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专业论文)聚乙烯咔唑的电致吸收光谱研究.pdf_第1页
(光学专业论文)聚乙烯咔唑的电致吸收光谱研究.pdf_第2页
(光学专业论文)聚乙烯咔唑的电致吸收光谱研究.pdf_第3页
(光学专业论文)聚乙烯咔唑的电致吸收光谱研究.pdf_第4页
(光学专业论文)聚乙烯咔唑的电致吸收光谱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光学专业论文)聚乙烯咔唑的电致吸收光谱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f 有机电致筮左在显示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是近几年 睑 个研究热点。有机电致发器件是载流子注入性器件,但又 7 与无机发光二极管不同,属于高场器件。影响器件发光性能的 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载流子从电极的注入,载流乇在输 运层和发光层中的输运,以及电子空穴的有效复合等。丫 根据有机电致发光的特点,主要进行了以下肪面的工 作。 ( 一) 研究了p v k 的电致吸收光谱,对p v k 的能级结构有 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比较了经过热处理和未经热处理的p v k 薄膜的电致吸收光谱,推理出热处理使得p v k 薄膜中的分子排 列更加有序。 ( 二) 制作了i t o p v k :d c m a l q l i f a l 结构的器件, 通过分析在不同a i q 层厚度以及不同p v k 和d c m 的掺杂比例情 况下器件的光致发光光谱,研究了p v k 、d c m 和a l q 之】- 白j 的能 量传递,并通过在电场下光致发光光谱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外 加电场对能量传递的影响。 ( 三) 用l i f 作为电极修饰层,制作了i t o m e h p p v l i f a 1 结构的器件,证明l i f 层在m e h - p p v 单层器件中的最佳厚度为 0 3 r i m 。与没有l i f 层的器件相比较,器件的起亮电压降低, 流过器件的电流降低,最大亮度增加,发光效率提高了一个数 量级。并进一步测量了有、无l i f 层的器件的光致发光的场致 猝灭,发现l i f 的加入大大减少了场致猝灭的强度。 天键词:电致吸收掺杂场致猝灭 a b s t r a c t o r g a n i c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c e n td e v i c eh a v ea t t r a c t e d m u c ha t t e n t i o nd u et ot h e i rp o t e n t i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d i s p l a yf i e l d a no r g a n i ce l e c t r 0 1 u m i n e s c e n c e d e v i c eisah i g he l e c t r i cd e v i c e sw h i c hd e p e n d so n c h a r g e c a r r i e ri n j e c t i o n ,b u t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 i n o r g a n i cl e d t h e r ea r em a n y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t h e l u m i n e s c e n c eo ft h ed e v i c e ,i ti sm a j o rt h a tc h a r g e c a r r i e r si n j e c t i n gf r o m t h ee l e c t r o d e s 、 t r a n s p o r t i n g i n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a n dl u m i n e s c e n t 1 a y e ra n dr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o r g a n i c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 f o ll o w i n gw o r k sh a v eb e e n d o n e i nt h i sp a p e ro u rw o r kc a nb e s e p a r a t ei n t o t h r e ep a r t s 1 e l e c t r o a b s o r p t i o n o fd i s o r d e r e d p o l y ( n v i n y l a r b o a l e ) ( p v k ) h a v eb e e nm e a s u r e db y a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d eb i a st op v ks i n g l e l a y e rd e v i c e i t o p v k a ia tr o o mt e m p e r a t u r e b ya n a l y z et h e r e s u l t sw eh a v eg o t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o fe l e c t r i c 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p v ki nm o r ed e t a i l 2 c o n s t r u c t e d p v k :d c m a i q t h i n f ii m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d e v i c e b y s t u d i e dt h e p h o t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o ft h ed e v i c ew eh a v eg o t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e n e r g yt r a n s f e ro ft h et h r e e m a t e r i a l t h ea f f e c to ft h ee l e c t r i cf i e l dw a sa l s o s t u d i e d 3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d e v i c eo fm e h p p v ( p o l y ( 3 一 m e t h o x y 一5 一( 2 - e t h y l h e x y l o x y ) 一1 ,4 一 p h e n y l v i n y l e n ) ) a r ef a b r i c a t e du s i n g c o n t r o l l e d l i fa sa ne l e c t r o ni n j e c t i o na n dh o l eb l o c k i n g m a t e r i a l t h e o p e r a t i n g v o l t a g e f o r t h e i t o m e h p p v l i f a 1i sr e d u c e da n d t h er e l a t i v e q u a n r u me f f i c i e n c yi se n h a n c e d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s e o f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s i n g l e l a y e rm e h p p vd e v i c e a n d t h ei n s e r to fl i fl a y e ra l s or e d u c e dt h ee l e c t r i c t1 。l d i n d u c e dq u e n c h i n go fp h o t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o f k e y w o r d : e 1 e c t r o a b s o r p t i o n a d u l t e r a t i o n e l e c t r i cf i e l di n d u c e d q u e n c h i n g 倾卜论立 第一章绪论 l 1引言 c r t 显象管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门的生活方式,以 c r t 显象管为主体的电视机已进入千家万户,随着个人电脑的发 展,c r t 显象管在电脑终端显示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 出于c r t 显象管本身的体积大、制备时需要抽真空、难于制备 出大面积显示器等不能克服的缺点,使之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显 示领域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显示器件也变的越来 越重要,各个与显示、显象相关的新技术领域对体积小、面积大、 清晰度高、全固体化的平板显示器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长期以来,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平板显示领域的研究已经取 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其中有源液晶显示器件是最成熟的平板显示 之一。目前, 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基本上采用有源液晶显示 器。但是,液晶显示器的视角小、反应速度慢、难制备大面积器 件,而且不能应用较为恶劣的工作环境,如:不能用于较低温度、 不能抗震等。液晶器件的这些本身固有的缺点,决定了它不能满 足更高的要求。等离子体显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平板显 示技术,虽然实现了彩色化,但其亮度低、功耗大,特别是它需 要用障壁把发光粉隔开,而不能制备高清晰度的显示器件,只是 在大屏幕显示上有发展前途。无机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几乎具 备了理想的显示器件所需求的特点,但时至今同其兰色发光还仅 仅是在实验阶段,虽然近年t 来有所进展,但距离实用化、产品化 还有一定距离1 1 :。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与其它显示技术相 颂卜论文 比有许多优点: ( 1 ) 发光颜色丰富。通过应用不同材料或改变材料的分 子结构,可以获得可见区的任意一种颜色的高亮度 发光。 , ( 2 ) 制备工艺简单。大部分小分子材料可以用真空热蒸 发的方法制备发光膜:一部分可溶性聚合物材料可 以用甩胶、浸没提膜等方法制备发光膜,前驱物可 溶的聚合物( 如p p v ) ,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先制备 出薄膜,然后再聚合成聚合物。 ( 3 ) 具有面光源的共同特点,最大亮度 1 0 0 ,0 0 0c d m 2 , 对比度高。 ( 4 ) 附加电路简单,易制备超薄型显示器件,而且器件 的尺寸范围大。 ( 5 ) 直流驱动驱动电压低、功耗小发光效率高( 2 1 l u m e n w ,g r e e n ) ,可以用电池提供工作电源。 ( 6 ) 响应速度 。一 ,f 一 1 = 、,、 2 i j 。7 1 一 图3 - 2a l q 分子结构图3 - 3d c m 分子结构 本文制备了两种结构的器件,想通过改变p v k 和d c m 和掺杂 浓度以及改变a j q 层的厚度,来初步了解,这两种结构的器件中 p v k 、d c m 和a 1 q 之间的能量传输情况,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在不同 外加电压下的光致发光光谱的变化情况,期望得到外加电场对能 量传输的影响结果。 3 一器件的制各以及光致发光光谱测量与分析 3 2 1 器件的制备与光谱的测量 ( 1 ) 配置溶液分别配置5 m g m l 的p v k 氯仿溶液,和 2 m g m l 的d c m 氯仿溶液,然后根据需要用合适体积 的两种溶液配成p v k 和d c m 的重量比1 2 :1 和1 0 0 : l 的两种溶液。 ( 2 ) 甩膜选择合适的转速和匀胶时阳j 用j t - 2 型净化涂 胶机将p v k 和d c m 在洗净烘干后的i t o 玻璃上甩膜。 氯仿溶液挥发后薄膜的厚度大约在8 0 n m 左右。 ( 3 ) 镀膜选择一部分样品,放入真空镀膜机内在2 6 1 0 一帕的低压下蒸镀a l q ,a l q 的厚度由石英振荡测 厚仪进行监控。然后调整石英振荡测厚仪的测量参数 2 5 坝j :论义 来监测l i f 层的厚度,蒸镀完0 3 n m 的l j f 层,最后 再蒸镀铝电极,铝电极厚度为1 2 0 n m 。一部分样品不 蒸镀a 1 q 直接蒸镀l i f 和银电极。最后制备了如图二 所示结构的样品,p v k 和d c m 的质量比有1 2 :1 和1 0 0 : l 两种比例,在如图二所示的结构器件中,当p v k : d c m = 1 2 :1 时的器件中a 1 q 有l o n m 、3 0 n m 、4 5 n m 、8 0 h m 四种厚度。在后种比例的器件中a l q 厚度为3 0 h m 。 另外还制作了p v k 和d c m 质量比为1 2 :l 结构如图一 所示的器件,所有器件中l i f 层的厚度均为0 3 n m ,铝 电极的厚度均为1 2 0 h m 。 所有的光谱测量过程都在空气中进行,在测量不同外加电压 卜的光致激发光谱时,激发光始终聚集在a l 电极的范围内,并 且用黑色不反光的薄膜把不需要的部分遮挡起来。 1 2 0 0 0 0 1 0 0 0 0 0 2 0 0 0 0 o 3 0 03 5 04 0 0 4 5 0 5 0 05 5 06 0 06 5 0 涨 图3 - 4p v k 和a l q 的光致发光光谱 一 一 一 淤活譬碍(ac) 坝i + 论义 图3 - 4 为a l q 和p v k 的光致发光光谱,其中激发p v k 所用光 的波长为3 3 4 n m ,激发a l q 所用波长为4 0 5 n m 。图3 - 5 为a i q 的 激发光谱,所用的发射波长为5 2 0 n m 。 由图3 4 和图3 5 可以看出,a 1 q 的最有效激发波长在4 l o n m 左右,处于p v k 光致发光光谱波长范围之内。d c m 的最有效激发 波长在4 9 0 n m 左右处于a i q 的发光光谱范围内。 f 。? 1 0 0 0 d k 譬 a ) 5 0 0 0 3 2 03 4 03 6 03 8 0 4 0 04 2 04 4 04 6 04 8 05 0 0 5 2 0 5 4 0 5 6 0 波长( n m ) | j | 3 - 5a l q 的激发光谱 图3 - 6 为如图3 - i 一( 2 ) 所示结构的器件,在激发光波长为 3 3 4 n m 时不同a l q 厚度的器件的光致发光光谱,图中所示的所有 器件中p y k 和1 ) c i 的质量比均为1 2 比1 。所有光谱经过了放缩, 使其在4 2 0 h m 左右发光强度基本相等。 塑1 0 0 0 0 。 甘 。5 0 0 0 0 0 一f 鲥 茴5 0 0 0 0 c 0 4 0 04 5 0 5 0 05 5 06 0 0 6 5 0 i 崖( n m ) 图3 - 6 不同a 1 q 厚度的光致发光光谱 5 0 05 5 06 0 06 , 5 0 涨( n m ) 幽3 7 不同p v k 和d c m 不同掺杂比例f 的光致发光光谱 坝l 。论史 图3 7 为p v k 和d c m 的质量比为1 2 比l 和1 0 0 比时器件在 3 3 4 n m 的激发下光致发光光谱的的比较,其中a l q 的厚度均为 3 0 n r n 。 3 2 2 a l q 层厚度变化以及p v k 掺杂d c m 比例不同对光谱的 影响分析 出图3 6 可以看出,在i t o p v k :d c m a 1 q l i f a l 结构的器 件中,当p v k 掺杂d c m 的质量比为1 2 :1 时,随着a l q 层从无到 有以及随着厚度的增加,在光谱上首先表现出来的是a i q 在5 2 0 n m 左右的光致发光峰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加。以及p v k 在3 3 4 n m 的光 激发下,4 2 0 n m 左右的发光峰的变化,既光谱上处于4 2 0 n m 到4 8 0 n m 之间的光强有明显的降低,这在a l q 层的厚度为8 0 n m 时表现的 更加明显。随着a l q 层的的厚度的增加,在d c m 的光致发光范围 内的光潜强度也逐渐增强,并且峰值逐渐向着短波方向移动。有 此图可以看出,当没有a l q 层时,3 3 4 n m 的激发光激发p v k 分子 使之发光,并且有部分能量传递到了d c m 分子上。随着a l q 层出 现,p v k 同时向d c m 和a 1 q 传递能量,随着a l q 层的加厚,p v k 的向a l q 的能量传递也越来越强,a l q 的发光越来越强。比较没 有a l q 层和a l q 层厚度为l o n m 的的器件的光致发光谱可以看到, 当a l q 层的厚度为l o n m 时,d c m 的发光反而减少,造成这种情况 的原因,有可能是a 1 q 的加入导致的p v k 向d c m 的能量传递减少 量大于a l q 向d c l 的能量传递,这也符合两次能量传递要比次 能量传递的效率低的原则。 从光谱上还可以看到,随着a l q 层的厚度的增加,d c m 的发 光也越柬越强,d c m 发光强度的增加和a l q 层厚度的增加有着n i 比的关系,说明a 1 q 分子吸收了从p v k 分子转移过来的能量后, 坝j 论艾 其能量进步向d c m 转移。并且随着a l q 层厚度的增加,p v k 向 a l q 层的能量转移增加,a l q 层向d c m 层的能量转移也进一步增 加。并且随着m q 层的增厚,m q 向d c m 的能量传递成为了d c m 被激发发光的主要能量来源。器件的光致发光光谱中m q 的发光 和a l q 层的厚度不成正比关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器件结构所 致,a l q 的光致发光要想被探测器接受到必须经过p v k 掺杂d c m 的薄膜,在通过的过程中大部分光被d c m 所吸收。但是在光致发 光光谱中还是很明显的看到,随着a 1 q 层厚度的增加其光致发光 强度逐渐增加,d c m 的发光峰位置逐渐蓝移。 由图3 7 可以看出,随着p v k 掺杂d c m 的质量比的升高,d c m 的发光增加,p v k 的发光强度相对降低,a l q 的发光强度也相对 降低降低。这说明,随着d c m 掺杂浓度的增加p v k 和a l q 向d c m 的能量传递总量也随之增加,一般说来,当掺杂的发光燃料的浓 度较低时,基质分子和掺杂剂分子之问的能量传递,更多的依靠 基质的激子发光激发掺杂剂发光的形式进行8 ,当浓度太高时, 掺杂剂分子之间的距离变短,会加剧幽于掺杂剂分子本身之间相 互作用引起的猝灭效应,m “1 但是从图3 7 看到在d c m 的掺杂比例 由1 0 0 比l 上升为1 2 比1 时未发现明显的浓度猝灭。从图3 - 6 图3 7 中可以看到无论是a l q 层的厚度发生变化,还是d c m 的掺 杂比例发生变化,都可以调节器件的光致发光光谱,所以在白光 器件中无论是改变a l q 的厚度,还是改变d c m 的掺杂浓度,都能 调节器件的发射光谱,但是也可以看出两者具有相关性。 3 2 3 外加电场对器件光致发光光谱的影响与分析 i6 0 0 0 0 1 - 1 0 00 0 120 0 0 0 6 0 0 0 0 产 f4 0 0 0 0 2 0 0 0 0 u 35 04 0 045 0 5 0 05 5 06 0 06 5 0 图3 8 不同外加电压下光谱的变化情况( 无a 1 q ) 圈3 - 9 不同外加电压下光谱的变化情况( a l q = 3 0 n m ) 3 帅 n u 8 次光亮度 发光亮度一u一 坝i + 论义 6 0 0 0 0 0 50 0 0 0 0 罨40 0 0 0 0 尢 旯 度3 0 0 0 0 0 20 0 0 0 0 10 0 0 0 0 0 3 5 0 40 0 45050 0 5506 0 06 s 0 图3 1 0p v k 和d c m 的掺杂比例为1 0 0 :1 时电场对光谱的影响 ( a l q = 3 0 n m ) 由图3 - 8 可以看出在# t - j n 电压为l v 时,夕f j n 电场几乎没有 对p v k 的光致发光造成影响,d c m 的发光强度却有下降,当# t - ;b n 电压为j v 时,即电场强度进一步增加时,对p v k 和d c m 同时造 成了猝灭,但是对于d c m 的猝灭程度却远远大于对p v k 的猝灭程 度,这一方面应该是因为p v k 和i ) c m 激子的特性不同造成的。另 外一种因素有可能是当d c m 的掺杂质量比为1 2 比1 时,p v k 对d c m 的能量传输除了其发光对于d c m 的激发导致d c m 发光外,还应该 存在通过光生载流子进行能量传递的方式,并且二者之间的能量 传递以后者为主,外加电场抑制了这种能量传递方式。 图3 - 9 为当器件中加入a 1 q 层后的电场对于其光致发光的影 响。图3 9 中选则的为a l q 层为3 0 h m 时的情况,当a l q 层的厚 坝i 论文 度变化时,光谱在外加电场下的变化趋势相同。从图中没有看到 电场对于a l q 发光的影响,在a l q 为其它厚度的各种器件中也有 这个现象,就是在所加电场范围内,电场对于a l q 的发光影响较 小。电场对于d c m 的发光的猝灭依然是大于对p v k 的场致猝灭, 但是猝灭的比例却相对减小。即i ) c m 在电场下的猝灭程度大大减 小。这应该是a 1 q 的加入使得原来的p v k 直接对d c m 的能量传递, 变为p v k 和从p v k 那罩得到能量的a l q 同时对d c j i i 进行能量传递, 并且从a l q 到d c m 的能量传递受电场的影响比较小。从图中可以 看到随着电压的上升,在p v k 的发光区域光强反而有所增强,测 量器件的电致发光,器件在9 v 下又没有发光,重复几次都有这 个现象,但是原因不明。 通过图3 9 和图3 1 0 的比较很容易发现,d c m 在p v k 中的掺 杂比例降低后,d c m 场致发光的强度在外加电场下的降低减小, 场致猝灭的程度明显降低。这应该是由于浓度的降低,在外加电 场下d c m 分子和d c m 分子之阳j 以及和d c m 和p v k 之间的载流予转 移率降低,从而减少了其场致猝灭的程度,另方面可能是由于 d c m 浓度的降低,p v k 对d c m 的能量传递以光子激发形式为主, 这种形式的能量传递,电场对其影响较小,从而其场致猝灭也大 大减小的缘故。 对于三种材料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以及外加电场对能量传递 过过程的影响,需要进一步通过其它的实验,来进一步的加深了 解。 : : 本章小结 本章制作了结构为i t o p v k :d c m a 1 q l i f a 1 的器件,通过 改变器件中a 1 q 的的厚度以及p v k 掺杂d c m 的比例,研究了其对 坝i 。论文 于器件的光致发光光谱的影响,发现当a l q 层达到一定厚度时, 能量的主要传递过程,不再是从p v k d c m ,而是从通过p v k d c m 和p v k a 1 q d c m 两种形式并存。通过分析电场对于器件的光致 发光光谱的影响,发现电场对于器件发光的猝灭主要表现在对d c m 发光的猝灭上,即外加电场主要对于p v k d c m 和a l q d c m 的能 量传递过程有影响,而对于p v k a l q 的能量传递过程影响很小。 通过变化d c m 的搀杂质量比,发现当d c m 的搀杂l :l :;f f j 降低时电场 对于其发光的影响也降低,由于一般说来,当掺杂的发光燃料的 浓度较低时,基质分子和掺杂剂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更多的依 靠基质的激子发光激发掺杂剂发光的形式进行,而当浓度较高时 应该大量的存在通过分子间载流子流动进行能量传递形式,所以 得出电场对于分子阳j 通过载流子进行能量传递的方式影响较大, 所以在可以保持器件发光谱形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减少d c m 的掺 杂比例。 颂i 论文 第四章l i f 对m e h - - p p v 器件的电极修饰作用 研究 4 l 引言: p p v ( 聚对苯乙炔) 属于线性共轭高分子,于1 9 6 8 年出美国化 学家w e s s li n g 合成,1 9 9 0 年英国剑桥大学j h b u r r o n g h e s 等人 首次提出用共轭高分子p p v 制成聚合物o e l 器件,使得o e l 的研 究向纵深发展,如若在p p v 苯环上引入化学取代基,如弋1 、一 n 0 :、o c h ,等,可以明显的改变其发光和电学性质。此后许多科 学家致力于研究不同的化学基团对p p v 材料进行化学修饰,以期 望获得不同的颜色。其间,美国加州u n i a x 公司的研究人员”采 用可溶解的2 ,j 一烷氧基取代的p p v 衍生物( p o l y ( 3 - m e t h o x y 一5 一 ( 2 _ e t h y l h e x y l o x y ) 一1 ,4 - p h e n y l v i n y l e n ) ) m e h p p v 薄膜成为电 致发光材料,并以聚对苯二甲酸乙酯为衬底制成了柔韧可以弯曲 的发光二极管。 在影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几个因素中电子和空穴平 衡注入和载流子在发光层内有效辐射复合的是决定器件特性的关 键因素,如果载流子平衡注入能够实现,那么在低电压下器件就 可以以较高的效率发光”。在m e h p p v 单层器件中阴极电子不 能有效的注入是限制器件的亮度、寿命和效率的主要因素。所以 l 殳法提高器件中电子从阴极的有效注入以及提高载流子的辐射复 合效率,可以改善器件的特性。近期的研究表明,在a 1 电极硐1 有机层之间加入合适厚度的l i f ,可以改善器件的性能,l i f 层 改善器件性能的机理有多种解释”3 “。但是,很多解释缺乏令人 顾l 论文 信服的证据,研究l i f 提高以m e h p p v 为发光层的单层器件的发 光性能的机理,进一步提高器件的性能,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基于以上思想,我们制备了a :i t o m e h p p v a i 、b : i t o m e h p p v l i f a i 两种结构的器件,比较并研究了有无l i f 层 器件的光电特性差异,给出了l j f 层的最佳厚度,并通过对m e h p p v 光致发光的高场猝灭现象的研究,比较了在相同外加电压 下两种结构器件中发光层电场强度的变化情况。 4 2 器件的制备及光电特性的测量 4 2 l 器件的制备 ( 1 )秤量合适重量的m e h p p v 并溶于合适体 积的四氢呋喃溶液,制成l o m g m l 的溶液,用甩胶机 机把溶液甩膜到洗净的i t o 玻璃上,四氢呋喃溶液完 全挥发后,薄膜厚度大约l o o n m 左右。在制备不同器 件时,尽量使其制备条件相同,发光层的厚度一致。 ( 2 ) 将甩有m e h p p v 的i t o 片子,立即放入 真空镀膜机内,在3 1 0 “帕的真空度下蒸镀l i f ,蒸 镀厚度由石英振荡测厚仪监控,蒸镀速率在o 0 1 0 0 3 n m s ,样品蒸镀的l i f 厚度范围从o 1 n m 一0 6 r i m 蒸 镀完l i f 后,接着蒸镀厚度为1 5 0 n m 的a 1 电极在整 个蒸镀过程中,为了使蒸镀均匀,衬底始终处于匀速旋 转中无l i f 的器件的制作条件和上述相同,仅仅是少 了蒸镀l i f 一步 ( 3 ) 将蒸镀样品取出后,对样品的电致发光光 帧l 论_ ! :c = 谱、光致发光光谱和场致猝灭的测量均在室温下进行 测量过程中用流动氮气保护,以尽量减少因器件老化 引起的误差 4 2 2 结果与讨论 m e h p p v 是空穴导电型材料,其分子化学结构如图4 1 所示, 吸收光谱以及电致发光光谱如图4 2 所示,其中吸收光谱经过了 放大 ( h 1 c h = c o o “,c h i c ,h5 l c t h m e h p p v 图4 l 1m e h p p v 分子式 挺 坝f 论史 4 0 0 4 5 05 0 05 5 06 0 06 5 07 0 07 5 0 波长( n m ) 图4 2 m e h p p v 的电致发光光谱和吸收光谱 我们首先研究了不同l i f 层厚度的器件的发光性能,得到了 l i f 层的最佳厚度在0 3 n m 左右。当器件的l i f 层的厚度在0 1 0 2 n m 之间时与无l i f 层的器件相比起亮电压也得到了降低,存 :3 5 v 左右。最大亮度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器件的通过电流还是较 大。当l i f 层的厚度在0 , 5 - o 6 n m 时,器件的通过电流降低,器 件的起亮电压上升到了4 v 左右,并且器件的最大亮度相比于l j f 层为0 3 n m 时有所降低,器件的发光效率下降,并且当所加电压 较高时器件容易被击穿。当l i f 层的厚度为0 3 n m 一0 4 n m 时器件 的起亮电压最低、发光效率最高,稳定性最好。 图4 3 为l i f 层为0 3 n m 的器件与无l i f 层的器件的电压电 流曲线的比较,图4 - 4 为电压亮度的曲线的比较。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2 0 1 s 一 : 蓦1 0 0 14 0 e + 0 0 8 12 0 e + 0 0 8 1 e + 8 ”8 0 0 e + 0 0 7 辉! 舀6 0 0 e + 0 0 7 4 0 0 e + 0 0 7 2 0 0 e + 0 d 7 0 0 0 e 舢 234 56789 电压( v ) 图4 3 有无l i f 器件的电压电流特性 23 4 电f ( v ) 678 图4 - 4 有无l i f 层器件的电压亮度曲线 坝l 。论史 通过无l i f 层与l i f 层厚度为0 3 n m 的器件的电压一电流曲 线和电压一亮度曲线比较,可以看出无l i f 层的器件起亮电压为 4 j v 左右,l i f 层的厚度为0 3 n m 的器件,起亮电压为3 v 左右, 在6 v 时相对亮度提高了3 6 倍,在8 v 时相对亮度提高了5 倍, 发光效率相对提高了1 2 倍。由如图所示的有无l i f 层器件的电 压一电流曲线图和电压一相对亮度曲线图,可以很明显的得出结 论,由于合适厚度的l i f 层的加入,器件的通过电流减小,起亮 电压降低,最大亮度大幅度提高,有效的提高了注入载流子的辐 射复合效率,大大提高了器件的发光效率。图4 5 为l i f 层为0 3 r i m 和无l if 层器件的相对外量子效率曲线,图中把有l i f 的器件在 4 v 时的量子效率人为定为1 。 10 3 9 0 8 薅 蓑 - 0 6 0 2 0 0 45 电压) 78 图4 5 有无l j f 器件的相对量子效率曲线 硕l 论文 文献报道中归结在电极和有机层之问加入绝缘层后能提高器 件性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m - 7 3 ( 1 ) 由于l i f 绝缘层上存在的较大的电压降促进了电子的 隧穿,降低了电极和有机层之间的有效势垒,促进了阴极电子的 注入。( 2 ) 能带弯曲( 3 ) 减少了电极和有机层之间的猝灭( 4 ) 在电极和有机层之间产生了偶极子,减少了二者之间的势垒高 度。还有报道指出l i f 层的存在减缓了电极和有机层之间的化学 反应,这种效果应该更加明显的体现在提高器件的发光寿命上。 但是在不同材料不同结构的器件中绝缘层能起至u 促进器件性 能的原因,有所不同。所以,本文通过对有无l i f 层器件场致猝 灭强度的比较,对l j f 层在本器件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进一步分 析。 场致发光猝灭是一种物理的现象,即在加入高电场时发光材 料的光致发光亮度会减弱。场致发光猝灭机制有两个:激子离化 和载流子陷阱。 场致猝灭现象的研究是对激子束缚能进行量化分析的一种方 法。有机e l 器件中的有机发光材料在一定波长的光激发下在l u m o ( 1 0 w e s tu n o c c u p i e dm o l e c u l a ro r b i t ) 和h o m o ( h i g h e s t o c c u p i e dt o o l e c u l a ro r b i t ) 分别产生电子和空穴,电子一空穴 对相互作用形成激子,激子复合而发光。如果电场能大到一定程 度,使电子一空穴克服激子束缚能而成为自由载流子时,就不会 有激子跃迁发光,发光便减弱了,从而会导致发尘场致猝灭现象。 研究电场对光致发光的猝灭,可以帮助我们有机聚合物激发态性 质和进一步了懈激发念复合发光的过程。从场致发光猝灭的研 究,反过来也可以定性的了解有机e l 中发光层中电场强度。 4 顺i :论义 强电场下的激子解离不是导致m e h p p v 光致发光猝灭的唯 原因,并且在低场强下,场致猝灭的强度和电场强度成线性关系, 当场强达到一定程度( 大约为1 0 j c m ) 时,场致猝灭和场强将会 变成非线性关系。虽然如此,场致猝灭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 可以定性的反映出加在m e h p p v 层上的场强大小。 测量所用的样品与前面测量光电特性的器件制作过程相同, 在器件制各过程中,在相同的条件下甩m e i i p p v 层,保证在有l i f 和无l if 的器件m e h - p p v 的厚度一致,为了保证在场致猝灭的测 量过程中样品不发光或者少发光,在甩膜过程中,甩胶机的转速 相比较f 前面器件有所降低,m e h p p v 薄膜的厚度增加,以使器 件的起亮电压上升。 在场致猝灭测量过程中,所用的电压为一4 v 一4 v ,激发光始 终集中在电极范围内,并且用在5 2 0 n m ( 激发m e h p p v 所用波长) 激发下没有发光的黑色不反光的纸片把不需要的部分加以遮挡。 首先,我们测量出在无外加电场情况下的光致发光光谱,并把它 进行积分作为相对光强l ,然后,把i t o 上外加正压,铝电极上接 负压作为币向电压,测量出在不同外加电压下,光致发光光谱同 样进行积分作为l x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al = l - l x 。m e h - p p v 层内 的场强在一定范围内应该和l l 有正的比例关系这样我们就通 过l l 值的大小对m e h p p v 内的场强有了一个定性的了解。 有l i f 的器件在4 v 测量其场致猝灭时有微弱发光,在数据 处理时已经减除。 图4 6 所示为m e h p p v 的光致发光光谱,激发波长为5 0 0 n m 。 坝l 。论史 发 光 强 度 一 产 3 一 s 0 1 0 0 0 8 0 0 6 0 q 2 0 波长( n m ) 图4 - 6m e h p p v 的光致发光光谱 电压6 ) 图4 7 有无l i f 器件的场致猝灭强度比较 i ! ! j l 论文 由图4 7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相同外加电压下,有lj f 层的器件中m e h p p v 的场致猝灭要小的多。场致猝灭强度和电场 强度之间有f 的比例关系为众多实验所证明,并且由于l i f 层的 加入也肯定有一定的分压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在 相同的外加电压下有l i f 层的器件中m e h p p v 内的场强也要小, 即在相同外加电压下,在有l j f 层的器件中m e h p p v 上的电压降 要小。 m e h p p v 的光致发光猝灭机理据文献报道,在较低电场强度 下,如果有过剩载流子注入,被陷阱中心俘获,俘获载流子作为 发光猝灭中心,使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降低,也是光致发光猝灭 的主要因素之一出于在空穴在m e h p p v 中的传导率要比电子的 传导率高几个数量级,所以在上述制备的两种结构的器件中,空 穴载流子应该是多子。在相同电压下通过有l i f 层器件中的电流 减少很多,这和许多文献中报道的由于合适厚度的l i f 层的加入 提高了流过器件的电流不符合。原因不明。 山图4 - 6 我们可以看到在无l i f 器件中,m e h p p v 在外加电 压相同的情况下,f 向电压对m e h p p v 光致发光的猝灭要大于反 向电压,这符合文献报道,这是正向时的综合猝灭因素要比反向 时大。有人”通过电致吸收光谱的方法研究了m e h - p p v 单层器件 在i f 反压下的电场强度差别,得出在相同外加电压下,正向电压 a 伏时的m e h p p v 内的电场强度和反向电压为( a - o 6 ) 伏时相同, 并认为这是由于i t o 、a 1 电极同m e h p p v 层的接触势垒相差0 6 v 造成的。从有l i f 的器件的正反压光致发光的猝灭曲线中,可以 看出在相同外加电压下,反向电压下的光致发光的猝灭相对强度 耍比l f 向电压下大,可能与i t o 、a 1 电极同m e h p p v 层的接触势 烦j j 论文 垒不同有关。 从有l i f 层和无l i f 层的m e h p p v 器件的电压一电流曲线、 电压一亮度曲线和场致猝灭曲线的比较中,可以发现,由于l i f 的加入,器件的起亮电压降低,流过器件的电流降低。但是在相 同驱动电压下,尽管较低的注入电流,有l i f 层的器件发光亮度 却得到了很大提高,即器件的发光效率得到了提高,并且最大亮 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加入了合适厚度的l i f 层后,器件 在高压下的稳定性增强了,器件变的不容易被击穿。 通过对有无l i f 器件的场致猝灭的测量的比较,有l i f 层的 器件的场致猝灭效应大大减小。我们对于以上结果的解释为,首 先,由于l i f 层的加入,阻挡了从i t o 注入的空穴载流子在a l 电极的通过,在m e h p p v 和l i f 界面上聚集了大量的空穴载流子, 使得其附近的电场增强,起到了分压作用,使得m e h p p v 层内的 场强降低。并且由于空穴载流子在m e h - p p v 和i t o 界面上的聚集 形成的空间电荷电场促进了电子从铝电极到m e h p p v 的隧穿,既 提高了电子在阴极的注入效率,使得器件中的载流子注入变的平 衡,发光效率提高。并且在较低外加电压下电子就能有效的从阴 极注入,所以表现出器件的起亮电压降低,这也说明只要载流子 注入平衡,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在很低的电压下产生高亮度高 效率的发光。 虽然,从材料的能带相对位置来看l i f 同时有阻挡空穴和电 子的作用,但是由于空穴积累的效应,l i f 层对空穴载流子的阻 挡效果要远大于对电子注入的提高,流过器件的电流是空穴电流 和电子电流之和所以表现为流过器件的电流下降,诫少了由于 焦耳热引起的器件的温度升高及由此带来的温度猝灭和器件稳定 坝l j 论义 性的下降。同时由于l i f 层的分压作用,使的在相同电压下, 与无l i f 的器件相比有l i f 的器件中i d e h - p p v 中的电场强度有所 降低。由于加入l i f 而使得m e h p p v 中的电场强度变小,而减少 了场致猝灭的作用,有l i f 层的器件在相同电压下的场致猝灭大 大减小。随着外加电压的增高,其作用应该更加明显。 另外由于l i f 层的加入限制了空穴载流子的注入,并且出于 空穴在发光层和l i f 界面的积累引起的内建电场增强了电子的隧 穿注入,使得电子和空穴注入趋于平衡,也相应减少了由于过剩 载流子的带来的猝灭。同时,空穴在l i f 层和b l e h p p v 界面上的 积累造成的空问电荷电场,也使得空穴和电子的复合区域更加远 离a l 电极,相应也减少了电极猝灭。另外,l i f 层的加入也减少 了电极和有机物之问的化学反应。 4 - 3 本章小结 用l i f 做为a 1 电极修饰层,制备了i t o m e h p p v l i f a 1 结 构的电致发光器件,证明l i f 层在m e h p p v 单层器件中的最佳厚 度为0 3 n m 。发现l i f 层的加入阻挡了空穴载流子顺利流过铝电 极,空穴在m e h p p v 和l i f 的界面积累,由于空间电荷电场的作 用,使得电子更容易从阴极注入到t d e h p p v 中,l i f 层同时有f j 且 挡空穴和提高电子注入的效果,提高了器件的载流子注入平衡。 同时,通过对有无l j f 层器件的光致发光场致猝灭的研究发现, i 。jf 的加入大大减少了场致猝灭的强度。这一方面是m e h p p v 层 内电场强度相对降低的结果;另一方面是l i f 层对流过器件的总 电流的限制作用,减少了过剩载流子造成的猝灭。还有减少了电 极对m e h p p v 发光的猝灭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使 得器件的发光效率大大提高。 4 6 坝 论文 第五章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主要得到了以下结 论: ( 1 ) 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p v k 的吸收边红移,并且在吸收光谱中 并不能明显分辨出来的振动能级变的清晰可见,可见电致吸收 对于研究聚合物的能级结构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在本文讨论 盼条件下,电场对p v k 能级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线性s t a r k 效应,即外加电场对对应能级的激子的电偶极矩产生了影响, 真空热处理使得p v k 薄膜的分子排列趋向于有序。 ( 2 ) 通过研究结构为i t o p v k :d c m a 1 q l i f a 1 的器件在不同外加 电压下的光致发光光谱,发现当a l q 层达到一定厚度时,能 量的主要传递过程,不再是从p v k d c m ,而是从通过p v k d c m 和p v k a 1 q d c m 两种形式并存。电场对于器件发光的猝灭 主要表现在对d c m 发光的猝灭上,即外加电场主要对于p v k d c m 和a l q d c m 的能量传递过程有影响,而对于p v k a 1 q 的 能量传递过程影q 自很小r 通过变化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