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9 3 1 6 8 1 切韵序中说:“支脂鱼虞,共为不韵。”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里也 说:“北人以庶( 御韵) 为戍( 遇韵) ,以如( 鱼韵) 为儒( 虞韵) 。”鱼、虞两韵的分 混是切韵时代南北方言的重要差异之一,这种差异在现代方言中仍然存在。从董同铄 最早指出闽方言中鱼虞、之脂仍然有别,众多学者从共时平面出发对吴、闽、客赣几 个南方方言鱼、虞的历史层次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相比而言,西北方音有着丰 富的文献史料,但研究却不多。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量反映西北方音的文献史料尤其是梵汉对音材 料,第一次从历时平面出发分阶段对西北方音中鱼、虞做了系统的研究,不仅对每一 阶段鱼、虞、模三韵的历史层次做了细致的分析和描写,而且进一步对三者当时可能 的音读及发生的音变进行构拟,得出结论:中古的西北方言是鱼、虞有别的方言,只 是受到当时洛阳、邺下一带的影响,这种有别从五代起渐有混而不分的趋势,到了宋 代以后,西北方音中的鱼、虞两韵己趋混同了。 关键词:西北方言鱼韵虞韵模韵历时研究 a b s t r a c t w h e t h e rr h y m e s 鱼a n d 凑d i v i d e do rn o tw a sam a j o rd i f f e r e n c ei nn o r t h s o u t h d i a l e c t so fo i e y u ne r a ,a n di ts t i l lc a nb eo b s e r v e d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d i a l e c t s d o n gt o n g h e w a st h ef i r s tp e r s o nw h o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r h y m e s 鱼a n d 凑,之a n d 距w e r ed i f f e r e n t r e a d i n g si nm i nd i a l e c t f r o mt h e n ,m a n y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v ed o n eal o to fd e t a i l e ds y n c h r o n i c s t u d i e so nt h eh i s t o r i cl a y e r so fr h y m e s 鱼a n d 囊i nm o d e mw u ,m i n ,h a k k aa n dg a n d i a l e c t s i nc o n t r a s t ,w r i t t e nm a t e r i a l sa b o u n d si nt h en o r t h w e s td i a l e c to fm i d d l ea n c i e n t c h i n a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t r a n s l i t e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a n s k r i ta n dm i d d l ec h i n e s e b u tt h e r ea r en o t m a n yr e l a t e d s t u d i e sa b o u ti t t h i st h e s i sm a k e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o nt h er h y m e s 鱼囊i nn o r t h w e s td i a l e c t f r o md i a c h r o n i cv i e w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i td e a l sw i t hn o to n l y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t h e t h r e er h y m e s 鱼,赛a n d 模a t e v e r y p h a s e 。b u ta l s o 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 p o s s i b l e p h o n e t i cv a l u e sa n di t sc h a n g e so ft h e s er h y m e s t h e ni tc o m e st o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 n o r t h w e s td i a l e c ti nm i d d l ea n c i e n tc h i n ai sad i a l e c ti nw h i c hr h y m e s 鱼a n d 奥a r e d i v i d e de x p l i c i t l y b u t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d i a l e c t so fl u o y a n ga n dy e x i a ,t h i s d i v i s i o nb e g a nt od i s a p p e a r , a n de l i m i n a t e dt h o r o u 曲l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n o r t h w e s td i a l e c tr h y m e 鱼、虞、摸d i a c h r o n i cs t u d y 1 、绪论 1 1 研究对象及意义 切韵把鱼、虞、模分作三个不同的韵部,切韵序中说:“支脂鱼虞,共为 不韵”,可见三者的音值在切韵时代的语言中是一定有分别的,而绝不可能是陆法言杜 撰的。切韵时代南北方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南北是非”这点我们从史料中可以很清 楚的看到1 :第一,切韵序说:“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江东取韵 与河北复殊。”;第二,陆德明经典释文序说:“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 最为巨异。”二者都明说江东和河:| 匕方言有所不同;第三,颜氏家训音辞篇说: “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为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 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摧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作为参与讨论切韵 音韵的人之一,颜之推不仅说明了南北方言的差别,并且明白指出最能代表南北的方 言是金陵和洛下。可见,切韵时代的方言确实有南北的差异。 鱼、虞两韵的分混是切韵时代南北方言的重要差异之一。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 辞篇里说:“北人以庶( 御韵) 为戍( 遇韵) ,以如( 鱼韵) 为儒( 虞韵) 。”又说: “北人之音,多以举、莒( 语韵) 为矩( 虞韵) 。”这几句话很清楚的说明鱼、虞不分 是当时北人的方言现象,在南人的方言中鱼、虞是有别的。切韵将鱼、虞分为两韵 反映的正是当时南方人鱼、虞有别的现象。 但是自唐初许敬宗议以鱼独用,虞、模同用,使得虞、模分界混淆;自从切韵 指掌图、四声等子、切韵指南把三韵并为一摄,鱼与虞、模的分界又再次混淆。 到了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干脆把三韵并成一部了。在现代的大多数方言中,模韵大 多读u ,鱼虞读y ,在卷舌音和唇音后读u ,模和鱼、虞在“洪细”仍然有别,但是 鱼、虞的有别却很难看出了。 从董同稣( 1 9 5 9 ) 最早指出闽方言中鱼虞、之脂仍然有别,众多学者从共时平面 出发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吴、闽、客赣几个南方方言鱼、虞的历史层次都进行了细 致深入的研究。相比而言,西北方音有着丰富的文献史料,但研究却不多,这不能不 说是一个遗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量反映西北方音的文献史料尤其是 梵汉对音材料,第一次从历时平面出发分阶段对西北方音中鱼、虞做了系统的研究, 不仅对每一阶段鱼、虞、模三韵的历史层次做了细致的分析和描写,而且对三者当时 可能的音读及发生的音变进行构拟,得出结论:中古的西北方言是鱼、虞有别的方言, 只是这种有别逐渐有相混的趋势。 在对西北方音中的鱼虞进行讨论以前,首先应该对“西北方音”这个概念予以界 1 关于切韵序“南北是非”的讨论,本文主要参考丁邦新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见中国语文 1 9 9 5 年第6 期 1 定z 。罗常培( 1 9 3 3 ) 将中古西北方音大致界定为甘肃敦煌河西走廊一带。事实上,中 古西北方音的分布范围应该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陇西地区即敦煌河西走廊一带毫 无疑问是界定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本文所用的梵汉对音材料很大一部分都反映的是这 一带的中古西北方言。而陇东地区早在扬雄方言中就被称为“秦之西鄙”、“西秦”, 属于秦方言( 李恕豪1 9 9 2 ) 。三国魏时陇东与关中同划归雍州,今陇东方言与关中方 言还有很多共同点,历史上二者语言应该也是相近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语音现象, 现代晋南、关中方言与唐宋译音对音材料所反应的西北方音,在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 清音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点所表现的一致性绝非偶然,它们在古代必有共同的来源。 因此,本文认为中古西北方音的分布应该既包括正常意义上的陇东、陇西还包括晋南、 关中。不难推想,也正是因为中古以关中晋南为中心的西北方言在当时的方言中也是 具有影响力的,所以当时的一些重要的对音材料会用这种权威方言去对译( 李如龙、 辛世彪1 9 9 9 ) 。 1 2 西北历史背景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战争的发生、移民的迁入、与外族的接触,这些都不可 避免的对语言产生影响,所以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孤立的遵循其自身的演变,而不 受外界影响。即使比较偏僻的西北地区也一样。因此,我们在对西北音的鱼、虞进行 研究之前,对关中以及河西走廊一带的历史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是必须也是必要的。3 敦煌河西走廊一带在汉代以前是不说汉语的地区,而关中地区从很早起就是汉族 文化区域,春秋战国时即秦的所在地,当时秦音与东部地区的汴洛方言是不同的,这 点可以从春秋左传文公中的一段话看出来:“秦伯师于河东,魏人在东,寿余日, 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寿余是秦地人,如果他所持的秦音与魏人 所持的方音相近或没有差别,也就不用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 各诸侯国的语言不一样,出于交际的需要,于是采用在诵读诗书、祭祀、朝觐、外交 往来时使用的“雅言”。秦朝统一中国,西汉建都长安,秦音伴随政治文化势力也覆盖 了更多地区,这在扬雄方言中有所记载。但到了东汉,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两 个世纪以来匈奴和羌族入侵中原战争不断,再加上东汉末年的政治动乱,长安地区一 度没落。 汉语进入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始于汉武帝的匈奴战争。公元前1 1 1 年汉朝政府建立 了对敦煌的统治,驻军及“屯田”政策的施行使得大量的移民涌入西北,当时大概有 5 8 0 0 0 0 人从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迁入甘肃、宁夏以及内蒙古。所以早期汉语进入 西北地区的情况似乎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仅仅是关中方言的简单覆盖,而 更可能是以中原方言的进入为开始的。1 0 7 至1 2 2 年,驻军的巨大费用以及与羌族长 2 中古西北方音的分布,各有说法,但尚未有定论本文的结论参考李如龙、辛世彪晋南、关中的“全浊送气一 与唐束西北方音中的相关描述。 3 这部分主要参考柯蔚南( w , s o u t hc o b l i n ) ( 1 9 9 4 ) 【c o m p e n d i n mo f p h o n e t i c si n n h w 髂tc h i n e s e 的相关描述, 但经过了笔者的翻译整理。史料和数字的统计都直接引自原书,笔者未考证。 2 年的战争,汉族政府一度从敦煌撤军,但这些并没有导致当时汉族人1 3 的迁移,相反 在整个东汉后期他们与羌族共同生活在凉州,这对当时敦煌河西走廊一带语言的影响 是不可忽视的。 3 5 0 至4 1 7 年,长安地区作为前秦和后秦的首都再次兴起,这时期关中地区佛教 文化兴盛,不仅进一步向西延伸到河西走廊一带,而且与当时南方佛教中心如庐山、 金陵也有着密切联系。这时期可谓佛教的“黄金时代”,期间翻译的大量佛经,这对老 西北音的构拟是非常有价值的。4 1 7 年,后秦灭亡,关中地区的佛教团体也随之解散。 隋朝建立以后,大量移民的迁入使关中人口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其中有相当 一部分是从当时洛阳、金陵、汴下迁来的士大夫。关中地区的人口除了在6 0 9 至7 4 2 年减少了1 0 ,一直到1 1 世纪都保持人口的稳定。晚唐时期的黄巢起义使整个长安地 区受到极大的破坏,9 0 4 年,长安被夷为平地。开封成为五代和宋代的首都以后,长 安和西北如死水一潭。 唐代的河西走廊一直处于汉族政府的统治之下,7 5 3 年的安史之乱使得吐蕃人趁 机入侵并占领了这里,其统治一直延续到8 5 1 年,汉族与吐蕃近一个世纪的共处对语 言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们现在利用的大量敦煌藏汉对译写卷、佛经翻译材料大都 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反映了当时河西走廊一带的话北方音。唐以后河西走廊一带处于 西夏的统治之下,直至1 3 7 0 年明朝的建立,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才重新纳入汉族政府 的统治。西夏统治的这段时期产生了众多夏汉对音材料,他们对宋代西北音以及汉语 史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近6 个世纪的非汉族政府的统治,对整个河西走廊一带 语言上的影响一定是不可轻视的。这时期的关中地区有大量回民迁入,但其迁入的具 体时间究竟在元朝还是明朝仍无法确定。1 4 3 7 年后,长安地区经历严重的干旱和饥荒, 之后经济的萧条和常年的战争使得情况更为恶化。 清朝政府加强了对整个西北的统治,1 7 2 3 年敦煌已经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行政点, 大量移民迁入敦煌,使同一地区出现了代表当时河西走廊一带方音的河西话和代表当 时秦陇或陇东方言的河东话。除了1 6 4 6 年大约2 0 0 0 0 满族人驻军长安,这时期的关中 地区似乎没发生过大规模的移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西安已经成为当时陕西 和山西商人进入西北的贸易通道,随着山西商人在陕西势力的增大,晋语对当时的关 中音并且进一步对河西走廊一代方音的影响应该是可以想象的。 任何一种语言的历时演变都不可能遵循自身呈单向性的发展,西北音也不例外。 在研究西北音的过程中,我们有种种因素需要考虑:第一,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这 不仅包括第一批持中原方言的移民迁入,还包括之后从各地陆续迁入的大量持不同方 言的汉族人口;第二,羌族、西夏、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入侵,与这些少数民族近几个 世纪的共处对当地汉族人语言的影响;第三,后沙州时代后的几个世纪,敦煌一带处 于非汉族政府的统治下,政治上的非汉族统治对语言的影响一定是非常大的。这些众 多因素对当时语言有何影响我们都已无从知晓。事实上,河西走廊一带的方言或许比 3 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高田时雄( 1 9 8 8 ) 认为现代敦煌音并不能简单当成是沙州音 的继续。唐五代西北方言与现代晋语一些方言在白读层面上有很多相似处等等,这些 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1 3 研究背景 1 3 1 西北音的历时研究 南方方言除原本玉篇跟经典释文一部分反切所代表的是吴音以外,就很 少见到有较古的文献材料了,所以近年来对南方方言中鱼、虞问题的研究都是从共时 角度出发的。西北方音有着大量丰富的文献史料,一方面是对音材料,如日译汉音、 高丽译音以及回鹘文、西夏文的对音,尤其是梵汉对音材料非常丰富,西晋到唐五代 期问产生了大量的敦煌藏汉对译写卷以及佛经翻译材料。这些对音材料近年来开始受 到众多学者的重视,不仅对西北音的历时研究非常有价值,而且在整个中古汉语音系 和上古汉语音系的构拟中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另方面是一些保存方音性的汉字 注音材料,如颜师吉( 5 8 1 - - 6 4 5 ) 对汉书的注音,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伯希和 所得的注音本开蒙要训l 4 。 上个世纪以来,众多国内外学者利用对音材料对西北方音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自然是可观的。自从1 9 2 3 年钢和泰( a v o ns t a 6 1 h o l s t e i n ) 发表了音译梵书和中国 古音之后,国内学者第一个应用梵汉对音来考订中国古音的应该是汪荣宝的歌戈 鱼虞模古读考,这对拟测汉字的古音确实开了一条新途径。外国学者利用梵汉对音材 料考订中国古音的不少,但是他们对于材料的应用都出于各自的出发点,如伯希和引 用千字文只是为解释高昌的译名问题,马伯乐引用的目的是为给他的“唐代长安 音”作参证等,他们对材料反映的方音本身并没有作一番系统研究。 第一个利用汉藏对音材料对西北方音进行一番系统研究的应该是罗常培先生 ( 1 9 3 3 ) 的唐五代西北音,罗先生利用四种梵汉对音材料千字文、大乘中宗见 解、阿弥陀经、金刚经以及注音材料开蒙要训,对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声韵系 统进行了构拟,这在西北方音的研究上是有开先河的意义的。之后利用梵汉对音对西 北方音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日本学者高田时雄( t o k i o t a k a t a ) 的依据敦煌 文献的汉语史研究九、十世纪豹河西方言( 1 9 8 8 年出版) ,书中引用了法国收藏 的汉藏对音原始文献千字文、金刚经、阿弥陀经、大乘中宗见解、天地八 阳神咒经、法华经普门品( 观音经) 、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道安法师念 佛赞、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寒食篇、杂抄、九九表、唐蕃会盟碑等十四 种藏文材料,并根据以上材料对罗常培的唐五代西北音一书引用的藏文资料作了 订正,同时提出与罗氏不同的观点和结论,无论其研究成果还是其对梵汉对音材料的 整理考证,高氏的著作对汉语史研究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在日本学者高田时雄的 4 该奉收入刘半农敦煌掇琐。 d 基础上,柯蔚南( w s o u t hc o b l i n ) ( s t u d i e si no l dn o r t h w e s tc h i n e s e ) ) ( 1 9 9 1 ) 和 ( ( c o m p e n d i u mo fp h o n e t i c si nn o r t h w e s tc h i n e s e ) ) ( 1 9 9 4 ) 进一步考证并补充了高氏书 中的梵汉对音材料,从魏晋时期的老西北音( o l dn o r t h w e s tc h i n e s e ) 到晚唐五代的沙 州音( c o m m o ns h a z h o u ) ,柯氏从历时角度对西北方音的声韵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构拟, 可以说是西北方音研究上的又一里程碑。 对西北音的历时研究,在利用梵汉对音材料之外另辟一条道路的是台湾学者龚煌 城教授和李范文先生。龚教授在十二世纪末汉语的西北方音( 声母部分) ( 1 9 8 1 ) 一文中,第一次利用西夏文资料番汉合时掌中珠对宋代汉语西北音进行研究。李 范文( 1 9 9 4 ) 宋代西北方音5 5 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掌中珠对宋代西北方 音的整个声、韵系统迸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相对梵汉对音材料年代的不确定性,掌 中珠是有确凿年代和地望的汉夏文字互注的对音、对义双解词书,这不仅对研究西 夏语音韵,而且对研究汉语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3 ,2 鱼、虞问题的共时研究 鱼、虞的分混是切韵时代南北方言的差异,所以我们只能从南北方言的分歧角度 去寻找原因。罗常培( 1 9 3 1 ) 根据晋以后的诗文韵读对切韵时代能够区分鱼、虞的方 言做过详细的考证,认为鱼虞有别的区域只限于太湖周围以建康为中心、北起彭城南 至余姚的范围之内。潘悟云( 1 9 8 3 a ) 对罗先生文章中材料是否确实、观点是否全面重 新做了一番研究,认为中古汉语鱼、虞不分的方言区域主要在要在河南及其周围,长 江以南和西北地区的中古方言都是能够区分鱼、虞的,幽燕一带可能也属于这种类型。 鱼、虞南北方言的差异在现代方言中仍然存在,众多学者对现代汉语方言中鱼、 虞做了细致研究。董同铄( 1 9 5 9 ) 、陈章太、李如龙( 1 9 9 1 ) 、梅祖麟( 2 0 0 1 ) 指出闽 方言中鱼虞仍然有别。梅祖麟( 1 9 9 5 ) 、潘悟云( 1 9 9 5 a ) 通过对吴语的分析明确指出 吴语鱼韵字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层次是鱼韵读合口,与虞韵相混,这是较晚的层 次。还有一个较早的层次,鱼韵读开口,和虞韵有别。其后郑张尚芳( 1 9 9 9 ) 、梅祖麟 ( 2 0 0 1 a ) 、潘悟云( 2 0 0 1 ) 、陈忠敏( 2 0 0 2 ) 、刘泽民( 2 0 0 4 ) 等先生的研究,使鱼虞 两韵在吴、闽、赣客等几种南方方言中的历史层次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们 就对现代汉语方言中鱼虞问题的研究做一个大致的回顾5 。 我们先来看看鱼、虞历史层次最复杂的现代吴闽语。潘悟云( 2 0 0 0 :2 0 1 ) 通过比 较闽语与浙南吴语的历史,证明这带鱼韵的中古层次都有一个i , l , l 的来源: 5 昊闽语中鱼、虞主要参考了陈忠敏( 2 0 0 2 ) 、潘悟云( 1 9 9 9 ) 的研究;湘语主要参考彭建国( 2 0 0 6 ) 的研究:晋 语主要参考孙小花( 2 0 0 6 ) 的研究l 客赣方言主要参考刘泽民( 2 0 0 4 ) 的研究;江淮官话、徽语主要参考陈忠敏 ( 2 0 0 2 ) 的研究。 5 ,i ( 舌齿音后) 北部吴语_ le ( 舌根音后) 闽语和 南部吴语 南部吴语 i ( 福鼎、漳州、龙岩、大田) ( 丽水、龙泉、龙游) h i 。( 松阳) u ( 厦门、温州“锯”的一种读音) ,o v ( 温州、福州) 廿( 温州老派、青田) _ k y ( 古田、尤溪、温州) 陈忠敏( 2 0 0 3 b ) 通过比较吴语及周围闽语、赣语的鱼虞有别层读音后认为,它们 有对应的历史层次,且都来源于+ m 。在闽语里+ i x i 的音变是: + l u ( 泉州) 一i ( 厦门) 在吴语里$ m 的音变是: 术m ( 汤溪、永康) y 飞 i ( 前化) i e ( 后裂化) i e ( 低化) e ( i 脱落) i e e ( i 脱落) 2 i e i ( 前裂化) e i ( 低化) 3 i 1 ( 舌尖化) a ( 低化加央化) 4 1 i 【 y ( 低化) 彭建国( 2 0 0 6 ) 综观湘语各点的情况,“鱼虞有别层”读音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关 系特字上:“锯”、“去”、“渠”。从三字的读音来看应该也有ti i i 来源。具体音变模 式可能是这样的: ,、l ,、,lllllll 钿叫罐泯羝湍蛱“射卜“邵阳 e i ( 溆浦、泸溪) 孙小花( 2 0 0 6 ) 总结山西方言各点的情况,认为鱼韵有两个层次,一个鱼虞相混 层,一个是鱼虞有别层,只是体现鱼虞有别层读音的鱼韵字比较少,大致是“去、鱼、 与、驴”。不同层次的鱼韵字走的是不同的音变道路: 鱼虞相混层:鱼虞韵合流为i u ,发生i u y 音变,鱼虞韵的主体层次。 ,1 、部分混入虞韵u ,再与止摄合口u i 发生关系,混入止摄合v a , 鱼虞有别层:j 解释部分方言点u e i 的来源。 l2 、发生了i i i i 的音变,“去、鱼、与、驴”。 陈忠敏( 2 0 0 2 ) 讨论吴语及其邻近方言鱼韵韵母读音时,对江淮官话和徽语的鱼 韵进行了讨论。江淮官话中鱼韵也有鱼虞相混和鱼虞有别两个层次,不过鱼虞有别层 次的字大大减少,常见的字只有“去”字。如: 白读文读 南京 k h j 5 t g “y 5 扬州 k h i l 5 t 9 “旷 徽语鱼韵应该也有+ w 来源,其读音层次相对比江淮官话复杂些,具体音变模式 大致如下: 鱼虞有别:+ i i i + o m ( 寿昌“锯、去、渠”) 一i ( 建德、寿昌卜+ 1 ( 寿昌、淳安) 一l a ( 淳安) ( 高元音裂化) i e e ( 绩溪) ( 舌根音声母) - u ( 庄组声母后) ( 建德、绩溪、寿昌) 一u a ( 淳安) ( 高元音裂化) 鱼虞相混: 弋v ( 其他声母) ( 建德、绩溪、寿昌) 一y a ( 淳安) ( 高元音裂化) 本文对西北方音中鱼、虞的研究得益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在材料的引用上, 本文所引用的对音材料及其性质的考证都是直接引用前人的整理和考证成果,这省去 了大量的材料整理和材料考证过程。其次,在对材料的利用和分析上,前人的研究已 经开辟了一条道路,对一些繁杂的对音现象都已经有了很好的解释,使得我们在研究 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最后,众多学者对现代南方方言尤其是吴、闽语中鱼、虞两 7 韵历史层次的分析,对我们研究西北方音中的鱼、虞也很有借鉴参考价值。但在材料 的分析过程中,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对音材料只限于一些零碎的译名,底本来源 的异同,u 译者跟笔译者的方音差别,而且材料反映的方音自身的语音现象就是非常 复杂的。因此,如何把握材料中纷繁芜杂的对音现象,从而正确利用这些材料显得极 为重要。 1 4 研究材料及其研究方法 1 4 1 研究材料的来源及其性质 本文采用的材料主要有三类: 一、对音材料。有四种:梵汉对音、日译汉音、越南译音以及夏汉对音。其中梵 汉对音材料主要引自柯蔚南( 1 9 9 4 ) c o m p e q d i u m o f p h o n e t i c s i n n o r t h w e s t c h i n e s e ) ) 一书,共计2 4 种,材料的大致年代及其所反映的方言也依柯氏考证。此外还引用了马 伯乐( 2 0 0 5 ) 唐代长安方言考一书中所用的目译汉音和越南译音6 ,以及李范文( 1 9 9 4 ) 宋代西北方音中的汉夏对音材料番汉合时掌中珠。 二、注音材料。主要有三种:颜师古( 5 8 1 - - 6 4 5 ) 对汉书注音,慧琳的一 切经音义,注音本开蒙要训。 三、现代方言材料7 种。 现将资料按阶段分列如下( 先列材料的英文字母代码,次列材料的全称,材料的 时间及其反映的方言列在最后) 7 : 1 、9 世纪以前 d m 竺法护( d h a r m a r a k s a )3 世纪西北一带方言 b z 佛陀耶舍和竺佛念( b u d d h a y a a sa n dz h uf o n i a n ) 4 世纪河西走廊一带方言 k m 鸠摩罗什( k u m a r a f i v a )5 世纪左右的长安音 d k 昙无讥( d h a r m a k s e n a ) 4 2 0 年前后河西走廊一带方言 j n 阔那崛多( j f i a n a g u p t a ) 6 世纪后半期的长安音 y s g 颜师古汉书注音7 世纪前后的长安音 h l 慧琳的一切经音义8 世纪前后的中唐长安音 a m 不空金剐( a m o g h a v a j r a ) 8 世纪的中唐长安音 2 、9 世纪到1 0 世纪 s t 唐蕃会盟碑唐庆宗长庆二年( 8 2 2 年) c 千字文9 至1 0 世纪沙洲及其附近方言,以下同 k 金刚经 0 阿弥陀经 6 马伯乐一书中材料的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本文的引用仅作参考。 7 梵汉对音材料的英文字母代码及全称直接引自柯蔚南( 1 9 9 4 ) c o m p e n d i u m o f p h o n e t i c s i n n o r t h w e s t c h i n e s e ) 原书,材料的大致时间及其反映的方言经过笔者的翻译整理。 8 t 大乘中宗见解 t d 天地) l i i i 神咒经 f p 法华经普门品 n t 南天竺国菩萨提达磨禅师观门 d a道安法师念佛诺 p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f p a 法华经普门品( 音注本) h s 寒食篇 z c 杂抄 m t 九九表( m u l t i p l i c a t i o nt a b l e ) k b rk h o t a n e s eb r 甜u n tm a t e r i a l s k lk h o t a n e s eb r a h m ip h r a s eb o o kd a t a ( c o l l s ze n t r i e so n l y ) t 1 t i b e t a np h r a s eb o o kd a t a ( c o l t s ze n t r i e so n l y ) 3 、1 0 世纪以后: 番汉合时掌中珠宋代西北方音 4 、现代西北方言材料: x n 青海西宁方言 d h 敦煌方言 l z 兰州方言 x a 汉语方言字汇西安方音 k l z 高本汉方音字典兰州方言 k p l 高本汉方音字典甘肃平凉方言 k x a 高本汉方音字典长安音 1 4 2 研究方法 本文计划将西北方音中的鱼、虞研究分为9 世纪以前,9 至1 0 世纪,1 0 世纪以后、 现代西北方音四个阶段,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为了讨论鱼、虞分合及其音值的方便而分。 由于材料自身的限制,大都反映的是1 0 世纪以前的西北音,所以我们主要对9 世纪以 前,9 至1 0 世纪这两个阶段的鱼、虞做了比较细致深入的研究。 9 世纪以前这阶段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从魏晋到唐代的漫长几个世纪里语音发 生的变化一定是非常大的,为了更清楚的分析鱼、虞、模三者的语音演变,本文将这 阶段的研究细分为魏晋南北朝和隋至中唐两个部分。这阶段材料比较少,材料所反映 的方言也不大一致,隋以前的对音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河西走廊一带的西北方言,隋至 中唐的对音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长安附近的西北方言。我们先列表将鱼、虞、模三者在 这时期所有对音材料中出现的字及其对音详尽地列出来,然后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分 别对当时西北音和长安音中的鱼、虞、模三韵的音读进行构拟。 9 9 至1 0 世纪这一阶段的对音材料最多,而且材料的性质也比较一致,除了唐蕃 会盟碑以外,都反映的是沙州及其附近的方言。这阶段的研究我们同样采用列表的 方式对鱼、虞、模三韵的对音情况做了详尽的分析,不仅细致的描述了材料中鱼、虞 分合的具体情况,而且结合现代吴闽方言中鱼、虞的情形,用历史层次比较法对材料 中鱼、虞复杂的对音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并拟n - - 者的音值。 1 0 世纪以后的鱼、虞我们并没有做过多的分析,只是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 宋代西北方音的鱼、虞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只对宋代而没有对宋以后的元明清进行分 析,因为西北方音中鱼、虞的分合从宋代开始是个转折点,宋代以后鱼、虞的有别已 经几乎看不到了。 对于现代西北方言还没有系统的调查过,已调查过的方言点的也很少,大概只有 西安、兰州、敦煌、西宁4 个,另外还有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后面所附方言 字典中记录的兰州、平凉两种甘肃方言和长安音,材料不多但也只好用这些手头已 有的材料进行比较了。 2 、材料分析 2 1 魏晋南北朝西北音中的鱼、虞、模 这一阶段的对音材料中,鱼韵字出现的非常少,虞、模韵字既用来对译梵文中的0 又对梵文的u 。虞、模两韵从声母来看,照组、喻母、群母只有虞韵字,端组声母只 有模韵字,两者是互补的,这自不必说,但是在对立的声母中也有这样一种趋势:某 一特定声母也倾向于以某韵的字为主,如见系声母多用虞韵字,少用模韵字;唇音声 母却多用模韵字,少用虞韵字。这说明二者当时的读音应该是非常相近的。下面分韵 进行讨论: 2 1 1 模韵 模韵字在早期的四种材料中的对音情况列表如下( 表格第一列为对音材料简称, 表中为汉字及其梵文对音,汉字右下脚为其所属中古声母,数字为对音汉字在柯氏书 后所附梵汉对音索引中的对应条码,下同) : 表1 : d m 卢来0 1 0 7 - i1 0奴泥0 0 8 8 1n a n a 荼定0 0 5 1 - 3d a 布帮0 f f 4 p o 芦 来0 1 0 7 1 途o o s 4 d o 步并0 0 7 9y a h擅来0 1 0 7 - 2d o ,r o b z 苏心o l o o - i s o 鸣影0 1 0 ;3 i0 u路来o 1 0 8r o 素心o 1 0 2 s u 露来0 1 0 8 l o 奴铌0 0 8 8 1n a k m 荼定0 0 5 1 - 3 d a 怖滂0 0 7 6 s p h o 卢来0 1 0 7 1 l o ,d o 1 0 度定1 3 0 8 8 t o ,d o 路来0 1 0 8 l o 都端0 0 8 1 2 t u t 0 苏心o l o o 1 路来0 1 0 8 1 0 ,1 o ,, n o d k 度定0 0 8 8 d r u 呼晓0 1 0 4 h u j l a 图定0 0 8 5 d o 从上表的对音可以看出,模韵字除了d k 中的“度”d m 和b z 中的“素”s u 用来 对u ,在材料中都大量用来对o 。因此不难推测隋唐以前西北地区的模韵应该是o 。 另外,对音材料中还有几个模韵字对a 音的例子。如“萘”d a ,“荼”在中古有麻 韵和模韵两读,二者都同属上古鱼部,这里的a 音应该是模韵读入麻韵,为上古同一 个韵部内部的变化。这种现象在现代方言中很常见,在浙南吴语中就有好几个鱼韵字 读入麻韵的例子8 ,如宁波“儿女”d 2 2 n 0 4 4 ,泰顺远指代词“许”a ,开化猪t 0 1 ,鱼 韵与麻韵在上古都属于鱼部,这种现象的发生一般是音变的滞后现象导致的( 潘悟云 t 9 9 9 ) 。但其他例子:“奴”n a ,“呼”h a ,“步”y a h ,模韵用来对译a 音,这有几种可 能:第一,当时的模韵为a ,在音色上a 与a 比较近,吐蕃人的耳朵里把a 听成了a : 第二,材料自身的不准确性所产生的讹误;第三,沿用旧译。我们认为应该是第三种 可能,因为译经者常常有种好用古音的倾向,这里的模韵字对a 音,反映的是模韵更 早的读音。 在俞敏( 1 9 8 4 ) 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中也同样可以找到模韵字对a 音的例子, 如( 转引自潘悟云2 0 0 0 ) : 梵文 汉字对音梵文汉字对音 k a姑康僧会ta 都支谶 t a 吐支谦dha 度竺佛朔,屠支谦 r a 唐支谦la虚支谶 在同样的佛经材料中,模韵字对译0 也间或对译a ,他们应该分属不同的历史层次。 上古鱼部主元音为* - a ( 潘悟云2 0 0 0 ) ,到中古一等变作模韵,模韵经历了从a 到0 的 后高化音变:a d o o o 。 2 1 2 虞韵 虞韵字在早期4 种材料中的对音情况列表如下: 8 详细描述参见潘悟云( 1 9 9 9 ) 浙南吴语与闽语中鱼韵的历史层次,第六届闽语方言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香港 科技大学。 1 1 表2 9 d m朱章0 1 4 4 - 1c u 拘见0 1 5 9 k u 俞以0 1 4 7 4 ;页心0 1 4 4s u 拘见0 1 5 9 g r o ,k o ,k u 衙以0 1 “一lk h o b z 输书0 1 4 7 1 g a h 具群0 1 6 2 g r o 尢徽0 1 5 6m u 颈心0 1 4 4s u拘见0 1 5 9k u ,k o ,k a 柑云0 1 0 3 输书0 1 4 7 - 1 s t l ,s o 旬见0 1 6 0 k u k i n t - 殊禅0 1 4 7 j u 躯溪0 1 6 1 k h o ( r ) 瞿群0 1 6 1 2 g r o 须心0 1 4 4 s a 拘见0 1 5 9 k u k 8汗云0 1 0 3 朱辛0 1 4 4 1 c u c a 俱见0 1 5 9 k o 榆以0 1 4 7 - 3 y o d k 输书t ) 1 4 7 1g u ,o ,n龌溪0 1 6 ! k h u 厨澧0 1 3 9 b - i d y o 具群0 1 6 2 g o 住澄0 1 4 0 d y o 瞿群0 1 6 1 2 g a u 与模韵字的对音情况相比,虞韵字的对音情况比较复杂,既用来对u 也用来对o , 还有个别用来对a 、a u 音,似乎很难看出当时虞韵的音值是什么。柯蔚南( 1 9 9 1 ) 将 老西北音( o l dn o r t h w e s tc h i n e s e ) 中的模韵拟为o ,虞韵拟为u o 。 虽然对音现象似乎没有很明显的规律,但在对音材料中,我们进一步发现虞韵字 的对音在声母后有一种倾向性,在钝音( g r a v es o u n d ) 声母舌根音、喉音后面大致是o , 在锐音( a c a u t es o u n d ) 声母舌齿音后面有。也有u ,还有相当一部分字同时对。和u , 这说明当时的虞韵很可能是个o ,在不同声母后面音色稍有变化。在锐音声母后的 虞韵字为o ,o 这个音在当时吐蕃人的耳朵里听起来既像。又像u ,所以在对音材料中 既有o ,又有u 。而在舌根音、喉音声母后的虞韵字由于受到钝音声母的语音异化作用, u 变为o 。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来说,根据语音的清晰原则,钝音声母的异化要使得元 音的第二共振峰变高,途径之一就是使匮唇音。非圆唇化。因为元音第二共振峰f ,的 升降与前共振腔的大小有关,圆唇作用把前共振腔向前延伸,会使得前共振腔变大, f ,也随之略略降低。这种钝音声母的异化作用在现在普通话中同样存在,如普通话中 的歌韵字在锐音声母后读o ,如“多”、“左”,钝音声母后却读y ,如“哥”、“河”,异 化作用使得圆唇音非圆唇化。 虞韵在材料中对音现象的不一致与虞韵自身的来源也有关,虞韵上古有两个来源, 一是来自上古的侯部+ o ,一是来自上古鱼部合口音w a ( 潘悟云2 0 0 0 ) 。邵荣芬( 1 9 8 2 ) 证明西汉时鱼、侯二部并没有合并,在东汉时侯部的虞韵字才分化出来。丁邦新( 1 9 7 5 ) 则把虞韵从古侯部中的分离定在了魏晋时期,简启贤( 2 0 0 3 ) 利用晋代音注材料进一 步证明在晋代,北方方言( 中原和齐鲁) 古侯部和古鱼部中的虞韵字已合并,而江东 9 表中类似“o ,6 ”音中的上横线表短音,下同 1 2 方言的这种合并还在进行之中。这种合并在这时西北方音中究竟已经合并得比较充分, 还是正在进行中,从材料中虞韵字的对音情况来看,西北音中的虞韵应该是合并得比 较充分的,我们只有从少数几个虞韵字的又读音中能看到未合并前的痕迹。 材料中虞韵字还有对a 音的情况,d k 中“须”s a ,有两种假设:第一,译经者译 经时产生的讹误;第二,沿用旧译。“须”是译经中经常使用的字,产生讹误的可能性 应该是非常小的。关于第二种假设,我们在对音材料中确实看到不少鱼、模韵字用来 对译a 音的例子,但是虞韵字的例子很少,这里的“须”是否反映虞韵更早的读音还 有待进一步查证。 还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对译梵文的o 、t l ,隋及隋以前多用尤、侯韵字, 也用虞、模韵字,唐以后则几乎都用虞、模韵字。尤、侯韵字在早期四种材料中的对 音情况如下表 表3 : 富非尤0 4 8 3 p u 鸠见尤0 5 1 5 1 k u 留来尤0 5 1 4 ar o ,1 1 1 d “ 浮辜尼0 4 8 5 b u 求群尤0 5 2 0 g u 瘦,七尤0 4 9 6 1 s u 富非尤0 4 8 3 p u 自 群尤0 5 2 0 g u 流来尤0 5 1 3 协 修心尤0 4 9 5 s u 究见尤0 5 1 8 k f i 忧影尤0 5 2 3 u 1 3 z 首书尤0 5 0 1优影尤0 5 2 4u 兜端侯0 4 7 0 t u 荫定侯0 4 7 2d a ,d r a楼来侯0 4 7 9 r o 富非尤0 4 8 3 p u 。 鸠见尤0 5 1 5 1k u ,k u m留来尤0 5 1 4 a l o 浮奉尤0 4 8 5 v r d b h r 吐b h f i 究见尤0 5 1 8 k u 忧影尤0 5 2 3 r u ,1 1 1 牟明尤0 4 8 9 m u ( k ) ,m u 周章尤0 4 9 6 3c u l l ,o , 1 ,s u优影尤0 5 2 4u k m 首书尤0 5 0 1 g u 修心尤0 4 蝣 s l l ,s t l 由以尤0 5 0 7 y u 惰心尤0 4 9 5 s u 邮云尤0 5 2 6 1 楼来侯0 4 7 91 1 1 ,r f i ,r o ,1 0 沤影侯0 4 7 8 - 2u 富非尤0 4 8 3 p u ( s ) ,p u 鸠见尤0 5 1 5 一lk u k d留来尤0 5 1 4 a n l ,r a ,l u ,r v a 浮幸尤0 4 8 5b h 矗b h u 首书尤0 5 0 1s v a ,s u ,s o流来尤0 5 1 3 1 3 1 d k 牟明尤0 4 8 9 修心尤0 4 9 5 s u s u 优影尤0 5 2 4 a u , u 缡心尤0 4 9 5 1 s u 由以尤0 5 0 7 y u ,y o 李荣先生切韵音系认为这种对音现象说明了一个语音演变:从东晋到隋u 元 音落在尤、侯两韵上,那时虞、模韵主元音为o ,至唐初,u 元音转移到虞模两韵。麦 耘( 1 9 9 1 ) 认为在对译梵文u 这一点来说,隋唐之间的用字从尤侯韵到虞模的转变, 不是汉语语音自身演变的表现,而只是因对音材料改变而造成的现象。理由有二:第 一,不能把隋及隋以前用尤、侯韵字对梵文u 的情况当作真正的梵汉对音来使用,因 为一方面这个现象与另一个发生在隋唐之间的梵汉对音现象一样,隋以前常用来母字 对音梵文l 、4 的现象至唐而绝迹,一律用知组字译,季羡林先生认为这种“讹略”的 旧译是从俗语或者中亚古代语言里译过来的,而不是是译佛典的原文;另一方面,在 隋及隋以前的对音中看不到尤韵i 介音的痕迹,总是用尤韵影母字译梵文不带辅音的u , 而不绝不用侯韵影母字,这个现象至今得不到解释,这些对音材料就不能用。第二, 语音的演变是需要时间的,u 元音从流摄转移到遇摄这么重大的语音变化划在隋唐短 短的几十年之间不妥。 二者的观点孰是孰非,元音u 究竟落在切韵音系中的哪个韵上不是我们这里 要讨论的。但从材料中尤、侯两韵的对音情况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亚克力钻贴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集成木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家电加盟合同模板
- 2025至2030年中国软式脖套/颈圈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标准劳动合同书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石英异型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非开挖裂缝修复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氟钛酸铵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水上拦污浮筒施工方案
- 高中地理初高中知识衔接
- 4.3.1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课件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 中华遗产考试题目及答案
- 全厂设施色彩、标志牌统一规定
- 2024年保安员资格考试初级理论知识试题库【模拟题】
- 物业电工安全培训
- 浙江国企招聘2025上半年湖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答案
- 腾讯财经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7届联考物理+答案
- 工程招标代理服务方案
- 2023年河南单招职测真题(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