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创造社诗歌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创造社诗歌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创造社诗歌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创造社诗歌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创造社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创造社的诗歌创作,从总体上看,体现为“诗歌革命”到“革命诗歌”的变化,在历 史的合力中渐渐地从丰富多元演变成单调一元的诗歌形态。在创造社诗歌“多变”、“善变” 的发展过程中,“革命”作为一种激进的姿态和创新的动力,成为创造社诗歌变化的内驱 力。从推崇诗歌对个人情感和个性张扬的表现,到确立诗歌作为革命宣传的工具,诗歌的 社会功能逐渐压倒美学价值;在意识形态的逐步规范下,“革命”由精神上的个人解放和 艺术上的美学创新,转变为对社会革命内容的自觉认同和对个人空间的否定。诗歌的话语 空间被压缩,在诗的“言说方式”( 包括语言和形式) 上自觉地放弃了“革命”。 创造社诗歌“革命”内涵的缩减过程,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在现代处境中的“社会承担” 和诗歌的“美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反映出中国新诗在面对新世界和新语言时的双重焦虑。 本论文通过对“自我”的考察,围绕“纯诗”和“革命文艺”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创 造社诗歌转向的内在原因。 “自我”是新诗的一个重要话题。郭沫若女神中前所未有的“自我”形象,为新 诗的言说确立了话语据点。它一方面指向对旧制度、旧世界、旧我的否定,一方面又建立 起一种全新的抒情原则,拓宽了“自我”的领域和新诗的话语空间。通过诗歌美学的革命, 体现了“自我解放”和“艺术创新”的强大动力,达到个人解放与社会革命的统一。由于 具备了强大的能量,作为精神主体的“自我”更多的承载了现实的意识形态,传达新的价 值观念和时代精神,而忽略了对个体心灵的内省、对其内在激情和欲望的疏导。 由于缺乏根本的美学认同和哲学建构,创造社诗歌中的“自我”就显得无根、浮泛, 在吸收外来文化资源进行美学建构的过程中,无法从自身的本土经验和语言根性出发反思 西方的语言形式和诗歌表现策略,无法在传统资源中寻找到创新的依据,因而出现了理论 与创作的脱节,甚至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极端。这使得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的象征 主义实践,在推进新诗的美学现代性探索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遗憾。 与此同时,在感时优国主流文学的牵引下,围绕“革命文艺”展开的讨论凸现了个人 解放与社会革命的冲突,并最终导致了创作队伍的分流、分化:一者表现为疏离,坚持诗 歌对自我情感的表达,在审美意向和情感趣味上的选择仍然保留着较大的独立性;一者表 现为承诺,自觉以社会革命为诗歌的表现内容,通过对前期美学追求的摒弃、对社会承担 的强调来实现转向。此后的“普罗诗歌”创作,由于过分追求诗歌对发展变化的新现实的 贴近和反映,追求用诗歌来鼓动情绪、促进革命的发展,诗歌从一种想象的、思维的语言 变成了行动的语言,造成作品艺术上的粗糙和“口号标语化”的毛病。 总的来说,创造社的诗歌创作典型地反映了新诗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陷入的“迷 思”。这不仅仅是新诗自身美学范畴的难题,它更呈现了新诗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 的诸多压力。创造社的诗歌“革命”在不同层面的发展和变化不能做抽象的理论探讨,而 必须内化于对这种压力和焦虑的关注中,落实到具体语境的梳理当中。因此,对刨造社诗 歌的考察,既应关注诗人的具体诗作,也应注意到社团在人事关系、办刊传统上各种力量 的增减变化对于作家文学诉求的影i 响。 2 关键词:创造社诗歌 “革命”普罗诗歌“自我”“纯诗” a b s t r a c t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t h ep o e t wc r e a t i o no fc h u a n gz a os h ei n c a m a t e da t r a n s f o m a t i o nm a ti sf r o mt h ep o e t wr e v o l u t i o nt om e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p o e t r w h i c h w a sa c c o m p l i s h e dw i t ht h et i m eh i s t o 眄f 0 衄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a n d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a s p e c t st 0m o n o t o n ea n du n i t a r y i nt h ec o u r s e ,“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a so n el ( i n do f r a d i c a lp o s t u r ea n dt h ei n n o v a t i n gp o w e r b e c a m et h ei n n e rd r i v i n gp o w e ro fm e c h a n g eo fc h u a n gz a os h c w i t ht h et m n s f o n n a t i o n 舶mb e i n gc a n o n i z c df o r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i n d i v i d u a ie m o t i o na n d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t oe s t a b l i s h e da sat o o l o fr e v o l u t i o n a 呵p r o p a g a n d a ,m ep o e t wd i s p l a y e ds o c i a l i t ym o r et h a ne s t h e t i c s b e i n gi m p a c t e db yi d e o l o g y “t h er e v o l u t i o i r c h a n g e df o m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l i b e r a t i o ns p i r i t u a l l ya n dt h ea n i s t i ca e s t h e t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t ot h ea w a r ea p p r o v a l o fs o c i a lr e v o l u t i o nc o n t e n ta n dt h e d e n i a lo fi n d i v i d u a l s p a c e t h ep o e t r y s r o o m a g ew a sr e d u c e d ,“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i nm ew a yo fs p e a k i n g ,i n c l u d i n g1 a n g u a g e a n df o m ,w a sg i v e nu pn a t u r a l l y t h ed e n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t h er e v o l u t i o nc o m l o t a t i o ni nt h ec h u a n gz a os h e s p o e t r 弘t 、憎i c a l l y m a n i f e s t e dt h ec h i n e s ew r i t e r sd i l e m m ao ft h e s o c i c t y u n d e r t a k i n g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 a lr e q u e s ti nm o d e ms o c i e t y a n dr e n e c t e dn e w p o e t 眄d u a la i l g s tw h e nf a c i n gt h en e ww o r l da n dl a n g u a g e i nt h et h e s i s ,t os e e a b o u t “o n e s e l f ,a n dp r o b ei n t om ei s s u e so n “p u r ep o e t r y a n d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l i t e r a t u r c a r ea ut op o i n to u tt h ei n t e m a lc a u s eo ft h ev e e ri nm ec h u a n gz a o s h e sp o e t 移 “o n e s e l f ,i sa ni m p o r t a n tt o p i ci nt h en e wp o e t r y ;a n dt h e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l y i m a g eo f “o n e s e l r i nt h er 印r e s e n t a t i v e “g o d d e s s o fg u om o m oi n t e n s i f i e di t o nt h eo n eh a n di ta i m e dt ot h ed e n i a lo ft h ea n c i e n tr e g i m e ,o l dw o r l da n d “o l d m y s e l f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i te s t a b l i s h e do n ek i n do fb r a n d n e wp r i n c i p l et o e x p r c s sf e e “n g s ,b r o a d e n n i n go n e s e l fd o m a i na n dp o e t 眄s p a c e t h er e v o l u t i o no f p o e t 可a e s t h e t i c sh a df b m i d a b l ep o w e r t h r o u 曲t h es e l f l i b e m t i o na n dt h ea n i s t i c i i l l l o v a t i o n ,a c h i e v i n g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i n d i v i d u a l l i b e m t i o na n dt h es o c i a lr e v o l u t i o n a st h em a i n b o d yo fp s y c h i c , “o n e s e l f w a sl o a d e dp m c t i c a li d e o l o 黼 c o m m u n i c a t i n gn e wi d e aa n dt i m es p i r i t ,w h i l en e 9 1 e c t i n gt oi n t r o s p e c ti n d i v i d u a l s o u la n dd r e d g et h ei n d w e l l i n ga p p e t e n c ya n da r d o u r d u et ot h ea b s e n c eo fa e s t h e t i cs e l f _ i d e n t i t ya n dp h i l o s o p t l i c a lc o i l s t m c t i o n , “o n e s e l f i nt h ec h u a n gz a os h e sp o e t r ys e e m e dt ob ed u c k w e e d i to n c et r i e dt o a s s i m i l a t e df o r e i g nc 1 1 l t u r et od r c a mu pi t se s t h e t i c s ,w h i l ec o u l d n o tp o n d e ro v e ri t s f o 蛐a n dt e c h n i q u e ,l i n k i n gi n d i g e n o u sl a n g u a g et ol o c a t ea n yi r n l o v a t i o ni nt h e t m d i t i o n a lr c s o u r c e s ot h et h e o 秽a n di n d i t 锄e n tw e r eo u to fl i n e ,o re v e nt e n d e d t ot h ee x t r e m e n e s so ff o n n a l i s m t h i sm a d em um u t i a n ,w a n gd u q i n g ,f e n g n a i c h a oa n dt h e i rs y m b o l i s mp r a c t i c ep r o m o t e dt og m p ef o rt h em o d e m i t yo fn e w p o e t l vo ne s t h e t i c s ,a n dl e ns o m ep i t i e s “k e w i s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l e a d i n gb yt h em a i n s t r e a mo fs o r r o wc o u m r y ,t h ec o n n i c t b e t w e e nt h ei n d i v i d u a ll i b e r a t i o na n dt h es o c i a lr e v o i u t i o np r o t r u d e di nm e 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l i t e m t u r e ”,a n df i n a l l yc a u s e dt h ec r e a t i o nt r o o p s d i v e r g e n c e s o m ep o e t sc h o s ea c c e p t a n c ea n dt o o kt h es o c i a lr e v o l u t i o na st h e p o e t r yc o n t e n t sb yr e j e c t l n ga e s t h e t l c a lp u r s u e ,m s l s t l n gt h es o c l e t yu n d e n a k l n g a n di m p l e m e n t i n gt h ev e e r t h eo t h e r sw e r ea l i e n a t e d a n di n s i s t e dt h a tp o e t r yw a s t oe x p r e s ss e i f - e m o t i o nb yk e e p i n g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c eo ft h e i rt a s t e sa n dg u s t o l a t e rt h e “p f o l e t a r i a np o e t r y e x c e s s i v e l yw e n ti nf o rr e n e c t i n gr e a l i s t i cp r o g r e s s , a i l ds t i r i n gm o o du pt o s p e e d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p o e t r ) rt h ei m a g i n 奶7l a n g u a g e b e c a m ee h e c t i v e a n dt h e nm a d et h e 、) l ,o r ko fa r tc o a r s ea n db a r h l e r _ m a n n e r t a k i n go n ew i t ha n o t h e r t h e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o fc h u a n gz a os h e 啪i c a l l y s h o w e dt h a tt h en e wp o e t r yl o s ti t sw a yt om o d e m i z a t i o n t h i si sap r o b l e mf o r t h en e wp o e t r yo ni t se s t h e t i c s ,b u ta l s op r e s e n t e dt h ep r e s s u r cr e c e i v e df 幻m s o c i e t y h i s t o r ya n dc u l 吡e t ot h e “p o e t l 了r e v o l u t i o n ,o fc h u a n gz a os h e n o n o b i e c t i v ea n dt h e o l e t i cd i s c u s s i o ni sn o m i n g w es h o u l ds u i h v e yi t si n n e r ,a n d t a k ei n t ot h ec o n d i t o no ft h ed a yi n t oa c c o u n t a c c o r d i n g l y ,t or e v i e wt h ea m a n g z a os h e sp o e t r yi sn o to n l yt ol o o kt h r o u g ht h ep o e m ,b u ta l s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i n n u e n c eo nl i t e m r yp u r s u i tm a tw a sb r o u g h tb yt h ec h a n g e sf b mi m e r p e r s o n a l r e l a t i o na n dt r a d i t i o no ft h ec o n s o r t i u m k e yw o r d :t h ec h u a n gz a os h e sp o e t 叫;r e v o l u t i o n ; p r o l e t a r i a n p o e t d ,; o n e s e l f p u r ep o e t 阱 2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微:氆诺当妊 醐:7 叩徊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n 签名孝膨啦 日期:文年脚 1 创造f 歌研究 导言 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富有争议的文学社团,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多变的 立场和追求、复杂的人事纠葛为文坛留下了诸多思考话题和言说空间,八十年来召聚了众 多的研究者深入其间,寻觅它的真实面貌,探究它的兴衰流变。从8 0 年代以来,创造社 的研究总体上呈升温的趋势,创造社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创造社的方向转变等问题成为 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小说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创造社的诗歌研究却一直处于 薄弱状态。由于研究者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创造社的发展流变,力图提出一些新的线索概 括创造社的文学特征,所以对具体文体的研究,常常是将这种已经归纳出来的“线索”放 回到各个文类中,阐释其文体如何体现这种发展流变,对“线索”的清理重于对细节的分 析,这就有可能掩盖创造社文学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的一些丰富复杂性,可能导致对一些 关键问题的遮蔽。 在创造社的诗歌研究中,除了郭沫若作为一个突出的个案被反复研究之外,其他诗人 诗作的研究常常散见于专著某一章节的论述中。这些论述虽然也开始注意到创造社诗歌创 作的复杂性,对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的“象征主义诗歌”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且开始注意到一些长期受冷落的作家,但常常无法解释一些更内在的问题,或者是只看 到突出的诗人诗作的成绩,而看不到当时一群年轻诗人的思索和探寻;或者将一些诗人诗 作单独拿出来进行一种纯粹的审美分析,而忽视了这些诗歌存在和出现的社会、文化语境, 以及他们在整个创造社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之处和不足。这就拆解了人们对创造社诗人诗作 的总体的理解,只能得到一些较为零散具体的诗人某一个阶段创作的分析,而无法从总体 上感受创造社诗人的艺术追求,也无法从一个内在统一的尺度对其进行评价,所以显得格 外的松散和不成熟。虽然整个创造社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但集中对创造社诗歌创作的成 就进行考察的文章却少而又少。 创造社诗歌研究一直处在相当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是:一,前期以女神为代 表的郭沫若诗歌在整个五四时期造成的巨大影响,形成的巨大的时代精神的光芒,在确立 新诗的“自我”上划开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其他诗人的诗作由于没有如此巨大的创新内涵 而显得较单薄和苍白;二,创造社诸诗人的艺术追求并不一致,难以概括。这一点可以说 是创造社诗歌的本质特点上,它应该是延续我们深入思考的起点,而不是为我们研究的简 单化提供理由。创造社的诗歌就是“杂”,就是不断地变,在看似沉默和苦闷的表象下有 不容忽视的长久的矛盾、挣扎和追求,如果不理清其有着内在紧密联系又纠缠不清的肌理 上的一些症结和缺陷,就无法解答创造社诗歌风格不断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及其文学史的 意义;而忽略了对这个中间过程的考察和审视,就会忽略创造社后期诗风转变的一些内在 的复杂性和它的曲折性,也就无法对它的转变提供较为妥帖的描述和解释。对于创造社诗 歌从1 9 2 3 1 9 2 7 这一段历史的简单化概括使得创造社的诗歌研究在浪漫主义的巢臼内 难以翻出新意,久而久之造成了人们对创造社诗歌的一种片面的理解,认为创造社的诗歌 从一开始的高扬浪漫主义到热切的实践“普罗文艺”,是在革命需要的号召下由“文学革 命”一步跨到了“革命文学”,是对“普罗诗歌”的自觉承担和对革命的皈依,这样,虽 然创造社作为一个极富活力和争议的现代文学社团,其文学活动长久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文学创作成就不断地吸引研究者的注意,但事实上,人们却由于长久形成的片面理解而 降低了对创造社诗歌的研究热情,创造社诗歌因而成为一处被遗忘的角落。 在创造社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倾向于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对创造社的诗歌创作进行梳 理。这一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不容低估的,它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因为创造社的一些主要作家,如郭沫羞的某些重要作品确实体现出了浪漫主义的浓郁特 质,而创造社的大部分作家也都受浪漫主义影响很大,多次撰文对浪漫主义进行翻译介绍, 在批评中也时常体现出对浪漫主义的审美趋同。无席置疑,创造社的作家在对浪漫主义的 译介上功不可没,而且刨作上也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影响。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创造社是在 “五四”文坛上高扬浪漫主义大旗的,对这一结论的重视似乎超过了创造社研究本身。而 且在研究中往往重在分析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对作品表现作家个性的张扬,其实这 主要还是在肯定创造社文学特征的社会价值,主要的还不是从它的美学范畴本身进行考察 的。并且在运用“浪漫主义”这个线索研究创造社的过程中,逐渐的把问题本质化,将浪 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对立起来,将创造社塑造成一个自成体系的“浪漫主义派别”, 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五四”文学中,将创造社从文学研究会和新月派、现代评论派中独立 出来,分离出来,将“浪漫主义”视为创造社的独家专利,并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里考察这一倾向的形成过程,发展流脉及其影响。这一过程就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简单 对应甚至削足适履的现象,并且使得创造社的诗歌研究由于高蹈在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体 系”的追寻中而显示出内部的矛盾,特别是当研究涉及到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初 期象征诗歌”的研究时,就出现了无法为“浪漫主义”所统一的不和谐音。穆王冯三人在 1 9 2 6 年发表的一些诗作虽然是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确实可以归入初期象征派的创作 中这为研究这三个诗人和当时的诗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这三个诗人并没 有脱离创造社,相反,在1 9 2 6 年后,他们纷纷对自己此前的象征诗作做出了程度不同的 否定,而且在此后的文学活动中保持与创造社相一致的步调,而他们此后对诗歌创作的理 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从来都是和创造社其他诗人一起进行的。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将他们放 在整个创造社诗歌的发展中来予以考察。我们并不否认他们当时作品异于创造社其他诗人 的地方,并不否认这一股新鲜的“象征诗风”给当时诗坛带来的积极意义,相反,我们认 为,正是这股一度m 现的背离了主流因而为诗人极力自我否定的诗歌潮流,丰富了创造社 的诗歌面貌,他们并不是游离于创造社之外的诗歌实践,围绕这一小股诗潮的出现和影响 所进行的有关论争正是创造社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在“历史要求”和“美学认同”两者 之间深化对诗歌本质认识的积极探索。因此,将“创造社三诗人”排除在外其实是回避了 一些根本问题。如果我们考察创造社的诗歌创作,不去深入的分析这一部分诗人当时这些 “象征诗作”出现的语境及其后来的发展变化,而单单从诗艺的角度将他们剔除在外,放 入“象征诗派”中,用另一种标准进行单独研究,就有可能忽略甚至抹煞了其内在演变的 线索和原因,就会造成一种人为的割裂,无法从一个内在统一的尺度对创造社的诗歌进行 考察,这也是造成创造社诗歌研究看起来支离破碎的原因。 与此相类似的情况是,1 9 2 6 年,潘汉年、叶灵风编辑出版幻洲半月刊,由幻社出 版,声明与此前的幻洲周刊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创造社历来的研究都不对幻洲 进行考察。但是阅读这个周刊让我们发现,期刊编辑的文艺思想与创造社有着及其紧密的 关联,是对创造社前期思想的延续和贯彻,而其诗作更体现了一种美学建构的努力。它在 精神气脉上与创造社是相通的,是创造社诗人进行美学建构过程中一个短暂但有益的实 践,只是在革命要求越来越高亢的时代氛围中,他们的努力不被重视,甚至被创造社清除 出革命的队伍。而这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无声的坚持诗歌探索的努力,恰恰是我们应该格 外重视的。很多时候,我们进入创造社的诗歌领域,就把目光限定在从“文学革命”到“革 命文学”,这样就会局限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仅仅从内部去寻找理由,而这样一种内部的 寻找,又不是基于研究对象的美学范畴,而是一开始就自觉地以革命“转向”的历史要求 来看待诗歌创作,那么看到的肯定就是对于这一个巨大的现实要求的亦步亦趋。在对创造 社诗人服从历史要求的诗歌实践的梳理和评述中,我们的研究对7 0 年前的诗人给予了很 多的理解和同情,但同时,我们的研究实际上也渐渐的被这种“非文学”的研究尺度所规 约,在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上过早的达成了一致,以一种简单的承认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的“进化论”的尺度来检阅我们的对象,也就只能呈现出一条从“诗歌革命”到“革命诗 歌”的清晰的线索,同时也就漏掉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我们的“跳跃”的眼光使得这段 诗歌史出奇的简单和粗糙,成为可以悬隔加括号的一些历史遗迹。而当我们真正的进入这 样的一段历史,去仔细的分析考察当时诗人们的文学活动,感受他们在时代变革前面的犹 豫苦闷徘徊和选择,并回过头去看看他们当年由“表现自我”到“表现革命”的过程中留 下的文字诗作,我们会感觉到问题的复杂性,并迸一步对我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重新 进行审视。 事实上,创造社的诗歌创作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首先,创造社作为一个活动时 问长达十年之久的新文学社团,其内在的复杂性尤其能够在诗歌的发展上得到体现,创造 社由文学革命最终转向革命文学,体现在诗歌上是诗歌革命转向革命诗歌,即普罗诗歌, 从中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逐步的牵引和规约。创造社最早在新文学中崭露头角 并奠定地位是因为郭沫若的诗歌,在此后的发展中,诗歌也集中而典型的代表了创造社在 1 每个阶段的寻求步伐。特别是中期创造社,在理性自觉面前,诗人的审美意向和情感趣味 上的选择,仍然保留着相当大的独立性,理性自觉与希望、苦闷、迷惘的情感相互交织, 构成了创造社精神历程的多姿多彩的阶段。创造社诗人由于文学观念的分歧、文学诉求的 不同而造成的人员分流、分化及诗歌创作“向左转”这一现象;他们出于强烈的“感时忧 国”、道德承担的使命感而对“美学认同美学趣味”的自我否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是有典型意义的。其次,由于诗歌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是长期积累、沉淀的结果,本身 的艺术要求很严格,其艺术规律的内在制约性使得诗歌在处理现实经验时,需要通过诗人 的个体体验将对世界的观察转化为自己的感觉,并用诗歌的语言加以传达,这就内在的规 定了诗歌对现实的“回应”和“介入”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更见出诗人致力于审美建 构的艰难。再次,创造社所在的时期是新诗的草创期,新诗还比较幼稚,在处理同常语畜 与诗歌语言的关系时常常处于迷失状态。这时候的新诗,由郭沫若确立了“自我”,本来 应该进入对新的想象方式和表现策略的寻求中,进入诗歌的审美建构中,但是创造社诗人 在对“自我”的强调中却将个人的情感和想象变成产生意义和价值的社会经验,从而忽视 了对美感的追求,使得诗歌的审美建构渐渐的偏离了本来的轨道,最后在革命的强大冲击 下离开了文学本身。通过对创造社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刨造社转向的内在 发展线索,看到它曲折复杂的流变,从而看到新诗在第一个十年,在面对现实的召唤时是 如何确立自我,如何回应现实的;从其审美建构的艰难过程,看到新诗如何深化对文学本 质、诗歌功能的认识,看到社会现实的力量如何对文学进行规范,也从中得到一些经验和 教训。 对创造社诗歌的研究,主要见于创造社研究专著的诗歌章节中。1 9 8 9 年出版的创造 社记程,主要是从前、中、后三个时期,从“多种创作方法并存,浪漫主义为主导”“浪 漫主义的退潮,现实主义的增强,革命现实主义的初兴”,“一度盛丌的象征主义之花”,“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这一条发展线索上来考察创造社的诗歌创作,提及了创造社很多 诗人,但主要分析的是郭沫若,穆木天,王独清等人。创造社:别求新声于异邦2 一书 分析创造社诗歌创作“由新罗曼主义走向新写实主义”,主要是集中在对具体诗人的具体 诗集的研究上,如“新诗坛的奠基之作女神”、“清新淡雅的成仿吾、邓均吾诗”,“耀 眼的象征诗集旅心红纱灯”等,但是对这些诗作出现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同的语境却 没有进一步的分析。总的来说,对郭沫若诗歌的研究,已经成为仅次于鲁迅研究的显学, 此外主要是对穆王冯等人的“象征诗歌”研究,而其他的诗人诗作得到的重视很少,特别 是中期的一批年轻诗人的创作被完全忽视。应该说,对创造社诗歌的研究缺乏一种总体t 1 陈青生、陈水忐:刨造杜记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i :,1 9 8 9 年版。 2 黄泞沾:创造扯:别求新声于异邦,t l 会科学文献:“版社,1 9 9 5 年版。 4 创造 许歌研究 的更集中更细致的考察。专著以外,还有以下几篇关于创造社诗歌的研究文章值得注意。 柯文溥的论创造社诗歌l 一文用“浪漫诗派”综括创造社的诗歌,就其内容上表现 出来的“立足于表现自我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渗透”、“凤凰更生的歌唱”、“遥 悲故国沉沦”、“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冲破封建樊篱的爱情”等方面,分析具体诗人的诗 作,探究“浪漫诗派的衰落与分化”。文章表现出对一些长期受冷落的诗人的关注,视野 也比较开阔,将郭沫若、田汉、郑伯奇等诗人初期的创作进行了考察,突破了以往创造社 诗歌研究从创造社成立之日开始只注意后来的发展不注意初期的源流的局限。但是将穆木 天王独清冯乃超“创造社三诗人”的创作排除在外,汇入“象征诗派”的研究,这就造成 了一种人为的割裂。龙泉明的对于一种社会成规的革命- 仓u 造社诗歌创作综论2 将创 造社的根本特征归结为“对于一种社会成规”的破坏与创造的“革命”,指出其方向转换 在价值观念上的意义和缺陷。在论述上仍然将其归为“浪漫主义诗歌流派”,以浪漫主义 为考察创造社诗歌创作的内在视角,侧重梳理了其浪漫主义崛起的必然趋势、浪漫主义的 主体倾向、浪漫的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消歇。这两篇论文是9 0 年代创造社诗歌研究的 收获,提出了一些基于研究对象本身的有价值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将创造社诗歌轻 易的归结为浪漫诗派,不仅人为的洗刷掉了一些重要诗人,而且遮蔽了一些问题。尤其值 得一提的是,这两篇论文的研究范畴都相当模糊,柯文将发表在创造社刊物上的所有诗人 诗作都归为浪漫诗派,而龙文在文章开始提出创造社有一个强大的诗人群,列出了具体的 名单,似乎有意纠正柯文研究在这一点上的疏漏,但后面的具体论述却又将不在此名单之 内的朱公垂、程可怀、裘柱常等人的作品一律收编在内,这就产生了内在的矛盾,似乎研 究者是根据研究的需要确定研究对象,而不是根据研究对象本来的性质和原有的内涵来确 定研究范畴。将“创造社诗歌”等同于“浪漫诗派”使得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孙晨的试论“创造诗派”3 一文。这篇文章将创造社诗人,包 括郭沫若、郑伯奇、成仿吾、邓均吾和后来的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的文学活动放在一起考 察,提出“创造诗派”的说法,以郭沫若为例分析“创造诗派”与“自由诗派”的区别, 又进而探寻穆、王、冯的诗作与象征诗派的区别,力图呈现创造社诗人诗作中值得总结的 价值和他们对于诗歌理论发展的作用。应该说,孙晨该文的思路是比较符合创造社诗歌创 作的实际情况的,虽然为了强调“创造诗派”而在比较的过程中有将区别尖锐化的倾向, 而且事实上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什么是“创造诗派”,并且由于论述过于集中,又不得不牺 牲对创造社其他诗人的研究( 根本没有提起郭、王、穆、冯之外的其他诗人) ,但是这篇 文章的研究思路对我们继续深入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有益的启示。 总的说来,对创造社诗歌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对于当时复杂曲 折的分流现象的隔膜,使我们将创造社诗歌作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而力图用“浪漫主义” 1 柯文淳:论创造社诗歌,学术界1 9 9 0 年第5 期。 2 龙泉明:对十一种什会成规的革命创造社诗歌创作综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4 期。 3 孙晨:试论“创造诗派”,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8 7 年第3 期。 进行概括又缺乏内在的统一性,所以造成了对一些问题的忽视。同时,由于研究重点集中 在对其转向之谜的解答而忽视了当时作家审美建构的努力,造成对创造社诗歌的研究不能 深入。不管非文学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不管后期创造社的人员偏离文学有多么的远,也不 管从外部的环境或个人性格的发展上能够为作家的转向提供多大的理论依据,毕竟创造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作为一个文学社团而存在的,作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革命斗争并且 企图对斗争投入他们的热血和激情,他们主要的还是以文学的方式来实现的,郭沫若等人 一方面直接参加实际的斗争,一方面又依靠文艺的力量作社会动员,虽然这里面有对文艺 社会功能的片面抬高,但文艺的审美价值始终是很多作家努力追求的。创造社诗歌风格的 “变”,其实是文学观念的“变”,是诗人对诗歌功能认识的变化,是在诗歌选择“美学创 新”与“社会革命”之问的一场艰难的博弈。本论文力图从文艺创作规律的内在制约、美 学建构的艰难寻求和作家“道德承担”心态驱使下对革命的归依这几方面的合力来考察作 家作品,正是想从这样一种张力中发掘出被和“政治”视角所掩盖的问题,开放我们的视 野,呈现其内在的丰富复杂性。 从以上对创造社诗歌研究状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创造社诗歌研究既立足于创造 社研究本身,又必须适当的从其中剥离出来。本文以创造社诗歌为研究对象,并不是要对 个别的诗人、乃至整个创造社的诗人群体进行文学史的定位,而是要通过呈现创造社诗歌 的一些关键问题,反思中国新诗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难题,考察这些难题是如何在具体语 境中出现并发生变化的,探讨它们的出现对中国新诗的影响。这样,通过对创造社诗歌文 本、诗歌现象的分析,触及到文学自身艺术规律与外部社会诉求之间互动和制肘,也可以 反思中国新诗在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如何消化西方资源,如何激活与融合传统的问题。 这样就有可能通过具体的诗歌文类的分析,尝试回答创造社方向转换的内在原因。 创造社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多变”、“善变”。“变”,从表层来看,是诗歌风格 发生了变化。早在创造社成立之前,郭沫若就出版了诗集女神,以其强悍狂暴、高昂 明亮的诗作震撼了“五四”青年,为尝试期的新诗带来了崭新、强大的风格,在当时被誉 为“空谷足音”,日后更受到普遍的推崇,认为它“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精神, 那常用暴躁凌厉之气来概说的五四战斗精神。”1 女神典型地代表了五四时代 对一切传统方式、价值观念和固有信仰、取向的抛弃,但这种亢奋、昂扬、乐观的个人浪 漫主义在“五四”落潮之后,无法再成为支撑诗人个体生命体验的抒情美学,在时代氛围 和个人生活际遇的影响下,激情开始回落,诗作的风格逐渐流露出感伤的弥漫,郭沫若的 星空及初期2 创造社成仿吾、邓均吾等人的诗作就是代表。这种传承“五四”新文化衰 。岗扬:靴诛若和他的( 女冲) 解放【_ | 报1 9 4 1 年1 1 月1 6 【j 。 2 关干创造 的分期问题,一般的文学史家多以1 9 2 5 年“五卅”运动为界将刨造钉。的艺术土张分为前后两期,即此前推 6 创造f l ! i 歌研究 落而来的个人的感伤、内心的寂寞与世纪末的情调一拍即合,使中期刨造社的诗歌活动总 体上弥漫着浓重的感伤,并由这种感伤主义接近了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在风格上体现出 颓废唯美的特点。然而,这股象征主义的唯美诗风很快就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发生了 激变,穆木天停止了他的诗歌创作和“纯诗”理论的思考,王独清、冯乃超则迅速地转向 革命,诗风一改往昔的柔弱细腻,追求与革命相适应的特征色彩明朗,感情奔放,强 劲有力,气宇轩昂。此后的普罗诗歌集体转向了对历史现实斗争场景的描写,以人民代言 人的身份表现时代的斗争激情,风格上更显激昂、紧张和粗暴。 创造社的诗歌风格不断变化,究其原因,是诗人的文学( 诗歌) 诉求在社会、时代的 压力中发生变化的结果。早期的创造社诗人推崇诗歌对个人情感和个性精神的张扬,提倡 “生命的文学”、“自我表现”的文学:后期则发生剧变,将诗歌作为革命宣传的工具,诗 歌的社会功能逐渐压倒美学价值。创造社诗歌的“多变”、“善变”不仅是新诗自身美学范 畴的问题,它更呈现了新诗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诸多压力。 在创造社诗歌由“诗歌革命”转向“革命诗歌”的过程中,“革命”作为一种激进的 姿态和创新的动力,成为创造社诗歌变化的内驱力。“革命”是破坏和创造的统一,它带 给人的是冲破束缚的自由遐想和开天辟地的无尽欲望,而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自 由天性在想象的空间里无掏无羁的张扬,在这一点上,革命与文学( 尤其是与诗歌) 有着 天然的亲合力。创造社诗入的文学诉求在革命浪潮中的变化也可以归结为诗歌“革命”内 涵和外延的变化。从“诗歌革命”至0 “革命诗歌”,“革命”的内涵在意识形态的逐步规范 下,由精神上的个人解放、社会革命和艺术上的美学创新,转变为对社会革命内容的自觉 认同和对个人空间的否定。诗歌的话语空间被压缩,在诗的“言说方式”( 包括语言孤形 式) 上自觉地放弃了“革命”。 创造社诗歌“革命”内涵的缩减过程,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作家在现代处境中的“社会 承担”和诗歌的“美学要求”之帕j 的矛盾。“革命”作为一种新的现实需要,代表了当时 的意识形态要求,这种外部的社会诉求和内在的诗歌美学观念的纠缠,造成了“革命文学” 的驳杂局面。对“革命”的青睐和自觉认同,体现了中国作家浓厚的感时优国的情怀,一 种“道义上的使命感”。李欧梵曾指出: 中国现代作家与他们同时代的曲方作家不同,他们不能够否弃“现实”;因此,他们为了自己 那种“爱国主义的地方观念”所付出的代价乃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上的痛苦感,这种痛苦负载着那种 危机i 晦头的“现实”压力。中国文学中那种对现代性的追求从未“转向”那种“纯粹的唯 崇。自我情感表现”和“艺术至上”的“新罗曼主义”时期和此后推崇“团体情感”和“革命宣传”的“革命的罗曼蒂 克”时期。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分为三期,因为中期创造社在事实上是一个独啻= 的存在,不仅有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多元 共存,而目广泛的容纳了再方而人十的稿件思桐卜的窀涟比转自由r 参吧黄泞浩:f 创造 :别求折声于异邦社 会科学文献j i l 版社,1 9 9 5 年版。) 本文认同第二种看法,将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分为三期,大致为:创造季刊和创造 阁报的辛j 期、创造月刊和洪水的中期以及创造月刊( 第凡期开始) 和文化批判的后期。 夏志清: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膂的精神,中国现代小说玑复巨大学m 敝什2 0 0 5 年版p 3 5 7 。 7 美主义”的c u l d e s a cr 绝境) 。 中国社会现实越来越紧迫的革命需要严重挤压了文学的美学价值,以民族和国家为基 本内涵的政治话语逐渐代替了浪漫主义自我的强烈个性。当“小我”遇到了“大我”,诗 人甘愿抛弃具体的个久情怀,投入至5 革命的洪流当中,那种“忽隐忽现的伪英雄气概和滥 而失真的中式浪漫主义高调”2 就再度掀起高潮。值得注意的是,在革命影响涛人文学观念 发生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