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地域性是清词发展史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而清代的地方词研究近年来也备受 关注。清代的四明词有着十分可观的创作成就,但对其的系统研究至今无人问津。 本文试图以清代前期四明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以顺、康、乾三朝为时间纽带, 侧重研究四明词人的创作背景、创作的特色与创作实绩等,辨析四明词风嬗变的 原因及限制因素,力求还原清代四明词的原生态。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四明地域文学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对清初四明家 族、社团与四明文学、浙东学术与四明文学的关系展开论述;第二部分则是以时 间为线索,对清代前期四明词人进行分期的梳理和研究,通过个体的创作成就来 考察清代前期四明词的基本面貌;第三部分论述四明词风。四明词风以悲豪为主, 兼具有清丽等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历史和现实的具体原因的。第四部分论 述四明词的价值及局限。 清代四明词虽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属不起眼的1 , 4 , 支流,然而从这 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词人们爱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和高尚的文化人格以及四明深 厚绵长的人文底蕴等等。希望本文的这些探讨和分析,能够促进四明文学、文化 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清代,四明词,四明近体乐府 a b s t a c t r e g i o n a li sa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f e a t u r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ip o e m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 e sa r ei n c r e a s i n g i y 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l o c a l i t yc ip o e m n e c r e a t i o n so fs i m i n gc ip o e mi nq i n gd y n a s t ya c o n s i d e r a b l e ,b u tt h es y s t e ms t u d yi ss t i l l 阳m i ni nd e e p 矗e 啦s of a r t h i sp a p e ri ss e ti ns o c i a lc u l t u r ee a v i r o n m e mo fs i m i n gi nt h ee a r l i e r s t a g eo fo i n gd y n a s t y w el a yp a f i c u l 盯e m p h a s i so n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s ,t h ef e a t u r e s a n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t h ec f e a n so fc ip o e t si ns i m i n g w et r yt oa n a l y z et h ec a u s e so ft h e w a n s m u t a t i o no f 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sa n dt h el i m i t e dr e a $ o b s mf i r s t p a i to ft h i st h e s i sr e n e w s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i m i n gl o c a l i t y l i t e r a t u r e , a n di td e a l sw i t ht h ef a m i l yi ns i m i n gi n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s o c i e t i e sa n ds i m i n gl o c a l i t y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e a s t e r nz h e j i a n gs c h o o la n dt h e s i m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 ;n es e c o n dp a r t 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s i m i n gc ip o e t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o ft h ee a r l i e rs t a g eo fo i n g d y n a s t y , t os h o wt h eb a s i ca p p e a r a n c e so ft h es i m i n gc ip o e m t h et h i r dp a r t c o n c e n t r a t e so n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so fs i m i n gc ip o e m t h em a i ns t y l eo fs i m i n gc ip o e mi ss a d a n dw i l d ,a n db o t ho t h e rs t y l e sl i k el u c i da n de l e g a n t i th a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da c t u a lr e a s o n sh o w t h i ss t y l ef o r m s t h ef o r t h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v a l u ea n dt h el i m i to fs i m i n gc ip o e m t h es i m i n gc ip o e m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b en o t i c e a b l ei nt h ew h o l ec h i i l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 t h r o u g ht h e m , w ec a n s e et h ec ip o e t sw h oh a v et h ee l e v a t e dc h a r a c t e r sa n dt h ep o l i t i c a la m b i t i o n s o fc o n c e r n i n ga b o u tt h ed e s t i n yo ft h ec o u n t r ya n dt h ep e o p l e w ea l s oc 柚s e ct h ed e e pa n d p r o l o n g e dh u m a n i t yd e t a i l si ns i m i n g i ft h i sd i s c u s s e s a n da n a l d i s sc a na t t r a c ti n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es i m i n gf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s i m i n gc u l t u r e ,i tw i l lb em yp l e a s u r e k e yw o r d :q i n g d y n a s t y , s i m i n gc ip o e m , ( s i m i n gc i p o e t r y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丛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予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鹄露 导师签名; 茅绷 绪论 关于四明的来历,四明谈助里说: 四明【山) 旧称周围八百里,统天台而言之也其山东属鄞,东南属奉化, 东北属慈溪,西连绍之余姚、上虞嵊三县,南接天台,北包翠碣,四面各有七 十峰自平麓至顶峰约一万三千丈中为芙蓉峰,最高,有四穴,若开户牖 以通日月之光,故号。四明”1 四明山由此得名,宁波亦因此别称四明。 本文以清代前期四明词研究为题,首先涉及到两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关于研究的起止时间。本文研究的词人,生活的年代从清朝建立始至 乾隆朝止,但为抗清殉难、以死明志者不在其列。之所以截止到乾隆朝,主要有 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乾隆王朝是清代的鼎盛时期,同时又是清代由盛而衰的转 折时期。对清词来说,嘉道时期创立并逐渐形成的常州词派代表了清代后期词的 主要发展方向,对四明词风亦有所影响。受时间精力所限,本文暂不涉及清代后 期的内容;二是与四明历史上第一本郡邑词选四明近体乐府有关。嘉庆五年, 鄞人袁钧辑定了四明近体乐府十三卷并附自制一卷,书在嘉庆二十三年出版, 由他的外甥郑乔迁作刻本序,并另有附卷。这本郡邑词选在四明词学史上有着“空 前”和“绝后”的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嘉庆朝之前四明词的考察,还清代 前期四明词一个比较清晰客观的面貌。 第二,关于研究的地理范围。本文所要探讨描述的地域是就清代行政区划而 言的,即清代宁波府属六邑: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 舟山) 。 与现在的行政区划略有不同,不包括如今的余姚和宁海,而舟山今已独立成市。 时余姚地属绍兴府,与宁波府往来频繁,四明重要文化轴心之一的黄宗羲也是余 姚人氏,但本文的时间既然限定为清代,故以清代的宁波府辖为准,将研究的主 体圈定在上述六邑之内。同时,参考其他地域文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对侨居至外 地的四明词人也将有所涉及。词人虽然是流动的,但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是不容否 定的,他们也是四明词人中不能忽略的一部分。 四明文学发展的历史源远而流长。尤其在宋代以后,随着儒学地域化进程的 波及,四明的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了文学的繁荣。到了清代 前期,四明文学在国势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等因素的影响下,加之当代文 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厚积薄发,绽放出绚丽的光芒,学风浓郁、学者辈出、成就 斐然。 ( 清) 徐兆晶著,周冠明等点注:四明谈助,第2 页,宁波:宁波出版社,2 0 0 3 年。 四明历史上的文学名家亦不在少数,其中宋代吴文英,元代戴表元、张可久, 明代屠隆、张煌言,清代黄宗羲、全祖望、姚燮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均占有一 席之地。词学传统亦通过吴文英、张可久、姜宸英、姚燮等名家代代相传。他们 优美的创作、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得四明人备感骄傲和自豪,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 学财富。如果深入地考察这些名家词人,会发现他们背后其实有一个更为庞大的 支撑群体那些与他们切磋往来、声气相通的四明词人。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 限制,这些四明词人以前大多未被关注过,更遑论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选 取了清代前期这一特定的时间段,从一些原始材料的爬梳开始,对这些曾经在四 明文坛上活跃的、却被历史遗忘的词人们进行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清代地方词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不仅阳羡、浙西、常州各派纷纷成 为各家研究的重点,一些较小词派例如柳洲、吴中等亦有专著进行了论述,如金 一平柳洲词派( 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 ,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 人 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版) 等。四明词人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创作群体,从 未有人注意和考察过。偶有几位被提及的清代宁波词人例如姜宸英,也只是作为 纳兰性德的辅助研究对象而进行考察的。实际上,宁波文学的整体面貌也是模糊 不清、支离破碎的,基础研究工作相当薄弱。宁波大学的张如安教授以一己之力 致力于宁波地方文学研究,已有论著汉宋宁波文学史( 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1 年) 、元代宁波文学史( 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2 年) 等作,清代文学可能尚在进 一步整理中。所以本文没有前人的直接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从头做起。 本文以清代前期四明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以各朝代、各族群为纵横的纽 带,侧重研究四明词人的创作背景、创作的特色与创作实绩等,辨析四明词风嬗 变的原因及限制因素,考察清代前期四明词的基本状况,力求还原清代四明词的 原生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诸如“四明词在清代前期的基本面貌”、“为什么在相 似条件下,四明词没能形成第二个阳羡词派? ”等。清代四明词虽然在整个中国 文学史的长河中属不起眼的小小支流,然而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词人们爱 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和高尚的文化人格以及四明深厚绵长的人文底蕴等等。希望本 文的这些探讨和分析,能够对四明文学、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带来帮助,能够为世 人了解四明文学、文化作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2 第一章清代前期四明词概论 第一节四明词的历史渊源 四明地区开发得是比较晚的。春秋时期,为越国属地,国语越语载: “勾践之地,东至于鄞”,1 地理位置与瓯越( 今浙江温州一带) 、闽越( 今 浙江南部到福建福州一带) 相毗邻,可以想见其当时荒蛮之状。与四明开发水平 相适应的,四明文学的发展也非常缓慢,远远落后于近邻绍兴地区。这一状况直 到东汉中叶虞氏从北方东郡迁入才有所改善。虞氏以其优异的文化潜质壮大着自 己的势力,很快上升为四明唯一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合一的冠族,后又凭借着 东吴孙权的力量而崛起,几乎垄断了当时的四明学坛和文坛。在初唐之前,姚江 只有虞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一枝独秀,绵延了四百多年。2 中唐到五代,明州商业繁荣、交易活跃,是唐朝较发达的城市之一,这种商 业氛围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此时的四明文学却依旧呈现出弱不禁风的面貌。只有 释家的少量创作为几近荒芜的四明文坛作些点缀。四明文学真正走上良性发展轨 道要从北宋中叶开始。以庆历五先生为代表的四明儒学化进程的先驱,勤奋写作, 教书育人,成为开发明州地区教育和学术的中坚力量。平心而论,五先生的文学 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成就并不在于创作,而在于他们呕心沥血培养了一批具有 较高文学素质的人才,使四明终于走出了缺乏人才的低谷。从此,四明人才不是 呈现断断续续的状态,而四明文学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最早的四明词,据四明近体乐府的编者袁钧认为,是贺知章的柳枝 ( 碧玉妆成一树高) 以及武后时剡川( 奉化) 士人之妻所作的一首怨同鹃: 此别难重陈,花深复变人来时梅覆雪,去日柳合春。物候催行客,归途淑 气新。剡川今已远,魂梦暗相亲。 但无论是格律还是内容来讲,都有乐府的嫌疑,何况后者还明确来源于唐代 段安节的乐府杂录。据现有资料考察,四明人中最早尝试创作小词的应该是 五先生中的杨适。他传有长相思题丈亭馆一首,巧妙地把五个方位词嵌在 里面,格调明快,但明显缺乏词的意韵和意境。庆历五先生的弟子们在神宗、哲 宗时相继登上文坛,尤其是舒直,成为大力讴歌四明山水的第一人。舒直是北宋 新党中人,颇有吏才与帅才,但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他是酿成“乌台诗案”的主 谋之一,而他本人的一生亦深受此累。舒直不大为人所知的是,他还是文学上的 1 徐元皓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越语上,第5 7 0 页,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 2 详见张如安著:汉宋宁波文学史概说,第3 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1 年。 3 “清才”,思致妍密长于声律,在北宋亦称名家,但因其人而累其诗,故集 不传。南宋曾储所辑乐府雅词选舒词多达4 8 首,超过周邦彦( 2 9 首) 、贺 铸( 4 6 首) ,可见南宋人对其“雅词”的重视。而清代丁绍仪也认为:“舒直与 苏门四学士同时,词亦不减秦、黄。其临江仙送鄞令李易初被陈廷焯评 为:“情词兼胜,合大苏、小晏为一手。”2 而今其词也只能在 宋词选这样的 词选中找到,别集不传。 宋室的南迁为四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靠近临安的海滨小城顿时 成了近畿之地,四明人读书做官的风气大盛。据清代李邺嗣统计:“甬上文献, 至宋始盛。凡中进士者六百九人,位至执政者十八人。”3 这说明地域群体的人文 素质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四明文学的进一步兴盛奠定了基础。在这1 5 0 多年里,光鄞县一县可考的诗文集就超过百部,作者不下八十人。四明第一部诗 歌选集鄞人诗九卷也在此时辑成。同时,甬上学术研究气氛浓郁,淳熙四先 生杨简、袁燮、舒璜、沈焕开创的四明学派,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兼收并蓄,对 清代浙东学术影响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南宋时期词坛中心南移到临安,浙东地区词家辈出,一扫北宋时的落后面貌。 四明词人有史浩、楼锷、吴文英、翁元龙、陈允平等等。史浩的郧峰真隐漫录 存词1 3 9 首,杂婉、豪、雅、俗于一集,有描写故乡湖光山色反映自己的“真隐” 情怀的文人词,亦有展现街市小吃的市井之词,甚至还存有七套大曲,面貌驳杂。 而吴文英是四明词坛经过长期积淀后涌现的卓然成家的一代宗师。七百多年来, 文学史上对吴文英及其创作的评价,褒贬悬殊,毁誉参半,经历了几度起落。在 笔者看来,他虽然不是一位像苏、辛般有着忧国忧民般情怀的词人,却也绝不是 内容单薄流于技巧的。梦窗词中不乏一些感怀时事的呜咽悲歌,更有缠绵悱恻的 深情绝唱,对后代四明词人影响深刻。 而晚宋时期,随着蒙古铁骑大兵的长驱直入,大批儒士文人被抛入到战火之 中,文学又别有一番面貌。以奉化戴表元、宁海舒岳祥为核心的遗民词人群互相 唱和,共抒亡国的悲愤之情,强烈的遗民心态在此时已经表露无疑。此外,尚有 不少外地遗民来甬上活动并与四明人唱和,比如谢翱。类似的人生经历、相近的 生活遭际,使他的作品在清初的四明文人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产生了“异代同 悲”之感,对清初的四明文学影响甚巨。 关于元代、明代的四明词,袁钧说:“元词寥寥仅数人而明词佳者殊少, 1 ( 清) 丁绍仪著:听秋卢馆词话,词话丛编2 5 9 7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 2 ( 清) 陈廷焯编:词则别调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影印本。 3 ( 清) 李邺嗣著:甬上耆旧许卷二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持集部4 1 3 册第8 页,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 不独吾乡然也。或以其人存词,具体而已,不尽以古律绳之。 而明清时期的四明,沿着宋代以来的发展轨迹,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 展,富庶的江南水乡格局基本形成,望族崛起,地域文化日趋发达。这个时期的 四明文学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并且与时代政治气候的变幻紧密相连,四明词亦 然。 明末清初,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宁波地处江南,是抗清最为强烈和持久的 地方之一,抗战过程可谓历尽艰辛,惊天地,泣鬼神。抗清名将钱肃乐与张煌言 等起兵奉鲁王监国,先后据四明山与舟山海岛。张煌言联合郑成功举兵北伐,坚 持抗清十九载,可谓“三度闽关,四入长江,两遭覆没”2 ,直至全国抗清诸军 相继败灭,他才解散余部,退至海岛图复。不幸被俘之后又拒绝了清廷的诱降, 从容就义。这些暴风骤雨般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宁波史学家全祖望鲒琦亭集 里有着详细的记载。从这些情感激烈的文字中,可以想见当时动荡的政治环境和 民族英雄们凛然的大无畏气概,令人不禁击节三叹。 而当时身处乱世的宁波词人们填的词,自然与前代花间尊前、调笑娱宾的词 有着显著的不同。最明显的是满江红一调被翻来覆去地使用,用来抒发他们 心中难以言喻的悲愤之情。钱忠介公肃乐、张忠烈公煌言,均有数阕满江红 留世。他们怀抱“最发指、驼酥羊酪,故宫旧阕”的满腔悲愤,低吟“满世创痍, 何独我藜床支骨”的大势己去的悲怆之音。 他们留世的词并不多,钱忠介公集附诗余二十首,张苍水集附诗余六 首。钱忠介公集附的二十首词,以感怀、悼亡的居多。钱肃乐在“父子、兄 弟、翁婿相继死国”之后寄身海上,积劳成疾,郁郁而终。所以他的词往往透露 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愤和凄凉。如其满江红病中寄慨云: 满世创痍,何独我、藜床支骨。应堪笑,新来病鬼,伴他贫客一抹孤烟天 外冷,数缕香篆空中结。问年来祠祷是何方,心头血春风起,幽禽说秋 草罢,听题鹅。曾生世几何,繁华顿歇京洛鱼书千里浪,故园蝶梦三更月怪 阴阳无故又欺人,凄凉绝! 而这种悲愤在张煌言那里则转变为一种怒发冲冠式的咆哮,张寿镛在张苍 水集“诗余”一目后案:“谢山先生( 全祖望) 集不别立诗余一目,以诗余皆狱 中作也。”张词作多与抗清经历有联系,以抒发对亡国的悲痛和思念,写得情绪 激越昂扬,一扫纤弱靡曼的风气。例如他痛惜抗清以来仁人志士的先后就义、同 道多已覆没,怀念当年岳家军的威风凛凛,写下了满江红步岳忠武韵: 1 ( 清) 袁钧辑:四明近体乐府序,嘉庆二十三年刻本,慈水密庐校刊。 2 ( 清) 黄宗羲著: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黄宗羲全集i 0 册2 9 4 页,杭州:浙江 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 屈指兴亡,恨南北,皇图消歇更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 笛雨,李陵台畔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苑露,梁园雪双 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楼肯饮黄羊血试 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正如后人对他作品的评价:“激奋而高亮,沉雅而痛快”、“疼而不催,郁而 愈壮”1 他的词给人一种精神力量,慷慨激昂,视死如归。张煌言的坟墓仅黄土 一杯,但他的高风亮节深深感染着四明乡亲。他的墓前,常有“包麦饭而祭者”, “寒食酒浆,春风纸蝶,岁时浇奠不绝”。2 乾隆中赐谥忠烈。而清代的四明词人 对祭奠之事亦有吟咏,这是后话了。 以上简短回顾了四明文学、主要是四明词学的发展脉络,值得注意的有以下 两点:一是四明文学从一开始的荒芜到北宋时期的鼎盛,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即 便如此,四明文学的发展仍然是初步的,除了吴文英在词方面的开拓而成为一代 宗师以外,其他作家只能跻身二三流作家之列。这与四明人骨子里“经世致用” 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内容将在后文中进行深入探讨。二是四明的儒学虽 然起步晚,但南宋以后,儒学氛围浓厚,封建伦理也成为了四明家族自觉遵循的 行为准则。加上四明本来就地处南蛮,四明人骨子有种不屈不挠的倔强个性。在 社会政治变化之际,士子们的保守精神是相当顽固的。无论是宋末或是明末,新 朝代在四明地区均遭受了异常顽强的抵抗。所以四明词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咏 史和爱国词特多,抒发对民族的赤胆忠心,这一点也为清代的四明词人所继承。 张煌言著:张苍水诗文集附录“沈序”,第3 3 0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2 张煌言著:张苍水诗文集附录兵部左侍郎张公传,第2 6 1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 9 8 5 年。 6 第二节四明望族、社团与四明文学 费孝通认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按照“差序格局”的原则,家族是个绵续 性的事业社群,“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1 文化 教育自然是家族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教育水平、人才数量也是望族区别于 一般家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浙东相继出现了许多望族,最有代表性的有余姚的虞 家、鄞县的史家、慈溪的冯家等。虞家从三国至唐初,虞氏一门正史有传者1 1 人,仕宦而名有4 0 多人;史家在南宋时一门相继出了3 名宰相、7 6 个进士,有 “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之说;慈溪冯家自汉至清乾隆期间,出了5 6 个进 士,在慈城有“冯半城”之说。实际上,四明的望族数量是相当多的。按照全祖 望的甬上望族表统计,清代乾隆年间的四明望族多达两百家。 “明州三面际海,带江汇湖,土地沃衍。自宋以来礼俗日盛,家诗户书,科 第相继甲于东南。”2 而明代四明的科举优势地位也更加显著:“明代每八个进士 就有一个来自浙江。这么高的比例,毫无疑问在全国是排在前列的。总人数仅次 于南直隶。”“明代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诸府的科举优势极为明显。 如以县论,绍兴府余姚籍进士有3 3 9 ,高居浙江第一;宁波府的鄞县2 5 0 人,慈 溪2 1 3 人,各居浙江全省第二、第三。全国9 个县的尚书人数在8 人以上, 余姚1 5 ,鄞县1 2 。”( 笔者按:居全国第一、第二) 余姚、鄞县、慈溪的科举 优势地位与四明历来重视家族子弟的教育分不开的。四明望族大多聚族而居,保 持着诗书门第的风尚。而且四明人好学勤奋,尊师重教,书院讲学非常盛行,所 以在科场角逐中拥有相当大的竞争力也是必然的。 此外,如果把四明文化纳入江南经济的整体视域中加以考察的话,会发现这 其中存在着交叉互动的关系:明清时期的浙东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所以 带来了科举的兴盛,科举的兴盛又为名门望族的涌现创造了条件。名门望族的兴 盛和广通声气,又营造了活跃的人文环境。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互动的, 因此社会经济繁荣兴盛之地总是涌现大量人才。四明地区形成了这样一条连锁反 应链:江南经济一科举一望族一书院和藏书,从而家族不断壮大,文化也得到迅 速发展。 但随着明王朝衰颓,这些曾经在明代政治上举足轻重的望族,生存状况受到 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加上清兵入关后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使得他们的反清情绪更 费孝通著:乡士中国生育制度家族,第4 0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2 ( 清) 张恕、陈励、徐时栋、董沛撰:光绪鄞县志,卷二风俗,光绪三年刻本。 3 多洛岢著:明代浙江进士研究,第1 5 5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 4 同上,1 8 0 - 1 8 1 页。 7 为强烈。顺治二年闰六月,钱肃乐率先联合熊汝霖、孙嘉绩等人举义反清,并拥 立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张煌言亦举海上义师坚持抗清达十九年。浙东地区是 清初抗清义军的重要据点,而鄞县则是浙东抗清斗争的腹心。自古以来鄞县就是 宁波府治的所在地,经济和文化程度相当高,四明望族多聚居于此。明社稷倾颓 之际,他们大都自觉地参与了反清斗争,或是参加了举义反清队伍,或是秘密从 事着支持反清的活动,真是所谓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钱的有如“宗谊 先生慨然发其家,得十万金,径送钱督师营。督师疏请奖之,辞不赴。江师 航海,资粮扉屦不能仍仰之内地。先生家已落,犹货其田园、奴婢之未尽者以应 之。盖至是屏当一空,遂无担石之储,而先生怡然。”钱肃乐上疏亦有“臣郡臣 邑因臣起义兵,桑梓膏血一空”2 之语。 这与他们家族之间长期保持通婚也不无关系。如钱肃乐、张煌言均为董氏婿, 与董剑锷同辈;钱光绣是张嘉呙的妻弟等等。全祖望在撰写乡贤墓志铭坟版文时 也总是不忘加上一笔:某氏于予家为重表,或某某女配某某子是为姻亲等等。“大 学士钱忠介公故董氏婿,尚书苍水张公亦董氏婿,故国世臣之感,兼以姻眷所连, 倒庋倾筐以相从于焦原者,董氏较诸故家独多。”3 可以说,浙东的抗清运动能延 续十几年,与钱家、张家、董家、宗家,以及万家、高家、全家等四明的名门望 族倾力相助是分不开的。 战乱平定之后,面对着破壁残垣,他们又互相帮助重建家园。新一代的四明 人际关系在师从、姻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例如黄宗羲与张煌言两家 渊源深厚,黄氏曾云:“( 张) 公父刑部,尝教授余家。余诸父皆其门人。至余与 公,则两世之交也。“而黄氏在康熙六年甬上举办证人书院之时,“万、陈、张、 董、高、李等诸家弟子皆出其门,十岁以上者俱得侍听”5 ,以增学问和知识。 本来这些家庭成员走得就比较近,所以讲学时后代一同侍听;反过来说,同学经 历使得他们的关系更为密切了。这些人之中有在经史礼学各有成就的“万氏八 龙”,以及在康熙时期的四明文坛颇为活跃的范光阳、陈锡嘏、董道权、郑梁、 仇兆鳌等二十七人。在他们的诗文集中常常可见对方的序跋及诗歌唱和的作品, 可见他们在文学和思想上保持了长期交流和沟通的关系。这种人才积聚、培养的 1 ( 清) 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宗征君墓幢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8 5 6 页,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2 ( 清) 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明故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保吏部尚二持谥忠介 钱公神道第二碑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1 4 5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3 ( 清) 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湖上社老晓山董先生墓版文,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8 5 1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4 ( 清) 黄宗羲著:明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黄宗羲全集1 0 册2 9 4 页,杭州:浙 江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 5 ( 清) 李邺嗣著:送范国雯北行序,果堂诗文集卷三,第4 4 5 页,杭州:浙江古籍出 版社,1 9 8 8 年。 8 群落形态,对四明文学流派的群体构成,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 家族之间的交往自古以来就存在了,而且他们在特定的地区、一定时期有着 比较稳定的姻亲网络。但清代的四明家族之间关系绝非泛泛之交可比。如前所述, 经历清初兵火战乱与社稷倾垮的四明家族,更加坚定了在精神和物质上互相扶持 与彼此勉励的决心,形成一种类似“四明大家族”式的关系。 白虎通义宗族 说:“族者何也? 族者凑也,聚也。所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 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1 钱穆先生据“族”字的结构认为,“族”字是一面旗 与一支箭,同族即是在同一旗帜下的作战者。2 那么用“族”字来概括四明大家 族的关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因而四明的家族文化的继承方式也不是个体对个体的风格的影响与继承,代 之的是以家族群的方式进行文学上整体的影响和世代相承。家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促进彼此的进步,联宗扩大血缘圈的现象又进一步加强了家族之间的联系,促进 了素质较高的四明家族文化网络的形成,对四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 活动上,四明除了家族内部的诗文活动外,各家族成员之间的活动也是重要项目 之一。内部的诗文活动的成果是出现了范氏家著黄氏家集等大型家族诗 文合集,家族群的文化活动表现则是涌现出了众多的四明社团。各家族词人们共 相互补地组成了四明词的强大阵容。他们之间多有交往唱和,经常进行文学交流 活动,成为四明文学的中坚力量。 社团成员的结合方式超越了家族的结合的性质,通过一种文化社交圈的方式 表现出来。清代四明词人中有这样两类词人群体:一类是家族词人群,但数量极 少;一类是社友或者师友,两者因地缘关系而互相交叉渗透。成员之间的关系极 为密切,他们或为师生,或为同门,或为诗友,或为姻亲,结成一个联系紧密的+ 群体,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和探讨。 四明结社的风气由来已久。全祖望认为,“吾乡诗社之可考者,自宋元佑、 绍圣之间,时则有若丰清敏公、鄞江周公、懒堂舒氏,而寓公则陈忠肃公、景迂 晁公之徒预焉。”南宋时期的四明社团很多,有五老会、尊老会、率真会、炉溪 文社、碧溪文会等等,以怡老娱老性质的诗会为主。明代结社更为盛行。受到时 代风气的影响,四明人转而以参加政治性质的社团为主,受东林和复社其他成员 的影响明显,参加的社团也不再局限于本地。除黄宗羲以外,钱肃乐、万泰、陆 宇嘛周元初、董守谕、陆符、王玉书等人也曾是复社的成员。另外如李文缀早 1 ( 东汉) 班同著: 自虎通义宗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 5 6 册,第5 4 页,台 北:台湾商务印引窟,1 9 8 3 年。 2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5 8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4 年。 3 ( 清) 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勾余土音白序,第2 3 1 3 页。 上海;上海古箱出版社,2 0 0 0 年。 9 年从东林学派的成勇讲学,并私淑高攀龙之学。陈子龙为官浙江时,华夏、王家 勤、高宇泰皆参加了他主持的诗社,而且后来号召浙东起义的“六狂生”华夏、 王家勤在诗社中被称为“执牛耳者”。1 在明季“以朝局为社局”的文人社团里, 这样的社团活动无疑为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酝酿了暴风骤雨般的后备力量。 甲申之后,结社之风又为之一变。四明抗清起义的幸存者退而结成西湖八子 社、七子社和南湖九子社、五子等诗社。其中的陆宇螭、陆宇燥、毛聚奎、董德 俩、董剑锷、李文缀、李邺嗣、林时跃、林时对、高斗权、高宇泰、钱光绣、徐 凤垣等人都是曾经参加过抗清义师的民族义士。因而清初甬上的遗民社事异常活 跃。最早应是顺治二年,全美闲、杨文琦、文瓒兄弟等十余人之弃孀社,比顺治 十年归庄、顾炎武等所结松陵惊隐诗社还要早五六年。甬上至康熙十七年,尚有 高宇泰等所结南湖九子社,而惊隐诗社终于康熙三年,迟了十四年。全祖望有云: “有明革命之后,甬上蜚遁之士,甲于天下,皆以蕉萃枯槁之音,追踪月泉诸老, 而唱酬最著者有四社焉。”2 这些社团的彼此联系,在甬上形成了一个集政治上的 抗清、思想上的讲学、文学上的诗歌唱和于一体的规模较大的遗民群体。 至于结社的原因,曾“得卧子先生所许”的高宇泰说道:“国难以来,华、 王得追随范倪诸老游于虞渊,而予腼腆视息,虽键户屏绝人事,以期不负此初盟, 然以视亡友则可耻也。志趣不齐,菀枯随之,向之同社,半已出山,嚷嚷如也。 守之亦希,不可悼哉! ”3 于是为梓乡耆会。其会虽为耆旧之会,但其入社豫选甚 严,取友之宗旨在于以志节相砥砺。而西湖七子“以扁舟共游湖上,或孺子泣, 或放歌相和,或瞠目视,岸上人多怪之。”4 艺术上则是“务期僻思涩句不类世间 人所做”的独特风格。并且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十分隐秘的“内集”,今佚。全 祖望杲堂诗文续钞序中讲到了原因:“残明甬上诸遗民述作极盛,然其所流 布于世者,或转非其得意之作,故多有内集。夫其内之云者,盖亦将有殉之、埋 之之志而弗敢泄。百年以来,霜催雪剥,日以陵夷。”5 确实,在清初风声鹤唳 的年代,如何躲过满清的屠刀免于杀身之祸是一个严竣的问题。 试以弃编社为例。弃编社的“弃编”,出于汉书终军传。从“弃编”这 个命名本身,就可以看到他们想要进行抵抗到底、永不出仕的志愿。全祖望在记 1 ( 清) 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明故兵部员外郎蘖庵高公墓石表,全祖望集汇校集 注2 6 7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2 ( 清) 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湖上社老晓山董先生摹版文, 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8 5 0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3 ( 清) 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明故兵部员外郎蘖庵高公墓石表,全祖望集汇校集 注2 6 7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4 ( 清) 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宗徵君墓幢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8 5 6 页,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5 ( 清) 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果堂诗文续钞序,全祖望集汇校集注1 2 2 2 页,上 海:上海占箱出版社,2 0 0 0 年。 1 0 载了成员杨文琦、杨文瓒、屠献宸、董德钦、董剑锷、周御天、陆宇蝽陆宇燥、 李振玑、李振圮、徐风垣、施邦玢、高宇泰、全美樟、王之拭等人是如何保持“弃 编”的决心、忍受着苦难的岁月以后,这样说道:“盖二十年来,社中人物或死 或生,要皆以完节终。六朝最重门第,自唐以后始衰。今以先生社事观之,乃知 故国乔木,不可不亟为封殖”。所谓“故国的乔木”,出自孟子梁惠王,就 是说国家所需要的是世臣,国家的栋梁之材。确实,“弃编社”的这些成员,大 都是有着“门第”的名门望族。全祖望认为,正是这样“重门第”者,才自觉地 担负起了社稷的责任,至死也要“完节”。 可以说,这时四明社团的纷纷出现,超过了家族结合的性质。以守志为实, 雅集为虚的社团给了甬上遗民一个缅怀故国、激励志节的合法化借口。通过结社 来慰籍他们的心灵,发泄他们的悲愤。但是,如果说明末崇祯王朝还能让东林派 幻想通过党争取得政治地位,从而由上及下地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匡扶晚明政 权的话,这时已经清初了,失去昔日崇高地位的士子们在悲愤之余也只能无可奈 何,社团不过是他们的最后一丝挣扎。但是清政府在江南局势渐定之后就开始了 对文化的钳制行动。顺治十七年,清朝禁止社盟,使其非法化,民间的社团活动 不得不进一步转入地下了。 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四明诗社的数量进一步减少,且随着遗民们的过世,以及 人心思定等因素,社团风气也开始转变了。社团恢复了其文学唱和的基本功能, 如以全祖望为首的“真率之约”:乾隆二年,全祖望自京师而归,与陈南泉、钱 芍庭、董纯轩等人有“真率之约”。“杯盘一旬再举,而唱和则无虚日,“有感 于乡先辈之遗事,多标其节目以为题聊以志榆榆之掌故耳”。2 他们泛舟月湖, 南湖,城南,东钱湖,遍游四明山、育王山、大隐等地,探盛觅幽,寻访古人遗 迹,写下不少诗篇。经过清初一段时间的波折之后,社团一度超负荷的“治国平 天下”任务终于卸了下来,诗友雅集重新回归为社团的主要任务,而随着“诗盟 中振”,四明文学也终于全面复苏。 1 ( 清) 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勾余土音序董秉纯按,第2 3 1 5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2 ( 清) 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勾余土音序2 3 4 5 页,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1 1 第三节浙东学术与四明文学 两宋以来,四明人开始重视学术建设,并且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北宋庆历年 间,杨适、杜醇、楼郁、王致、王说五学者在四明讲学,开四明学术之先声,史 称“四明庆历五先生”。南宋淳熙年间,史称“甬上淳熙四先生”的杨简、袁燮, 舒磷、沈焕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形成了四明学派。入元后,有史学家王应麟、胡 三省等。明代,王阳明集心学的大成,主张“良知”之学,提倡“知行合一”, 开创了姚江学派,风行海内。清初,黄宗羲远承宋元以来浙东史学的优良传统, 近受王阳明、刘宗周哲学思想的启蒙,倡导经世致用之学。通过著书讲学,师友 相传,为浙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如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 邵晋涵等,以鄞县、余姚、慈溪等浙东的学者为主。学派“影响后来最大者”多 在史学,故也称“浙东史学派”。1 清代成为浙东学术史上的辉煌时期。 明清学术的繁荣,对四明文学有着重大影响。本章试从浙东学者主要的学术 与文学主张入手,探讨对四明文学以及四明词的影响。 第一,重“良知”。 王阳明以“良知”为本体论,四明文学受其催化,特别注重主体意识和道德 意识,形成了四明文学以“良知”立言的特色。“良知”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表现得犹为突出:明清之际,国难当头,身处绝境之中的四明人恪守人格贞操, 以弘扬良知为己任,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奏出了一曲曲正气之歌。试以四 明诗歌为例。清初四明诗坛以遗民诗人为主流,出现了众多的遗民诗社群。不仅 记录了浙东抗清斗争的艰苦历程、浙东抗清志士的悲壮事迹,而且还记录了浙东 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凝结着忧国忧民的血泪。站在反抗前列的王学传人黄宗羲, 坚守了“良知”的真谛,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毁家纾难。而他的诗歌往往以 凝重、沉郁而又不乏乐观的笔调直面现实,如他在避居期间写的山居杂咏组 诗表现出诗人“贫贱不能移”的志向。清初被称为“布衣诗人”的李邺嗣,也写 下了大量悲壮的爱国诗篇,他的八哀诗歌颂了抗清志士钱肃乐、华夏、董志 宁等,悲壮激昂的诗句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梁公狄称“携邺嗣海东歌向荒 烟淼水间读之,当使湖之滨、海之涯化为碧血苍鳞”。2 重“良知”在全祖望那里则表现为颂扬节义。全氏散文的一大特色是情系英 烈,写得大气磅礴、生气淋漓。其鲒琦亭集中有近一半的内容是表彰忠义之 士的碑铭墓表、形状事略、传记跋序等。最擅长碑传文,尤以表彰明季忠义之士 1 参见虞浩旭著:清代浙东学派与藏书文化,浙东文化第二辑,第4 5 6 页,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 2 ( 清) 李邺嗣著:杲堂诗文集卷三,第1 9 7 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 1 2 的碑传文最负盛名。如其梅花岭记以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的衣冠冢为引,缅 怀史之英雄实际,抒发了“梅花如雪,芳香不染”的景仰之情,在论历史人物中 弘扬民族气节,正是全氏历史观点中最突出之处。他把“忠义大节”作为评论历 史人物的重要标准。在他看来,历史人物“全在其忠贞大节,而不在区区著述之 间。”1 在他的著述中,对忠义死节之士加以表彰,而对于变节不忠之人如谢三 宾、毛奇龄等则痛加斥责。他之所以如此勤勉于其中,主要是想通过对先烈和先 贤事迹的叙述,倡导“良知”。 “良知”精神大大激发了四明人的创作热情。这也是浙东学术对四明文学影 响最具价值和影响的方面。在清代的四明词作中,这样张扬良知”的作品不在 少数。 第二,主张“经世致用”。 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充溢着极其浓重的实践意识,而黄宗羲的“经世 致用”就是浙东学术在实践性上最集中的体现。基于这样的学术宗旨,浙东学者 对儒家“文以载道”观加以继承,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内容的充实。如黄宗羲认为 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作用首先取决于内容,因而对空疏肤浅、无病呻吟的作品予以 不遗余力的抨击。他说:“文之美恶,视道合离。文以载道,犹为二之。聚之以 学,经史子集。行之以法,章句呼吸。无情之辞,外强中干。其神不传,优孟衣 冠。五者不备,不可为文。”他把“道”作为第一要务,并注重“文”、“道”、“情”、 “神”的结合。而在全祖望那里,“经世致用”是一种更加自觉的学术选择。他 认为,做学问应“经术经世务。方可见施行。”“读书贵有用,岂徒咕毕夸精能。” 在他自己的史学实践中也恪守“经世致用”这一精神。 诗论上,他们则主张“以诗为史,以诗证史”。在中华文化发展的漫长途程 中,文史之间一直存在着互相交织、渗透的关系。清代浙东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 对此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如黄宗羲提出的“以诗补史”的论断。他说:“今之 称杜诗者以为诗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诗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证史之阙。 虽日诗史,史固无藉乎诗也。遽无流极之运,东观、兰台但记事功,丽天地所以 不坠,名教之所以仅存者,多在亡国之人物,血心流注,朝露同唏,史于是而亡 矣。犹幸野制遥传,苦语难销,此耿耿者明灭于烂纸昏墨之余,九原可作,地起 1 全祖望著,朱铸禹校注:刘扬优劣论,全祖望集汇校集注5 5 3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糖尿病模型讨论与分析
- 物业客服部员工培训
- 露天矿山安全培训课件经典
- 互联网平台会计劳动合同
- 城市综合体外保温施工合同
- 生物科技办公楼施工承包合同
- 山东影剧院建设合同
- 墙纸施工合同幼儿园欢乐世界
- 地下商场建设钻探施工合同
- 教育信息化项目招投标攻略
- 教案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 涂漆检验报告(面漆)
- (中职)化工总控工应会技能基础模块1 化工生产准备-1-化工生产过程认知教学课件
- 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课件
- 小学主管后勤副校长岗位职责共3篇 学校后勤副校长岗位职责
- 层流洁净手术室机组日常维护与管理记录
- 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6篇
- 捅马蜂窝-完整版获奖课件
- DB11T 1234-2022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源消耗限额
- 电力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细则
- 《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数轴上动点问题》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