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 专业名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姓名:李桂芝 导师姓名:郑雪 希望是一种指向目标的意识过程,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认知维度:动力和路 ,径,反映了个体对成功实现目标所需能力的自我认知和主观评定。作为积极心理 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希望受到心理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揭示, 希望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但两者关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本研究立足我国的文化背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考察了希望和主 观幸福感的关系,充实了希望研究和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成果,也为大学生心 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 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探讨希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希望影响主观幸福 感的机制。为了深入考察希望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机制,根据已有理论和研究,引 入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因此,本研究还考察了希望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建立中介模型,对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 l 、高希望的学生比低希望的学生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多的积极情感,更 少的消极情感。希望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 负相关。希望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希望对消极情感 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2 、高希望的学生比低希望的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希望与积极应对方 式呈显著正相关。希望可以有效的预测积极应对方式。高低希望组的学生在消极 应对方式得分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希望与消极应对方式的相关也未达到显著。 3 、积极应对方式是希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希望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大学生积极心理学 r e s e a r c h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m o n gh o p e ,c o p i n gs t y l e a n d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 ew e l i b e q g a b s t r a c t m a j o r :p s y c h o l o g y n a m e :g u i z h il i s u p e r v i s o r x u ez h e n g h o p ei sd e f i n e d 弱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i n k i n ga b o u to n e sg o a l s ,a l o n gw i t ht h e m o t i v a t i o nt om o v et o w a r d ( a g e n c y ) a n dt h ew a y st oa c h i e v e ( p a t h w a y s ) t h o s eg o a l s i t r e f l e c t si n d i v i d u a l s p e r c e p t i n sr e g a r d i n gt h e i rc a p a c i t i e st oa c h i e v et h e i rg o a l s a so n e o ft h ec o r ec o n c e p t sc o n s t r u c t so ft h ep o s i t i v ep s y c h o l o g yf i e l d ,l l o p eh a sb e g u n r e c e i v e dm o r ea n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an u m b e ro f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v ef o u n ds i g n i f i c a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h o p ea n ds u b j e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 h o w e v e r , 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o p ea n ds u b j e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i ss t i l lo ni t si n f a n c ys t a g e t h i ss t u d y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s t u d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h o p e a n ds u b j e t i v ew e l l b e i n gi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c o n t e x t t h u si tc a ne n r i c ht h et h e o r i e s a b o u th o p ea n ds u b j e c t i v ew e l l - b e i n g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i ta l s os u p p l i e ss o m eu s ef o r r e f e r e n c ea n di n s p i r a t i o nf o rp s y c h o l o g yc o n s u l t a t i o n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e d u c t i o n o f m e n t a lh e a l t h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o fp o s t i v eq u a l i t y s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 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a i m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h o p e si n f l u e n c eo ns u b j e t i v e w e l l - b e i n g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m e c h a n i s m 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i n f l u e n c em e c h a n i s m , c o p i n gs t y l ei su s e da sam e d i a t i o nf a c t o r , w h i c hi sb a s e do np r e v i o u st h e o r i e sa n d 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s t u d ya l s oi n v e s t i g a t e sh o p e sp r e d i c t i o no fc o p i n gs t y l e a n db u i l d sam e d i a t i n gm o d e lb ys t r u c t u r a le q u a t i o nm o d e l f i n a l l yt h em e d i a t i n g e f f e c to fc o p i n gs t y l ei se x a m i n e d ! i i 1 s t u d e n t sw i t hh i g hh o p eh a d m o r el i f es a t i s f a c t i o n , m o r ep o s i t i v ea f f e c t i o na n dl e s s n e g a t i v ea f f e c t i o nt h a ns t u d e n t sw i t hl o wh o p e h o p ei sp o s i t i v e l yc o r r e l a t e d 、i ml i f e s a t i s f a c t i o na n dp o s i t i v ea f f e c t i o n , a n dn e g a t i v e l y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n e g a t i v ea f f e c t i o n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o p ei sa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s i t i v ep r e d i c t o ro fl i f es a t i s f a c t i o na n dp o s i t i v e a f f e c t i o n ,a n dan e g a t i v ep r e d i c t o ro f n e g a t i v ea f f e c t i o n 2 s t u d e n t sw i t hh i g hh o p eu s e dm o r ep o s t i v ec o p i n gs t y l e st h a ns t u d e n t sw i t hl o w h o p e h o p ei sp o s i t i v e l y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p o s t i v ec o p i n gs t y l e h o p ec o u l dp r e d i c t p o s t i v ec o p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w a sn os i g n i f a n c td i f f e r e n c ei nn e g a t i v e c o p i n gs t y l eb e t w e e ns t u d e n t sw i t hh i g hh o p ea n ds t u d e n t sw i t l ll o wh o p e h o p ei s n o t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n e g a t i v ec o p i n gs t y l e 3 p o s t i v ec o p i n gs t y l eh a das i g n i f i c a n tm e d i a t i o n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o p e a n ds u b j e t i v ew e l l - b e i n g k e y w o r d s :h o p e ,s u b j e t i v ew e l l - b e i n g ,c o p i n gs t y l e ,p o s i t i v es y c h o l o g y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i v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此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季刁毛蔓 日期:知9 9 年彩月多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南师范大学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南师 范大学。兽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检索、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 文注释:本学位论:丈属二f 保密范围,在年后解密适用 本授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 书。 论文作者签名:鲵窆 日期:珈。兽年月衫日 ,、 导师签名:乏p f 分 曰期:2 妒8 年0 月,日 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1 引言 第一章研究综述 正如s e l i g m a n 所言搿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 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 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剐成为镌们的主要使命。因而在二战盛的缀长一段时 间里,心理学家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上,而对人类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情绪则极少涉及。统计资料表明:过去1 0 0 项研究中有9 9 项是研究消极心理学的,而只有一项研究是有关积极和健康心理 的。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 视。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 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论释与实践心理学。积 极心理学运动激起了研究者对理解积极主观经验的研究兴趣,近几年来,研究者 从不网的角度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包括自我调节、快乐、主观 幸福感、神迷、乐观和希望等。 本研究将以我国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积极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希望和主观幸福感进行的关系进行深入考察,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和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些扇示。 2 希望的研究综述 2 1 希望的概念界定 心理学界对希望的定义存在很大的分歧,l o p e z 等人( 2 0 0 3 ) 做过一个统计, 仅在2 0 世纪后半期,关于希望的定义至少有2 6 种。分歧主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 展开,即希望是属于情感领域,还是属于认知领域。 把希望归入情感领域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希望是一种情绪体验,一种在个体 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处于逆境或困境时能够支撑个体坚持美好信念的特定情绪,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希望概念相似例如,a v r i e l l 等人( 1 9 9 0 ) 认为,希望是一种与个体目标紧密相联 系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个体的目标是可达到的,可控的,对个体本身具有一定 的重要意义并能为社会或道德接受时,个体就会产生希望这种情绪体验;l o p e z 等人( 2 0 0 3 ) 从行为主义观点出发,认为希望是一种情感,起着次级强化物的作用, l o p e z 发现,在刺激反应模式下,当某种施加于实验对象的刺激伴随着某种愉快 事物出现时,动物常会通过自己的反应次数来获得者种愉快体验,也就是说实验 对象出现了“希望一这种情绪。 把希望归入认知领域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希望本身就是一种使个体维持自己 朝向某种目标的活动的思维和信念,如b r e z n i t z ( 1 9 8 6 ) 把希望定义为一种认知倾 向,认为希望就是人头脑中的思想或对认知状态的描述;s t o t l a n d ( 1 9 6 9 ) 认为 希望的核心是对将来的并与自己有意义联系的目标实现可能性大于零的期待,希 望的大小是由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所决定。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希望既包括认知成分,又包括情感成分。如s n y d e r 等 人( 1 9 9 1 ) 认为,希望是一种指向目标的意识过程,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认知维 度:动力( a g e n c y ) 和路径( p a t h w a y ) 。动力是指个体发动和保持努力,向着 目标持续前进的决心和信念:路径是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途径来实现期望 中目标的信念和认知。动力和路径相当于实现目标所必需具备的意志( w i l l ) 和 方法( w a y ) ,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代心理学基本上认同这种观点, s n y d e r 的希望定义以及相关理论得到普遍应用。 2 2 希望理论 根据s n y d e r 的希望理论,希望意识包括三个成分:目标、路径意识和动力 意识。 2 2 1 目标( g o a l s 1 目标是希望模型的核心部分。人们的行为都具有目标指向性,行为的具体表 现决定于所设立的目标。所谓目标,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期望得到、体验和创造 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追求( 如考上大学) ,也可能只是日常生 活中的一个小计划( 如骑车去学校) 。目标应满足的条件是:要具有一定的价值 和重要性,这样才能一直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中。同时,目标还应具有实现的可能 2 希耀、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祸感的关系研究 性,一定会实现的目标不能激发个体的希望,燕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不现实。换 句话说,与希望相联系的目标界于必然与不可能之间,目标的达成具有某些不确 定性。相比之下,高希望者的目标更清晰,他们更偏爱伸展性目标,即所设立目 标的难度稍高于已经实现的目标。 2 2 2 路径意识( p a t h w a y st h o u g h t s ) 为了达到冒标,人们需要设计能够到达目标的路径。路径意识是个体对自己 有能力找到有效途径来实现期望中晷标的信念和认知。大多数人认为自己至少麓 够找到一种实现目标的途径;少数人甚至能够想出多种达到目标的路径。在这一 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当网标受阻时人们要能够找到替代性的途径。研究显示, 希望水平越高的人往往能够想出更多的办法;当遭遇障碍时,他们更可能找到新 的问题解决方法。 2 2 3 动力意识( a g e n c yt h o u g h t s ) 动力意识是希望中的动机成分,是激感个体制定西标,并沿着所设计路径前 进的动力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可以决定个体的目标制定和路径设计环节,同时也 是个体持续努力的内在精神力量。动力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当最初的路线或方法 行不通时,个体能激发自己继续保持努力,找到指向目标的新方法和新路线。 目标、路径和动力的结合就组成了希望理论的基础。在希望获得的过程中, 三者必不可少,彼此间相互影响,比如设定了一个重要的目标,会使个人的动力 得到提升,提升后的动力,又会激发个体想出更多新的路径。 此外,s n y d e r 的希望模型虽然强调了认知和思维的作用,但并未忽略情感的 作用。情感是晷标指翔的思维活动中的副产品。积极情感反映了个体对成功实现 目标的体验,消极情感反映了个体在目标追求中遭受挫折的体验。 2 3 希望的测量方法 s n y d e r 及其同事从1 9 9 1 年起,以他们提出的希望理论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 希望量表。从该希望理论出发,希望既可以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也可以 被看作是种临时的心理状态。因此,希望可以有不同的抽象水平:( 1 ) 总体 希望或特质希望( 2 ) 具体生活领域的希望( 3 ) 具体目标的希望或状态希望f 6 l 。 与此相对应,希望量表也就包括特质希望量表、其体生活领域的希望曩表和希望 状态量表。具体来说,特质希望量表( d i s p o s i t i o n a lh o p es c a l e ) 用于测量人们一生 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都具有的特质希望,反映了个体的总体希望水平;具体生活领域的希望量表 ( d o m a i n s p e c i f i ch o p es c a l e ) 用来考察人们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希望水平;而希望 状态量表( s t a t eh o p es h e ) 是考查个体短时间内的一种目标指向的希望状态水 平。现已成型可供使用的主要有: 2 3 1 成人特质希望量表( a d u l td i s p o s i t i o n a lh o p es c a l e ) 该量表是由1 2 个项目组成的自我报告量表,可供1 5 岁以上群体使用,对阅 读能力没有特别要求。量表以s n y d e r 等的希望理论为框架,1 2 个题目中有4 个 项目测量路径意识,4 个项目测量动力意识,另外4 个用来转移被试注意,不记 分。个体在总量表及动力和路径分量表上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希望水平越高,更 能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更有能力找到多种实现目标的途径。总量表、动力分 量表和路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 7 4 - 0 8 4 ,0 7 0 - 0 8 4 ,o 6 3 0 8 6 。3 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 8 5 ,8 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 7 3 ,1 0 周后的重测信度为o 7 6 。 研究证实,该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判别效度。国内学者廉串德在其博士毕 业论文中将该量表译成中文,考察其信度和效度,并检验二因子希望理论对中国 大学生被试的适用性,结果发现修订过的中文版本的成人特质希望量表具有可接 受的信度和效度,中国大学生的被试支持了希望理论的二因子模型。 2 3 2 成人具体生活领域的希望量表( a d u l td o m a i n s p e c i f i ch o p es c a l e ) 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成人在6 个具体生活侧面的希望水平,包括:社会、学 术、家庭、恋爱和人际关系、工作职业、休闲活动。每个分量表由6 个题目组成, 测量路径意识和动力意识的题目各占一半,该量表也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2 3 3 成人状态希望量表( a d u l ts t a t eh o p es c a l e ) 成人希望状态量表用来测量成人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希望水平。总共有6 道题 目,2 个因子:路径意念和动力意识,每个因子各由3 个项目组成,其内部信度 系数在0 9 以上,聚合效度和判别效度也有较好的数据支持。个体在希望状态量 表的得分会因具体情境而异。 2 3 4 儿童希望量表( c h i l d r e n ,sh o p es c a l e ) 该量表主要用来评估7 岁到1 6 岁的儿童或青少年的特质希望水平,总共有6 个项目,采用l i k e r t 六点评分标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7 2 0 8 6 ,两周和 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 7 3 和0 7 1 。此外,该量表还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4 希摄、虑对方式与人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除量表测量法外,一些定性研究的测量方法也被引入到希望研究中,如行为 分析法、故事分析法和书面材料分析法。行为分析法一般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 对个体的一些行为先进行一定时间观察,再对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具体分析,从分 析结果来确定被试的希望水平。故事分析法通常要求把被试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录 音或录像等手段记录下来,再运用希望量表中确定的标准对故事进行具体分析, 把分析所获得的各项分数相加从而得到个体的希望总得分。书面材料分析法则主 要借助对象书面材料( 如教文、书信) 进行目标、动力、路径等维度的分析来确 定对象的莽望水平。 2 。4 有关希望的研究 2 4 。1 希望与身心健康 希望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预测变量。研究一致发现,希望与抑郁、焦虑、 烦躁等消极情绪负相关。例如,k w o n ( 2 0 0 0 ) 发现,希望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 成熟的防御方式缓冲了抑郁对希望的影响。c h a n g 和d e s i m o n e ( 2 0 0 i ) 采用中介 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希望与抑郁的关系。他们的研究也证实了希望对抑郁的预测作 用,且当剔除评佶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后,这种作用依然显著。与此相似, o n w u e g b u z i e ( 1 9 9 8 ) 在研究中发现,与高希望个体相比,低希望个体体验到了更 多的焦虑。在压力情境下,低希望个体比高希望个体更可能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 如问题回避) 。另一方面,希望与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也成为了研究的热 点。如s n y d c r ( 1 9 9 7 ) 的研究发现,希望与乐观、自尊里显著正相关,高希望个体 有更积极的生活目标、更积极的心理暗示。 2 4 2 希望与学业和运动成绩 研究发现,学生的希望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该结论在大串小学生 为样本的研究中得到了一致盼证实。在一项长达六年的纵向研究中,s n y d e r 等深 入考察了希望对学业成绩的预测力。他们测量了2 1 3 名大学新生的特质希望,记 录了学生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平均学湖成绩以及毕业总成绩。结果表明,希 望分数可以预测大学生整个学业期间的成绩表现,高的希望分数预示着更高的毕 业分数、更高的毕业率以及更少的辍学率。当入学成绩等因素被控制后,希望水 i 。 平跟学生学业成就的相关依然显著。此外,希望量表上的得分还跟学生的自我价 值、社会胜任力以及创造力正相关。高希望水平的学生相对于他们的低希望水平 5 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的同伴,具有更高的学业满意度和人际满意度。 在运动领域,研究者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c u r r y ( 1 9 9 7 ) 等人发现,高希 望选手在田径比赛中的成绩显著高于低希望选手,且当控制了先天的运动能力 后,选手的希望水平与其田径比赛成绩依然显著相关。特质希望和希望状态量表 上的分数联合解释了田径比赛成绩中5 6 的变异量。 希望对个体在学业和运动领域的成功有较好的预测力。不过,已有研究大部 分都以学生作为被试群体,这一结论是否能推广到其他领域( 如希望是否能够预 测个体的工作业绩)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2 4 3 希望干预研究 希望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心理治疗中,旨在通过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来提高其 心理健康水平。k l a u s n e r 等人( 1 9 9 8 ,2 0 0 0 ) 对患抑郁症的老人进行了为期1 0 周的希望干预。被试被随机分到希望干预组( 实验组) 或生活回忆理疗组( 控制 组) 。实验组接受的希望干预包括设置目标、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以及在实验者 的帮助下提高实现目标的动机;控制组则被要求回顾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结果 表明,两组的希望得分都有显著提高,但两组的显著差异在于:实验组在“汉密 尔顿抑郁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从2 2 7 下降到7 6 ,而控制组只从2 4 8 下降到2 0 2 。 此外,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的焦虑症状有了更大的缓和,与家庭成员的关系都 有了更显著的改善。c h e a v c n s 等人( 2 0 0 6 ) 根据s n y d e r 的希望理论设计了一项 为期8 周的希望团体治疗。3 2 个被试中有1 8 个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症状, 另外1 4 个没有任何心理症状。所有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希望治疗组或等待治疗组。 希望治疗组共参加了8 次两小时的团体会议。该会议每周一次,主要内容为提供 心理教育、希望技巧训练,创设情境使团体成员相互影响。8 周后的评估表明, 与等待治疗组相比,希望治疗组成员在动力思维( 希望思维的一个成分) 、生活 意义、自尊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上升。同时,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水平也显著降低。 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希望水平是可以通过外在的干预而提高的,而希望水平的 提高还会促进个体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增强,有助于改善个体的整体心理机能。 希望干预也适用于普通群体,例如通过干预来提高青少年的希望水平。一些 研究者已经做了初步的尝试,主要从帮助个体确立有意义的适应性目标、培养追 求目标的决心和意志、发展各种达到目标途径的策略三方面入手。m c d e r m o t t 和 6 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h a s t i n g s ( 2 0 0 0 ) 对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实施了一个希望教育实验。实验者先组 织学生阅读高希望孩子的故事,再全班集体讨论那些榜样孩子把希望与日常生活 结合的方法,最后进行自我分析。训练结束后,这些小学生的希望水平都有了一 定提高。l o p e z ( 2 0 0 2 ) 在一所初级中学开展了希望导航项目,该项目的活动内 容为:一,让学生阅读高希望同伴的故事;二,把学生结成希望伙伴,即高低希 望水平的孩子相互结成伙伴;三,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练习( 如制定爵标、寻找实 现露标的技畿) 。结果表明,参加该项匿的所有学生的希望东乎都得到了一定提 高。 2 4 。4 希望的个体差异研究 希望的个体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四个方面。在 以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为被试的希望研究中,一致发现,男女的希望水平不存 在差异。关于年龄,b e n z e i n 等人( 2 0 0 5 ) 研究结采表明,老年人的希望水平相对较 低。b a i l e y 和s n y d e r ( 2 0 0 7 ) 全面考察了年龄因素对希望的影响,调查了年龄范曝 为1 8 岁到酣岁的2 1 4 名被试,结果发现,5 5 岁到6 4 岁的老年人的希望水平显著低 于其他较年轻的个体。恧对于希望理论的跨文化适用性,s n y d e r ( 1 9 9 1 ) 提出的希 望模型在多项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在美国的研究中,特质希望 量表被运用在不同的被试群体,包括非裔美国人、本土美囡人、西班牙以及亚裔 美国人,结果发现这些群体之间的希望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对婚姻状况与希 望关系的考察中,b a i l e y 和s n y d e r ( 2 0 0 7 ) 发现,相对于分居、离异以及丧偶者, 已婚和单身者的希望水平显著较高,丽已婚和单身两个群体之阀的希望水平不存 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伴侣的失去( 由子离婚或死亡) ,使以前来自伴倍的支 持不再存在,个体追求曩标的决心和能力受到危害,嚣两导致其希望水平的下降。 2 。5 希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很多研究表明希望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例如,v a l l e 和他的 同事们在以青少年为被试的纵向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的特质希望水平与他们在一 年后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呈正相关,希望在压力性生活事件和青少年幸福感间起 调节作用。c i a r r o c h i 等( 2 0 0 7 ) 以情感幸福感、学业成绩和适应为因变量,考 察自尊、特质希望和归因风格的预测力,结果发现特质希望对积极情感具有预测 力。b a i l e y 等( 2 0 0 7 ) 在以中老年人为被试的研究中也发现,个体的希望水平较 7 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也较高,且动力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高于路径维度。 为了确定希望预测青少年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的最佳水平,g i l m a n 等人( 2 0 0 6 ) 将被试按照希望水平的高低分成高、中、低三组,结果发现,高希望水平的个体, 其生活满意度水平不仅显著高于低希望水平的个体,而且显著高于中等希望水平 的个体,也即个体的希望水平越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也越高。p e t e r s o n 和 s e l i g m a n 在2 0 0 4 年的一项研究中,考察了积极心理学中的2 4 种个性力量与生活满 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希望和热情、爱、好奇心、感激与生活满意度有较强的 关系,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的预测指标。 2 6 希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s n y d c r ( 2 0 0 1 ) 的希望理论表明,高希望水平的个体相对于低希望者更可能 积极面对压力情境,积极应对方式是希望的重要和积极的结果。已有的研究也证 明了该观点,如c h a n g ( 1 9 9 8 ) 发现相对于低希望者,高希望个体具有更强的社 会问题解决能力,且较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如问题回避) 。以s n y d e r 的希望理 论为基础,c h a n g 和d c s i m o n e ( 2 0 0 1 ) 提出并检验了一个路径模型,即问题解决 的应对方式是希望和心理适应的一个中介因子。具体而言,他们的研究发现,积 极应对方式在希望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而在另一项研究中,c h a n g ( 2 0 0 3 ) 以抑郁和生活满意度为心理适应的指标,以中年人为被试样本,考察希望的两个 因子动力和路径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动力思维对心理适应有直接影响, 且同时通过问题解决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和抑郁。同时, 以中年女性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在路径思维和心理适应 问起完全中介作用。 3 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3 1 应对的概念界定 应对一词来自英文c o p i n g ,而c o p i n g 则是由其动词形式c o p e 演化而来, 指的是有能力或成功地应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应对的研究兴起于2 0 世纪 6 0 年代,由于应对的复杂性因而对其的界定尚未有一定论,研究者从各自的研 究角度对应对的概念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有 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f o l k m a n 与l a z a r u s ,m a t h e n y ,s k i n n e r ,w e u b o m 以及e i s e n b e r gc o m p a s 等, 他们都对应对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研究者们对应对有了 基本一致的看法,认为应对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 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即应对包括认知评 价和应对两个过程。认知评价过程是指对某物的性质加以判断;应对过程是指用 行为或认知的方式或方法,努力处理环境和内部的需求及二者之间的冲突。 3 2 应对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应对方式( c o p i n gs t y l o y 称为应对风格是指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 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具有不同的分类和维度,目前为多数研究者认同 的主要有三种,即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主导性应对和从 属性应对。 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是从对待压力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逃避来划分的。积极 应对是指积极对待压力,采取办法解决或消除内心不安。消极应对则是消极对待 压力,没有任何行动去解决问题,逃避压力和自己的情绪思想。 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主要是从应对策略的方向来划分的。可将问题应对定义 为:以寻找信息、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法和采取有效行动来改变外在刺激减轻压力; 将情绪应对定义为:表露自己情绪、寻找安慰和从他人得到支持以缓解压力。 主导性应对和从属性应对是从在应对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相应的地位来划 分的。主导性应对是指应对主要影响压力事件或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从属性应对 则是配合适应压力环境或调节情绪,在应对中起辅助作用。 3 3 应对的理论 目前,在应对方式的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两大理论特质论与过程论。 3 3 1 特质论 特质论,源于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特质论认为,应对是个体在遭遇应 激情景下所产生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一种适应性行为。影响个体应对方 式的因素是人格特质,或者说应对方式是个体人格特质在应激反应中的折射。个 体在应激情景中,应对方式的选择与采用由他的特定的人格因素所决定,无论情 境如何变化,应对方式表现出一贯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而可以通过测查个体的 人格特征来预测其应对方式。多数特质论者将应对方式区分为积极性应对与消极 9 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性应对两大类。积极性应对方式不仅使心理获得平衡、免受伤害,而且有助于应 激事件的解决,并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相反,虽然可以获 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却为下一次的应激埋下了伏笔。 应对的特质理论探讨了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个体选择某种应 对方式找到了内在的动力。但它将应对方式与应对效果先验地联系在一起,不考 虑应激情景及其各种变量,机械地将应对方式划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类,则不免教 条僵化,忽视了应对方式在情景中的习得性、灵活性。 3 3 2 过程论 过程论认为,应对是指个体意识到紧张情境对自己具有威胁时,所做出的调 整内部或外部要求的认知与行为努力。应对是一个动态的、多变的认知行为 过程,这个过程与应激源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必须在具体情境与经验 的基础上对个体应对方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由于过程论主张应对方式效果的非 先验性及应对方式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因而应对方式的测量应着重考察个体 在具体的紧张情境中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个体的应对方式测量,过程论研究与特 质论一样也对应对方式进行了分类排列。但过程论的研究兴趣不仅在应对方式本 身,也在于应对方式所依赖的应激情境。因此,将应激源的具体特点和个体使用 的应对方式结合起来,是应对过程测量的根本目标。 应对的过程论从外部情境入手,充分探讨了应对的具体过程及机制,使我们 能够动态地把握应对过程,重视个体在应对中的认知与行为努力,重视应对的习 得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它忽视了应对方式的内在动力,无法解释不同个体 在相同情境下为何应对方式不同。所以将应对方式理解为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的 产物,既重视它的内部动力又重视它的外部制约,从内外两方面出发动态地把握 应对方式才是可取的。 3 4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 呈中等程度的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高的幸福感紧密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则对幸 福感有消极影响作用。 我国学者王极盛、丁新华( 2 0 0 3 ) 的研究显示,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存在 密切的关联,较多地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类应对方式的个体幸福感水平高,而较 l o 希望、应对方式与火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多使用退避、不良情绪和发泄应慰方式的个体幸福感水平低,应对方式对主观幸 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杨海荣等人( 2 0 0 5 ) 在研究中发现,应对方式是导致初 中生不同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重要中介因素,即生活满意度及心理 健康均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呈现显著关系。毛艳霞( 2 0 0 5 ) 的研究发 现,大学生应激源、廒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应对方式是应激源和心理 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岳颂华,张卫等人( 2 0 0 6 ) 的研究结采显示,积极的应对 方式促进了主观幸福感,相反,游极鹃应对方式不剩予幸福感的发展,应对方式 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都具有预测作用。由此可见,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 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的解决问题,从而起到保持心理平衡,保护心身健康 的作用。反之,如果经常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4 。l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 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 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 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个体对整体生活 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剃其幸福感体验愈强。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滔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挂心理指标,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 的重要领域。 4 。2 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d i e n e r ( 1 9 8 5 ) 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主双性。主观幸福感 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评价者本人所设定的标准丽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个体幸福 与否只有他个人体验到的才是最真实、最准确的。第二、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 种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的是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情感体验,具体 分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第三、相对稳定性。尽管评定 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情境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研究证实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 值。 * 希望、应对方式与人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4 3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4 3 1 主观因素 4 3 1 1 人格特质 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特质。人格五因素,即外向( e ) 、神经质( n ) 、 o ( 开放性) 、a ( 宜人性) 、c ( 严谨性) 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不同。c o s t a 和m c c r a e 总结了人格与s w b 的关系,认为s w b 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 质会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及生活满意度。他们的研究发现,外向( e ) 和神经质( n ) 对s w b 起着气质性的作用,即它们分别对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有较 高的内在敏感性;0 ( 开放性) 虽然并不直接影响s w b ,但却增加了对两种情感的 体验,它起着经验性的作用;a ( 宜人性) 和c ( 严谨性) 则对s w b 起着工具性的 作用,它们通过创造使人们快乐的环境及生活事件而提高s w b 。 4 3 1 2 自尊 研究表明,自尊是幸福感的一个有力的预测指标。r o s e n b e r g ( 1 9 9 5 ) 发现, 个体总体自尊与快乐感的相关是o 5 0 ,同消极情感的相关是一0 4 3 。g i l m a n ( 1 9 9 9 ) 发现,青少年总体生活满意度和总体自尊呈中等程度的相关。f u r n h a m ( 2 0 0 0 ) 对 4 0 6 名1 4 - - 2 8 岁的青少年被试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自尊是幸福感的一个最有 力的预测因素之一。d i e n e r ( 1 9 9 5 ) 从跨文化角度系统讨论了自尊和人际关系对个 体s w b 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自尊对s w b 的预测作用要大 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b a u m e i s t e r ,c a m p b e l l ,k r u e g e r v o h s ( 2 0 0 3 ) 认为, 高自尊个体往往从积极方面看待自己,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观自信,有较好 的应激方式,他们试图改变情境而不像外控者那样企图逃避现实,所以能较好的 应付各类问题,幸福感相对高些。 此外,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等都影响s w b 。一般认为,内控倾向、自我较 和谐、内部冲突较少的人,其s w b 较高。 4 3 2 客观因素 4 3 2 1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s w b 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 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当人们面临 希望、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应激性的生活事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