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中文摘要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 中文摘要 新编五代史平话口语化程度较高,版本比较可信,基本反映了元代汉语的语 言面貌,是研究元代汉语的重要语料。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计量统计法、穷尽描写法及历时比较法等。 本文将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5 3 个介词( 若考虑同一介词表达不同语义的重 复词条,共9 2 个) 主要依据语法意义标准分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工具依凭、 原因目的、范围、处置、被动等八大类,对每一类介词的使用频率和语法功能等作了 计量统计和全面分析,以对新编五代史平话的介词总貌做出比较全面的揭示。 本文对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和归纳。从结构形式看,音节 结构上,单音节介词4 9 个,计2 2 7 9 例,双音节介词4 个,计7 例。介词跟后置的方 位、时间等词搭配构成的框式结构4 2 个,计1 5 2 例。从语义功能看,总计分为八大 类,每一次类中所表达的语义又可细分为若干种。此外,平话介词同词多义现象 很多。可见平话介词表达语义的丰富性。从语法功能看,平话介词构成的介 词短语以作状语的居多,占7 8 8 7 ,作补语的仅占2 1 0 4 4 ,作定语的仅处所介词“投” 有2 个用例,占0 0 9 4 。从介引成分看, 平话介词主要介引体词性词和短语,也 有少量介引谓词性词和短语以及主谓短语的,后者主要集中在时间类介词,对象类介 词也有少数用例。 本文还选取了新编五代史平话中比较有特色的处所方向、被动介词与敦煌 变文集中的这两类介词进行了历时比较。从变文到平话,语义功能上主要 有表义的缩小、扩大、此消彼长等变化;语法功能上由变文的作补语为主到平 话的作状语为主;从变文到平话,后者的结构形式也愈加丰富。 关键词:汉语近代汉语新编五代史平话语法介词 作者:王大丽 指导老师:周晓林 a b s t r a c t 一。t :1 h e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0 ft 1 1 e p i 叩。s i t i 。1 1 s i n 粥柚锄慨渤驴咖批h a v eb e e n 三篓= ! :8 1 1 喇呶蛔蚰s 删c l e a sf o r 位s y l l a b i es t r u c 慨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 “t h e := 竺a b i cp r e p o 。s i t i o n s a r e4 9 , c o u n t i n g2 2 7 9c a s e s d o u b l e s y l l a b l ep r e p 0 s i t i o n sa r e4 , = i = 翼n g 7c a s e s n e r c a r e4 2p r e p o s i t i o n s 嘣c h h a l s t l l er e a r 谢t h 毒s i t = 。f d = 。: 竺。7 f i a m tc o n s t i t u t e s at e 肋咖c 咖,c o m t i n g 1 5 2c a s e s a sf o rt h es 啪二: 劬c n o n 。? b e 击v i d e d i n t oe i g h tc l a s s e s ,e a c hc l a s sc a l lb e e x p r e s s e db y 龇s e : 小s u b - d i v i d e d f 砒a h u m b e to f c a t e 础s 1 1 1a d d i t i o n p 批h a sa 】0 t 磊二: :锄0 no f 脚o s “沁n n c a nb ec 】e 砌ys e e nt h a tt 1 1 e p r e p 。s j t i o l ls 锄觚t j c 二孟= :; e x p r e :s 翼i 1 1p i n g h u 口a sf o r 船鲫蚴a t i c a l 硒c t i 。i l ,p r e p o s i t i o n sp o s e dp r e p o s i : p h r a s :i 幻劬甜0 n 嬲a d v e r b i a j s a r ef o rm e m 毗a c c 。嘶n gf o r7 8 8 7 蚝二c t i 。二: 兰要? 出三a 锄? n 啪瞻。f r e f e r r a l s c i t e dp r e d i c a t e 。fw o r d sa n dp h f a s e s ,a s l w e l l : 跚眯蛳竺灿e ,州c h i sm a i n l yc o n c e 腑a t e di nt h e t i m ec a t e g o r y o f p r e p o s i t i o n “s 。, p r e p o s i t i o n a jo b j e c tc l a s sa l s oh a sa s m a l lm 蛐b e ro f u s e c a s e s 1 i s t u d yo np r e p o s i t i o ni nx i n b i a n w u d a i s h i p i n g h u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a l s os e l e c t st h em o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p r e p o s i t i o no fl o c a t i o na n dp a s s i v ei n x i n b i a nw u d a i s h i p i n g h u at oc o m p a r e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p r e p o s i t i o ni nd u n h u a n g b i a nw e n j if r o mt h ed i a c h r o n i cw a y f r o mb i a nw e nt op i n g h u a ,t h es e m a n t i cf u n c t i o no n t h em a i nf o r mh a st h en a r r o wm e a n i n g ,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t h es h i f tc h a n g e s ,e r e ;a sf o rt h e g r a m m a rf u n c t i o n ,p r e p o s i t i o n sf u n c t i o nm a i n l ya sc o m p l e m e n ti n b i a nw e no t h e r w i s e a d v e r b i a la d j u n c ti np i n g h u a ;f r o mb i a nw e nt op i n g h u a ,t h es t r u c t u r e so ft h el a t t e r b e c o m ee v e nm o r er i c h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 ;m o d e mc h i n e s e ;x i n b i a nw u d a i s h i p i n g h u a ;g r a m m a r ; p r e p o s i t i o n u l w r i t t e n b yw a n g d a l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z h o ux i a o l i n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圣起函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墨太函日期:至兰竺3 :苎:兰 导师签名:固堕丝日期:竺仝:尘:兰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 前言 一、语料的选择及价值 :上- j l 月i j舌 近代汉语上承中古汉语,下启现代汉语,是构成汉语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环节,在 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元代汉语则处于近代汉语的中间阶段,它上承唐宋, 下接明清,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元代话本是说书人留下的底本,是元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是近代汉语的一种 重要语料形式。 我们选择新编五代史平话作专书的介词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年代基本可以确定。 据曹元忠跋说是宋刻巾箱本,但“每於宋讳不能尽避”。书中称魏徵为“魏证 , 贞观作“正观 ,还是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而周史平话说到赵匡胤、赵玄朗时 又直称其名,并在赵玄朗名下注:“即宋宣祖,太祖之父也”( 赵玄朗是宋朝追认的始 祖,太祖之父宣祖名弘殷,其说实误) 。这些地方透露此书不一定是宋代刻本。 在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4 年1 0 月上海第一版新编五代史平话的出版说 明中也提到“但他( 曹元忠) 说的这个本子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据我们推测,可能 即是元刻的伪托。” 日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书后的引书目录把五代史平话归入元代语 料,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附录的主要引用文献目录中也把新编五代史平话 排在了元代的语料中。 目前学术界一般都把新编五代史平话认定为元代的语料。 第二,大量运用口语。 运用口语是平话成书中突出的现象。每史开头叙述主要人物的出身和发迹,全部 出于说话人的口头创作,或讲述民间传说,用的都是口语。如演说黄巢落第、朱温无 赖、李克用骁勇、石敬塘射雁、刘知远入赘、郭威投军等。 第三,版本比较可信。 关于版本,我们搜集到了黎烈文标点,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 3 年( 1 9 3 4 年)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前言 版,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4 年l o 月上海第1 版。我们综合研究发现,两个 版本差别并不大,但后者,前有出版者的序言,后有曹元忠的跋,而且忠实地保持了 董氏景刊本的原貌,更为可靠。 鉴于以上因素,我们选择新编五代史平话( 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4 年1 0 月上海第1 版) 作为研究的对象语料。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一) 近代汉语介词的研究 近代汉语介词的研究成果,有的散见于前修有关近代汉语语法的专著中。如:敦 煌变文语法研究,水浒词汇研究( 虚词部分) ,中国语历史文法,近代汉语语 法史研究综述,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等1 。前修的论文中也有一些关于个别介 词的深入研究,重要的如: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 和处所介词“向”的产生及其发展等2 。马贝加( 2 0 0 2 ) 的近代汉语介词3 对 近代汉语中的介词作了详细地系统地研究。 ( 二) 新编五代史平话的介词研究 关于新编五代史平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和成书考述方面。如: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十二篇,楼含松李存孝形象与五代史故事的传播一兼论古代通 俗小说的文人化,丁锡根 成书考述等。 目前,对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的研究尚未见到相关专著或论文,仅在一些其 它的著作( 如: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等) 中偶见引用的用例。由此可见,关于新 编五代史平话的语法研究还相对薄弱,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还较大。因此,我们选择 新编五代史平话的介词作为研究对象。 ( 三) 本文的研究意义 1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 ,岳麓书社,1 9 9 6 年;【日】香坂顺一著,【日】植田均译,李思明校水浒词汇研究 ( 虚词部分) ,文津出版社,1 9 9 2 年;【日】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 版社,2 0 0 3 年;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 问题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 2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 ,1 9 9 7 年第2 期: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古 汉语研究 ,1 9 9 8 年第1 期;马贝加处所介词“向”的产生及其发展,语文研究,1 9 9 9 年第l 期。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2 0 0 2 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楼含松李存孝形象与五代史故事的传播一兼论古代通俗 小说的文人化,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0 0 5 年第4 期;丁锡根 成书考述,复 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1 年第5 期。 2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 前言 汉语史的研究是以断代语言的研究为基础的,而断代语言的研究又以专书研究和 专题研究为前提。刘坚在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序中指出:专书的语法研究,取 材有定,要求在特定的范围内作穷尽式的探究;语料具在,人所共见,研究者只能老 老实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有取巧的余地。这种专书的语法研究积累到一定的 程度,更大规模的历史语法研究也就有了牢靠的基础。 1 何乐士也曾经说过:“要深 入全面了解不同时代的汉语特点,总结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增强结论的科学性,关 键是专书语言的穷尽性研究,专书语言研究是横向或纵向的专题研究,汉语断代史, 汉语发展史等系统工程的可靠基石。舢由此可见,专书语法研究的意义是很大的。 专书的虚词研究则是专书语法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我们选择新编五代 史平话中的虚词介词作为研究对象。 之所以选择介词,是因为介词是汉语语法词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它没有 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在句法功能上主要起介引功能。就介引功能来看, 介词与连词有纠葛;在来源上,介词主要由动词虚化而来,由于虚化程度的不同,介 词与动词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介词表达的语法意义又较为丰富。正因为介词 有这些复杂性,又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地研 究。因此,本论文选择新编五代史平话的介词进行研究,对其使用情况以及特点 作出描写和初步地说明,结合与其前的唐五代敦煌变文集的比较,揭示出这一时 段介词发展、演变的一些特点及规律。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体例 ( 一)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对新编五代史平话这一专书的介词进行全面地计量统计,分析其用 法、特点。并结合与敦煌变文集介词的比较,来初步了解两个不同时期的语料中 介词用法的异同。由于调查的语料有限,我们尊重语言事实,忠实于所调查的语料, 不作过多推演。作为一部专著,其语言现象有其特殊性。虽然我们选取的两个语料较 具代表性,但如果把它推演为一个时期的普遍现象,以及由此得出介词从唐五代到元 代的发展演变规律,还是不够科学的。 1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 9 9 6 年,序1 q 页。 2 何乐士专书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湖北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6 期 3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前言 正文第一部分主要就介词的定义、与相关词类的界定、分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结合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对介词的界定标准与分类标准,力求清晰、 准确。 正文第二部分对新编五代史平话的介词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结合计量统 计,从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等不同角度对介词进行逐一地描写和分析,以描绘出新 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的总体面貌。 正文第三部分从结构形式、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介引成分等方面对新编五代 史平话介词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正文第四部分与敦煌变文集的介词进行比较。我们重点选取了比较有特色的 处所方向、被动这两类介词与敦煌变文集进行比较,以管窥两个文本介词用法的 异同。 ( 二) 研究方法 1 、计量统计法 本文运用计量统计法,对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介词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数 据直观地说明介词的使用频率和语法功能等。本文以1 9 5 4 年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出 版的新编五代史平话作为底本,经多次校对做成了比较准确的电子文本。统计时 采用电子检索加核对纸质文本的方式,数据统计精确n 4 数点后两位。 2 、穷尽描写法 本文对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介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穷尽性地描写分析,详尽 地描写了不同种类介词以及每一个介词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编五代 史平话介词的特点。 3 、历时比较法 本文在研究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时,为了更好地揭示这一时段介词的特点及 发展演变规律,采用了历时比较的方法。从历时的角度,与敦煌变文集进行了比 较。 ( 三) 体例 本文中的简称和例证格式如下:新编五代史平话简称为平话,敦煌变文 集( 我们这里选择与平话进行比较研究的是王重民校录的敦煌变文集,人民 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8 月北京第1 版,共7 8 种变文) 简称为变文。例证有两种: 4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前言 一种是引用平话的例子,如“唐弘夫在地名龙尾下寨,排背水阵,与黄巢厮杀。 ( 梁上,2 6 ) ”,括号内逗号前边是例子在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篇目,“上 为“卷 上”,即“梁史平话卷上 之意,逗号后边为例子所在的页码;第二种是敦煌变文 集中的例证,我们也如平话一样,注明篇名和页码,如“郑王依语,即觅船等, 送在水中。( 伍子胥变文,2 1 ) ”,表示该例证出自于敦煌变文集中的伍子胥变 文这篇,在王重民本中是2 1 页。 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新编五代史平话的“出版者说明”中有“残缺的地方, 我们未敢妄补,均用“口”号代表。”王重民等在敦煌变文集“叙例”中的“校勘 体例”中也说道:“底本缺字用口表之,缺几字用几口。”我们在本论文中尽量避免引 用含有缺字的例证,但确有必要引用时,为忠实于原文,我们保留缺字符号“口”。 5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 第一章介词定义及分类 第一章介词定义及分类 第一节介词的定义 马氏文通以前,虽然没有系统的汉语语法学,但仍有汉语语法研究,其中不 乏虚词的研究。古人称虚词有“辞、语辞、语助、助语、虚字”等说法。古汉语中也 有介词“与、于、於、以 等。古人在各类字书、义书、音书以及各类虚词研究专书 中也不乏对介词的阐释,如:元代卢以纬的语助,清人的虚字说,刘淇的助 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书中都对介词有所论及。但由于古人缺乏系统的 语法概念,所以介词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 8 9 8 年马氏文通诞生,开始了真正的语法学意义上的介词研究。他最早的 把介词作为一个词类提出来:,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义者,日介字。介字云者, 犹为实字之介绍耳。 1 并且具体考察了几个词“之、於、以、与、为、由、用、微、 自”,还注意到“自至 “自以下以上以南以来以往”一类的介词框 架和双音节介词“自于”。不过,马氏文通把结构助词“之”混入介词,在对“与、 为”的考察中,没有区分介词和连词的不同用法,还把表示否定的“微 列入介词。 章士钊中等国文典( 1 9 0 7 ) 第一次使用了“介词”这一术语。他还将介词分为前 置和后置两种。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认为“位于名字( 或名用之语) 之后,而介 其名字於其他之字、辞者,为介字。 2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认为“( 介词) 是用 来介绍名词或代名词到动词或述说的形容词上去,以表示它们的时间、地位、方法、 原因种种关系的。”3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认为:“有若干及物动词常常用在连动 式的第一个动词位置上,可以成为副动词。其中有几个只出现在这个位置上,在别的 位置上不出现,那是地道的介词。川 杨伯峻、何乐士认为“介词介绍它的宾语给谓词。介宾位于谓词前或后, 对谓词起修饰作用。 5 1 马建忠1 - 5 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新1 版,2 4 6 页。 2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新1 版,4 6 页。 3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 9 9 2 年,2 0 页 4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3 3 1 页。 5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上) ( 修订本) ,语文出版社,1 9 8 9 年,3 7 6 页 6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第一章介词定义及分类 黄伯荣、廖序东认为“介词起标志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 短语,整体主要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 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1 张斌认为:“介词的主要作用是用在别的词语( 主要是名词) 前边组成介词短语, 修饰动词或形容词。”2 胡裕树认为:“介词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 主要是名词) 前边,组成介词结 构。 3 邢公畹、马庆株认为:“同介词组成介词词组的语言单位一般是体词或体词性词 组,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词组。刀 从以上各家对介词的定义,我们发现学术界对介词的定义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就 是在介词后介引的成分问题。在早期的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介词所介引的对象是名 词、代词或名词短语,而后来有些学者从语言事实中看到了介词可以介引非体词性成 分。我们在参考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并结合平话中介词用例的实际情况,在本文 中认为介词主要介引体词性词和短语,也有少数介引谓词性词和短语以及主谓短语。 由此,我们这里对介词作如下定义:介词是在句法结构中一般介引体词性成分( 也 有少数可介引谓词性成分) ,组成介词短语来修饰谓语,以表示与动作或状态相关的 处所、时间、对象、工具、依凭、原因、目的、范围、施事、受事等的一类虚词。 体词性成分,即体词性词语和短语,主要有名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名 词性联合短语、方位短语等等;谓词性成分,即谓词性词语和短语,主要有动词、形 容词、谓词性联合短语、动宾短语等等。 第二节介词与相关词类的界定 就介引功能来看,介词与连词有纠葛;就来源看,介词主要由动词虚化而来,由 于虚化程度的不同,介词与动词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介词的界定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复杂情况,主要体现在介词和连词、介词和动词的界定上。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4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3 8 页 2 张斌简明现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1 7 5 页 3 胡裕树现代汉语( 重订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2 9 6 页。 4 邢公畹,马庆株现代汉语教程 ,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3 3 5 页 7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第一章介词定义及分类 一、介词与连词的界定 介词与连词的划界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伴随的介词与表并列的连词 之间的界定,如“和、共、同、与”等词;一是表原因的介词与表因果的连词的界定, 如“因、为”等词。 ( 一) 伴随类介词与并列连词的界定 关于伴随类介词与表并列连词的界定,学术界历来有各种判定标准。如: 杨伯峻、何乐士:“连词前面不能有任何附加成分介词前面却可以出现副词、 连词、助动词、介宾短语等多种成分;连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若为并列关系,词 序一般可以对换但介词的前后成分则不能任意对换;并列连词及其所连接的前后 两项共同作句子的一个成分,而介词前面是主语,介词只能是和它的宾语共同作句中 的状语或补语。 1 黄伯荣、廖序东认为:“( 1 ) 连词和所连接的两个词语如果是联合关系,一 般可以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的前后两个名词性词语没有直接 的语法关系,更不能互换位置。( 2 ) 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之前 不能出现状语。( 3 ) 连词和有的可以略去,介词和不能略去或改用顿号。”2 朱德熙提出两项区分标准:“( 1 ) 连词跟的前后两项可以互换位置,基本意 思不变;介词跟的前后两项互换位置以后,意思跟原来完全不同。( 2 ) 介词跟 前边可以插入修饰成分,连词跟前边不能插入任何修饰成分。”3 邢福义认为:“介词前面可出现副词等状语性成分。如果是连词,组合单位后边 可出现总括副词都。” 太田辰夫提出的区分方法比较简洁: a 和b 介词 主语修饰语 a 和b 连词5 并列 也就是说,当a 和b 是主语和修饰语的关系时,“和”为介词;当a 和b 是并列 1 杨伯峻,何乐士吉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 9 9 2 年,4 5 3 - - 4 5 4 页。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4 版) ( 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3 0 页 3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1 7 6 页 4 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1 2 3 1 2 4 页 5 【日】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2 4 6 页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第一章介词定义及分类 关系时,“和 是连词。 综观以上各家观点,大体相同或相近,主要都强调以下几点: 1 、该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否可以任意互换; 2 、该词前是否能出现状语等附加成分; 3 、该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否共同作一个成分修饰谓语。 我们在这里综合各家的观点,并结合平话的具体情况,作出伴随类介词与并 列连词的界定标准如下: 1 、插入法。该词的前面能否插入状语等附加成分,能插入的为介词,反之为连 词。 2 、互换法。该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否可以任意互换而意义不变。不能互换的 为介词,反之为连词。 3 、看语法地位法。看该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语法地位是否一样。如果前后两项 有主次之分,前项不能作为一独立成分单独修饰谓词性词语,而必须与后项形成介宾 结构修饰谓词性词语的为介词。若前后两项语法地位相同,共同作一句子成分则为连 词。 在介词与连词的区分上,除了运用上述方法外,还应结合语境分析。有些句子脱 离了语境所进行的划分也许会有偏差,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可以比较准确地划分。 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示主从关系的是介词,表示并列关系的是连词。 我们对以上界定方法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 1 ) 炀帝弑了父亲,淫了父妾,自立为帝,荒淫无度;靠他混一天下,张着锦帆, 造着迷楼,一向与妃子游荡忘返,便饥馑荐臻,盗贼蜂起,都不顾着。( 梁上,4 ) ( 2 ) 承福惶惧,帅众同郭威来归降刘知远,知远表白承福做大同节度使。( 汉上, 1 7 2 ) 例( 1 ) 、( 2 ) 中“与、“同 前有状语“一向 、“帅众”,根据第1 个判定标准, 我们将其判定为介词。 ( 3 ) 怎知朱三与刘文政却去学习赌博,无所不为;又会将身跳上高墙,行屋上 瓦皆不响;又会拳手相打,使枪使棒,不学而能。( 梁上,1 9 ) ( 4 ) 刘崇便唤朱三共他的儿子刘文政同入学堂读书。( 梁上,1 9 ) 例( 3 ) 、( 4 ) 中“与”、“共 前没有附加成分,并且前后两项可以任意互换,意 9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第章介词定义及分类 义不变,同时前后两项共同作句子的一个成分,根据第2 和第3 个判定标准,我们将 其判定为连词。 ( 5 ) 巢与葛从周商议,使朱温去截黄钺兵。( 梁上,2 4 ) ( 6 ) 缠头与今人说利市一般。( 唐上,6 9 ) 例( 5 ) 、( 6 ) 虽然“与”的前面没有任何附加成分,但“与”的前后两项并不同 作一个成分,“与”的前项“巢”、“缠头”不能作为一独立成分单独修饰谓词性词语 “商议 、“一般,后项“葛从周”、“今人说利市”也必须同“与”组成介宾短语共 同修饰谓语“商议”、“一般”,因而根据第3 个标准,我们将其判定为介词。 ( 7 ) 那朱温葬了那爷爷,侍奉他的娘娘王氏,和那二个哥哥,同往徐州录事押 司刘崇家,驱口受佣工作。( 梁上,1 9 ) 例( 7 ) 中,“他的娘娘王氏”是“侍奉 的宾语,即“朱温”侍奉的对象。而根 据文意后面“那二个哥哥”应该不是“朱温”侍奉的对象,所以“他的娘娘王氏”和 “要j 1 3 - - 个哥哥”不是并列关系。此句中叙述的话题人物是“朱温”,意即:朱温葬了 父亲,侍奉母亲,跟两个哥哥一起往徐州录事押司刘崇家,驱口受佣工作。所以,根 据句中的语境,我们将此处的“和“看作介词,而非连词。 ( 二) 表原因的介词与因果连词的界定 由于因果连词“因、为”等最初来源于表原因的介词,因而在表原因介词与因果 连词间也存在着纠葛,较难界定。目前,语法学界一般以其后出现的成分作为判定依 据。 柳士镇认为:“由、因由于后面已经出现了句子形式或谓语形式充任分句, 因而初步具备了连词的性质。”1 马贝加认为:“明代因为、为因后带谓词性短语,便发展成为连词。 2 陈昌来的观点:“因、因为、由于、为了、至于的词性判定是一个难题。我们 是这样处理的,介引体词性成分或非小句的谓词性成分时,一律看作介词。当因、 因为、由于、为了、至于引导的是小句时,我们看做连词。 3 其他各家的观点我们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总体上来看有一点争议,即“因、为、 由”等后面接谓词性成分时是看作介词还是连词。我们认为介词和连词并不是可以绝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2 5 3 页 2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2 0 0 2 年。3 0 1 页。 3 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4 9 页 1 0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第一章介词定义及分类 然分开的,在某些具体的词上区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这不仅仅是看其后出现的成分 就能解决的,还牵涉到逻辑方面以及复句的体系方面的问题。无论采取哪种观点,都 会既有一些典型适用的例证,也会有一些不好解释的用例。我们这里在吸取前修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对平话中“因、为、由”等词用例的分析,给出表原因类 介词与因果类连词的界定标准,即:后接体词性词或短语的是介词,后接谓词性词或 短语以及主谓短语的是连词。 下面我们对界定标准举例加以说明: ( 1 ) 卫士抽刀逐之日:“使吾君失社稷,皆因此辈! ( 唐下,9 2 ) ( 2 ) 王陵的娘向使者道:“我闻汉王长者,终得天下。为我语陵,休为我故持 二心。 ( 唐上,6 6 ) ( 3 ) 石敬瑭以刘知远为马步都指挥使;知远收抚降附,用法无私,由是人皆为 用。( 晋上,1 2 1 ) 以上3 例“因、为、由 后介引的均为体词性成分,因而我们判定它们是介词。 ( 4 ) 黄巢大怒,急召朱温至帐前,怒骂道:“您是咱每弟弟,故把宋州兵权付 您;却为贪女色,擅自离军,折了我兵三千。( 梁上,2 4 ) ( 5 ) 复光道:“雁门李仆射父子,骁勇有强兵,有徇国尽忠之心;只因河东郑 从谠与他有隙,所以不来。( 唐上,4 6 ) 例( 4 ) “为后介引的是动宾短语,例( 5 ) “因”后介引的是主谓短语,所以我 们判定它们是连词。 二、介词与动词的界定 由于汉语中大多数介词来源于动词并且不少现在还是既作介词又作动词的,因此 介词与动词的界定一直是个难题。关于动词、介词的划分各家都提出了很多观点,例 如,马贝加着眼于历时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义素分析、语义结构分析、次类比较” 这三种动词、介词区分的方法。1 陈昌来认为:“作为动词中的典型成员,及物的动作动词至少有以下明显特点: ( 1 ) 有完全的时间性特征,如能够后附“着、了、过、起来、下去”等动态助词表 示动态变化,能重叠,能自由地用肯定和否定并列的形式提问;( 2 ) 是自由成分,能 单说或单独回答问题,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能独立构成祈使旬;( 3 ) 能单独受否定 1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 ,中华书局,2 0 0 2 年,5 - - 9 页 1 1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第一章介词定义及分类 副词“不、没 或能愿动词修饰,也能受其他各类状语修饰;( 4 ) 能带宾语,但宾语 可以省略,可以移位到动词前,而且两个以上动词联合可以带一个宾语,少数动词还 可以带两个宾语;( 5 ) 可以带各类补语,可以单独作定语,有时可以单独作宾语,单 独作主语。”1 他认为,典型的介词都不能重叠,不能单说或单独回答问题,不能作谓语或谓语 中心,不能单独构成祈使句,不能单独受否定副词“不、没、没有”或能愿动词修饰。 并且,虽然动词和介词都可以带宾语,但它们跟宾语之间的依存关系不同,动词能带 宾语,有的也可以不带宾语,并且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或移位到动词前,而介词后的宾 语不能省略,不能移位,介词没有独立性,不能离开宾语而悬空。 总结各家的观点,我们对介词、动词作如下的界定: 1 、介词后必须带宾语,在特殊情况下宾语可以省略或移位,但并不等于无宾语。 2 、介词短语不能单独作谓语。在句中其前面或后面必须还有另一个主要谓语动 词。 3 、动词可以单独成句或单独回答问题,介词不能。 4 、动词可以重叠,介词不能。 5 、动词有时态变化,可以后加动态助词“着、了、过 ,介词没有时态变化,不 能后加动态助词“着、了、过”,个别加“着、了、过”的也并不表示时态,如:平 话中的“同着、共着”等。 在平话中动介兼类的词语主要有“在、至、到”等,在具体的分类操作中, 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方法:当“在、至等+ 宾语”单独作谓语时,我们看作动词。当“在、 至等+ 宾语”前面或后面还有其它动词时,如果去掉后面的动词还能说得通,那么“在、 至等”是动词,前后是连动关系;反之,是介词,前后是状中关系或动补关系。 第三节介词的再分类 对一种词类作次类乃至再次类的划分是由于同类词在具体的语法特征和句法功 能上不尽相同,对词类的细致划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类词的内部特征,从而更 全面地分析语言现象,阐述语言结构的规律。因此,对平话中的介词进行再分类 是非常必要的。 1 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 ,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3 5 _ _ 3 6 页 1 2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第一章介词定义及分类 马氏文通只是对几个常用的文言文介词的意义、用法等进行了考察,没有对 介词进行分类。章士钊中等国文典只将介词分为“前置介词”和“后置介词”。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把介词分为“前置介字”和“后置介字”两类,前置介字分为 “关系式介字”、“他动式介字”、“致动式介字”三类,每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黎锦 熙新著国语文法最早开始对介词进行分类,他就所介的事物的意义,把介词分为 四大类:( 1 ) 时地介词;( 2 ) 因缘介词;( 3 ) 方法介词;( 4 ) 领摄介词( 特别介词) 。 并且在每一大类中又分为若干种。 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菜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 9 8 5 ) 分6 类:1 、引进动作行为开始、经过或终结的时间。2 、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或比较的对 象。3 、引进动作行为的起点、趋向、有关的距离或经由的处所。4 、引进动作行为的 工具、方式、条件、依据等。5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6 、引进动作行为的施 事者。7 、引进形容词比较的对象。1 日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 1 9 8 7 ) 分的最细致,分为1 7 类:所在;起点; 方向:关连;到达;距离;经由;原因;目的;代替;材料、工具;处置;依据;除 外;共同;比较;包括、强调。2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1 9 8 9 ) 把介词分为7 类:1 、引进与动 作相关的时间;2 、引进与动作相关的对象;3 、引进与动作相关的处所;4 、引进动 作行为的工具、方式、条件、依据等。5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6 、引进训告 或言谈的内容;7 、引进动作行为处置的对象。3 日 香坂顺一水浒词汇研究( 虚词部分) ( 1 9 9 2 ) 把介词分为1 1 类:场所、 方向介词;时间介词;对象介词;关连介词;方式介词;材料、工具介词;主动介词; 目的、动机介词:比较介词;排除介词;原因介词。 吴福祥的敦煌变文语法研究( 1 9 9 6 ) 把介词分为8 类:处所、方位;时间; 方向;对象、范围;凭借、依据;工具、方式;与同;包括。5 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 2 0 0 2 ) 按介词介引和可能介引的语义成分系统把介 词分为8 类:主事介词、客事介词、与事介词、凭事介词、境事介词、因事介词、关 何乐士,敖镜浩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 9 8 5 年,前言7 - 9 页。 2 【日】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2 3 3 页 3 杨伯竣,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 9 8 9 年,3 7 7 页。 4 【日】香坂顺一著,【日】植田均译,李思明校水浒词汇研究( 虚词部分) ) ,文津出版社1 9 9 2 年,2 9 9 页。 5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 ,岳麓书社,1 9 9 6 年,1 8 1 2 5 9 页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 第一章介词定义及分类 事介词、比事介词。1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 2 0 0 2 ) 分为5 类: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 范围。2 我们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并结合平话的实际情况,按照各词的主要语法 意义,对平话中“在、于( 於) 、至、到、自、从、就、向、往、望、投、遵、 沿、因、当、与、以、值、及、至于( 於) 、比、比及、自从、由、临、垂、薄、乘、 经、似、对、替、问、和、共、同、并、为、乎、用、据、依、遵依、随、仗、靠、 把、将、坐、缘、除、被、噢”等5 3 个( 重复词条计为1 个,若计同一介词表达不 同语义的重复词条,共9 2 个) 介词作如下再分类: 一、处所、方向类( 1 6 个) 在。、于( 於) 。、至。、到。、自,、从。、就。、向。、往、望、投、遵、沿、因。、 当,、与, 二、时间类( 2 1 个) 在。、于( 於) 。、以。、当:、值、及,、至。、至于( 於) 、比、比及、到:、自:、 从:、自从。、由。、向:、临、垂、薄、乘,、经。 三、对象类( 2 1 个) 于( 於) 。、及:、在。、似、对、替、从。、就:、问、向。、和。、共、同、与:、 并、以。、为。、自。、因:、由。、乎 四、工具、依凭类( 1 2 个) 以。、用。、因。、据、依、遵依、随、乘:、仗、靠、把。、将。 五、原因、目的类( 7 个) 以、为。、因。、由。、用:、坐、缘 六、范围类( 1 0 个) 自、从。、自从:、以。、及。、就。、和:、至。、经:、除 七、处置类( 2 个) 把:、将。 八、被动类( 3 个) 为,、被、噢 1 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7 卜一7 9 页 2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 ,中华书局,2 0 0 2 年 1 4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 第二章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总貌 第二章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总貌 为了全面把握平话介词的总体情况,我们对其中的介词进行了穷尽性地检索 与分析。下面我们以各次类为单位分小节对平话中的介词进行分别讨论。 第一节处所方向介词 处所介词用来引进动作行为的起点、趋向、有关的距离或经由的处所。1 平话 中的处所方向介词有“在。、于( 於) 。、至。、到。、自。、从。、就。、向。、往、望、 投、遵、沿、因。、当,、与, 等1 6 个,共有5 6 6 个用例。详见“表一”。 表一:处所、方向介词的使用频率 出现用例占处所方向介词总 词目用例 用例的百分比 在1 1 6 42 8 9 8 于( 於) 1 1 3 62 4 0 3 至1 5 2 ,9 1 9 到l 3 5 6 1 8 自l 3 35 8 3 从l 3 25 6 5 就1 5 91 0 4 2 向l 3 05 3 0 往 2o 3 5 望10 1 8 投 81 4 1 遵 1o 1 8 沿 91 5 9 因l 1 o 1 8 1 何乐士,敖镜浩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北京出版社,1 9 8 5 年,前言第8 页 1 5 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研究 第二章新编五代史平话介词总貌 当l 20 3 5 与l 10 1 8 一、在 表示所在的“在”历史悠久,甲骨文、金文已见。诗经中“在”用作动词有 1 3 0 多例,用作介词有1 0 余例。在左传、国语中也是动词用法占多数,但介 词“在”已萌生。1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的动词、介词两个义项是并 存的。2 可见,“在 的动词、介词并存的现象一直延续到现代。 处所介词“在 在平话中共出现了1 6 4 例,多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其 中2 例用于介绍动作行为的趋势,相当于“到”,1 例表示距离。 1 “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其句法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 1 1 “在+ 处所+ v p ,这种介词短语作状语的用例1 3 6 例。如: ( 1 ) 老人道:“昨因王仙芝反叛,尚君长军败,已在狗脊岭伏诛,累及爷娘良贱, 一齐斩了。( 梁上,1 4 ) ( 2 ) 唐弘夫在地名龙尾下寨,排背水阵,与黄巢厮杀。( 梁上,2 6 ) 1 2 “v p + 在+ 处所”这种介词结构作补语的用例2 4 例。如: ( 3 ) 那单可及素号骁勇,心里欺负着李思安兵少,却被李思安将兵马藏伏在四 处了,写着了书来单可及军前索战;那单可及恃勇,便轮刀上马出阵接战。( 梁上, 3 3 ) ( 4 ) 世宗渡淮,直抵寿州城下,躬擐甲胄,屯军在紫金山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万顷之陂-【2022年暑假预习】云名著《世说新语》之“德行”卷
-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 2024中智集团政企服务部公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防伪产品经理培训总结
- 人教A版(2019)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1教案
-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三章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
-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习作:-让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
-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初中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我的责任
-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 接地网状态评估课件
- 英语口译基础教程--Unit-7-10
-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任务话题讨论答案(第二套)
- 《淮阴师范学院二级学院经费核拨管理办法(试行)》
- 诺基亚LTE FDD设备技术说明(2)
- 清筛车挖掘输送装置
- 实名核验(法人)业务办理表
- 离合齿轮的工艺规程与专用夹具设计
- 武汉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征税等级现行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