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本文以网络文化对中学德壹的影响为时代背景,探讨中学生道德判断力受 到的影响以及提升宇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对策。首先以教育实践中长期坚持对学 生的细致观察为基础,对中学生的品德现状及其特点进行理性的割析;接着, 通过对学术界相关资料的广泛涉猫,在有机整合的前提下,客观地审视网络时 代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判断力影响的积极面与消极恧,指氆网络时代由海量 信息冲击波带来的中学生道德判断上的困扰;最后,紧扣时代发展的要求,在 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网络时代我国中学生道德翔断力的提升提出了自己的见 解。 关键词: 网络时代,网络文化i 道德判断力j 提嗽 英文提要 s t u d yo n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 m i d d i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i nn e tt i m e s a b s t r a e t : o nt h eb a c k g r m m do f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n e tc u l t u r e u p o nt h en | o l a l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m i d d l es c h o o l ,t h i st h e s i sp r o b e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i l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j u d g m e n ta n dt h em e a s u r et o a d v a d c e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f i r s t i ) ;o i lt h e b a s e s o f o b s e l “n gs t u d e n t s 如ral o n gt i m ei ne d m :a t i o n a lp l a c t i c e ,t h e t h e s i sa n a t o m i z e st h es t u d e n t s m o r a i ;| i t a t u sq u oa n di t s c h a t a c t e t i s t i c sr a t i o n a l l y :s e c o n d kw i t hs t u d y i n gl a r g en u m b e r s o fc o r r e c t i v ed a t ao na c a d e m i ca n do r g a n i cc o n f o r m i t y , t h et h e s i s a n a l ,z e st h e a c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o fn e tc u l t u r eu p o nt h e 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em i d d k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 p u z z l e a b o u tn l o l a i j u d g m e n t ,w h i c h i sc a u s e d b y m a g n a n i m i 蜉i n f o r m a t i o ns h o c kw a v ei nn e tt i m e s l a s t l y , t h i s t h e s i sb l i n g sf o r w a r ds o l u ea d 、4 c et oa d v a n c et h e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m i d d k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i nt h e2 1 姓c e n t u r y k e yw o i d s :n e t t i m e sn e tc u l t u r e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a d v a n c e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祈 导言 2 1 世纪已悄然来临。人类在此次世纪转换中不仅步入了一个新世纪,而且 翻开了纪元史上第三郝千年史册 在这场跨越千年史册的巨大变革中。人类正 以惊人的加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有的专家声称,网络正成为现 代社会的细胞,几乎是落地的水银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其影响力大有超越占 统治地位的传统媒体的趋势。“现在人们已充分意识到网络媒体的巨大的技术 优势,其及时性、海量性、互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以及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 务所带来的亲和力,都决定了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力。 t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认为,尽管每一种技术和科学的馈赠都有其 黑暗面,但由于数字化生存具有分散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四个强 有力的特质,将会为网络带来最后的胜利。因此,不管人们对待网络的态度如 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怠技术仍势不可当地在全球迅速扩散,飞速发展,使 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开始成为青少年生活世界的主流。旺: 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 面又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许多专家指出;鉴于信息来源的多元 化而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因而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要大打折扣,尤其是网络 的溢用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处在由童年阶段向青年阶段过渡的中学生 而言,由于他们辨别信息的能力有限,极可能成为网络时代不健康信息的最大 受害群体,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已使文化 传递的速度、规模发展惊人,使学校德育很难固守原有的道德理想不变,而不 同文化间的交叉传播又使学校德育面对一个价值体系多元和相对的时代。学校 德育再也不可能以传播知识的身份立足,而必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 分析评价、选择和创造力为宗旨,实现道德超越。这已成为现代德育的主旋律 之一。本文正是以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为切入点开始研究的。 一、时代背景:网络文化及其对中学德育的影响 ( 一)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网络时代r ,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在网上交流的日益频繁,网络叫空r l j 诞生了 一种“远离传统”的全新的“塞伯空问”( c y b e r s p a c e ,荚国科幻作家威廉- 吉 布森语) 即“网络社会”。它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电于网络基础上的“虚拟社会”, 是一个虚拟社会情景的世界。正如凯尔奇所精彩描述的那样:“互联网通向= r 家 万户,人们将在虚拟的现实世界中攀登珠蜂、跨越冰川,甚至漫游侏罗纪的恐 龙世界,一切可感的魁界在网络上都可以模塑,网络世界亦是真实的世界。”“ 网络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以计算机尉络技术为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 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正在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酒,冲击 和改变着人类几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甚至冲出和改变着人炎j l - = r 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人生观。 与潮络社会同步相伴随的,是所谓“列络文化”的诞生。这种网络文化是 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剐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人们已越来越 深刻地感觉到,这种现代层面的网络文化尽管其庐山真面目。还很赃汉得,但 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就其形式来说,它都是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的。网络文化 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 、“海擐信息库” 时络空闹作为一科,人造的文化景观,正在造就着一幅将全球联系住一起的 无限空问,在互联刚上,通过一个公众网站,人们吖以转登陆另外数个网站、 数十个网站,进而又再登陆成百、成千个网站,两每一个网站所包容的信息单 元( 如一个汉字,一个英语单词) 不足以亿i l ,而足以亿的多少次方柬订,几 乎是个无限值,囊括了人类从古至今乃至未来的各类知沃。 2 、“平民文化” 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文化,足一种名副其实的“平民文化”。因为,这种由 国际互联网络衍生的新犁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开放、自由、互动体现r 一种与生 俱束的、f 等性。所谓开放,足指上全显要,下剑平民,任何入j 二l 爰您脎意,( , 需一台4 8 6 以e 的电脑,一邬调制解调器,一部直拨电话) 随时可以融入其中; 而自由则指 c 9 络中的每一个成员,町以最大限度的参与( 信息) 文化的制造、 传播; n 于互联网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不仅使其拥有了无限的信息量,也使列 络中的每,个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事这些信息。人们町以利用互联网所特有的交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互功能互相交流、制造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此开辟新的事业。寻求新的发 展途径。 3 、“文化反哺”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智慧与年龄是呈现正相关的,长者就是智蒙的象征和 代名词。但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这种状况完全反转过来,青年人是网络空问的 创造者和主宰者,也是网络文化的代表群体。青年人通过网络空间去学习、继 承人类文明成果,以至于教师的作用也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弱。有的学者甚 至认为,未来将不再是我们能教孩子一些东西,面是孩子糍为我们做点什么, 能教我们一些东西。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智慧;青年,新思想= 年轻,革新是在 青年人、孩子们的天真想法中产生的。著名人类学家、利= 会学家玛格丽特米 德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将经历下面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前喻文化时期,即后代人必须向前代人学习;并喻文化时期,即两代人必须相 互学习;后喧文化时期,即前代人需向年轻一代人学习,出现了“文化反哺” 现象。“网络文化背景下“文化反哺”现象显著一青少年将带领教会他们开 车的父母驶入信息高速公路,将带领教会他们传统知识的教师进入网络空间。 ( - - ) 网络时代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教育和学 习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已成为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对传统的德育工 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生强力的冲击。 互联网给中学德育带来了历史机遇:共享全球教育资源。几千年来的人 类社会创造了五彩纷呈的文明,但在传统教育时代,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人 们几乎不可舷充分享受这些良好的教育资源。而随着无障碍、超时空信息交流 的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因特网为中学德育工作者获取丰 富的国内外德育思想、理论、方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多媒体手段使德育工 作让人喜闻乐见。网络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就是通过图形、图片、影视、动画、 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使枯燥的理论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创造了绚丽多 彩的生括工作学习和娱乐空间,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 而增强德育:【作的实效性;受教育者的学习自主性增强。网络文化同传统的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媒介、教育方式相比,更强调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交流,为个人主体能动性的尽 情发挥提供了可能。网络化使学生“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根本改变”。摆脱了原 来的教育方式,突破传媒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的限制,不再被动地接受, 丽有了自由选择、主动参与、积极自我实现的广阔舞台。中学生在与网络文化 接触的过程中,不受传统教育和意识形态强制性、惩罚性的约束,自主性、能 动性被大大激发,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互联网也给中学德育带来了严竣挑战:鼹上信息内容复杂。既有科学、 进步、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其中也充斥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 信息。电子产品的内容更是良莠不齐、光怪陆离。庞杂的信息会造成人的思想 的迷茫。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网上活动隐 蔽性大,往往独来独往。事后销声匿迹,非电脑高手不易找到他的踪影。有的 乔装打扮。虚拟现实,游戏人生,他人难以认识其真面目。若在网上实簏不良 行为。熊轻而易举地逃避责任。网民的隐蔽性和突显的自主意识。冲击人们的 责任感;网上制造、传播病毒,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 和黑客攻击、诈骗、赌担等犯罪行为,腐蚀人的灵魂,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教育,产生强大的冲击。 嬲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二、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状况审视 网络时代文化传递的速度、规模发展惊人,不同文化问的交叉传播使学校 德育面对一个价值体系多元和相对的时代,学校德育褥也不能以传播知识的身 份立足,而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分析评价、选择和创造力为宗旨,实 现道德超越。网络时代在德育实践中,对中学生的品德及道德认知发展状况进 行理性的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 一) 中学生品德现状及其特点 1 、进取性与消极性 当代中学生思想最德的主流是关心祖国建设,追求美好生活,努力学习, 积极向上,文明礼貌;但他们思想湃处存在着不少消极的道德观念,如言行不 一、在家在校两个样,都知道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刻苦学习的人却不多, 学习上动力不足。作业马虎,考试应倒。从中学生品德表现的环境来看,大多 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较好,在社会的表现次之,在家庭中的表现较差,主要是 不愿做家务,不尊重家长。 2 、整合性与盲目性 当代大多数中学生既继承了祖国的传统美德,又吸收了现代公民意识,在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道德观念的“整合”。他们形成了许多与祖国改革开放、世界 科技发展相一致的先进思想道德。许多新观念在他们身上体现,多数学生有一 定的竞争意识、法制意识、时间意识、科技意识;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实现了传 统美德与现代公跨意识的“整合匕如,他们既保持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又 懂得享乐人生和适度消爨;他们既尊敬师长,又追求与成人一样的人格平 等。但是当代中学生还不善于鉴别是非、善恶,部分学生对于社会生活中 的积恶现象没有切齿的痛恨,听到好人受赡、坏人作恶,显得无动于衷。一些 学生追求新潮时往往不加分析地接受一些消极的道德观念,欣赏不健康的生活 方式,如追求潇洒过分讲究穿戴和扮醋;追求名利不愿白做好事;追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求享受一经常买零食和进娱乐场所。 3 、务实性与庸俗性 当代中学生更加关注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的利益,对于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令人赞叹。他们的道德价值判断受政治信仰、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小, 而受经济发展、物质利益的影响不断增大,有些学生对于本地区经济建设的成 就相当熟悉,能够准确地说出一连串的数字,有的还了解物价走势、恒生指数、 投资热点。大多数学生懂得“等价交换”,做事情不吃亏,与过去的中学生相比, 他们身上多了些精明,多了一些务实。 但是。伴随市场经济丽来的某些庸俗倾向和消极思想在当前中学生身上的 表现也非常明显。比较突出的是“追星”现象,他们在日常行为上常常模仿这 些明星,购买和牧藏明星照片。另外一种不容乐观的问题是对于物质消费的要 求越来越高,为数不少的中学生的生活理想是“吃的香辣、穿的潇洒、玩的痛 快”,不顾家庭实际情况追求高档和名牌商品;也有的用金钱( 物品) 进行庸俗 的交换,如:让同学替自己打扫卫生、抄写作业,l 止同学为自己当干部、拿奖 状投票;有的同学信仰“n om o n e y ,n ot a l k ! n oe v e r y t h i n gp 的观念,借给 同学现金时明言要高额利息,同学没有按时偿还就要加码。可以说他们比过去 的中学生少了一份童真,多了一点狡猾。 4 、多样性与极端性 当代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即使在一些基本 问题上他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电 门的思想比较独立,喜欢坚持自己的观点, 同学相互之间交流看法时往往不存芥蒂,班会上常常开展议论和争论,即使对 教师的观点也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有的中学生认为“爱国”不一定不用“洋 货”谁的物美价廉就用谁的;“爱国”不一定努力学习自己知识底子差 不如早些做工;“爱国”不一定非要回国( 留学生) 舷在发达国家闯天下才 是真正的为国争光。同时,当代中学生的品德表现两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有 些学生年岁不大,但是相当成熟,经常为集体为他人作好事,成为学校或者社 区某些方面工作的得力干将。但也有少数中学生品行恶劣,在家里对父母恶言 恶语,经常夜不归宿;在学校欺侮弱小同学,戏弄教师,毁坏公物;在社会偷 盗、抢劫、斗殴、吸毒贩毒,成为学校和社区治安的小“恶霸”、小“土匪”。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斯力研析 ( 二)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正砥影响 科学技术是历史进步的火车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极 大地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也带来教育领域的变革。 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大大丰富了德育内容,拓宽了德育途径,更新 了德育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1 、网络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提高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中学生可以在任何终端 随时有针对性地获取所需知识,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 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而且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可以通过电脑复制、 下载和保存。大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生活在网络时代尤其是经济文化较发 达区域的中学生,从因特网中认识到的世界,超出他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 在如此宽阔的知识海洋中遂游的中学生,由于见识广,看问题的视角越发显得 灵活、辨证,从呵促进了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能力的提高。 2 、网络信息沟遥的交互性有助于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提高 在随络传播媒体中,每个上网者既接受信息,又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 又相互感染,双方在沟通中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由信息提供者、信息服务者、 信息接收者戈同作用而构成的无限循环互动,对每个信息接收者的主体意识必 然会引起极大的调动和刺激,并将使其认知方式与情感评价产生交互式的影响。 如:遇到困难可向网上众多尚未谋面而又热心的网友寻求帮助,只要在网上发 出一份帖子,一夜之问或许就可以收到许多有益的邮件,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而当剐人出现困境时,亦可通过网络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或者提供一些切实的 帮助。因而,中学生在互动交往中获益,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是毋庸质疑的。 3 、网络信息传播的形象性有助于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提高 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纺中学生带来丁一种崭新的受 教育的环境。互联网上采用多媒体的信息形态,用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种形 态,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式。这种“立体化”的信患可以让中学生从 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方面接受橐j 激,提商信息接受的有效性。广大德育工作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者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学德育工作领域,无疑对当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提 高具有投大的推动作用。 ( 三) 网络文化带来中学生道德判断上的困扰 尽管网络的发展日千里,但它永远处于一种趋于完善而不是完美的境地, 技术的新功能总是伴随若新的漏洞和弱点。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高度发达的科 学技术使其正便效应成愈来愈大之势。蝤网络在给人类带来道德进步和认知发 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困惑和人性的异化。 1 、道德判断“休克”现象 网络是一个平台,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空问。但网络 也是一个屏障,它掩盖了人们的真实面目。于是在自我系统中至少有三种自我: “真实的我”、“现实的我”和“网络的我”。“真实的我”受制于本驻;“现实 的我”受制于社会道德和法律;“网络的我”受制于网络社区的法律及道德。“) 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依靠熟人 的监督。中学生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他们 的合道德行为常常是傲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自律 意识较差,所以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这个“自由时窑” 的界域。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盛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另外。网 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入以数字的终端和 符号显现,彼此不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正因为作 为现实社区的符号映射的网络社区,目前缺少有效的法律及道德约束,于是“网 络的我”似乎更加贴近“真实的我”( 在网络论坛中,经常见到通过使用一些猥 琐性及反叛性语言来释放生活中的压力的网民) 。在本能的驱使下,许多中学生 暂时将现实社会的一切道德抛之脑后,于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力”便处于一种 暂时的“休克”状态。比如,中学生对性知识的热衷,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的“忌 讳”,学校的“羞于教育”,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正常性知识了解的严重匮 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剧烈发展变化时期,尤其是生理上的 成熟必然导致他们对神秘性知识的渴望了解。正因为中学生无法从正规渠道获 得健康的性知识,所以他们只好转向“秘密”渠道求援。而网络中网民身份的 隐蔽性无疑给青春躁动的中学生提供了一把“保护伞”。可是,令家长不安、老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师担忧的是互联网所倡导的最大限度的开放和自由使网络空间成为“黄色”信 息滋生的绝妙场所。网络空间的色情网站象“火烧不尽”的“野草”般蔓延开 来。而此时“道德判断力”处于“体克”状淼的中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蹲往往 是不加鉴别地全盘吸收的。据报道,全球已有近5 0 万个黄色网址, 如世界上 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合法的形式在美国进入国际互联网,一周的 访问者多达4 7 0 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8 2 、道德判断“错位”现象 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巨大羿徽的系统。互联网为我们 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开放的阏络环境给中学生掇供r 较大的选择空问,也 使中学生对文化和思想的接受更具个体性。另一方面,两络的内容很难出传统 的方法控制把关。传统社会魏“施教”的内容来说,是经过社会“过滤器”和 把门人精心筛选后的信息,藉非野草丛生的“百孽鹾9 。但时络化下,网络打不 烂、堵不信的设计原则,开刨r 信息多元传递艰i 良豢共存的全息景观。弼络犹 如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台法信息与非法信恩、有益信 息与有害信息、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嚣信息与假信息以及亦真亦假的信息 等混杂在一起,从而产生嘲络孵“信息污染”现象。中学生的价值溪念在网络 的冲击下碧危十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致于在 社会道德生灞中呈现出敝蓬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嚼,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 社会现实辽会便政府、学校甚拿社会传统一氨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 多道德选择中0 1 - 钟。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 失,南此而来造成的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中学生道德选择迷偶和价值取 阿紊乱。他们既不认i 可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叉对网络中薪的多元化的道德价值 烈感到英装一是。许多中学生上网的初衷是为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也 自倍有驾驭信息的能力。殊不知网络社会中的“信息洪水”具有吞噬入意志的 能量。长期浸淫于网络世界的网民尤其是还不成熟的中学生在铺天盖地而来的 信息“轰炸”下,逐步由清醒走向迷惑,由迷惑走向麻术。荐由麻木走向判断 昀“错位”,邓“善良”的愿望舞j 走向了“反面”的结果,从丽导致道德判断力 的严重f 降甚至丧失,出现了道德“失范”行为。如:网络暴力、网络盗窃、 网络传毒、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 3 、道德判断“异化”现象 罔_ 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日本学者指出:未来青少年是在计算机前长大的。他们是“甲壳虫”或“胶 囊式”人。意思是说他们被科技包裹起来。计算机的荧光屏是他们观测世界的 “复眼”。通讯天线是他们伸向社会的“触角”,他们带着科技的“硬壳”走刭 社会上来。这实际上反而形成“科技的封闭”,人们担心青年对社会的情感会疏 离和淡化,不关心现实世界,造成“孤独的个体”。俜现实表明,这位学者的担 忧是不无道理的。一些中学生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社会,出现了人格的异化, 成为现实社会的遘避者和异化的人,表现在:数字化的人。网络信息泛滥, 把个人淹没在信息之中。网络是借助一些数字和符号等原始字词的符号化来进 行交流的,这就突破了原始语言的社会契约。符号化用语的使用,使沉迷在其 中的中学生为这种文字游戏而狂欢。数字化的用语使他们沦为数字的奴隶,成 为淹没在数字符号信息中的“数字化的人”。封闭的人。沉迷在虚拟世界中的 中学生,会感觉到现实社会中自己的渺小和无助,往往陷入痛苦的深渊不能自 拔。这种沉迷,会进一步造成在现实社会的自我封闭。他们常常沉醉于网络虚 拟性的交往,述避现实社会真实的交往,进而不愿跟另目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 自我封闭,把网络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心理交往盼场所,进一步还会出现心 理畸形,成为“自我封闭的人”。病态的人。沉迷j :网络,会导致中学生极度 迷恋网络,完全沉醉在网上,情感冷漠、行动变异、心理错位,乃至心理失调, 失去了现父社会人的人情昧。这种状况在一些计算机游戏中体现得尤其突出。 当他们沉迷予这斡惊险、刺激的传播手段而流连忘返时,基本的感情刿断会淡 化,人性的东西会减少。有学者这样描述当前的计算机游戏迷们:“热衷于在闪 烁的屏幕前进行着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充满好战尚武之举的电子游戏迷, 早已将正义感和道德感嚣之度外;在当今的社会里,大规模的杀戮被视为一种 威慑。尸体j l 不过是一串统计数字,4 0 0 0 万人的死亡:被当作一次胜利,战争的 连续升级被着作是和平,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谈起。”m 结果出 现了“网络,上瘾瘫”、“网络孤独症”等心理病态。成为“病态人”。人格的异化 必然导致萁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判断“异化”现象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成为一 个“无能”的人,一切依网络行事,一切依数字行事,龟缩在虚拟世界中而无 法自拔。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暂 三、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提升策略构想 ( 一) 网络时代学校新型德育工作模式构建 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已经产生了不同价值体系问的种种碰撞,并 产生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麻痹”、价值危机和道德恐惧,而代沟理论、父权衰 落论所揭示的权威时代的结束和“信息中心飘移”又使学校德育不能沿老路子 走斟一条“以德育为酋”强化学校教育功能的道路。既然教育本身不能克服 社会的邪恶。它就应该力求增进人民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学校应将注意力集 中别发现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上来,教会学生鉴别、选择,对不合理的社会 现象和先进的社会文明作出正确的评判、解释等等,这是学校德育不可忽视的 重要任务。 移 1 、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实现学校德育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 在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敏感问题,那就是德育 概念的外延如何界定。一些人采用广义的德育概念,认为德育包括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等,m 而另一些人则采用狭义的德育概念。 认为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m 其中一个不能否定的命题则应当是:无论我们如 何定义德育,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甚或是全部教育的根本。强调道德教育的 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 这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汪。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 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 育以人类个体的末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 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秘的。、1 4 ) 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 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一 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囡蛾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一 两个世纪过去r 。今天的教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等在学校教 育课程中的比重几乎正在无限地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 一 塑竺堕垡! 堂皇堂堡型塑劈析 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都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 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台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 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 文化因素。”( 1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 选择。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问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 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 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研究和编制了一套道德教育 课程。这一课程于2 0 世纪7 0 年代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 时l o 年的实验。1 9 8 6 年基本定稿,正式使用。至1 9 9 0 年,美国许多公立学校 都开设了此类课程。按照他们的思想,美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1 、提高学生的 自尊心;2 、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3 、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道德问 题的能力;4 、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等等。依据这一目的,教育家们 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小学、t 守学的品德教育瀑程的教材。整套教材在内容上一致 强调了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螭实、勇敢、信念、公正、 宽容、人格、善良、助入、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 务、个人尊严、时问分配、个人才能的发展。等等。1 1 7 ) 在弧洲,由于文化的因 素,东亚国家一直是普遍和突出强调道德教育的区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国都是一直在学校强调和实行直接道德教育的国家。以日本为例,日本现行的 中小学课程中直接旆行道德教育的课程就有道德课和特别活动时问两种形式。 其中小学、初中道德课每学年3 s 课时,特骨j 活动时间每学年3 5 7 0 课时不等; 高中谖程中道德教育纳入公民课,占全部课时的1 3 ;,“薹此外日本等国教育界 也同样关注间接的道德教育和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强调全体教育 工作者都应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 总之,从全球视野看,艟着道德危机的加深、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以及 学校教育对于道德教育的反思的深入,强调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 重要性,采取不同措施强化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 取向。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这一根本取向,中学德育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 面:“无报的德育”。表现为学校德育的过分政治化,对中学生的总体要求偏 高,也表现在道德教育课程本身的要求偏高,其结果当然是学校德育脱离社会 实际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德育目标定位失当,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楼阁。“缺德的德育”。由于在目标定位上的混乱,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 奇怪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号称“德育的主渠道”,但是现行思想政治课中直接的道 德教育内容却微乎其微。“灌输的德育”。一方面,我们不顾学生发展的实际 将成人社会想当然认为“重要”和“符含学生实际”的内容强加于学校德育。 另一方面,许多不同学段青少年关心且必须解决的道德问题,例如在中学学段 的早恋问题、青春期中的道德课题、毒品问题,网络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公 民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全球伦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教育等等,根本没有讨 论的时问和空间。其结果当然只自色采取强涮灌输的教育方式。这些问题的存在 造成了很坏的后果。因此,中国教育界亟待完成学校德育的重心转移:从过分 泛化、过度政治化的非常规德育走向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和基础的常规的学校德 育。 2 、学校德育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在德育工作现代化中提 升学生道德判断力 二十世纪8 0 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进入二卜一世纪。这三个面向仍然是新世纪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南针, 教育现代化当中必然就包含德育的现代化。2 l 世纪德育现代化包含两方面的含 义:一是德育话动过程的现代化;二足德育培养目标的现代化。德育培养目标 现代化的实现体现在现代化了的德育和培养出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适应现 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人两方面内容。当今,教育界正步入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 既然教育信息化是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服务的一种新教育教学体制模式, 那么新时期德育:【作就应当主动熔入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顺应教育信息化 的特征,以此为契机,促进德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在德育f 作的内容、方法、 手段上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 的整合。也就是说,当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接受德霄教甯,才有可熊形成与 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成为豢顾拿咖, 具有良好的创造能力的新f h ! 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爿。h 前眦羿各闲郝往 探索德育工作与j 则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粜。其中建 成计算机校园网就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建立健全的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注意运用网络技 术对德育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如:实施班级行为规范考评、学生品德评定、 学生干部管理、班主任工作管理、德育文书管理、学生品德管理等。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改革传统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 课堂教学模式。政治课在整个德育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德育的主渠道。但 传统的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加上教师的一张嘴巴,教 学形式手段过于单一,以理论说教为主,造成学生厌上政治课,教学效果差强 人意。互联嘲和信息网络的出现为患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重大的契机, 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信息都能够第一时问在信息网络中反映出来。政 治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补充教材,更新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有 条件的学校应在多媒体教室中直接利用互联瑚、校园网进行教学。目前中学政 治课中的社会常识、思想品德课、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这些课程, 在互联网中都有丰富的相关资源,在教师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软件的指引下。学 生若能在课堂t 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的资源分析政治课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教学效果必然显著提高。同理,学校的其他学科若是都能利用互联 网上的德育资源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那么德 育的渗透自然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学校学科的德育教育与社会 德育资源的沟通衔接自然会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 在德育活动过程中运用嘲络技术丰富德育的形式。首先,班主任工作和 团工作利用网络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的创新。班主任是班级德育 直接和全面的负责者,包括“三义两史情”( 即社会主义,爱匡主义、集体主 义、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国情教育) 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教育、公德教育等在内的德育内容都要靠班主任进行组织、影响、控制、 协调。班主任可根据本班学生的道德水平的实际情况选定德育内容,确定阶段 性目标。而在新的形式下,信息网络将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左右手。班主任可以 利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如“德育基地网上行”、“当 代著名科学家知多少”等,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运用网络资源制作有关德育小 软件,如“多媒体专题制作比赛”、“网页设计大赛”、“网上论坛”、建立网站等。 学生设计制作软件的过程就是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此外,班主任可以充分利 用网络资源与学生沟通。如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代替传 统的“写周记”。因学生或多或少会担心自己周记上写的只愿意与班主任沟通的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信息内容会被其他同学看到,而e m 舭l 则解决学生的后顾2 t 1 e 。 信息网络也有利于提高共青团的德育工作层次、拓宽德育渠道。如目前互 联网上的“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中国共青团”以及各地的共青团 网站,为学校的各级翻组织提供新的德育载体,团员的组织生活会更丰富多彩。 团支部可在主题团活动、团课中充分利用这种新型的德育资源和手段,使团的 思想组织建设更富实效,增强共青团组织在中学生巾的凝聚力。学校亦可在校 园网上建立网上心理咨询辅导站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 专家进行无顾忌的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从而得到教师、专家的及时 指导,及时捧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困惑。由于网上交流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学生不用露面,也可匿名,当然就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的疾患,通 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求得心理平衡。医治心理疾病。 其次,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紧跟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推进德 育现代化的改革。第二课堂括动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深受学生喜 爱。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德育工作耆也瘦该利用网络资源,寓德育于种种生 动、活泼、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中,渗透各种不同的德育任务和内容。网络 为本已宽广的第二课堂的德育实践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阏的空问。如学校经 常开设的集邮活动小缀、法律兴趣小组、时事兴趣小组、读书小组等的第二课 堂,在互联网上都有相关的专题网站。法律兴趣小组可以通过法律网站上的信 箱向社会上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求教求助;读书小组的成员可以在相应网站上 交流读书心得体会;集邮活动小组可以在网上观看邮票展览,增加邮识、陶冶 情操。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网络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规模 的校园应着手建立自己校园的德育电子信息系统,把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进行 分类整理,开发图文并茂、音像俱佳的多媒体德育软件,建立德育网站,在网 上占领一席之地,通过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的感染熏陶,提高中学生辨别 真假、辨剐是非的能力。 3 、教师“引导”角色与学生“参与”角色定位,在师生信息互 动中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网络时代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具有了新的特征。 而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兔色的教师决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冲击最大的莫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 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网络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更深层次上的重塑与转换。 面临网络时代的挑战,教师一般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保守的选择,即坚持自 己原有的角色,捧斥角色更新,表现为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恐惧与不安,怯于接 近网络、掌握网络,甚至避而远之。这些人往往过于崇尚或迷恋书本知识,只 是与他们的同类的人来往,疏离外部新世界,速蔽现实中的摩擦与冲突,固守 旧有的“师道尊严”。面对变化束手无策。第二种是激进的选择,即放弃自己原 有的角色,向新角色投降,对新的信息技术盲目崇搿;,对新事物不加批判地全 盘接受。持这种观念的人,往往是由激进的性格决定的,但这样容易造成教师 角色体系的全盘崩溃。第三种选择受l j 是辨证选择,既不放弃自己的原有角色, 也不固守不变,对信息技术既不盲日崇拜,也不盲目捧斥,而是向网络中的权 威挑战,不断整合新的角色以重构教师角色体系。撤显然,第三种是一个明智 的选择,它给教师角色以新生。教师角色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网络 时代,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教师在网络社会 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教师凭色转换,意味着教师的真 正功能将更加凸显。教师原有的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 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印由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 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未来生活 殳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 课程教学研究者、入际关系艺术家。” 由知识学习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髓着潮络时代的到来,学习 之于生活,不得仅仅是先行准备阶段,面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的目标, 也不再仅仅是获得现成的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各种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因此,教师应不仅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 者,与学生一道,共刨美好未来。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地预见未 来,适应未来,而且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去 大胆地构想来来,创造未来。 由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建构者。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 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 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师已不再是“讲坛 卜- 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捌有者甚至唯一的传播者。 潮络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挺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 必定大为减少,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 一一塑笪壁垡! 鳖堡堡型墅垄堕堑 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强化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适应这种教学方 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 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 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也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 新,发展自己。 由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是 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只是课程、 教材的执行者。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课程教材呈现多样化趋势,具有信息 化色彩,要求教师必须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教育科研e ,放在教学软件的编 铡设计和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上,还要注重为学生刨设学习情境,根据他们的 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认知引导和智能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 术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要在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探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积极主 动地投身到课程开发中去。 由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 是教育教学管理盼代言人,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一定社会的 要求,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知识信息传播为中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 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培荠、塑造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扮演“教育 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二是纪 律的执行者。这样,教师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具有至上的权威,容易造 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网络 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入与人之问的交往渠道,教师与学 生的交往、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教师应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即 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问的相互 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通过角色互换, 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创设宽容理解的心理氛围,在不知不觉中与 学生拉近距离,达到和谐融洽的状态,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 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师生交往的“师生场”。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将传统 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参与式道德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必须 发生相应的转变,即由传统教育中的被动接受的“容器”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 阿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耩 的“参与”角色,与教师一道构成德育过程中的“双主体”,在师生互动中共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浙江绍兴市中医院赴温州医科大学招聘应届医学类毕业生74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2篇)
- 《孔乙己》说课稿10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招聘与培训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社会学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兰亭文苑C座住宅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c语言维数组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前厅运营与管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离散数学-第三章: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课件
- 药物滥用知识培训课件
- 四年级科学食物的消化课件
- (新版)血液透析专科理论考试题库(参考500题)
- 市人民医院卒中防治中心培训制度
- 可随意编辑【封面+自荐信+简历】百年树人寓意求职个人简历
- 中医经穴推拿模板课件
- “美丽医院”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 钻孔灌注桩钻进成孔原始记录表
-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一:交通标志我会认》教案
- 压力是否有利于成长辩论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