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从传 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主题逐步实现了由“物 向“人 的转向。 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忽视了人的发展问题,陷入了“以物 为本 的发展困境中,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尖锐,阻碍了社会向前发展。科学发展 观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审视社会发展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提出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新 探索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以人为本”被引入科学发展观并作为发展 的核心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指出,社会发展与人的 发展是一致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 人类永恒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人的全面发展包括 人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的,而人的片面发展又是 由于旧式分工和私有制所导致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教 育、扩大交往、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等途径,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能实 现。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诸如社 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制度的不完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等问题,使人 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上。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社会构建同步,只有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项建设,才能 为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的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s c i e n t i f i cv i e w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a l l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b e i n g s a b s t r a c t d e v e l o p m e n ti sa l w a y st h ec o r ei nt h ec o u r s eo fh u m a ns o c i e t y t h e r ei sa c h a n g e 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e w o fd e v e l o p m e n tt ot h es c i e n t i f i cv i e w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i l et h et o p i c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b e e nc h a n g e df r o ms u b s t a n c e t oh u m a nb e i n g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e wo fd e v e l o p m e n ti se q u a lt ot h e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n e g l e c t i n gm a n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r e f o r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u n ki n t od i l e m m a a n dt h es o c i a lc o n f l i c t so b s t r u c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v i e w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n d so nt h ep o i n to fa l t i t u d eo fh i s t o r ya n dr e a l i t yt os c a nt h e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a n d d i a l e c t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v i e wo f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s i s t sh u m a n - o r i e n t e da n d h o l d st h ev i e wo fa l l r o u n d ,h a r m o n i o u sa n dc o n t i n u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i c hi sa n 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e n to ft h es c i e n t i f i cv i e w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i san e wm o d eo fh u m a n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an e wc o g n i t i o n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r u l eo fh u m a ns o c i a l h i s t o r y t h eh u m a n o r i e n t e da st h ec o r en o t i o no ft h es c i e n t i f i cv i e w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a n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e t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v i e w s s c i e n t i f i cv i e w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d i c a t e st h a t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sc o n s i s t e n tw i mh u m a nb e i n g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f i n a la i m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st or e a l i z ea l l -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h u m a nb e i n g s i ti sh u m a nb e i n g s p e r p e t u a lp u r s u i t ,a l s oi st h ec o r ea m o n gt h e w h o l es y s t e mo fm a r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 i t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a s p e c t s ,n a m e l ye q u a l i t y , i n t e g r i t y , h a r m o n ya n df r e e d o m c l a s s i c a lm a r x i s tw r i t e r s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a l l - r o u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b e i n g si sa i ma to n e s i d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b e i n g s t h e o l dt y p ed i v i s i o no fl a b o ra n dp r i v a t eo w n e r s h i pc a u s eo n e s i d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u m a nb e i n g s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w eh a v et od e v e l o pt h ep r o d u c t i v i t ya n de d u c a t i o n , e n l a r g e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d e s t r o yt h eo l dt y p ed i v i s i o no fl a b o ra n dp r i v a t e o w n e r s h i pe t c a p p r o a c h e st or e a l i z ea l l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b e i n g s i tn e e d s al o n gt i m et of u l f i l l n o w a d a y s ,s o m er e s t r i c t e df a c t o r so fa l l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u m a nb e i n g ss t i l le x i s t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 ya r et h ei m b a l a n c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t h ee c o n o m y , t h ef a u l t i n e s si n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t h ei n h a r m o n i c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l i a b s t r a e t h u m a nb e i n g sa n dn a t u r ee t c s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b e i n g si sa tar e l a t i v el o w l e v e l o n l yu n d e rt h eg u i d a n c eo fs c i e n t i f i cv i e w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c a na c c e l e r a t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s o c i e t ya n dt h eh u m a n b e i n g s k e yw o r d s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v i e w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 e s i d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 b e i n g s a l l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b e i n g s i i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 年 棹孜 i 占月歹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f 1 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扔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棒枚 导师签名:善毛书钐 曰期:川年6 月re t 日期:2 0 0 7 年占月易e t 绪论 绪论 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传统发展观是一种“以物 为本”的发展观,它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人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 下,整个社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物质繁荣,但由于其发展的片面性,一些社会问 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人类发展面临的新困境,开始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 思,使发展的主题逐渐由“物转向“人 。我国社会发展正经历着由传统发展 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基于对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 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更新了发展的 理念,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发展的视野,提升了发展的境界。科学发展观 的一个重要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注重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两者的协调统一,即科 学发展观不仅只是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它凸显 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加速人的全面发展的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问题,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中占 据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 标准。尽管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仍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 人们不懈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丰富完善。 国内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很多,也已取得一定的成 果,为笔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关于 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为理论界的热点。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学者们结合历史唯物 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科学发展观,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理论 基础,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新思路。在实践领域中,学者们把科学发展观与各具体学科相结合来 探讨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国内学者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例如在专著方面 有:陈志尚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韩庆祥、亢安毅的马克思开辟的道路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两本书中都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轨迹、基本理论作 了详尽地阐述;在研究论文方面有:丰子义的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俞吾金在也谈“入的全面发展问题 文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实质做了说明;杨立新的多维视野下解读人的全 面发展文中从四大文明的角度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在人的全 面发展的研究上倾向于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做历史和理论方面的论证与分析,例 如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渊源、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系进行研究,却较少涉及 到从社会发展的实践层面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现,制约着社会的 和谐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生存的问题之后,人的发展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 视野,成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就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看来,只有坚 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 供有利的保障。 本文以传统社会发展理论对人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对立面,以人 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 并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制约人的发展的因素,探讨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 指引下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理论基础上,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先回顾了社会发展观的历 史演变,简要分析几种社会发展观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 涵、创新性及其哲学理论基础;最后得出结论: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 终目的。第二章,探讨了人的片面发展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根源,紧接着以马 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为线索,力图完整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所包含 的深刻涵义,从理论上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第三章,分析当前我国人 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结合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人 的全面发展。本文尝试从科学发展观这一特定的视角来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即不 仅从历史与理论的角度寻求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定位,而且从实践上给予充实 和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理论与现实三方面的统一,这就是本 文的创新之处。 2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2 0 0 3 年1 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建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 反思传统的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是社会 发展理论的新阐述,对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为解决当前社会发展进程 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供新的指导思想,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当代社会发展观的历史嬗变 一、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都努力发展本国经济,重建家园。西方经济学界 关于社会发展的各种各样的理论也纷纷出现。总结近几十年来关于社会发展的理 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一) 经济增长论 “经济增长论 是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最初形态,主要盛行于二战后至6 0 年代中后期。这一理论以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把“经济增长= 社会发展 , 把g d p 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志。 尽管工业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并没有真正消除贫困、失业等问题, 反而增加了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社会暴力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一发展 模式中,由于忽视了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社会出现的是“有增长无发展 的现 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社会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战后二三十年的时间,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内涵要比“经济增长论 丰富得多,“经济增长论 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从7 0 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这 一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 二) 综合发展观 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美国学者的“社会指标运动 提出建立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在内的多元综合的社会指标体系;法国著 参见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1 4 5 3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名学者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提出以整体、综合、内生的宽阔视野来思考发展 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综合发展观。这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一次实质性 的跃迁。 综合发展观的特点是以本国资源、环境、历史文化条件为基础,综合经济、 政治、科技、文化等各种因素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中各 种因素的综合协调,但只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没有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 问题,而且环境问题未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这种发展观还是显得相对 狭隘,仍需要继续发展。 ( 三) 可持续发展观 1 9 6 2 年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绘了由农 药污染造成的可怕景象。这部著作的发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标志着人类开始 关心生态环境问题。1 9 7 2 年,被誉为“7 0 年代爆炸性杰作 的一份研究报告增 长的极限问世,它以大量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 所表现的指数增长性。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它预言在未来1 0 0 年内,增长 将达到极限。这一报告在当时引起了世界各国强烈的反响。从此人们开始了对人 类、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思考。人们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1 9 8 7 年,联 合国提出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比较系统的 理论阐述。这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正式诞生。可持续发展观是在追求经济发 展的基础上,主张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满足当代人眼前需求的同时,也不 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实现人的长远发展。此后,在全 世界范围内,人们把这一理论逐渐推向行动,并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从而实 现了由旧发展观向新发展观的转变。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也越来 越充实。我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需要也从满足生存发展 逐渐到更高的层次,要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伴随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许 多体制缺陷、环境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凸现,这些问题必然要求以新的社会发展 理念来解决。科学发展观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杨信礼发展哲学引论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1 1 8 4 参见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1 4 8 - 5 3 4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 于发展思想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它深刻地总结了我国2 0 多年来改革开放和世界 各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既立足我国国情,又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理论 依据。它从现实出发,统筹全局并顾及长远,对发展理念进行全新的定位,进一 步明确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以及该怎样发展 ,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 文化等多个领域。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具有极大的创 新性。 首先,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本质要求与核心内涵,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这是对社会发展主体与社会发展目的的新阐述。世界是由自然、人和 社会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对象性的活动由低 级向高级迈进。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是主体, 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发展的动力、广度、深度和速度都根源并取决于人们改造 自然的能力、人的需要、利益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因此,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把“以 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在1 8 5 7 一1 8 5 8 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的发 展分为: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社会发展的根本目 的和最高标志就在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 们还没有超出对物的依赖的阶段,容易陷入“以物为本”的局限中,可能导致盲 目追求物质利益的结果。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展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传统模式中,社会发展是以工业 化的发展为中心,人以向自然索取资源为发展的手段,g d p 的增长是建立在高投 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基础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道路。它忽 视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不符合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给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 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 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 量的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于发展。 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政治、经济、 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展的局面。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是文明发展道路,客观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的同时,社会政治、民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也要齐头并进、 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社会发展的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循 环利用率、降低成本,保护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 切社会形态中,社会发展都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一个社会 只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协调发展时才能促进社会的发 展,生产力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把解放生 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的一项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着重强调坚持“五个统筹 ,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 调发展,全面揭示发展与自然,发展与人,发展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对建立一种 更为合理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创造性地 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对人类社会发展 目标、发展道路、社会主体的活动和地位、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和内在作用等方 面,把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展”提出的,它包括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 发展两个方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人的全面发展列为新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 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它包括人的平等发展、完整发 展、协调发展和自由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 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必须做到“五个 统筹 ,充分体现发展的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改变长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n ,2 0 0 4 0 4 0 5 ,( 2 ) 6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之 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在东部、沿海地区 继续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重视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逐 步扭转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统筹经济和 社会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解决经济发展中 凸现出来的社会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优化利用各种资源,让人 们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谋求一时的发展。统筹国内 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融入世界 发展潮流,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上一代遗留下来的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可持续 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 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遵循社会 发展和自然发展的规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 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现在的社 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社会 是由各种要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构成的矛盾统一体,而各要素内部又分为诸多 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影响着大系统的整体功能状况。因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 全面兼顾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发展要立足全 局,克服片面性。所以,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同步推进政治、文化、生 态等各项建设,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是推动事物向 前发展的根本原因。作为协调发展重点的“五个统筹”,它所要解决的实际上就 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五对矛盾,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有主、次之 分,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做到“两点论 和“重点论”的统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1 2 7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物质运动是以时间、空间的形式纵横展开的。时间是物 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具有一维性,即永远向前流逝,不可复归的特性。空间 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从时间上来看,可持续发展兼顾当代发展与未来 发展,对发展的评价不只是停留于当代人的发展上,而是把当代人的需要与后代 人的发展紧密结合。从空间上说,它包含人口、生态、资源、经济等多方面的发 展,使社会发展成为具有自我再生能力的持续性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三项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 的整体:全面发展是前提,协调发展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物为本 的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唯一的价值 尺度,偏重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并 没能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反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社会的发展。 “以 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它并没有否定经 济发展,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追求社会的全 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经济发展应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人的全面 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价值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它揭示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和 动力。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春秋时期管仲提到“夫霸王之所始 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他们提出的民本思想,只是一种工具性、手段性的命题,所要达到的目的 是约束、控制人民,本质上是要维护阶级的统治。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建立在唯 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认为社会发展是 杭晓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 0 0 6 3 0 杭晓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 0 0 6 3 5 8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意志的表现。 近现代西方社会为了反对封建神学,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兴起了人本主义 思潮。它与旧的阶级统治观念一样,仍属于唯心主义范畴,在其性质上也并未发 生实质性的变化,不过是以资产阶级的统治代替封建阶级的统治。人本主义思想 也认为资产阶级中的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广大人民是统治阶级的附庸,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只是起着陪衬的作用。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本质 上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脱离社会现象的抽象的人性论。 正如列宁所揭示的:“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 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 些条件的变更。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科 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克服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 想中的把人民群众当作工具的历史局限性,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动力和目的。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 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并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最终动力。因此,一切发展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物质 和精神财富,才能加速我国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同时,把坚持“以 人为本 作为新发展观的核心,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发展观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为推动 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一、社会和人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不仅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人也是社会的存 参见冯国瑞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j 高校理论战线,2 0 0 5 ,( 3 ) :3 5 参见冯国瑞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j 高校理论战线,2 0 0 5 ,( 3 ) :3 5 列宁列宁选集( 第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4 2 5 9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在物,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自然界只赋予人以肉体的存在,只有在社会生 活中,人才能形成并发展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和本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特 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个人是什么,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生活条件 圆,而“整个历史 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 。可见,社会与人的关系是“社会生产人 与 “人生产社会 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其他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 区别之一。 对于每个人来说,社会是个人存在的前提条件。“历史的每一个阶段 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 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 它们预先规定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其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社 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个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通过劳动、交往等实践活动,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 满足自身发展和需要。人们努力改变现存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产生新的需要, 不断超越历史的限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与人就是这样一种相互映照、互 为因果的关系。 二、社会发展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 一) 社会发展的含义 在很多关于发展研究的论文或论著中,发展和进步被当作同一个概念使用。 如王怀超主编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等同 于进步,泛指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蔡拓撰写的可持续发展一 一一种新的文明观一书中认为:“在发展的诸多界定中,进步是与发展最贴近 的概念,甚至不妨说发展等同进步,发展就是进步。 o 事实上,发展和进步两个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丰子义教授认为:“发展 不简单等同于进步,目前已成为发展研究的一大共识。发展与进步之间涉及到一 个代价。 韩庆祥教授认为:“实际上,发展既不等于经济增长,也不直接等于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伞集( 第1 卷) 叫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2 7 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6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l 卷) m 北京:人民j j j 版社,1 9 9 5 1 7 2 参见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 6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9 2 转引自邱耕田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辨析 j 教学与研究,2 0 0 6 ,( 1 ) :9 2 转引自邱耕田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辨析 j 教学与研究,2 0 0 6 ,( 1 ) :9 2 参见丰子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j 哲学研究,1 9 9 5 ,( 7 ) :1 1 1 0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进步。在赵家祥等人所著的历史哲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在社会历史领 域内,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社会进步的内涵就是由社会发 展来界定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并不可以互相替代。 社会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所呈现出的包含有前进性、上升 性成分在内的运动变化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包含各种矛盾的动态过程,是进步 与代价的统一体,它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局域性、代价性等特点。相对而言, 社会进步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它是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流现象、基本方向、 必然趋势的概括和反映,带有总体性、趋势性、前进性、结果性等特点。 因此, 若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社会进步,就容易沉浸于所取得的成果中,忽视社会发展进 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和负效应,犯盲目乐观主义的错误。发展并非完 美无缺的,发展一定会付出必要的代价。“一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同时也是一 部让人俯首低头、让人扼腕叹息的代价史。” ( 二) 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 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和当代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一样,经历了一个以单纯经济 增长为衡量标准,到重视社会发展的综合标准,再到突出人的发展为标准的过程。 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发展危机,如资源锐减、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发 展问题困扰着我们。实践证明,仅以生产力为标准难以全面评价社会发展。历史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共同发展的有机体,并在 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发展。因此,评价社会发展应该是一个以生产力标准、制度标 准和人的发展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多维评价体系。其中,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发展的 根本标准,制度标准作为中介,人的发展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三 个标准相互制约,在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l 、根本标准生产力 生产力作为一个客观的科学尺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这是由 生产力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生产力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 基础。其次,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韩庆祥发展与代价 m 北京:人民f j j 版社,2 0 0 2 5 9 转引自邱耕田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辨析 j 教学与研究,2 0 0 6 ,( 1 ) :9 3 参见自邱耕田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辨析 j 教学与研究,2 0 0 6 ,( i ) :9 3 赵家祥等历史哲学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 0 0 3 1 7 5 李天敏论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 j 湖北社会科学,2 0 0 4 ,( 9 ) :1 7 , l l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各个领域的发展归 根到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2 、中介标准制度文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四大文明共同作用,推进人类社 会的不断发展。制度文明在整个文明系统中发挥着组织、协调和整合的作用。它 根源于物质文明,影响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连接这三大 文明的中介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能否相 互促进,关键是要看制度文明能否充分发挥它的协调、整合功能。只有当社会制 度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于广泛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和 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体现社会的发展。因此,制度文明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 要标准。 3 、核心标准人的发展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致的。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 点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发展生产力、经济、文化不是社会发 展的最终目的。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 展的最高原则和最高评价标准。 三、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 一)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 一方面,社会发展制约着人的发展。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形态以及发展程度 制约人的发展。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的发展是“对人的依赖”,并具 有原始的丰富性。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剥夺个人的权利;封 建文化禁锢人们的头脑,遏止人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旧式的社会分工使人 异化。进入当代社会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传统社会发展观的影 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成为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的严重问题。如果社会只是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也就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人的发展也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人的能力、交往范围、受教育 程度等一系列的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若社会中的个人 只追求物欲,缺乏精神、忽视道德;只顾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只追 1 2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求工业文明,不顾自然界的承载能力,那么由这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决不可 能是和谐发展的社会。 ( 二)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促进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才能促进双方的 同步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社 会越发展、越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越能得到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 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人是社 会赖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推进社会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推进人的全 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检验社会全面发展的核 心尺度。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四、科学发展观的最终落实: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 大影响。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 过程,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一切民族, 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 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状 态。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在对当代社会 发展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做了科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