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文学行动: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观研究 文学行动: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观研究 研 究 生:高 原 指导老师:莫其逊教授 年 级:2004 级 专 业: 文艺学 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雅克德里达(1930-2004) ,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由德里 达所开创的解构主义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中形成了一个潜在的思维定 势: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在场逻各斯中心论” ,与其背离 就意味着走向谬误。在西方漫长的文化传统中,这种思维范式可谓根深蒂固,包括“语音 中心论” 、 “在场本体论” 、 “男权中心论” 、 “理性中心论”等都可以视为“逻各斯中心论” 的变种。解构主义就是要对这种霸道的秩序进行颠覆。德里达认为所谓的在场都是一种人 为的虚构,是一种幻象,因为总是会有某种东西越出这个中心实体,永远都存在着补充、 边缘、缺席、异延。在哲学文本之外不存在空白的、未被触及的、空虚的边缘,而存在着 另一个文本,它和前一个文本间不存在森严的等级关系,而是平等的、相互交织的网状关 系,这种关系是对等级的颠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 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就是在其解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传统形而上学本质观的 系统反思。 德里达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客观本质的意义, 语言和文本也不是恒定不变的, 真理只不过是人对外在世界的阐释,文本离不开各种文化和社会的符号,文本的意义难以 限定,而言说主体传达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下会被不断的阐释,产生不同的意义,阐释没 有尽头,意义的变化也就没有终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向传统的批评观和价值观发 出挑战,他认为批评不能追寻作品的本来意义,批评也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关于文学的再 创造活动。批评的权威对于解构并不是最后的权威,解构也是对批评的一种解构。但这并 不意味着所有的批评都被贬低了价值,而是意味着人们试图在历史中思考批评事例的权威 的含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强调文学艺术作品要表现活生生的感性,注重阅读过程中 的审美体验,反对结构主义单一的结构形式研究,以及其纯粹的逻辑方法。德里达认为, 任何作品都具有和其他作品不同的差异性,文学作品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或结构,没有 决定作品终极意义的绝对真理。世界在变化,文学也在变化,我们都是从某个假设开始去 关照这个世界,我们自以为把握到了文学的本质,而实际上只是一种幻象。文学的意义在 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阅读行为的双向交流中产生, 它不仅是一种虚构的建制, 还是一种行动, 体现为一种文学性,文学的意义永远处于“异延”之中,没有终点。德里达提出了自己的 3 文本观, “文本之外别无他物” ,文本既不关涉现实,也不关涉作者的意向,但文本可以指 涉其他文本,形成文本织体,编织出文本的锦帛。在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德里达采取的 是双重的阅读策略, 不仅要关注于文本中作者所传达出的东西, 而且还强调在阅读活动中, 读者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去充分揭示出文本中的语言模式所展露出的与作者申述的东西相 异的东西。 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中, 批评具有自身的对立性, 不再是 “仆人的仆人” , 批评不仅是对文本的批评,而且还是对批评的批评。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倡导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模式,注重阅读过程中个体的审美体 验,尽管它对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带有理论上的乌托邦色彩,但这种极端的批评策略也未 尝不是一种大胆的具有突破性的开创性思维。解构主义真正是后现代性思维的基础,是不 死的源泉,是构建后现代思想基础的纯朴起点,它依然包含着这个时代思想深化的重要资 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些批评家的批评观念,他们以之为基点 从各个角度去审视和阅读文学文本,创建了形式各样的批评方法,从而开创了后现代批评 理论的狂欢化景观。有人曾斥责德里达的解构是“虚无” 、 “摧毁” 、 “否定一切” ,这是对 德里达的严重误解。其实,德里达的解构首先是一种“肯定” ,肯定的是非本原的“本原” 的本源。他并不是要取消本质和否定经典,而是要赋予一种对这些文本思考的可能性。在 德里达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对民主、政治、法律、伦理、习俗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充分体 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德里达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思想家。笔者认为,以“文学行动” 作为标题,最能体现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观的特点,因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就是传 统形而上学本质观的批判反思行动。 关键词:德里达;异延;替补;解构文学观;解构阅读;解构批评 关键词:德里达;异延;替补;解构文学观;解构阅读;解构批评 4 literature action: on research of derridas literature theory of deconstruction master student: gao yuan supervisor: prof.mo qixun grade: 2004 speciality: science of literature field: western literature theory abstract 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was a very famous france philosopher, aesthetician and literature theorist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deconstruction, initiated by jacques derrida, hold that from plato to now, the metaphysics tradition formed a kind of potential form of thought: there is one essential principle behind all the things,which is named “logocentrism”. if people could not obey this kind of principle thinking, it was necessarily the deviation. in the long history of western culture, this way of thinking is further rooted, including phonocentrism, present ontology, malenism, rationalism ontology and so on, which is regard as all the different form of logos. the goal of deconstruction is to pull down the arbitrary system and to rethinking again. jacques derrida considered that presence, in fact, is only a sort of mans fabricating and phantasm, for there are always something beyond this centre of ontology and existing something forever such as supplement, fringe, presence and difference. besides philosophy text, there is no vacantly untouched or blank fringe, but only being other text. the latter text is equal to the former one. there is no existence of stern rank and the two is firmly connected together. this relation overturned traditional rules of rank. jacques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theory vacillate the whole traditional foundation of humanities. thu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ory of post-modernism. jacques derridas opinion of literature theory of deconstruction is based on philosophy of deconstruction, which is a kind of systematic rethinking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 literature theory. however, jacques derrida considered that there was no essential existence in the world. language and text are also variable and the truth is only peoples analysis on outside world. and the meaning of text mainly depend on all kinds of cultural and social signs, thus the meaning is quietly difficult to be limited. importantly, the writers and readers understanding will be explained at different circumstance. 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obtain the invariable idea of the world, so meaning or explain or conclusion is endless forever. jacques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5 criticism is a big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criticism and value judgment. he thinks the critical practice can not track dow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works, it is a sort of creation and re-creation action on works. as for deconstruction, the criticism is not the last standard. and deconstruction is also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criticism of itself. however, this is not means to debase the value of all criticism, but means trying to ponder the authority of criticism in history. jacques derrida argued that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express animated sensibility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obtain aesthetical experience. however, he objected to structuralisms research on only emphasizing the single structure and pure logical method. in derridas eyes, any works is different and has no fixed core or structure, no ultimate truth of works value. as the world changing every day, literature also will be changed step by step. we always think we have grasped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but in fact this is a sort of mans fabricating and phantasm. because we all keep an eye on this world from peoples some hypothesis. literatures meaning generate from the intercommunion of the text calling structure and reading action. it is not only a sort of mans fabricating organizational system, but also a kind of activity of literature and taking on the character of literature. the meaning of literature appears in the proceeding of difference forever, there is no end. jacques derrida brings forward his viewpoint on text, “there is nothing beyond text”. the text neither relate with reality, nor the authors purpose. but text may be connected with other ones and weave all kinds of colorful and beautiful web. in the course of reading classic text, jacques derrida adopt dual reading strategy, he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of the author, but also emphasize the readers try his best to abundantly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ressing meaning of the author in the language pattern and the no expressing meaning of the author during reading. in jacques derridas opinion, the criticism gains independence, no longer “service for servitor”. it not only criticizes the text, but also for itself. jacques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theory proposes a sort of opening-up thinking pattern and pays attention to attain individual aesthetical experience during reading. despite his critique on metaphysics shows utopianism, this extremely critical strategy may be a sort of prominent thought. professor chen xiao-ming pointed out “post-modernism is based on deconstruction. deconstruction is the unsophisticated point of building post-modernisms thought in which contains a lot of rich resources of thinking.” in a certain extent, we can see that jacques derridas thought changes some critics ideas. from this point, they set up all kinds of different critical methods by reading and thinking literature text. finally this situation led to beanfeast landscape of critical theory of post-modernism. however, some people blame that jacques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is “nihility”、 “destroy”、 “negate all things”. i think it is badly misunderstanding to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in fact,deconstruction, above all, is “yes”, which affirms origin of 6 non-fountainhead . he does not want to cancel the essence and negate classic, what he want to do is to endow the possibility of rethinking this text. in jacques derridas last lifetime,he especially focus on democracy, politics, law, ethic, convention and so on. derridas social activities embody a highbrows conscience. jacques derrida is a respectable ideologist. i think that “literature action” as a topic embody entirely jacques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trait. as for me, jacques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literature theory is a rethinking action to animadvert on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keywords: jacques derrida; differance; deconstruction literature theory; deconstruction reading;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supplement 9 引 言 引 言 雅克德里达(19302004) ,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解构主义理论 的主要创始人。在其思想成长的过程中,他曾认真研究和阅读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 勒维纳斯等人的著作,并身受当时风行的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与此同时,尼采、福柯、 巴特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也对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966 年,在迎接法 国结构主义到来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会上,德里达凭着结构、符号和人文科学话语 中的游戏一文,对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概念进行解构,在随后的一年里,德里达 连续推出三部力作声音与现象 、 论文字学 、 书写与差异 ,展开了对西方在场形而 上学全方位的批判。后来,在耶鲁大学的保罗德曼等人的共同协助下,德里达的解构思 想在文学批评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在美国掀起解构主义的热潮, 并逐渐波及全球。 德里达一生著述丰富, 他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来体现的。 比如 论 文字学之解构卢梭, 撒播之解构柏拉图, 绘画中的真理之解构康德, 书写与差 异和明信片之解构弗洛伊德, 马克思的幽灵之解构马克思,等等。每本书都展 现了不同的主题,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质疑和反思却是德里达一以贯之的解构主义立场。 从德里达独特的个人经历来看,对世界、对“他者”的外在性体验,对其解构思想的 产生至关重要。1930 年,德里达出生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埃尔比哈一个被同化的小 资产阶级的犹太家庭里,一个典型的边缘人物:他们是说法语的法国人,却因居住在殖民 地而被法国本土人贬低为“黑脚” ,而在阿尔及利亚,他们又受阿尔及利亚人的敌视;与 此同时,因为是犹太人而又到处受到迫害(40 年代在阿尔及利亚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比如 官方的排犹主义,1942 年英军登陆,1945 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阿尔及利亚抵抗力量 曾遭到殖民主义的残酷镇压等事件) 。这种没有家的边缘生活在德里达的心中成了难以抹 去的印迹,在德里达的眼中,法国的法国人则是主人、中心和权威的根源。他时常觉得自 己是个背井离乡的流浪者,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一直对现代社会中的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极其敏感。因此,有人说: “德里达是一个诗人,他不断用语言来转移他对其身为流浪者, 异乡人,局外人所处的环境感到焦虑和不安。 ” 1德里达对于这种外在性的体验和身份的空 白感,只能“命名和认同,无法超越,无法消除,它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克服了一种外在 性,一定还有其它的外在性。身份的认同实际上是对自身差异的一种外在性趋同,所认同 的正是自身的差异,也就是没有自身或排斥自身的差异” 。 2这些特殊的经历不仅对德里达 的家庭处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德里达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对一些经典 作家诸如尼采、卢梭、纪德等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中,他的反叛性格更加鲜明,这在很大 程度上埋下他对传统形而上学思想反叛精神的种子。 从思想的传承来看,解构主义的发生与当时法国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1968 年,法 10 国爆发“五月风暴” ,其引发的学潮蔓延整个欧洲,这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 重大影响,在学潮期间,结构主义所标榜的稳定性、秩序性和整体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质 疑与批判,显示了他们在强大国家机器和权力面前的无能。学生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学生 运动的失败使法国知识界对西方现行政治结构和组织体系的牢固性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在 文化理论界,一些学者便开始决定以颠覆语言结构的方式来实现对政治权利体系的颠覆, 以达到颠覆现实和传统的愿望,解构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中产生。正如英国马克思 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所指出的: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是 1968 年那种欢欣和幻灭、解 放和溃败、狂喜和灾难等混合的结果。由于无法打破政权结构,后结构主义发现有可能转 而破坏语言的结构。至少任何人不会因此而打掉你的脑袋,学生运动在街道上被冲垮了, 被迫进入了反传统的叙述。 ” 3在解构主义看来, 现存的语言系统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延伸, 通过对语言结构的颠覆就是对传统权威制度的瓦解。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就是从反思和批 判“语言中心论”开始的。 在 20 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史上,语言学转向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事件。由于受索绪尔 语言观和 19 世纪实证主义的影响,这次转向把对审美创作主体的研究,转向为对语言的 交流、传达和语言陈述的逻辑问题的研究,把主体思维的研究转到语言陈述真值的逻辑研 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一向认为,语言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它不受思想和事物的左 右,而思想和事物却要受到语言结构的支配。这样它就把焦点从“认识论”阶段的“我们 的经验是如何认识事物的” ,转向了“语言是如何构成了我们关于事物的经验” 。他把康德 关于建立认识论的心理模式问题移到了观念和认识表达的普遍形式问题,以便从中寻找出 一种普遍的规律,这样我们表达出来的思想就是明晰的,并且精确无误。海德格尔存在主 义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 ,在存在与时间中分析了此在之“此”的生存论建 构及语言问题,他指出: “语言这一现象在此在的展开状态这一存在论状态中有其根源。 语言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是言谈。 ” 4不是我们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们,不是我们的思想决 定了我们的语言而是我们的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在德里达看来,他们的思想仍没有超 出形而上学的规定,仍是语言决定论的“逻各斯”中心论。人们自认为通过语言可以把握 客观世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想,因为我们把握的只是一个有语言所构成的那个世界的 对应物,这样以来,过去人们认为很稳定的“意义” ,到了德里达那里,便“由于语言本 身的性质和语言结构自身逻辑的作用,变成了一种极不稳定的能指符号的滑动” 5。解构 主义正是通过改变人们对语言的传统认识,来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德里达眼中, 解构之前的历史都是形而上学的历史。一方面,人们把显现的存在当作世界的全部,在此 认识的基础上寻求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另一方面,在怀有知识欲望的人们眼中,世界是有 序的,具有中心和本源,人们可以靠先验理性去把握。在西方思想史上,对中心、本源和 终极目的的追求是人们不变的梦想。德里达的文字学理论,就是选取“言语与文字”这对 对立的范畴作为消解的对象,使文字从被压制、被贬低的附属地位上解放出来,并以之为 武器来批判西方的“声音中心论” 、 “逻各斯中心论”和“男权中心论” ,这对西方一直奉 11 行言语优于文字的认识逻辑是个沉重的打击,这样一来使得种种用以描述形而上学世界本 质特征的概念结构也从此宣告瓦解。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的很多核心概念都来自于语言学,其最具革命性的特点是赋予语 言以重要地位,认为语言具有操纵和支配一切的力量,人也要受到语言的支配。语言不但 是结构主义关心的问题,而且还被当作其他非语言性学科的模式,这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 语言学崇拜。结构主义者往往把结构看成一个自我封闭的自足系统,是完全自律的,不受 外在因素影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自我封闭,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心灵或无意识的深层结构, 人类社会现象只是这种深层结构的投影。结构主义者认为结构的构成都遵从二元对立的原 则。比如索绪尔就用语言言语、所指能指、共时性历时性、横向聚合纵向聚合等 一系列对立项来构筑语言结构。结构主义者认为二元对立是人类一种普遍而基本的心灵功 能,即创造结构的功能,既而相信语言学观点和方法适合于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研究。结 构主义诗学放逐了作者,认为文学的主题是语言,是语言的自我表现、自我参照,它只表 现语言的价值和意义。在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游戏一文中,德里达集中探 讨了西方思想史中的“结构”概念,对“结构”的完整性、封闭性进行了深刻的质疑与反 思。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中包含了不同层次,其中有中心也有边缘,有整体也有局部。中 心支配边缘,整体决定部分。人们一直认为中心是独一无二的,它构成了结构中的每个东 西,而且一方面支配着结构,另一方面却避开了结构,因此中心是矛盾的,它既在结构之 中,又超出结构之外;中心是整体的中心,然而,因为中心不属于整体,整体则另有中心, 这样,中心就不是中心。并不存在中心,中心亦无自然的位置。它不是一个固定点,而是 一种作用,一种“不定点” 。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个悖论性的存在,在根本上是错误 的,唯一的解释是中心不存在。德里达指出,中心不是实体,只是临时性的功能,没有永 恒的中心,只有中心的不断更替。这就为反对任何权威和僵化的体制、鼓励变革提供了理 论基础。 基于这样的认识,德里达同样反对把二元对立中的弱项树为新的中心的说法,因为这 样从根本上说,仍是形而上学的。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上,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异常的 顽固,不仅现行的文化价值观念,而且整个文化发展史都受这种以在场逻各斯为中心的形 而上学的支配。在文学理论和批评领域也是如此,人们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也都去追求作 者的意图和设计,阅读活动变成了理解和阐释活动,把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作者的意向性 作为唯一的目标,即使在 20 世纪西方反形而上学的浪潮中,人们也没有从根本上瓦解这 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他们对思、语言、在场意义三者的同一性丝毫没有怀疑过,并且 坚信这种思维模式的同一性是不可断裂的。 解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兴起是在结构主义内部发生并且是对结构主义理论的批判和 发展。当“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到末端,批评家无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将目光从作品 的意义及内涵或价值上移开,转向意义之所以产生的结构,因而一味地追求、阐发某种结 构模式。罗兰巴特的理论指出,结构主义者从每个故事中,抽离出它特有的模型,然后 12 经过众多不同的模型,引导出一个包纳万有的大叙事结构,再反过来,把这个大叙事结构 施用于随便哪个大叙事。这样做的结果是忽视了文本本身内部存在的差异,同时,还有理 论上的虚设性和生硬牵强之嫌。换言之,当结构成为唯一的终极目标时,结构主义的 同一性掩盖了差异性和矛盾性,使世界同质化、同一化,除了孤零零的结构,世界还剩下 什么呢?意义是否还有可能?” 6 德里达所从事的解构实践,就是从结构的内部对结构局 限性的反思和批判,因此它具有结构主义和反结构主义的双重姿态,它不是简单地对的结 构分解,而是一个关于根基的问题、关于根基与构成根基的事物之间关系的问题的思考。 无论在哲学领域,还是在文学领域,任何本体论的假设都是一种幻觉。解构的关键不是根 除形而上学,而是要赋予把“解构”作为一种思考方式进行思考的可能性。解构的重要性 在于对“文本中那些受到威胁到作者的公开目的和意图的力量进行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如 何看待这种解放性力量和西方根深蒂固的、虔诚追求理性的人文精神传统的关系” 7。这 才是我们今天理解解构主义乃至后现代思想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13 第一部分 解构主义理论概述 一、解构主义理论产生的文化语境 第一部分 解构主义理论概述 一、解构主义理论产生的文化语境 德里达是法国著名的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也是 20 世纪西方文论史上最为引人注目 和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倡导的解构主义,向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观念发起了猛烈 的攻击,在人类思维领域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关于解构理论的性质,在学术界存在着 两中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看法认为,解构理论有利于打破传统形而上学对真理和世界本 体的僵化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克服人类对理性近乎偏执的盲目的崇拜,解构主义所倡导的 这种差异性、多元性的思维方式为人们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解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 种看法认为,解构理论主张语言并不表达某种确定的意义,所谓的真理不过是人的主观臆 造,这样一定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解构”最终是一无所成。在笔者看来,德里 达的解构理论异常复杂,也极其艰涩难懂,要想明白德里达的解构逻辑和解构策略,较为 客观的理解其解构的内涵,就必须把它放到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语境中来加以考察。 从西方哲学内部的演变轨迹来看,从康德开始,就有从认识论阶段转向的趋势,因为 哲学家们已经越来越对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感到怀疑,康德尽管用先验的思维形式来试图 弥补“人的经验”和“物自体”间的鸿沟,但仍充满了矛盾。19 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是实证 主义、 实用主义和意志哲学, 此时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问题缺乏兴趣, 尤其是尼采的 “重 估一切”的超人思想对传统的哲学观产生了猛烈的冲击。到了 20 世纪,更多的哲学流派 受到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影响,所探讨的领域已伸向了语言学本身。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 思想在结构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已渗入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对语言的结构的研究(语言和 词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们对存在真理的追求。 解构主义就是从结构主义内部产生, 却是对结构局限性的扬弃和超越。德里达认为,传统哲学都是建立在一种“客观观察者” 的假定基础之上,这种观察会对世界施加任何影响,哲学家们相信客观的、永恒的、确定 的真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比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量子 力学和混沌原理、拉普拉斯决定论等等都表明:主观和客观、中心和边缘其实都是不可分 的,细微的差别都会导致天壤之别的结果。比如传统哲学把物质和时空都看成是实体,但 相对论却指出,时空都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等价于能量,因此作为实体的物质,相对 论用“事件”取代了“物质” 。而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的中“异延”思想主张用无形的“踪 迹”取代有形的符号,用“互文性”性打破文本结构的封闭性,与哲学内部这种演变轨迹 是一致的。 另外,解构主义的产生与 20 世纪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变密切相关。两次世界大战对人 类历史造成了空前的浩劫,让哲学家们从过去对人类理性的盲目崇拜中醒来,他们不得不 14 对人类文明做出痛苦的反思。二战后一系列殖民帝国的解体,激发了人文领域对权威质疑 的热潮。原子战争的阴影、民族的冲突、宗教的冲突又迫使知识界人士进一步反思人类文 明的弊病。解构主义诞生于法国“五月风暴”前后,一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反权威的精神, 一方面却又更为客观地透视了两千多年来的西方历史。因此,解构主义虽然是从语言和文 字入手,但却有着宏大的关怀视角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它不是德里达闭门造车的产物,而 是融合了西方反形而上学思想的成果。尼采对传统哲学的批判精神、索绪尔语言学的差异 论思想、弗洛伊德无意识和心灵书写理论、海德格尔对“无”的论述以及拉康漂浮的能指 和滑动的所指理论,这些思想成果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 解构主义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因为整个西方的语言体系都被笼罩在形而上学传统之下, 任何反对这一传统观念的概念,都不可避免地要唤起它的幽灵,对此德里达也曾有着清醒 的认识,德里达说: “离开形而上学的概念而想动摇形而上学是行不通的,我们没有外在 于这种历史的语言。 ” 8 他认为拆解传统唯一有效的策略,就是将所有的这些旧概念保留 在经验探索领域中,同时不断揭露批判它们的局限,将它们作为可被利用的工具,使它们 摧毁它们所属的以及他们自身为其中一部分的旧机器,这种思想德里达也曾在一种坚果 硬壳中的解构一文中有过精彩的描述: “这即是解构的构成:它不是混合物,而是记忆、 是对历史的忠实、是那些过去的历史遗迹与异质性、与那些全新的东西、与某种突破之间 的张力运动。 ” 9 解构是一种记忆,它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对历史的重新思考, 解构在历史与现实、历史与人生的无限运动中,赋予历史以新的内涵,解构是一更为种积 极的介入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德里达的“解构行动”也是一种富有建设性和肯定性的运 动。 二、解构以及解构的实质 (一)解构的概念 二、解构以及解构的实质 (一)解构的概念 “解构” (deconstrution)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 (destruktion)一词。德里达自 己也承认这一点。他在一封“致一位日本友人的信”中曾明确地说: “当初我选择这个词, 或者说它迫使我选择它,我想,那是在论文字学一书里。我当时希望把海德格尔的 destruktion或abbau翻译并吸纳过来,为我所用。 ” 10 德里达又说,海德格尔的 这两个词是针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但是,在法语中, “destruction” (破坏)一词 也暗含一种“毁灭” (annihilation)的意思,也许它更接近尼采的“破坏” (demolition) 而不是海德格尔的解释或德里达自己所设想的那种阅读方式,所以德里达选取了法语中的 “deconstruction”一词。虽然德里达的“解构”和海德格尔的“摧毁”表面上有些相似, 但却有着实质性的不同。 “摧毁”一词在胡塞尔经验与判断中被首次使用,后来海德 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借用这一术语来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意思是拆解、消解、揭示 等等,目的是让被遮蔽的意义得以彰显。可在德里达看来,海德格尔的“摧毁”一词,虽 然针对的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但海德格尔就只把“存在”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名称, 15 从而去指称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基础,这仍然没有摆脱形而上学思想的限定。德里 达在论文字学中,赋予“解构”更为积极肯定的意义,德里达认为: “理性支配着被 大大推广和极端化的汉字,它不再源于逻各斯也许正因为如此,它应当被抛弃。 它开始拆毁所有源于逻各斯意义的意义,但不是毁坏,而是清淤和解构。对真理的意 义也是如此。 ” 11 这段话已明确说明了“解构”与“毁坏”的区别,也说明解构主义与虚 无主义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解构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传统的超越,解构的独特性 在于视角的不断转换,它首先要揭开传统思想中被遮蔽的部分,使对立的双方能够和平共 处,和谐互补,排除中心和权威,这一过程就是“请淤”或“解构” 。 通过对西方理性传统的考察,德里达认为整个西方文化传统都受“逻各斯”中心论的 支配,并且还人为的设定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范畴,如言语与文字,所指与能指,主观与 客观,同一与差异,美与丑,等等。在这些对立项中,对立双方的并不是和平共处的,而 是存在一种暴力的等级制度。其中,一方(在价值上,逻辑上等等)统治、支配着另一方。 就拿言语与文字这对范畴来说,在两者之间隐含着一个本体论假设的前提,这个前提是人 为设定的,认为言语能指与存在所指是绝对相近的,因为“它表达了心境 ,而心境本 身则反映或映照出它与事物的自然相似性。 ” 12 主体只有通过言语能指“从自身进入自 身” ,才能获得真理的意义。这时口语作为真理的媒介已被神圣化,相反,文字是记录言 语的工具,被贬了值,因为它不仅与真理隔着两层,而且还时刻威胁真理的存在。德里达 把这种流行的重言语而轻文字的观点称为“语音中心论” 。德里达“解构”的目标就是要 动摇和颠覆这种等级,打破原有结构的封闭性,并认为写作比言语对语言更为根本,因为 在写作中,语言的“差异”表现的更为明显。写作对于在场的形而上学具有先天的消解作 用,写作与“在场形而上学”是敌对的。所以德里达说: “写作将永远不会是(伏尔泰的) 有声的绘画的缘故。它通过言说言语,通过把语言投入一种镌刻,一种勾勒,一种释放, 投入一种其基本特征应该是不定性的能表达的表面来创造。 ” 13 德里达认为,写作的作 用在于逃离言语的自我意识,逃离言语统治语言这一概念的欺骗性的意义;写作是意义的 无限的推移,它使意义永远无法得到确证。用德里达自己的话来说,它是缺席的“出场” , 写作中出场的却都是不断被替补的能指。对于德里达来说,写作是一种揭示,但在揭示中 又不让被揭示者直接出场,而是将其遮蔽起来,写作的刻化更有助于突出差异中的出场与 不出场的游戏的优越性。在德里达看来,语言总是被镌刻在撒播的网络和差异的“痕迹” 的网络之中,这些网络永远不会被个体性的言说者所把握。任何写作都必须在写作者所使 用的语言的结构之内,语言的结构始终制约着作者。文学写作中的意义交流不是把以前就 存在于作者身上的思想中的意义召唤出来,而是交流本身就是中心。 但德里达认为, “解构活动并不触及外部结构。只有居住在这种结构中,解构活动才 是可能的,有效的;也只有居住在这种结构中,解构活动才能有的放矢。由于必须从内部 入手,由于要从旧结构中借取用于破坏工作的所有策略上和结构上的办法,由于要从整体 结构上借用它们,也就是说,不能把各个因素各个原子孤立起来,解构工作始终在一定程 16 度上成了它自身劳动的牺牲品” 14 。德里达所说的解构并不是对这种等级关系简单的颠 覆,而是通过双重姿态对传统对立项的全面置换,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 “解构”才会提 供在它批评的领域里进行调和的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说, 解构也是一门让各种对立因素 “和 解”的艺术。 需要指出的是,德里达的解构既是结构主义的,又是反结构主义的。德里达的这种双 重的解构姿态,针对的是西方文化的同一论思想。德里达认为,在原初文字中,从来就没 有同一,有的只是差异。对于文本的阅读也是如此,德里达认为,任何本文都是双重的本 文。这第一个本文,就是传统解释所坚持的本文,它是在在场的统治下写成的,服务的对 象是意义、理性和真理。而第二种本文是传统阅读永远不能识别的本文。所以, “在两种 本文中,任何综合都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的融合。因为后者并非前者的反面,而只是前 者稍许位移的相似物。这样,德里达主张阅读总本文,这要求的就是一种双重的科学,它 能使本文的欺骗性显示出来” 15 。为了达到双重阅读的目的,德里达会经常运用一些具 有双重含义的词,比如马拉美的“hymen” (处女膜,婚礼) ,柏拉图的“pharmakon” (康 复,毒药) ,等等。通过运用这些词语,德里达成功地实现了对经典文本的解构。 关于解构的性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论,但笔者倾向于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进行 更为积极的评价。对于“解构” ,德里达曾在多种场合多次表示: “解构的运动首先是一种 肯定性的运动,不是确定性的,而是肯定性的。让我们再说一遍,解构不是摧毁或破坏, 我不知道解构是某种东西,但如果它是某种东西,那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 而上学的一种思考,因而表现为一种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这样一种讨论 或解释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否定性的破坏。认为解构就是否定,其实是在形而上学过程中 简单地重新铭写。 关键不在于人们把这个过程移开, 而在于给予解构以思考的可能性。 ” 16 这句话也许可以看作是对那些不理解或误解他的人的一个有力的佐证。解构并不是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1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专项评价(评估)合同
- 公司买卖电脑合同标准文本
- 物业出租安全管理合同二零二五年
- epc附加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夫妻婚前购房协议
- 借款押车的合同
- 2025年OLED检测系统合作协议书
- 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书范例
- 二零二五委托投资协议合同
- 2025年太阳能用石英玻璃材料合作协议书
-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贵州省毕节地区毕节市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统考试题含解析
- (完整文本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单词表默写版1-144
- 《我的心灵疗愈》
-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22年4月自考02400建筑施工(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志愿者申请登记表
- 第七讲-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伦理问题-副本
- 债权转让执行异议申请书范本
- (完整版)数字信号处理教案(东南大学)
- 向政府申请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 旅游心理学个性与旅游行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