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摘要 本文试图在整理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宿迁市在实施工 业化突破中的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尝试提出一套推进宿迁市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总体布局 框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发现国外关 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我国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 浙江省以及江苏省苏南一些发达城市与广东沿海地区,而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作为江 苏省经济社会综合改革的唯一试点城市位于江苏省苏北的宿迁市区域经济的产业 集群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因此,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接下来,论文通过对宿迁市相关企业的详细调研和经济发展统计数据的定量分析,初步 辨识出区域内现有的重要产业集群;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作者提出并确认宿迁市存在 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重要产业集群:酿酒、木材、玻璃和茧丝绸产业等,并对他们的构成、 规模、水平和竞争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在上述辨识结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研究 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集群发展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论证说明了目前该市重 点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状况及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了宿迁市实施区域性经 济发展进程中工业化突破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工业化产业集群战略对策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s i ss t u d i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i ns u q i a no nt h eb a s i so ff o r m e r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a n dt r i e st os e tu paf r a m e w o r kf o rp r o m o t i n g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tf i r s t ,t h ea u t h o rr e v i e w st h er e l e v a n t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t h e o r ya n de m p i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 w h i c hh a sp r o v e dt h a t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a c h i e v e g r e a t s u c c e s si n 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 ya r ea k i n do fe f f e c t i v em o d e lf o re n h a n c i n gr e g i o n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 a t p r e s e n t ,c h i n a se m p i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o f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so nt h ed e v e l o p e d a r e a ss u c ha sj i a n g s u ,z h e j i a n ga n d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 s t h es t u d yo ns u q i a ni sa l s ov e r y f e w s o ,t h e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s t u d yo ns u q i a nc i t yi s c r u c i a li m p o r t a n t n e x t ,t h et h e s i s i d e n t i f i e st h ee x i s t i n gi n d u s t r yc l u s t e r si ns u q i a n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c i t y ss t a t i s t i c a ld a t a c o m b i n e dw i t h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f u r t h e rm o r e ,t h ea u t h o rr e v e a l st h e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 w h i c hc o n s t r a i n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g i o n a l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f i n a l l y , t h et h e s i sp o i n t so u t t h e a p p r o a c hf o ru p g r a d i n g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c l u s t e r s 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i ns u q i a n i na w e l l e s t a b l i s h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 , m o r ea t t e n t i o ns h o u l db ep a i dt o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c l u s t e r s d y n a m i cm e c h a n i s m s ,a n dt h eg o v e r n m e n ts h o u l dt a k ear i g h tp o s i t i o ni na c h i e v i n g t h e s eg o a l s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s e v e r a lp o l i c yi m p l i c a t i o n sa r ep u to u t k e yw o r d s :l e s sd e v e l o p e dr e g i o n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s t r a t e g y i i 硕士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1 绪论 1 1 研究背景 区域经济要在较短时期内得到迅猛发展,只有加速工业化的推进,才能使其得到快 速崛起。综观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工业化发展路径和模式有多种, 产业集群战略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一种。从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效益来看,产业集 群所具有的长处是其他产业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 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数采用了集群模式,而在国内以中小企业集聚 为主体、以专业化为纽带的产业集群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 素。因此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问题深受各级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积极培育产业集 群来增强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政府、产学研界的共识。在中国改革开放3 0 多 年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还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江 “板块经济”,或是以高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中关村现象,产业集群优势竞争力不断得到 凸显,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制造业兴起的重要载体。建市以来,宿迁市一直在探寻适合 本市实际和本地区特色的发展道路。作为苏北腹地的一个新兴城市,宿迁市有着优越的 区位交通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功能配套,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宿迁建市以 来,一直致力于工业突破战略的实施,经过历年来的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加快产业集 群的建设力度,推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2 0 0 6 年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n - 、 一、三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跨越,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 入了新的阶段。 1 2 研究意义 建市以来宿迁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只是“低基数的高增长,低基础的快 发展,低水平的惠民生 ,在江苏全省经济版图中,经济欠发达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2 0 1 0 年g d p 仅占全省的2 4 3 ,人均g d p 仅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4 0 和7 0 ,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仅占全省的2 ,城市化率低于全省1 7 8 个百分点,仍然是江苏全省实现全面 小康的难点和重点。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宿迁的产业集群发展与苏南先进地区相比还 存在巨大差距,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宿迁市工业经济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如何发挥产 业集群优势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提升区域竞争力中的作用,已成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宿 迁市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宿迁经济开发区现阶段产业集群发展情 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对推 动宿迁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好地参与产业竞争,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较 l 绪论 硕士论文 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其他的欠发达地区构筑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具有借鉴作用。 1 3 研究思路 从研究产业集群的学术文献来看,主要可以分为理论性案例性两大类,前者研究内 容包括产业集群的概念、原因、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均衡因素等;后者主要是对某个国家 和某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但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形成过程 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是较少。因此,本研究结合位于江苏相对经济发展处于薄弱环节的 宿迁市的实践来探讨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在分析国内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和存在问题的 基础上,深入剖析宿迁经济开发区培育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的深层次原因。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宿迁实际出发,提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 集群发展的宏观战略。 1 4 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 ( 1 ) 国外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 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他对集群的论述应当是西方最早的研究成果。当时社会背景下, 由于对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产业集群现象并没有充分重视,学者们没有过多地对这种现 象加以研究。新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第一个提出并系统研究了产业集群现 象。马歇尔在他地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以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 这三个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集聚作出了解释。后人在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起源时,总是 把马歇尔的三要素学说当作经典来论述。继马歇尔之后,阿尔弗雷德韦伯又从工业 区位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提出了集聚经济概念。韦伯在工业区位 论一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对聚集经济的形成、分类及其生产优势做了详尽的分析。韦 伯把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在低级阶段,是属于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逐渐形成 产业集中;在高级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高效能的运行机制集中地引发更多同类企业 到某个地方。这时,地方抱团性的集聚效应对大规模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优势。在此 之后,产业集群理论却有相当长的时间里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1 9 9 0 年和1 9 9 1 年两篇 重要研究成果,改变了产业集群理论在经济学界处于边缘的状态,并逐渐引发了研究产 业集群的热潮。迈克尔波特在论国家的竞争优势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 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 群。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往往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首先是提高该区域企业的生产率;其 次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第三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 身。在其后的1 0 多年中,无论是经济理论研究,还是经济地理方面的比较研究,很多 阿尔弗雷德韦伯【德】,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理论【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 0 0 0 1 7 8 迈克尔波特论国家的竞争优势【j 】哈佛商业评论,1 9 9 0 年,第2 期:1 8 7 1 9 2 2 硕士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学者都将波特的这一理论当作经典论述。保罗克鲁格曼在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中 设计了一个模型,对工业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他认为,从空 间格局演化的过程来看,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并从理论上对产业集 群的外在环境、贸易保护、空间格局、历史事件等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 影响力寻找了支撑。克鲁格曼的理论研究对后来的产业集群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 可以说,克鲁格曼是继马歇尔之后,第一位开始把区位问题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问 题结合在一起,并对产业集群给予高度关注的主流经济学家。 ( 2 ) 国内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 后的9 0 年代初,几乎与开发区同时发展起来,成为了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直:至l j 9 0 年代中期,随着江浙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学者发现一种名日“块状经济 的发展模式其实就是国际上已盛行多年的产业集群,才开始对产业集群这一课题进行深 入研究,并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仇保兴用永康保温杯产业集群内信用制度不健全 为例,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和危害条件作过深刻的研究,特别提出集群过度竞争 的“柠檬问题。徐康宁详细的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环境,论述了产业集群发 展与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相互封锁的相关性,指出产业集群的形成要有便于要素流动的 环境,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由过去计划经济进一步 向市场经济转变,并特别提出地区的经济制度虽然不会对产业集群发挥直接影响,但地 方政府的行为却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 王缉慈对近2 0 年以来的几大区 域的计算机( p c ) 相关产业群进行了研究,对产业群的相互联系作了分析,针对广东省 东莞和江苏省苏州个人电脑台商产业群的不同,通过仔细比较和甄别,发现台商网络在 两大区域的发展程度有较大差异,广东省东莞在台商采购和人才本地化和政府行为方 面,远远不及江苏省苏州开展得深入和规范,从而使苏州市能够吸引较多的台商集群。 周兵、蒲勇键两位学者从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因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与经济调整之 间有着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如果产业集聚程度范围相对稳定,那么,区域产业群形成 的无形资产大小与产业的集聚规模成正比例,如果区域产业的集聚规模比较大,则该地 区的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也越高,反之也成立。o 孙艳萍、胡开顺两位研究人员从 制造业的角度出发,指出区域产业集群过程是一个区域比较优势不断强化的过程。 陈 剑锋认为产业集群能力、知识生产、获取和利用的效率也存在着可忽视的关联。因为集 体效率、社会资本和空间距离等几个方面因素都影响产业集群过程。 吴勤堂( 2 0 0 4 年) 保罗- 克鲁格曼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j 】政治经济学杂志,1 9 9 1 年,第5 期:8 7 9 9 仇保兴,j 、企业集群研究【m 1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9 8 7 。 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明经济学动态,2 0 0 3 年,第3 期:4 9 5 1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 】中国工业经济,2 0 0 2 年,第3 期:4 7 5 4 周兵,蒲勇键产业集群的增长经济学解释阴中国软科学,2 0 0 3 年,第5 期:1 4 7 1 5 2 孙艳萍湖开顺基于区域集聚多动态联盟体系的产业集群模式【r 1 地域研究与开发2 0 0 3 年,第2 期:2 3 2 5 陈剑锋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研究川科技管理研充2 0 0 3 年,第4 期:2 3 - 2 4 l 绪论 硕士论文 以人口集聚为出发点,指出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产业集聚必然带来人口 的空间集中,这在为产业集聚提供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使集聚区的居民和企业均 能从中获益。更为重要的是,人口的集聚又引起生活消费、住宅、能源、交通、通讯、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物流、咨询等基础产业的新需求与发展。所以产业集群带 来了城区规模的扩大,城区规划的扩大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的集聚功能,使城区、产业 不断地高级化。产业的高级化必然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 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从整体实践效果来看成功地解释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诸 多现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少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足够重视,对产业集群的 升级和科技创新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如何把产业集群理论运用于区域政策的制定和 产业的合理布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关于今后一段时期产集群研究的区域和 产业方向,有学者认为,应在过去研究较多的9 0 年代以来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之外, 还需结合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的发展、纺织服装以及电子信息等产业 部门的发展、传统重化工业和机械工业区的升级改造等现实问题,进行产业集群的研究。 集群集群不仅在制造业、重化工业、采掘业等工业部门展开研究,而且还可以拓展到农 业、建筑业、运输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尤其是所谓“创意产业( c r e a t i v ei n d u s t r y ) 的集群形态、发展趋势和对策,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集群研究的重点之一,它在我国大 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也十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1 1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针对欠发达地区加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集群的课题,尚未有人 提出可行的对策。 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 】管理世界,2 0 0 4 年,第4 期:4 9 - 5 0 0 王缉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川经济经纬,2 0 0 4 年,第2 期:5 3 5 7 4 硕士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2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2 1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2 1 1 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 作为一种能够在某个地区性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依存 合作和竞争推进作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全可以使一个主导产业和大量相关产业、行业 和企业朝着规模经济的方向迅速发展。按照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 m i c h a e l e p o r t e r ) 的观点,产业集群是处于同一产业领域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相关组织的地 理集中现象。1 2 认为产业集群是同一产业及相近产业的一批企业和相关机构为共享资源、 降低成本而形成的网络性专业化分工,从而在同一区域集中达到规模经济的现代产业经 济现象。从目前关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最新研究看,一般认为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集 聚,而是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不同类型企业共生的一 个生态化网络。产业集群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本地化网络。产业集群具有规模化、产业 链、空间集聚三个方面的属性。 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发展现象,产业集群的内部的共生机制具有明显的特征。产业 集群不等于产业集聚和“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和“块状经济”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初 级阶段,由产业集聚和“块状经济”发展成产业集群,需要市场的机理性配置在各种特定 环境要素的有力配合下才能逐步形成。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 又有协作,彼此之间形成互动式的显性竞争与隐性压力,共同维系着集群内企业持续的 创新冲动,使规模经济由一个企业演变成一个产业集群,用经济学语言表示就是f ( 仅) t f ( x ) ,产生了规模效应。 2 1 2 产业集群的特点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已表现出自身所固有的一些内在规律与显 著特点。这主要是: ( 1 ) 产业关联性。集群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它机构之间联系十分紧密, 相互之间通过产业链或价值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维系着集群整体的高效运转。以徽 章市场占有率高达4 5 的浙江省苍南县为例,它是我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产品出口 欧美各国。小小铝制徽章加工,共有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配及包装等 十几道工序。这些工序都是由独立的企业或加工专业户完成,而且每一道工序产生的半 成品都要通过市场去交换。8 0 0 多家企业在市场中介的组织下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流 0 聂华林,王成永区域经济学通论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6 1 8 6 2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硕士论文 水线 ,对内是由市场联结成的独立生产者,对外则联合起来发挥一个特大型企业的功 能,形成一个较为健全的徽章产业集群。 ( 2 ) 区域集聚性。要形成产业集群必须有大量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集中,它是 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东莞i t 产业集群形成就是大量相关企业及其中介服务机构 在空间上的集中,最终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i t 产业集群。东莞抓住国际i t 产业转移的 时机,大力吸引台湾地区i t 企业前来投资,在短时间内就有一批i t 企业在此集聚。如 今东莞已有台资企业4 0 0 0 多家,所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全球市场的 4 0 ,另外一些电脑资讯产品在世界市场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通过如此众多的相关企 业在东莞集聚,目前东莞已形成了。 ( 3 ) 机制共生性。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 系以及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即产业集群内部机制的共生性。这种机制共生性既有利于产 业集群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增强企业之间的互动学习,加快技术在企业之间的 传导扩散,而且便于避免诸如僵化呆滞等各种“大企业病”的发生。比如中国婚纱生产基 地潮州。2 0 0 9 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 7 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 3 6 3 ,近几年每年都以两位数字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背后就是产业集群的机制共生 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之间通过竞争与合作,推动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 0 0 5 年至 今,先后有近百家企业的1 1 0 余个项目开展技改引进,总投资1 8 3 亿元( 不包括直接投 资) ,引进设备1 9 7 3 台( 套) 。仅2 0 0 2 年1 月至2 0 1 0 年6 月该地区就有7 3 家企业8 9 个技改引进项目,总投资达2 5 3 亿元;进口设备5 7 4 台( 套) ,有不少企业装备技术已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4 ) 竞争发展性。属于同一个产业集群的大量企业,既有市场竞争,又有各种形 式的合作关系。从产业链或价值链上分析,纵向之间,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是一种以 合作为主的“唇亡齿寒”关系,上一链节出了问题必然会危及下一链节;横向之间,许多 生产相同产品或提供相似服务的企业或机构之间形成的主要是竞争关系。无论是纵向的 合作关系,还是横向的竞争关系,都不排斥另外一种关系的存在,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是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正是这种合作与竞争关系的相互交织,才使产业集群 内部关系十分密切,共同推动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 ( 5 ) 区位传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不管是诱致性自发形成,还是自觉性培育形成, 都离不开区域独特的和传统性的资源禀赋。当然这里的资源是个广泛的概念,既有地理 区位因素、自然资源因素,也有通过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人为因素。没有资源禀赋,就 谈不上对资源的整合,更谈不上产业集群的形成。事实正是如此,每一产业集群的形成、 发展都是与特定的区域所固有的资源禀赋以及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有关。例如浙江温 州,为什么这里会有皮鞋、西服等多个产业集群? 答案就是永嘉学派的功利主义哲学观 的历史沉淀,对温州人的市场经济意识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自1 8 7 6 年温 6 硕士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州被辟为商埠后,西方商品经济的意识形态与永嘉学派功利主义哲学观的相互碰撞与融 合,造就了以冒险、务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温州精神”以及创业理念与竞争文化等。 ( 6 ) 分布梯度性。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历了由分散办企业到 集中办企业,再到集中做产业的过程。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早, 发展较为成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自不待言,就在中国大陆同样如此。 产业集群在我国的真正发展始于改革开放,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则是上世纪九十年中期以 后的事。从其分布看,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浙江,可以 说产业集群随处可见。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在经济结构上也存在由劳 动、资源密集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分布梯度性。 ( 7 ) 信息快捷性。集群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彼 此相互联系,织成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一方面密切了集群内部各组 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使信息能够及时地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方式在集群内传播。另一方面 拉近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距离,推动彼此之间快速互动关系的形成,缩短信息反馈 环,加速了信息传输。在集群内一旦有重要信息出现,就会快速在集群内扩散开去,成 为集群的公共信息。比如青岛海尔产业集群,目前海尔的一些先进经营理念己通过各种 渠道在集群内广泛传播并为其它企业所掌握。作为海尔集团配套电子零部件的分供方海 润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如是说:“长期与海尔合作,自己的公司也逐渐受到海尔文化的 感染,像速度、创新、s b u 等海尔理念已被吸引到海润的管理体系中。海尔不仅为我们 的企业搭建了一个创造财富的平台,而且还搭建了一个创造成功的平台。 海尔作为一 面产业旗帜,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集群内的其他企业。 2 2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类型 2 2 1 产业集群的形成 ( 1 ) 形成产业集群的诱因 促使产业集群发育和成长的诱因包括四大方面因素:一是特殊智力起源或自然资源 吸引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靠拢,大学和科研机构周围通常形成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 二是对于原材料、设备供应商或最终市场的接近促使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公共物品的 便利获得也会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大型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外包或者分拆,一定会吸引和 衍生出众多的专业化企业的集聚;四是专业化劳动力的存在,比如以劳动密集型生产方 式为主的企业毫无疑问会选择低成本劳动力易获得的地区; ( 2 ) 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 一个地区也许已经具备了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但是企业并未在该地区集聚,或者 在早期集聚之后又很快分解掉了,其原因就在于缺少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集群的产生 7 2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硕士论文 需要许多相应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供求条件、经济利益和社会条件。供求条件。 一是集群产品存在着产品差异化的可能,只有差异化才能造就企业空间上的合作和创 新,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境地;二是集群产品应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并且存在着技术可分 性,这是中间产品市场存在、企业进入壁垒降低、集聚规模扩大的关键条件;三是创新 所需知识的隐含性,要求只能通过合作、面对面的交流获得,因此这类知识的技术创新 对区位选择的要求相当严格。从需求条件看,波特( m e p o r t e r ) 认为本地需求环境 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能够先 于国际市场被识别。 经济利益。尽管很多研究人员非常强调集群内企业间信用和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如 果企业在集群中获得不了任何实质性的经济利益,这样的“集群”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 是实践方面,都将失去任何价值。 社会条件。集群形成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资本的丰富与否。社会资本表现 为诸如信任、协作和规范等不同的行为特征,存在于某个地域内部,通过促使行为主体 进行互动而产生的资源,集群成功的重要基础是社会资本充足。很多资料表明,浙江、 江苏和台湾地区的集群绝大多数就是建立在家族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基础上的。 2 2 2 产业集群的分类 产业集群的类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笔者认为从产业性质、产业组织结构、形 成方式、集群功能的角度来观察,能够较为全面地涵盖好产业集群的类型。 ( 1 ) 按产业组织结构角度分类。产业集群从产业组织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 中小企业共生型,其次是小企业群生型。大中小企业共生型是不同规模企业形成的综合 体,既有一些规模较大,创新和竞争能力较强、与外界联系较广的大企业,也有一大批 进行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几个方面有机构成一个大中小企业共生互助、 协调发展的产业群落。笔者认为,这一类型也可以理解为龙头带动型的产业集群,其最 大的优势在于产业链长、分工精细、竞争力强,是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极力倡导的一种产 业集群类型。后者则是由众多的中小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联系,共同形成的一个 互动互补的有机的产业群落。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产业集群就是属于群生性的,例如各 地形成的出口加工区、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等,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还停留在地理集中 的初级阶段,有的没有形成产业的互补和共生,而是一种纯粹的竞争关系,它的依靠集 中而降低成本的优势正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逐渐减弱。 ( 2 ) 按产业性质角度分类。产业集群从产业性质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 是传统产业集群。它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为主,如纺织、服装、家 具、五金制品等行业,大量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组织 网络。在这种产业集群内,劳动分工比较精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组织网络发达。 8 硕士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它主要依托当地的科研力量,如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企业间相互密切合作,具有强烈的创新氛围。美国的硅谷和我国的中关村 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三是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一般来说,由于存在着不确定以 及研发与生产的日益分离,高新技术企业比传统产业的企业更倾向子集聚。据研究表明, 在美国像电脑、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明显比传统产业要多,与此相对应,高 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更加倾向于以集群的形式存在。目前,世界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国政府也往往对这种基于知识和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给予更 大力度的支持。 ( 3 ) 按产业集群形成方式角度分类。从产业集群形成方式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 种类型:一是自发型,有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因为产生于某 地的集群是因为最初它的公司就在那里选址,而随着这个公司的壮大,它的龙头效应开 始发挥作用,从而很多相同、相近与相关的企业逐渐在空间上向这个地方进行靠拢,形 成产业集群。建市以来,酿酒产业在宿迁市逐渐形成集群就是属于这种类型。二是“自 下而上”培育型,又称为先市场后政府型,这种方式都是在集群的雏形已经出现或者集 群的诱因和条件已经具备之后,政策制定者才开始运用集群的方式加以规划、引导,从 而使之发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三是“自上而下推动型,集群主要是在地方 政府积极主动的规划、扶持下得以出现、发展和壮大的,如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 群。但笔者认为,这一类集群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当地政府对资源和市场的 良好把握,否则将极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而造成资源和利益的损失。 ( 4 ) 按集群功能角度的分类。从集群功能的角度来看,有的研究人员将产业集群 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一是传统的纯集聚模式;二是产业综合体模式;三是社会网络( 俱 乐部) 模式。显然,这种分类是对产业集群的广义理解。它把学术界过去所探讨的产业 集聚和地域生产综合体概念整合到了当今流行的产业集群理论中,扩大了产业集群理论 的内涵。1 3 这种分类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为我们以产业集群与区域综合发展关 系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 o 杨德勇区域产业与金融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0 7 3 2 9 3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硕士论文 3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3 1 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劣势 我国欠发达地区通常分布在生态环境差、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总 体特征表现为土地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农业生产比重较大、 城市化及工业化水平低;国有经济比重大、市场化进程低、对外开放程度低。在自然、 地理、历史、市场、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劣势,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欠发达地区最突 出的劣势,其直接原因在于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3 2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与改变欠发达地区劣势 产业集群所具有的专业化分工、地理集中性、和资源共享等基本特性,决定了产业 集群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要改变欠发达地区劣势必须要首先改变基于这 些劣势的发展理念,有效藕合产业集群优势与欠发达地区劣势。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 1 ) 欠发达地区需要跨越式发展 不论是位于江苏苏北的宿迁还是广大的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大力推进改革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仍然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第一,欠发 达地区要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时间上不允许按部就班地发展。个区域经济发 展的实践证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个别后发国家或地区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 跨越式发展,赶超先进国家,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同样如此,在地区性发展你追我赶相 互超越的今天,谁能把握住本地方的特色优势,抓住工业突破口和产业发展方向,就有 可能实现率先跨越。第二,欠发达地区可以运用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虽然 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上与其他地区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同时经济和 社会发展又具有较大的潜力,资源较为丰富,尤其可贵的是,绝大多数这类地区生态环 境尚未遭到较大的破坏。而且,欠发达地区还可以利用先发国家或先发区域引进的各种 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效仿或借鉴各种先进制度并经本土化改造从 而产生追赶优势。江苏省宿迁市从建市以来,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先在重点行业、 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并带动和促进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快速跟进,最终实现经济、科技、 等领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整体跃迁,就是生动的例证。 ( 2 ) 产业集群优势可以弥补跨越式发展的资源缺口 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存在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上的缺口。而由产业 集群特性决定的产业集群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可以为欠发达地区提供直接的经济发展 1 0 硕士论文 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动力,使欠发达地区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 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专业化企业在地理上接近,各企业可以通过 分工协作,共同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实现内部规模经济;而且产业集群的联合需求形 成了规模性的生产和服务,使企业能够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企业间 的资源共享与网络式的创新,以及整个区域内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聚集经济效应,使产业 集群内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率。较高的资源利用率使产业集群形成很强的吸纳能力和积 聚力量,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区域集中,这将增强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3 3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分析 3 3 1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 对于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来说,经济变革、社会变动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都会 影响其形成和发展,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产业环境,即产业转移和全球生产网络。 产业转移。一是产业转移的一般路径。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生产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转 移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东道国) 。按产业转移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国 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从国际产业转移来看,2 0 世纪下半叶开始,一些劳动密集 型产业,甚至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陆续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 家和地区,随后这些产业又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由此形成一个永不衰竭的国际产业 转移浪潮。二战后,全球经济大致经历了三次国际性的产业转移。2 0 世纪5 0 年代可谓 第一次,产业转移以重工业为主,先发展国家以美国为典型,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 向日本、西德、加拿大等国家转移,这些国家由此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电子计算机、 医药、通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继也成为比较发达国家。2 0 世纪6 0 8 0 年代可谓第二 次,产业转移以密集型产业为主观原因,日本、西德等国家把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向发展电子集成电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消耗能源和原材 料少而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2 0 世纪9 0 年代末可谓第三次,这次产业转移以制 造业为主,这个时期国际制造业开始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是伴随着 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开始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 国外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规模、领域越来越大。从统计数据分析表明,1 9 7 9 1 9 8 4 年,实际利用外资1 7 1 4 3 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为3 0 6 0 亿美元。2 0 1 0 年,这两个 数字已经上升为6 3 8 0 5 亿美元和6 0 3 2 5 亿美元,是1 9 7 9 1 9 8 4 年这六年的总和的3 7 倍和1 9 7 倍。而且,新一轮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也已经开始,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发 展战略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从国内产业转移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 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东部地区又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耗能、高成本产业 3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硕士论文 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我国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国外向我国产业转移和东部向中西 部产业转移两大趋势,使欠发达地区成为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热土。在承接 产业转移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一些省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二是产业转移具有关联带动效应。产业转移往往具有关联带动效应,它将在很大程 度上促进移入区域整个经济的发展,促进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产业转移一般 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 化生产。例如首先台湾承接了美国硅谷的产业转移逐渐形成新竹工业园区,随着新竹的 发展又进一步向东莞转移,东莞i t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抓住了产业转移的契机。 上个世纪8 0 年代,台商利用东莞沿海开放区域的优惠政策以及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 优势,从事“三来一补 加工贸易。即所谓“台湾接单、东莞生产、香港出货 的生产 模式。“三来一补 虽然层次较低,但它通过乘数效应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东莞 逐步地从因陋就简到“筑巢引凤 、从“三来一补”前进到向i t 强市进军的新阶段。这 样,东莞以十几年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i t 产业集群。 3 3 2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条件 一是全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要遵循 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带动后发展的地 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发展东部地区再帮助差的地区 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客观地讲,实行改革开放的3 0 多年,使我国经济尤其是地理位置 相对优越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不可否认,非均衡发展战略扩大 了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从相关统计资料来看,仅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观察,在一个 时期内,话部、中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急剧扩大之势。因此,中央相继提出了加快西 部大开发等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问题。 二是地方政府的产业集群政策。由于中央政策的倾斜,以及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和 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大启示和经验,地方 政府也逐渐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例如,沿海地区的福建、浙江、 江苏等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根据各地的不同需要和可能,力足本区域的实际水平, 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培育产业集群的策略,促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集聚,向骨干龙头企 业集聚,向中心城市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各地先后形成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产业集 聚区域。 1 2 硕士论文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该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4 宿迁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4 1 宿迁市基本情况 1 9 9 6 年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宿迁市,从此古老的宿迁地区掀 起了新的发展篇章。宿迁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开 发区、湖滨新城、洋河新城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2 0 1 0 年末总人口5 4 0 万、面积8 5 5 5 平方公里。 地级宿迁市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全省及至全国的关注。建市1 5 年来,一直以敢 想敢试,敢为人先,勇于探索,跨越突破为城市精神,作为全省唯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综 合改革试点城市,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宿迁作为特殊区域给予重点扶持。近年以来, 尽管宿迁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但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该市把“坚持 好快干、跨越不动摇”作为实施工业突破的鲜明工作导向,不断加大经济工作力度,努 力破解发展难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去年以来,随着国家、省和市扩大内需等一系列 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和逐步到位,经济社会总体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呈现出好于预期、 好于全省的较好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同比增长1 7 8 、3 1 3 、1 8 2 、2 0 4 、 2 5 4 ,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2 0 0 5 年起至今,该市相继被评为中国( 浙商) 最佳投资 城市、最佳投资城市最具人气奖、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 中国( 浙商) 最佳投资城市特别奖。 宿迁是设立地级市仅仅1 5 年,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目前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正处于工业化跨越期、城市化加速期和产业化扩张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相对于经济 总量的快速膨大,产业质态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发展比较滞后,经济增长的外 向拉动力仍然不足,在江苏沿海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对宿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宿迁在工业突破进程中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于宿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