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驻美公使与美国驻华公使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驻美公使与美国驻华公使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驻美公使与美国驻华公使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驻美公使与美国驻华公使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驻美公使与美国驻华公使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许多西方国家早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中国正处 于社会动荡,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西方 资本主义列强相继来到中国,为实现自己的经济侵略要求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 国与各国的官方交往主要就是通过公使来完成的。 本文选取晚清驻华公使与美国驻华公 使来进行比较研究, 希望通过分析比较对研究现在的中美关系和两国之间的交往有所启 发,通过对晚清时期的驻美公使的研究,总结一下他们与美国交往所总结的一些经验和 教训,希望能够对现在的外交官的一些外交活动也能够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本文拟以晚清驻美公使的笔记、奏折和官方记录以及翻译的中美往来照会为基础, 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来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大致分从中美两国政府在派遣公使时所处的 背景、中美两国公使在所驻国的主要任务和中美两国公使所受文化熏陶三方面去比较。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中美两国公使派出驻外公使时外交背景的不同。美国政府为了能够使公 使进驻中国北京进行了积极的交涉, 而晚清政府为了阻止外国公使进京设置了种种的职 务, 但随着交往的不断增多和在美华工受到的悲惨遭遇使得晚清政府也逐渐的迈出了派 遣使臣驻外的重要一步。 第二部分:中美两国公使在所驻国任务的不同。美国驻华公使在中国,秉承美国政 府的对华政策,争取有利于美国的最大利益,其中主要的就是争取商业利益。而晚清驻 美公使在美国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华人、华侨,为华工争取权益。 第三部分:中美两国公使所受文化熏陶的不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也具 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追求自由、具有功利的色彩,个人主义浓厚,其公使也不可避免受 其影响,表现在外交上就是插手弱小国家的事务。中国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等 级观念浓厚,重义轻利,这些思想对使臣的影响巨大,因此对使臣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iv 第四部分:对晚清驻美公使的评价。晚清是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派出的使臣,由于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外来事物接触不多,因此在处理交涉事件时容易妥协。但随着处 理外交事件不断增多,通过自身实践,他们逐步学会了运用国际法和外交手段来处理涉 外事务,尤其是在保护在美华工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关键词:晚清时期 美国 公使 比较研究 v abstract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world in many western countries well into the capitalist era. china is undergoing social upheaval, inten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d complex historical period of struggle.after the opium war in china,western capitalist powers have come to china,aggression to achieve their own economic demands,a series of unequal treaties signed.official contact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s mainly done through the minister.this paper selects late embassy ministers and minister to the u.s. embassy and a comparative study.comparison of the study hope that the current sino-us relations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inspired,through the late qing dynasty minis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study.summarize some of their contacts with the u.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hope that some of the diplomats on the current diplomatic activities can als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minister of the notes,memorial and official records and sino-us exchanges note,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o a comparative study.this article from three aspects to compare:the chinese and u.s. governments in the context in the time to send minister、china and the u.s. minister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in which the main task、china and the u.s. minister suffered cultural influen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 china and the u.s. when the foreign minister sent a diplomatic envoy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in order to enable the u.s. government minister stationed in beijing, china has actively carried out negotiations,but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set all sorts of positions to prevent foreign minister to beijing.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exchanges and chinese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de by the tragedy of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also gradually taken an important step to send envoys abroad. part ii:china and the u.s. envoy in the country in which the different tasks.the u.s. minister to china in china,adhering to the u.s. government policy toward china,beneficial for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one key is to seek commercial interests.but late minister united states,the main task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to protect chinese 、 overseachinese,fight for the rights of chinese workers. part iii:minister suffered two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edification.the united states is a capitalist country,the culture also has the nature of capitalism,pursuit of freedom、 vi with utilitarian color、strong individualism,and the minister inevitably affected,performance that is meddling in diplomatic affairs of small countries.in china has be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strong feudal hierarchy,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of more than loyalty.these thoughts on the envoys of a great of influence,so to some on the role of envoys has some obstacles. part iv:evaluation of the late embassy ministers.late follow in case of no cases of envoys sent by,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little contact with external things,so easy in handling incidents of compromise negotiations.but 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foreign affairs events, through their own practice,they gradually learned to use international law and diplomacy to deal with foreign af protection of chinese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d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keywords: late qing period united states minister comparative study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晚清驻美公使与美国驻华公使比较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绪 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的两大国家,早在晚清时期两国就开始了政府间的交往。 虽说晚清时期两国的交往是建立在强权和不公正的基础之上的,但我们仍不能否认,这 一时期的交往对我们研究中美之间关系的重要价值。在两国的交往当中,两国的公使在 其中所起的作用更不可小看。本课题重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公使进行比 较研究以期有所发现和创新,为我们更好的研究中美关系提供一点力量,并在当今社会 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外交考验的时候能够为如何加强与美国的联系和交往, 并能够在公 平、公正、互利、和谐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之间的关系,能起到一点实际的借鉴作用。 外交是对外国的交涉或交往。外交不仅是一种交涉的技术,又是一种交涉的科学, 是国家处理对外关系或对外事件的科学。日本外交学者信夫淳平认为外交的目的在于: “维持并增进外国的亲善;保护在外侨民;发展国外的工商业;考察外国的情势;披沥 国民的能力、实力、同情及诚意;迅速交涉各种案件,善于妥结;拥护国民利益,防侵 害于未然,而伸张国力。 ” 1 外交官是一个国家的代表, 也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 不仅需要一定的职业训练, 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作为外交使臣,对于出使国的情况一般要有比较清楚 的了解,这样在处理对外交涉时才能得心应手,不至于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2但中国传统 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无法胜任这一职业,无法应付近代外交。 近代外交是以国际法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外交官必须熟识外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法律等情况,尤其要通晓所在国家的语言。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儒 家思想的熏陶,知识结构以经史为主,对西方的国际交往准则和礼仪知之甚少,这就使 得晚清时期的中国外交更是难上加难!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晚清政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已经被破坏,国力弱小,不可能 像资本主义列强这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侵略其他国家,扩张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来进行强权外交;也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和西方列强同样的发言权。中国面临的外 交近代化任务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彻底打破闭关自守的状态,积极开展国际交往; 了解列强情况,运用国际惯例和外交手段;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中国的国家利 1 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8 页 2 吴宝晓: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 页 2 益,反对列强侵略,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其中, 反对列强侵略是当时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最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驻外公使的外交任务 3。 晚清时期的驻美公使们不断与美国资本主义进行斗争,但由于国力的弱小,没有强 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做后盾,使得驻美公使与美国的一些正当交涉都归于失败。虽然当 时的中国处境比较困难,但当时派出的驻美公使们仍是晚清政府官僚里面极优秀的人 才,他们在处理外交事务,维护清朝利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小 视的! 本课题从研究晚清驻美公使与美驻华公使的比较入手,结合当时的国际大背景,再 加上当时两国的国情,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碰撞,晚清时期国门的被迫打开和资本主 义的发展,以及他们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的增大,使得美国派往中国的公使都 被赋予了一种使命:即要求扩大它的侵略权益,满足它的侵略要求。这些美国公使在中 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他们所搜集的一些关于晚清中国形式的资料都成为了美国政府 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而他们也很好的贯彻实行了美国政府的这些对华政策。而晚清的 驻美公使的派驻却有点被迫性,晚清政府本不想派遣公使,这与她的“华夷体系”相违 背,但随着在美华工人数的不断增多,再加之华工在美的悲惨遭遇和美国国内排华势力 的不断增长,华工的境遇和生存条件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晚清驻美公使的派遣问题提上 日程。晚清驻美公使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保护在美华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安全,提高 华工在美国的待遇,与美国政府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抗争。两国公使在所驻国家的活动充 分反应两国不同的发展情况和不同的需要。本课题希望通过对两国公使的比较研究,对 研究现在的中美关系和两国之间的交往有所启发,通过对晚清时期的驻美公使的研究, 总结他们对于与美国交往所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能够对现在的外交官的一些外交活 动也能够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使得两国的关系能够在促进两国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更加 的和谐! (二) 研究现状 对以驻外使臣为主的清末中国外交官进行研究,已有不少的成果,如中国香港的学 者黄康显,台湾学者郭廷以和日本学者浦地典字,美国学者蔡石山等,均有这方面的著 作。前人关于这一课题的著作,有的侧重于研究个别人物及其外交成就和外交思想,有 的侧重于对交涉事件的研究,总起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人物的研究和事件的研究。对 3 吴宝晓: 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57 页 3 人物的研究,主要因为这些人成就较大和思想比较突出,引起研究者的兴趣,还有人物 有日记或文集传世,这些都为后人展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于事件的研究,较多 的集中在留美学生及华工问题上,如蔡石山的中国和在美国的海外中国人等。 上述研究,虽然大著甚多,但多属于个别人物研究的性质,将使臣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共性的研究,目前为止,还不够充足。目前的两部著作: 初出国门中国早期 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 ,吴宝晓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艰难的外交 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 ,梁碧莹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可谓是关于驻美公 使群体的研究之作。 但两部著作的共同之点是只对晚清的驻美公使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 行研究。 对美国驻中国的公使的研究也主要注重于对个别人物的研究上面,著作如闵锐武的 蒲安臣使团研究 ,中国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论文方面关于美国驻华公使的研究较 多,但也主要是对个别人物的研究,如列卫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 确立 ,作者杨木武,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2 月第 3 期; 柔克义 与抵制美货运动 ,作者郝贵远, 历史档案 ,1987 年第 2 期; 彼得伯驾与美国早期 对华外交 ,作者汪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3 期等,以上这些 著作和论文主要集中在对公使个体的研究, 未对整个的晚清美国驻华公使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研究。 (三) 创新 关于晚清驻美公使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数只是关注于单个人物的介绍,也有部分 著作是关于晚清驻美公使群体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一些政绩活动的研究, 本课题主要是 从晚清驻美公使与美国驻华公使的比较入手,看看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 他们有哪些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对于晚清驻美公使的一些活动我们应如何看待和评价 以及他们所取得的一些经验教训对我们现在与美国交往有哪些借鉴作用! 4 一 两国派出公使时外交背景的不同 (一) 美国积极倡导公使驻京并进行不断的交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最终战败,英国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 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使英国获得了在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和福州五个通商港口进行 商业往来的权力,这激起了美国的欲望。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泰勒在 1842 年 12 月向国会 递交了一份特别的咨文,咨文中介绍了中英条约的内容,并建议拨付专款,授权政府派遣 使团以便赴华接洽商约 4,同时在咨文中也提出了在华设置负责外交事宜的常驻委员5。于是 到 1843 年 10 月美国派出了以顾盛为代表的第一个赴华使团。 作为美国派出的第一个赴华使团,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谋求美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 国务卿韦伯斯特在给顾盛的训令中明确指出: “你即将从事的使命的重要目的,就是使美国 船只和货物根据英国商人享有的同样优惠条件获准进入这些港口(指广州、厦门、宁波、 上海和福州)” 6。 而此时的清政府,自入关以来就继承了明代的对外关系机制,将对外交往建立在“朝 贡体制”的基础上,负责机构为礼部和理藩院。在这种“朝贡体制”下,各属国的使臣携 带贡品,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入境,首先由各地的督抚接待。 “贡使到,由督抚具题奏闻” , “贡使往来由督抚派委同知或通判一员伴送” , “外国有事陈请,不得擅自经申及陈奏御前, 须由督抚转奏” 7。各属国所派遣来到清朝的使臣,一律被清朝统治者视为贡使,他们必须 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并派有专门人员对他们的活动进行“监视” 。使臣进入京城之后,清 政府将其安排在会同四译馆中,由馆中的馆员招待,一切事宜由内务府处理,并且礼部会 派两名官员帮忙照应。使臣在馆内的一切费用都由清政府负责,但使团成员不得随意外出, 即使外出必须按清政府的规定。 “使臣在馆时,有请出寺庙游览事,由礼部先行奏闻,将所 行街道,知会步军统领。不许收买史书、兵器及一应违禁物品,不得与铺行人等私相交易” 8。可说那时的使臣进京后并无人身自由,一切都在清政府的掌控之中。 但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两使团试图与清朝建立外交 关系时,清政府仍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受“朝贡体制”思想的影响,本着“普天 4 american diplomacy in the orient,j.w.foster,boston n.y.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04,p78. 5 丹涅特: 美国人在东亚:19 世纪美国远东政策评述 ,姚曾廙译,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97 页 6 阎广耀,方生选译: 美国对华政策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9 月版第 19 页。 7 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卷 31,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 64 辑,台湾文海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 页。 8 萨迎阿等撰钦定礼部则例卷 171,江宁藩司藏板,嘉庆二十五年(1820)刊本。 5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9的旧有观念,将两使团一律视为朝贡之国。因此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与西方国家并没有发生近代意义上的对外交 往,也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 在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清政府与英国的交涉地点设在广州, 由沿海的督抚收 接英国人的往来文书等交涉事务。但在 1840 年 8 月,英国军队抵达南京,英国公使璞鼎查 提出由耆英、伊里布授予“全权”钦差大臣和谈的条件,清政府急忙答应并派出以耆英、 伊里布二人为钦差大臣赴南京与英交涉,从此,钦差大臣正式成为清政府的外交代表。钦 差大臣并没有完全的谈判自由,受到军机处的直接领导,军机处对钦差大臣发出训令指挥 谈判的程序,清政府还可以用惩罚钦差大臣的方式,来监控和否定已经达成的协议 10。这时 的清政府还没有意识到外面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拘泥于传统的“定制”和“法度” ,对于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代表进入京城是不可理解的, “认为这样做会有损皇帝的尊严” ,因 为“以往只有贡使方得进入北京” 11。因此,清朝统治者极力阻止各个西方国家的外交代表 进京,不断的设置不同的职位作为清朝处理对外事务和进行对外交涉的机构。 道光二十三年(1843)八月,由顾盛率领的美国第一个赴华使团到达中国广州,照会 广东巡抚程矞采,要求觐见,并呈递国书,并以兵船欲赴天津想威胁,要求与钦差大臣商 酌。当时清朝皇帝道光在听说美国将派使团赴华进京时,即颁布指示“著耆英等婉为开导, 谕以天朝抚驭各国,一视同仁。且定制所应有者,从不删减,定制所本无者,不能增添。 若各国纷纷请觐,观光上国,不但无此政体,且与旧制有乖,万难代奏” 12。为阻止顾盛进 京,道光皇帝在接到美使顾盛要由内河入京的报告后再次指示: “谕以天朝抚驭外夷,凡向 天朝觐之各夷,俱不准其恳请。从此该国无论由外河由内河,皆不准其进京” 13。急派曾任 钦差大臣的耆英为两广总督,又加授钦差大臣,办理“各省通商善后事宜” 。这样两广总督 并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处理对外事务。这一点在望厦条约中有所体现: “合众国日后有国 书递达中国朝廷者,应由中国办理外国事务之钦差大臣,或两广、闽浙、两江总督等大臣 将原书代奏” 14。由于清政府坚决阻止顾盛北上,于是顾盛在 7 月份提出“倘允他国使节进 京,美国得援例” 15。道光皇帝: “天朝抚驭外夷,一视同仁。先已谕阻该国使臣,自无准 9 陈翰笙: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10 梁碧莹: 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 页 11 丹涅特: 美国人在东亚:19 世纪美国远东政策评述 ,姚曾廙译,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269 页 12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 69 ,第 39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13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 71,第 18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14 王铁崖: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56 页。 15 李定一: 中美早期外交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21 页。 6 令他夷入觐之理” 16。 为了维护天朝的尊严,清朝统治者极力反对西方各国外交代表和公使们进入京城,为 此清政府处理对外事务的机构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1843 年, 耆英以前钦差大臣的身份与 美国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中确定了钦差大臣处理对外事务的身份。同年,在耆英与法 国签订的中法黄浦条约中第 34 款又明文规定: “将来大佛兰西皇上若有国书送达朝廷, 该驻口领事官应将国书送与办理五口及外事务大臣,如无五口大臣,即送与总督代为进呈, 其有国书复转,亦一体照行” 17。在这里面,将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称之为办理五口及外事务 大臣,明确了其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权力。从此,五口通商大臣成为了清政府的外交代表。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钦差大臣办理五口通商事务,开始正式称为五口通商大 臣,这是当时中国办理外交的最高官员。但是列强并不满足这种交涉体制,认为广东距离 京城太远,钦差大臣还需向皇帝请旨,浪费时间,再加上继耆英之后的五口通商大臣徐广 缙、叶名琛办理交涉事务时寻找各种理由推脱不见外国使臣,使西方国家公使不满。为此 各国使臣提出修约要求,并要求使臣进京。因此,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公使驻京问题也 成为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与清政府交涉的重点。但清政府为了阻止外国使臣进京,通过颁布 上谕更加明确了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事务的职责。 在继顾盛之后的美国驻华外交代表或公使在与清政府交涉时频频提出公使进京的问 题,但清政府统治者最后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拒绝其进京要求。如美国驻华公使马沙利, 因与两广总督叶名琛会晤遭到拒绝,于是向两江总督怡良交涉,提出要进京呈递国书,此 时的咸丰皇帝得知后以“中国抚驭外番,惟年班及入贡诸国陪臣,及有请觐之例。该国远 隔重洋,素敦礼仪;中外体制,素所深知。但须恪守条约,照旧通商,正不必遣使入觐, 始见成悃也” 18,加以拒绝。在咸丰四年六月时,美国使臣麦莲赴上海向两江总督怡良投递 照会,企图赴扬子江一带通商,上谕指出: “惟各国通商事宜,向归两广总督专办,即著 饬令该酋迅由昆山启程,前往广东,不得恣意逗留” 。 19其后,又以“京师为辇毂重地,从 无外国之人混入其中” 20为由拒绝麦莲的进京请求。1856 年面对美国驻华公使伯驾时,咸丰 皇帝的理由是“遣人来京之说” , “荒谬无理,谅叶名琛自能驳斥” 。 21在天津谈判之前,咸 丰帝又发布指示,若美国公使谈及进京之事, “告以天朝体制,凡外国人许其进京者,皆系 16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 72,第 8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17 梁为楫,郑则民主编: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6 页。 18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 6,第 26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19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 8,第 288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20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 9,第 56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21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 13,第 18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7 朝贡陪臣。若米利坚既是友国,款待之礼,例所不载。凡无章程可仿,即恐礼貌未周,转 伤和好之谊。此事恐难允准” 22。此时的驻华公使列卫廉面对清政府的拒绝对公使驻京问题 做出了让步。但英国却坚持将此问题写进条约。本着“倘允他国使节进京,美国得援例” 的协议,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按清政府的要求顺利进入了北京,但因觐见礼节有分歧,只 递交了国书,但这也使华若翰成为首位进入北京的美国驻华公使。但此时的英法两国并不 满足现状,于是与清政府动用了武力,最后清政府不得不按照他们的意愿允许其进京换约。 这次清政府允许西方公使进入北京可说是做了巨大的斗争,但这只是仅限于允许西方公使 进京换约,对于西方公使提出的以西方外交礼节觐见清朝皇帝的要求,清政府一直以“中 外礼节不同”和同治帝的“皇帝冲龄”为借口来拖延外国公使的入觐。 随着对外交涉的事务的日益繁多和不断变化, 清政府在 1861 年成立了 “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作为清政府处理对外事务的统一机构,同时也为了应付西方国家公使的纠缠。随着 北京条约的签订,沿江沿海又新增加了八个通商口岸,其中在北方新增三个口岸,由 于南北相隔太远,奕訢提出了南北口岸分设大臣的建议。除去北方三口岸之外,其余各口 和原来五口通商事务,派署理钦差大臣江苏巡抚薛焕办理,仍称为“五口通商大臣” ,但由 于驻地在上海,又称为“上海通商大臣” 。而在北方新增的牛庄、天津、登州三口设立办理 通商大臣,专管三口事务。自此有了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置。总理衙门设立后,奕訢奏设 南北洋通商大臣则是从“就近商办”的角度考虑,也是为了希望中外交涉在外办理,各国 驻京公使将无事可为,日久或自行退去 23。这种观念和想法,反映了晚清政府和晚清统治者 的愚昧和落后,他们的这种处理对外事务的体制和官员保守的旧意识,已不能适应国际上 越来越复杂的近代外交关系,其落后、愚昧的外交体制的改革和外交观念的改变已迫在眉 睫。 无论清朝统治者作何种努力来阻止西方国家公使进入京城,最终也抵挡不住国际社会 发展的形势。直到 1873 年,同治皇帝亲政,再加上蒲安臣使团游历美国和欧洲等国家时按 照西方礼仪觐见了各国君主,亲递国书,行鞠躬礼,这就为美英法等各国公使增加了口实, 西方各国公使连续照会总理衙门: “恭逢大皇帝亲裁大政,若不请准立将各国庆忱,面达圣 听,则膺使任者难免失职之愆” , “钦差蒲大臣等,所至各国皆以敌体相见,彼时所有各国 召见礼节,谅志刚孙家谷二大臣必行遵为覆奏,尤可据者” 。 24加上崇厚赴法道歉时也立而 见之,此时的总理衙门已无词推脱。于是,在 1873 年 6 月 27 日,美国等西方各国公使第 22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 22,第 20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23 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89 页 24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 89,台湾文海出版社,第 8245 页 8 一次以西方礼节觐见了同治皇帝。 从上述美国派出第一个外交使团来华缔结和约并要求觐见皇帝到最终得以按西方外交 礼节进京觐见清朝皇帝这一交涉过程,可以看出,美国公使对于公使进驻北京问题并不像 英法公使那样急切,美国公使比较缓和,这就为清政府接受国际交往惯例,使中国由传统 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提供了帮助。而对于清政府来说,这一改变使得中国千百年来的“中 华礼仪”开始被西方外交礼仪所取代,它也标志着“华夷体系”最终走向了崩溃。 (二) 晚清政府迈出的艰难一步 晚清政府进行近代的符合国际交往惯例的对外交往是在经历了艰难的挣扎之后才 最终做出的决定。而在派出驻外公使之前,其处理对外事务的机构为“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 。而总理衙门的成立也是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事务而成立的。 1 总理衙门的成立及其职能 1 总理衙门的成立及其职能 总理衙门创建于 1861 年,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比较正规的负责处理对外事务 的外交机构。其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总理衙门成立后,开始把军机处 的外交事务承担了下来,各国往来照会也转到了总理衙门,并设办公地方负责接待外国 使臣。总理衙门成为了中国管理外交的机构,与外国有关的通商贸易或者其他外交事务 都由总理衙门管理,如缔结修改条约、商业贸易、接待外国公使、翻译并传达外国往来 照会、调节中国人民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的决定、侨民的保护等。因此这就使得总理衙门 不能专门化,很多事务不得不依靠地方实行。 就总理衙门与地方督抚的关系看,他们之间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处于平等的 地位。由于总理衙门对地方的情况不能完全洞悉,所以会要求地方相机处理,这样就造 成了地方督抚插手外交的现象。有时地方督抚的权力甚至会远远超出皇帝所允许的范 围,有时就会出现面对总理衙门的指令,地方督抚不予采纳的现象。 与地方督抚同时存在的另两个能够处理对外事务的特殊机构为南洋通商大臣和北 洋通商大臣。这两个机构的设置是在总理衙门之前,他们被当作总理衙门的两个分支机 构,分担总理衙门的任务,但不受总理衙门的指派。早期南洋大臣比较重要,拥有比较 高的政治地位和等级以及在较大的范围内拥有政治权力。但从 1870 年之后,这种状况 发生了转变,北洋通商大臣开始在对外事务中占据主要地位。 南北洋通商大臣和地方督抚可直接受皇帝的指派与外国缔结条约,尤其是北洋大 臣。如同治十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日本进行通商条约的谈判;又如在同治 9 十三年,李鸿章又被指派为全权大臣与秘鲁使臣商讨通商事务, “与秘鲁使臣会商妥办, 以专责成” 25。通商方面也主要是由通商大臣和地方督抚负责。这在奕訢奏设总理衙门 的奏折中有所体现: “所有新立口岸,应派管理官员,由通商大臣会同各省督抚妥商具 奏;各新旧口岸税银、进出口船只数目各情形,按月呈报管辖之通商大臣、钦差大臣稽 查;所有各口起解部饷,川资运脚以及稽查关税书吏辛工纸张一切费用,拟请敕令天津 通商大臣、上海通商大臣,会同各该地方督抚,酌议章程,奏请遵行” 26。这样一来, 总理衙门的权力就有限的多,一方面受皇帝的控制,另一方面对地方的对外交涉事件只 起一个代奏上呈皇帝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总理衙门的职责主要是对通商大臣和地方 督抚上呈的有关涉外事件的情况进行审核, 对通商大臣和地方督抚请旨事件上传至皇帝 并进行复议。如此形成了总理衙门、南北洋通商大臣、地方督抚的交涉体制,造成了晚 清对外交涉权力分散的局面。这种交涉体制与西方近代外交制度是不符的。随着交涉的 日益频繁,列强公使们越来越不满与地方官员交涉,而往往直接找总理衙门交涉,但总 理衙门又常常将责任推往地方,由地方督抚负责,致使许多案件拖延日久。各列强公使 的不满在交涉史料中有所体现。如同治五年,法国公使因各省官员办理交涉延搁,向总 理衙门递交照会,对清政府的对外交涉体制表示了强烈不满“外国中国相安与否,都在 贵亲王掌握如总理衙门限于权柄,当即请旨加权,肩任黜陟,法国无不竭力相助” 27。 总理衙门自 1861 年成立到 1901 年被外务部取代,存在了四十年,在这四十年中, 总理衙门在近代外交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如改革传统的外交礼仪, 抛弃了以跪拜为中心的封建觐见制度,派遣驻外公使,建立使馆和领事制度等。 总理衙门在开始成立时是被当作一个临时的机构的, “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 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28。没有明确其职责。其成立的目的有两个: 一方面,清政府试图通过建立总理衙门来表达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以平息他们 的侵略势力来获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防止他们去帮助叛逆 者,同时,作为一个处理清政府所有的对外事务的外交机构的总理衙门又使得清政府的 最高统治者和外国代表们之间起了一个缓冲的作用, 外国公使们不再被限制在广州和上 海进行交涉,同时也避免了外国公使们的进京直接与军机处进行交涉。 29 25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 93,第 32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26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 71,第 2678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27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 43,第 37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28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 71,第 2676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29 the tsungli yamen:its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by s. m. meng. published by th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mass. 1970 p19. 10 它的成立,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兴趣,而且比对任何一个晚清政府机构 的兴趣还要大。在总理衙门建立之初,绝大多数外国代表都很高兴中国能建立这样一个 机构,它表明中国终于愿意以平等的地位来对待其他外来民族,同时也表明在这个古老 的政治体制上,西方国家可以进行比以前较自由的贸易往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发现中国并没有改变以往的对外国人和外来民族国家的傲慢态度, 并且总理衙门处理起对外事务来并不如他们想像的那样有效 30。 总理衙门的成立是中国外交制度进入近代化的标志, 是被迫适应世界形势发展的需 要而建立的,其中避免不了又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印记。 2 驻外使馆制度建立的背景 2 驻外使馆制度建立的背景 晚清驻外公使的派出是清政府在经历了持久的犹豫之后才做出的决定,是被迫之 举,是为了适应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才做出的让步。 十九世纪中后期,各西方国家纷纷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同时,世界也形成 了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近代外交格局。这些西方国家在雄厚的经济实力的支持下,对外 扩张,实行强权外交,形成了适应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的国际惯例。而中国作为落后的国 家,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也逐步被纳入到了这一外交格局中,被迫由传统外交向 近代外交转变。 西方较早就形成了互相派遣公使驻于所在国首都的惯例, 但中国却是在近代以来才 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外交使节。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向清政府派 出领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相继派遣使臣驻扎北京。但清政府在面对向 国外派遣使臣这一问题时,一直迟疑不决,随着交涉事务的不断增多,清政府才开始慢 慢意识到遣使的必要性。 1858 年, 在天津谈判时, 美国代表就曾向直隶总督谭廷襄提出中国应派遣领事驻美 国以保护华工的建议,但谭廷襄以中国没有向国外派遣官员的习惯为由拒绝了这一建 议。1860 年时,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也向恭亲王奕訢提出过类似要求。1862 年时,当 时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将美国人惠顿的国际法原理中有关使馆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翻 译成汉语,便于中国人了解使馆的细节。1865 年、1866 年赫德和英国驻华公使参赞威 妥玛分别向总理衙门递交了局外旁观论和新议略论 ,建议清政府向国外派遣使 臣,并阐述了遣使对中国的好处: “派委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有大益处,在京所驻住 30 the tsungli yamen:its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by s. m. meng. published by th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mass. 1970 p21 11 之大臣,若请办有理之事,中国自应照办,若请办无理之事,中国若无大臣驻其本国, 难以不照办” 31。 “派员在外,又有益处,中国尚未见及,亦无足怪。但不如听其所劝 而行。况因现际天下大乱之时,须行尤甚。盖泰西诸国,素以相派大臣为尽来往之礼, 亦同礼者联为局中,不同礼者视为局外。如今中国独立,不与邻邦相交,各国未免心 寒,能与相通,庶可易寒为热。则各国既有关切之心,斯其无故侵占之渐,较易防堵。 抑或适与某国因事较论,中华果为有理,其余各国,必须帮同。若非用心相助,亦可用 言劝解。此及外设代国大臣之议,可见系属中华全益。 ” 32在 1864 年时,美国传教士丁 韪良就将国际法传播到了中国,并且翻译了其中有关使节权利与义务的文章,使得清政 府派遣使节有了参考。 面对世界的变化和自身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中外关系,再加上外国人的建议,清政 府内部的官僚大吏们对于遣使问题明显分为了支持派和反对派两大阵营。 其中总理衙门 大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和李鸿章、左宗棠等赞成对外遣使,崇厚率先发表意见,支持 遣使。他说: “遣使分驻各国是西洋立约之国最为应办之事,藉以通和好而达情意,其 所使有代国秉权,互相盟聘者;有修好往来,彼此长住者。中国虽无遣使驻外之事, 但深度各国,必将固请” ,饬令总理衙门“豫筹遣使之道,并与各国君臣相见礼节” ,并 肯定遣使“为外交第一要义。 ” 33李鸿章指出了遣使驻外的两大好处:一是凡遇争辩疑难 之事,使臣得见其君主、执政,明相诘责,曲为晓譬;二是对各国兵制船政军火器械, “能深窥其曲折要领” ,足以自强根基 34。左宗棠指出“正赖遣使一节,以调各国之情伪, 而戢公使之专横。 ” 35对于遣使也有官员明确持反对意见,其中以江西巡抚刘坤一和浙江 巡抚马新贻为代表江西巡抚刘坤一明确反对说: “分遣使臣往驻各国,不得任其所指” , 遣使出洋几乎是自投罗网, “以柱石重臣弃之绝域,令得挟以为质。 ” 36浙江巡抚马新贻 则担心外国会趁机“籍口要挟,以求秉中国之大政。 ” 37面对大臣们的各抒己见,总理衙 门也表达了关于遣使的意见: “西洋诸国自立约后,遣使互驻,互相往来,各处皆然, 而中国并无此举。叠拒各使臣来请奏派前往,本衙门以各国至中华,通商传教,有事可 办,故当遣使;我中国并无赴外国应办之事,无须遣使驳之。第十余年来,彼于我之虚 实,无不洞悉;我于彼之情形,一概茫然。兵家知己知彼之谓,何而不一虑及?且遇有 31 筹办夷务始末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