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维扬作家群与维扬文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汪曾祺的划时代复出,一批生于维扬、长于维扬、学 于维扬的维扬作家携其“维扬书写”相继登上文坛,汇聚形成“维扬作家群 现象。 研究首先逐- - n 举维扬作家作品与“维扬地理、维扬民风民性、维扬民俗及维扬 方言”的显性关联;其次发掘维扬民风民性对维扬作家性情品格和叙事方法的特定影 响;最后从维扬文化的视角,探寻维扬作家群的形成之由、发展之路,解剖维扬文化 对于维扬作家群的积极影响与负面制约,尝试提出维扬作家群的前进方向。 研究厘清了汪曾祺、毕飞宇小说地域文化背景为苏北维扬文化,而非此前多位 评论家、研究者所认为的“地处江南,属吴越文化范畴”。发掘了维扬民风民性与维 扬作家“平和个性、诗人气质、匠人态度、逸民风范以及“平淡温和的叙事表情、 诗情画意的叙事面貌、精致细微的叙事方法、置身事外的叙事视角 之间的特定关联。 探寻了维扬作家群背后良好的地域文学生态,揭示了维扬文学流脉赋予维扬作家作品 的“清丽婉约诗词风、平民化文学精神、评书式叙事方式 的特点和“小巧玲珑的体 格、蜗居犄角的视角、拘于一隅的方言”的局限,尝试提出了维扬作家群“创作风格 摆脱摹仿、题材选择走出维扬、审美选择反对人为美化、创作方法兼收并蓄”的发展 壮大之路,对当前维扬作家的文学创作、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地域文化题材文学创作具 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维扬,作家群,维扬文化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19 8 0 s ,w i t ht h ee p i c - m a k i n gc o m e b a c ko ft h ew e l l - k n o w nw r i t e rw a n g z e n g q i , ah o s to fb r i l l i a n tw r i t e r s ,b o r n ,r a i s e da n de d u c a t e di nw e i y a n g ( a r e g i o ni n c l u d i n g y a n g z h o ua n dt a i z h o u ) ,h a v ep o s s e s s e dt h e m s e l v e so fap o s i t i o ni nt h er e p u b l i co f l e t t e r si nc h i n a w i t ht h e i rd i s t i n c t i v e “w e i y a n gw a yo f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t h e s e w r i t e r sa r en o ww e l lk n o w na s “ag a l a x yo fw e i y a n gw r i t e r s ” f i r s t l y , t h es t u d ye n u m e r a t e st h e 印p a r e mc o n n e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 “w e i y a n gp e o p l e s m o r a l i t y , n a t u r e ,c m t o m sa n dd i a l e c t ”a n dw o r k so ft h e s ew r i t e r s s e c o n d l y , w e u n e a r t ht h ep a r t i c u l a ri m p a c tw e i y a n gp e o p l e sm o r a l i t ya n dn a t u r eh a v ee x e r t e do n t h ew e i y a n gw r i t e r s 撕i b u t e sa n d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f i n a l l y ,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w e i y a n gc u l t u r e ,w ee x p l o r eh o wt h eg r o u po fw e i y a n gw r i t e r sw a sf o r m e da n d d e v e l o p e d ,a n a l y z et h ep o s i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a n dn e g a t i v er e s t r i c t i o nt h ew e i y a n gc u l t u r e h a sp u to nt h eg r o u po fw e i y a n gw r i t e r s ,a n da t t e m p tt os u g g e s tt h eh e a d i n gd i r e c t i o n f o rt h eg r o u po fw e i y a n gw r i t e r s t h er e s e a r c hc l a r i f i e st h a tt h e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n o v e l so fw a n g z e n g q ia n db if e i y ui sn o r t h e mj i a n g s uw e i y a n gc u l t u r er a t h e rt h a nw ua n dy u e c u l t u r es o u t h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a sm a n yc r i t i c sa n dr e s e m h e r sc l a i m e db e f o r e w e u n e a r t ht h ep a r t i c u l a rc o n n e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w e i y a n gp e o p l e sm o r a l i t ya n dn a t u r ea n d t h ef e a t u r e so fw e i y a n gw r i t e r sw h i c hi n c l u d e :m i l dp e r s o n a l i t y , p o e t i ct e m p e r a m e n t , a r t i s a na t t i t u d e ,h e r m i ts t y l e , m i l dn a r r a t i v ee x p r e s s i o n ,a r t i s t i cn a r r a t i v ea p p e a r a n c e , e x t r e m ed e l i c a t en a r r a t i v em e t h o da n do n l o o k e r sn a r r a t i v ea n g l e t h er e s e a r c h e x p l o r e st h ee x c e l l e n tl i t e r a r yb a c k g r o u n db e h i n dt h ew e i y a n gw r i t e r s ,t h eg r a c e f u l a n dr e s t r a i n e ds t y l e ,p o p u l a r i z e dl i t e r a r ys p i r i t ,s t o r y - t e l l i n gn a r r a t i v em o d e ,a r t i c l e so f s h o r tl e n g t h ,n a r r o w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l o c a ld i a l e c t f o r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w e i y a n g w r i t e r s ,w ea t t e m p tt os u g g e s tt h a tt h ew r i t e r ss h o u l dg e ta w a yf r o mi m i t a t i o n ,g oo u t o ft h es u b j e c to fw e i y a n g ,s t a n da g a i n s tt h ea r t i f i c i a lr h e t o r i ca n dt a k ei nv a r i o u s w r i t i n gs k i l l s t h er e s e a r c ht h u sc a r r i e do u tw i l lb eo fg u i d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w e i y a n gw r i t e r sa si nt h e i r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o fw e i y a n gc u l t u r e ,o re v e n t h a to ft h eb r o a d e r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w e i y a n g ,g r o u po f w r i t e r s ,w e i y a n gc u l t u r e 绪论 绪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苏高邮籍作家汪曾祺携其水灵清新的高邮风情小说复 出文坛,在随后至今的近三十年间,高邮邻县兴化作家刘仁前、毕飞宇、朱 辉、钱国怀、泰州作家沙黑以及扬州、江都、宝应等地微型小说作者群的作品散 见于期刊报章,犹如苏北里下河湿淋淋的菱角、滑溜溜的泥鳅,水气泥气迎面而 来,故里人物跃然纸上,乡音乡情萦绕其间。特别是2 0 0 5 年,这一年可称为兴 化籍作家的丰收年,毕飞宇、朱辉、庞余亮、顾坚、刘仁前、刘春龙六位兴化籍 作家不约而同推出了以苏北水乡兴化为故事发生地的长篇小说平原、白驹、 薄荷、元红、香河、深爱至痛,这一文学集群现象引起文坛注目,之 后,姜广平的草兰子、周飞的沧浪之城、顾坚的青果等以扬州、兴化 城镇乡村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又相继问世。汪曾祺的“大淖”、“高邮湖”,毕 飞字的“王家庄 、刘仁前的“香河 、姜广平的“蒲塘里 、顾峰的“顾缸庄、 庞余亮的“三汊港、朱辉的“白驹 、周飞的“沧浪河”,一个个饱含地域风土 人情的文学地理逐一展现。这批作家的地域文学创作得到了文学界的充分认可, 2 0 0 3 年,毕飞宇新书玉米出版,由此获得了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上 海文学年度作品奖等奖项;刘仁前因故里人物三记获中国青年全国青 年文学奖,因香河获得第六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等奖项;元红在 腾讯网读书频道刊载后,受到网友热捧;白驹、薄荷等作品办引起文学评 论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高邮、兴化、泰州、宝应地界“作家集群”、“作品集群”现象,这一现 象的集中发生地泰州、兴化首先着手组织研讨。2 0 0 6 年1 2 月,兴化市楚风 文学沙龙正式启动,首次活动即以“里下河文学现象”为该作家集群现象命名并 专题研讨;2 0 0 9 年8 月,地级泰州市召开“王干与里下河文学座谈会”,再次 提出“里下河文学”概念:紧接着,2 0 0 9 年1 1 月,第九届中国兴化郑板桥艺 术节的重头戏“兴化文学现象研讨会”召开,研讨会以“兴化文学现象”为 兴化作家集群现象命名。笔者认为,以“里下河文学现象”、“兴化文学现象 为该现象命名并不准确贴切,里下河、兴化只是这一现象的发生地,文学现象作 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追其文化之根,溯其文化之源,高邮、兴化、泰州、宝应 四地相邻,地处江淮之间,自古属于扬州地域,现分属于扬州市、泰州市,1 9 9 7 年,潘宝明主编的维扬文化概观( 江苏区域文化丛书中的一本) 对以扬州 o 文苑短波,楚风,2 0 0 6 年第2 期,第1 3 6 页。 国陈羚,“下干j 里下河文学座谈会”0 i 泰举行,泰州同报,2 0 0 9 年8 月1 7 日。 国童立,“兴化文学现象”引文坛关注,扬了晚报,2 0 0 9 年1 1 月2 0h ,a 2 7 。 绪论 为中心的“维扬文化”进行了系统地挖掘、整理,研究领域覆盖扬州、泰州地区: 1 9 9 9 年,王长俊主编的江苏文化史论,把江苏境内的区域文化划分为五大块, 其中包括以扬州及泰州为中心的“维扬文化”。由此看来,本研究所指作家集 中于扬州、泰州,即维扬文化方寸之地,称其为“维扬作家群现象 更为恰当。 对于“维扬作家群现象,维扬作家均自我察觉其中客观必然因素的存在。 从维扬作家的成长经历与创作成果分析来看:首先,维扬作家的成长与维扬文化 密不可分。维扬作家皆生于维扬、长于维扬,多学于维扬( 青年时期曾就读于高 邮师范、扬州师范学院) ,且大部分工作、创业、生活在维扬。汪曾祺文论、自 传多处承认生于水乡、长于水乡、受到水乡风物的影响;钱国怀、刘仁前都认为 他们的小说得益于早期的乡村生活,钱国怀本人对乡村始终有一种依恋农民 对土地的忠诚以及那朴素无华的乡情亲情、那宁静祥和的景致都让他心动;而 刘仁前则在香河题记中表示“谨以此书献给生我养我的故乡、献给故乡 死去的和活着的乡亲们 ;毕飞宇认为他的乡村题材小说创作是生活的馈赠,并 将他大学时代生活的扬州称作人生、文学的“起飞场”,表示乐当扬州的文化 代言人;顾坚用元红的创作表达对出生成长地苏北农村和打工、做生意的 古城扬州强烈的依恋和感恩之情;庞余亮在散文我是平原两棵树的儿子中 将父母比喻为里下河平原最为常见的“槐树和苦楝树”,将自己比喻为平原两棵 树的儿子;朱辉等作家也都表示地域文化与其血脉相连,由此可见,维扬独特的 地理文化、人文积淀滋养了维扬作家,因为“不同的文化系统中成长起来的人总 是带着他所属文化的特质,这些影响凝注到人的感觉、知觉、情绪等心理状态中, 构成他的个性的一个方面。”因此,维扬作家的个性及创作不可避免地带着维 扬文化的“精气神”。其次,维扬作家作品与维扬文化密不可分。维扬作家爱写 故乡旧事,爱绘故人旧景,汪曾祺的故乡小说描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维扬, 白驹写抗战时期的维扬,草兰子从五七年下放写起,平原、玉米、 玉秧、元红展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维扬乡镇生活,薄荷、青果 记录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维扬城镇世事人物的变迁,维扬作家作 品连缀起来,可以说是一部维扬二十世纪文化发展史、社会发展史。所以笔者以 为,维扬作家自我感觉到的、这种能够对作家发挥影响力且能延续一个世纪的“无 法言说的必然的东西只有“维扬文化”。 目前,单个维扬作家作品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一般从两个研究视野切入,一 ot 长俊,江苏文化史论,南京师范大学h 版社,i 9 9 9 年版,第8 9 页。 圆残阳,水乡之了的深情诉说访作家钱固怀,楚风,2 0 0 5 年第1 期,第1 2 6 页。 臼蒋文君,毕飞宇,自理想就会有疼痛,中团青年,2 0 0 4 年1 0 月1 5 日。 固毕飞宇,扬州是我的“起飞场”,扬州时报,2 0 0 6 年8 月7 日。 毕飞宇,我乐当扬州文化代言人,扬州| 1 报,2 0 0 7 年8 月1 日。 顾峰,( 元红) 是枚学鸡蛋,楚风,2 0 0 7 年第l 期,第4 3 页。 o 钱谷触,鲁枢元主编,文艺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9 0 页。 2 绪论 是将作品置于大民间文化、大传统文化视野,特别是在探究汪曾祺特色的成因时, 始终在“中国传统文人文化 与“民间文化之间较力,或是持大融合态度,指 出汪曾祺的文化个性是传统文化与民间意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对抗 与融合的结果,其实此种“雅俗共生、兼容并蓄”的文化状态正是汪曾祺童年、 少年所处的维扬地域文化的独特状态。二是将维扬作家作品地域文化定位于“高 邮文化、兴化文化、里下河文化”,如胡河清建立了“汪曾祺品性、写作内容、 艺术气质 与高邮文化的表层、显性关联,袁晓庆则探寻了刘仁前立足兴化、 传承“香河 文学的轨迹,笔者以为,大文化视角过于宽泛,而“兴化、高邮、 里下河 视角又过于狭窄。 “维扬作家群”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停留在:一是关 注维扬作家共同的题材选择,汪政称:兴化籍作家几乎是以集体抒写的方式表达 对乡土记忆的近乎“病态”的偏爱。二是共同的语言特点,即作家文字当中的 共有的水气;三是开始对现象形成原因进行探究。赵本夫在香河序中提出, 兴化特别爱出才子,源于兴化的风水、兴化的风情;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张王 飞从“兴化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水乡独特的生活环境、领军人物凸现、地方政 府的文化自觉”四个方面揭示了“兴化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 。率先指出维扬 作家群与维扬文化存在关联的是何平,他指出:“维扬地域处在江苏南北两个极 点之间,属于江苏文学暧昧不明的区域,从这里出发的作家具有办南亦北,亦阴 柔亦坚硬的特质,其作品具有和谐、朴素的美质,毕飞宇的乡村和江南文人的乡 村有着一定的距离。”何平的研究关注到维扬地理的特殊性带来的维扬作家 作品的特殊性,但未从维扬文化的角度,全方位探索其间的特殊联系。因此,综 合现有关于维扬作家个人及作家群的研究成果来看,以“维扬文化 这种中观文 化视界研究维扬作家作品,可以更为准确地透视维扬作家品性的文化内蕴,引发 人们对维扬作家创作特色形成根源的重新认识,进一步揭示维扬作家集群的存在 之由、变迁之故,探索维扬作家群的前进之路,其研究成果的代表性以及指导意 义必将得到提升。 文化具有传承性,同时又具有更替性,所以,本研究既要关注维扬文化的源 流,又要关注维扬文化特定时间段的特定形态。文艺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体 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中介,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 方式等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的事实表明,个体的童年体验常常为 胡河清,汗曾祺论,当代作家评论,1 9 9 3 年第l 期,第1 0 页。 袁晓庆,他挖掘r “香河”这个文学地理,文学报,2 0 0 7 年1 1 月3 0r 。 四童口,铲兴化文学现象”引文坛关注,扬子晚报,2 0 0 9 年1 1 月2 0 【j ,a 2 7 。 固钱建虎,袁开建,仇党玉,文字中多有水气“兴化文学现象”引起专家关注,新民晚报,2 0 0 9 年1 2 月l 同。 章立,“兴化文学现象”引文坛关注,扬了晚报,2 0 0 9 年1 1 月2 0 同,a 2 7 。 何平,复调的江苏当代江苏义学的另一维度,小说评论,2 0 0 7 年第3 期,第3 8 页。 绪论 他的整个人定下了基调,规范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汪曾祺的童年成 长期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而本论后续多数维扬作家群作家章年成长期为上世 纪六、七十年代,维扬作家群作品描绘了2 0 世纪维扬文化图景,所以笔者将本 研究时段集中于清末、民国初年以来的维扬文化。清末、民国初年以来维扬文化 的特点,一是凋敝,二是封闭。第一点“凋敝是由历史原因造成。清末民初, 漕运、盐业改制后,扬州商业经济的繁华不再,交通枢纽的地位也逐渐丢失,曹 聚仁曾悲观地写道:“海道既通,煤铁棉花代替了盐米的地位;津浦路成,运河 绾不住南北的枢纽;再加以太平军几度进退,二十四桥边明月,只照见一片荒凉, 几树白杨了! 以眼前论,盐的命运这样可怕,扬州的命运将随农业破产盐业破产 而更黑暗。 城市的衰退带来文化发展的停滞,维扬文化由繁华走向凋敝,而 在经历了三四十年代战争、五六十年代文革后,维扬文化更是支离破碎。第二点 “封闭是由维扬地理特点决定。维扬地域内县乡交通不便,所谓“无舟不出门, 隔河千里远 ,生于1 9 5 8 年的维扬籍作家、评论家费振钟谈过:“我在1 9 岁之前, 一直生活在兴化农村。这里的闭塞在整个七十年代都没有改变。所以我长到1 9 岁,还没有见过汽车,绝不是2 0 世纪的传奇,而是当时日常生活中的常态。” 生于1 9 6 4 年的作家毕飞宇也曾介绍“我都9 岁了,夏天还光着屁股。我们一个 班的男同学都光着屁股,女同学们都觉得很自然。它的经济状况和文明程度都是 一目了然的这是现实 。青果中用很长一段篇幅介绍了水路如网的兴 化境内几乎不通公路,出门完全依靠舟船桥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知青老母探女, 被困于一块板铺,1 4 头的水泥桥”的故事;再看维扬与外部联系,由于长江天堑的 存在,文化的南北沟通相对缓慢,维扬到长江之南必须坐船,直至1 9 6 8 年,长 江大桥建成,才有改善。交通的不便导致外来人口少,此现象近年仍没有改变, 如2 0 0 0 年,上海、南京、苏、锡、常等苏南城市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1 0 以 上,而扬州市的常住人口只是略多于户籍人口,泰州市的常住人口则少于户籍人 口,这反映出维扬地域人口集聚能力较弱,同时也反映出维扬地域受外来文化 的干扰相对较少。汪曾祺在评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高邮的风俗人情时,曾如是说: “我的家乡曾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小城因为离长江不太远,自然也受了一些外 来的影响。我小时看过清代不知是谁写的竹枝词,有一句游女拖裙俗渐南, 印象很深,但是“渐南而已,这里还保存着很多苏北的古风。 谢国桢在扬 州纪游中写道,扬州(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因为交通不便,在江乡地方保留 。千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 ;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1 8 页。 o 曹聚仁,闲话扬州,韦明铧编,绿杨梦访,百花文艺i ;版社,2 0 0 1 年版,第l l 页。 囝袁晓庆,费振钟:新历史主义叙事的先行肯,泰州 j 报,2 0 0 9 年4 月2 4 j 。 回吴虹飞,毕飞宇:我是一个疼痛的人,南方人物州刊,2 0 0 9 年5 月7f 】。 固蒋荣,长三角城市近年经济人u 发展差异问题探讨,江南论坛,2 0 0 6 年第4 期。 固汪曾祺,自序,菰蒲深处,浙江文艺 i ;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页。 4 绪论 旧式的样子,比任何城市都要丰富。 本论文关注的维扬文化包括维扬城镇文化和农耕文化两方面内涵。维扬文化 的主体是扬州城镇文化,原因在于,首先,扬州曾长时间作为扬泰地区行政公署 驻地,“高邮、兴化、泰州、宝应”归其所领,扬州必然对其发挥文化影响力, 如早于秦始阜二十六年( 公元前2 2 1 年) ,广陵县即领有江淮广袤之地,高邮亭 即为广陵县下属的地方组织,从两汉至唐代未,“高邮、兴化、泰州、宝应”地 域或属东阳郡、广陵郡、广陵国、临淮郡、江平郡、扬州府、江都府等等,而元、 明、清、民国,几地又先后属扬州路、淮海府、维扬府、扬州府,江都县、江都 区,皆扬州之域,从1 9 5 3 年至1 9 9 6 年的四十多年间,几地共属于扬州专区、扬 州地区、地级扬州市;其次,即使在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历史时段内,如五代中 的齐、南唐、后周以及宋代,兴化曾短暂隶属泰州,1 9 5 0 年初 1 9 5 3 年短短三 年间,几地曾共属泰州专区,1 9 9 6 年8 月至今,兴化重属地级泰州市管辖, 但扬州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强势文化,必然在紧邻县乡文化的形成 与发展中发挥“上位文化 的影响作用,维扬作家必然受到以扬州文化为主体的 维扬文化的耳濡目染。维扬文化的另一主体是里下河农耕文化。维扬是著名的“鱼 米之乡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农产品、水产品产量高、品种优。 农业是维扬主要支撑产业,而且农耕文化受时代冲击较小,因此,里下河农耕文 化同样是维扬文化的重要部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清术民国初年以来的 维扬文化由“凋敝的扬州城镇文化和相对原生态的维扬农耕文化”构成,这两种 文化状态在维扬地域、在维扬作家小说中和谐共处。 由于散文创作本身具有的写实性,所以,本研究选择维扬作家的小说创作为 研究对象,希望以更有说服力的论据证明维扬作家群与维扬文化的必然联系。研 究的先决条件在于维扬作家、包括青衣以来的毕飞宇,都有着现实主义的创 作主张,比如,汪曾祺就曾说,沙上建塔我没有这个本事。我的小说中的人物 有些是有原型的我凡是写人物,写事件,哪怕是写一个细节,都坚持生活 中所实有,或生活中所必然,绝不搞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在这批维扬作家笔下, 地名常是实指,譬如蚌蜒河、乌金荡、大纵湖、白驹、大营、中堡镇、顾庄、唐 刘庄、垛田、顾庄、王家庄、施家桥等,毕飞宇还以故乡兴化的别称“楚水”为 题创作故乡背景的小说。维扬作家小说中人名、时代情境亦常实指,姜广平草 兰子中的青年楷模刁三九即指曾连任五届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兴化农民劳 模刁三九。汪曾祺的故乡题材小说均记叙了童年印象深刻的故罩人物,如高北 国谢困桢,扬州纪游,韦明铧编,绿杨梦访,西花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4 9 页。 吴子辉著,扬州建置笔谈,江苏古籍 i 版社,2 0 0 1 年版; 泰州市,地方忠编纂委负会,泰州忠,江苏古籍版社,1 9 9 8 年版,第5 5 页。 陆建华,魂牵梦绕故乡情,当代文坛,1 9 8 2 年第8 期。 胡敏、瑞琳,刁三几:履职2 4 年后的深情告臼,扬州l i 报,2 0 0 7 年2 月6 同。 绪论 溟的原型是他的语文老师,王淡人的原型是他的父亲,“谈甓渔”参照本县最有 名的诗人、其祖母的父亲谈人格的传说所写;丑孩、香河、元红、青果 等均可称作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作品都是作家的成长经历和自我情感的充分流露 与释放,如顾坚称,元红男一号丁存扣在气质上和自己几乎一样,里面的场 景和人物形象也是作家所熟悉和热爱的,因而描摹起来比较容易和逼真。“相 对固态的文化、具有较强写实性的作品是笔者探寻“作家作品 与“地域文化 联系的基础。 。顾嚷,( 元红) 是枚草鸡蛋,楚风,2 0 0 7 年第l 期,第4 3 页。 6 第一章维扬作家作品与维扬风七人情 第一章维扬作家作品与维扬风土人情 维扬作家小说中,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毕飞字的楚水、刘仁前的香 河、朱辉的大河、姜广平的蚌蜒河边的女人( 又名草兰子) 、周飞的 沧浪之城等小说以河名,毕飞宇的平原、地球上的王家庄、朱辉的白 驹等小说以地名,薄荷故事发生在水荡深处的三汊港镇,玉米故事发生 在“弥漫着水汽,相当濡”的王家庄,“维扬风物”是维扬作家共同的叙事背景, 维扬民风、民性、民俗是维扬作家尽情渲染的叙事内容,维扬原汁原味的方言土 语是维扬作家钟爱有加的文学语言,维扬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均全景式展示了维 扬风土人情,作品散发自然之味、清香之韵。 第一节清丽质朴的维扬风物志 维扬地势低洼、水网密集、沼泽遍布,港汊纵横,维扬作家小说通篇可见“河、 沟、港、汊、淖、荡”以及水边田地“塘、圩、垛、舍”风光的尽情铺叙,河水 秀美而浩淼,土地厚实又温润,维扬作家小说犹如清丽质朴的维扬风物志。 1 维扬之水的描写为小说平添清丽之气 维扬之水荡漾在维扬作家小说之中。香河、大淖记事等以“水”开篇, 受戒的经典结尾即为维扬水乡风光的优美叙写。维扬之水清灵,“香河的河 面算不得宽,五六条农家小船可并肩穿行。香河两岸的水柳,疏密有致。细长细 长的柳条倒垂下来,抚风点水。香河,漾起一圈一圈的涟漪。开着四瓣小白花的 菱角,平铺在河面上,随微波起伏不定,样子蛮轻柔的。”( 香河) 维扬之水又 是浩荡的,“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 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 大淖记事) 水的荡漾使维扬作家小说弥漫着泱 泱水气。 维扬之水穿行于小说人物命运。好的故事中,人物围绕“溟池改造 心 中自生波澜:薄荷中,改革动荡中的三汉港镇在梅雨季节的里下河水中浮沉, 淫雪霏霏中人物黯然过“年 ;玉米中,玉米的命运转折于那个弥漫着水汽, 相当濡、又脏又寒的日子;平原中,夏r 热气蒸腾而又清凉的河水为端方洗 去锱铢必较、甚至你死我活的乡村利益争斗带来的疲乏,夕阳落山时的“血河 使端方狂暴迷乱的心境消融,秋夜凝稠、厚实而无声的水流犹如故事人物的哭诉 低吟,小说情绪也随水之动态,或尖利、或柔和、或哀伤。 维扬之水与人物衣食住行结缘。维扬小说人物外貌水灵,着装淡雅,饰物清 第章维扬作家作品与维扬风七人情 新,性情清澈如水,如徙中的高雪“秋水伊人、双瞳剪水、水洁冰清,一身 白。白旗袍( 在学校只能穿制服;白上衣,黑短裙) ,漂白细草帽,白纱手套,白 丁字平跟皮鞋丰姿楚楚,行步婀娜,态度安静,顾盼有光。”八千岁中妓女 虞小兰穿着剪裁合体的白绸衫裤,拿一柄生丝白团扇,倚定红桥栏杆,看人捕鱼 踩藕。元红中,“十六七岁的女孩儿,站在柳前就是袅袅婷婷一株柳,桃树下 人面更比桃花红,麦田前显示青葱年纪,菜花前怒放青春娇媚,桥头水滨则毕露 清纯本色 汪曾祺笔下,陈小手骑白马来去如风,马贩子宋侉子跨上他的踢 雪乌骓骏马,作派潇洒。维扬作家笔下人物靠水吃水,小说中可见鲜活水产泥鳅、 螺蛳、蚬子、歪歪儿、青皮枣虾可见鲜嫩的水生植物麻雀菱、风菱、野猴子 菱维扬作家笔下人物栖身之所临水而建,小说中可见濒河高坡的炕房浆坊、 沿河搭建的芦席棚子、流觞曲沼的宅中园林、荫凉潮湿的小巷院落,如晚饭花 所描绘,“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 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人物有着刷刮净洁的生活习惯,如徙中, “高雪高起兴来,打了井水,把家里什么都洗一遍,砖地也洗一遍,大门也洗一 遍,弄得家罩水漫金山,人人只好缩着脚坐在凳子上。 维扬作家笔下人物抬脚 出行必过桥梁,必用舟船,小说中可见灵巧的鸭撇子、迎亲用轿子船、公社干部 专用差船子以及毕飞宇用来象征乡村特权的小快艇,而在汪曾祺露水中,轮 船成为故事的发生地,人物命运在此交错。 维扬作家笔下人物终f 1 做着水乡营生撑船打渔、挑箩把担、养鸭孵鸡、 打粽箬、翻菱、冬季“上大型( 水利工程) ,稻田湖荡里打野鸡、野鸭,逮田鸡, 张“丫子,捉麻雀儿,连故里杂记中的李三爬墙偷盗亦用船篙,这一情节 的设计凸显维扬水乡风情。维扬人物从小与水为伴,香河中写道:“这里水乡 地带,出门见河,雨水盛,河汊里总是满盈盈的。这里人会水不算奇,女人、孩 童都能游水。- n 夏季,小猴头们,浑身赤条条的,泥鳅一般,挨排立在场头, 捏着小麻雀子,哗啦啦地往河里撤尿,之后,扑通,扑通,窜进清滴 滴的河水里,连影儿都不见。隔了好一会子,才在对岸露面,一个个水鸭子似的。 一甩头,水珠子四溅,咧着嘴朝过路的行人笑呢。 维扬之水的描写为作品增加 清丽之气。 2 维扬之土的描写为小说平添质朴之风 维扬地势平坦,苏北大平原辽阔无垠,平原的背景是壮丽而辉煌的苏北 大地,它以不断转换的带着冲击力的美震撼读者:“麦子熟了的苏北大平原金光 灿烂,盛夏季节的苏北大地浩瀚绿色无边,大雪覆盖下村庄浮肿可爱,北方呼啸 中光秃秃、瘦而尖锐的树枝带着惹是生非的模样。”大河的背景是苏北平原之 风,平原的野风在大河奔驰,河水拍打河岸的声音和呼啸的风声混在一起,人物 8 第一章维扬作家作品与维扬风十人情 在风中回忆、寻觅;元红、香河、南瓜花儿开的背景则是朴实的农家和 带着维扬泥土的庄稼瓜果:“猪圈前长着几趟南瓜,蒲扇样的大瓜叶一直铺到茅 缸边上,喇叭样的金黄色花儿开得到处都是,瓜狗子在上面嗡嗡着,叮上又 飞起,叮上又飞起,忙碌得很。瓜纽儿东一个西一个的,长着白茸茸的霜毛,嫩 拐拐的。 维扬人物生活素朴,大淖妇女“旧衣服、新托肩、发髻的一侧随节令插花 的特有服饰朴素而活泼,再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 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 农家土菜( 泥鳅钻被单、呛虾、油炸麻雀儿 以及黄豆米子或纯烧,或烧豆腐、青蚕豆烧细咸菜、清蒸茄子等) 散发着新鲜土 味,令人垂涎。乡民生活鸡犬相闻,“天刚透亮,小巷上就响起祥大少的脚步声, 嚓、嚓、嚓接着就是吆喝:烧早饭啦烧早饭啦m ( 故里人物 三记) :“吃中饭的时候,许多人都会捧着他们的饭碗,来到老槐树的下面,蹲 下来,一边吃,一边说,像一个食堂。( 平原) 维扬之土 的描写为小说平 添质朴之风。 林斤澜擅写吴越风物,在他的笔下,溪水闪着鬼气、蒙着神秘的烟雾,鱼非 鱼小酒家女店主“溪鳗”带着水妖的灵性,维扬作家笔下水土与其相比,则显然 更多质朴;沈从文擅写巫楚风物,在他的笔下,位于川湘边界的茶峒依水依山, 掌水码头的顺顺大方洒脱,相爱的男女性格刚烈,年轻小伙敏捷勇敢,愿意站在 月光照及的高崖上诚实、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维扬作家笔 下水土与其相比,显然更为平和。因维扬水土所致,维扬作家小说呈现出既秀且 雄、“似江南而非江南 的艺术面貌。 第二节土生土长的维扬人物记 维扬话本小说清风闸是维扬市井小人物、百姓琐事、世态炎凉的真实写 照,其中的主人公皮五性格具有多面性,他在困窘境遇中得过且过、自得其乐, 正是维扬草民“韧 之表现;他被抓到衙门,担心“一打一枷,我这一生就完蛋, 子孙都受累,老子受过刑房处分的,儿子想进考场就没资格了,想有功名富贵皆 靠不住”正是维扬草民“崇文 思想之表现;他虽浪荡不羁,但却“假扮夫妻、 敲盆救火”为贫苦人集资,正是维扬草民“精明”个性之表现:他靠诓骗讹诈过 活,整日和无赖聚赌,却指望马盖大将军保佑转运,正是维扬草民“偷闲图逸 性情之表现,总体而言,皮五作为维扬草民的典型代表,具有“刚柔相济、崇文 尚雅、求精致微、偷闲图逸 的品性,而这些维扬民风民性同样在本论所涉及 的维扬作家作品人物身上也得到充分显现。 o 余又春l j 述,工澄,汪复昌、陈五楼等整理,皮五辣予,江苏文艺i 乜版社,1 9 8 5 年版,第2 6 8 页。 9 第一章维扬作家作品与维扬风- 十人情 1 刚柔相济 维扬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维扬文化能够实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 的有机融合;明代“洪武赶散使得江南入口向苏北一带迁移,客观上使得维扬 文化中添加入吴文化的成份;明木至清代,维扬成为很多野逸狂放文人避难或栖 身之所,更使得维扬文化体现出兼容性,因此,维扬文化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 维扬园林既有苏州园林的妩媚,又因为缘湖临水,景象更为开阔壮观;维扬菜 咸甜适口,温和清润;维扬话既软和,有些语调又硬铮。同样,维扬人个性也体 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维扬旧社会水旱灾害频繁,以维扬安丰镇为例,从南 宋绍兴四年到清光绪年间的7 0 6 年中,水灾发生7 8 次之多,民国年间,水灾更 甚,但维扬人能够主动应对灾害,性格中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韧性。 在维扬地域,女子被称为“女将,而在维扬作家小说中,维扬女子的作派 具有“柔”和“刚 的两面性,例如玉米中,一个玉米飘逸纯情,在接到恋 人的信后,只顾全心全意地往伤心里头哭,待木桶顺水漂出去十几丈远了,才还 过神来,顺着风和波浪的方向追逐而去;另一个玉米尖刻泼辣,在妹妹玉秀遭奸 污后,玉米剪了玉秀的头发,领着玉秀在村子里转悠,她揣着剪刀,眼罩的目光 却更像剪刀,嗖嗖的,一扫一扫的,透出一股不动声色的凛冽。在维扬作家小说 中,维扬女子还具有“朴实 和“精明 的两面性,水香中的小婆娘、故里 杂记中的三妯娌、玉米中的玉米均有心计、有主见,如水一样,哪儿低往 叨i i j l 流,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百蝶图中的王小玉十四岁支撑门户,不但心 思细腻,而且打里打外,利利落落,凡事很有决断;钱国怀摆渡的女人中的 桩儿虽然老实木讷,但她不甘被欺负,勇于“献身”,维护自己摆渡的岗位;香 河中水妹在闭塞的村庄坚守着短暂的爱情,但在父亲“撞了高压线后,毅然 做了公社李主任的填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维扬作家小说中,维扬女子是拘 谨的,但对于情爱的追求却极主动,元红中写道,在苏北里下河这个闭塞而 民风淳朴的小县,农村男女对于情爱和婚姻的开化和主动追求有点类似于一些少 数民族地区的风习,香河中的雪花、平原中的三丫等都以直白得近乎抢劫 的形式,主动接近心仪的男人,大胆表达情爱。总之,在维扬作家小说中,女子 柔婉与健劲兼而有之,阴性美与刚性光彩融为一体,成为小说最出彩的角色,为 此,顾坚在元红创作谈中特别指出;我谨以此书献给那些英雄的女性,而庞 余亮则在薄荷后记中愿意把“顽强”这个钻石般的词语献给出现在薄荷 中的每一位女人。 维扬作家小说的男子形象同样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深爱至痛中龙城镇 。李斗撰,千军评注,扬州i 田舫录,学苑出版社,2 0 0 1 年版i 第1 1 2 页。 振云,安丰镇简介,兴化文史资料第1 3 辑,第2 页。 1 0 第一章维扬作家作品与维扬风_ 十人情 党委书记智若愚兼有龙城镇“三儒”( 沐春教馆馆主、中学老校长、文化站站长) 性格上的清高和“三雄”( 老书记、老派出所所长、老服装厂厂长) 作风上的硬朗; 平原中的端方、香河中的柳春雨、南瓜花儿开的永锁、草兰子中 的姜德麟、周建华无一不是外貌俊逸、聪明机灵、脾气温和甚至略显柔弱,但维 扬男子关键时刻会表现出男儿本色,而且往往不正面冲突,善用计谋,如汪曾祺 笔下钓鱼的医生风雅寒士王淡人,由四位水手“保驾”,在洪害的惊涛骇浪 中为孤村百姓治病送药;平原中王家庄端方设计在夜色中将通往高家庄的木 桥桥板抽掉,结果高家庄人“全军覆没”,王家庄智胜高家庄;皮风三楦房子 中“高大头整日在菊花影中运锉补鞋,自得其乐。他的检查字面上决不硬顶,事 实上寸步不让,越看越叫人生气,被称为滚刀肉”;大淖记事中锡匠“顶 乡请愿”的游街形式有节制,但内部蕴藏着巨大的民众爆发力。 在维扬作家笔下,维扬人是皮实的。香河中写道:“夏天若是炒把韭菜,外 带一碗冬瓜汤,告诉人家说,不少了,今天十样菜九韭菜一汤。”这就是维扬人典 型的生活态度。白驹、薄荷、平原等小说都表现出了维扬人在面对苦难、 面对政治风暴时,无可奈何、平静面对、静缓度过的韧性。“刚柔相济”是维扬 作家笔下维扬人物的显著特点。 2 崇文尚雅 维扬具有“崇文重教”的民风,如明万历十九年兴化县志序:“兴化僻处东 海斥卤之地而人文蔚起,学问好修,不减邹鲁。若乃省阁名公,朝廷文辅, 谏垣台宽,秘书藩臬,心膂股肱之佐,先后踵出乎其乡,诚缙绅之渊薮,人才之 都会也! ”此文可见明代维扬兴化文风之昌盛。再如高邮“自孙觉、秦观诸公 以文章政事名,俗皆喜儒,至今好谈儒学 。而扬州之牧守韩、欧、苏,品皆名 德相望、故民俗淳厚而不争,好学而文,实诸贤之遗化也,特别是康乾时期的 扬州,书院发达,创办人、掌院为声名卓著的硬彦,所育生徒中有维扬著名人物, 如兴化的任大椿、宝应的刘台拱、高邮的王念孙、江都的汪中等,书院生徒传播 发展维扬文化,并成为扬州学派的中坚力量,再加之,扬州以其宽松活跃的文 化氛围集聚天下才子、四海文士,更推动了维扬“崇文重教 世风的形成。因此, 郑板桥在给其弟弟的信中写道:“愚兄既不能执御执射,又不能务农务商,则救 贫之策只有读书。 他提出“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 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这种 。赵胶东,于固栋身世初探,兴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必化文史资料第1 2 辑,第6 4 页。 殷光中,江苏南北民俗文化比较研究,民俗研究,1 9 9 4 年第l 期。 曹水森主编,扬州特色文化,苏州大学j 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3 3 1 4 4 页。 郑板桥,焦山读书复墨弟,郑板桥著,艳齐编校,郑板桥诗文书幽( j :卷) ,民族出版社,2 0 0 4 年 版,第2 3 4 页。 郑板桥,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郑板桥箸,艳齐编校,郑板桥诗文书l i l t i ( 卜卷) ,民族版社,2 0 0 4 第一章维扬作家作品与维扬风十人情 想法反映了维扬百姓的普遍心态。 维扬还有“追风附雅”的民风j 城镇如此,乡间亦是如此。首先,维扬百姓 普遍喜爱构建“雅居”,即使身居陋室,也要悬挂字画、搭建花台、摆设山石盆 景,因而“园林多是宅”、“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千家有女先教曲,十里 栽花算种田的旧风气一直延续,如今只是结合现实条件将形式稍加变通而已。 其次,维扬人有颇多雅好,如维扬百姓雅爱诗文书画,有“商翁大半学诗翁”的 风俗文化,郑板桥在焦山别峰庵复四弟墨中写道,“从此多作诗亦甚好,虽 不能充饥御寒,却可稍博微名,涤除俗气。 维扬地方书画名师独树一帜,名扬 乡间,如兴化就有民间书法家魏步三、乡村鉴赏家金培英、“平湖步三 孙树民 以及汪曾祺小说中提到的画猴名家徐子兼;再如维扬百姓擅弄管弦,器乐爱好 者还常集中在茶社等处切磋技艺,邵伯“同福会音乐班”即由酒行、粮行,中医、 和尚、挑脚工人组成,将道教器乐、昆蓝音乐和民间乐曲结合起来,形成全新淳 朴的曲调邵伯锣鼓小牌子。同时,维扬百姓庆吊往来讲究文雅,诗画常常成为 维扬人风雅交往的媒介,平日政客鹾贾宴客,行诗文酒令出口成章,名士折简相 邀书斋吟哦唱和,流传下许多名篇;板桥曾和“扬州八怪两画家李觯、李方膺 共作岁寒三友图,此事更传为佳话;扬州平山堂、高邮文游台、兴化拱极台, 均为文人诗文雅集之所,甚至瘦西湖上、湖边茶社中也有“诗丐”让叶灵凤无法 不破钞,因此朱自清才在说扬州中表达遗憾:“他们( 说扬州中指当地 贤豪长者) 的雅事,如访胜,吟诗,赌酒,书画名家,烹调佳味,我那时全没有 份,也全不在行。因此虽住了那么多年,并不能做扬州通,是很遗憾的。 此外, 维扬人还表现出以“瘦淡为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边大学《环境流体力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玉祁初级中学2025届初三下学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长沙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返校英语试题含解析
-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涉外礼仪》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温州医科大学《电影批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流程
- 2025设备租赁合同纠纷民事诉状起诉书
- 2025年招标师考试合同管理模拟题
- 2025塑料管材购销合同范本
- 给药治疗与护理
- 2025-2030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考英语一模试卷
- (二模)衢州、丽水、湖州2025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宜昌市社区工作者招聘真题2024
- 水下潜水艇课件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
- 36 阶段统计项目风险管理表甘特图
- 陕西气象部门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2030中国电信增值行业运行状况与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学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方案
- 2025年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