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庋藏评议.doc_第1页
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庋藏评议.doc_第2页
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庋藏评议.doc_第3页
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庋藏评议.doc_第4页
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庋藏评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庋藏评议 王作华 (兰州文理学院图书馆,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四库全书的庋藏是一项关系到其能否流传久远的重要任务。乾隆皇帝对此非常重视,他多次颁发谕旨,命令按照天一阁规制建立七阁,钦定七阁之名,规定七阁机制,并且亲自监督四库全书的装潢和送藏。因此,四库全书的庋藏是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进行的,乾隆皇帝为四库全书的收藏、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乾隆;四库全书;庋藏;七阁 :G256:A:1671-1580(xx)10-0126-03 对于书籍而言,能否嘉惠艺林,启牖后学,主要看其能否保存完好,流传后世。因此,书籍的庋藏和保存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纵观历代皇朝,或指定专门场地,或建造藏书楼用以贮藏典籍。汉时兰台、东观;唐代集贤书院;宋代昭文馆、崇文院;明朝文渊阁、皇史宬等,都是颇负盛名的藏书之所。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每部包含10,254种、卷数达172,860卷之巨,如何妥善庋藏,显得尤为重要。乾隆皇帝作为纂修四库全书的最高统帅,对此自然十分重视,多次颁发圣谕,亲自指导四库全书的庋藏,命令按照天一阁规制建造七阁,钦定七阁之名,制定七阁管理办法,决策书籍的装潢及送藏等。 一、乾隆皇帝谕令按照天一阁规制建造七阁 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谕令开始纂修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皇帝颁发圣谕,筹划四库全书的保存、庋藏等问题,“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在当时,计划四库全书纂修完竣之后抄写四部,以其巨大的规模,每部全书的卷数都相当可观,非普通场所可存贮,因此,要将其妥善收藏、保存,必须建造藏书楼。 浙江宁波天一阁,是范懋柱的藏书楼。其建造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明代相传至今,完好无损。乾隆皇帝听闻之后,便于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颁发圣谕,派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进行详细考察:“著传谕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察,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 (一)谕令建造内廷四阁 经过对天一阁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天一阁的建造、格式、布局的确精妙,美观且实用,适合存贮书籍。于是,乾隆皇帝便下令仿照天一阁的建筑形制,建造四座藏书阁,即文津阁、文源阁、文渊阁、文溯阁,用来收藏、保存四库全书。因四阁皆位于宫廷禁地和皇家园林,称之为内廷四阁。 根据乾隆皇帝的谕令,内廷四阁相继动工兴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文津阁和文源阁开始动工,第二年夏两阁建成;文渊阁的建设也紧随其后,于乾隆四十年开始建造,一年后完成;文溯阁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开始兴建,次年完工。这四座藏书阁,都是仿照了天一阁建筑形制,一方面有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另一方面有藏书之所的实用性,兼而有之,一举两得。 乾隆皇帝为内廷四阁撰写记文。乾隆皇帝分别撰写了文渊阁记文津阁记文源阁记文溯阁记以表示他对建造藏书阁的重视。在记文中,他叙述了纂修四库全书的缘由、期望;记载了建阁藏书的起因和经过,并将记文刻石立碑,立于四阁之前,以表示其慎重和推崇之意。 内廷四阁的建立为贮存四库全书提供了藏书之所。第一部四库全书纂修完毕之后,送藏文渊阁,乾隆皇帝令总校官陆费墀负责装函上架事宜,乾隆四十七年送藏完毕;第二部四库全书送藏文溯阁,乾隆四十八年五月基本贮藏完毕;第三部四库全书贮藏在文源阁,乾隆四十九年庋藏完成;第四部四库全书收藏保存在文津阁,于乾隆五十年存贮完成。 (二)谕令建造江浙三阁 内廷四阁皆位于北方,这与乾隆皇帝纂修四库全书嘉惠士林的目的不符,因此,为了将四库全书的传播范围扩大至南方,乾隆皇帝颁发圣谕,命令在江浙地区建造三座藏书阁:在镇江建立文宗阁,在扬州兴建文汇阁,在杭州建造文澜阁。因三阁均位于江浙地区,故称之为“江浙三阁”。 镇江文宗阁于乾隆四十四年首先建成,当时四库全书尚未缮录完竣,于是就先贮藏一部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四十五年,扬州文汇阁完工,也存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御书楼在御花园中,园之正殿名大观堂,搂在大观堂之旁,恭贮钦定图书集成全部,赐名文汇阁,并东壁流辉匾”。文宗阁、文汇阁都收藏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此外尚有空间和书格,可供将来收藏、存贮四库全书。乾隆皇帝还担心书格不够,专门派陈辉祖、依龄阿、盛住等前往查看,如果书格不够则再进行添补,所需工费由两淮商人捐办。 文澜阁于乾隆四十七年开始建造,次年年底完工,其建造过程还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初,乾隆皇帝选定的文澜阁地址位于杭州圣因寺后面的玉兰堂,计划将玉兰堂进行改建、安装书格以存放四库全书。但经过实地勘查,发现“玉兰堂逼近山根,地势潮湿,难以藏书”,而在玉兰堂的东边不远处,还有一个藏书堂,当时是存放古今图书集成的地方,并且藏书堂后面有一片宽阔的空地,可以进行改建。最终,乾隆皇帝命令利用藏书堂及其后空地改建文澜阁。文澜阁建成之后,成为当地最著名的藏书之所。 江浙三阁不仅为贮藏四库全书提供了场所,并且为江南士子们提供了阅览全书的地方。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为了使四库全书能够嘉惠士林,得到充分利用,江浙三阁内的书籍可供江南士子们阅览、抄录、传阅。这样,江浙三阁实际上成为图书传播中心,有着现代图书馆的阅览功能。 阁是一座坐北朝南的藏书楼,分乾隆皇帝谕令按照天一阁规制建造四库七阁,是明智之举。天一为上下两层,是典型的重檐硬山顶建筑。楼前有天一池,池水与月湖相通,终年不干涸。仿照天一阁建筑形制,四库七阁基本上也是重檐硬山顶建筑。藏书阁旁边是水池,池中之水与藏书阁之外的活水相连,这样可使池水终年不竭,以备防火之用。七阁建筑形制均具有防潮、防火的实用功能,用于庋藏四库全书实属乾隆皇帝精心之作。 二、乾隆皇帝钦定七阁之名 乾隆皇帝亲自为七阁命名。七阁之名都颇有深意和讲究,特别是内廷四阁名字的由来更是别具含义,除了位于宫中的文渊阁的名字是源自明朝时期的旧称,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的名字都是乾隆皇帝御赐而得。 内廷四阁文渊、文源、文津、文溯的名字里面都有“文”,都从“水”。为何冠之以“文”?乾隆皇帝对此解释道:“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为何从“水”?也是跟随天一阁命名取“天一生水”之意,以水喻文。正如乾隆皇帝自己所说:“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义者,盖取范氏天一阁之为。” 乾隆皇帝还认为经、史、子、集与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为:经为文之源,史为文之流,子是文之支,集乃文之派。“派”“支”“流”,都从源头分开,这正寓意了集、子、史皆自经而出。真是奇妙绝伦的联系与寓意。 另外,乾隆认为“渊”、“源”、“津”、“溯”四字之间也有内在联系。他说道:“盖渊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于是乎分焉。欲从支派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则蹑迷途而失正路,断港之讥,有弗免矣。”而文溯阁更是有溯本求源、后世子孙不忘祖宗创业艰难之深意。 同样,江浙三阁即文汇、文宗、文澜的名字也是御赐而得。名字里面也都有“文”,文汇阁、文澜阁与内廷四阁相同,以水立名,独文宗阁的“宗”字看似不从水,实则有江河朝宗于海之意,就像清代画家张崟所言:“案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旁,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意,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与内廷四阁联合起来,南北呼应,成为庋藏四库全书闻名遐迩的七阁。 三、乾隆皇帝规定阁中机制 七阁建立之后,每个阁内书籍都需要进行排架、安置、点验、曝晒等工作,这就需要一定的管理人员。阁内的管理人员如何建置、设立哪些岗位、每个岗位需要多少人员编制,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乾隆皇帝对阁内的管理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工作职责,都亲自做了规定。 (一)谕令仿宋朝建制建立阁中机制 最初,文渊阁的管理由大学士兼职,但随着全书的缮录完毕以及庋藏事务的增加,必须设立专门的掌管人员,以落实各项管理工作。于是乾隆皇帝下令仿照宋朝建制建立阁中机制。首先,设立文渊阁领阁事掌握全阁事务,为最高官职;其次,设直阁事,协助领阁事一起掌管;其下再设校理,主要负责管理注册点验、曝晒书籍等事务,“所有阁中书籍,按时检曝,虽责之内府官属,而一切职掌则领阁事以下各任之,于内阁翰詹衙门内兼用”。 (二)规定各级官职的人员构成 阁中机制已定,对每个级别的官职设立多少编制等具体事宜,乾隆皇也做了安排。他命令大学士与吏部、翰林院商议之后,列出名单上奏,最终由他亲自裁定。经过多方协商,最终确定:设立文渊阁领阁事一职,统管全局事务,编制两名,规定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以及翰林院掌院学士担任;设置文渊阁直阁士官职,编制人员为六名,限定由内班出身的满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汉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等担任,掌管典守厘辑事宜;设置文渊阁校理职位,编制十六名,限定由内班出身的满庶子、读讲、洗马、中赞、编检、汉庶子、读讲、洗马、中赞、修撰、编检及由科甲出身的内阁侍读等担任,分管注册点验事务。 (三)谕令设立提举阁事 职责不明,就会导致工作无人负责。虽然阁中机制及人员编制都已经设立,但每个官员的职责并不明确,对于阁中事务竟然相互推诿,导致曝晒书籍、插架归函等各项工作难以进行。乾隆皇帝于五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专下谕旨:“著交提举阁事一人专为管理,其领阁、直阁、校理、检阅等官,俱作为兼充虚衔,不必办理本阁事务。”乾隆皇帝谕令设置提举阁事职位,由其统筹管理,专人专管,职责明确,使其不能将工作推给别人,杜绝了相互推诿的不良现象,使各项事务得以及时处理。 四、乾隆皇帝决策全书的装潢 四库全书纂修完毕,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它进行装帧,封面怎样设计,采用哪种函套、书匣等等。乾隆皇帝对此也进行了指导和决策。 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四库全书的书册封面设计采取分色装潢法,装订形式则采用包背装。分色装潢法即封面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装帧。具体来说,就是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四季对应不同的四种颜色,从而将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四部以不同颜色的丝绢作为封面。最终四库全书装帧方案为:经部书籍封面采用的是绿色,史部书籍采用红色,子部书籍采用月白色,集部书籍采用灰黑色。分色装潢的方法不仅使书籍便于识别,同时也方便读者查阅。包背装是一种图书装订形式,具体方法是将书页背对背正折,版心向外,将书页的两边粘贴在书脊上,再用纸捻装订,最后用书衣将书册整体包裹。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