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 昙塞蜇学号g 煦量壁丝专业夔直皇所呈 交的论文( 论文题目:稷下学宫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 是我个人在 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同 _ - - 一 摘要 稷下学宫在齐国的出现是有一定必然性的,当时,齐国在地理、文化、 军事、经济上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为学宫的诞生提供了一片沃土,学宫能 够建立在齐国,也只能建立在齐国。稷下学宫建立以后,对田齐政权的复 盛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使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再次站立在诸侯争霸的颠峰。 而齐国为了争霸不遗余力地扶持学富的建设,稷下学宫也得到了大发展, 这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上重重地添上了一笔。可是,齐国最终 没能成为统一天下的胜利者,并被秦国所灭,这里面固然主要是齐国国策 失败的原因,但稷下学宫多少也要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本文希望能通过 对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今天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 定的启示。 【关键词】稷下学宫;特点;历史作用:高等教育;启示 a b s t r a c t s u m m a r y i tw a si n e v i t a b l et h a tt h ej i x i as c h o o lw a sb u i l ti nt h eq i b e c a u s et h ec o u n t r yh a ds os o l i db a s eo ft h eg e o g r a p h y , t h e c u l t u r e ,t h em i l i t a r y a n dt h ee c o n o m y t h ec o u n t r yp r o v i d eag o o dc o n d i t i o nf o rt h es c h o o l ,s ot h a ti t c a nb eb u i l ti nt h eq ia n di ts h o u l db eb u i l ti nt h eq i t h es c h o o lh e l p e dt h e d o m i n a t o rt a k i n gu pt h ep e a ki nt h ez h a n g u oe r a ,a n dt h ec o u n t r yt r i e di t sb e s t t os u p p o r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j i x i as c h o o lf o rt h et o p s t a t u s s o ,i ti s f a m o u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 - c u l t u r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 h o w e v e r ,t h e r e w a sal o t so f p o l i c yc o u r s e so ft h eq ia n ds o m ep r o b l e m so ft h es c h o o lt h a tt h e q iw a sb e a t e db yt h eq i n s ow ew a n tt os u mu pt h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 i n d o c t r i n a t eo ft h ea n c e s t o ra n do f f e rt h e i n s p i r et ot o d a y se d u c a t i o n ,i n p a r t i c u l a rt ot h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1t h ej i x i as c h o o l ;c h a r a c t e r ;h i s t o r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e g l i m p s e 中文摘要 稷下学宫已经离我们远去千年了,然而在它存在的百余年时间里,却创造了高等教 育的奇迹,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英才来到这里著书立说,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办 学思路、教育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开创了高等教育的先河。如今,我们面临新世纪 的巨大挑战,高等教育要如何进行改革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笔者认为仍 然可以从古老的稷下学宫中吸取养分。文章分析了稷下学宫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 了稷下学富的办学特点,研究了稷下学宫的历史作用,最后指明了稷下学宫对今天高等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序言部分综述了前任的研究现状,简要说明了本课题的研究目 的和意义。 第一章,稷下学宫概况。第一,学宫的名称由来。指明学宫的名称与创办地点的密 切关系。第二,学宫的兴亡,辨析了学宫产生时间上的不同认识,描述了学宫沉浮的过 程。第三,从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两个方面来论述稷下学宫只可能产生于齐国的原因。 从历史条件上看,( 1 )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带来的思想活跃给学宫的产生提供了学术上 的条件;( 2 )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不独尊某个派别给学宫的产生提供了广泛群众 的基础:( 3 ) 士阶层的崛起,给学宫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4 ) 社会人才流动的风气 也给学宫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从现实条件上看,其他六大诸侯国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 原因而缺乏创办学宫的条件,只有齐国,在地理、文化、经济、政治上都具有良好的基 础,为学宫的诞生提供了一片沃土,使得学宫能够建立在齐,也只能建立在齐。第四, 介绍了学宫的主要学术团体。第五,分析了学宫的管理,提出学宫虽然采用比较松散的 管理方式,但是在长期办理过程中还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比较规范的制度 第二章,分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稷下学宫在其存在的1 5 0 余年时间里,逐渐发 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管理规范的高等学府。其办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官私 联手,合力办学;第二,学术自由,鼓励争鸣、辩驳;第三,管理规范,师生来去自由; 第四,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第三章,分析稷下学宫的历史作用。稷下学宫不但为齐国的强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带来了整个社会学术的繁荣,但同时也给齐国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稷下学富的积 极作用在于:第一,促进了齐国的腾飞:第二,促进了诸子百家的发展;第三,提高了 教师的社会地位;第四,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教育的典范。稷下学宫的负面作用在于:第 一,学派的争鸣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第二,稷下学宫投入的不断扩大,给齐国带来了 沉重的负担,导致齐国对农业和军事投入不足,最终导致了齐国的灭亡。 第四章,指明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官私联手,合力办学的形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第二, 学术自由,鼓励争鸣、辩驳的办学思路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术活动的开 展提供了借鉴;第三,管理规范,要求严格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第四,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结语部分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拓展价值。 l i i 序言 跨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愈 来愈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 用。在新世纪里,我国面临着顺利完成三步走战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这 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迅速的做出调整,加快高等学校改革的步伐,提高高等学校的科学 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原教育 部部长陈至立曾经深刻地指出“2 1 世纪的前2 0 年是高等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并可大有作 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用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学校特点 的办学理念、体制、模式和方法办好学校”如何抓住新世纪前2 0 年发展具有中国特 色的高等教育呢? 两千多年前的大学稷下学宫。或许能用它古老而依然浑厚的声音 来回答我们。 稷下学宫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办理较为正规的大学,是春秋战国政治、经济、 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 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 的进步,不用说也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稷下学富为什么单单就在齐国产生? 为 什么能汇集了天下的能人雅士? 为什么一所学校能集教学、研究、咨政、议政多功能于 一体? 虽然稷下学宫离开我们年代已久远,但是,当我们揭开上述谜题后,我们就会发 现稷下学宫的精神穿透历史的空间,为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 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目前,关于稷下学宫的研究颇多,著作类的主要有以下几本: 1 王炳照,阎国华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该书将稷下学宫作为独立的一个部分进 行研究,分齐文化与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教育思想争鸣和兼容各家的稷下教育思想三 个部分对稷下学宫的创办及特色进行深入探讨。在第一部分,该书着重指出了齐文化的 形成和特点,认为齐国文化上的三个特点( 经济上农商并重,政治上尊贤尚功,学术上 兼容并包) 是使得稷下学宫得以在齐国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书中指明了稷下 学宫具有尊师重教,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干政”、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传统。 在第二部分,主要就稷下学宫的在教育上的主要特色争鸣进行进一步分析,在争鸣 的内容、争鸣的原则与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深刻的见解。第三部分主要探讨的是稷下学宫 的教育思想,认为稷下学富在教育价值观上具有首创性,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德、智、体 统一,在教育思想上体现道、德、法、智融合的趋势,在课程内容上提倡丰富和扩大, 涉及人文科学以外的领域,在社会教化上兼容德法。 2 李国君,王炳照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把稷下学宫当成了战国教育制度的一部 分进行研究,主要很对其办学渊源、办学特色、历史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书中提出 了稷下学宫的创设,既有历史的原因( 战国时代用士养士之风的发展) ,也有显示的因 素( 齐国统治者的现实需要) ,同时齐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为稷下学宫的创办提供了现 实可能性。在办学特色上,李国君老师和王炳照老师认为有四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其一 是待遇优厚,其二不治而议论,其三自由辩论,其四来去自由,学无常师。在梳理了稷 下学宫的办学渊源和特色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其一,稷下学宫 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其二,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其三,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3 赵蔚芝主编的稷下学宫资料汇编,该书主要收集在古代典籍中关于稷下学宫或 者是稷下学者的论述,分为关于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主要代表人物,稷下学宫的著述 及其流传三个部分,就稷下学宫的历史历史概况、地理位置、淳于髡、黔娄、告子、彭 蒙、宋铆、尹文等主要学者在稷下的活动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作和流传的情况等进行了 资料的收集。 上述著作都使用了大量翔实的事实材料来论证稷下学宫的发展历程,比较偏重史 实的论述,而对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历史作用等分析得较少,更不涉及对今天高等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关于稷下学宫研究的论文成果也很多,主要有: l 、谭雪梅的略论稷下学宫对现代高效办学提供的借鉴,文章首先分析了稷下学 宫的性质和特点,认为稷下学宫从办学模式上看既是一所官办的学校,又具有私学的特 征,从办学定位上看应定性为高等学府,从办学思想上看,具有容纳百家、学术自由、 礼贤下士、待遇优厚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现代高校的办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特别是在 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科研活动、教师管理模式等方面。 2 、王璐的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精神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 分析了稷下学宫学术自由精神的发展历史,提出了稷下学宫自由学术精神的特征是:不 治而议论,容纳百家,地位平等,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 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的历史演进。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第三部分提出了稷下学宫对高等教 育学术自由的启示,要求要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注重培育学术独立意识,正常开展学 术批评。 3 、李珂、刘斯南的论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文章首先提 出稷下学宫办学思想的特色,认为稷下学宫在办学模式上具有创造性,为学生创造了自 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其办学思想对我国高效的建设与改革有以下意义:第一,鼓励教师 创新,培育学术争鸣的思想环境;第二,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第三,树立新的 教育质量观,构建灵活多元的评价体系;第四,尽可能提供学术发展的选择性和自主权。 4 、周玲的从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特色展望现代高教管理发展,文章认为稷下学 宫的教育管理至少有三个特色:第一,“官办私学”官私联营的办学体制:第二,待遇 优厚的教师管理制度;第三,开放化、动态化的教学管理形式,这三个特点都可以为今 天的高等学校管理所吸收并加以利用。 ,; 论文类的研究成果着重点在分析稷下学宫的某个方面的现实意义,而对稷下学宫的 产生的条件、发展状态基本不涉及,或者只涉及一些,其对高等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得 也不够全面。 可以说,上述专著和论文的研究都从某个角度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稷下学宫的大门, 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大量的史实资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 由于上述著作的写作目的和时代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论述的侧重点不同,无法为我 们全面指明如何从稷下学宫入手,思考今天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这也是笔者选 择这个课题重要原因。 本文尝试立足于丰富的史实资料,探寻稷下学宫产生的历史背景,找出稷下学宫在 齐国而且只能在齐国产生的原因,还原稷下学宫教育教学的本来面貌,在深入分析稷下 学宫的办学特点、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指明稷下学宫对今天高等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使本课题的研究存在着片面和偏颇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不吝 批评赐教,使笔者有机会继续学习,对本文论题做进一步的改进。 第1 章稷下学宫概况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门边,有一座规模宏大、待遇优厚的大学宫稷下 学宫。当时,几乎所有的贤士能人都曾聚集于此,他们议论时政,著书立说,广招弟子, 聚众讲学,前后历时百余年之久。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主要战场,是战国时期最著名 的一所大学,也是当时文化、教育、学术的中心,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奠 定了中华学术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 学宫的名称由来 稷下学宫的名称是与它所创办地点有着密切关联的。所谓稷下,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齐囤的都城临淄( 今山东淄博市) 稷门( 城西南门) 附近地区,由于学宫设立在稷门附近, 故得名“稷下学宫”。刘向在别录中记载:“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 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我们且不论学宫的确立时间,单就学富的设立地点来说,刘向 的说法还是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1 2 学宫的兴亡 关于稷下学宫确切的创办时间,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观点 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种。 第一种,传统继承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自从西周以来,齐国的大学就被称 为“稷下学富”。到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称霸。齐国的官学日趋繁荣,稷下学宫开 始兴盛,逐步发展成为天下学者的聚集地。因此,稷下学宫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个君 王所创立,它是历史传承的产物。 第二秘,齐田午桓公( 在位时间为前3 7 4 年一前3 5 7 年) 设立说。持这种观点的学 者的依据是徐干在中论亡国中说到:“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 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第三种,齐威王( 在位时间为前3 5 6 年一前3 2 1 年) 设立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的 根据是刘向新序中记载:“齐有稷下先生,喜议政事。邹忌既为齐相,稷下先生淳 于髡属七十二人皆轻忌。”而邹忌是齐威王当政时期的宰相,据此可以推断出稷下学宫 是齐威王所创立的。 第四种,齐宣王( 在位时间为前3 1 9 前3 0 1 年) 设立说。其根据就是刘向别录 记载:“齐有稷门,齐之城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故称为稷下之学。” 故判定稷下学宫为齐宣王时期设立。 以上四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比较可信呢? 第一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确切的史料作为佐证,因此推测的成分居多, 笔者认为不宜采信。 当今,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也比较多,比如,覃学梅的略论稷下学宫对现代高校办 学提供的借鉴,李珂、刘斯南的论稷下学富的办学思想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都 是持这种观点,认为稷下学宫创立在公元前约3 7 4 年左右田午桓公当政时期,兴盛于齐 威王、齐宣王时期。但是这种观点也有漏洞。因为,中论提蓟:“自孟轲之徒,皆游 于齐。”而孟子生于公元前3 7 2 年,当田午桓公去世时,孟子才1 5 岁,不可能游历于齐 国的稷下学宫,而一般史料记载,孟子首次入齐,是在齐威王时期,因此,中论对 于稷下学宫如此重要人物的记载都出现重大错误,对它所提及的稷下学宫建于田午时 期,我们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司马迁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说到齐宣王时,曾经提到:“稷下学士复盛, 且数百千人”,可见在齐宣王之前已经有稷下学宫的存在了,因此也否定了第四种观点。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观点,稷下学宫是齐威王当政时期所创设的。 根据史记田氏世家记载:“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齐威王即位后, 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管国家大事,一切政事全由卿大夫掌管。由于疏于管理,齐国 的国力下降,韩、赵、魏、鲁等各国时常攻打齐国,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 局面,齐威王即位九年后,一个名叫淳于髡的大臣力劝齐威王振作,从此齐威王开始醒 悟,励精图治,使齐国成为众多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可以说国家的复兴与士 人们的积极进谏有莫大的关系,而稷下学宫的设立,是招揽天下英才贤士最好的途径, 因此,新序的记载最接近历史的事实,可以作为采信的依据。 齐威王之后稷下学宫几经沉浮。齐宣王对士人也是比较重视的,他在齐威王的基础 上扩建学宫,广开府第以便容纳更多的能人雅士。其他诸侯国的学者,如邹衍、田骈、 慎到、孟轲等数十百人,都云集稷下,授徒讲课,学生人数也达数干人。同时师生的待 遇也十分优越,稷下学宫发展到鼎盛时期。到齐滔王时期,由于渭王的昏庸无能,不听 取稷下学者的建议,因此,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纷纷离开,“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 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用、楚。”稷下学宫由盛转衰。至公元前2 8 4 年,燕 赵等六国联军攻打齐国,攻破临淄,稷下学宫被迫停办。齐襄王( 在位时间为前2 8 3 一 一前2 6 5 年) 当政后,重建稷下学宫,苟子等人再次来到稷下,然而,由于齐国的国力 已经衰退,加上当政者远不如威王和宣王睿智,对人才采取养而不用的态度,使得稷下 学者多“智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苟子甚至曾经遭到小人的中伤愤而 离去。从此,稷下学宫一蹶不振。至齐国最后一个君主田建,在位期间也无大作为,公 元前2 2 1 年,为秦国所灭,稷下学宫也就随之灭亡了。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稷下学宫 的存在时间大约是1 5 0 年左右。 1 3 学宫的创办条件 稷下学宫的创办不是偶然的事件,既是历史传统积淀的成果,也是齐国特殊的现实 条件的产物。 1 3 1 历史条件 首先,我们先从历史的时间特点上对稷下学宫的出现进行分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 上,思想冲破牢笼禁锢的次数有许多次。一但细细想来,思想活跃的时期往往也是政局混 乱、军阀割据或者改朝换代的年代。举例而言,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王充、司马徽、 诸葛亮等一批思想家纷纷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而主张“刑教体、礼乐外内”的“竹林 七贤”之一的阮籍在此时也官拜魏步兵校尉。再举一例,两晋时期,五胡乱华,礼崩乐 坏,时人皆尚清谈,甚至以清谈的水平来授人以官。固然,清谈于政治的实用性不利, 但在清谈中确实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范稹的神灭论,何承天的“无神论”至今还 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此外,清军入关,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唯物论者一边著书立 学,一边参与反清斗争。自称“老夫学老庄者也”的异端傅山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历史动荡时期何以思想激跃。究其原因,无非是有远见之士在面对混乱局势时更注 重于思考安邦定国之道,更容易形成一套系统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同时,乱伦的局 面也使得国君们无暇也无力采用强制手段对思想加以控制。因此,战国时期群雄割据、 诸侯混战所带来的思想跃进为学宫的建立提供了学术上的基础条件。 其次,战国时期也具有了历史上其他混乱时期所未有的条件,因而稷下学宫独独诞 生于这一时期。简而言之,这一特殊条件就是思想迸发的多样性。战国中期,各个学派 成立为时不久,都在争取诸侯采纳他们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可以说,这时候的百家没有 那种某一学派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现象,各门各派彼此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给学 宫的建立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董伸舒又提出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儒法结合的立政思想。至此,百家在秦始皇的摧残之后又受到了西汉 统一政权的打压,连续的破坏使各家无以为继,逐渐确立了儒学的绝对领导地位。因此, 后世虽然也有思想上的交锋,但多限于儒学内部,其他学派已经失去了抵抗力,也就形 成不了拥有多彩斑斓观念的稷下学宫。 第三,稷下学宫之所以会产生,迅速崛起壮大的士阶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百家之 学的兴起也可以看成是士阶层参政的精神产品。春秋以前,“学在王官”,文化和教育被 贵族阶级所垄断,庶民没有受教育的资格。然而,春秋中期以后,天子势微,不得制诸 侯;诸侯失势,不得制卿大夫。大量靠父子祖孙世传其学的学官流落民间,出现了“天 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现象。大部分学官只得以教授弟子、传播文化知识为生,其中最 著名的就是孔予,私学由是兴起。私学的教育面向全社会,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 广大平民也有机会学习知识,增长才智,登入庙堂。私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来自社会 下层的人才,以他们为主,再加上从贵族降下来的学官,就形成了以智能为交换物的士 阶层。而土阶层的产生、壮大,也为学富的繁盛奠定了人的基础。 第四,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出现稷下学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经常性的自 由流动,能够聚首于稷下。姜齐桓公小白当政后,“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 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贤士。”通过有力度的宣传,提升了齐国在士 人中的声望,各派学者为了进行学术交流,也迫切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因此,稷下学 宫的滥觞“啧室”也就孕育而生了。当然,士地位逐日提高,各诸侯国尊敬士人, 不限制士人的人身自由也是人才得以聚首稷下的一个因素,这比起日后曹操等人的“( 不 能用 怒,乃杀之。( 沮) 授至死神色不变”更具进步性。 1 3 2 现实条件 在分析学宫出现的历史条件后,接下来所需要探讨的是在战国四十多个诸侯国,七 雄争霸于天下的情况下,学宫何以惟独出现在齐国稷下,两不是在邯郸、在大梁,或者 在咸阳。据史载,稷下学宫鼎盛时达到数万人,要支撑起这样庞大的一个机构,绝不是 卫、鲁、宋等中、小诸侯国所能负担得起的。而且,士阶层在战国期间颇受各诸侯国厚 待,各国君主的礼贤下士,多少滋长了士人们的自负情绪。在士阶层眼中,安邦治国平 天下乃是人生第一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又必须有强大的实力作保证,中、小诸侯国 显然达不到这_ - 要求。因而有学之士往往不屑立身予小国庙堂,中、:小诸侯国对人才的 吸引力当然也就不及七雄。事实也证明,战国期间具有大规模养士能力盼也只有七雄, 中、小诸侯国没有建立学宫的资本。 具有能力建立学宫的只剩下七大诸侯国,然而,其他六国或多或少都缺乏一些建立 学宫的条件。正是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东西,最终决定了学富只能由齐国建立和发展。 对于学宫的孤立于时,我们感到遗憾,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仔细推敲,类似于稷下学 宫的机构如果再出现的话,百家争鸣是否还会发生就是一个疑问了。下面,我们来尝试 分析一下其他六雄不可能产生学宫的原因。 1 3 2 1 其他六雄无法产生学富的原因 ( 1 ) 燕燕国召公爽与周同姓,周武王灭纣之后,封召公于北燕,这在地利上多 少不如于位于黄河流域、东海之滨的齐国。燕在历史上被齐国攻破两次,一次是在燕易 王元年,齐宣王因燕王丧伐,取十城;第二次是燕哙当政期间,齐借燕内乱之机围攻燕 国,最后杀燕王哙,迫使燕太子流亡二年。这一系列的败绩使燕国声望大跌,在七国之 中堪称弱者。同时,燕国对待士人的态度也是乏善可陈的,燕惠公为了宠姬试图“去诸 大夫”:苏秦相燕,竟然遭诽谤与“文公夫人私通”,后被迫逃亡。如此待士,无怪孟 子这样的仁者也对齐珉王说:“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燕昭王于齐破燕 后即位,曾经“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 孤之愿也。”后士争趋燕,邹衍、乐毅、剧辛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昭王在得到士的 帮助之后奋发图强,终于在昭王二十八年攻陷齐国七十二城,报当年之仇。可惜,燕昭 王的重士仅仅是他个人的闪光,在他死后,燕惠王即位,马上就逼走了乐毅,并最终导 致燕国再次没落。 燕国历史悠久,但其不重视人才的历史也同样悠久。虽然这其中燕昭王曾广纳贤士, 但总体来说燕国没有那种争霸的意识,对人才也不像其他诸侯国那么重视。再加上内乱 频频,国内丑事不断,也为当时自命正统的士人们所不齿。因此,燕国不可能诞生学宫 一类的机构。 ( 2 ) 赵周威王三年( 公元前4 0 3 年) ,赵、韩、魏三家分晋,周威王授予诸侯称 号。对此士人们是予以谴责的,在他们眼中,这是犯义欺礼的事情。后世的司马光在资 治通鉴中强烈批评这种颠倒尊卑、破坏礼制的行为。可以说,赵国初创,留给人们的 印象就不是很好。再来看看赵国的地理环境,它跨越河北、山西两省,西面向秦,东面 是齐国,北面与匈奴对峙,南面是魏国,定都邯郸,在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 局势迫使赵国走上了军事立国的道路,赵军的战斗力也称雄于战国时期。从赵成侯元年 至十五年,赵国先后攻打卫、魏、秦、齐、郑、周、韩等国:赵惠文王五年至十五年, 攻燕、韩、宋、齐,其中三次攻齐,十六年又图谋攻齐,直至苏厉为齐王作求和书后方 才作罢。 我们可以看到,赵国对比其他诸侯国来说更为好战,且在四面环敌的情况下仍然主 动出击,可见其军事实力之强。但重武的同时必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轻文,赵国全力发 展军事,自然不会在招士上投入太多的费用,学宫对赵国而言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同时,赵成侯竟然敢于去攻打当时还是名义上为天子的周朝,在士人眼中此乃大逆不道, 这种情况下会去投奔赵国的士人想来也不会很多。因此,赵国同样不可能出现学宫一类 的机构。 ( 3 ) 韩韩国事微国小,春秋无语。在三家分晋后,韩国的势力最弱,堪称七雄 之末。虽然申不害在韩变法成功,但地理、人文、资源等客观因素决定韩国只能走向被 兼并。根据记载,宣惠王八年,“魏败我将韩举。十四年,秦伐败我鄢十九年,( 秦) 大破我岸门,太子仓质于秦以和”,襄王“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九年,秦 复取我武遂”。翻开史记和战国策,我们看到有关韩国的历史都是被人攻破,遭人凌 辱的,而对于其他方面记载甚少。由此可知,韩国在战国时期虽然名列七雄,但实际地 位可能仅相当于其他中等诸侯国,且韩多依附于赵,暗弱的国政很难有所作为。相对称 霸而言,韩国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安身立命,学宫不可能出现在客观条件相当恶劣的韩国。 ( 4 ) 魏魏国在战国的初期曾经相当强盛,且有养士之风,魏文侯就是其中的佼 佼者。他以师礼对待h 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由此得誉于诸侯”。0 而且,李悝 在魏国进行变法,魏的实力大幅提升,具备了创办学宫的条件。但是。和燕国类似,在 魏国初期的几个贤君之后,魏国的继承者并没有把“重士”之风发扬光大,魏逐渐失去 了对士人的号召力。而且,魏国地处中原,乃四战之地,战略位置重要,也成为各诸侯 国争相谋取的对象。和赵国一样,魏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战争史,但不同于赵国的主动 进攻,魏国一般是处于防御状态,其国都大梁屡屡被破,“他国境或有山川关塞,唯梁 无之,皆以卒戊守”。o 前3 4 1 年,魏将庞涓被齐军击败于马陵,魏国从此跌出了强国 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养士数千乃至数万负担很重,魏国无力建立学富似的机构。 ( 5 ) 楚楚国地处南方,在地理上占据着不错的位置,而且国土广袤,物产丰富, 比起齐国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楚国本是学宫诞生的好地方。可是,它也有三大原因,造 成其无法建立学宫似的机构。第一,楚国君主亲亲远贤,任人唯亲不举贤,人才流失严 重。楚怀王十八年,欺骗楚王的张仪再次使楚,楚王在受张仪贿赂的郑袖、靳尚等人的 鼓吹之下,竟然又将张仪礼送出境。尽管后来楚王接受屈原的建议追杀张仪,但最终还 是放虎归山。百里奚、伍子胥、范蠡、文种、李斯等等人才也都是楚人,可惜楚历代君 主都不用之,贤才们也只能去他国成就一番事业。第二,楚国迷信兴盛,巫觋横行,压 制了文化的发展。楚国上至国君,下至百姓,几乎人人信仰鬼神,楚共王甚至“有宠子 五人,无嫡立,乃望祭群神,请神决之。”o 连一国国君的选择都依托于迷信,楚国如 何能够尊重思想文化不同的士人! 第三,楚国君王无德,人才不往。楚王熊渠就曾公开 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o 司马迁在评价楚国时也说道:“操行之不得, 势之于人也。弃疾以乱立,嬖淫秦女,甚乎哉,几再亡国。” 楚国自谓蛮夷,不尊王 化,同时它的文化体系也与中原大不相同,因此贤德之人都不愿去楚,学富也就无从谈 起。 ( 6 ) 秦秦国是七国中最富攻击性的国家,地处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在军事 上处于有利地位。但是,正是秦国的扼关自守,人才难以进入秦地,“商君教秦孝公, 禁游宦之民。”0 同时其余六国一直忌惮秦国,潜意识中也阻止着人才的入秦。商鞅在 秦变法之后,秦直奉行实用主义,对其他各家学派坚决打击,秦始皇后来的焚书坑儒 实际上是有传统的。战国末期,为了统一大业,秦国开始大量接收人才,张仪、白起、 李斯、尉僚等人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入秦的。可是,秦国吸收的主要还是实用主义的法家、 兵家的人物,在统一的过程中又常常发生兔死狗烹的事件,再加上秦国大规模引进人才 的时间过短,也就无法形成学宫似的机构。 1 3 2 2 齐国产生学宫的条件 六国都不可能出现学富,那么就只有齐国存在这种可能了。其实,齐国出现稷下学 宫是有一定必然性的,齐国在地理、文化、军事、经济上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为学宫的 诞生提供了一片沃土,学宫能够建立在齐,也只能建立在齐。 首先,齐国地理上占优势。齐位于大陆东部,东有黄海,西临黄河,北有渤海,南 靠泰山,四面都有天然的防御屏障,史称“四塞之国”,在战争频发的年代,为文化和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齐国的科技水平在当时诸侯国中也是比较先进的, 在战国时期,他们的铁质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业了,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同时,齐国物产丰富,史记货殖列传称:“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政府还采取了痿种经济手段来谋取暴利,例如,齐国靠海,盐产丰富,而周边的梁、赵、 宋等国却不问程度的缺盐,齐国采取了认为控制产量的办法来造成盐供不应求的情况以 此来抬高盐价,等盐价暴涨之后,再将盐卖到周边国家。因此,+ 齐国在春秋战国期间国 力强盛,是列国中的首富,“世为强国”0 。为稷下学宫的创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和物质条件。 其次,齐国民风开化,文化底蕴深厚。山东的原住民是东夷人,在4 6 0 0 年前,以 史前的蚩尤为首领,曾把黄帝打得九战九负,民风着实彪悍。西周政权稳定后,东夷人 退出了胶东半岛,周武王把它分封给了姜子牙,建立了齐国。姜子牙在治理齐国之时, “因其俗,简其礼”o ,在政治上,他任人唯贤,而不是与其他诸侯国一样任人唯亲。 在经济上,他鼓励经商,奖励织造,积极倡导发展手工业和渔业,使得齐国的经济基础 扎实而深厚,国力蒸蒸日上。总之,作为一个武人,姜子牙没有革除东夷习俗而是保留 了东夷人的尚武风格和竞争精神,大力发展经济,不限制齐人的自由,使得齐“民阔达 而多匿智” 。 第三,齐国有重士的传统,不因改朝换代而废。不论是前期的姜齐太公世家还是后 来的齐威王,齐国一直都是非常重视人才的。姜尚出身贫寒,本身就是被文王所挖掘出 来的“武圣”,因此他极为重视人才的发现,封齐后努力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到了 姜齐桓公小白,他曾五次访小臣稷而得见,燃庭燎以见东野之人。更有甚者,他还派了 八十个人去列国宣传他的重士政策,使贤才争而附之。止l 夕t - ,桓公还积极从民间选拔人 才,鲍叔牙、高侯都出身布衣。任贤的结果是桓公“连五家之利,设轻重鱼盐之利,以 瞻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o ,始霸天下,之后的庄公也重用晏婴、田文子、栾盈等 人,顷公“招贤能,百姓附,诸侯不犯”o ,齐国的统治者充分体会到了养士重士的好 处。战国时期,养士重士之风更盛。田恒子做大夫时,就采取减轻剥削和积极收揽人才 的手段争取士阶级的支持,结果是士民“归之如流水”。田成子为大夫时继续实行田恒 子的做法,“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0 。田氏 家族如此礼贤下士,自然取得了士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壮大了自己的声势,最终夺取了 齐国的政权。可以说,田齐取代姜齐,也是养士重士制度的结果。这种养士重士之风发 展下去,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士人来到齐国,时间一长,随着规模的扩大,自然就形成 许多规章制度,使稷下由养士之地发展成为比较规范的集养士和育士为一体的高等学 校。 第四,齐国君主有大志,欲“以齐王天下”,这与士人的理想不谋而合。姜齐桓公 小白为了称霸,建立了稷下学宫的滥觞“啧室”,并且要求士人发“啧室之议”;之后的 齐泯王为了“王天下”屡次发动战争,曾破燕,可惜在五国联军的打击下最后战败:再 之后,齐襄王称东帝,虽然月余复归帝为王,但称霸天下的雄心已表现无遗。到齐威王 即位后,虽然他度过了一段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这并不能掩饰他的野心,受淳于髡进 谏后,齐威王雄心勃勃,一心想恢复姜齐桓公的霸业。为此,他在经济上实行富国强兵 的政策,壮大自己的实力,为统一大业做物质准备;在政治上,他采用了淳于髡和邹忌 的意见,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文化上,采取开放的政策,招揽天下的贤士,为统一大业 做思想和人才的准备。齐国历代国君谋求霸业理想和决心,刺激了他们对人才的渴望, 形成了他们尊士重教的传统。到了齐威王这一代,终于在各种条件的契合下,创办了稷 下学宫。 1 4 学宫中主要的学术团体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学校,也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场所,汇集了当时社会上 著名的学者来此著书讲学,互相争鸣,战国策齐策中说到:“谈说之士,会于稷下, 盖齐人于稷下立学舍也。”。其中,主要有以彭蒙、告子、环渊为代表,提出道法结合、 以道论法观点的黄老学派:以孟柯和苟况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宋钎、尹文为代表的墨 家学派;以稷下元老淳于髡为代表的杂家:以邹衍代表豹阴阳;以倪说和田巴为代表的 名家等等学派。 在对待各个学派的态度上,齐国的国君基本上是采取一视同仁的做法,广纳谏言, 不偏袒任何一方,但是在长期争鸣的过程中,各派别在稷下学宫的地位也存在着一些变 动。例如,淳于髡曾由于有功于齐国( 一方面他的进谏,使齐威王励精图治,另一方面, 由于他的睿智,出使其他诸侯国进行游说时常常能获得成功) ,因此,在学宫建立的初 期,淳于髡的地位比较尊崇,盖过了其他学派,在齐宣王初期,他曾“一日荐七士于宣 王”,但是后来孟子逐渐取代了他的地位,儒家思想在稷下学宫占了上风。孟子离开齐 国以后,黄老学派的实力大增,齐宣王后期和齐滑王时期,稷下学宫几乎是黄老学派的 天下。齐襄王时期,重用苟子,荀子不但获得“最为老师”的美称,而且还“三为祭酒”, 列为客卿,这使得儒家思想又占据了上风。到齐王建时期,邹衍受到推崇,阴阳家逐渐 流行。但必须指出的是,以上发展变化仅仅是在地位上的变动,在稷下学宫,任何一个 学术派别都不可能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 1 5 学宫的管理 稷下学宫招揽的人才众多,学派林立,加上还有成百上千的学生,管理就成为一个 重要的问题。然而,现在我们很少能够看到有关这方面的直接记载,或许这表明是我们 现代人小题大做了,管理在当时根本就不成问题。根据史记苟卿列传记载:“自 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爽之徒,各著书言治乱 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这说明了在稷下学宫里学者以著书评论时事为首要任 务,学者是稷下学宫的核心,那么稷下学宫所采用的管理方式或许就是以学者们为核心 的一种松散型机制。从目酊的史料上看,稷下学宫没有固定的教师编制和严格的招生计 划。师生均可以自由来去。从教学上看,也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师拥有完全的教学自主权,学生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然而,松散归松散,稷下学宫也 并非没有管理,我们从少量的史料中,仍然能勾画出稷下学宫大致的管理制度。 从教师的管理上说,稷下学宫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从源头上进行把关。 能不能在稷下学宫有一个立足之地,主要看是否有真才实学。一般来说,来到齐国的学 者们要么由齐王召见,要么就要自己主动伺机觐见,根据学者的学术水平、社会名望、 带徒的数量来授予不同的教职,并享受与之相适应的待遇。例如“上卿”、“客卿”、“上 大夫”或“大夫”等。其次,稷下学宫创立了博士制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衔 制度。在稷下学宫中,博士是对由齐国政府任命的学识渊博的学者的称呼,即博通古今 之学的意思,一般来说,博士除了授课讲学以外,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参与政议,辅助 决策。汉代许慎在五经异义中说:“战国时,齐置博士官。”指的就是稷下学宫的博 士制度。刘向在说苑尊贤中直接指出,淳于髡就是稷下的博士。 从学生的管理上来说,随着学生的增多,办学的深入,也逐渐形成了规范,最典型 的代表就是管子中的弟子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学规,在稷下学宫 中各门各派的学生都必须共同遵守。弟子职作为学校教育的规章,详细列出了弟子 入学、受业、奉师、起居以及交游诸多方面必须遵守的准则和基本要求,比较全面地规 定了学生应当奉行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弟子职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首先,在 师生关系上,学生必须尊重师长,“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学生不但在授课 时必须尊重师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对教师有礼貌。例如,学生如有疑难问题,要 拱手提出,待老师回答;下课时,学生全起立,让老师先出去;到了饭时,学生要挽起 衣袖、洗净手之后,把饭菜跪捧给师长等等。其中很多规定都代表着我国尊师的优良传 统,至今仍有着积极意义。第二,在教学上,学生要先跟着入门早的学生学习,而不是 直接跟着教师学习,程度能跟上以后,才跟着教师学,采取的是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小 先生”制度;第三,学习方法上,提倡互相切磋,弟子职中觑定学生在教师休息之 后,还要再学习一段时间,以便互相切磋琢磨,各自加深理解白天所学的知识。同时还 提出了“朝益暮习”的方法,以便温故知新;第四,弟子职还特别注意对学生平时 的生活常规,行为习惯的要求和管理,明确提出了学生必须遵守的待人接物、洒扫应对、 饮食起居、坐立行卧的等方面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保障了正常教育教学的 秩序。 第2 章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门设立的一个供学者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学术争鸣的场所。学 宫不仅汇集了当时一流的人才,也培养出了不少名震一时的学生,例如李斯、韩非等。 作为中国最早、规模宏大、办理又比较正规的高等学府,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 稷下学宫堪称我国及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它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显著的办学 特色。 2 i 官私联手,合力办学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 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时期,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学在官府”、“官守学业”,其重要 的标志是“政教合一、官师合一”。教育的权利被紧紧控制在奴隶主阶级手中,除了官 府办学以外,不允许民间办学,教师必须由政府的官员来担任。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使 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渐发展成熟,经济上的变化 引起了思想、科学、文化上的一系列反应。地主阶级逐渐上升,从要求经济权利发展到 要求文化和政治权利。“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局面随着学术下移逐渐被“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所取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独霸的局 面,养士之风盛行,“养士而强,士多则霸”成为各国统治者和官僚阶层的共识,招纳 有识有才之士而礼待之蔚然成风。 公元前4 8 1 年,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田成子( 即田常) 发动了政变,控制了齐国的政 权。公元前3 8 6 年,田和完全掌握了齐国的统治权,完成了齐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的转化。齐威王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同时 更是为了对外能够在战国七雄中称霸,齐国迫切需要网罗天下的人才,并且能迅速培养 出适合本国发展的新一代人才,稷下学宫因此应运而生。可以说,齐国统治者创办稷下 学宫“招致贤人”o 的目的相当明显,这也决定了学宫的官办性质。齐国的统治者不仅 出钱修建了学宫,而且在政治上给前来学宫的学者们以相当高的地位,在经济上给他们 以丰厚的待遇。凡来稷下的学者,或被齐王召见,或主动伺机觐见,待齐王对他 黼学 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资历深浅等情况进行了解之后,授予不同的等级称号 享受不同的经济待遇。可以说,稷下先生都是“食君之禄”的,所以,他们韵教学活动 必然围绕着“担君之忧”转。因此,从办学的主体上看,稷下学宫属于官办的性质。 但是,从稷下学宫具体的管理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看,稷下学宫又颇具私学的性 质。私学作为民间办学形式,它是相对官学而言的。私学不隶属于政府机关部门,因而 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独特性,最大的特征就是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 争。私学的经营者并非官吏,而是专门化的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谋生之道,以培养“士” 作为自己的专门职责。由于稷下学宫是从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因此也保留着许多 私学特征。学宫的先生们很多原来就是私学的教师,主持学宫具体事务的也大都是私学 的老师们,他们来到学宫时,也带着自己学子,例如,淳于髡“诸弟子三千人”,孟子 “从者数百人”,田骈“徒百人”,宋钎、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部审计的重要性与目的试题及答案
- 办公室装修协议
- 微生物检验技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实务中的定量分析与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考试影响因素分析试题及答案
- 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实践总结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师考试常见知识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倍增记忆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考试的新变化分析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与流行病的关系探讨试题及答案
- 医院综合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会五一劳动节活动方案范文
-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第5版)课件 胡庆 第1-4章 光纤通信概论-光纤通信系统及设计
- 舞台剧代理运营协议合同
- 西南政法大学自主招生个人陈述的风格与语气
- 广东省茂名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历史 含解析
- AGC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题及答案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训练数学试题
- 狗咬伤病人护理
- 湘豫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春季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