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中文摘要 i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 内隐偏见的影响 中文摘要 有研究表明,趋近和回避行为策略(如趋近平等和回避偏见)可以降低偏见,包 括内隐偏见。该研究旨在考察与这两种行为策略相匹配的调节定向在降低同性恋内隐偏 见上的作用。具体来讲,将调节定向作为一个因素,采用情境启动的方式启动被试对同 性恋的偏见态度,考察调节定向和行为策略之间的匹配对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研究包括三个实验,一个预实验和两个正式实验,因变量都是同性恋内隐偏见,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进行测量。 预实验以 84 名大学生为被试,运用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考察和验证大学生群 体对同性恋的外显和内隐偏见,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发现,被试对同性恋 的外显态度是中性的,不表现出明显的外显偏见,但是存在有内隐偏见,两者之间存 在较低的相关,两者之间是分离的。 实验一以 78 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 2(情境性调节定向类型:促进定向/预防定 向) 2(行为策略类型:趋近平等/回避偏见)被试间实验设计,着重探讨情境性调 节定向和行为策略之间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结果发现,情境性调节 定向与行为策略之间的匹配可以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 用,也就是说,在趋近行为策略下,情境性促进定向比预防定向更能降低被试的内隐 偏见,在回避行为策略下,情境性预防定向比促进定向更能降低被试的内隐偏见。 实验二以 76 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 2(特质性调节定向类型:促进定向/预防定 向) 2(行为策略类型:趋近平等/回避偏见)被试间实验设计,着重探讨特质性调 节定向和行为策略之间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结果发现,特质性调节 定向与行为策略之间的匹配可以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 用,也就是说,在趋近行为策略下,特质性促进定向比预防定向更能降低被试的内隐 偏见,在回避行为策略下,特质性预防定向比促进定向更能降低被试的内隐偏见。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该研究认为,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之间存在一种匹配,即促 中文摘要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ii 进定向与趋近策略匹配,预防定向与回避策略匹配,这种匹配可以增强个体追求目标 的强度,从而导致内隐偏见的降低。 关键词关键词:偏见;同性恋;情境性调节定向;特质性调节定向;调节性匹配 作作 者:姜婷婷者:姜婷婷 指导老师:吴荣先指导老师:吴荣先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英文摘要 iii reducing homosexuality implicit prejudice:matching approach/avoidance strategies to regulatory focus abstrac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pproach and avoidance behavior strategies (i.e., approach equality and avoid prejudice) can reduce prejudice, including implicit prejudice. the current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importance of matching the factor, regulatory focus, on the efficacy of these two strategies in reducing implicit prejudice. in particular, take regulatory focus as a factor, and use the way of situational induction to start subjects prejudice attitude towards homosexuality, investigating the matching of regulatory focus and behavior strategy between homosexuality implicit prejudices. this study includes three experiments, including a preliminary experiment and two formal experiments, with which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the preliminary experiment recruits 84 undergraduates, using questionnaire and iat,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ence of homosexuality implicit prejudice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prejudice; i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next formal experiment.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explicit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homosexuality is neutral, they dont show obvious prejudice, but the implicit prejudice exist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xplicit prejudice and implicit prejudice is low, they are separate. experiment 1 surveys 78 college students, using 2 (situational induced regulatory focus: promotion focus / prevention focus) 2 (behavioral strategies: approach strategy / avoidance strategy ) between-subjects design.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matching situational induced regulatory focus, on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behavior strategy in reducing homosexuality implicit prejudic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matching between situational induced regulatory focus and behavior strategy can reduce homosexuality implicit prejudice; both of them hav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that is to say, an approach strategy is more effective in decreasing prejudice when a situational promotion rather than a prevention focus is primed; an avoidance strategy is mo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prejudice when a situational prevention rather than a promotion focus is primed. 英文摘要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iv experiment 2 surveyes 76 college students, adopt 2 (chronically regulatory focus: promotion focus / prevetion focus) 2 (behavioral strategies: approach strategy / avoidance strategy ) between-subjects design.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importance of matching chronically regulatory focus, on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behavior strategy in reducing homosexuality implicit prejudic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matching between chronically regulatory focus and behavior strategy can reduce homosexuality implicit prejudice; both of them hav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that is to say, an approach strategy is more effective in decreasing implicit prejudice when a chronically promotion rather than a prevention focus is primed; an avoidance strategy is mo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prejudice when a chronically prevention rather than a promotion focus is prim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we can consider that there is a fit between regulatory focus and behavioral strategies, that is, promotion focus fits approach strategy, prevention focus fits avoidance strategy; it can strengthen the extent to which people engage in their goal pursuits, and reduce prejudice. key words: prejudice; homosexuality; situationally induced regulatory focus; chronically regulatory focus; regulatory fit written by: jiang tingting supervised by: wu rongxian 目 录 引 言 . 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3 1.1 偏见 . 3 1.1.1 偏见的界定 . 3 1.1.2 偏见的相关概念 . 3 1.1.3 偏见的分类 . 4 1.1.4 偏见的主要研究对象. 5 1.1.5 偏见的测量方法 . 6 1.1.6 偏见和行为策略 . 7 1.2 调节定向 . 9 1.2.1 调节定向的概述 . 9 1.2.2 调节定向的分类 . 10 1.2.3 调节定向的相关理论调节性匹配理论 .11 1.2.4 调节定向的测量 . 14 1.3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对偏见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 16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18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18 2.2 研究目的 . 19 2.3 研究假设 . 19 2.4 研究意义 . 19 2.4.1 理论意义 . 19 2.4.2 实践意义 . 19 第三章 预实验 同性恋外显和内隐偏见的 存在性和关系测量 . 21 3.1 引言 . 21 3.2 实验目的 . 23 3.3 研究假设 . 23 3.4 研究方法 . 23 3.4.1 实验被试 . 23 3.4.2 实验材料 . 23 3.4.3 实验程序 . 25 3.4.4 数据处理 . 25 3.5 结果分析 . 25 3.5.1 被试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 . 25 3.5.2 被试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 . 26 3.5.3 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 . 27 3.6 讨论 . 27 第四章 实验一 情境性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 29 4.1 实验目的 . 29 4.2 研究假设 . 29 4.3 研究方法 . 29 4.3.1 实验被试 . 29 4.3.2 实验材料 . 29 4.3.3 实验程序 . 30 4.3.4 数据处理 . 31 4.4 结果分析 . 32 4.5 讨论 . 35 4.6 结论 . 37 第五章 实验二 特质性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 匹配对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 38 5.1 实验目的 . 38 5.2 研究假设 . 38 5.3 研究方法 . 38 5.3.1 实验被试 . 38 5.3.2 实验材料 . 38 5.3.3 实验程序 . 39 5.3.4 数据处理 . 40 5.4 结果分析 . 40 5.5 讨论 . 44 5.6 结论 . 45 第六章 总讨论 . 46 6.1 结果分析 . 46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47 6.3 展望 . 47 第七章 结 论 . 49 参考文献 . 50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57 附 录 . 58 后 记 . 77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引 言 1 引 言 偏见作为一种态度,随着心理学家对态度研究的重视,也随之成为社会心理学领 域的主题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偏见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一直受到社会心理学 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在偏见领域研究的最多的就是群际偏见,如何降低群际之间的偏 见,改善群体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有研究 对降低群际冲突和偏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和整理, 发现了多种改善群际关系的方 法,其中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两种途径是接近平等(approach egalitarianism)和回避 偏见(avoid prejudice) 。 动机也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 higgins 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动机的 理论-调节定向理论(regulatory focus theory, rft) 。调节定向包括两个部分:促进 定向(promotion focus)和预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 ,其中促进定向的个体会尽力 完成自己的理想和希望,涉及成长和成就,关注的是有没有积极结果,趋向于得到 (gains);而预防定向的个体会尽力实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涉及保护和安全,关注 的是有没有消极结果,趋向于没有损失(no loss) 。不同调节定向的个体采用各自所 偏好的行为策略和方式时,所达成的一种匹配,即为调节性匹配,这种匹配会使个体 对自己当前的行为产生一种正确感的体验,进而使个体的行为动机增强,同时也提高 了个体的任务绩效和情绪体验强度,并对决策行为、评价态度等产生广泛的效应 (idson, liberman, higgins, 2004; cesario, grant, higgins, 2004) 。 近年来,国外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有关不同的调节定向类型和降低群际偏见(主 要是种族偏见)的行为策略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研究者研究了在不同的情境启动条 件下,探讨不同的调节定向类型与降低种族偏见的行为策略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影响, 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匹配关系(即促进定向与接近平等策略相匹配,预防定向与回 避偏见相匹配) ,在这种匹配条件下,是否更能有效的降低偏见。研究结果表明,调 节定向和行为策略之间存在一种匹配关系,即当促进定向和趋近策略相匹配、预防定 向与回避策略相匹配时, 会降低偏见。 目前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情境性调节定向方向, 而对于特质性调节定向与降低偏见的行为策略之间的研究还没有涉及。 汪玲, 林晖芸, allport, 1954; david, myers, 2005; 张 中学, 宋娟, 2007 等) 。例如,v. s. ramachandram(1994)把偏见定义为:对一些另外群 体成员支配性的负性态度; andrew m. colman (2001) 对偏见所下的定义: 偏见是 “对 相关证据没有充分考虑而形成的,一种预存的观点或判断,特别是基于群体身份的不 利的判断,包括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权利独裁主义、肥胖歧 视、男女同性恋、社会类别话、刻板印象等。 ”我国学者钟毅平、王沛和朱力也对偏 见做了界定, 总体也是倾向于将偏见定义为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 度(周成军, 2007) 。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与此不太相同的见解,如有学者认为偏见不仅 仅包含有对外群体的负性态度,同时也包含有对内群体的积极评价(jeffrey, sherman, 2005) ,不过他们也认可在偏见的概念中,消极评价是其主要表现。金盛华(2005) 也曾经提出,理论研究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提到的偏见指的都是负面的偏恶。 由此可见,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把偏见视为一种否定性和排斥性 的态度,即一种反面态度。一般来说,偏见具有下面四个特征:第一,偏见以有限的 或村务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第二,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第三,偏见有过度类 化的倾向。第四,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肖旭, 2008) 。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借用周成军老师在其博士论文中所采用的对偏见的定义: 偏见是指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不公正的、通常是负面的消极态度群,它是一种 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 1.1.2 偏见的相关概念偏见的相关概念 当我们提到偏见(prejudice)这一概念时,就不得不提到刻板印象(stereotype)和 第一章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4 歧视(discrimination)这两个词语,这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现实生活中,人 们往往把三者混在一起使用。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偏见,它是一种态度和预断,涉及对一个目标群体的消极情感,包含了认知、情 感和意识三种成分, 它所包含的成分更多, 连带着影响和制约因素会更加的复杂多变, 可能会使对方总是处于处境不利的境地。 刻板印象是指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形成的对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谢晓 菲等,2004) 。它是构成偏见认知基础的主要成分,特别是负性特征为偏见的形成和 维持提供了认知图式(周成军,2007) ,它是对世界的一种简化和概括,准确的刻板 印象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它可以为我们了解这个世界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过 犹则不及,过度的概括就会出现问题。一般来说,刻板印象经常过分强调某些个人特 征,特别是很不利或者是很有利的个人特征,而且往往会低估群体内的差异(judd fiske, 1998) 。有研究表明,被刻板化的群体中,个体间的差异要比想象 中的要大(brodt greenwald, etc., 1998) 。 1.1.4 偏见的主要研究对象偏见的主要研究对象 偏见起始于社会心理学家对种族偏见的研究,早在 19 世纪 20 年代,bogards 的 研究结果就指出:白人对有色人种(尤其是美国黑人)的偏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 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种族是偏见研究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周成军,2007) 。 除了种族偏见之外,目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偏见包括性别偏见(主要针对女性) 、 同性恋偏见、 年龄偏见、 移民偏见以及一些偏离社会价值常态的群体, 如肥胖者群体、 艾滋病群体、残疾人群体等也成为现在偏见的重点研究对象。如,munro, ditto(1997) 研究发现,当要求被试阅读两则有关同性恋的研究报告,其中一则把同性恋和精神病 理学联系在一起, 而另一则研究报告, 则并不主张这样做, 对同性恋最有偏见的被试, 会对包含有更多贬低意义的研究报告做出更多的积极反应;hebl, mannix(2003)的研 究认为,男性面试者们仅仅是坐在一位肥胖者的身边,不管认识与否,就会受到他人 消极的评价;price, hiu (1992)指出,在一项对对艾滋病携带者是否采取一些限制措施 第一章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6 时,对同性恋持有偏见的个体会更加支持采取限制措施,如对他们实施隔离检疫,或 者给他们打上烙印。 除了上述所讲的这些研究对象以外, 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 将职业、 农民工等一些社会现象纳入研究内容。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是重视技术型行业, 轻视服务行业,对职业进行了高低贵贱这样一种划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 群体存在着职业偏见,他们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更为积极,而对服务行业人员评价 更为消极(于泳红, 2003; 胡志海, 梁宁建, 徐维东, 2004; 程利娜, 2008;孙艳梅, 2010) ;李艳敏(2012)通过想象性群集接触来降低对农民工的内隐偏见,研究结果 显示, 想象性群际接触对于降低农民工的偏见是一项有效的举措,并且可以消弭先前 实际接触时的负性影响,从而形成更加公正的态度评价。 1.1.5 偏见的测量方法偏见的测量方法 外显偏见和内隐偏见具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1.1.5.1 外显偏见的测量外显偏见的测量 目前,最常用的是用直接测量的方式-自我报告法来测量个体的外显偏见,其主 要的形式是在态度量表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的偏见内容-如同性恋偏见、性别偏见、 艾滋病偏见、肥胖偏见、精神病偏见、农民工偏见等等-编制出相应的偏见量表或问 卷,用来测量个体对这些偏见的外显态度。 具体表现为在一个偏见内容量表中,要求被试对所陈述的内容进行选择,选项一 般有两种表述形式,第一种是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第二种是给出不同的频率让 被试选择(如从不到总是) 。邢雪娜(2009)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总结得出,目前学者 多采用五点或七点李克特量表对量表进行计分。 1.1.5.2 内隐偏见的测量内隐偏见的测量 一般而言,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都可以应用到内隐偏见的测量当中(孙连荣, 2011) 。目前,用于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绪启动程序(affective priming paradigm) 、序列启动任务(sequential priming task) 、gnat(the go/no-go association test)、iat 等,另外,也有人将投射测验应用对内隐偏见的测量中去(金 盛华,2005) 。目前,iat 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量方法,所以我们将详细介绍以下 iat 这一方法。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第一章 7 iat 由 greenwald 等人于 1998 年提出,是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 联系, 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 内隐偏见、 内隐刻板印象等进行间接测量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种分类任务来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 进而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以反应时为指标,在电脑屏幕上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然后让 被试尽快对所呈现的词汇进行辨别归类并按键反应,电脑会自动将反应时记录下来, 整个过程中,被试会面临两种任务:一,相容任务(compatible task) ,是指概念词和 属性词之间的联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者说联系比较紧密;二,不相容任务, 是指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者说两者缺乏紧密联 系。当被试在相容任务条件下,由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是一致的,所 以被试的反应速度快,测得的反应时短;相对的,在不相容任务条件下,被试的反应 速度变慢,反应时边长。不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就是内隐 态度的指标,两者之间的差值越大,表示被试的内隐态度越强。 目前,iat 已被应用于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尊、内隐偏见等众多研 究领域(孙连荣, 2011) 。国内相关研究中,也证实 iat 可以应用于对内隐偏见的测 量(周成军,2007; 孙连荣,2011;李艳敏,2012) 。 1.1.6 偏见和行为策略偏见和行为策略 有学者指出,偏见反应并不是不可避免的(crandall, eshelman, 2003; 李琼, 刘 力, 2010) 。避免偏见的动机会使人们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当被试意识到自己应 该如何感受以及实际是如何感受之间的差距时,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就会产生内疚感, 并努力抑制他们的偏见反应(bodenhausen, macrae, 1998) 。devine(1989)指出,当 人们避免偏见的动机是内在的(因为偏见是错误的) ,而不是外在的时候,即使是内 隐偏见也会衰减。 日前有一项研究搜集了 800 多篇有关降低群际冲突和偏见的文献, 从中搜集到了 很多可以降低群际偏见和冲突的策略, 其中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基本的两种行为策略是 趋近平等和回避偏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偏见在采取趋近和回避行为这种行为策略的 一些相关研究。 trawalter 和 richeson(2006)考察了在群际交往中,选择趋近或回避行为策略时 第一章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8 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 在一次种族交流中, 相对于指示被试避免表现出偏见, 当被试被指示将这次趋近交流看做一次享受文化间对话的机会时, 被试表现出较少的 认知受损,也就是说在 stroop 任务上表现的更好。这一研究也验证了趋近行为策略 可以减少被试与群际互动时在认知功能上的损耗,从而降低被试的内隐偏见。 kawakami, phills , steele 而预防定向的个体会尽力实现自己的责 任和义务,涉及保护和安全,关注的是有没有消极结果,趋向于没有损失(no loss) 。 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和需要类型:促进定向的个体追求的目标是 “理想自我” ,满足的是成长需要即个体成长、期望及抱负等方面的需要;预防定向 第一章 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降低同性恋内隐偏见的影响 10 的个体追求的目标是“应该自我” ,满足的是安全需要即个体安全、责任及义务等方 面的需要; (2)追求的行为方式:促进定向的个体在目标追求过程中倾向于使用渴望 -趋近(eagerness-approach)的行为方式;预防定向的个体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倾向 于警惕-回避(vigilance-avoidance)的行为方式。 (3)关注的结果类型:促进定向个 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有无积极结果(如获益)出现;预防定向的个体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有无消极结果(如损失)出现。 (4)情绪体验:促 进定向的个体在目标追求过程中更多的会体验到与喜悦-沮丧相关的情绪;预防定向 的个体更多的会体验到与放松-愤怒相关的情绪。 我们可以用图 1.1 和图 1.2 简单形象 的概述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的基本特征。 图 1.1 促进定向的基本特征 图 1.2 预防定向的基本特征 1.2.2 调节定向的分类调节定向的分类 根据 higgins 的研究, 他认为个体的调节定向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自我调节定向, 长期的自我调节定向又称为特质性调节定向, 是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 倾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个性倾向;而短期的自我调节定向即情境性调节定向,可 促进定向 理想自我 成长需要 趋近行为策略 关注有无积极结 果 喜悦-沮丧相关情 绪 收益/非收益 预防定向 应该自我 安全需要 回避行为策略 关注有无消极结 果 放松-愤怒相关情 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新型筒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厦门华厦学院《俄国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实时三维视景仿真建模工具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商用流量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仲马胶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关于签订房屋买卖合同需遵循的法律法规
- 2025至2030年中国领袖口压烫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济源钢结构仓库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滑道专用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汽车音响均衡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孕产妇高危五色管理(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 银行账户监管合作协议书(2篇)
- 2024年市场调研委托合同
- 东莞小学英语微课评价指标
- 豆腐制品购销协议
- 保险理赔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2025年
- DB62-T 4956-2024 玉米品种 隆丰256
- 青少年无人机课程:第一课-马上起飞
- 政府专项债业务培训
- 《通信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大学助农直播创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