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谢榛诗学理论批评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谢榛诗学理论批评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谢榛诗学理论批评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谢榛诗学理论批评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谢榛诗学理论批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谢榛的诗学思想主要在诗歌创作论、作品论、批评论等方面展开,主要有 感兴论、立意论、情景论、真实论、养悟论、句法论、修改论、繁简论、虚实 论、复古论、诗格论、诗韵论等论点。 在感兴论中,谢榛主张做诗要以“兴”为主,“兴”是诗歌创作达到完美境 地的先导:在立意论中,主张立意与措辞要完美结合,反对辞前意;在情景论 中主张情景相因、情景适会,情景要完美融合在作品中;在真实论中,提出诗 歌在语言、情感等方面要自然、真实;在养悟论中提出作家要涵养胸次,参悟 作品;在句法论中,提出了重句法但不拘泥于句法的观点;在修改论中提出了 诗歌贵在修改;在繁简论中,提出了诗歌要约繁为简;在虚实论中提出了诗歌 应该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在复古论中,提出了要善于学习古人的精神,而不 能专注于字词上的模仿;在诗格论中,提出了“四格说”,并将兴、趣、意、理、 气、韵等引进格调理论,为格调注入了新元素;在诗韵论中开创了以“悟”论 “韵”的先河,并且将“韵”与才结合起来,深化了“韵”的内涵。谢榛对历 代诗歌的批评也很有特色:他推崇先秦汉魏古诗,但却反对刻意为古;推崇盛 唐而贬斥宋、明诗歌,但同时也看到了宋明诗歌的可贵之处。 关键词:谢榛诗学理论诗学批评研究 a b s t r a c t x i e z h e n sp o e t i c st h e o r ym a i n l yc o n s i s t e db yt h et h e o r yo fp o e mw r i t i n g , t h e w o r k sa n dc r i t i c i s m , w h i c hi n c l u d e s i n s p i r a t i o n , c o n c e p t i o n , e m o t i o na n ds c e n e , n a t u r ea n dt f u e b e s s , c u l t i v a t ea n dc o m p r e h e n d , s y n t a x e s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 c o m p l e x i t y a n ds i m p l e n e s s , e m p t i n e s s , b l a n k n e s sa n de n t i t y , r e n a i s s a n c e , p o e ms t y l e , p o e m r h y m ea n ds oo n i nt h et h e o r yo fi n s p i r a t i o n , x i e z h e nc l a i m e dt h a ti n s p i r a t i o ni st h ed o m i n a n t f a c t o r , i tc a nm a k ep o e mc r e a t i o np e r f e c t ;i nt h et h e o r yo f c o n c e p t i o n , h ec l a i m e dt h a t c o n c e p t i o ns h o u l dm a k ep e r f e c t 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t hl a n g u a g e , h eo p p o s e dt h e v i e w p o i n tt h a te s t a b l i s hac o n c e p t i o nb e f o r ew r i t eap o e m ;i nt h et h e o r yo fe m o t i o n a n ds n e h ea f f i r m e dt h a te m o t i o na n dt ;o c n es h o u l di n t r o j e ap e r f e c t l y ;i nt h et h e o r y o fn a t u r ea n dt r u e n e s s ,h e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l a n g u a g eo fap o e ms h o u l db en a t u r ea n d t h ef e e l i n gs h o u l db et r u e r ;i nt h et h e o r yo f c u l t i v a t ea n dc o m p r e h e n d ,h et h o u g h tt h a t a na u t h o rs h o u l dr e a de x t e n s i v e l ya n dg o o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i nt h et h e o r yo fs y n t a x e s , h et h o u g h tt h a tw es h o u l d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s y n t a x e s , b u ti ti sn on e e dt os t i c k l et h e s y n t a x e s ;i nt h et h e o r yo fm o d i f i c a t i o n , h et h o u g h tt h a tp o e ms h o u l db er e f i n e d ;i nt h e t h e o r yo fc o m p l e x i t ya n ds i m p l e n e s s , h et h o u g h tt h a tac o m p l i c a t e dp o e ms h o u l db e s i m p l i f i e d ;i nt h et h e o r yb l a n k n e s sa n de n t i t y , h e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b l a n k n e s ss h o u l d m a k ep e r f e c t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t he n t i t y , a n di ts h o u l dm a k ea l la r t i s t i cw o r df o r r e a d e r s ;i nt h et h e o r yo fr e n a i s s a n c e ,h et h o u g h tt h a tw es h o u l db eg o o da ts t u d y i n g t h es p i r i to fa n c i e n t s ,a n dd o n tc o p yt h ea n c i e n t sw o r l d s 、s t y l ea n ds oo n ;i nt h e t h e o r yo f p o e ms t y l e ,h er a i s e da ni m p o r t a n to p i n i o n , t h a tap o e mh a sf o u rs t y l e s , a n d h eb r o u g h tt h ei n s p i r a t i o n 、i n t e r e s t 、o d o u r 、t r u t h 、n i m b u s 、r h y m ei nt ot h et h e o r yo f p o e ms t y l e , s oh ee n r i c h e dt h et h e o r y ;i nt h et h e o r yo fp o e mr h y m e , h em a d et h e r h y m e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t ha b i l i t y , d e e p e n e dt h et h e o r yo fp o e mr h y m e ;i nt h ec r i t i c i s m o f p o e m so f p a s td y n a s t i e s , h ec a n o n i z ef o u rw o r d sp o e mo f t h ec h i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 i - i a nd y n a s t y , b u th ea r g u e da g a i n s tt oc o p yt h e s ep o e m s ;h em a d ea h i g hc o m m e n to n p o e m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c o n t r a r i l y ,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 h em a d eal o wc o m m e n to nt h e p o e m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m i n gd y n a s t y , b u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h ea l s on o t i c e dt h e n e wv a l u eo f t h ep o e mo f 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m i n gd y n a s t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 u n q i n g y u e m a j o r :l i t e r a r ya n da r ts t u d i e s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e s s o r :h u j i a n e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太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醐i 蔫私签字日期:7 年f p 月j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盍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直昌盍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 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确、耘羽 签字日期:刃年f 月f 日 导师签名( 手写) : 稍零仅 签字日期:碉年l 月【1 日 引言 引言 古代诗话发展到明代已经蔚为大观,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话著作,谢榛的 四溟诗话( 又名诗家直说) 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谢榛,字茂秦,自号 四溟子,时人称四溟山人或四溟旅人。他生于山东临清,其父祖不详,通过他 的诗 哭弟松四首、清明忆诸弟等可以看出他有几个弟弟在农村务农,生 活都很清苦。谢榛先天右眼失明,因此断绝了仕途发展的机会。他性格豪爽, 有侠义精神。汪元范在诸公爵里中称谢榛:“雅重节侠,海内人士,一与定 交,辄以肝胆相向,用人之急,即倾囊倒箧无所惜。”o 卢楠,字少( 木便) ,又 字子木,河南浚县人,明代嘉靖年间著名的诗人和辞赋家,有蠛蠓集五卷。 他蒙冤入狱后,谢榛不顾自己的安危,数次以诗拜谒当时的权贵,来拯救他 在谢榛多方活动下,卢楠终于获释。此事之后,时人皆仰慕谢榛的侠义心肠, 争与交欢。谢榛十六岁就能填词赋曲,极有文才,经过乡丈苏东皋点拨做诗后, 声名大震。 说到谢榛,当然要提到明代后七子“复古”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文 复古运动在唐朝就开始了。明以前的复古运动像初唐时期,陈子昂等倡导的, 以“风骨兴存”的诗文运动,对当时文坛影响甚大,扭转了文风。相对来说, 较之以往的复古运动,明代的在时间上和规模上都远甚之。但这次的复古并没 有使当时的文风得到彻底的改观,没能迎来诗文的“盛唐气象”。这个时代的复 古在理论上与实践脱节,陷入了僵化的境地,只能在形式上模仿古人,而没有 古人内在的精神实质。因此,这也招致了后代评论家的指责。谢榛是明代复古 文学后期的核心人物,对修正和推动明代复古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谢 榛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大约有两千多首,而他的 四溟诗话中又有许 多独到的见解,为后来许多诗人作诗、欣赏诗歌提供了借鉴。 不少学者在研究明代文学的时候都以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为主,忽略了对 谢榛的研究。其中可能是由于谢榛一介布衣的身份,以及他与李攀龙绝交后, 被排挤出后七子之列而造成的。确实,谢榛既没有他的前人刘勰、李白、杜甫、 苏轼、严羽等人那样声名显赫,也没有他同时代人汤显祖等人那样高的知名度, 。赵彦复粱园风雅,转引自李庆立,谢榛行实考二则,阜阳,阜阳师院学报( 社科版) ,1 9 9 5 。 l 引言 更不象其后的曹雪芹、王国维等人那样被后人广泛研究。谢榛虽然布衣终身, 但他的诗作、诗论以及他的侠骨柔肠都名重一时。赵康王非常欣赏他的才情, 常把他延揽在府,最后还以美姬相赠。清人金数曾高赞“先生起清渊,风雅倾 当时,论诗揭三要,允为百世师”o 虽说这种赞誉有夸大其词之嫌,但谢榛对 诗歌的理论贡献人们不能忽视。谢榛一生写了两千多首诗歌,其中最具艺术价 值、最被人推崇的是其五言诗。这样多产的诗人在明代文坛上是不多见的。他 的诗歌理论著作四溟诗话大部分是对其诗歌创作实践的总结。在明代的文 学史中,特别是研究明代诗风嬗变及嘉靖、万历年间的诗坛状况,谢榛的地位 不容忽视,可以这样说,如果不研究谢榛,就使研究活动的链条上少了一环。 所幸近年来这种局面有了扭转,人们开始关注谢榛,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 谢榛的论文、著作以及整理出版的相关古籍如;李庆立的谢榛诗集校注、 李庆立、孙慎之编著的诗家直说笺注、李庆立的 谢榛研究、朱其铠等人 整理的谢榛全集等。本人就谢榛研究作了个小小梳理,发现有三个特点, 首先,古今研究的重点不同,古人重其诗歌,后人重其诗论。第二,个案研究 突出。山东聊城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庆立先生,全面整理了谢榛的著作,先后出 版了诗家直说笺注,谢榛诗集校注、谢榛全集校笺等作品。第三,研 究者全方位、多角度对谢榛及其作品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情况表明,谢榛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他的诗歌理论思想也 正一步一步被挖掘。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系统梳理谢榛诗学理论及批 评的论著及文章。因此,本文结合四溟诗话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全 面,系统、深入地分析谢榛的诗学理论批评思想,归纳总结其诗学理论的特点, 由此确立它在我国古代文论体系中的位置、价值以及它对我国现代文论的现实 意义。 o 转引自赵伯陶读谢榛研究) ,聊城,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4 2 第一章论诗歌创作之“感兴” 第一章论诗歌创作之搿感兴一 “感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基本论题之一,它从强调感物、兴会的 角度来论说文学作品的创作,考察诗歌创作发生问题。南北朝朝时就有“兴会” 论的提出。如颜之推就认为,艺术兴会的状态会引导人的性灵,使人进入到完 美的创作境界中。唐代,王昌龄将“兴”视为诗歌创作的最重要环节,认为诗 人应该重视“兴”在创作中的作用。宋代,郑樵也认为诗歌创作上要有“兴” 的引导,并且明确将“鸟兽草木”等自然事物界定为“发兴之本”。上述等人对 “兴”的阐说,为谢榛对创作中“兴”的论说做出了理论先导。 四暝诗话中论及“兴”的地方多达4 0 多处,有“兴寄”、“感兴”、“兴 会”等涵义。“兴”是谢榛非常重视的一个诗歌理论。 。 “兴寄”这个角度,谢榛论的较少,他论及较多的是“感兴”、“兴会0 以 及“兴”的酝酿过程,重视“兴”在创作之前的以及创作中的作用。所以他提 出了诗歌创作应该“以兴为主”的创作主张。 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 以兴为主的创作之法可以使创作进入到臻化、完美境界,这与先立意造句 之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他非常欣赏唐人的触物感兴,漫然成篇。然而“兴” 作为一种直观感悟式的灵感活动,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所以谢榛又说: 。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 做诗是有天机的,不是时刻都会出现的。只要机缘巧合,外在的景物一触 动,便会一挥而就,“漫然成篇”。然而,这个“天机”不是苦思冥想、搜肠刮 肚就会出现的,它是偶然的杜甫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然, 这个“天机”不会无缘无故降临在人们头上,它是有条件的,是诗人对客观世 界在特定的具体场合的一种把握,是将客观对象主体化的一种过程,也是诗人 ( 刨作主体) 对象化的进程,两者互相转化,渐渐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 境界。这种境遇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有记载: “予初冬同李进士伯承游西山,夜投碧云寺,并憩石桥,注目延赏时薄 霭漾漾,然涧泉奔响,松月流辉,顿觉尘襟爽涤,而兴不可遏,漫成一律”。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2 8 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4 l 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7 4 - 7 5 页 3 第一章论诗歌创作之“感兴” 谢榛以自己与友人游西山为例,说明“兴”的发生是偶然的。然而,这种 天机降临下的诗作是诗人( 创作主体) 同客观世界( 创作对象) 之间的辨证统 一,而不是其他人物同其他事物的统一。因此,天机并不是时时出现,谢榛紧 接着道: “及早起临眺,较之昨夕,仙凡不同。 同样的场景,谢榛却不会象昨晚那样诗兴大发,漫成一律。同样的景致对 同游的李伯承而言,激不起他任何的兴致,他不会象谢榛那样诗兴大发,走笔 成诗。因此,诗人( 创作主体) 的内心世界、人生际遇、学识修养和所面对的 客观对象产生共鸣才能“兴不可遏,漫然成篇”。这个问题谢榛在四溟诗话 卷二中也提到过: 。子美不道天宝之乱,何以发忠愤之气,成百代之宗国朝何仲默亦遭壬 申之乱,但过于哀伤尔”。 由此,谢榛不但看到了“兴”对创作的巨大作用,还看到了“兴”之形成 的内在原因。“兴”之形成,必须有前期的酝酿和储备。而这前期的酝酿和储备 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诗人的学识修养,也就是诗人的知识储备,如果诗人 没有丰富的知识,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的“诗兴”是很难发挥的。就如遭 逢天宝之乱的人何其多,却只有杜甫的诗成为了诗史,相同地,何景明也遭受 变乱,但他的诗却没有豪迈气格,而过于哀伤了。其二,。兴”的生成与诗人的 遭遇、人生经历和际遇密切相关。时运不济、人生坎坷的诗人容易写出悲伤的 诗歌,时运亨通,人生随意的诗人容易写出兴致勃发、豪情万里的诗歌因此, 杜甫能成为一代诗圣与他的人生际遇是分不开的第三,“兴”的生成与诗人的 勤奋也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要求诗人有一定的诗才。对于初学做诗和诗才不高 的人来说,要写出如李、杜二君一般的垂世之作来,不但要做好充分的知识准 备,而且要笔耕不辍,日以继夜地练习写作。所以谢榛又说: 吖 诗譬如有人日持箕帚,遍于市尘,扫沙簸而拣之,或破钱折簪,碎铜 片铁,皆投之于袋,饥则归饭,固不如意,往复不废其业久而大有所获,非 金则银,足瞻卒岁之需,此得意在偶然尔夫好物得之固难,警句尤不易得: 扫沙不倦,则好物出;苦心不休,则警句成”。 o 谢棒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7 5 页 童谢榛四溟许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6 0 页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t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8 1 页 4 第一章论诗歌创作之“感兴” 做诗要有扫沙不倦的精神,不但如此,还要会挑拣,有所识见,这样长期 坚持下去,才会写出好的诗句。一个人的天赋有高下之分,做诗也有难易、快 慢之别。对于般的诗人,要想达到唐人那样兴致所至、一挥而就的做诗效果, 除了“扫沙不倦、苦心不休”则别无他法。虽然,这种苦练与“兴”在表面上 看起来好象是矛盾的,但两者却有内在的根本联系:没有勤学苦练,做诗的才 能就不会有所提高,诗才不高,即使兴不可遏,也做不出优美的诗篇。 丰富的知识、人生阅历和勤学苦练是积累“兴”的一个过程,能看到这一 点,是谢榛超出时人的地方。作为诗人,不能一味等待天机的降临,而要积极 寻找、捕捉这种灵感。因此,谢榛的这个视点不管对初学者还是已有经验的诗 人来说,都具有启发作用。 第二章论诗歌刨作之“立意” 第二章论诗歌创作之“立意一 立意问题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它从作品的内涵,意 蕴出发来探讨诗歌创作问题,考察的是作品的主题、意蕴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多次谈到立意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 能否以意为主;其次是立意与措辞的关系。 在第一个方面,谢榛认为创作不应该以意为主,而要以兴为主,挥洒自如、 漫然成篇。因此。他非常反对宋人做诗先立意的毛病: “宋人谓作诗先立意李白斗酒百篇,岂先立许多意思而后措词哉? 盖意 随笔生,不假布置”。 这是一个反驳宋人做诗先立意的鲜明例子,李白斗酒百篇,不可能事先想 好许多主题思想而后下笔的西方现代批评理论意图说的谬误中也曾提到; “诗人们写诗不是靠智慧,而是靠一种天才和灵感。”o 实际上,许多传诵 千古的伟大诗篇并不直接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完全是兴致所致。诗人的心 灵就像一个容器,收藏着许多感觉、词句、意象,一旦机遇巧合,就会自然地 表现出来。因此,作诗先立意在谢榛看来不但不能做出好诗,反而会束缚了诗 兴的流动发展,束缚了语言的活力。因此他非常欣赏盛唐诸公突然而起,以韵 为主,漫然成篇的洒脱。 诗歌的立意问题与措辞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第二个方面,谢榛着重 论述了其中的关系。首先,不能主观偏向其中任何一方,以意为主或以辞为主, 都是不妥当的,最好的做法是顺应诗歌情境的具体要求。 凡立意措辞,欲其两工,殊不易得辞有短长。意有小大。须构而坚,束 而劲,勿令辞拙意妨意来如山,巍然置之河上,则断其源流而不能就辞;辞 来如松,挺然植之盘中,窘其造物而不能发意夫辞短意多,或失之深晦;意 少辞长,或失之敷演名家无此二病。 。 立意与措辞要同时做到完美,这对诗歌创作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键是看具体的做诗情境下,该顺“意”的时候,就不能“断其源流”而令其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t 第2 3 页 。【美 威库威姆萨特,门比尔兹利意图说的谬误 】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f 岫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7 ,第5 7 4 页 。谢榛四淇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6 9 页 6 第二章论诗歌创作之“立意” “就辞”;而该顺“辞”的时候,就不能“窘其造物”以“发意”。作为创作主 体,我们都应该按照具体的情境顺意、顺辞,这样才不会出现“深晦”或“敷 衍”之病。谢榛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论点,是因为他看到了诗的灵活性在具体 的诗歌创作运动中,创作旨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以意为主或以词为主 都难以使诗歌达到完美的境界。因此谢榛说: 作诗不必执于一个意思,或此或彼,无适不可,待语意两工乃定。文心雕 龙日:。诗有恒裁,恩无定位。”此可见作诗不专于一意也”。 其次,应该让立意与措辞的完美结合谢榛借主客问答形式,给出详细、 明确的阐述: “有客问日:夫作诗者,立意易,措辞难,然辞意相属而不离。若专乎意, 或涉议论而失于宋体;工乎辞,或伤气格而流于晚唐窃尝病之,盍以教我? 四溟子日:吟人作诗,忽立许大意思,柬之以句则窘,辞不能达,意不能愁 譬如凿池贮青天,则所得不多;举杯收甘露,则被泽不广此乃内出者有限。 所谓辞前意也或造句弗就,勿令疲其神思,且阅书醒心。忽然有得,意。 随笔生,而兴不可遏,入乎神化,殊非思虑所及或因字得句,句由韵成,出 乎天然,句意双美若接竹引泉而潺浮动之声在耳,登城望海而浩荡之色盈目。 此乃外来者无穷,所谓辞后意也”。 做诗之前先立意,诗句就会被所立之意束缚,显得窘迫,而语言不能流畅 地表达,意蕴也不能真正得到表现。这种做法就好比凿个小水池来装青天,所 得的青天面积肯定不多;用杯子收取天降的甘露来灌溉大地,能灌溉的地方肯 定不广如何避免这种“失于宋体”,又要避免“流于晚唐”的做法呢? 最好的 做法是多阅读书籍,“以兴为主”,“意”和“辞”都要随“兴”而生,不能被“辞 前意”所拘束,这样才能意兴盎然,意随笔生,达到“句意双美”,入乎“神化” 之境。 谢榛这段立意论,实质上仍回到了他以兴为主的创作论上,即他认为,应 该依据“兴”来立意和驾驭词语,这样才能使“意”与“辞”两相自如、完美 融合在一起,谢榛的这种观点,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显示出创作的灵活性、 通脱性,也符合诗歌的本质,其认识深度超越了古人。他将我国古代文论对言 意关系的论说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o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6 7 页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1 1 6 页 7 第三章论诗歌创作之“情景” 第三章论诗歌创作之。情景芹 情景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中基本论题之一,它从诗作审美构成因素的 角度来探讨作品的创造,考察诗歌的构成与生发问题。情景论随着古典抒情诗 创作的日益繁荣,诗歌理论的日渐成熟而不断发展。西晋陆机的文赋中就 有“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他着重强 调了人的情绪变化会随着外在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论家关 注的情景关系的侧重点多在创作前,强调景对情的感兴作用;唐代以后。诗论 家们结合具体文本来探讨情景关系,关注两者的渗透、交融、辨证统一关系。 如唐代的司空图就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虽然唐代的诗论家 们提出了情景交融的新命题,但对于如何才能让读者体会到。象外之象,景外 之景,昧外之昧”的境界却没有作明确的表述。因此,宋代的诗论家们对这问 题又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及进一步的阐发。如叶梦得认为情与景的猝然相遇会产 生美妙的作品,强调情景的偶发性南宋末年的姜夔提出“意中有景,景中有 意”的论点,进一步明确了情景交融这个论点。周弼在三体诗法中详细探 讨了情景关系的多种构成方式。对它们各自所呈现出的创作特征、审美意蕴都 作了详细论说,进一步将情景交融的探讨落到了实处。明代前期,陈嗣初又提 出了诗歌创作“必情与景会,景与情合”的观点,对情景的融合问题进行了重 申。上述情景问盟的论说,为谢榛对情景构合的论说提供了基础。 谢榛在继承前人“情景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情景理论。他提出了“情 景相因、情景适会”的重要观点。并且把情、景视为诗歌生成的必须元素: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 迩,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夫情景有异同。模 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 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 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同而不流于俗。异而不失其正。岂徒丽 藻炫人而已然才亦有异同,同者得其貌,异者得其骨人但能同其同,而莫 能异其异吾见异其同者,代不数人尔o o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6 9 页。 3 第三章论诗歌创作之“情景” 谢榛将“情”、“景”看成是诗歌的精髓、根本,认为诗歌的生成就是由于 情景的生发,两者不是对立关系,孤立就不能成诗这就将情景提到了创作前 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并不是任何“情”与“景”都能成诗,成诗的关键还在 于“相因”,“相因”才能“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从上述所引中,我们可 看出,谢榛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一是情景是诗歌的生成要素,二是情景相因 才能成诗。 。情景相因0 情与景互为因果,互相生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 融,不分彼此。这个论点包含两个重要的阐述: 第一,“情景”应该是对立统一的情景,“情”不但是诗人( 审美主体) 的 内在的情感世界,还是历史传承、社会文化等的载体。它是诗歌创作的发端, 而它的发端要有景的触动作用;景,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它能成 为诗人眼中的诗景关键还在于诗人的“情”。然而万千世界,际遇风尘,“情景 相因”只是偶然中的偶然,是经过众多的“情景相触”、。情景相背”后的偶然 巧遇,或者也可以说是“苦思”的结果。就像戴复古的“春水渡旁渡,夕阳山” 外山”的这句诗,是他写了“夕阳山外山”这旬后,冥思苦想,一时对不出上 句,偶然经过一河边看到春水涨起才灵光乍现,想到“春水渡旁渡”这旬的。 因此,具体而论,可以说无此时之景就无此情,无此情此景的完美融合就无此 诗。情景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为一体的。 第二,“情景相因”包含着情景互为因果、互相激发的涵义。“情”的生发 由景发动。“景”要成为。诗景”,要有“情”的推动。 ”景出想像,情在体帖,能以兴为衡,以思为权,情景相因,自不失 重轻也”。 谢榛认为,景要让人有想象的余地,情要自然,能以兴为尺度,以思绪为 权柄,情景相因,诗歌中的情景就不会有所偏重,而会完美融合。这也就是他 要阐述的另一个论点:“情景适会”。 就创作过程中的“情景适会”问题,谢榛点评了许多唐代诗人的诗作来说 明。以他评杜甫的诗为例: 。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此语宛然入画,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 非沉思苦索而得之也。 o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9 1 页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5 6 页 9 第三章论诗歌创作之“情景” “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这两句诗宛然如画中景致,情景完美交融, 美得天然,不是苦思冥想写出来的。 怎样才能做到“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呢? ( 这里的“情”与“景” 应该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也就是指诗人和其所处的客观世界。) 谢榛说: “夫万景七情,合于登眺。若面前列群镜,无应不真,忧喜无两色。偏正 惟- - 心- ;偏则得其半,正则得其全镜犹心,光犹神也思入杳冥,则无我无 物,诗之造玄矣哉! ”。 他指出,这种“适会”不是苦思冥想所能得到的。这就如第一章中所提到 的感兴一样,是外在的客观景物触动诗人( 审美主体) 的感兴而发生的在这 种状态中,主体“恩入杳冥”、。无我无物”,用心灵的眼睛去追寻、去感悟“天 地有大美丽不言”的“静默”之美,用己心去体会万物之神,与之进行精神交 流。这也就是庄子里所讲的“虚静”、“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这样, 主客体之间在创作之前就能达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状态。精神上与 万物同形同构,才能在创作的过程中“走笔成诗”。且做到。情景适会。与造物 同其妙”的佳境。 在古往今来的抒情诗歌中,能做到“情景适会”的作品是极具造化之美的。 作品中的“情景适会”究竟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审美状态呢? 谢榛也对其作了 表述: “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 如果诗人的感情直白于言表,描写景物太真切就没有了诗歌内在的含蓄美, 读起来就会索然无味。他评韦应物“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和自居易的“树 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以及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这三组诗 说: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司空氏的诗不但把眼前的景致描绘得细致维肖,而且把内心的感情融入其 中,使人读来能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对于诗圣杜甫的诗,在“情景适会” 问题上,他没有盲目的叫好,而是觉得 “少陵状景板妙,巨细入玄,无可指掷者写情失之疏漏,若读书难字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请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7 l 页 。谢榛四溴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1 1 8 页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1 2 页 ,l o 第三章论诗歌创作之。情景” 过,对酒满壶频,上句真率自然,下句为韵所拘尔”。 对于一般的诗人,谢榛认为他的作品中描摹景色的诗句多了就有堆垛的缺 憾,抒发情感的句子多了则显得诗作太柔弱。而象杜甫这样的大家就很少有这 样的过失,他的“棘树寒云色”,八句皆景,“死去凭谁报”,八句皆情两首诗 并没有刚才所讲的毛病。对李白和杜甫的五言绝句来说,谢榛也有自己的看法, 虽然在“情景”量的关系上,两人各有千秋,杜甫的五言绝句都是平韵律体, 景多而情少;太白的则是平韵律体兼仄韵古体,景少而情多。但两人既没有堆 垛的毛病,也没有溢情的缺憾,都能各得其妙,真不愧是大方之家。 谢榛把情景的相互交融、相互生发看成诗歌生成的关键。他进一步道出了 情景交融的内在机缘,大大拓展和充实了情景交融理论的内涵,对我们更深入 地认识创作中的情景交融问题提供了借鉴。 。谢棒,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9 9 页 1 1 第四章论诗歌刨作之。真实” 第四章论诗歌创作之“真实” “诗贵乎真”是谢榛对诗歌创作的又一个要求这里所讲的“真”不仅是 指诗应该体现艺术之真的美感,还要求诗要表现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所以谢 榛所强调的“真”主要渗透、贯穿于语言、声韵、风格、情感等方面。 在语言方面,“真实”主要是指自然、天然,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谢榛多 次援例证明说: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造语天然,清景可画”。 “子美日: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此景固佳,然知,见二字 着力至于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便觉自然。 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天然的语言是非常推崇的。因此,他对清新勃发、 古意悠远的诗经、汉乐府尤其赞许。如: 木兰辞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 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 谢榛虽然也注重字句的推敲,但他对这种浑然天成的语言更加欣赏,而那 些刻意推敲僻辞涩语,杜撰捏造典故的做法他尤为指责,这样做不但不能增加 诗歌的美感,反而使得诗歌暗哑晦涩、艰深难懂,人们读诗就像猜谜语那样, 丝毫没有诗歌的韵味悠长,清丽婉转。语言如此,对诗歌的择韵亦是如此。他 反对故意用难字险韵: 作诗不可用难字,若柳子厚奉寄张使君八十韵之作,篇长韵险,呈其 学问固尔。 诗宜择韵。若秋,舟、平易之类,作家自然出奇;若眸,瓯,粗俗之类, 讽诵而无音响;若锼、搜艰险之类,意在使人难押。o 。 对诗歌的风格而言,谢榛排斥人为藻饰。如他批评陆机 文赋中的“诗 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认为这是。重六朝之弊”。他非常推崇陶渊明的诗: 皇南浞目:。陶诗切l ;乏事情,但不文尔”浞非知渊明者渊明最有性情, 使加藻饰,无异鲍谢。何以发真趣于偶尔,寄至味于澹然? 陈后山亦有是评,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4 6 页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4 6 页 。谢棒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8 3 页 。谢棒,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6 页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9 页 1 2 第四章论诗歌创作之。真实” 盖本于浞。 他把陶渊明的自然清新、最有性情奉为“诗之真”的圭臬。因此,他一贯 主张反朴归真、不加巧饰的风格。如: 意巧则浅,若刘禹锡“遥望洞庭湖水面,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也句巧则 卑,若许用晦“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幛拂屏飞”是也。口 所以,他倡导质朴自然的诗风,是为了使诗歌能自由地表现诗歌的“真” 美。 对于诗歌抒发的情感方面,谢榛更强调诗歌能抒发诗人的真性情,表现诗 人的真情感。如: 蔡琰日:“薄志节兮念死难”魏武帝日:“周公吐喃,天下归心”既以周 公自任,又目:“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老瞒如此欺人诗贵乎真,文姬 得之。蔡文姬做到了诗如其人,所以她把握了诗的真谛。而像曹操这样欺人欺 己的诗作只能遗笑于世人。谢榛在他的 四溟诗话卷一中列举了很多这样的 例子,像汉高祖刘邦在四方未靖时作大风歌,要与功臣勇士同享太平盛世, 可后来却杀戮功臣良将;魏武帝 就说:“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 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o 谢榛虽然认为盛唐古诗不如汉魏古诗,但也并 不是一无是处,像李白的古体诗还是有古意的。他还认为今人不必勉强自己去 模拟诗经和汉魏古诗: 今学之者,务去声律,以为高古9 殊不知文随世交,且有六朝、唐、宋影 子,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o 第三,对唐律诗,谢榛比较推崇的是初,盛唐时期的作品。他认为初、盛 。谢撩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3 页 o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9 9 - 1 0 0 页 o 谢榇四浜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3 2 页 o 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7 ,第4 8 页 。李攀龙( 唐诗选序 ,蔡景康明代文论选k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3 。第1 9 0 页 o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3 页 3 6 第十三章对历代诗歌的批评 唐时期的诗歌格高调逸,气象雄浑,境界开阔,韵律深沉,意蕴悠远。如: 谨金针诗格日:“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涵蓄,方入诗格 若子美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是也”此固上乘之论,殆非盛唐 之法且如贾至王维岑参诸联,皆非内意,谓之不入诗格,可乎? 然格高气蜴, 自是盛唐家数太白目:“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迄今脍灸人口谓有含蓄,则凿矣。 谢榛对金针诗格所提出的诗格标准不是很赞同,盛唐如李白、王维诸 公的诗都格高气畅,含蓄有味,怎么能不入诗格昵? 第四,对中晚唐时期的作品,谢榛认为整体上这个时期的作品气格轻浮、 格力卑弱,成就不如初盛唐。如: 唐人歌诗,如唱曲子,可以协丝簧,谐音节晚唐格卑,声调犹在及宋 柳耆卿周美成辈出,能为一代新声,诗与词为二物,是以宋诗不入弦歌也。 虽然中晚唐的诗作不如初、盛唐,但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成就,并不 是无可取之处。如上所引,在格调方面整体上是不如初盛唐,但声律犹在,”而 且是宋代词的先导。这一评价对晚唐诗作是非常高的。当然晚唐也有格调较高 的作品,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就有盛唐气象 第五,对宋诗的态度。格调派对宋诗的态度几乎是全面否定,李梦阳、何 景明和李攀龙等人都主张“宋无诗”说。李攀龙编的古今诗删一书,从唐 直接进入明代,将宋诗全删掉了。受格调派的影响,谢榛仍坚持尊唐抑宋的立 场,认为宋诗所涉“理路太深又“作诗先立意”使得诗歌。殊无思致”,不 如唐人作诗,“以意为主”,“婉而有味,浑而无迹”。然而,他并不像李攀龙那 样,将宋诗一棍子打死: 霏雪录日:。唐诗如贵介公子。举止风流;宋诗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 揖宾,辞容鄙俗。”殊不知老农亦有名言,贵介公子不能道者林逋目:“茂陵 他日求遗箍,犹喜曾无封禅书”此乃反唐人之意窦库日:。汉家若欲论封 禅,须及相如未病时”9 从上所引,宋诗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又评陈师道寄外舅郭大夫 诗:。巴蜀通归使,妻孥且定居。深知报消息,不敢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深 。谢荣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1 。第2 t - 2 2 页 。谢棒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1 ,第1 9 页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1 2 页 3 7 第十三章对历代诗歌的批评 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说,如果此诗前后为绝句,“气骨不减盛唐” 。由此看来,宋诗有自己的成就。不能一概否定。 最后,对明代诗歌的观点。谢榛认为明代诗歌整体上不如唐代,但还是有 自己的成就。如: 卢仝日:“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孙太初日:“夜来梦到西湖 路,白石滩头鹤是君”此从玉川变化,亦有风致。 明初的孙一元的诗有灵气,善于变化前人,也有一番风味。这与明代文人 贬低明代诗歌的态度是有区别的。 秦嘉妻徐淑目:“身非形影,何得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 阳方日:“惟愿长无别,合形作一身”骆宾王目:“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 共一身”张籍日:“我今与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弃? 。何件默目:“与君非 一身,安得不离别? 。数语同出一律,仲默尤为简妙。 何仲默即何景明,谢榛将他的这句诗同前人比较,认为他的诗是最简妙的。 这对于明入来说,能将唐人的诗句比下去是不简单的 以上就是谢榛对历代诗歌及当代诗歌的批评,他的观点就是文随世变,每 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作品,汉魏古诗不如诗经,但赋非常有特色,盛唐 古诗不如汉魏,但律诗含蓄隽永,宋诗不如唐诗,但有宋词,因此不能全 盘抹杀一个时代的诗歌作品。他的这个论点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对当时的文 坛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人们认识文学发展规律也仍有借鉴意义。 o 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1 ,第2 9 页 。谢榛四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第s 8 页 。谢棒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l 第2 l 页 3 8 结语 结语 以上就其谢榛的生平及其诗论做了简要的论述和分析。通过分析可看出, 谢榛的诗学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谢榛诗歌理论侧重于诗歌创作。他看 到了诗歌创作的五个重要环节,由感物兴会激发创作发生,继之诉诸于语言表 现创作旨意,然后通过情景关系加以审美体现,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