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长沙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是最主要的 自然资源之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和根本保障,是整个国民经济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边缘区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异 常活跃,加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于缓解城 市压力、改善城市地域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效益、优化城 市功能分区布局以至于搞好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无疑是具 有重要意义的。 本研究是在本人对湖南城市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论与 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定性分析与定 量分析相结合,对长沙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本文依 据学术界对城市边缘区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的界定,结合长沙 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长沙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与 特征。在对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分析中,涉及到长沙市边缘区土 地质量分析、结构分析、利用程度分析以及土地开发潜力分析和后 备资源等的调查,并借用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指标对长沙市边缘 区土地利用程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到了长沙市边缘区存在土地结 构不合理、土地退化严重、产权不清晰等结论。这一系列的问题导 致该地区出现了“存量”土地与闲置地双高的现象。由此,本文 针对土地资源这种相对供不应求的稀缺特征,提出该地区需要进行 土地整理,即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 地利用,以此提高长沙市边缘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促进整 个城市的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提高。 关键词:长沙市;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a b s t r a c t a so n eo ft h em a j o r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l a n dr e s o u r c e sa r e 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p r o d u c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a n d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t o h u m a ne x i s t e n c e 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l a n du t i 1 z a ti o ni st h ek e y c o m p o n e n to fa n d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g u a r a n t e e f o r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a g e mo f t h ew h o l es o c i e t y ,a sw e l l a s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f o ra c h i e v i n g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w i t h t h e u n c e a s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a le c o n o m y ,t h el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i nu r b a nf r i n g eg e tm u c hb r i s k e r t h u s ,i t 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 r e s e a r c ho nt h e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r b a nf r i n g et os e r v et h ep u r p o s e o fa ll e v i a t i n gt h eu r b a ns t r e s s e s ,b e t t e r i n g t h e r e g i o n a l s t r u c t u r eo fc i t y ,i m p r o v i n gt h eb e n e f i t si nl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o p t i m i z i n g t h ef u n c t i o n a ll a y o u t , a n d e f f e c t i n gas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rc i t ya n du r b a nf r i n g e b a s e do n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h u n a np r o v i n c er e s e a r c hb y m y s e l f ,t h ee s s a yp r o b e sf u r t h e rt o c o m b i n et h et h e o r i e sa n d m e t h o d s f o r m u l a t i n ga n a l y s i s a n dc a s ea n a l y s i s ,h i s t o r y a n a l y s i s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n a l y s i s ,a n d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a n d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 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i nu r b a nf r i n g eo fc h a n g s h a i nt h i se s s a y , 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f e a t u r eo fs u s t a i n a b l e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i nu r b a nf r i n g eo fc h a n g s h aa r ed e v e l o p e d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 so nm a r g i n a l z o n eo fc i t y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 l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a sw e l la st h ep r a c t i c a l s i t u a t i o no fc h a n g s h a i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ss i t u a t i o ni nt h i sa r e a , s e v e r a la n a l y s e sh a v eb e e ni n v o l v e ds u c ha st h el a n dq u a l i t y , s t r u c t u r a la n a l y s i s ,u t i l i z a t i o nl e v e l ,a n dl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p o t e n t i a l ,a l o n g w i t ht h es u r v e y so nb a c k u pr e s o u r c e ss t a t e , t l i n a d d i t i o n ,t h el a n dr e s o u r c e sp o p u l a t i o n b a r i n gc a p a c i t v i n d i c a t o ri s e m p l o y e d f o rt h e i n d e p t ha n a l y s i si nt h e u t i l i z a t i o nl e v e lo fl a n dr e s o u r c e si nu r b a n f r i n g eo f c h a n g s h a t h e f i n d i n g s ,s u c h a st h ei r r a t i o n a l u t i l i z a t i o no fl a n d s t r u c t u r eo fu r b a nf r i n g eo fc h a n g s h a ,s e r i o u sd e g r a d a t i o n o fl a n d ,a n di n d i s t i n c t 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c a u s et h e “d o u b l e h i g h ”p h e n o m e n ao fb o t hi n v e n t o r yl a n d sa n di d l el a n d si nt h e f r i n g e c o n s i d e r i n ga l lt h e s e ,t h i se s s a yc o n c l u d e st h a tl a n d , w h i c hi st h er e s o u r c e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w i t h d e m a n de x c e e d i n 卫 s u p p l y ,s h o u l db er e a r r a n g e di nt h i sa r e a ,t h a ti s ,r e a dj u s t t h el a n dr e l a t i o n sa n d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h r o u g h i m p l e m e n t i n gas e r i e so fe f f e c t u a lm e a s u r e st oe l e v a t et h e s u s t a i n a b l e u t i l i z a t i o nl e v e lo fl a n d si nu r b a n f r i n g e o f c h a n g s h a ,a n dp u s hf o r w a r d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u r b a n e c o n o m yw i t hr e g a r d s t o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1 i m i t e d r e s o u r c e so ft h ew h o l ec i t y k e yw o r d s :c h a n g s h ac i t y :u r b a nf r i n g e :l 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1 1 1 1 引言 1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是城市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赖以生存的载体,也是城市社 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自从城市诞生以来,城市土地资源利用 直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以 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的增长以及经济快速发 展,人们对城市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城市土地的供给和利用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当城市中心区土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利用 已趋于饱和状态时,则只有毫无选择的向城市边缘区发展。因此, 怎样利用城市边缘区的每一寸土地,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土地 利用模式,并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已成为我们必须研究、探讨的 问题。 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城市边界的不断 延伸,在核心城市以外构成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地域。奎恩 ( q u e e n ) 和托马斯( t h o m a s ) 将其称为大都市区( m e t r o p o l i t a n r e g i o n ) ,并将这种地域结构分解为内城区( i n n e rc i t y ) ,城市边缘区 ( u r b a nf r i n g e ) 和城市腹地( u r b a nh i n t e r l a n d ) 三个部分,从而开创 了城市边缘区研究的先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正像许多发展 中国家一样,由于工业、就业岗位、服务设施等因素使得城市的集 聚效应不断加大,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有增无减,城市边缘区 已成为变化最大、发展最迅速,同时也是问题最多、最敏感的地区。 其中,土地利用成为影响城市边缘区发展以及推进整个城市的城市 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利用规划部工作组曾指出: 土地利用过程中人类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在充分发挥土地功 能作用的同时,寻求好的环境质量是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因此, 对这种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城市边缘区发展、变化状况的土地资源 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5 :1 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 何使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合理化,达到可持续发展,不仅对我国城 市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而且对市场经济理论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 义。这种实践的目标是通过城市边缘地带土地利用过程中合理的规 划、利用和调控,避免土地利用中的短期行为和盲目性来达到的。 同时,也需要通过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使经 济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城市经济快 速发展以破坏资源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土地的开 发、利用。 进入2 1 世纪,湖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 略。在实施湖南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要研究土地的可持续 利用问题。经过2 0 多年的改革开放,长沙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 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作为城市发展腹地的城市边缘 区,由于它是由城市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与乡村农业用地三者 复合构成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远高于城市建成区与纯乡 村地区;该区域所具有的特殊的区位及所承担的社会经济功能,集 中了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结构的多样化、边缘性特征。在这里,农 用地与非农用地相互交错,农耕地面积不断缩减、土壤肥力退化严 重等等。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多重压力和 严重的困境。基于长沙市目前城市发展的现状,有必要对其城市边 缘地带土地可持续利用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研究借鉴了国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成功经验,参考了相关 的战略措施,并将其与长沙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实施的历史与现 状相结合,旨在从宏观的、发展的角度明确长沙市边缘区土地可持 续利用战略思想、目标、布局和措施。本文对长沙市边缘区土地可 持续利用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对于推动长沙城市化和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将发挥积极作用。 1 2 国内、外关于城市边缘区研究动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城市的近郊与城市化的进展相适应, 城市的因素不断增加,农村的因素逐渐衰减,导致科学家与规划师 之间在描述包括城市郊区的环境变化时定义很不一致,术语也很难 恰如其分。诸如“边缘区”( f r i n g e ) ,“内缘区”( i n n e r 一矗i n g e ) ,“乡 村一一城市边缘区”( m r a l u r b a nf r i n g e ) ,“城市影响区”( u r b a n s h a d o wz o n e ) ,“城市远郊区”( e x u r b a nz o n e ) ,“市区外缘区”( u r b a n f r i n g e ) 等,而且,这些概念有时还被交换着使用,有时又定义为各个 不同地区,然而实际上这些概念在地域上又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最早对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冠以一定术语名称的学者 中,史密斯( t l s m i t h ) 最先使用城市边缘区( u r b a nf r i n g e ) 这 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毗邻整个城市界限外的建设地域”。城市 边缘区( 带) 概念提出后,许多学者将其充实更新。勒德弗尔德 ( r e d f i e l d ,1 9 4 1 ) 提出“城乡结合体”,他指的是乡村和城市之间的 所有地域。4 威尔文( 1 9 4 2 ) 将城市边缘带定义为:“在已被承认的城 市土地与农业地区之间的用地转变地域”。1 9 4 7 年,r e 迪肯森 ( d i c k i n s o n ) 从许多研究城市的论著中,将历史的发展与地带的结 构加以综合,他推崇伯吉斯( e w b u r g e s s ) 的同心圆理论,并进 一步提出三地带理论( t h r e ez o n et h e o r y ) 即城市地域结构从市中心 向外发展按中央地带( c e n t r a lz o n e ) 、中间地带( m i d d l ez o n e ) 和外 缘地带( o u t e rz o n e ) 或郊区地带( s u b u r b a nz o n e ) 顺序排列开创了 城市边缘区研究的先河 。1 9 5 3 年,麦肯( w c m c k a i n ) 和伯莱 特( r g b u m i g h t ) 指出,城市边缘带的提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 5 0 年代后期,随着大城市的不断膨胀,城市的边界不断延伸,在核 心城市以外构成了与城市有密切关系的地域,奎恩( q n e e n ) 和托马 斯( t h o m a s ) 将其称为大都市区( m e t r o p o l i t a nr e g i o n ) ,并将这种地 域结构分解为内城区( i n n e rc i t y ) 、城市边缘区( u r b a nf r i n g e ) 和城 市腹地( u r b a nh i n t e r l a n d ) 三个部分,从而大大促进了城市边缘区研 究的进程。1 9 6 0 年,r g 果勒杰( g o l l a d g e ) 称城市边缘带为“无 人地域”。1 9 6 2 年,g a 威锡克( w i s s i n k ) 则称它为“大变异地 区”。苏哈列维奇( 1 9 8 5 ) 定义为“一面反映错综复杂的城市化过程 的特殊镜子”,实质是“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比较权威的是 安虎森,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9 :3 9 5 - 3 9 6 顾朝林大城市边缘区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 9 5 :2 杨志荣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1 8 1 3 1 9 6 8 年由安德鲁斯( r b a n d r e w s ,1 9 4 2 ) 提出,普里沃( r j p r y o r ) 定义的“城市边缘区是城乡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等方面 具有明显差异特征而位于连续的建成区和城市郊区之问,并且几乎 完全没有城市居民住宅,非农业占用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 地,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 于周围的农村地区”。o 国内是在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才开始城乡边缘带研究的。顾朝 林、熊江波( 1 9 8 9 ) 、武进等( 1 9 9 0 ) 、涂人猛( 1 9 9 1 ) 、赵远宽( 1 9 9 2 ) 等人在评述了前人对城市边缘带定义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 他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边缘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 0 世纪6 0 年代以前) :农业型边缘区发展阶段。此时农 业用地占城市边缘区土地的9 0 ,几乎没有工业;第二阶段( 2 0 世 纪6 0 年代初) :半工业型边缘发展阶段。受国家控制中心城市建成 区规模和大力发展工业的方针影响,形成了以工业用地为主的城市 伸展轴,边缘区工业用地急剧增加;第三阶段( 2 0 世纪8 0 年代后) : 工业型边缘区发展阶段。由于第二、三产业的推动,形成大量农用 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形式。 目前国内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一 是“郊区”。现代意义的城市郊区指“城市市政界线以内,城区用地 周围的田林景观地带和紧密为城区服务的地区以及农副业经济区”。 ( 韩光辉、尹钧群1 9 8 4 ) 。其二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城 市边缘带”概念后被认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试 图用来泛指“城市建成区与扩大乡村地区相联结的部位,城市环境 空间向乡村环境空间过渡的地带”。其三是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我国 规划界与土地管理部门所提出的“城市结合部”,它指的是“城市与 郊区交错分布的接壤地带”。 由此可知,虽然学术界在描述城市边缘区概念时存在分歧,但 都强调边缘地区的过渡性和变化性,都认为传统的城乡二分法已不 能客观地反映现代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他们认为从典型的城市到 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9 :卜2 农村之间形成了一个续谱,城市边缘就处于这一续谱的中间位置 ( 如图1 - 1 、1 - 2 ) 。因此,根据国外的有关定义以及我国城市发展的 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城市边缘区可定义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 段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是城乡互为渗透,城市化发展迅速, 受城市辐射影响巨大和城乡矛盾尖锐的城市过渡带及土地利用转变 地带 。”由于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二元地域结构基础上衍生的 过渡性区域,是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复合区,因此土地利用的 水平梯度大,城乡用地空间混杂交错,过渡性特征明显,而且由于 城市作用力与乡村作用力的双重影响,城市聚集与扩散功能赋予边 缘区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动态性。 典型农村 典型城市 农村农业小城镇城乡城郊小城市 大都市 邻里村庄交错区社区 图1 - 1 城乡过渡发展图 图1 - 2 城市区域结构形式图 1 3 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扬志荣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1 8 3 陈顺清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2 :2 3 杨志荣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1 8 1 1 8 3 5 1 。3 1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土地可持续利用,其思想萌芽于可持续发展一词。“持续”1 词 来自于拉丁语,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从资源与 环境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保持或者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或资源基 础的完整性,意味着自然资源能够永远被人类所利用,不至于因其 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实际上,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6 世纪一公元前3 世纪) , 当时中国就有保护正在孕育或产卵的鸟兽鱼鳖、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的“永续利用”思想。西方经济学在1 9 世纪对林业和2 0 世纪对渔 业生产的研究中,也提出了可再生的“可持续产量”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经 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进一步的经 济发展却受到了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的挑战。因此人 类开始积极地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理论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 寻找新的发展理论,探索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 环境的政策和发展战略,于是一个新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诞生了,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认识、发展、完善地循序渐进 的过程 。 1 9 7 2 年6 月,联合国在新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环境时代”的起始点。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 宣言。它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问题,尤其是 环境污染问题而觉醒,并且在西方国家开始了认真的治理。直到1 9 8 0 年,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 i v c n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 n e p ) 和世乔野生动物基金会( w w f ) 联合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天纲 才对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 。1 9 8 7 年,挪威首相g 叼靠 伦特兰夫人倡导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一书,提出了资源、环境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的三原则, 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定义,即“持续发展是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粱胡清堪于生态建设目标的广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博士论文,南京大学,2 0 0 2 :1 3 曲福田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乖 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1 :4 1 4 2 马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1 :卜1 2 6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世界银行著名 的研究人员d e l v e 和c o b b ( 1 9 8 9 ) 就认为:“发展应在环境的动态平衡 中,是经济体系的质的变化”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城市士地利用提 供一个总体思想即既要满足当前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 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土地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不是近代工业文明之后才出现和被研 究的,在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矛盾就已经出现 了。早期时代人们就已经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思想,并在此 思想下开展了许多关于土地质量、数量,土地资源退化,水土流失 等方面的研究,对它的关注也随着矛盾的突出而不断的深化。 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 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好景不长,到2 0 世纪6 0 年代,人类社 会传统的掠夺式经济增长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爆发出各种各样的问 题,比如,大量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生物物种的消 失,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等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逐渐关注。2 0 世纪7 0 年代人们就提出了资源永续利用的思想,只是当时更多地关注土地 资源的保护,而对其实现可行性考虑不多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 提出,它明确了土地资源保护的目标,重视保护与开发的联系,它 强调了土地作为社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本,其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 进步不能减少,土地供求应该是持续平衡的。这种持续平衡是通过 把土地资源无弹性的自然供给量转化为有弹性的经济供给量,以此 来维持人们对土地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1 9 7 2 年,罗马俱乐部在关 于人类环境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一书中系统论述了科学技术、 生产技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人类发展的 影响,提出了增长有限的论点( m e a d o w s1 9 7 2 ) 。1 9 7 6 年联合国粮 农组织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此大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土 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的评价着重于土地资源自然属性中土地 曲福田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1 :4 5 4 6 s y e r s j k ,h a m b li n ,p u s h p a r j a h bi n d i c a t o r sa n dt h r e s h o l d sf o r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o fs u s t a i n a b l el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c a n a d i a nj o u r n a io f s o i ls c i e n c e 1 9 9 57 5 ( 2 ) :4 2 3 - 4 2 8 唐华俊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 0 0 0 :12 1 7 质量与自然生产力的评价。随着新的土地伦理观的产生以及对于土 地稀缺性认识的深化,在1 9 9 0 年新德里举行的印度农业研究会上, 美国r o d a l e 研究所首次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1 9 9 3 年联合 国粮农组织颁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它将和土地有 关的自然、经济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同时还考虑到 要保持和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 土壤与水质的变化;以及经济上可行,社会可以接受国。这几个目标 构成了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在这系统中人与 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是典型的“资源一环境一经济一社会”复合 系统,每一个因素都是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变化经过了系统的 耦合作用。该系统可以用下述数学函数( 公式1 1 ) 来表示: l = “r ,e 。,k s ) ( 公式1 - 1 ) 式中: i ,一表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水平 r 表示资源因素 e 广表示环境因素 e c _ 一表示经济因素 卜表示社会因素 为了全面描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可将该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持续利用水平,第二层次可分解为资源、环境、经济、 社会四个方面,第三层次则是对第二层次中各个方面的进一步分解 和描述( 图1 3 ) 。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使 有限的土地资源持续地满足人们增长的需求” ,其内容应包含以下 两个方面: 1 ) 防止土地退化,保持和提高土地质量,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 满足各类用地者对土地当前和长远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分 配的代际公平,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张凤英、林培论土壤地理学发展的轨迹土壤通报1 9 9 5 2 6 ( 5 ) :1 9 3 1 9 5 唐华俊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 0 0 0 : 1 2 5 1 2 7 周诚土地经济问题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 9 7 :3 1 8 图1 - 3 土地持续利用系统影响因子图 1 。3 2 产权理论 现行法律和经济研究基本认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而且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 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 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权及其制度的产生、演变、发展大体经 历了三个阶段:是建立排他性的产权制度,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 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建立排他性的产权制度的历史。二是建立 可转让性的产权制度,产权的交易、转让是与社会分工,市场经济 制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三是与各种组织形式创新联系在一起的 产权制度。因此,产权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 1 ) 技术。马克思认为社会制度结构基本上以技术为条件。私 有产权的不确定特别需要的条件是产权所得者得到来自产权的收益 要大于他排除其他人使用这一产权的费用。当费用过高时,财产将 成为公共所有,一些技术的发明降低了实行所有权的费用。 ( 2 ) 人口压力。随着人口的增长,一些资源也逐步开始变得稀 缺起来,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必然促使人们建立排他性的产权,其中 人口变化通过影响土地和劳动的相对价格,来改变经济组织和产权。 ( 3 ) 资源的稀缺程度。某一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也必然伴随其 价值上升,从而对其产权的界定是非常划算的。比如,随着土地的 开发、利用在其稀缺性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 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当然产权也能够限制土地开发的速度。 ( 4 )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如土地价值的上升导致 人们为形成排他性的所有制和可转让性的权力而努力;土地价值的 上升更加激发人们去变更产权,使得日益稀缺的资源能得到更有效 的利用,此外,相对价格的变动还会影响产权变迁的方向、速度及 其规律。 因此,产权的一个最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内在化的 激励,产权界定不清晰是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的主要根据。 1 3 3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 j o h a nh e i n r i c hv c i it h u n e n ,1 7 8 3 - - 1 8 5 0 ) 于1 8 2 6 年完成的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 基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 普鲁士) 社会经济背景下的 产物。1 9 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 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它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 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并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 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为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同时,由于 土地自由的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农业 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杜 能的孤立国试图在此背景下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 原则,他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 ) 肥 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 ) 不存在可用于航海的河流与运河, 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 ) 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 ) 距城市5 0 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 ) 人工产产品供 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 ) 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从土地取得 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杜 能运用孤立化的考察方法排除了其它要素( 像土质条件、土壤肥力, 河流等) 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 即市场距离) 的作用。论证 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 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 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 运费小的作物。此时地租收入随着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 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 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 运费为零) 点的地租收入和耕 作极限连接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 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 反则较小( 图3 2 上部) 。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 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 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图3 2 下部。) 因此,他以 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划分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 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六个同心农业圈,并对所有农业 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 及斜率( 图3 2 ) 。 自由 林监 台作 昝革 兰 t 牧 谴囊 8 0 图3 - 2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真正意义上的杜能圈结构是以市场( 大城市) 为中心的城市周 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分布的圈层形态,他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 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 地利用,对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比如,为解释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中采取怎样的产业结构是合理的 提供r 理论依据。 1 3 4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他指出, “凡是自然力能被垄断并保证使用它的产业家得到超额利润的地方 ( 不论是瀑布、富饶的矿山、盛产鱼类的水域,还是位置有利的建 筑地段) ,那些因为对一部分土地享有权利而成为这种自然物所有者 的人,就会以地租形式,从执行职能的资本那里把这种超额利润夺 走”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直接生产者生产中所创造 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 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从性质上看,地租是因使用 土地而支付的使用费,从来源上分析,地租是一种超额利润,是由 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之间按社会平均利润率 分配之后所剩余的部分,它表现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对生产资料 的占有关系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以下几个 方面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地租观点,阐明了科学的地租 理论: 1 )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 的错误观点,肯定了地租的本质是土地经济关系的体现。马克思明 确指出“地租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土壤。” 2 )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地租造成价格上涨的错误看 法,马克思指出“产品价格昂贵不是地租的原因,相反地地租是产 品价格昂贵的原因。” 3 )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级差地租产生于土地的自然差 异的错误观点,指出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经营垄断,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5 卷人民出版社1 9 6 5 :8 7 1 1 2 地质= 蕈= 差异仅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基础。 4 )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否定绝对地租的错误观点,阐明了 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区别,明确指出生产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 所有权的垄断。 根据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地租一般可以分为绝对地 租和级差地租两种形式。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不 论土地本身条件优劣如何,只要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了,就必 须支付占有农产品价值中超过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 润,这就是绝对地租。但根据土地等级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又可 分为级差地租i ( 在不同的地块上进行等量投入,但由于土地肥力 的大小和土地位置的优劣所形成的级差地租) 和级差地租i i ( 在同 一地块上由于连续追加投资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从总体上看,级差 地租i 和级差地租i i 是一致的,都是劳动生产率不同的结果;而级 差地租又包含在绝对地租之中,都是由劳动创造的超额利润。因此,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的使用者进行分配时,总 是遵循“最高租金原则”,随着城市核心区集聚与辐射功能的加强, 城市边缘的农户片面地追求“最大效益”导致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 在诸多问题。 1 3 5 城市土地市场理论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 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与自然附属物。因此,土地 常常被看作是土壤、矿藏、地貌、领土、财产或资本资产等多个概 念。当土地被当成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微观经济学的资源与环境部分 进行分析时,我们就应该把土地作为等同于劳动、资本、企业家才 能的生产要素,并研究其在市场中的一般均衡的作用。 ( 1 ) 土地供给具有稀缺性。当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由于人口 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土地需求不断扩大, 而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总量又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土地供给的 稀缺,并且这个缺1 2 1 正日益增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不仅仅表现 在土地供给总量与土地需求总量的矛盾,还表现在由于土地位置的 固定性和质量差异性导致某些地区和某种用途的土地的特别稀缺。 土地供给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 提。正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在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出租的条件下, 地租、地价猛涨,土地投机泛滥,土地浪费等现象屡屡发生。 ( 2 ) 土地报酬是递减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 变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的后果。 因此,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的利用土地。人类发现这一 规律的历史并不长。最早注意这一现象的是1 7 世纪中叶的威廉- 配 第( w i l l i a np e t t y , 1 6 2 3 1 6 8 7 ) ,他发现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 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以后,土地生产物的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 动的增加而增加了。但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是马尔萨 斯( t r m a l t h n s 1 7 6 6 - - 1 8 3 4 ) 他曾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规 律,其中最典型的观点是“按耕作进展的比例而增加的年产量与以 前的年均增加额比较起来,必然是逐渐地并不变地减少下去”啦。 1 8 1 7 年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d r i c a r d o ,1 7 7 2 - - 1 8 2 3 ) 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把土地报酬递减当成产生 地租的原因。但现在我们都知道级差地租并不是耕作顺序由好向劣 扩展造成的,而是由于同量的投资所产生的收获量不同而产生的。 至1 9 世纪初叶,西方经济学者把报酬递减规律局限在农业范围 内,而在这之后,随着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理论从 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为我们今天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效 益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4 :1 2 0 1 2 1 1 4 2 长沙市边缘区的形成与土地利用调查分析 2 。1 长沙市边缘区的形成过程 长沙地处我国中部内陆地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 城之一,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市区面积5 5 6 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 6 6 万。据考古证实,长沙古城址白战国始。 直未出现突发性的变动,只是以老城为中心向四周拓展蔓延,古城 道路呈方格网状。1 9 1 4 年拆除城垣后,道路格局逐渐形成了方格网 状与放射状相结合。解放后城市成长极快,但仍以沿旧城中心向四 周蔓延扩张为主。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2 0 0 1 - - 2 0 0 2 ) 记载, 长沙是中国唯一城名、城址历经数千年而不变的古城,和意大利的 罗马很相似,因此有“东方罗马”的美喻。长沙市边缘区的形成是 伴随着长沙城市化而发展、变化的。长沙城市化发展一共经历了四 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 9 4 9 年到1 9 5 7 年城镇建设得到迅速恢复和 发展,城市面积和人口有所增加。第二阶段:从1 9 5 8 年到1 9 6 5 年 城市建设发生很大变化,初步形成了长、株、潭三市鼎立的布局, 同时带动城市郊区、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带的发展。第三阶段:从1 9 6 6 年到1 9 7 5 年,城市建设受到严重冲击,布局上受“山、散、洞”思 想影响,城市中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19788-1:2024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learning,education and training - Metadata for learning resources - Part 1: Framework
- 【正版授权】 ISO/IEC 29110-5-6-4:2025 EN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 Life cycle profiles for very small entities (VSEs) - Part 5-6-4: Systems engineering guidelines for the generi
- 【正版授权】 IEC 61325:1995 EN-D Insulators for overhead lines with a nominal voltage above 1000 V - Ceramic or glass insulator units for d.c. systems - Definitions,test methods and acc
- 【正版授权】 IEC 61753-084-02:2025 EN-FR Fibre optic interconnecting devices and passive components - Performance standard - Part 084-02: Non connectorised single-mode 980/1550 nm WWDM d
- 【正版授权】 IEC 61089:1991 FR-D Round wire concentric lay overhead electrical stranded conductors
- 【正版授权】 IEC 60665:1980 FR-D A.C. electric ventilating fans and regulator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purposes
- 【正版授权】 IEC 60364-7-705:2006 EN-D Low-voltage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 Part 7-705: Requirements for special installations or locations -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premises
- 周围性面神经麻木护理措施
- 护理进修学习成果汇报
- 青花瓷映沧海:智慧与传承的汇报
- DBJ50T-481-2024 装配式开孔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住宅 技术标准
- 2024版《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 2024年甘肃省中考化学真题(原卷版)
- 铝锭销售居间合同范本
- 2023.05.06-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隐患识别图集(高处作业吊篮工程部分)
- 2024年上海奉贤区社区工作者及事业单位招聘177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小儿疼痛与镇痛的管理
- 钢结构(钢网架)安全技术交底
- (正式版)JTT 1497-2024 公路桥梁塔柱施工平台及通道安全技术要求
- MH-T 4019-2012民用航空图编绘规范
-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2023年)》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