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创新 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推动力。科学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客 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还体现了科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从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的历史与现实来看,科学技术创新实践经常出现经济价值至上、生态价值异化的 情况,这主要根源于科技创新主体价值取向的偏轨。基于两型社会的科学技术创 新价值取向研究,就是把科学技术创新实践放在两型社会的前提下进行研究和考 察,使得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价值取向真j 下朝着有利于两型社会发展价值观的方 向前进。 “两型社会”的价值本质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其 主题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它冲破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从生念 哲学的视角出发,它重新了审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双向互动。科技创新价值取向 是指科技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实践时,对自己的创新行为所秉持的价值标准和态 度。在传统的“非两型社会发展观的指引下,创新主体主要聚焦于科技创新的 经济价值,对经济价值的过分关注,使创新实践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富有效率而展 开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的生态化是对“两型社会”发展价值诉求的积极回应。 科技创新生态化即是对传统科技创新理论的一种全新诠释和定向改变,要求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考虑科技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 既保证科技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确保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在实现商业价值 的同时,又有利于生态正价值的实现,最终实现科技一经济一社会一生态的可持 续发展。为了实现生态化科技创新,有必要建立合适的创新价值导向机制:将两 型社会发展价值观与科技创新主体价值观进行有效耦合;强化科技创新主体的生 态伦理责任;让公众“融入”与“参与 科技创新系统;塑造有利于创新的“生 态化 的社会文化氛围;用低碳科技政策引领科技创新实践;建立有利于科技创 新生态价值转向的制度体系等。 关键词:两型社会;科技创新;价值取向 a b s t r a c t i n n o v a t i o ni st h es o u lo fan a t i o n sp r o g r e s s ,a ni n e x h a u s t i b l em o t i v ef o r c e t o ra c o u n t r y 。sp r o s p e r i t y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i st h e f i r s tp r o d u c t i v i t ya n d t h em a i nd r i v i n gf o r c ef o r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r o g r e s s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i sn o tj u s ta no b j e c t i v es o c i a lp r a c t i c e ,b u ti t a l s or e f l e c t st h ev a l u e o r i e n t a t i o no ft h es c i e n t i f i c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l v eo f h i s t o r va n dt h er e a l i t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 t h e d r a c t i c e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o f t e n t a k e so nh i g h e s te c o n o m l c v a l u e a n da l i e n a t i o no fe c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 ,w h i c hi sm a i n l y r o o t e di nt h ep a r t l a ir a i l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ss u b j e c tv a l u e s b a s e do n t w ot y p e so ts o c l a l 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i st op r a c t i c eo nt h ep r e m i s eo ft h e t w ot y p e so fs o c i a lr e s e a r c ha n ds t u d y , m a k i n gs c i e n c ea n ( i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i nt h ev a l u e o r l e n a 1 0 no ft h e r e a ld i r e c t i o nt h a tf a v o r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w ot y p e so fs o c i a lv a l u e sd i r e c t i o n t h en a t u r eo fv a l u eo f ”t w o t y p es o c i e t y ”i s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 ”i n d u s t n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o”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w h o s et h e m ei sr e s o u 【r c e - s a w n g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r i e n d l y t h u sb r e a k i n gt h r o u g h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i d e o l o g i c a ls h a c k l e so f a n t h r o p o c e n t r i s m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e c o l o g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i t r e - e x a m l n e s t w o w a v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s c l e n c ea n d t e c h n 0 1 0 9 yi n n o v a t i o nv a l u ei n n o v a t i o ni s t h a tt h e ya c to nt h e i ro w ni n n o v a t i o n d e r s i s t e n c eo fv a l u e sa n da t t i t u d e sw h e nc a r r y i n g o nt h ei n n o v a t i v es c l e n t l n c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d u r i n gp r a c t i c e u n d e rt h eg u i d a n c e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c e p t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n o n t w o o r i e n t e d s o c i e t y ”,i n n o v a t i o ns u b j e c tm a i n l y f o c u so ne c o n o m i cv a l u eo f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e x c e s s i v ef o c u s o i le c o n o m l c v a l u e s ot h a ti n n o v a t i v ep r a c t i c er e v o l v e sa r o u n dw a y st oe x p a n dm o r e r l c h l ya n d e f f i c i e n t l y e c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l sap o s l t l v e r e s p o n s e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w o t y p es o c i e t y e c o l o g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i s an e wt h e o r yo fi n t e r p r e t a t l o n a n do r i e n t a t i o nc h a n g et ot r a d i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l o n , w n l c n d e m a n d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e c o l o g i c a lt h i n k i n g ,t h ec o n s l d e r a t l o n o t t h ei m p a c to na n dr o l ei ne n v i r o n m e n tf r o m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t h ep r o c e s s 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 w h i c hn o to n l y e n s u r e s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l l p r a c t i c a l i t y , b u ta l s oe n s u r e st h ec o n s e r v a t i o no fr e s o u r c e sa n de c o l o g i c a lb a l a n c e w h i l ei n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c o m m e r c i a lv a l u e ,i ti sa l s oc o n d u c i v et o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 o ft h ev a l u eo ft h ee c o l o g y ,a n du l t i m a t e l yt e c h n o l o g y e c o n o m i c - s o c i a l e c o l o g i c a l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o r d e rt o a c h i e v ee c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e s t a b l i s ha p p r o p r i a t em e c h a n i s m sf o r i n n o v a t i v ev a l u e - o r i e n t a t i o n :t h ee f f e c t i v ec o u p l i n g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v a l u e o u t l o o ko ft w o - t y p es o c i e t yv a l u e s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s c i e n t i f i c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e c o e t h i c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p u b l i c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i n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s h a p i n g ”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w h i c hi sc o n d u c i v et oi n n o v a t i o n ;m a k i n gl o wc a r b o n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g u i d e i n n o v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s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af a v o r a b l ee c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o fs c i e n t i f i c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a n ds t e e r i n g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t w ot y p es o c i e t y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i i i 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长沙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保密口,在一一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团。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 导师签 同期:乒刃。年月 日 日期:妒卢乡月舌日 1 1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绪论 科技创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 发展。在传统科技创新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把追求经济价值作为判定科技创新成败的 唯一标准,忽视了创新所导致的生态负价值,从而导致了科技创新生态价值的异化。科 技创新与资源、科技创新与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创新对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资源 供应日益紧张;创新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价值观层面 而占,是由于人类在科技创新价值取向上的失误造成的。 2 0 0 5 年1 0 月,国务院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 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两型社会”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 有的高度。2 0 0 5 年1 0 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 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 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 目标,第一次把建设两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这一提法是把我国的国情与国际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相结合,是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重要保障。 “两型社会”是基于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 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 文化之间的协调等。两型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协调运行是 它的最大特征。在两型社会的视野下,科技创新主体有必要实行“价值重建”,将生态 价值观有机嵌入科技创新价值系统中,使科技创新本身也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1 国内外关于科技创新及其价值的研究综述 马克思对科技创新及价值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马克思曾指出只有社会上出现 需求时,才会出现新的机器的使用,认为这种不断使用新机器的效果就是使资产阶级所 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而1 9 世纪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大 量新机器的使用表现出来的,因此马克思揭示了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产生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还揭示了当时科技创新的目的,他认为资产阶级对于新机器使用的惟一目的就是 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另外,马克思还揭示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他认为资本家对 于占有更多剩余价值的追求,使得先使用新机器的资本家会不断地对新机器进行改良, 而使用旧机器的资本家不会满足原有状况,竞相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这样就造成了科技 创新不断的扩散和持续下去。圆因而就揭示了由单个企业的创新而导致创新不断的扩散, 再出现新的科技创新的过程;科技和科技创新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和变革。 马克思对科技、科技创新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对于当代科技创新研究仍然 颇具启发意义,为以后的科技创新社会功能领域的研究指明了道路。 把科技创新作为独特经济现象的系统研究肇始于j 熊彼特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要点主要有四方面:创新的内涵;创新与企业家( 创新的主 体) ;创新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创新与“社会主义”的产 生。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创新的含义。在他看来,创新是对“生产手段的新组 合 ,是“以不同的方式把这些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创新是经济发展一种“内在 的因素”。熊彼特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 总的说来,科技创新理论在国外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 0 世纪5 0 年代,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熊彼特的拥护和追随者把“创新理 论 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另外两个分支:经济学家爱德华曼斯菲尔德、比尔科 克维尔金斯和卡曼施瓦茨等专门从科技的角度研究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与市场紧 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科技创新经济学派,即新熊彼特主义;几乎与此同时, 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斯等人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 形成了制度创新经济学派。第二阶段是在2 0 世纪7 0 年代初到8 0 年代初,科技创新理 论研究不断拓展,形成了从不同角度对科技创新的不同侧面与内容进行多视角、多层次 探讨的局面。科技创新逐渐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研究的理论体 系。第三阶段是在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是科技创新理论研究进入综合性、实用性、回 归性探索的阶段,突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增强了科技创新理论研究的生命力, 马克思资本论 m 第l 卷北京:人民 :版社,1 9 6 3 o 马克思资本论 m 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3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0 :7 3 2 涌现出了众多的研究专家和学者。 从价值论视角研究科技创新大体上可以分为乐观派与悲观派两种。乐观派认为人正 是通过和借助科技创新不断促进社会的前进。他们强调科技创新不仅是一种科技模式, 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对文化、社会、历史以及人产生积极的影响。科技创新对人、 社会及其未来的影响也将带来难以预测的前景。其代表人物维纳和斯泰因布赫分别在 控制论、人有人的用处和信息社会、哲学与控制论等著作里面,描绘了人 类社会在科技的不断创新下所呈现出的美好景象。 悲观派与乐观派形成鲜明对比。悲观派把科技创新看成是一种强大的超出人类所能 控制的力量,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其必然首先异化于自然,然后异化于人的精神,最 终脱离人的束缚而破坏整个社会。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马尔库塞在其名著单向度 的人中也对科技进行了抨击,认为科技同意识形态一样,起着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 功能。他认为人类成了科技不断创新下的附属物,“成了流水线上的一个原子”。马尔 库塞还认为,科技“愈发达,愈全面,个人打破这种奴役状态的手段与方法就愈不可想 象。 我国的科技创新及价值研究从8 0 年代起经历了理论引入、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相 结合阶段,现在逐步进入一个完善、发展与深化的阶段。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界是最早开 始科技创新研究的队伍之一。由于我国自然辩证法学者大都具有坚实的科技哲学的理论 基础,所以在对科技创新研究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征,最突出的是以对科技创新的本 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研究见长。目前我国对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向三个方面发展:一 是对科技创新理论本身的充实和拓展。林慧岳教授在论技术创新的知识空间首次引 入认识论空间、效用空间和文化空间来分析科技创新过程。二是强调科技创新在理论 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向实践转化,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推动实践的发展,且更 加紧密地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与科学发展观理论相结合,如陈文化的科技创新主导 多维整合思维、易显飞提出技术创新的人性化及其实现机制等 。三是从国家整体的角 度来研究科技创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随着我国 理论界对科技创新及其价值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者们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一些 学者从s t s 的视角指出,科技创新不仅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在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也将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陈其荣教授认 赫们特马尔库寨单向度的人 m 刘继译一 :海:卜海译文出版社,1 9 8 9 ,8 林慧岳论技术创新的知识空间 j 自然辩证法通讯,2 0 0 2 ( 4 ) :3 8 4 4 易显飞人性化技术创新的价值本质及j 实现路径 j 自然辩证法研究,2 0 0 9 ( 3 ) :4 6 4 8 为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有人文主义学者批判 了科技创新负价值。张小飞在科技成果应用中的价值偏离及伦理风险一兼谈其对构建 和谐社会的威胁中认为科技及其创新成果在应用中背离了生念及人文价值,造成了人 类生存空间的破坏,导致了人类道德及精神的偏离。社会的关系异化和传统伦理道德 的危机等诸多困境。何立松在技术的价值中也提到了科技及其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 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 2 2 国内外关于两型社会的研究综述 从2 0 世纪6 0 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和认识不断深化。1 9 6 2 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人类只有二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 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于是,一场新的关于全球社会发展状态的观念逐步 形成。作为发展和环境领域的罩程碑,1 9 9 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 1 世纪 议程专章讨论了科学与技术界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有针对性的将科技界、 公众决策者以及公众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整合,以促进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随后, 环境友好科技,环境友好产品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组织 开始积极研究环境友好科技,数十个国家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例如德国的蓝色天使, 日本的生态标志,等等。 2 0 0 2 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 发展的三大支柱。会议通过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对环境友好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 高,多次提到环境友好材料,环境友好产品与服务等概念。涉及的范围也从科技,产品, 产业,地区等领域上升到整个社会层面,覆盖了生产,消费,科技,甚至新的伦理道德 等众多领域。会议重新审视了2 1 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认为与1 9 9 2 年环境与发展 大会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会议的最终成果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行动计划 要求各国在农业、能源、化学工业、水资源、海洋、防灾减灾、气候、生物多样性,森 林矿业、卫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里发展新的对环境无污染的无害处的科技。2 0 0 4 年,同 本政府发表环境白皮书,率先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2 0 0 5 年6 月3 0 日,国务院在全国作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上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 陈其荣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j 】复口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0 ( 1 ) - 1 4 2 0 张小飞科技成果应用中的价值偏离及伦理风险一兼谈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威胁 j 学术界,2 0 0 5 ( 2 ) :2 2 7 2 3 2 何立松技术的价值 j 中国机电工业,2 0 0 3 ( 9 ) :4 8 4 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 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 0 0 5 年1 0 月,中 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 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 0 0 5 年1 1 月 2 9 日至1 2 月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节约能源 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2 0 0 6 年3 月的中央人 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不合理结构,彻底转变粗 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易显飞提出基于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技术创新实践的生态价值转向。传统的社会发展 观是一种经济发展观,在其指引下的技术创新对经济价值的过分关注,导致在生态领域 的价值异化。在两型社会的价值规约下,技术创新应实现生态化转向,要真正实现有效 的价值转型,应建立基于两型社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价值导向机制。 蔡学英在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哲学思考兼论环境保护中的博弈论中认 为,以生态文明为底蕴的“两型社会 建设实践,应对的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 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该文还认为,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当 前和长远、个体与集体之间独特的利益博弈关系和矛盾解决方式,应该从观念、宏观和 微观层面探讨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实现路径。”圆 郑彤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固 1 2 3 研究述评 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价值的论文和观点很多,并且, 在学者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对于本选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 易旺飞两型社会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 0 0 9 ( 2 ) :8 6 8 9 ;新华文摘,2 0 0 9 ( 1 2 ) :1 7 2 。蔡学英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哲学思考兼论环境保护中的博弈论 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8 ( 3 ) :9 8 1 0 2 郑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j 长江论坛,2 0 0 8 ( 4 ) :9 3 9 5 料。但是,把科技创新价值与两型社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却是少之又少。综合起 来,当前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研究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第一,没有系统的、全面的基于两型社会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的论述。在所研究的资 料中,笔者发现,迄今为止还没有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的系统研究。基于两型 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是什么? 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有哪些主要内容和主要的 特征?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研究的。在所研究的资料中,不论是宏观研究,还 是微观研究,学术界都是把科技创新价值和两型社会分开单独进行研究,缺乏两者的结 合研究。 第二,在对两型社会建设条件下科技创新价值问题研究中,描述性的研究多,规范 性理论研究少。例如,在一些涉及到科技创新价值的著作中,大多是侧重介绍科技创新 在社会中的作用或者是两型社会的作用,而没有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至于以两型 社会为社会发展“范式”,对科技创新提出的价值新诉求方面,更是鲜有涉及。 鉴于此,本论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力图对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 价值取向问题作一个系统研究,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丰富科技创新价值理论。 1 3 研究意义 1 3 1 理论意义 本文是基于两型社会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的研究,这有助于我们拓宽科技创 新理论研究的范围。现代科技创新的“双刃剑 效应,使得人们有必要对科技创新价值 取向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在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博弈中作出j 下确的把握。 把两型社会理论与科技创新价值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为人们正确解决以上问题提 供理论上的参考。使科技创新活动受新的合理的理念指导;使经济增长方式更符合时代 发展的要求,为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响应。 1 3 2 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都还比较落后。要早同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仰仗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高。然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 提高,需要科技创新主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 能够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的重构提供有益的参考,避免我国在科技创新实践上走 一些西方人曾经走过的不必要的弯路。 6 1 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4 1 研究思路 本文分四部分对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 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 二部分分别对科技创新及价值、两型社会理论进行系统阐述,从而建立起选题的研究框 架。第三部分从传统社会发展价值观引领下的科技创新所导致的生态价值困境全面爆发 入手,从技术建构论视角论证了科技创新价值转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诠 释了生态化科技创新的价值本质及具体表征形式。第四部分从价值哲学、生态哲学、s t s 、 公共政策等视角构建了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机制。 1 4 2 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研究方法有三个特点:一 是重视系统分析法。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从基本理论、价值观、方法论上获取新 的视角对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二是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 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课题的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 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相 关的文献进行搜集和分析,系统论述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理论。三是多学科交叉结合的方 法。科技创新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活动,它同样是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它与社会的其他学科也是相互渗透和紧密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技术哲学、 价值哲学、社会学、科技创新史等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 1 。5 创新点 ( 1 ) 在比较“两型社会”与“非两型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基础上,从技术建构论视角 论证了科技创新价值转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诠释了生态化科技创新的价值本质及具体 表征形式。 ( 2 ) 从价值哲学、生态哲学、s t s 、公共政策等视角构建了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 值导向机制。 7 第二章科技创新与两型社会概述 2 1 科技创新及价值 2 1 1 科技创新界定的多重视角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界定科技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从经济学和管理 学的角度定义科技创新。迈克劳林认为:“当一项发明以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或工艺的形 式在市场上出现时,创新便完成了,当今,发明和创新这两个不同的阶段总是由不同的 人并经常是由组织完成的。创新是较发明覆盖更为宽广的可能有所发展的领域。 1 9 9 9 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 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科技创新定义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科技、新工艺,采 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二是从技术学的角度来定义科技创新。远德玉等认为,科技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开发,并使之商业化进而产业化的过程。它 包括市场机会的捕捉与选择,发明的引入与研究开发,设计与试制,批量生产与销售等 环节。 三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定义科技创新。冯鹏志认为为科技创新是由创新主体所启动和 实践的,以成功的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以新技术设想的引入为起点, 经过创新决策的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等环节,从而在高层次上实现技术和 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及其社会化和社会整合,并最终达到改变创新主体的经济地位 和社会地位的目的的社会行动。 四是从哲学的视角定义科技创新。陈其荣把科学技术创新定义为“作为创新主体的 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 活动 。李兆友教授从以下几个层次把握了科学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 1 ) 科技创新 是主体参与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2 ) 科技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创新认知与创新 实践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3 ) 科技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过程。 也有学者从价 值哲学的观点认为:科技创新是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价值观的规约下,通过创 新实践使创新客体由“实然”变成“应然”形态,从而实现创新价值的实践活动。 ”雷中强丁业技术创新: 概念开发 j 现代电了技术,1 9 9 2 ( 2 ) :8 一1 0 。远德玉企业技术创新概说 m 沈阳:东北人学f l 版社,1 9 9 7 ,4 5 9 冯鹏志论技术创新行动的环境变量j j 特征一种 会学的分析视角 j 自然辩证法通讯1 9 9 7 ( 4 ) :3 9 - 4 7 陈其荣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 j 复日大学学报,2 0 0 0 ( 1 ) :1 4 - - 2 0 。李兆友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 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4 ,5 l 5 5 。易显飞: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研究 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 0 0 9 ,3 7 3 8 综上所述,本文主张,科技创新是指从科技原理的新构想到研究开发再到投入生产 实践并产生经济价值的全部实践过程。 2 1 2 科技创新价值与价值取向 价值范畴是价值哲学的基石。价值本质观大致有四种观点:主观价值论、客观价值 论、关系价值论和广义价值论等。主观价值论认为价值取决于人,是人的需要或欲望所 决定的对象。客观价值论认为价值存在于事物本身,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关系价值论是 从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把握价值的本质。广义价值有多种形式的名称,例如李德顺 和朱葆伟称之为“类价值”( 即准价值) 或“前价值”,而罗尔斯顿称之为“前主观价值” 或“自然价值”,卡尔波普尔称之为“客观价值 ,怀特海则称之为“价值评价 等。 价值的根本属性在于它是一种特定的主客体关系,对它一定要在确定的关系中才能把 握。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 的”;圆“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科技创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客观性、逻辑性以及作为创新主体的 人的价值选择的特点。科技创新价值,是指科技创新主体通过创新实践活动,使创新客 体由“实然”变成“应然”形态,从而达到满足创新主体或其他主体在某些方面的需要 的效应关系。锄科技创新价值包括科技创新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两大类。科技创新的 物质价值包括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科技创新的精神价值包括 人文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等。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是紧密结合的,不能把他们截 然分开。 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是指科技创新主体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对自己的创新行为所拥 有的标准和态度。科技创新价值取向可以分为物质价值取向和精神价值取向两种,科技 创新的价值取向内容非常丰富,物质价值取向和精神价值取向包括经济价值取向、人文 价值取向以及生态价值取向等等。 2 2 两型社会的价值蕴涵 2 2 1 两型社会:社会发展价值观的革命 2 0 0 5 年1 0 月1 1 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议明确提出,要 张华夏广义价值论 j 中国社会科学,1 9 9 8 ( 4 ) :2 5 3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1 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3 。4 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2 6 卷,北京:人民i b 版社,1 9 7 3 ,1 3 9 国易硅飞: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研究 m 沈阳:东北大学f | 版社,2 0 0 9 ,5 6 易显飞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研究 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 0 0 9 ,6 1 9 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 0 0 7 年以 来,中央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建设步 伐,与此同时,全国各省市也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建设“两型 社会己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价值哲学的视角看,两型社会发展观的提出,是社会发展 观上的一次“价值飞跃”。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政 治理念。“可持续发展”是2 0 世纪7 0 年代提出的一种旨在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 系,在人类发展与自然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理论。至今已经 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尤其是环境保护人士对其十分赞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及符 合伦理的规范。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及人类世代问的责任感。2 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控制人口增长、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抑制环境恶化、促进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 多的证据表明全球环境依然在不断恶化,我们在实现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过程中 面临着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新挑战。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念的承受能力,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 社会的永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正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 基础之上,要求全社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际上就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伦理观,也意味着我们开始着手完善并促进一种可以继续生存的生态道德观念。可持续 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们的国策,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 第二,“两型 社会的提出是探索内生型发展模式的战略需要。3 0 年来的中国改 革,走了一条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局,从单一改革到全面改革的路径。选择中部地区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寻求内生型经济的发展模式的战略需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立足于本土资源开发的内生型改革经验很重要。中部地区能源、 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密集、本土市场潜力大等优势,都为建立内生型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