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贯穿在整个中国哲 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在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在知行问题上提出了 各种系统的理论,使得它成为了当时哲学上讨论的重要问题。 王守仁、王廷相是明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哲学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由于受西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在关于王守仁、王廷相知行观的众多研究成果里人们往往从认识 论的角度来进行讨论、研究,而忽略了其中本体论、道德实践论 等方面的内容,存在少许遗憾。愚者认为对王守仁、王廷相知行 观的研究,仍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文章拟对王守仁、王廷相知 行观做出对比分析,以便对他们知行观的特点、内容及其历史地 位进行全面掌握。全文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是王守仁、 王廷相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是对王守仁、王廷相的生平、 知行观的主要内容做出阐述;最后是对他们知行观进行分析对比, 有相近的立言宗旨、力行观和相异的哲学本体、知的内容、行的 内容等。 关键词:王守仁;王廷相;知行观;比较 a b s t r a c t ”k n o w i n g ”p r a t i c i n g ”i s t h e i m p o r t a n tc a t e g o r yo f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 p h i l o s o p h y , p i e r c i n gt h r o u g hi nt h ew h o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a tt h es o n ga n dm i n gd y n a s t i e s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sp u t f o r w a r dt h et h e o r i e so fv a r i o u ss y s t e ma b o u tk n o w i n ga n dp r a t i c i n g ,m a k i n g i tb e c o m et h ei m p o r t a n tp h i l o s o p h yp r o b l e mo f d i s c u s s i o na tt h a tt i m e w a n gs h o ur e n a n dw a n gt i n gx i a n ga r el e a d i n ge x p o n e n ti nm i n g d y n a s t y sp h i l o s o p h y , l o o k i n ga tt h e i rk n o w i n ga n dp r a t i c i n gc o n c e p t s k i n df r o ms o m eo nd e g r e ei st h a tt h ec o n f u c i u sk n o w i n ga n dp r a t i c i n g o b s e r v e st h ei n n e r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r e s u l t b u t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i sr e g r e t f u lt ot h e r ee x i s tm o d i c u m st h a tt h ek n o w i n ga n dp r a c t i c i n g o b s e r v e sa b o u tw a n gs h o ur e na n dw a n gt i n gx i a n g ,p e o p l ec o m e st o d i s c u s s ,s t u d i e ss o m e t i m e sf r o mt h ee p i s t e m o l o g ya n g l es i n c ea c c e p t i n g w e s tp h i l o s o p h ya n dt h em a r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e f f e c t ,t h ec o n t e n t ,m o r o n h a v i n gi g n o r e da s p e c ts u c h a so n t o l o g ya m o n gt h e m ,m o r a l i 哆o n p r a c t i c et h i n kt h a ts t i l lh a v i n gc e r t a i n l yn e e d i n gd e l i b e r a t i n gf u r t h e r t h e m a i nb o d yo ft h i st e x ti sd r a w nu pm a k i n go n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t o w a n gs h o ur e nb e t w e e nw a n gt i n gx i a n g v i e w sa b o u tk n o w i n ga n d p r a c t i c i n g ,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a p p e a r a n c er e s t o r i n gt h ep l a i nt h a t t h e i rv i e w sa b o u tk n o w i n ga n dp r a c t i c i n g f u l lt e x td i v i d e su n d e r n e a t h s e v e r a lp a r t s ,c o n t e n tc o m p o s e so u tf i r s tt om a i np a r tt h a tw a n gs h o ur e n a n dw a n gt i n gx i a n g sa l lo n e 。sl i f e ,k n o w i n ga n dp r a c t i c i n go b s e r v e e x p o u n d i n gs i m p l e l y ;s e c o n d l yb et h ec o n t r a s tc a r r y i n go u ta n a l y s i so n 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t h a tt h e i rv i e w sa b o u tk n o w i n ga n d p r a c t i c i n g ;b et o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t h a tt h e i rk n o w i n ga n d d o i n go b s e r v e sf i n a l l y , c a r r y i n go u ta n a l y s i sf r o m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s u c h 舔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b o d y , t h ec o n t e n tk n o w i n g ,c a p a b l ec o n t e n t k e yw o r d s :w a n gs h o u r e n :w a n gt i n g x i a n g ; c o n c e p t sa b o u tk n o w i n ga n dp r a c t i c i n g :c o m p a r e i i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是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吴象公 吲年易月乞j 一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 范大学。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哦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一) 作者签名:呈蛐日期: 叼年6 月砂j 日 别瞄钮p 戈日期“胁日 王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 绪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行”这对范畴出现较早。左传 和尚书就已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 左传昭公 十年)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说命中) 均是从知行 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关系。自“知”、“行”这对范畴出现后,便 为哲学家所接受,并不断赋予新的含义,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 重要范畴,贯穿在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就是到了近现 代,这对范畴也没有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消失,仍然是哲学家们经 常研讨的重要话题。 中国古代知行观中的知与行,含义相当广泛,无法准确界定。 张岱年先生在总结中国哲学及知行观特点时说:“中国哲学,最注 重人生。然而恩知人便不可以不知天,所以亦及于宇宙。 至于知识问题,则不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注重的。但论人论天,都 在知中:既求闻道,便亦不能不研讨闻道之方。闻道之方 也即是致知之方。既论及致知之方,便亦必因而论及知之所缘 以起,知之可能与否,以及真知表准等问题”。他还说:“现在 我们便用致知一名词,来总括知识论及方法论两者。知识一 词,亦是中国过去所不常见。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知,包涵今所 谓认识、知觉及知识的意思。今即将过去关于知的理论直名 为知论。至于方法论一词,中国以前实在没有相当的名称, 所以现在仍用这一般的称谓。中国哲学中有所谓为学之方,其 范围颇广,包括修养方法及研究方法一者,不仅是知识方面。认 为致知方法与德行涵养有相依不离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哲学的特 点之一。” “行”的本义是指道路,引申为走路、行动和践履。 作为哲学概念,“行”包含有道德践履、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知”按照张岱年先生的理解则包含有认识、知觉和知识等方面 的意思。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4 9 5 页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4 9 6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 其次也。”按知的来源不同分为“生知”、“学知”、“困知”三等, 一方面肯定“生而知之”,说圣人的知识和道德观念不是源于学习 和实践,是与生俱来的,将知行割裂开来,表现出先验论的倾向; 另一方面,又讲“学而知之”、“困而学之”,说君子的知识和道德, 是从后天的学习和困境中得到的,表现出注重“学”和“行”的 经验论倾向。葛荣晋先生认为孔子的知行观中孕育了中国知行观 的胚胎和萌芽。正是因为孔子知行观具有先验论与经验论的内在 矛盾,所以后来的哲学家在知行观上以此向两个不同方向分化圆。 宋明时期,是理学发展的高峰时期。理学各派对“知行”关 系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提出了诸如“先后”、“轻重”、“互发”、“合 一”等新的命题,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行理论,超越了前代。作为 明代心学大师的王守仁和作为明代气学领军人物的王廷相,均对 “知”、“行”这对范畴进行了论述,并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中赋予 这对范畴不同的内涵,对其关系进行过阐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 知行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孔子知行观内在矛盾发展的具体 化。 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的影响下,对中国古代 哲学的知行观研究,实际上变成了认识论、知识论的研究。方克 立先生说:“用中国哲学历史上的全部材料说明:只有以科学的 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即实践论,才是唯 一正确的认识理论,也是对于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问题的科学总 结”锄现在人们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知行观进行研 究,而忽略了中国古代知行观中关于本体论和道德实践论的重要 内容。 王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学者时贤多有论及,如陈来先生之 有无之境、杨国荣先生所著心学之思、张祥浩先生之王 守仁评传、葛荣晋先生的王廷相与明代气学、王廷相、中 国哲学范畴通论、高令印先生出版的王廷相评传、蒙培元先 【宋l 朱喜撰:四书章句集注论语章句。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7 3 17 4 页。 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4 13 页 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l 页 2 王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 生的理学范畴系统等书中均有专门章节涉及,皆取材宏富, 言之凿凿。然细读之,他们大多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认识王守仁、 王廷相的知行观思想,对王守仁、王廷相知行观中包含的本体论、 道德实践论内容涉及不多或没有涉及到,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张汝伦先生认为“中西哲学传统差异很大,但决非没有任何 真正的交切点。这个交切点就是实践哲学。中西哲学各有一套独 特的概念与范畴系统,很难找到哪怕近似的对应概念:但有一个 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却是双方共有的,这就是行,也就是实践。 中西哲学都是用此概念来指人类有目的的活动,行或实践 正是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由此可见,以这一概念为核心展开的 实践哲学是中西哲学真正的交切点。尽管如此,这却不等于说我 们可以将它们一视同仁或轻易地使其融贯在一起。相反,传统中 国的实践哲学与西方的实践哲学,在问题、着重点乃至形态上仍 有很大的区别。”回张汝伦先生所指“实践哲学”,即关于人们处理 和应对生活,追求幸福的理论与智慧。它不仅仅是行的问题,也 是知的问题。从生活本身出发,从人们的生活世界出发,我们对 知行观的理解才可能有新的突破。 钱穆先生评论有明一代的理学时曾说:“其实明代理学,只需 举王守仁一人作代表,其他有光彩有力量的,也都在守仁后” 葛 荣晋先生则认为“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不是王守仁,更不是程、 朱理学家,而是王廷相。这是近几十年来多数从事中国哲学史研 究的学者所共同肯定的。” 为何学者对谁是明代最伟大哲学有如 此争议? 愚者试图通过王守仁、王廷相哲学思想共同之处中的知 行观来进行一些探讨,对“知”、“行”范畴及其关系作一个比较, 对其中包含的丰富内容进行客观公允的分析,能够加深我们对他 们本人及其哲学思想逻辑发展进路的理解,对我们总结他们俩理 论思维经验,吸取教训,恢复其知行观的原貌,了解前人对明代 哲学和在谁是明代哲学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的争议具有重要的 意义。 张汝伦: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6 页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台北学生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5 4 页 葛荣晋:王廷相,中国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 9 9 2 年版,第3 0 2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在文中愚者将采用如下方法:第一、理清所述对象的思路, 运用平行对比分析方法。第二、在细节性比较的基础上,运用系 统分析方法,进行全面的总结。第三、仔细研究原著,深刻领会 作者本意,广泛收集资料,在把握目前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力争有一定的理论突破。第四、力求历史的、如实的阐明他们的 思想、命题和范畴。由于学识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师友指 教。 乇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 第一章王守仁、王廷相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王守仁、王廷相哲学思想产生于明代中期,这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既是对当时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 的回应,也是程朱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逻辑演进的必然产物。 1 1 社会危机的涌现 明朝正统十四年( 公元1 4 4 9 年) 土木之变以后,明代社会开 始由盛向衰转化,长期潜伏的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显露。 首先是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皇室、宦官及勋戚凭借政治上的特权 大规模侵占土地。1 5 0 8 年明武帝继位后第一个月,即开设皇庄七处, 继而增加到三百余处。明代皇庄之多,超过以往历代。官僚地主及地 方豪族也争相掠夺民田。以明中叶福州为例,明史记载说:“郡多 士大夫,其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而徭则尽责之民。” 其次是遍布于全国各地风起云涌、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由 于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负担的赋税日见其重,农民的生活也日 渐恶化,最终导致了农民揭竿而起。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 4 4 7 年叶 宗留领导的闽赣流民、矿徒起义,1 4 4 8 年邓茂七领导的福建农民 起义,1 4 6 4 年刘通等领导的荆襄流民起义。值得关注的是1 5 1 1 年 刘六、刘七在霸州文安( 今河北任丘) 一带起义,它不仅在声势 上超过了以前各次,而且明确提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的口号,充分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当时 统治秩序的否定,意欲推翻朱明王朝,建立农民政权的愿望。 农民的起义和反抗不仅直指封建统治秩序,而且针对已成为 正统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当起义农民要求“重开混沌之天”时, 实际上也表示了对被程朱理学奉为至上主宰的天理的蔑视。它表 明正统理学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禁锢作用,已经开始动摇。 最后是宦官专政。明中叶的社会危机同时来自于统治阶级内 部。王振、曹吉样、汪直、刘谨的相继干政,使得政坛上一片昏 【清l 谷应秦:明吏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卷四十五 硕士学位论文 乱和黑暗。内阁制的确立,又使官僚之间的倾轧愈演愈烈。同时 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接连不断,燕王( 后来的明成祖) 靖难之役, 开了藩王反叛的先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彼此倾轧的统治 阶级成员,在形式上几乎无一不是程朱理学的信奉者。如在权臣 石享那“自称门下士”的吴与弼,同时又是理学名家。如在明成 化年间,宪宗宠信宦官汪直,“致使卿佐伏谒,尚书跪见”,这 些跪伏的卿佐,大多是理学名臣。上述情况表明,外在的天理对 统治阶级本身也已开始失去实际的约束力。 1 2 经济关系的变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明代的商品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特 点。根据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至明成弘以后,土 人亦有精于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十五里间,居民 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可以看出雇佣劳动方式被许 多工场主所采用。同样农业开始受这种生产方式影响,在正德年 间的姑苏志记载中,可以看到农业中的雇佣关系:“若无产者, 赴逐雇倩受值而赋事,抑心殚力,谓之忙工。”这种无产而受雇于 人的忙工,就是农业中的雇佣劳动者。明中叶以后,雇工地位逐 渐提高,张履祥在补农书记载:“做工之人要三好:银色好、 吃口好、相与好。作家之人要三早:起身早、煮饭早、洗脚早。 三好以结其心,三早以出其力”,他还说:“今人骄惰成风,非酒 食不能劝,比百年前大不同矣。”雇工的“骄惰”并且“成风”, 说明其人数众多且力量在增大,也说明雇主的普遍,雇工游离性和 选择程度的加强。 同时工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竞相争利的 风气开始蔓延。明御史张瀚在著作松窗梦语披露说:“财利之 于人,甚矣哉! 人情徇其利而蹈其害,而犹不忘夫利也。故虽敝精 劳形,日夜驰骛,犹自以为不足也。夫利者,人情之所同欲也。同 欲而趋之,如众流赴壑,来往相续,日夜不休,不至于横溢泛滥,宁 有止息。故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穷日 【明l 于慎行:谷山笔尘,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卷六 6 乇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 夜之力,以逐锱铢之利,而遂忘日夜之疲瘁也。”逐利之风也开始影 响到明代的官场政治。时人周顺昌在和友人朱德升信中提到“方 今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往市中贸易,计美恶,计大小,计贫富, 计迟速。”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经营方式的变化,已经开始影响 正统的纲常伦理。 1 3 程朱理学的困窘 朱明王朝建立后,最高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并把它作 为法定的正统思想。太祖朱元璋即位后提出:“宗朱子之学,令学 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朱元 璋所颁布的科举取士明确规定“四书”用朱熹注,“五经”用宋儒 注。永乐十二年( 1 4 1 4 ) 明成祖朱椽令胡广等修辑五经、四书及 宋儒性理诸书,名日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 诏天下固。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为谋求政治出路、获取仕禄,不得 不“日夜竭精疲神以攻其业,自四书一经外,咸束高阁。虽 图史满前,皆不瑕目,以为妨吾之所为,于是天下之书不焚而自 焚矣。” “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缝 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错。” 程朱理学被定为一尊后,作为思想文化承担者的知识分子成为统 治者的工具,是社会上层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只是沉溺于正统官 学之中,无心探讨新思想,使得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生 命力,逐步僵化,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相脱节。不仅如此,朱 熹以二程思想为主干,吞吐各家,兼糅众说,对正统理学的基本 观点作了系统的发挥,从而一方面使得理学取得空前完备的形态, 另上方面又将其固有的理论缺陷进一步凸现出来,并在其后的发 展过程中逐步显露,诸如天理与主体的对立、理本体论与心本体 论的矛盾、“格物穷理”与“明明德”等的矛盾,在朱熹的思想体 l 明l 陈鼎:东林列传, 北京中国书店1 9 9 1 版, 卷二高攀龙传 【清l 苑文彬:明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版,卷二十六 【清】廖燕:1 ( - - 十七松堂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 9 9 9 版,卷七明太祖序论 【清l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版,卷二八二儒林传序论 硕士学位论文 系中是无法解决的,这就决定它必然要发生分化。 如何探索和总结朱明王朝衰败的历史经验,正视社会矛盾, 寻求新的思想武器,将人们的行为有效的纳入以纲常等形式出现 的社会规范。王守仁、王廷相对此作各自自觉的探讨,企图在天 理之外另辟路径,以避免与挽救当时深刻的社会危机。 朱熹以后的理学家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到了正统理学的未能圆 通,并力图从各个侧面补偏救蔽。但在总体上,他们或最后回到 朱学,或由朱而陆,从一个片面倒向了另一个片面。这一演变过 程在客观上为理学的转向提供了若干新思路并积累了必要的思想 资料。马克思曾经指出:“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 需要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 的人物来。” 理学在朱熹之后朝两个方向分化:一个是沿着南宋 末年真德秀、魏了翁、元代许衡、吴澄、明代吴与弼、陈献章等 人方向,演变为以明代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另一个则是沿南宋 末年的黄震、文天祥、元明时期的刘因、薛碹等人的方向,演变 为以明代罗钦顺、王廷相为代表的气学。印 蒙墙元:理学的演变,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7 - 8 页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4 5 0 页 高令印:王廷相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8 页 8 王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 第二章王守仁知行观 2 1 王守仁生平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 年九月三十日( 1 4 7 2 年1 0 月3 1 日) ,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十一月 二十九日( 1 5 2 9 年1 月l o 日) 。因曾经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被学 者称为阳明先生。他一生的语录、书札及其它论学诗文,被后人 收集编为王文成公全书( 现名为王阳明全集) 共四十一卷流 传于世。 守仁从政和学术都很突出。黄宗羲在概括、分析王守仁思想 的演变和发展时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 朱 熹) 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 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 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国 黄宗羲认为王守仁思想由“泛滥于词章”,到笃信朱熹格物之 旨,到出入于佛、老之学,如此“三变”而始入门,后又经“三 变”,而趋于成熟。黄宗羲说“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 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 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 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 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 后,更无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 是知,无有二也。屠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 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 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国 i 明l 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版,第1 8 1 页 同上 9 硕士学位论文 黄宗羲前“三变”后“三变”说虽然有偏颇之处,但王守仁 学术历程亦大致如此。王守仁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与朱学并立的一 个高峰。他之所以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之,主要 是因为他的为学路向体现了宋明理学将天理向人伦日用落实的指 向。 2 2 王守仁知行观主要内容 王守仁知行观可以用“知行合一”来概括,形成于他居夷处 困的贵州修文县龙场。王阳明全集记载:“是年先生始论知行 合一。始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 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证之 五经诸子,渐有省。往复数四,豁然大悟。谓圣人之学复 睹于今日,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辨诂,求之吾性命本自明 也。遂与毛宪副修葺书院,身率贵阳诸生,以所事师礼事之。”o ( 下引用仅注书名和页码) 说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不是经由 理论的推衍而来,而是由对现实生活的体悟而来,并且在当时影 响很大。从王守仁思想流变的轨迹来说,知行合一论无疑是他整 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王守仁说“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 纷纷异同,罔知所入” ,由于传统知行观的影响,因而“知行合 一”说提出后,在士人中形成了“扦格不入”的局面,曾受到普 遍怀疑,这样,他便不得不对“知行合一”进行解释。王守仁的 一生中对“知行合一”说进行了四次大的阐述和解释:其一即主 讲贵阳书院时的“始论知行合一”;其二是为弟子徐爱解“知行合 一”;其三是与顾东桥辩“知行合一”;最后便是在他去世的前一 年为“世交老友”释“知行合一”。 。 黄绾认为守仁学说大要有三:一日致良知,二日亲民,三日 知行合一;刘宗周认为王守仁教人虽累千百言,而其吃紧在去人 欲存天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黄宗羲则以王守仁学说的大旨不 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他们对王学大要的看法虽有出入,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张立文主编,红旗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5 4 6 页 王阳明全集,第1 6 7 6 页 1 0 乇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 而认为知行合一是其要旨则无不同,可见知行合一论在王守仁思 想中的重要地位。 2 2 1 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在理论上是要“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真知行”这个提法,是针对朱熹的“知行”二分的而言的。他 说:“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 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 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圆 从理论上讲,“知行”问题与“心理”关系相联结,王守仁认 为,朱熹之失在于分“心”与“理”为二,导致分“知”、“行” 为二,于是“外心以求理”,其结果导致了“今人却就将知行分做 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 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 不知。” 使人们“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 禁止。”这“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 ,对社会产生了 不良影响。在这一点上王守仁看得非常清楚,他说:“周衰而王迹 熄,民始有无恒产者。然其时圣学尚明,士虽贫困,犹有固穷之 节;里间族党,犹知有相恤之义。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 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 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 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 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 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庶几 君子闻大道之要,小人蒙至治之泽。” 因而王守仁说“求理于吾 心”,这也便是提出他“知行合一”的原因和理论根据。 在王守仁看来,孔孟之学讲的是明德亲民之实,可是士大夫 页 o 瓦蛳死帆瓦峨第第第第第第 扎凯玑玑玑玑 集集集集集集全全全全全全明明明明明明阳阳阳阳阳阳王王王王王王o 硕士学位论文 之族却无不巧文以饰诈,博词以饰非,他们相规以伪,相轧以利, 虽外着衣冠,而内实禽兽,却标榜自己所从事的是圣贤之学。对 于这种道德虚伪,守仁是深恶痛绝的。他所以要揭知行合一说, 正是要针砭当世的道德危机,以正人心,息邪说,他有责任“指 个真知行与人看”,为人们仔细分析知行如何分不开的道理,以消 除朱熹知行观教人先知而后行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王守仁这 一用心,在王阳明全集随处可见,在与通道书中,守仁 说:“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 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不得已而为此补偏救弊之言。学 者不能著实体履,而又常制缠绕于言语之间,愈失而愈远矣。” 王守仁对“知”与“行”在道德的角度进行重新界说,并不是 为了纠正以“知”称谓道德意识、以“行”称谓道德践履这一儒 家的传统诠释,而是由于对朱熹在道德意识与道德践履之间确立 一个明确的界限有不尽相同的看法,故模糊“知”与“行”的界 限、混淆两者的差别,以便证明道德意识与道德践履“只是一个”, “不可分作两事”。他说: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 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 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了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 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 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 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病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 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 在一般人看来,喜好、识别、知晓美色,虽然包含了情感认 同和价值认同的内容,但所喜所好,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是不 能直接等同于主观见诸客观的行为。思想中对于美色的各种观念, 王阳明全集,第5 5 2 页。 王阳明全集,第4 页 1 2 王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 并不等于表示对美色有所“好”的行为。然而,在王守仁看来, 如此区分便属于“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 王守仁强调“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 去好”,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是识别了有价 值的东西立即就会得到情感上认同。一般来说,我们很难将作为 知识论的识别过程与作为价值论的认同过程截然区分为两个过 程。但若全面地把握王守仁所说的真正含义,便可以发现,他以 人们观念中的“所了”、“所好”同步发生为理由,。来证明“知” 与“行”不可分,并非得当,因为“见好色”、“好好色”、“闻恶 臭”、“恶恶臭”等均为观念活动,都属于“知”,不能够单凭主观 就硬将它们区分为“知”与“行”两个过程。 2 2 2 知行之本体 王守仁确立“真知行”,一方面意在驳斥将知行分作两件事 情去做,希望把人们从“分知行”的道德迷误中唤醒;另一方面 则是为了揭示“知行本体”,为人们指明如何去做才是真知真行。 知行本体的提法,在王阳明全集里多次出现。全集中有记载 说: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 未解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日:“试举看”爱日:“如今 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者,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 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日:“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 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人教人 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知行如 何分得开? 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知父当孝而不能孝,知兄当悌而不能悌,这是当时普遍存在 的社会现象。在常人看来,当孝当悌属知,不能孝不能悌属行, 知行不一致或知行是二不是一。徐爱等人正是从常识的立场提出 疑问的。对于这个问题,王守仁则认为,这已不是知行本体,而 只是知行本体被私欲隔断以后出现的现象。圣人教人知行合一, 王阳明全集,第4 页 硕七学位论文 正是教人去其私欲的阻隔,以安复那知行合一的本体。 “本体”即本来之意,是说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互 相联系、互相包含的。于是王守仁说他以“知行合一”来揭示“知” 与“行”的辩证关系,“非以已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 效”,也不是他“凿空杜撰”,完全是据实而言,因为“知行本 体原是如此”。 王守仁强调“知行的本体”,其真正目的是要揭示真知则必能 真行这一论旨,强调“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知,即是行 矣” :王守仁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所谓 “知行合一”,并不是将“知行”两者简单地用以指称同一对象, 完全混为一件事。而是意在说明“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而 言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的关系,故任何将知行分裂、否认知行 “合一并进” 的观点,都是对“知行本体”的歪曲。按照知行的 本来意义,知包含了必能行,这就是知行本体,一切使知行分裂 的现象都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 “知行本体”其实就是王守仁所强调的良知。在他看来,良 知无论圣愚皆有,知行本体亦无论圣愚皆同。即便是困勉之人, 亦有“生知安行”之质。圣人教人,只是为了安复那知行本体。 但就良知的流行发用来看,守仁认为存在生知安行、学知利行、 因知勉行的深浅难易的区别。生知安行即生而知之,安而行之, 这是圣人的知行;学知利行即学而后知,利而后行,这是贤人的 知行;因知勉行即困惑而后知,尽力而行,这是常人的知行。王 守仁说:“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 此良知,实落尽孝而已;学知利行者,只是时时省觉,务要依此 良知尽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虽要依此良知去学 孝,又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须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 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圣人虽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 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困知勉行的,却要思量做生知安行的事, 王阳明全集,第4 2 页。 王阳明全集,第4 页。 王阳明全集,第3 7 页。 王阳明全集,第4 2 页 o 同上 王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 怎生成得! ” 王守仁认为知行本体合一的功夫,圣贤和常人显然 是不相同,圣人易,贤人次之,而常人难。如果生知安行者以困 知勉行者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功夫复本体,那是可行的,但如 困知勉行者思量做生知安行者之事,却显然是达不到的。 2 2 3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王阳明全集中说:“爱日: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 见个分晓,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守仁回答说:“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 知的功夫。” 主意与功夫是王守仁哲学中常用的一对方法论范 畴,一般来说,“主意”表示目的,统帅,“功夫”表示途径和手 段。知是行的主意是说知是行的目的、指导,行是知的功夫是说 行是知的途径、实践。知行是同一行为不同的两个方面。如说人 必有学问之心然后为学,学问之心即是意,即是为学这一行为的 主意,而为学这一行为则是学问之心的贯彻。知是行的主意具有 现在人们通常说的目的意义,而行是知的功夫,则具有手段的意 义。目的是手段的指导,而手段则是目的得以实现的方式。有什 么样的目的,便有什么样的手段:采取什么手段,必虑及终极目 的。知不离行,目的不离手段;离开行的知就无所依归,离开手 段的目的只是一种悬想。同时,行亦不离知,手段不离目的,离 开知的行只是妄行,而不是笃行;离开目的的手段亦只是妄为, 没有定向和目标。知是知所行,行是行所知,它们只是一个问题 的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 在王守仁看来,“知”和“行”是同一的。“知”属“行”的 范畴,是“行”的“主意”;“行”也属于“知”的范畴,是“知” 的“工夫”和“实现”。至于人们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 王守仁解释说,是因为世上存在着“冥行妄作”和“悬空思索” 两种人,他才“不得已补偏救弊”。如果人们从意思上理解了知行 合一的真谛,那么就应该抛弃“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的说 法。打个比方来说,救弊补偏之说是过河的桥,若过了河,桥本 王阳明全集,第1 0 5 页 王阳明全集,第3 8 页 硕士学位论文 身就失去意义。这种“过河拆桥”的理解方式,使得王守仁认为 “知行一言而足”,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因为知者行者“一” 也。 2 2 4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 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国“知者行之始,行者知 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圆在这里,着眼点在 于把“知”与“行”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把握,强调“知”与 “行”的互相联系、互相包容,体现在两者本来就构成了同一个 行为实践过程。“知”意味着“欲行”,是行为实践过程的开始;“行” 意味着“已知”,是行为实践过程的完结。换言之,“欲行”虽是 “意”起,本属于“知”,但“欲行”之意一起,便意味着行为过 程已经开始;落实“欲行”的意向,固然属于“行”,但它毕竟是 对“欲行”倾向的实施,故它又可视为成就了、实现了的“知”。 为了揭示这个道理,王守仁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说:“夫人 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 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待入口而已知食味之美恶者邪? 必 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 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 夷者邪? 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子,皆无可疑。” 按照一般理解,知表示知识、理论,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王守仁哲学中,知也指意念、意识、意欲等知觉形式。如上述“夫 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必 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中的知 显然不是认识论范围内的知,而是属于包括动机、欲望在内的意 志范畴,从而使知行的讨论大大超出了认识论的范围。 就王守仁使用“始”、“终”二字来说,难免给人一种错觉, 他仍然把知行过程看成前后两个阶段,难免也有知先行后之嫌。 王阳明全集,第4 页 王阳明全集,第1 3 页 王阳明全集,第4 2 页 乇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 但他不同于朱熹知先行后之处是其“始终”是不可分离的发展过 程。有始必有终,有其终也必有其始。但在朱熹那里知先行后中 的先与后,并没有包含知行不可以分离的意思。如通常说某人知 孝知悌,虽现时未实行,但并不能因此就断言他根本上不知孝悌, 因为他可能只是未付诸行动。因此,在知先行后中,后固然以先 为条件,即行必以知为前导,而先却不以后为条件,即知不必以 行为先导。故王守仁说的始和终是不可分离的,而朱子说的先后 是可以分离的。 2 2 5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守仁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类似的言语在全集中还有多处。王守仁在 回答学生周道通问知行合一时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 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足下但以此语细思之,当自见,无徒为此纷 纷也。” 他自己认为这两句话对理解他所提出的知行合一说极为 关键。在另一封信中,王守仁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 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辨工 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 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若谓学问 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辨得? 行时又如 何去做得学问思辨的事?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 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 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 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 是一个工夫。 在这里王守仁对“行”采取了定义的形式,他认为“凡谓之 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行”指的是实实在在的做一件事 情。从这个立场,实实在在去学、去问、去思、去辨就都是行。 另一方面,人做一件事,离不开学、问、思、辨,因而行的过程 国王阳明全集,第4 2 页 王阳明全集,第5 5 2 页 国王阳明全集,第2 0 9 页 硕士学位论文 是一个包含着学问思辨的过程,亦即同时是一个知的过程。在这 个分析的基础他提出,人的思维的活动,如学问思辨、明觉精察, 只要是实实在在地从事着的,也就是行。而人的种种外部实践中 必然包含的思考、分析、辨察等意识活动就是知。这就是“知之 真切笃实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行”,表明知行是同一工夫 过程的不同方面,正如手心手背一样,是不能割裂的。“知行”关 系实质上是相互促进、一同深化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通过“行”, 可以深化“知”,使之不至于陷入“妄想”;另方面通过“知” 的深化,可以使做这件事( 行) 做得真切笃实,使“行”不至于 陷入“冥行”。 i 王守仁的知行相即不离的观点与传统分知分行的观点相矛 盾,他对此解释说:“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 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 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 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个 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 意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边大学《环境流体力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玉祁初级中学2025届初三下学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长沙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返校英语试题含解析
-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涉外礼仪》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温州医科大学《电影批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流程
- 2025设备租赁合同纠纷民事诉状起诉书
- 2025年招标师考试合同管理模拟题
- 2025塑料管材购销合同范本
- 给药治疗与护理
- 2025-2030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考英语一模试卷
- (二模)衢州、丽水、湖州2025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宜昌市社区工作者招聘真题2024
- 水下潜水艇课件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
- 36 阶段统计项目风险管理表甘特图
- 陕西气象部门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2030中国电信增值行业运行状况与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学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方案
- 2025年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