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专业:基础心理学 方向:人格过程 导师:黄希庭教授 作者:陈红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研究的第一部分探讨人格特质( a 型人格和自我价值感) 与应 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的第二部分将过程取向和特质取向结合起来 探讨情境因素、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的交互影响通过对6 0 3 名 ,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测试临果表明: ( 1 ) 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与中学生的应对方武有显著相关。 不同人格维度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不同自我价值感主要影 响中学生问题解决应对方式,a 型人格更多黪响中学生退避和发 泄应对方式,两种人格维度都影响求助和幻想应对方式 ( 2 ) a 型人格和b 型人格的中学生其应对方式之间有显著差 异。a 型人格的中学生倾向于使用着重情绪的应对方式,相比b 型人格的中学生较少使用着重问题的应对方式。高自我价值感的 和低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其应对方式之间有显著差异。高自我价 值感的中学生更多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方式,低自我价值感 的中学生更多采用幻想应对方式。 ( 3 ) 在一般情和特殊情境( 学 - - j 情境和人际情境) 下,a 、b 型人格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在不同情境下有相类似的反应;高低自 我价值感中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不同情境中也有相类似的反 应,但在积极的应对方式方面,自我价值感和情境对其有交互影 响。l 、。一、 关键词:应对方式,a 型人格,自我价值囊,积掇应对,消极应对 _ ,7 一9 - ” 萨 t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a n dc o p i n gs t y l e s o fmi d di es c h o o is t u d e n t s m a j o r :f u n d a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s p e c i a l t y :p e r s o n a l i t yp r o c e s s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h u a n gx i t i n g a u t h o r :c h e n h o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i ss t u d ya i m e dt oe x p l o r e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绺嘲匦嘲瓣蟪蜘c o p i n g s t y l e so f 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p a r tii n c l u d e dac o r r e l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t h et y p ea p e r s o n a l i t y , s e l f - w o r t ha n dc o p i n gs t y l e s p a r ti if o c u s e do n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s i t u a t i o n s ,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a n d c o p i n gs t y l e s t h et w o r e s e a r c ht h e o r i e s ,t h e p r o c e s s - o r i e n t e da p p r o a c ha n d t r a i t 。o r i e n t e d a p p r o a c h ,w e r ec o n n e c t e di n i t i a l l yi nt h i ss t u d y a n d6 0 3 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w e r et e s t e d t h er e s u l t sw e r ea 8f o l l o w ( 1 ) t h e r ei se v i d e n t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t y p ea p o r s o n a l i t y , s e l f - w o r t h a n d c o p i n gs t y l e so f 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 2 ) s t a t i s t i c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e x i s tb e t w e e nt h et y p ea 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 s t u d e n t s a n dt y p eb s t u d e n t s ,a n de x i s tb e t w e e nt h eh i g hs e l f - w o r t hg r o u pa n d l o ws e l f - w o r t h g r o u p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 3 ) s t u d e n t s w i t h h i g h s e l f - w o r t ht e n dt oc h o o s e p r o b l e m s o l v i n g a n d s e e k i n gs u p p o r t i n gw h i l et h e s t u d e n t sw i t hl o ws e l f - w o r t hc h o o s et h e f a n t a s ym o r e ( 4 ) s t a t i s t i c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g r a d e sa r ef o u n dw h i l et h a tb e t w e e n g e n d e r st h e r ei sn oe v i d e n c eo fd i f f e r e n c e k e yw o r d s :c o p i n gs t y l e s ,at y p ep e r s o n a l i t y ,s e l f - w o r t h , p o s i t i v ec o p i n gs t y l e s ,n e g a t i v ec o p i n gs t y l e s z i 。j ,j | 豁象 。翳丽。一 生堂生些型查茎量垒型整:皇垫丝堡壁差墨堕婴墓一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1 前言 应对方式( c o p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 ) 指个体在应对过程中意在减轻压力影响而采取 的策略【1 1 。 应对方式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即过程取向( p r o c e s s o r i e n t e da p p r o a c h ) 和特质取向( t r a i t - o r i e n t e da p p r o a c h ) ! ”。 过程取向重点研究特定生活事件中个体的应对过程。持此观点的人称情境主 义者( s i t u a t i o n a l i s t ) 。应对研究的早期6 0 年代直至8 0 年代,一直是情境主义占 主流1 3 1 ,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在l a z a r u s 和f o l k m a n 的研究基础上展开 的。他们把应对定义为个体用于控制压力情境中内部和外部需要的认知和行为的 努力( l a z a r u s ,1 9 6 6 ) 1 4 1 。其立足点有二:一应对是一个过程,强调人在应激事件 中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以及随着事件的发展,这些想法和做法是怎样变化的; 二应对是与情境相关连的,人如何评价事件的重要程度,如何评价自己对该事件 的适应能力,影响着人们如何去应对。因此,对应对过程的研究重点在探讨各类 特殊事件下特定个体的应对方式特点,丽较少考虑人格因素的影响。当时很有影 响的是m i c h e l 的观点( m i c h e l ,1 9 6 8 ) 1 5 1 ,认为个体差异即人格特征在预测人类 行为的多样性上作用甚微。目前国内外对应对方式的研究大多仍倾向于采用过程 取向1 6 l 7 l 【s l 【”。 特质取向研究始于8 0 年代,不少研究m lc “】f ”i 反对m i c h e l 的观点,强调个体 差异或人格变量的影响。该取向研究个体是否存在个性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和 习惯化了的应对风格或特质( c o p i n gs t y l e so rt r a i t s ) 。其重要的理论假设是:存在 可测量的的人格差异和人格维度,借此可预测人们的后继应对方式。这类研究未 受到太多的重视,早期有一些研究显示,一定的人格特质包括对自身的赞许、对 环境的积极的态度、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内部控制等,在压力事件中起积极作用 6 蒸 罚嗣_ 一 ,磷 堂竺堕型銮垄皇垒型堑:鱼垫丝篁壁茎墨堕婴壅一 ( k o b a s a ,19 7 9 ) 1 13 1 。根据着重情绪应对的跨情景重测相关高于着重问题应对, 认为前者更多受人格影响( f o l k m a n ,1 9 8 6 ) 。从文献上看,涉及到的人格特征 主要有a 型人格和自我价值感。c a r v e r 和s c h e i e r 1 发现情绪宣泄因子( 不成 熟防御机制) 与a 型人格有关。国内叶平枝【1 5 1 研究了男性研究生在实验情景下a 型被试的应对特点。发现a 型被试易受情境的影响。不同情境中应激能力不同; b 型被试组在不同情境中的作业成绩变化不大。b o e y ( 1 9 9 9 ) 以护士为被试研 究了人格、应对、社会支持在压力适应中的关系,发现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的护 士较少使用消极的情绪应对方式。但未见到对青少年的研究。 鉴于前人的研究大多研究应对方式本身的特点,讨论影响应对方式的因素者 不多:大多研究特定个体在特殊事件下应对方式的特点,对个体一般性应对研究 不多;对成年人的研究多于对青少年的研究:且又多集中于应对过程的研究,较 少研究应对特质。本研究立足于特质取向,以中学生为被试,选取a 型人格和自 我价值感两种人格维度,试图探讨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人 格和情境的交互作用。 个体的应对方式是个体稳定的因素和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f 1 7 1 。但人格因 素与情境因素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到底哪个因素大? 本文关注的是人格特征与应对 方式的关系,假设人格特征对个体的应对方式有较多的影响,二者之间就应该有 显著性相关,并且应该存在具有相同人格特征的个人应对方式的跨情境一致性。 据此假设,本研究两分为两部分:一是探讨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二是探 讨相同人格特征者应对方式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本研究将过程取向和特质取向结合起来,研究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在不 同情境下的应对方式,考察在不同情境下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其应对方式有无一 致性,比较人格因素和情境因素对应对方式的不同影响。即试图探讨人格特质与 情境因素在应对方式中的交互作用,是情境因素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多,还是人格 因素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多? 哪些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多一些? 为此设计了 中学生常见的两种情境“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和“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 时”。通过两种情境、两种人格维度的多元方差分析研究,可探讨在对应对方式 的影响因素中,情境性因素与特质性因素交互作用;并探讨不同情境下中学生的 7“j i o 、,-臻, t 尊臻蛰麟豪誊 _ _ 霸_ , 堂生查型查塞量垒型整:皂塞笪堡堕茎墨塑堕塞 一 应对方式模型,进一步探明青少年应对方式的特点 关于应对方式的划分,国内外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的应对方式有:问题解决、 认知重组、情绪宣泄、社会支持、问题回避、想入非非、自我责备、社会退缩 ( e d w a r d ,1 9 9 8 ) 1 1 8 :分析问题采取行为的应对方式、求助他人、否认问题和回 避问题、宣泄情绪、转换视角自我保护的应对方式( 施承孙、钱铭怡,1 9 9 8 ) 【8 】 等;常向好的方面想、尽快忘掉、和他人相比算不了什么、陷入回忆难以摆脱、 抽烟喝闷酒( 姜乾金、黄丽,1 9 9 3 ) 1 9 1 。以上研究均以成年人为被试。 对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事件主 要来自学习方面,如考试失败、学习负担重和升学压力等;青少年最常见的应对 方式有:向好的方面想、化消极因素为动力因素、一个人独处、情绪沉闷、悄悄 痛哭、尽快忘掉和情绪压抑# 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 刘贤臣、扬杰等,1 9 9 8 ) 1 2 0 l 。黄希庭、余华等【i 。1 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表明:中学生主要采用的应对方 式依次是问题解决、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幻想。这六种应对方式在一些年 级中有显著差异,但年龄变化的趋势不明显;女中学生比男中学生更多采用发泄 和忍耐应对,而男中学生比女中学生更多采用幻想应对。 综合前人的研究,对应对方式的分类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 分为两类,着 重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和着重情绪应对方式:( 2 ) 分为两类:消极的应对方式和积 极的应对方式( 姜乾金、黄丽等,1 9 9 3 ) h 9 ( c a r v e r & s c h e i e r ,1 9 8 9 ) 1 4 1 或适应 性应对和机能失调性应对闱;( 3 ) 分为三类,消极的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 和杜会支持的应对方式( 石林,1 9 9 8 ) 1 7 l 。 本研究采用黄希庭等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分类,将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分为六 种:问题解决、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幻想。并归纳为积极应对方式或着重 问题应对方式( 包括问题解决和求助) 和消极应对方式或着重情绪应对方式( 包 括忍耐、退避、发泄和幻想) 两类。 2 研究一 2 1 目的 探讨人格特质即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l ,_ 甍累f 一一 舻 。 主堂生鏖壁查塞量垒型垫:鱼垫竺篁壁羞墨箜堡塞 2 2 方法 2 2 1被试 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初中和高中不同年级中学生共计7 8 2 名。问卷匹配后得 到正式被试6 0 3 名。抽取样本时注意考虑被试的性别、重点中学非重点中学、来 自城市和农村等因素的平衡。具体分布如表1 所示。 裹1 被试取样分布裹 2 2 研究工具 a 型人格问卷,采用张伯源修订的“a 型行为问卷”作为a 型人格测验材料l 。 自我价值感问卷,采用黄希庭、扬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问卷” 2 2 1 。 应对方式问卷,采用黄希庭、余华等编制的“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1 7 】, 2 2 3 程序 一次性地对中学生进行a 型人格问卷、自我价值感问卷和一般应对方式问卷 的测试。三种测试按随机顺序进行。在p c 微机上用s s p s 8 0 统计软件对结果进 行处理,并进行分析解释。 2 3 结果与分析 2 3 1 两种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相关 从a 型人格与应对与方式的相关来看,中学生的a 型人格得分与发泄、幻想、求 助、退避( 按程度从大到小排列) 四种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p 0 , 0 1 ) 。但与问题解 决和忍耐两种应对方式没有显著的相关。说明a 型被试多倾向予情绪应对或消极应对, 相比b 型被试较少使用问题解决和忍耐两种应对方式。 从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着,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其自我价值感总分有显 著正相关的是:问题解决、求助( r = 3 2 8 ,r = 1 3 0 ,p 0 0 1 ) ,呈显著负相关的是幻 想( r = 2 1 6 ,p o 0 1 ) ,与退避、忍耐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自我价值感得分越高 9 帮矿 醪 主堂皇查塑查塞量垒型整:皂塞丝焦堕羞墨盟堡塞一 者越倾向于采用着重问题类或积极的应对方式,得分越低者越倾向采用幻想应对方式 寰2a 曩人格和自囊价值与六种应对方式的相关 查堕直塞塑壁塑达 塞曼塑逗鲎蕉迪 塑塑女i a 型人格 0 6 9 1 4 2 *1 3 2 ” 2 2 1 ”2 0 3 ” 0 4 1 旦星逝垡壁:1 2 1 : :! ! ! :! i i= :! i ! = :z ! :二:! 堑 2 3 2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对应对方式的二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人格特征对应对方式影响的大小,以a 型人格和自我价值感为自变量, 中学生的六种应对方式为因变量进行二元逐步回归分析( 见表4 ) 。在分析时,以偏相关 系数达到0 0 5 的显著水平时,才将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如表3 所示,不同的应对方式进 入回归方式的变量的多少和次序不同。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主要受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求 助和幻想两种应对方式既受a 型人格影响,又受自我价值感影响,且a 型人格的影响大 于自我价值感影响;退避和发泄两种应对方式主要受a 型人格因素的影响。a 型人格和 自我价值感均与忍耐这种应对方式无关。 囊3 嘲啸i 和曩偾值潮当种应羽力武与的二元阐归 应对方式进入变量 b e t ar s q u a r e ft 问题解决价值感 3 6 915 59 7 9 79 8 9 ” 求助性格、价值感 1 4 5 ,1 3 40 1 9 ,0 3 5 1 0 , 9 1 ,1 0 4 2 3 3 9 3 1 2 + 退避性格 1 3 60 1 79 9 43 1 5 “ 发泄性格 2 2 50 4 92 8 5 05 3 4 幻想性格、价值感1 9 9 一1 9 30 4 0 ,0 7 52 3 1 9 2 2 s 34 8 0 ”- 4 6 4 忍耐 , “ 表示差异达到0 0 1 水平;衰示差异达到o m 水平。 3 研究= 3 1 目的 探讨情境、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相互关系。 3 2 方法 3 2 1 被试 i o :灞r _ _ 缈、 圭堂生壁型查塞兰垒型整:鱼垫笪笪壁羞墨盟堑壅一 根据研究一中被试在a 型人格和自我价值感的得分,挑选出典型的a 型人格 者1 0 4 名、典型的b 型人格者4 0 名;自我价值感高者1 3 7 名,其中女生6 7 名, 男生7 0 名,自我价值感低者1 5 3 名,其中女生7 4 名,男生7 9 名。 3 2 2实验设计 采用人格维度情境的2 因素3 水平的设计,自变量为人格维度:a 型人格 ( 3 个水平:a 型、b 型、中间型) ,自我价值感( 3 个水平:高、低、中间型) ; 情境( 3 个水平:一般情境、学习情境、人际情境) 。其中,人格维度为组间设计, 情境维度为组内设计。 3 2 3材料 将黄希庭、余华等编一般应对方式问卷加以改编,指导语由“你在生活中遇 到困难和挫折时”改为“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作为学习情境问 卷。指导语由“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改为“你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 和挫折时”作为人际情境问卷。 3 2 4程序 第一部分测试后,相隔6 周,1 2 周以后分别对被试进行学习情境的应对方式 测试和人际情境的应对方式测试。为避免顺序误差,有的班级先做学习情境应对 方式测试,有的班级先做人际情境应对方式测试。 数据在p c 微机上采用s p s s 8 0 统计软件处理。 3 3 结果与分析 3 3 1人格特质、情境因素与应对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 衰4 情境、性格爽直和自毳价值囊对中学生皮对方式的方麓分析 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 来源s sd fm sfs i g s sd fm sf s i g 情境组内2 6 3 21 3 14 5 60 1 1 2 7 32 13 71 0 8 63 3 8 情境价值类型组内1 4 6 22 7 3 i5 5 4 90 0 4 * 1 5 627 7 9 e6 2 05 3 8 情境+ 性格类型组内8 4 0 e 24 2 0 e 3 1 91 2 7 3 3 521 6 7i 3 3 i2 6 i 情境性别组内3 3 8 e 21 6 9 e1 2 88 8 0 9 5 624 7 83 7 9 70 2 3 1 2 4 5 99 9 0 1 2 6 总误整组内1 2 8 8 69 7 8 1 3 2 竹使类型蛆问5 3 6 l l5 3 6 l1 1 5 1 50 0 0 * 6 4 2 4l6 4 2 41 2 4 00 0 0 + 性格类型组闻5 5 9 l5 5 95 3 7 20 0 | “ 1 9 4 6l1 9 4 63 7 5 70 0 0 + 7 7 1 el7 7 1 e1 57 0 0 性别姐问9 9 19 92 1 3 1 4 52 5 6 4 04 9 55 1 8 总误差组问2 2 7 6 44 , 8 9 4 6 6 表示差异达到o 0 l 水平;+ 衰示差异达到0 0 5 水平 - :灞,一 渺4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为考查情境与人格因素对应对方式的交互影响,以应对方式为因变量,性别 为自变量,性格和自我价值感为协变量,对被试进行重复测验的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4 。 3 3 2交互作用分析 从积极的应对方式上看,情境和价值感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f = 5 5 4 9 ,p o 0 5 ) 。 将价值感得分作为横坐标,两种情境下应对方式得分作纵坐标,作线形图,可直观 地看出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交互作用情况。图l 是对积极的应对方式作,有交互作用。 , 图2 ( 见下页) 是对消极的应对方式作,无交互作用。 价值感 田1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在情境和 自我价值感上的交互作用 从2 个图的总趋势上看,表现出中间一致,两头有差异的特点,说明在三种 不同情境中应对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人格维度的两端,即人格特征越明显,应 对方式在不同情境中的差异越大,而中间型的被试在不同情境中应对方式的一致 。一蔼- ” 矽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应 对 价值感 图2 一一般情境 学习情境 一人际情境 蓉襄赛翟毫茔蒋贫至蓓莆和 性较高。( a 型人格与情境对应对方式影响图也有同样的特点。( 图略) 进一步分析,高、低自我价值感与积极、消极应对方式进行俩俩配对样本的均 数检验,高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在一般情境和学习情境下,积极的应对方式问有 显著差异( t = i 9 7 8 ,p o 0 5 ) ;学习情境和人际情境下积摄的应对方式有显著差 异( t = 2 3 8 ,p o 0 5 ) ;但低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在三神情境下应对方式无显著差异。 说明高价值感的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积极的应对方式没有踌情境的一致性,但消极的应对 方式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对a 型、b 型学生的同样检验表明,a 型和b 型中学生在三种 不同的情境下,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a 、b 型学生的应对方式在 不同情境下有相类似的反应。 对积极应对方式,情境和性别之间无交互作用但在消摄皮对方式上交互作 用显著( f = 3 7 9 7 ,p 0 0 5 ) 。从线形图3 可直蕊看出性别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进一步 简单效应检验发现,一般情境下,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 f - e 2 4 7 2 ,扣电0 3 ) ,两 种特殊情境下,消极应对方式无性别差异( 在学习情境下m 0 7 ,p 叼7 鲍l 在人际情 境下f = o 0 1 ,p - - o 9 1 8 ) 从男生来看,不同情境之阔滂援皮对方式得分无显著差异 ( f - 2 7 7 ,p 卸0 6 3 ) ;从女生来看,不同情境阊差异也不显著( f 川2 5 ,p 罨0 2 8 7 ) 。 情境和性格之间,情境和性别之间,以及情境、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应 对 方 式 a t o m , 一般情境 a 学习情境 一人际情境 口 性别 图3 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在情境和性别上的交互作用 3 3 3 主效应分析 情境主效应:从积极的应对方式看,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f = 4 5 6 ,p 0 0 5 ) 自我价值感主效应:积极应对方式( f = 1 1 5 1 5 ,p o 0 0 1 ) 和消极应对方式 ( f = 1 2 4 0 ,p o 0 5 ) 的主效应均极显著。说明不同价值类型的中学生应对方式 存在极显著差异。 a 型人格主效应:积极应对方式( f = 5 3 7 2 ,p o 0 1 ) 和消极应对方式( f = 3 7 5 7 , p 0 0 0 1 ) 在性格维度上主效应均极显著。 性别主效应: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性别维度上主效应不显著。 挑出方差分析中有差异的变量作进一步分析。 3 3 4 两种人格特征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考查a 型人格和b 型人格的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对a 型、b 型中学生应 对方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5 ) 发现,在发泄、求助、幻想三种应对方式上, 两者闻差异达报显薯水平说明a 型学生比b 型学生更多采用邀三种应对方式 而在问题解决、退避、忍耐上没有显著差异。 l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应对方式人格类型n平均数标准差 t显著性 对高自我价值感和低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见表6 ) 发现,在 问题解决和求助上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高自我价值感中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和 应对方式价值类型n平均数标准差t显著性 求助应对方式,在幻想上有极显著差异,t 值为负,说明低自我价值感中学生更多采用 幻想应对方式。这和研究一中的相关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3 3 5 两种情境下应对方式的比较 从均数比较看,比较一般情境和特殊情境( 学习情境和人际情境) 中应对方 式的特点,从平均分看( 见表7 ) ,两种情境下六种应对方式的次序为: 一般情境:问题解决、求助、发泄、忍耐、退避、幻想: 学习情境:问题解决、求助、发泄、退避、忍耐、幻想: 人际情境:问题解决、退避、发泄、求助、忍耐、幻想。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壅= 至旦笪苎i 查堕查塞壹坌! 堕 应对方式一般情境学习情境 人际情境 n 平均数标准差 n 平均塑握壅差塑塑塑握蔓垡 从相关比较看,两种不同情境下中学生六种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和自我价值 感的相关( 见表8 ) ,总体上两种情境的情况比较一致,a 型人格得分与六种应对 方式得分相关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退避上。一般情境和人际情境中性格得分与应对 方式得分有显著正相关,但在学习情境中没有。就自我价值感看,情境间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发泄上。自我价值感得分与六种应对方式得分在学习情境中显著负相 关,却与一般情境和人际情境无显著性相关。 衰8 两种情曩下六种应对方式与 撼人格和自爱价值的相关 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 一般情境 0 6 91 4 2 “ 13 2 2 2 1 2 0 3 0 4 i a 型 学习情境们51 7 2 0 7 81 8 0 1 7 5 0 0 8 人格 特殊: 人际情境 0 4 41 6 3 13 3 2 5 4 * *1 7 2 * 0 9 l 一般情境3 9 6 * +1 3 0 * 0 l3- 0 1 61 9 6 0 0 8 价值感学习情境 5 0 0 * 1 3 9 0 4 61 0 l - 2 0 9 * *- 0 0 9 特殊: 人际情境4 l i “ 0 9 4 *0 3 8- 0 5 7- 1 4 9 0 3 7 表示差异达到o 0 i 水平 表示差异达到0 0 5 水平 从不同情境下六种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和自我价值感的二元回归( 见表9 ) 看,情境 闻的不同主要在发泄、幻想和忍耐上。就发泄丽亩,在学习情境中进入回归方程的依次 是a 型人格和价值感,但在一般和人际情境中只有a 型人格进入方程就幻想而言。学 习情境相比一般和人际情境进入方程的先后不同;就忍耐而言,只在人际情境中有a 型 人格进入方程,在一般和学习情境中。a 型人格和自我价值感与中学生应对方式没有相 关。 1 6 皇堂生查型查塞皇垒型叁整:鱼塞垒垡墅萎墨塑婴塑 1 9 不同情境下各种应对方式与a 烈人格和皇我价值的:元回归 壅塾塑塞至旦煎鬓 堂厶塞量 呈也垦型竺一 上三一 一般情境价值感 3 6 9,1 5 5 问题特殊情境( 学习) 价值感 4 9 92 4 8 特殊情境( 人际)价值感 4 1 21 6 8 一般情境a 型、价值感 1 4 5 1 3 40 1 9 ,0 3 5 求助特殊情境( 学习)a 型、价值感 1 8 3 1 4 20 3 4 ,0 4 9 特殊情境( 人际)a 型、价值感 1 7 i 0 9 90 2 7 0 3 4 一般情境a 型 1 3 60 1 7 退避特殊情境( 学习)a 型 0 9 40 0 7 特殊情境( 人际)a 型 2 60 1 4 一般情境a 型 2 2 50 4 9 发泄特殊情境( 学习)a 型、价值感 1 8 7 0 9 20 3 4 0 4 l 特殊情境( 人际)a 型人格 2 6 90 7 0 一般情境a 型、价值感 1 9 9 - 1 9 30 4 0 0 7 5 幻想特殊情境( 学习)价值感、a 型 2 0 6 1 9 10 4 3 0 7 7 特殊情境( 人际) a 型、价值感 1 8 5 1 4 40 3 4 0 5 3 一般情境 忍耐特殊情境( 学习) i 9 7 9 7 1 7 6 2 6 1 0 6 7 5 l o 9 l ,1 0 4 2 1 7 7 l ,1 4 6 7 1 54 7 ,1 0 4 7 9 9 4 4 7 3 8 ,5 6 2 8 5 0 1 9 8 3 1 2 3 4 4 15 l 2 31 9 ,2 2 8 3 2 4 8 9 ,2 3 5 0 1 9 6 8 1 5 8 9 , , 9 ,黔” 1 3 2 8 1 0 3 3 3 3 9 ,3 1 2 ” 4 3 3 3 3 6 3 4 0 2 3 i + 3 1 5 2 1 8 + 2 9 3 5 3 4 4 4 2 ,2 1 7 6 4 4 4 8 0 ,- 4 6 4 - 4 9 7 4 6 0 4 柏“3 4 2 o , , 鲎壁煎燕5 厶匿2垒翌:竺!:竺! :! ! : 衰示差异达到0 0 1 水平l 衰示差异达到0 0 5 水平 对一般情境、特殊情境( 学习情境和人际情境) 中测得的应对方式得分进行两两配 对比较检验发现,各对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 4 总的讨论 4 1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对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种人格特征与应对方 式均有显著相关。a 型人格维度更多影响着熏情绪类应对方式,即发泄、退避三 种消极应对方式。自我价值感维度更多影响着重问题类应对方式,即问题解决。 就两者都影响的求助、幻想而畜,a 型人格的影响多于价值感的影响究其原因, a 型人格的人有很强的好胜心,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更关注事情的结果。a 型 人格者这种强烈的控制需求,使自己看起来总是在主宰环境。然而,想要控制一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切,却常常事与愿违,故遇到生活压力事件时,更多寻求社会支持,一但失败, 挫折感更强,故更易幻想和使用情绪关注类( 消极) 应对方式。从这一点看,本 研究验证了f o l k m a n 的情绪关注应对比问题关注应对更多受特质影响的结论a 这 和前人的研究 2 2 1 结果a 型人格者易产生挫折敌意反应,并伴随负面情绪反映 也是一致的。 但从自我价值感上看则不然,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己的重要感和悦纳感。 自我价值感的高低的不同是由于个体对自己的力量( 影响和控制他人的程度) 、 重要性( 被其他人接受、注意和亲善的程度) 、品德( 自己达到道德和伦理标准 的程度) 和能力( 完成自己认为重要人物的情况) 的自我评价不同而形成的 ( c o o p e r s m i t h ,1 9 6 7 ) 1 2 + 】。高自我价值感者有关于自己的一系列正面看法,普遍 认为自己比较出色,有能力,受人喜欢,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 点。可以这样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一种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故在人格维度中高 低自我价值感的划分有道德上的价值意义,即高自我价值感者常常与正向的、好 的评价相联;低自我价值感者常常与负向的、不好的评价相联。因此,自我价值 感高者更多与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关,这一点与b o e y 对护士的研究结果( 高价值 感者较少使用消极应对) 是一致的。而不象a 型、b 型性格只有特征上的不同, 无明显的好与不好之分。 3 2 情境和人格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表明,情境因素和人格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因人格维度不同而不同。 在a 型、b 型人格维度上,没有交互作用,应对方式存在跨情境的一致性。但在 自我价值感维度上只与积极的应对方式之间有交互作用。自我价值感与消极的应 对方式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存在低自我价值感者在不同情境下应对方式的跨情境 一致性。因此,在本研究中,人格因素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似乎比情境因素 大。原因有三; 第一,人格是个体心理品质中十分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对人的其它心理成分 有持续的影响。不少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如,f o l k m a n 得出“情绪关注”的重测 相关高于“问题关注”类应对,认为前者更多受人格影响。另一些研究表明,处 于相似情境中,女性更多采用积极性认知评价的应对方式,男性较多采用自我控 1 0 蜀一 渺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制的应对方式,这种性别间的差异既然不是由情境造成的,应该是由人格造成的, 性别角色本身就是一种人格变量。甚至,国外学者把应对方式本身看出个体的人 格特征。本研究中也看出a 、b 人格的人各自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倾向,二者的 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 第二,从情境论者的角度看,该取向强调应对不是一个静态的、简单的适应 模式,而是一个多维的和多变的过程,批评特质论者低估应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认为人的应对技能的获得总是在具体的挫折情境下实现的,并且应对策略会随压 力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如果一个人第一次遇到某种情境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失败 了,多次遇到相同的情境他仍然采用相同的应对方式而不加改变,显然是非理智 的行为1 2 3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能说明情境的作用就大于人格的作用,相反,这正 是人的适应性、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人对其人格的调整和完善。我们说人格稳 定,并不等于它一成不变,但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在情境中的适应、调整相比,前 者应该是主要的。 当然,过程取向也有不少研究支持。两种取向并不矛盾,特质论侧重个体的 应对风格,注重应对结果,过程论取向强调个体在具体情境种采用的具体应对方 法,注重应对的过程。可以推论,人格因素影响应对方式的性质和类型,情境因 素影响应对方式的具体选择和模式组合。即应对方式存在类型的不同,但因情境 不同各类型的表现方式和组合不同。 第三,在本研究中考虑的情境因素:中学生面临的学习情境和人际情境是中 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情境,鉴于中学生以学习生活为主,生活内容较成人单 ,故在不同情境中的应对模式上较成人更为一致。不同于在成人研究中涉及到 的于成人生活至关重要的应对情境,如灾难性事件、妇女流产、老人合法权利受 侵等。成人研究中的情境与本研究中中学生面临的情境相比差异更大,加之成人 生活经验丰富,考虑因素更多,故在成人研究中得出的情境与人格交互作用的理 论只能部分解释本研究结果。且中学生的人格虽不如成人的人格稳定,但中学时 期中学生的人格已基本稳定,已不太有大的变化。 4 3 与前人研究的比较 从应对方式的得分看,中学生六种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这与前人【1 7 1 对 中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六种应对方式依次是问题解决、求助、发泄、忍耐、退避、幻 1 9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想。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发泄、求助,男生更多采用幻想,在忍耐和退避上相差不大- 尤其在发泄上差异极为显著( t = 4 4 8 7 ,p 0 0 0 1 ) 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方差分析表明, 应对方式在性别之间没有差异。这一点与前人的研究有出入。有待进一步证实 4 4 有待改进和迸一步深入之处 本研究中设计的两种情境因素学习情境和人际情境均通过指导语控制,实际 上是中学生设想中的情境,与前人研究中的具体情境有一定的差距。 本研究初步分析了两种人格特质因素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限于篇幅, 在方差分析时只将应对方式分为积极的应对和消极的应对来讨论,没有分析六种 应对方式的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对应对方式影响的因素众多,本研究中考虑了人格、情境、性别几种主要因 素,由于本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人格特征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对其它影响应 对方式的因素如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等应尽量平衡。本研究中由于被试取样数 量有限,选出的具有极端人格特征者的人数不多,故对典型人格类型被试的性别、 年级、学校类型等因素的平衡上作的不够,有待进一步改进。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有待在成人被试中做进一步验证;二有待在人格 的其它维度上进行验证。三有必要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研究。 5 结论 ( 1 ) a 型人格与自我价值感与中学生的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 ( 2 ) a 、b 型中学生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自我价值感高低不同中学生的应 对方式间有显著差异。高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多倾向于使用问题解决、求助应对 方式,低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更多采用幻想应对方式。 ( 3 ) 在一般情境和特殊情境( 学习情境和人际情境) 下,a 、b 型中学生的应 对方式有跨情境的一致性,但积极的应对方式在自我价值感和情境问有交互作 用。 参考文献 【1 1 f l e m i n g ,r ,b a u m ,a ,& s i n g e r , j e ( 19 8 4 ) t o w a r d sa f li n t e g r a t i v ea p p r o a c ht ot h es t u d yo f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a 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s t r e s s j o u r n a l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 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 4 6 , 9 3 9 - 9 4 9 【2 】f o l k m a n s e t a 1 d y n a m i c se n c o u n t e r :c o g n i t i v ea p p r a i s a l ,c o p i n g ,a n d e n t o u n t e r o u t c o m e s j o u r n a l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 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1 9 8 6 ;5 0 ( 5 l :9 9 2 - 1 0 0 3 3 3s n y d e r ,c r ,c o p i n g n e wy o r kp r e s s ,1 9 9 9 【4 】l a z a r u sr s ( 1 9 6 6 )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t r e s sa n d t h ec o p i n g p r o c e s s n e w y o r k m c g r a w - h i l l 【5 m i c h e l ,w ,( 1 9 6 8 )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 a s s e s s m e n t n e wy o r k :w i l e y 【6 】d e b o r a hj ta n dg l o r i aj h a d j u s t m e n tt oa l o w - c o n t r o ls i t u a t i o n :r e e x a m i n i n gt h er o l e o f c o p i n gr e s p o n s e j o u r n a l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 1 9 9 8 ,7 4 ( 4 ) ,1 0 7 8 1 0 9 2 【7 】石林,婚姻离异者应对方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 9 9 8 ,1 2 ( 4 ) ,1 9 8 - 1 9 9 , 2 0 2 。 【8 】施承孙、钱名怡,易羞耻者的归因和应对风格。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 9 9 8 ( 1 2 ) 4 , 1 9 3 1 9 5 。 9 】9 张卫东,老年人特殊生活事件和应对意向与情境性应对。心理学报1 9 9 8 ,4 ,4 0 1 4 0 8 。 【1 0 】e p s t e i n ,s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