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澄“和会朱陆”的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以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在宇宙本体及为学功夫上的差异为学术背景, 旨在阐明吴澄理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本文认为,吴澄理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在于“和会朱陆”。对于宇宙本体,朱熹认为没 有天地之前,仍有理的存在;陆九渊认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不讨论“心” 之外的宇宙存在。由此产生了朱陆在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心性道德修养和治学方法上,朱 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通过“道问学”来格物、穷理以求圣贤之道;陆九渊则 主张要“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通过“先立乎其大”、“发明本心”即“尊德性” 来达至圣人之境。此是朱陆在修养方法上的重要差异。吴澄在本体论上提出了“理气未始 相离”的思想,理气不离则“理”与“事”、“心”与“事”不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和 了朱熹的“理本论”与陆九渊的“心本论”思想;在心性道德修养和为学之方上,吴澄提 出以“尊德性”为体、“道问学”为用,既反对“博展于外而无得于内”,也反对“专求于 内而无事于外”,从而调和了朱熹的“道问学”与陆九渊的“尊德性”思想。吴澄的志向 是要沟通朱陆,形成涵盖天人、明体又达用的全体大用之学。 通过探讨吴澄理学“和会朱陆”的思想特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以吴澄为代表的 元代儒学家们综合宋代诸儒思想,以建立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学新形式的路径利; 方法,从而为理解宋明理学发展的理路、内在张力及历史嬗变奠定基础。 关键词:吴澄和会朱陆理气未始相离心事不离 a b s t r a c t 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c h uh i s sl it h e o r ya n dl s i a n g - s h a n s ) ( i n g t h e o r yo nu n i v e r s ep r i n c i p l ea n d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s t u d i e s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w u c h e n g st h o u g h t s it h i n kt h ec e n t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w uc h e n g s i s b l e n d i n go fc h uw i t hl b o n o n t o l o g i c a lt h e o r y , c h uh i st h i i l l 【a l il ia r ep r e s e n te v e nb e f o r e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p h y s i c a l u n i v e r s e ,l uc h i u y u a nt h i n kt h eu n i v e r s ei st h em i n d ,t h em i n di st h eu n i v e r s e , l ud o n ta d m i t a n y t h i n go u to ft h em i n d t h e s ea r et h eo n t o l o g i c a ld i f f e r e n c eo fc h ua n dl u o nt h em o r a l t h e o r ya n dl e a r n i n gm e t h o d ,c h uh i s so p i n i o ni sf o l l o w i n gt h ep a t ho fs t u d ya n di n q u i r y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u n i v e r s a ll i ;l uc h i y u a n so p i n i o ni sh o n o r i n gt h ei n h e r e n tm o r a l i t yo fe v e r y m i n d c h uh i su r g e dp e o p l et o b r o a d e nt h e i rm i n da f t e rr e a d i n ge x t e n s i v e l y ,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 p r i n c i p l et h r o u g hf o l l o w i n gt h ep a t ho fs t u d ya n di n q u i r y ,a n dt os e e kt h em o r a l i t yo fs a g eb y p u r s u i n gt h ep r i n c i p l e ;b u tl uc h i - y u a nm a i n t a i n e dt h a t p e o p l es h o u l de n l i g h t e nt h e i rm i n d b e f o r er e a d i n gw i d e l y ,a n dl e a r n e r ss h o u l d “e s t a b l i s ht h em o r a l i t yo f m i n d ,a n d “e n l i g h t e nt h e m i n d ,t h a ti s “t oh o n o rt h em o r a ln a t u r e ,t oa c h i e v et h es a g e h o o d o no n t o l o g i c a lv i e w ,w u c h e n gm i l l l 【t h a tp r i n c i p l e ( l i ) a n dm a t e r i a l ( q i ) c a n ts e p a r a t e ,m i n da n dm a t e r i a lc a n ts e p a r a t e t h i si sw uc h e n g s b l e n d i n gz h u w i t hl ui no n t o l o g i c a lv i e w o nt h em e t h o do f 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 , w uc h e n gb r i n gf o r w a r dt h a te x p r e s s i n ga n dc u l t i v a t i n gt h ei n n e rm o r a ln a t u r et h r o u g h e x p e r i e n c ei se s s e n t i a la n d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f o rl ii s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 t h i si sw uc h e n g sb l e n d i n g z h uw i t hl ui n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v i e wo n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c o m b i n e dz h ua n dl u so p i n i o n ,w u c h e n gp r e s e n t e dh i so n t o l o g i c a lv i e w st h a t “p r i n c i p l e ( 1 i ) a n dm a t e r i a lf o r c e ( q i ) w o n tl e a v e f o r e v e r s o p r i n c i p l ea n dm a t e r i a r w o n tl e a v e , a n da l s o “m i n da n dm a t e r i a lw o n tl e a v e ”b y t h i sm e t h o dw u c h e n gu n i t e dz h u sp r i n c i p l e - o n t o l o g yw i t hl u sx i n g - o n t o l o g y a n do nt h e m e t h o dc u l t u r eo fm o r a l i t ya n d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w uc h e n gb r o u g h tf o r w a r dt h a th o n o r i n gt h e m o r a ln a t u r ei su l t i m a t ea n df o l l o w i n gt h ep a t ho fs t u d ya n di n q u i r yi sf u n c t i o n i to p p o s e dn o t o n l yt h et h o u g h tt h a t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i n g so u t s i d et h em i n d ,b u ta l s ot h et h o u g h tr e c t i f y i n gt h e m i n dm e r e l y f r o mt h a tw u c h e n gr e c o n c i l e dz h u st h i n k i n go ff o l l o w i n gt h ep a t ho fs t u d ya n d i n q u i r yw i t hl u st h o u g h to fh o n o r i n gt h em o r a ln a t u r e t h e r e f o r e , w ec a na p p r e h e n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o f p r i n c i p l es c h o o li ns u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y m e a n w h i l e ,b yp r o b i n gi n 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w uc h e n g st h o u g h t s 一一b l e n d i n gz h u w i t hl u ,w ec a na p p r e h e n dt h er o u t ea n dm e t h o do f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sc o n f u c i a n sw h o s e m a i n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i sw uc h e n g h eu n i t et h es u n gc o n f u c i a n s t h o u g h tt oe s t a b l i s h e dan e w p a t ha d a p t i n gt o t h en e e d so ft h e i rd a y sd e e p l ya n dt h o r o u g h l y , t h i si st h eb a s i sf o rl l st o u n d e r s t a n ds u n ga n dm i n gl it h e o r y ,u n d e r s t a n d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r o u t e ,i t si n t e r n a lt e n s i o na n d i t sh i s t o r i c a lc h a n g e k e yw o r d s :w uc h e n g ;b l e n d i n gz h uw i t hl u ;o n e n e s so f p r i n c i p l e ( l i ) a n dm a t e r i a l ( q i ) ; o n e n e s so f m i n da n dm a t e r i a l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盏义 丰。 。 日期:2 0 0 7 年孕月为同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 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酱殳嶂 闩期:2 0 0 7 年 月同 引言 儒学发展到南宋,形成双峰对峙的局面:一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一是以 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两派从不同的向度丰富、发展了以孑l 孟为代表的传统儒学, 促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高峰。自朱、陆学术分峙之后,在很长的一段 历史时期,两派后学为辨清学术源流,各自标立门户,论争激烈,。学术上的这 种争议,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成为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很大程度上丰富与拓展了 理学思考问题的理路、内容和空间。正如清代学术大家章学诚所说:“宋儒有朱 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也。”1 元代理学在继承宋儒之学的基础之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股“和会 朱陆”的思想潮流。究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由于受到宋代新儒学内在发展所 具有的不同学术理路之影响,如朱熹之“理学”与陆九渊之“心学”的对峙,使 得如何超越朱、陆的简单对峙成为元代理学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 由于元代结束了南宋、辽、金以来的南北分裂、割据的历史格局,使多民族文化 大融合成为了可能,为学术的整合、创新和融会贯通提供了的客观的条件与环境; 再次,也由于元代理学家们自身的主观条件,如吴澄等元代儒者,在面l 临民族、 国家遭受巨大历史变故的时候,为保存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儒学的道统不至于湮 没不闻,社会秩序不至于遭受严重破坏,都各尽己所能,阐发儒学之精蕴,以维 护社会文明的正常发展,表现出了儒者所应该具有的、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所 以,元代理学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和会朱陆”,就不仅仅是一个偶然的文化事件 了。2 元代理学“和会朱陆”最著名的代表,当推与许衡齐名的元代大儒吴澄。吴 澄潜心儒学,精通经术,广泛吸取前辈理学家的丰富成果,站在一个更高的视域 上来重新审视宋代朱、陆之争,并在此基础上,对朱、陆之学进行了整合。从个 人情感上来说,吴澄对朱熹、陆九渊他们的人品及学术思想都是非常推崇和敬仰 的。他赞扬朱熹是“豪杰之才”,“如景星庆云、泰山乔岳”;2 同时又称赞陆九渊 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二 2 参见;徐远和:t 理学与元代社会。第2 4 8 页,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 2 ( 元) 吴澄著:晦翁闽像赞,吴文正公集。文渊阁删库版。( 下瑚) 2 之学:“先生之道如青天白日,先生之语如震雷惊霆,虽百数十年之后,有如亲 见亲闻也”。1 对于两位学术大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在学术上,吴澄对两位 先贤的思想并不照搬,而是综合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各自的优势和长 处,即所谓“和会朱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思想体系。 吴澄之所以要以“和会朱陆”为己任,其直接的学术背景,则是因为朱、陆 之后学发展至元代,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弊端。吴澄对于元代朱学“举浸淫于利 诱,士学大坏,童年至皓首,一惟罢软烂熟之程文是诵、是习。无复知为学之当 本于经,亦无复知为士之当谨于行”2 的科举程式化的现状表示深切忧虑;对于 陆门末学“余每亲唧j 临) l l 之士,口有言则尊陆子,及训其底里,茫然不知陆子 之学为何如,虽当时高第门人。往往多有实行,盖未有一人能得陆子心法者,” 以及陆氏之学“孤绝而无传,懦矣”3 也深表痛惜。吴澄在深入了解朱熹理学、 陆九渊心学两个不同思想流派的精髓及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去非求是,去短集长, 把握两个学术流派的合理性和差异性,突显宋代儒学思想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抛弃其非本质的不合理因素,“和会”两派之长,以图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吴澄“和会朱陆”,并不是对两家学说进行简单拼凑和捏合,其理论大都是 建立在积极吸收朱、陆思想的基础上的创造性诠释。就师承而言,吴澄是朱熹的 四传弟子,但他并没有独守朱学之门户,而是在潜心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对 朱熹“理学”思想有所扬弃。吴澄还积极吸收本乡先贤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为陆九渊的“心学”正名。 吴澄继承了朱熹“理本论”思想,在朱熹理学论“理气”关系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自己关于“理气未如相离”、“理在气中”的哲学命题。吴澄“理气未始相 离”、“理在气中”的哲学命题,在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开启了明代理 气一元论的先河。4 吴澄“理在气中”的哲学命题强调对于形而上本体的道的追 溯,认为对于道的体认,不能仅仅限于超亩绝象的精神证悟,要注重运用道于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吴澄注重实际践履所悟之道,强调要外化所悟之道, 即明体必须达用。吴澄理学不仅在某些方面从理论上深化与发展了朱熹的思想, 。象山先生语录序,吴文正公集。 2 送李教谕赴石城任序,吴文正公集。 3 故临川逸卜于君五汝莆张氏墓,占铭,吴文j 下公集。 4 参见:方旭东:吴澄评传,第7 4 页,南京人学“j 版社,2 0 0 5 年版;徐远和: 理学与元代社会,第 1 1 3 页,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 3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了程朱理学的流弊。 吴澄对陆九渊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给予了肯定,对于南宋末期和元代初期的理 学家那种一味排斥陆学的偏差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校正,而且较为自觉地兼取陆学 之长,从而促进了理学中心学因素的增长。1 吴澄学术思想重视对儒家思想中个 体自主、自立精神的阐扬,充分发展了传统儒家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的个人道德人 格的挺立和自我道德修养的实际践履精神。在治学特点上,吴澄基本是以儒家的 元典为基础,充分重视对元典的使用。他以其深厚的儒学功底,将先秦以来的儒 学思想家们的合理思想成分皆吸纳到自己的体系中来,注重从孔子、孟子那罩, 甚至是从五经那里吸取精华,以充实自己的思想。他认为孔子“虽不言心,而其 学无非心也”;至于孟子,则认为“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的观点是其整个 思想体系的基石。如此等等。应该说,吴澄对传统儒学的“心学”解释,受到了 陆九渊心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对传统儒学的“心学”诠释,是对传统儒学的重新 诠释,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吴澄之学沟通朱陆,贯通天道与人事,强调自然与社会、天与人俱是 道的外化,形成一以贯之、涵盖天人、明体又达用的严密思想体系,开启宋元理 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吴澄理学“和会朱陆”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了 解以吴澄为代表的元代儒学家们综合宋代诸家思想以建立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 的理学新形式的路径和方法,从而为理解宋明之际的理学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意图把吴澄的思想放在其所处时代背景及学术传承源流上来研究,从而 阐明其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并通过深入、系统挖掘吴澄理学思想在本体、心性、 修养等方面“和会朱陆”的意蕴,阐述吴澄理学“和会朱陆”的思想特征、表现 及其重要价值。本论文的难点之处在于可供借鉴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不多,因 此,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会遇到对吴澄思想难以整体把握的困难。另外,写作此 论文,作者必须要对程朱、陆王之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演变有较深刻的认识。 写作本篇论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希望通过本论文的写作,能够对 吴澄理学思想的内容、重要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努力 使自己能发现、发掘一些为前贤所未论及的有关吴澄思想的观点和见解。论文一 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师长、同学多多批评、指正! 候外庐等主编:来明理学史上,第7 5 8 页- 7 5 9 页,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 4 第一章吴澄“和会朱陆”的思想溯源 一、吴澄的学统与师承对其学术特征的影响 吴澄( 1 2 4 9 - - - - 1 3 3 3 ) ,字幼清,晚称伯清,号草庐,江西抚州崇仁人。身历宋 元两朝,是元代最有声望的学者之一,与元代许衡并称“北许南吴”。吴澄生前 三受元朝廷征召,但都为期不长,一生以师儒为业,死后被追封为临川郡公,谥 文正。元朝廷曾从程钜夫之请,将吴澄所校易、诗、春秋、仪礼、大 戴记、小戴记诸经置于国子监,以教学者。吴澄弟子多达数千,宋元学案 草庐学案中就列举了著名者三十余人,形成一个上承宋代理学、下启明代理学 发展的草庐学派。明宣德中,吴澄从祀孔庙,尊称“先儒吴氏”。他一生勤于著 述,经注数种,文卷百集,后人合订为草庐吴文正公全集,清四库全书 收入九种,共一百八十一卷,其余未收入者尚有多种。四库馆臣将他的春秋纂 言、易经纂言( 含易纂占外翼) 、仪礼逸经三部视为四库之“典核”。 吴澄出于儒学世家,其祖父吴铎精通天文、星历之学,擅长诗赋,待人宽厚, 不屑细务;父亲吴枢则是位谦谦君子,性情温和,精读儒书。吴澄从五岁开始读 书,七岁能属对,九岁能吟诗作赋,十岁左右得朱子大学章句,读之甚喜, 同诵三十遍,如是者三年。他对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亦复如 此,这使他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儒学根基,对其日后形成不俗的志向有很大帮助, 正如他所说:“某自幼玩阅史册,每见所载正人君子之事,忻忻慕之,恨不与之 同。“坚实的儒学基础,加上道德的自觉与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吴澄能够吸取多 家学术之长,这对其创建新的理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帮助。 吴澄1 6 岁时,师从当时临汝书院的山长程若庸。程若庸师从饶鲁,饶鲁是 宋末全国最早和会朱陆的学者之一。从吴澄的这一师承来看:吴澄从饶鲁的“不 尽同于朱子”到程若庸的“不尽合于朱子”,有着很明显的和会朱陆的思想承传 渊源。在临汝书院,吴澄就学名师,群居研讨,加深了理学的根底与修养,也培 养了认真读书,大胆怀疑的精神,师友间的砥砺切磋也造就了吴澄不以科举功名 为重的人生态度。 与张淡庵承旨书,吴文正公集扎 其后,吴澄又与程绍开相交甚密,自称为其弟子。程绍丌曾以布衣执掌贵溪 象山书院。程绍开的学术思想受南宋鄱阳汤巾、汤汉、汤中、汤千的影响很大, 汤巾,汤汉“补两家之未备,是会同朱陆之最先者。”1 故全祖望说:“幼清从学 于双峰,固朱学也,其后办兼主陆学。盖草庐又师程氏绍开,程氏尝筑道一书院, 思和会两家”2 这样,吴澄的两条学术渊源都与和会朱陆的思想密切相关。 吴澄1 9 岁时就开始著书,有孝经刊误、孝经外传与皇极经世续书, 又作道统图一篇,以承续儒家道统自命。2 3 岁科举受挫,从省城回家反省, 并对自己积攒下来的旧稿做了整理,汇编成集,题为“私录”。2 7 岁时南宋灭亡, 吴澄受前宋贡士郑松之邀携家隐居深山,一边耕田自食,一边纂次群经,在近乎 遗世独立的情况下,校注了孝经章句、易、诗、春秋、仪礼、小戴 大戴礼记,做着寂寞的经学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如吴澄对三礼的编纂, 不仅完成了“朱子未竞之绪”,而且在编次时“探朱子未尽之意”,以张大朱熹的 经说,继承了朱熹发挥义理、疏解经书的治学长处。近代治经学的钱基博氏认为 吴澄的“三礼”在经学史上堪称继往开来,“南宋入元,而礼家胥出南人,盖乃 宋学也。最著者崇仁吴澄草庐,若乃疏解三礼,继往开来”。3 认为吴澄接 续程朱统续,在治经方面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吴澄的经纂和考注,摆脱了汉唐限于文字训诂的束缚。元史吴澄传称 其:“尽破传注穿凿,条归记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畜”。黄宗羲之子黄百家, 认为其纂占在朱门中非他人所能及。他在宋元学案中说:“考朱子门人 多习成既,深通经术者甚少,草庐五经纂言,有功经术,接武建阳,非北溪诸人 可及也”。对其评价甚高。 吴澄的人生目的,并不以通经、博学为满足,他还要究天人之际,力求成为 一个上承圣贤、下开道统的新圣人。所以,吴澄特别重视关于人的德性培养的问 题。古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陆九渊是吴澄的乡贤,其丰厚的“尚简易”, “求本心”的心学源流浸润着江西的学者们,使他们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朱学的、 强调内在德性沛然待发的思想倾向。他们致力于明心见性,收拾精神,由此弘扬 出一种昂然前行、义无反顾的雄姿,与朱熹的重道问学的闽学思想形成对垒,被 l 宋无学案存志晦静息庵学案卷八十四。 2 宋,l 学案草庐学案序录卷九十二。 3 钱基博:经学通,占三礼志,第1 1 7 页,中华书局1 9 3 6 年版。 6 当时的人们目之为江西之学。陆九渊的思想充分显示出对传统儒家中那种“自 立”、“自贵”精神的继承,特别重视对孔孟思想中人的自主性精神的阐发。吴澄 对陆九渊这种强调主体的内驱力,侧重道德人格的自我评价、固守自己独立的道 德人格和道德层次的思想特别看重,亦强调道德主体修养过程中“白期”、“自贵”、 “自重”、“自省”、“自新”、“自知”、“自立”、“自明”的自觉性。而这种自我认 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道德修养过程要得以顺利实现, 一步也离不开人的道德“自致”,离不开对人“本心”的发明。所以,吴澄对陆 九渊的心学思想又有所继承和发展。他赞同陆九渊的观点;认为人最重要的是首 先要“立志”。他说:“人之志,非甚狭陋卑污,孰肯以小者下者自足,而不期至 于大且高者哉? 学必至于为圣人,仕必至于宰天下。苟逊其极,姑处其次,殆与 自暴自弃一尔。”1 在吴澄看来,志向与理想应该尽可能高远,只有这样,才可能 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内化了的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可能 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 吴澄认为,人要学而至于圣人,必须以“仁”为本。“仁”是儒学的最高目 标,为学而不至于“仁”,即为“自暴自弃”。吴澄认为,要学而至于“仁”,最 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本心,既要通过“敬”来发明本心,同时又要“务周 于事”,使本心不至于流于空虚。吴澄说:“仁,人心也,然体事而无不在。专求 于心,而不务周于事,则无所执着,而或流于空虚。圣贤教人,使之随事用力, 及其至也,无一事之非仁,而本心之全德在是矣。”2 “仁,人心也,敬则存,不 敬则亡”,从上述言辞中,我们明显能够看出,吴澄重视本心的作用。他提出: “人皆可以为圣人,特患不为尔。”3 鼓励人“希圣”、“希贤”,力求做“圣人” 与“仁人”,这类似于陆九渊“收拾精神、自做主宰”的思想。但吴澄也强调“体 周于事”,力图把“心”与“事”沟通起来,反对无所执着,流于空虚的学风。 这与朱熹“格物致知”,“即事而穷其理”的思想又有相通之处。 吴澄的志向是要建构一个既重读书讲学,又重真知实践的“全体大用”之学。 他在6 2 岁为国予司业时,曾做学基、学统两篇论文,为学子提供治学之 指导。学基一篇,重在为学子立其治学之根基,其内容由先儒4 0 则格言组成, 。虞丰旗登字说,吴文正公集o 2 四书占仁录序,吴文j 下公文集。 3 柴溥伯渊字说,吴文正公集。 7 选材范围包括“四书”、“五经”以及宋儒语录。学统一篇,是吴澄为学子治 学所开的一个参考书目。其书目共分成四个层次:本言( 最基本书目) 、干言( 次 基本书目) 、支言( 一般了解书目) 、末占( 泛读书目) 。吴澄弟子虞集在给吴澄 写的行状中说道:“先生之博通妙契,有未易苦者。门人众多,浩不可遏, 各以其所欲而求之,各以其所能而受之,盖不齐也,乃著学基一篇,使知德 性之当尊:著学统一篇,使知问学之当道。所谓穷乡晚进无良师友而有志于 学者,循此而学之,庶乎其不差矣。”因此,在治学方面,吴澄并不拘于门户之 见,而是取长补短,结合朱、陆两家的思想长处来创立自己的学说。 总的来说,吴澄出于朱门,私淑陆九渊。其学术思想,受朱熹的影响非常明 显,在主观上吴澄也以接续朱子之学为己任,一生致力于“毅然有志,拔乎流俗, 以径造高明之域”的儒家抱负。但吴澄并不株守朱学门户,对陆九渊等前辈学者 多方师承,对他们的学术思想多元交融,形成了特别重视以“发明本心”、“知周 万物”为基点,以人格修养为主要内容,内外合一的一整套具有“和会朱陆”特 色的理学思想体系。 二、元代理学发展的新理路 在整个宋明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南宋时期是一个发展的高峰。在这一时期, 著名理学家辈出,如朱熹、张轼、吕祖谦、陆九渊等都分别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学 术派别,并就某些理学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使各自的理论都得到了进一步的 深化,使理学的范畴、命题逐步确定下来,也使其内涵走向深刻和精密。 经过长期的讲学、著述活动,朱熹形成了他“以理为本”的理学思想体系, 陆九渊则以他“发明本心”的宗旨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朱、陆鹅 湖之会,各自阐明了自己的治学宗旨,以后书信往还,集中对“太极”、“无极” 及为学之方等问题进行辩论,究其实,也就是对作为宇宙本体的“理”到底是超 越于物质世界永恒独立存在,还是根于本心人心所固有的论争。此亦是程朱理学 与陆王心学的根本分歧之所在。朱、陆后学,互为水火,朱学一系诋陆学近于禅, 陆学一系斥朱学为支离,由此形成理学史上一大公案。 理学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在元王朝立国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元政府因此 ( 元) 虞集:道同学古录卷“ 对理学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特别是元仁宗延祜年问,政府恢复了科举考试制 度,并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定为科场程式,程朱理学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当 时思想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学说。但是,以科举为目的的读书、讲学,造成了一 些学子往往只是为了举业才不得不诵习朱学著作,“假为希世宠荣之资”,从而把 朱学仅仅看作是进身求仕的阶梯而已,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朱学流于空言,流 为朱熹生前所鄙视的所谓末学。 吴澄对于行科举以来所造成的时学士风深感忧虑,对由此产生的程朱理学程 式化、僵固化的趋势非常不满,他通过对儒学元典的阐释来弘扬陆九渊心学中的 一些有活力的、激越的、人性挺立的思想,对时学士风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吴澄认为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大多重视辞章,但辞章之学并非儒家正统道脉之 传,而只是一种“虚浮之学”;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也易于造成士子们学习动机的 不纯,读书的目的仅只是谋取功名利禄而不是为了希圣、希贤。他说:“夫今之 学者,自其羁卯成童时,父兄已教之读书矣。晨对而曦之窗,夜焚继晷之膏,其 用心盖甚勤,其用力盖甚劳,然学其所学非吾所谓学矣。愚尝与今之学者共学矣, 问其所志,则日吾将以钓科举、谋爵禄而利身肥家也。呜呼,士而如此,其 可谓陋也。”1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所取的士人一旦得志,便傲物骄世,个人私欲 恶性膨胀,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救世济物的情怀。他说:“宋之季年,士自成 童以上能为进士程文,稍稍称雄于世,则轻扬偃蹇,谓莫己若者,十而八九,盖 不待擢科入官而骄也。偶尔贡于乡,则其骄已进;偶尔舍于太学,则其骄益进。 夸占盛气,足以撼动府县,震耀乡里。晨夕所思,始终所为,无非己私。人欲之 发,岂有一毫救世济物之意哉! ”2 以这种目的和方式来读书,不是儒家为圣贤之 学的方法。正如陆九渊所说的:“某不识一字,亦不妨我堂堂做个人”、“人当先 理会所以为人,深思反省,枉自汩没虚过同月。”“人生天地问,为人当尽人道。 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己,非有为也。”3 所以,辞章等务外之学,无关人之身 心性情,不能增益儒者对于成圣成贤的德性要求,不能树立人之为人的道德自觉。 吴澄高度评价陆九渊挺立道德主体的“本心”之学,并以之来纠正程朱后学 在元代的泛滥无归。元代科举之风造成了学子对于儒典辞章的重视,却使之缺乏 1 赐易原迁袁州掾序,吴文正公集。 2 送何庆序,吴文j 下公集。 3 语录下。陆几渊集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以下同此书) 。 9 道德的自律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一旦他们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往往不能担负 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相反,却可能为满足一己之私而铤而走险。这种情况也 直接影响到元代的吏治之风。吴澄对元代吏治的腐败深恶痛绝,他曾尖锐地抨击 官吏们无法可依,随意蹂躏百姓的社会现象:“余每怪夫食天禄、司天民者于人 命曾不介意,恒伤,或以无而为有,或以有而为无;情欤,则或以重而为轻,或 以轻而为重,壹惟己私是徇,岂复顾天理、畏天刑哉? “又说:“数十年来,风 俗太坏,居官者习于贪,无异于盗贼,己不以为耻,人亦不以为怪。其自j 颇能自 守者,千百不一二。”2 元代地方官吏之所以如此腐败,吴澄认为,主要的原因就 在于官吏的个人素质有问题,是其道德低下、不注重修身修德的结果。正如他所 说的:“若是者何哉? 无识,无耻,无守也。无识则不知廉介之可尚;无耻则不 知贪黩之可羞;无守则为子孙之计,为妻妾之奉,为饮食衣服之不若人而厌贫羡 富,以至苟利忘义也。”3 这种荣辱颠倒,羞耻不存的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为官之 人没有一个内在的尊严感,为物欲所惑,蒙蔽了自己本身具有的天德良知。面对 这种社会现实,吴澄越发深契陆九渊之心学,特别强调儒学中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道,特别重视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希望官吏们能从自身出发,努力践行 儒家的纲常规范:“夫肃政者,固以正夫人也。欲正人而不知正人之有其本 也。正人之本安在? 正己是也。先哲尝言,正己以格物,为御吏之方。格云者, 为之楷式也。己为楷式以正夫人,孰敢有不正者乎”。4 官员和士子们具有操守、 有廉耻、有气节,用积极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自为楷式以正人,这样,就会大 大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吴澄特别重视提高个人的内心道德修 养的境界,重视在全社会普及儒家道德意识规范的培养的重要原因。 但是,陆学在象山谢世之后非常不景气。陆象山在江西的一支被称为“槐堂 诸儒”,他们热衷门户,严立“门墙”,但对陆学发展却并无建树。其中的傅梦泉, 虽称陆氏高足,但未得陆学精髓,甚至不解易学大意,讲学不知所云,听者 “困顿”欲睡。5 后来这一支也就逐渐默默无闻了。象山门下,较有影响的是以 杨简为首的浙东“四明四先生”。但杨简、袁燮把陆的“发明本心”发展到极端, 平冤集录序,吴文正公集。 2 赠史敏中侍亲还家序,吴文正公集 。 3 送i 町北孔君嘉父官满序,吴文正公集。 4 江西廉访司经仂可厅壁记, 吴文正公集 5 南城县忐儒林传。 l o 其治学专以“明悟为主”、“不起意为宗”,1 以至“不读书、不穷理,专做打坐工 夫”舒磷、沈焕亦不能弘扬陆学之真精神。所以黄百家说:“慈湖之下,大抵尽 入于禅,士以不读书为学,源远六分,其所以传陆子者,乃其所以失陆子也。”3 到了宋末元初,虽有陈苑、赵偕能壁守陆氏“门墙”,但仅墨守而已,在元代几 乎没有什么影响。所以陆学到了元代,是每况愈下。 通过对南宋至元初儒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程朱之学虽被尊为科举 之程式,但其后学离程朱治学本初之宗旨愈来愈远,其所谓“格物”更加支离、 泛滥无归;而陆学所谓“本心”之说,亦更趋禅化。无论是朱学,还是陆学,都 明显偏离了当年朱、陆的学旨,这使朱、陆各自的学统难以为继。况且,经过朱、 陆之间多次的往复辩论,理学与心学各自的长短、利弊都暴露无遗,因此,不论 是朱门弟子还是陆氏门徒都有打破门户、取长避短之意。 就大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而言,由于宋元之际夷夏之变、天翻地覆,宋元之际 的理学思想家们面临着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来自蒙 古等非儒家文化的严重挑战。如何在在外族入主中原的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更好地保存、传续中原传统文化,维系千百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为 主导的社会政治秩序,就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元代理学家们为维护汉族文 化统绪,积极利用两宋理学家的道统论的观点,极力宣扬“道之大原出于天”的 天道至尊观,又极力宣扬“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的圣贤传道观。一方面提出“行 中国之道,即为中国之主”的观点,为元蒙贵族统治中原的合理性做合乎儒家传 统的解释;另一方面突出儒家学说中重经世致用的传统,积极参与到儒家内圣外 王的践履中去。4 吴澄特别强调应该“和会朱陆”,认为儒者要遵循朱、陆“格物致知”、“发 明本心”的修养精神,这样才能继承道统之传,继续发挥儒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指 导作用。关于治学,他一方面反对驰于外物,要求学予以身心为一的方式去读书 成圣贤;另一方面,希望学子也要周于万物,以儒家“仁者以万物为一体”的济 世情怀为指向。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吴澄说:“余谓明经之名一也,而其别 有三:心与经融,身与经合,古之圣人如在于今,此真儒之明经也;句分字析, 1 宋7 e 学案慈湖学案卷七十四。 2 ( 北宋) 陈淳:北溪义集答陈师复之一。 3 宋元学案静清学案案语卷八f 一七。 4 参见徐远和:理学1 7 兀代社会,第4 1 6 页,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 辞达理精,据之学者得稽于古,此经师之明经也;帘窥壁听,涉猎剽掠以泽言语, 以钓声利而止,此时流之明经也。”1 士人、学子读诵儒学经典,不能以经师、时 流那样的方式去学,而应该以德才兼备的“明经”之士那样的方式去学,要身与 经合,心与经融,自尊自强,济世利人;不能仅是句分字析,更不能帘窥壁昕, 涉猎剽掠以泽言语,以钓声利。这样,吴澄就鲜明地把“真儒”与经师、时流区 分开来,表明了他自己希圣、希贤的真儒情怀。 元代理学家们希望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继续弘扬儒学的精神,发挥儒 学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功能,迫切需要构筑一个融“读书讲学”与“真知 实践”为一体的“全体大用”之学,这就必须要“和会朱陆”。一方面注重士子 和学人自我的道德践履,重视自我精神的发跃,重视造就奋起自尊、无愧于古人、 充满着昂扬士气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儒学的经世致用,注重对儒学 精神和道统的继承与发展,即儒家传统所看重的所谓“一以贯之”之道。吴澄“和 会朱陆”的理学思想体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建立起来的。 明经书院记,吴文正公集。 1 2 第二章吴澄“和会朱陆”思想的本体论表现“理气未始相 离”的理气论 对于宇宙的本体,朱熹认为是“理”或者“道”,此理或道是形而上者。有 此理或道,故有形而下的种种事物。从事上看,理器浑沦为一,但理与道是形而 上者,是支配者,是永恒自在。与朱熹的理学宇宙本体论不同,陆九渊提出以“心” 为宇宙的本体。认为吾心即道,吾心即是宇宙的本体,心外无理亦无道 吴澄基本继承了朱熹以“理”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又积极吸收了陆九渊发明 本心、“理气一统于心”的思想。他淡化了朱熹“理在气先”的观点,认为阴阳 之气的对待、流行即是道;理气未始相离,道器相即为用,并把朱熹所强调的“至 尊至贵无以加者”的太极之理纳入到主体道德挺立的“心”之中,从而在本体论 的角度为其和会朱熹的“理本体”和陆的“心本体”奠定了基础。 一、朱熹“理在气先”的思想 ( 一) 理先气后,理是本 朱熹的“理气观”比较复杂,甚至有前后不一致的现象,但总体来看,朱熹 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理本论”的思想。对于理和事的关系,朱熹认为现象( 事) 乃本体( 理) 自身的显现,万事万物皆依理而存在,虽然朱熹也认为理气不能分 离,但毕竟以理为本。理( 道) 与气( 事) 是两物而不是一物,就逻辑先后而言, 是理在先而事在后。朱熹依此原则讨论理事关系,他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就认为从无形之太极到万物化生的过程,乃太极之理自身的逻辑展开或现实化, 从而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先和理本气末说,完成了其建立理学本体论的任务。 理( 道) 是朱熹哲学思想中的最高哲学范畴。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 本根。他说:“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天地,因理而有;人物,因理而 有。天地万物总起来说,就是那么一个理。理与气、理与万事万物是什么关系 昵?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在事先,为万事万物的本体。朱熹说:“未有天地之 朱子语类卷一。 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天地未产生前,先有理的存在。所以,“无极而太极,不 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只是说当初皆无一物,只有此理而已。( 中略) 惟其理有许多,故物有许多”1 又说:“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2 在朱熹看来,理先天先地,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化生的大本大源,是不依赖天地 万物而永恒存在的宇宙之本。 朱熹赋予理以宇宙本体地位。所以他在谈论理气关系时,自然会将理视为第 一性的存在,将气视为第二性的存在,强调理气分离并且理先气后。朱熹认为, 理气决然为二物,不可混同。“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3 在朱熹看来,先 有抽象的、理念性的理( 道) 的存在,然后才有具体质料的气,依理来构成万物; 先有事物的形式,然后才有事物的内容。在此意义上,朱熹坚持“无极而太极”, 坚持无形无象的至极之理“太极”是“万化之根”,强调阴阳之气不是形而上, 必须在太极之上加一个无极,以表明太极不是具体的阴阳之气,从而将无形而有 理的太极与具体的阴阳之气相区别。他说:“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 而不足为力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虽“奠 离道而言器”,但是道决不能等同于器,必须有一个超绝言象的道体存在,人心 具有认知的功能,可以体认理的存在,但绝不是像陆九渊所说的那样“本心”即 是天理。 有理则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其中,理是体,气是用,理是本,气是末。朱 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 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理 者,所谓形而上者也。”6 对于这样一个形而上的理,在朱熹看来是“无形迹”、 “无情意”的精神本体,他说:“理无情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线路知识
- 衡水隔声屏障施工方案
- 文明行为规范养成
- 民房混凝土现浇施工方案
- 阜阳公共排烟道施工方案
- 开封大学《大学英语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学基础与前沿问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吊装桁架施工方案设计
-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针灸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科学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撤资退股合同协议
- 上海市嘉定区联考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人教PEP版2025新教材)英语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统编版(2024)一年级语文下册12荷叶圆圆 课件
- 2024年河南高职单招职测模拟题库及答案解析(共100道试题)
- 数字化时代企业成本管控
- 2024诗词大会100题题库(含答案)
- 2024年浙江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30题腾讯云智研发技术运营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GB/T 17554.1-2006识别卡测试方法第1部分:一般特性测试
- 电磁场的相对论变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