒甚盛,吾犹识其状,识 其声”占梦者日:“师过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请趣召祝史祠乎泰山则可。” 公日:“诺一垂 晋代出土的战国时小说汲冢琐语,被称为“诸国卜梦妖怪相书。 所载占 梦故事更多。 由于古人迷信,占梦之风到汉代依旧盛行不衰。如东汉王符潜夫论有梦 列篇,把梦分为“直、象、精、想、人、感、时、反、病、性刀 十类,以论吉 凶祸福。赵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如此生动灵验的占梦故事。 ( 2 ) 占卜 吴越春秋关于占卜的内容有十多处,几乎是逢大事必占。 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云其“皆非三代卜筮之法。 黄宗羲言:“方技家多托于上古,无所征言, 唯六壬见之于吴越春秋,子胥、少伯皆精其术,然与今世所传亦复不同。 o 清 代俞正燮癸巳类稿也认为吴越春秋中的占卜方式为古六壬式的,“又六壬 式法,杂见 吴越春秋、越绝书,俱东汉人作,其语必有所受。俞氏还指出 了书中的三处六壬式占卜:其一为“吴越春秋作胜先、河魁、登明。文种又言: o 汉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1 3 9 3 至1 3 9 4 页 o 清 孙诒让撰:周礼正义)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1 9 3 3 页 清 孙诒让撰:周礼正义)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1 9 r 7 2 页。 o 骈宇毒:晏子春秋校释) ,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7 页。 o 唐 房玄龄等撰:晋书) 卷五十一束皙传) ,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9 4 9 页 o 汉 王符著, 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3 1 5 页 o 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 ,浙江古籍出版社,第九船,第2 1 6 页 坚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范蠡之行,后入太一,前翳神光。其二为“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辛亥占, 七月胜先加时。一其三为“ 勾践入臣外传,甲戌占,三月河魁加时。 六壬, 十驾斋养新录:“六壬之占,载于正史者,晋书戴洋传:咸康五 年,传贼当来攻城。洋日:十月夜半时得贼问,干为君,支为臣,丁为征西府, 亥为邾城,功曹为贼神,加子时,十月水王木相,王相气和,贼必来。寅数七, 子数九,贼高可九千人,下可七千人。从魁为贵人加丁,下克上,有空亡之事, 不敢进武昌也。案六壬以月将加所得时,视干支所加神,以决凶咎。” 隋书经 籍志五行类有六壬式经杂占九卷,梁有六壬式经三卷亡,六壬释兆六卷。 六壬之名始见于此。汉代已有六壬之术,只不过当时还没有被冠以六壬之名。“六 壬家又有贵人、塍蛇、朱雀、六合、句陈、青龙、天空、白虎、太常、元武、太 阴、天后十二神,分布十二方位。论衡解除篇云:宅中主神有十二焉,青 龙白虎列十二位。虽不详列十二之名,当与六壬家不异。” 关于“六壬十二神 , 癸巳类稿的记载与十驾斋养新录完全不同。癸巳类稿六壬古式考云: “五行大义引玄女经云:六壬所使十二神:神后、大吉、功曹、太冲、 天刚、太一、胜先、小吉、传送、从魁、河魁、征明。则今所云十二将。 吴越 春秋中占卜也有十二神的概念,如勾践入臣外传之范蠡占“功曹为塍蛇而 临;戊,谋利事在青龙。 夫差内传之子胥占:“大吉为白虎而临;辛,功曹为 太常所临;亥,大吉得辛为丑。天地行殃,祸不久矣。吴越春秋中涉及的“六 壬十二神”,明显不是一个系统,既有玄女经中的“大吉 、“功曹、“太一 、 “胜先”等,也有 十驾斋养新录所记“青龙”、“朱雀 、“白虎”、“太常 等。 因此, :吴越春秋所载六壬术,应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古式。 ( 3 ) 相术 出于形法家的“相术 在 吴越春秋中也多有论及。汉书艺文志数术 略形法家:“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 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一吕思勉言:“后世以人之贵贱贤愚定于骨法,盖出 。 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 ,商务印书馆,1 9 5 7 年版,第3 9 2 至3 9 4 页 。 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7 6 页 。 清 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 ,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0 3 页 曾淑珍: 吴越春秋论 竺 于此。非唯相人,相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