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jfflfff k k e y w o r d s :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a n dt h el a t eq i n gd y a n s t yw u y u a n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e am e r c h a n t s i i l - r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茶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晚清时期, 我国茶叶生产、贸易飞速发展,徽州茶商大量涌现,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其中 以婺源茶商最具典型。本文对光绪、民国婺源茶商的发展作深入的研究,分析叙述 婺源茶商的产生、分布及活动区域、社会影响、作用等内容。 论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学术界关于徽学研究及徽州茶 商研究作一学术回顾,阐明本文选题的缘由、意义。文章指出,徽州商人中的婺源 茶商在晚清民国时期是当时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群体。商人的地域分布及商人的 活动影响着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绪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结构及 背景问题。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的婺源茶叶商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的分 析法、比较法、叙述法、地理学中的统计法、列表制图法、心理学、社会学的实地 调查等方法,分析说明婺源茶商的分布、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婺源茶商产生、发展的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谈婺源 的山水、交通等情况,人文环境主要谈行政区划及经商习俗。历史时期,徽州是一 个相对较封闭的一个地理范围。西汉前,属禹贡所说的扬州范围,春秋时期属 吴,吴后属越,战国属楚国,秦统一六国后,在徽州置歙黟二县,属鄣郡。徽州的 行政区划的最终确定是在唐代开元、永泰年间。在宋朝时,属于江南东路。明时期 为徽州府,直隶南京。康熙六年,分属安徽省。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祁门、 婺源( 今属江西) j 绩溪六县。婺源县的设置是唐开元二十八年( 7 4 0 年) ,建县 时,婺源隶属于歙州。文章概括了自然条件对于婺源茶商外出经商的自然原因,同 时对婺源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且将婺源的物产风俗作了描述,重点是将 婺源茶商为什么会大量出现和茶叶的产地分布、运输路线及自然地理中的河流走势 相结合来阐述婺源茶商大量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作进一步的分析,认为自然 地理环境这一最基本的因素是导致婺源茶商在其出现地主要原因。 ,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婺源县志当中的婺源茶商人物的计量分析,利用图表的 形式管窥晚清民国时期婺源县各地茶商的地理分布状况。从婺源茶商的分布来看, 一开始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广州地区,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五口通商之后,广州的 茶叶出口中心逐渐转到上海。同时,婺源茶商还有分布在浙江、湖北汉口、江西九 v 福建师范大学蒋甲琛硕士学位论文 江等地。婺源县偏处于徽州西南隅,徽州商人的主要活动是以休宁、歙县为代表。 婺源茶商大规模出现是在晚清之后,茶商的活动对婺源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产品 的改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文章还对在提到太平天国时期茶商的一些经营状 况和运输方面的内容,表明在太平天国的统治下,茶商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的。另 外从文中的表格来看,婺源茶商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儒仕,这对于自身的影响和 所从事的行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 第四部分为晚清以来婺源茶商的社会贡献和衰落。作为徽商重要的一部分对于 当地的社会贡献主要表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慈善事业的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 援助和其他方面的贡献。在婺源茶商中,又发现到很多人具有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 甚至比较精通,是由于徽州的中药材是非常丰富的,这又是自然环境造就了商人的 这一医疗技能。在支持慈善事业上,重点提到了婺源溺婴恶习和茶商对于这一风气 的态度和行动,表明了婺源莶商是对于溺婴事件的反对,同时捐助开办育婴堂这一 事实。通过婺源茶商的社会贡献来看社会变迁、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等。更加全面 的了解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徽州商帮的兴衰历程。婺源商人的这些社会贡献对于家 乡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对于恶俗风气的纠正和改观,商人在这里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最后阐述了婺源茶商的衰落的原因,由于自身封建性的弊端和资本主义的大 肆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压榨导致了衰落,但是在婺源茶商当中还是有一部分具有先 进经济头脑的人物,购买机器、改良产品还获得了一些列的奖项。 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是从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婺源茶商自身的 因素来讲婺源茶商的产生、发展及衰落。婺源茶商人物的研究,是属于历史人文地 理的学科范畴,他牵涉到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经济与社会是一种人文现 象,但是他离不开自然环境的这个平台,婺源茶商及其他徽州茶商的特殊性,在于 他们立足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茶叶是当地的自然产物,是当地的土特产品,我们 以婺源县这一最基本的自然环境出发,来诠释婺源茶商的人文现象。随着2 0 0 4 年, 首届婺源国际茶叶文化节成功举办,2 0 0 6 年,婺源县与上海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上 海国际茶文化节。婺源的茶业经济不断发展,发展更加多元化,伴随着文化产业的 发展,使婺源茶叶更上一层楼。当然,在研究当中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延伸的问题, 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更好的提炼出来,加以分析,找寻资料,解决问题。 f -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徽州及婺源地理环境考察。 第一节徽州及婺源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徽州商人及婺源茶商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婺源茶的产地分布、产量及运输 i i i v i 。i 7 第二章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的地理分布研究 第一节婺源茶商的人数及分布状况 7 - 。1 0 - - 1 2 - 1 9 觳二 第二节婺源茶商大规模出现的原因及其在上海、广州的活动 第三节小结 第三章晚清以来茶商的社会贡献及衰落 第一节婺源茶商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婺源茶商的衰落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1 9 - - 3 8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 二 i 4 7 4 7 - 5 0 - 5 5 - - 5 7 6 l 6 3 6 5 一 6 7 - l 绪论 一 课题背景 绪论 “从近代商人群体的形成、商人群体内部框架、商人的地域分布、各具特色的 经营活动及其方式、商人与家属之间的联系、同行商人的斗争与联手、商入的家庭 生活与心态,及商人的文化等各个方面详细精分析o 【i 】唐力行的 商人与中国近世 社会中对商人这一阶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商入是社会型期的革命因素,也 是实现近代化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商人的活动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对其周围的 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婺源茶商及其茶业。婺源,现今属江西省上饶地 区婺源县,它是在唐开元二十八年( 7 4 0 年) 正式设置婺源县,包括安徽休宁县的 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县城设在清华镇。清朝至今,婺源县政区属地也几 经变更了,但是婺源县管辖范围没有太大变化。本文所研究的婺源县的空间范围大 体等同于当代同名婺源县的空间范围。 茶业是徽商经营的重要行业之一,也是徽州的重要经济产业。与“盐、典、木 被称为徽商的四大重要行业。徽商的活跃舞台上个不可能缺少婺源商人的参与,婺 源商人一开始以木商为多,光绪婺源乡土志风俗中“我婺山多田少,而南稍旷 衍,东北多依大山之麓,垦以为田。概田岁入,不足供通邑十分之四。幸三面与饶 接壤,得资其有余以补不足。然山林之利,我婺独擅,惜农力不勤,半成荒秽。 【2 】 晚清以后,大量茶商的涌现表明婺源茶业飞跃发展,茶叶逐渐变为婺源经济的支柱 产业。“我婺物产,茶为大宗,顾茶唯销于外洋一路。”【3 】如今,茶叶经济仍是婺源 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2 0 0 4 年,婺源成功举办了首届婺源国际茶文化节,2 0 0 6 年与上海共同主办了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2 0 0 6 年又举办了第二届婺源国际 茶会。 笔者选取了历史时期的婺源茶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说明其地理分布及其活动 与社会影响。 【l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代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t1 9 9 3 年,第l 页。 【2 】光绪婺源乡土志风俗 【3 】光绪婺源乡土志风俗 福建师范大学蒋甲琛顿士学位沦文 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学术史回顾 徽学研究取从开始至今己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徽商研究是徽州学研究的重要部 分,傅衣凌早在1 9 4 7 年就完成了明代徽商考一文,这是他研究徽商的开始,通 过对其掌握的资料明清文集,对徽商的经营行业、经营范围以及多商贾的原因作了 分析,并对徽商资本进行了分析较为深入的探讨。改革开放后,徽学研究蓬勃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徽商研究论文集出版,孙毓棠为论文集作序中说到“总之,这 些文章认为,封建社会晚期徽商商业资本虽然已相当活跃,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 对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1 】9 5 国际徽学学 术讨论会论文集对徽学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回顾。所出版的文集中的文章大 多论及以下几个方面内容:l 、徽商的形成和形成时间;2 、徽商资本的形成和出路 及特色;3 、徽州盐商的发展、活动情况及衰落;4 、徽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萌芽 等问题;5 、徽商的衰落等问题。 1 9 8 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安徽省博物馆合作的首部所藏徽州文 书资料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 第一辑) 的出版,是徽州文书资料整理的 重要成果,利用的是徽州契约,账册,鱼鳞图册等文书,对赋役制度租佃关系和农 民生活做了详尽的研究分析,第二辑主要是从宋元明徽州土地买卖文契辑要来进行 研究。2 0 0 2 年卞利在徽学第二卷中发表的( 2 0 世纪徽学研究回顾中将2 0 世 纪徽州学的研究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从徽商研究,徽州文书 研究,徽州土地及佃仆制度,徽州文化艺术,徽州方志的编撰这些方面做出回顾。 此后,2 0 0 4 年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推出了徽学论文总目1 9 0 7 2 0 0 3 : ,这是一 份目前为止最为详尽的一份徽学研究论文目录了。王世华2 0 0 4 年发表的徽商研究: 回眸与前瞻,这篇学术史回顾主要是就是针对徽商的研究,回顾了近六十年来徽商 研究的状况,综述了有关徽商起源、徽商资本积累、徽商的特色等问题的研究成果。 此后,安大徽学研究中心继续推出( 2 0 0 3 年徽学研究论文索引和徽州宗族研 究论文索引( 1 9 9 4 - - 2 0 0 4 ) 。 , 总之,徽州却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9 0 7 年到1 9 4 9 年为第一阶段,即 为徽学研究的萌芽和发端阶段:1 9 4 9 年到1 9 7 6 年文革结束为第二阶段,此阶段又 【l 】孙毓棠: 序言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第4 页 1 j l 绪论 分为1 9 4 6 年到1 9 6 5 年、1 9 6 6 年到1 9 7 6 年两个小阶段,其中第一小阶段为徽学研 究得到初步发展阶段;1 9 7 7 到2 0 0 0 年的第三阶段,是徽学研究繁荣发展和徽学学 科初步形成阶段。 【1 1 徽学研究重要著作主要有:明清徽商资料选编【2 】、中国十大商帮【3 】、徽 商研究【4 1 、徽商阴、徽州学概论嘲。2 0 0 5 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徽 州文化全书,内容包含了徽州学的各个方面是迄今为止,对于徽州学最为详尽的一 部丛书系列。当然相关的著作还有很多,像李琳琦的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川、 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网、唐力行的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 研究【9 】、叶显思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 0 1 等等。此外,学术论文有一 一 万余篇。 。 。二:国外学术史回顾 国外对于徽学的状况,从文章看来,国外学者对徽学研究以日本为多,像藤井 宏、根岸信、松漳浦、斯波信义、重田德、多贺五秋部一一牧野巽 仨井田升等等, 2 还有一些欧美国家的学者如( 美) 居蜜、( 荷) 宋汉理、( 美) 贺杰。 1 9 4 3 年藤并宏发表的 明代盐商的一考察一边商,内商,水商的研究是其对 一 新安商人研究的开始之作。随后藤井宏的 :新安商人的研究【l i 】在1 9 5 8 年到1 9 5 9 年。安徽历史学报总第2 期 安徽史学通讯总第9 号陆续发表。 1 9 4 0 年牧野哭的明代同族的社祭记录之一例 ,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 9 8 5 年 【3 】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 9 9 3 年 【4 】张海鹏、王廷元: 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 5 】王廷元、王世华: ,合肥:安教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 : 【l l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 ,安徽历史学报总第2 期,1 9 5 8 年l o 月1 日,第3 3 - 6 1 页,安徽史学通 讯1 9 5 9 年第1 期,第l l 一4 l 、l o 页 。 。 j j 、 | ,3 - : 。 i-一 福建师范大学蒋甲琛硕士学位论文 是中国谱的研究部分。【l 】 : : 1 9 6 0 年,仁井田升 明末徽州的庄仆制度特别是关于劳役婚发表,文章中 说明徽州的庄仆关系的特点,特别提到了劳役婚的内容和特点1 1 9 6 7 年,重田德所写的清代徽州商人之一面【2 】,文章以民国婺源县志 人物志为出发点,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婺源商人的一系列特点,特别提到了茶商。本 文也是从中得到很多启发的。对与婺源县志当中为什么出现了大量的商入人物做了 较为深入的分析。 1 9 8 4 年,松漳浦发表的:清代徽州商人与海上贸易,徽州商人不仅在稳固的 - 国内商业的基础上,还将触角伸向了沿海甚至海外贸易。 1 9 8 4 年;宋汉理( h a r r i e tt h e l m az u r n d o r f e r ) 发表了 徽州的发展与当地宗 族二以徽州休宁县范氏家族为个案【3 】文章以杰克波特教授的中国土地占有与 宗族组织历史发展的关系的宗族理论,以休宁范氏家族为对象研究了9 世纪时期 一 到公元1 6 0 0 年其族谱写成为止,其形成、发展来验证其宗族领导者作用这一因素的 正确性。通过范氏家族的个案研究,印证了波特教授宗族形成因素的理论。证明了 中国宗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地方条件。 三、婺源茶商的研究述评 。 茶业是徽州商人主营的四大行业之一,也是婺源商入俄主要经营商品,成为婺 源县的支柱产业。目前史学界对婺源茶商的研究主要有: 重田德的清代徽州商人一面前面已经叙述过了,对通过婺源县志来对 。 婺源商人特别是婺源茶商进行了分析研究。列举了大量的茶商人r 物作为研究徽州商 人特性和个性的例证。突出反映了徽州商人以血缘、乡族结合的一种模式出现的经 营方式。 王珍的徽商与茶叶经营通过对地方志的研究对徽州茶商的经营状况、经营 地进行了概述分析。 陈爱中的清代婺源茶商管窥、 婺源清代茶商名录、 ,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 ,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 9 8 7 年, 第1 2 1 页。 【幻重田德:清代徽州商人之一面,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 ,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 9 8 7 年,第4 1 7 - 4 5 6 页。 【3 】宋汉理( 荷) ;徽州的发展与当地宗族以徽州休宁县范氏家族为个案 ,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 , 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 9 8 7 年,第1 9 页 一 r i 一 , 绪论 研丸是对婺源茶商较为详细的研究论文。 唐力行的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对徽州茶商的经营活动及其兴衰 做了一节的介绍,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婺源茶商人名和区域分布状况。 张海鹏,王廷元的徽商研究中的第五章也列出了徽商与茶叶贸易一节,在 最后在二章的徽商的衰落中邑徽州茶商的衰落作为徽州商帮的最终衰落。 王振忠的新发现的1 6 - 2 0 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中 有茶商广告的文书以及婺源茶商孙和通家庭档案的文书。 朱德馨婺源茶商俞仰清兴发史略是介绍的是一个典型的婺源茶商的生平事 迹及家族茶叶发展,讲述了民国时期婺源茶商俞仰清对婺源茶业的贡献以及自身的 发展史。吕维新 婺源源茶商的形成与发展从婺源荼的历史,到婺源茶商的发展 资本流向说明婺源茶商的形成和发展。婺源文史资料第4 辑中胡文彬的 “协 和昌茶庄 史略介绍了婺源俞氏家族茶商所创办的“协和昌茶庄 的发展史、经 营管理形式以及重要叙述了俞仰清的人生轨迹。 通过学术史的回顾,本文对婺源茶商研究主要要从经济、社会及地理等角度的, 全面地展示婺源茶商的风貌,文章以茶商的分布、活动范围、经营业绩及社会影响 等几个方面谈谈。 四、课题研究的选题、研究方法与结构 本选题拟研究晚清时期徽州婺源县的茶商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地理分布特点的因 素,经营状况以及婺源茶商对本地以及客居地的影响,从中探索出商人在社会上的 作用影响,“以史为鉴 ,对晚清时期婺源商人的研究以期对当今婺源地区的茶业、 旅游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在经济上提供一点借鉴作用。为婺源自身茶叶文化 的现代化建设和“以茶强县战略目标的实现尽一点绵薄之力。当然这只是对研究 婺源茶商的初步尝试的第一步,接下来诸如对“婺源其他商人如木商,药商的研 究也是值得深入探索的。 研究内容界定在“茶商”,时间界定于晚清,咸丰到民国初期,空间要素是位于 现今江西省境内的婺源县,以明清安徽行政区划为准,与现在安徽省行政区划有所 不同。需说明的是,本选题研究核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婺源茶叶的空间分布及发 展;婺源茶商人物地理分布状况;人物对婺源的贡献影响及对客居地的活动和影响; 婺源茶商经营状况;通过对以上四部分人物地域分布特征的完整剖析,归纳总结出 婺源茶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婺源茶业的影响最终反映出商人这一阶层对于社会的 像: 贡献影响作用。 众所周知,徽商外出经营与它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婺源商人当然 也不例外,徽州商人所创造的人文环境文化都植根于徽州这个古老的地方。所以我 们不如从最基本的自然环境出发来寻求婺源茶商发展的脉络。 本选题拟采用历史学的分析法、比较法、叙述法;地理学的统计法、列表制图 法;心理学;社会学的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归纳整理。历史学讲究 重证据实,重视历史文献资料的作用,而地理学重视实地观测或实践。本选题在充 分占有历史文献的基础,适当加强实地调查,直接或间接运用了厂些民国史料。从 2 0 0 9 年3 月确定选题以来,笔者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现已将婺源茶商人物统计完 毕,并翻阅了地方志如府志、县志等文献。通过在江西图书馆及南京大学、安徽大 学、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等图书馆搜集到一些有用资料。 本选题“新在:选取的对象是在研究不是特别多的婺源商人,本选题力求从 研究这些从事茶叶行业的人群地域分布特征入手,将其看作徽州商人的一个重要缩 影之一,他们为徽商故里作出过杰出贡献。如清朝的詹天佑祖父就是客居到广州的 大茶商,对故里的茶商照顾倍加。创新之处在于1 从史料中全面的提取从事茶叶生 意的商人人物。2 对这些商人的经商范围做了概况的统计。3 从茶商人物特点对婺 源社会的影响以及从最基本的自然环境来探索婺源茶商的发展。4 婺源茶商的经营 状况和徽州商人中的其他商人的区别特色之处。 总之,商入研究属于历史人才地理的一个重要范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 步伐不断加快,对历史时期商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发扬优 良的商业传统,通过历史来宣传现在,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1一 , 第一章徽州及婺源地理环境考察 第一章徽州及婺源地理环境考察 第一节徽州及婺源的地理环境 一、徽州地理环境 徽商的家乡徽州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西汉前,属禹贡扬州 之域,春秋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国。秦属鄣郡,都尉治歙。后汉仍属丹阳郡。 建安十三年,孙权分属新都郡,晋属新安郡。宋齐因之。梁末分置新宁郡,陈省新 宁,仍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平陈,省新安郡,始改置歙州,治休宁县。大业三 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义宁元年,始移治歙县。唐武德四年,置歙州总管府。贞观 元年,复日歙州,属江南西道。五代初,属杨吴,后属南唐。宋属江南东路。宣和 三年,改为徽州。元之源十四年,升徽州路,属江浙行省。明太祖初,改兴安府。 吴元年,改徽州府,直隶南京。本朝初,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属安徽 省。领县六:即歙、黟、休宁、祁门、婺源( 今属江西) 、绩溪六县。一【1 】现今的这 六县和当时的六县的行政区划基本一致。 r 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是徽州的基本地理环境。徽州多崇 山峻岭,山地及丘陵占十分之九。黄山山脉连绵不绝,新安江、阊江、青弋江是徽 州的三大水系,徽州就是通过这些水系将当地的土特产贩运出去,进行商业贸易的 开始。这就是徽州的自然地理条件,土地贫瘠而稀少,粮食出产少,不能自给。“徽 州田少而值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 即废为沙碛,不复成田,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也一。【2 】 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迫使徽州人出外谋生。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 一丢 。说的是徽州人从小就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情境。“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 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遇山川平衍处,人民即居族居之。以人口孳乳故, 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以起,牵车牛远服贾, 今日徽商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夫商人离奇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 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惟吾徽道途梗阻,交通乏便,吾徽之由陆路 旅行者,东则有大鄣之固,西则有浙岭之塞,北则有黄山之隘;由水陆旅行者,则 【1 1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 1 2 徽州府一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6 年 【2 l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2 0 福建师范大学蒋甲琛硕士学位论文 东涉浙江,滩险三百六十,西通彭蠡,险滩八十有四,经历险阻,跋涉山川,糜费 金钱,牺牲时日,旅之往来,殊非易事。”【1 1 徽州山多,山中的产品也多,土特产不 少,如茶叶、竹木材、文房四宝、野生动物、名贵中草药等等。“客日:“士生于歙 而可嘉者多,物产于歙而称良者不亦多乎? 请言地之所产者,若何7 一对日:“世之 所称者数物耳。廷硅以墨妙而赐姓,纸号麦光称洁,茶采春先占胜。今者砚与纸不 可得,而墨与茶又鲜精,是焉得为世重乎。他若兽有野豕、山羊、栗鼠、竹狗;鸟 有朱鹤、晕鸡、黄雀、画麇:水族:石鸭、金丝鳗、马蹄鳖为最:仙畜四翼鱼足奇; 果属:木瓜杨梅梨枣柿稗;蔬品:蓣、药、药、荔、薹、韭、笋、苔:竹备班紫, 木植松樾;药则紫术、黄连、昌草、麦冬、黄精、茯苓、白石英、何首乌;其所产 者,不尽于斯,而如斯者,亦不皆常有耳。虽然,物因人而始重,人得贤而益彰。一 【2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土特产品,使得徽州人有与外界贸易土特产的可能。这也是 使徽州人外出经商的一个先天条件之一。 二、婺源的地理环境 : ,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唐开元二十八年( 7 4 0 年) ,朝廷为便于统治, 析休宁县之回玉乡和乐平县之怀金乡,增设婺源县,县治清华,隶歙州。以后历经 宋元明清各代,尽管歙州的隶属有所变化,但是婺源隶属歙州一直没有改变。宋宣 和三年( 1 1 2 1 年) ,歙州改称徽州,因此,历史上的徽州一府( 歙州) 六县( 歙县、 休宁、婺源、祁门、黟县、- 绩溪) 就是这样形成的。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婺源 县直属安徽省管辖。公元1 9 3 4 年,蒋介石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曾把 婺源划归江西省第5 行政区管辖,到1 9 4 7 年又划回安徽省第7 行政区管辖。1 9 4 9 年5 月1 日,婺源获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四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 支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 辖:9 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 1 月重属浮梁专区。1 9 5 2 年1 0 月,划归江西省 上饶专区管辖至今。所以从婺源建县1 2 0 0 多年的历史来看,除近代有6 0 来年的时 间外,都是归属于今安徽省管辖的。【3 l 所以说。清朝至今,婺源县政区属地虽然几 经变更,但基本上还是保持着长期的稳定。 自古以来,婺源一直属于徽州府的管辖范畴,不仅在地理上同属黄山山脉,而 【i j 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民国8 年铅印本 【2 1 洪玉图:歙问 ,昭代丛书本。 3 1 h 曲:丛匝幺宝;b 堑血:蛐 y i 型墨3 3 2 。b 娅 第一章徽州及婺源地理环境考察 且在经济、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是同为r 体的。所以婺源自古都与徽州有着密不 。 可分的联系。从自然环境上,和徽州其他地区的总体情况都归于山多田少。“我婺山 多田少,而南稍旷衍,东北多依大山之麓,垦以为田。概田岁入,不足供通邑十分 之四。幸三面与饶接壤,得资其有余以补不足。然山林之利,我婺独擅,惜农力不, 勤,半成荒秽。 i t j 这些自然环境的相同点,是造就徽州商人六县皆有辈出的原因之 一。“士之子恒为士,不能化为农。农终岁勤劬,亩不获一口之入。土瘠而硗,犁仅 一咫,与休接壤而有膏腴售薄之分。一出婺界而入饶,愿瞻田苗隐牛没雀,如是而 欲农之为士安可得也。子妇拮据场仅告涤瓶已云空,冬月多掘蕨根以充食,至夏麦 登,则屑艳杂米,名日乾粮,戴星负薪走市觅米,妇子忍饥以待,不幸为负租家夺 则数腹皆枵。农之苦孰有如婺者。士农之家五,商之家三,工之家一技无绝能, 习无淫巧,雕金镂玉无所好于人,即工亦无所用。第工砚,盖自叶某始,而今叶氏 世之。一【2 】 婺源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最用名的土特产品就是“红绿黑白 :绿茶、 荷花红鲤鱼、婺源龙尾砚及徽墨、江湾雪梨。此外,这里还有丰富的木材资源、 香菇、木耳、竹笋等等。这一切都为婺源商人外出经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所以大部分徽商都是从“走贩 这一贸易形式开始的,将当地的土特产品贩运 出去,然后换取徽州最为缺少的粮食。 婺源的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 吾邑 习俗每喜远商异地,岂果轻弃其乡哉! 亦以山多田寡,耕种为难,而苦志读书 又不可多得。是以挟谋生之策,成远游之风,南北东西,本难悉数。一【3 】婺源 人外出经商虽比歙县、休宁晚点,但是这一外出经商的风气是相当盛行的。同 时,读书是徽州人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正因为如此,才培育了大量 的徽州籍官员以及那些亦儒亦商的徽州商人。“十户之家,不废诵读刀,正是徽 州人及婺源人爱读书的真实写照,所以徽州又有“东南邹鲁 之称。婺源作为 朱子故里,更是如此。那一幢幢的白墙黑瓦马头墙的房子,无不说明着婺源与 徽州之间的剪不断的联系,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婺源的地理环境、 风俗习惯都和徽州其他各县紧密相联。就是这些风俗习惯,造就了徽州人驰骋 中国商界几百年,铸就了徽商集团即商帮的形成、发展、兴盛。 t j 光绪婺源乡土志风俗 【2 1 光绪婺源县志,卷3 风俗。 【3 】婺源墩煌洪氏统宗谱卷5 9 福建师范大学蒋甲琛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徽州商人及婺源茶商产生的原因 一、徽州商人形成的原因 徽州商人外出经商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徽州地 处皖南山区,多崇山峻岭,山地及丘陵占十分之九。黄山山脉连绵不绝,新安 江、闽江、青弋江是徽州的三大水系,“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 生动的概括了当地的地理条件。“新都( 徽州) 顾为瘠土,岩谷数倍土田,无 陂池泽薮之饶,惟水庸为捐捐,即力田终岁,赢能几何? 一【1 l 这样恶劣的自然 条件不得不逼迫着徽州人走出去,外出谋生。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 三四岁,往外一丢。”其二,由于徽州在明清时期以前较少受到战争的创伤, 较为封闭。北方因为战争祸乱前来避难的大族及人民大量迁移过来,这些移民 的迁入使本来就少田少粮的徽州不可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自6 0 6 年到7 4 2 年,徽州人口增长了近五倍之多,7 4 2 年到1 0 7 8 年,人口又增长了约两倍。 据统计南宋理宗时期,人口五万五千九百三十二,而到明洪武年间的时候已经 达到了一十二万五百六十四,到清宣统二年有丁口二十一万五千人。人口众多 的因素,使得徽州人出于生计在当时只好“以贾代耕一了。 此外,笔者认为导致徽州人外出经商,还有一原因,那就是税收政策。徽 州地处江南,由于随着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的地区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 供给区域,“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浙西、浙东、宣歙、 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人道,所以韩愈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 居十九。 【2 】到宋代时,中国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南方的粮食,商业经济以及 开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成为了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和重要保证。统治 者延续了前代对江南地区的重赋政策,增加财政收入。搿正是因为重赋的影响, 而徽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口又不断增加,导致了徽州人不得不外出谋生。p l 明政府经常加派赋税在江南,“永乐迁都始有军需之派,遂岁为常额,其 后稍稍额外增加。嘉靖以来,又益以不时之派,一岁之中征求亟至,其弊孔之 【l l 汪道昆:太函集卷7 新都太守济南高公奏最序 【2 l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第8 0 页 【3 l 蒋甲琛:赋税对明朝时期徽商的影响) ,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9 年专辑 第一章微州及婺源地理环境考察 开,由- 二大贾集资于外,有殷富名,致使部曹监司议赋视他郡往往为重。i t 】 正是因为重赋的影响,而徽州山多田少,人口又不断增加,导致了徽州人 不得不外出谋生,“徽州山多田少,耕地贫瘠,粮食不足自给,人民的生活本 来就困难,加之赋役繁重,社会动乱,灾荒迭作,又无不加深了徽人的灾难。 2 1 于是徽州人就以长途贩运的形式开始了粮食的贩运,转他郡粮食于本地,这 可能是徽人经商的开始目的。在卒丑( 公元13 6 1 年) 八月,皇上( 朱元璋) 召府君至南京,擢知徽州黟县事,黟在万山中,自近代来,高陵沟壑皆有赋, 民不堪命。 【3 】王振中在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一新发现的1 6 17 世纪民间档 案文书研究中也提到赋税对徽州人外出经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书中写到 “歙有方承训的 复初集卷十一 。转引自王振忠:敲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一新发现的1 6 一1 7 世纪民间 档案文书研究2 0 0 2 年,第2 9 页 福建师范大学蒋甲琛硕士学位论文 在唐宋时代,即有“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多 。【lj 自然条件的 优越性为徽州茶商提供了丰富的货源。徽州地处亚热带北缘,重峦叠翠,雾色 空漾,土地酸度适中,有机质含量高,热量丰富、雨水充沛,皆宜茶树生长。 故茶叶成为徽商发展的主要行业之一。婺源、体宁、歙县、祁门、绩溪诸县, 皆都以产茶为名。早在宋元时期徽州茶商,就非常活跃了。徽州商人四处经营 茶叶,史料可查,始于明代,而徽州的茶叶买卖是很早的。唐元和十一年( 8 1 6 一 年) ,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 第6 卷第7 号,1 9 3 4 年, 第1 1 8 页。 就此表来看,婺源的茶叶产量居整个徽州之首,占到整个徽州产量的2 9 3 ,种茶 面积占到徽州产茶面积的2 9 ,可见婺源在整个徽州茶叶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i l l 李焕文:安徽祁门婺源歙县黟县绩溪县六县茶叶调查 ,工商半月刊,纪念号,第8 0 页 闭王世华、王廷元:徽商,徽州文化全书,合肥:安教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9 l 页 f 3 】道光 博士论文,第8 6 页 1 5 福建师范大学蒋甲琛硕士学位论文 源东北部的地区,茶叶产量大,分布广。婺源东北部与休宁接壤,徽属六县之茶叶 基本上都是先运输到休宁屯溪的这个集散地再转运到上海及其他地方或者产量极大 的东北区也可以通过乐安江流域进入鄱阳湖到九江,再从长江水道将茶叶运抵上海。 民国初期,婺源到上海的运费是徽属六县最高的,婺源到休宁每担的运输费用 为四点四元所用是挑力,休宁到屯溪为零点七元,屯溪到杭州为一点四元,杭州到 上海为一点二元,合计为七点七元。而歙县、祁门、休宁、黟县、绩溪到上海的费 用分别为二点八元、四点四元、三点六元、二点九元、三点一元,其他各县的运输 费用都比婺源到上海便宜,主要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水陆交通不方便。后来婺白路 ( 婺源到浙江开化白沙镇) 路修建完工之后,运输就便利了。 图1 :婺源县茶业的空间分布f l 】 【1 1 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研究 ,2 0 0 6 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第8 8 页 0 e 豳: o 一: _ 0 e _ * l 峙 一黼 _ ,o c 2 - - - 一1 0 0 0 嘲 一曲o 一托o : e 第一章徽州及婺源地理环境考察 总之,在对于婺源茶业及商人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自然地理的原因是促使徽 州商人婺源茶商的出现,发展及其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婺源茶商的出现由于山 多田少,土地贫瘠驱使着他们走出去,从事商业。同时虽不适宜种植粮食的土地, 但却对茶叶这一物产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造就了徽州当地特产之一茶叶经 济能够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婺源县所盛产之特产为木材和茶叶,以这两种物产之 利,作为贸易的对象是必然之选。茶业与木业是和盐业、典业并称的徽商经营的四 大行业,盐业的开展是由于徽州与两淮盐场的地理优势,然而当盐业衰落之后,茶 业却肩负起支撑徽商颓势的场面,并且有过辉煌的时刻。正是由于这以先天的自然 条件为婺源商人提供了充足的茶叶资源。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去解决茶叶运 输的问题,探寻出最佳的运输路线,这也对沿途周边的开发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第二章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的地理分布研究 第二章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的地理分布研究 。 第一节婺源茶商的人数及分布状况 一、婺源茶商人数及特点 明清时期,徽商的脚步可谓是走遍字内,无处不在,作为徽商的组成部分婺源 商入也是如此,婺源茶商足迹跨越大江南北。这些婺源茶商他们具体规模如何、来 自哪里、有什么特点昵? 根据笔者所收集的茶商人数及分布地统计表8 ,表9 ,得到 婺源茶商共有1 7 7 位,其中明确其经商地的有9 7 位,剩下的有8 0 位只知道是经营 茶业。在此之前不能说没有茶商的出现,但是就掌握的婺源县志的可靠资料来看, 光绪和民国婺源县志之前,很难找到茶商的记述。如此多的茶商的出现,可以说明 当时茶业经济发展繁荣的重要体现。 从笔者收集到的茶商人物来看,婺源茶商的籍贯地大部分也是来自东北乡这一 地区,与茶叶产量的多少分布地大体一致,选取较为代表性的地点作为例证,由于 一些地名有所重复不能确定其具体位置,所以该表只是粗略的统计见下表: 表4 :北乡地区茶商人数表 地长理沱沱延清石思虹龙长长石读凰庐凤诗 名径 田口 j i i村 垡 佛溪关腾 滩 溪糍屋腾源 山 春 泉 人 69l6 1 05241 52 2l 1 5 2垂 2 数 表5 :东乡地区茶商人数表 地秋庆 江 刍 洪汪晓荷官黄汜上槎 梓 名溪源湾潭村口起田 桥 源 川i 坦 口 槎 潭 , 人 43l52l6l6l3ll 2 数 以上是根据婺源县志中的茶商人物来源地粗略的统计出东北乡的茶商人数,再 一次证明了东北乡不仅在茶叶产量上是居于重要比例,也可以认为由于该地茶产量 福建师范大学蒋甲琛硕士学位论文 的数量之多,茶商的人数也必然是最多的。但限于资料的收集难度及地名的变更, 其中也许是属于东北乡的地名可能没有收集进去,如果只是从此表来看,东北乡的 茶商数量在整个婺源茶商人物数量上已经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达到了1 0 4 人。恫时, 这些茶商来源的地点,并非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在的是产茶的重要地区。通过了解西 南乡的茶商人物表就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也从婺源茶商的表中列举出西、 南乡的人数,见下: 表6 :西乡地区茶商人数表 地游游泉豸豸阳桂横清游孔赋和睦坑头 名汀 山田 下 蝰 村潭槎源 山 村春村 人 1 1 3 2 2 1 1 l 2ll2l2 数 表7 :南乡地区茶商人数表 地名太白高安中云 人数 l37 从东北西南乡的茶商来源地看,他们有个共同的一个特点,这些地区都处于一 个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一个或者几个地方都处在一个水系流域内,婺源商人正是 通过河流将茶叶运出。茶商的来源在这些水运交通较发达方便的地方,可以说是必 然的。如:北乡的思口0 思溪、延村这三个地方在古坦水系的上游地区,顺水而下 即可从乐安江进入到鄱阳湖,还有东北乡的长径、+ 秋溪、官桥在同一条水系之上, 西乡的坑头、和睦村、孔村也在同一水系上,东乡的庆源也在段莘水系内,从庆源 向下与从江湾向下的江湾河汇集到段莘河,黄源潭、鱼潭就在这条水系上,最终汇 入乐安江。南乡的高安位于高砂水流域顺流而下最终也是从乐安江入鄱阳湖,通过 鄱阳湖到九江,再到达长江水系。这些地区通过河流干支渠道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水 路交通网络。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古老的运输通道将各地区的茶叶运输出去,相对成 本低其独特廉。 五口通商前,广州为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婺源茶商活动主要集中于广州。 他们经水路,从乐安江到鄱阳湖,到赣江再越过大庾岭,进入广东珠江北江,入广 州。这条路线是当时内地去往岭南的主要商业路线,也是婺源茶商入粤经商的交通 要道:五口通商之后,随着上海这一商埠的开放,大量茶商逐渐从广州转向了上海 第二章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的地理分布研究 进行外销茶贸易。也还是通过这一水系,从乐安江入鄱阳湖后,从九江入长江流域 到上海。但还是有不少人留在广州贸易。“内地茶商运销广州的老习惯难以改变,使 人无从插手。”徽州茶商贩茶广州的“老习惯”是建立在广州多年经营茶业打下的基 础上的,他们在广州具有其它地区商人无法相比的优势地位。【1 1 此外,五口通商初 期,上海的利润要比广州低。太平天国时期,入粤的路线受阻,商人转往上海的事 例增多,上海的茶叶贸易中心逐渐确立。九江当时作为重要的中转地,婺源茶商在 此也有汇集。“业此项绿茶生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其茶亦有本山所出,且多属 合股而作即有亏蚀之处,照股均分,亦不觉其过累”。【2 】 一一 二、婺源茶商分布状况 从收集到的婺源茶商人物详细表( 表8 ) 来看,其经营地包括了广东地区、上 海、浙江地区、湖北地区、江西地区及婺源周边地区。但是作为茶商的婺源商人在 广东地区占有压倒性的比例,这一点在表中是可以明显看出的,表中茶商有准确活 动区域的有9 4 位,其中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就有为3 9 位,其次就是在上海经营茶叶 的有2 0 位,在湖北武汉地区经营茶叶的有9 位,在九江地区经营茶叶的有7 位,( 宁 州即义宁州,为当今九江市的修水县,自古就和九江密不可分,所以将此地茶商算作 九江地区的) ,在婺源周边地区经营茶叶的1 8 位,在江苏浙江地区经营茶叶的有8 位其中温州有2 位,金陵有2 位。其实还有更多的茶商分布于婺源县本地,陈爱中的 婺源古茶号名录当中收录了很多在本地开设茶号的婺源茶商。锻。j 。 大部分茶商都有共同的特点,首先,很多都是因为家贫而就商,外出经商,根 据重田德说的,“父命 乃至“佐父 的背后却是贫困,可以推测多数是因其生活不 如意所致。【3 】但是我们从徽商的一种价值观可以看出,其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思想 就是“农商皆为本 。首先徽州的自然环境是山多田少,没有足够的粮食可供食用, 没有足够的土地耕种。其次科举应试不可能让每一个徽州人都能从事仕途,受到以 上这些原因的影响,又受到自古以来商为四民之末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这样就要为 自身经商提供一个合理适当的理由,这样就滋生出了一种较为先进的价值观,否定 【1 】王国健:论五口通商后徽州茶商贸易重心转移,安徽史学1 9 9 8 年第3 期。 【2 】通商各关洋贸易总册卷下光绪十七年九江口华洋贸易论略第5 9 页。 【3 1 重田德:清代徽州商入之一面,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 9 8 7 年, 第4 2 2 页。 1 。福建师范大学蒋甲琛硕士学位论文 了农为本、商为末,认为商与农不存在轻与重,而应当是交相重。【l 】同时也认为“士 商异术而同志一。【2 】认为“仕途与经商同为有为之途,甚至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商 人对社会的作用远胜于那些整天纵情于山水,无所事事的儒士。叫剐但是这种思想并 不是真正的说明徽商与西方商人的那种独立的冲破封建旧体制的商人精神,只是为 了得到一种心理安慰,这从徽商的另一个特点可以看出来。 其次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茶商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儒仕这个身份。“贾而 好儒一是徽商的另一大特点。自古以来徽州人就好儒,这从表中的备注可以看出来, 不惜重金为故里、寄居地大兴文庙,捐建学校书院等等,一系列的兴学行为,不正 是代表其对儒的崇拜吗? 其实也就是想走向仕途。表中的部分茶商有弃儒从商的, 上面已经论述过由于贫困的原因,有的不能继续的从事儒业,有的取得了身份之后 不得不去外出经商。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但是在取 得经商的成功之后,大部分茶商都会为争取功名,而去捐官获得政治身份。封建势 力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